【2腫證】
周氏治療水腫,首分陰水陽水,次按表、熱、實、裡、寒、虛,次第辨證,則急慢亦在其中。
但水腫的形成,主要是肺、脾、腎失調,三焦膀胱氣化不利,相互影響的結果,而脾腎陽虛,命門火衰,脾不制水,又是腫證的基本因素。
景岳說:「凡水腫病,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周氏嘗謂:水液雖歸腎,而受制於脾土,欲水不氾濫,必溫運脾陽,宣暢中州氣化,氣行則水行,腫無有不消者。
例如周某,男,58歲,門診。
患慢性腎炎8年,曾以腎功能不全住院數次,其水腫始終未消清。
近月腫勢加劇,小腿腫尤甚,按陷不起,小便短少,脘腹脹滿,唯食欲尚健,故能帶病延年。
飯後較脹,便溏日數次,面浮黃晦滯,神思遲鈍,舌粗淡膩,脈濡細。
尿蛋白+++~++++。
而按中陽衰微、樞機不振、脾腎俱虛、裡虛寒陰水之證論治,投實脾飲加味:茯苓、白朮、附子、炮乾薑、草豆蔻、大腹皮、木瓜、厚朴、木香、豬苓、澤瀉、薑、棗,溫運脾陽,行氣利水,4劑即顯效。
複診仍守原方,20餘劑腫全消,食增,腹不脹;
尿蛋白減為+~++。
繼用耆苡合劑:黃耆30克、苡仁30克、桑皮14克、澤瀉15克合五味異功散,腫無反復,尿蛋白穩定在一個+以內,體力漸復。
周氏昔治一腎病綜合徵:艾某,男,25歲,起病半年,高度水腫不消,腹高如鼓,皮薄欲裂,臥床須人翻身,呼吸短促,尿短少清澈,脈細舌淡胖,尿蛋白++++,一派脾腎陽虛不得氣化之證,故用濟生腎氣湯加參、朮、耆,溫腎理脾以利水,數劑尿少如故,證無進退;
複診原方加厚朴10克、木香8克,行氣醒脾運轉中樞,果氣行則水行,服後小便立增,腹水迅速消退,守方服20餘劑,全身水腫完全消清,蛋白尿隨之減而消失,體漸復,次年結婚,從未復發。
此案為何初服無效,蓋脾運為水邪所困,樞機不及運轉,三焦氣化障礙,複診加厚朴、木香,醒脾行氣,推動中焦氣機,起到畫龍點睛之妙,發揮了溫腎利水藥之功效。
從治水腫之證體會:凡腎病腎炎水腫,陽水錶水易消,陰水裡水較難退,而清除蛋白尿尤難也。
不少腫消患者,尿蛋白持續存在,尤其用過激素者更感棘手。
要知消除蛋白尿是根治腎炎,防止腎衰,恢復體力重要措施。
西醫憑激素控制而副作用多且易反復,終至腎功能衰竭。
祖國醫學認為脾為生化之源,以升清降濁;
腎為封藏之本,開竅於二陰。
蛋白質生於脾,藏於腎,脾虛失運則清濁混淆;
腎虛則封藏失職,啟閉無權。
「腎主蟄藏」,腎氣足則精氣內守,腎氣虛則收攝無權,而精氣外泄;
「腎合精,重於脾」。
如脾虛不健運,則腎精亦必不固而外泄。
根據這些理論,結合實踐體會,蛋白尿有虛實之分,虛有偏脾虛和偏腎虛;
實則有濕熱下注和氣滯瘀阻。
濕熱所迫者,則小便急脹、短黃,灼熱,便結,腰際脹痛,苔膩,脈數,多見於腎炎初起,或慢性急發。
當從標治邪,可用小分清飲加梔子、木通、前仁、枳殼之類清熱利濕為主;
或用茅根、蘆根、蛇舌草、冬葵子、花粉、桑皮等味清滌肺腎水毒,以運脾化濕;
或加益母草、夏枯草、萆、苡仁、赤苓醒脾滲濕、分清別濁,脾濕清則腎氣自固,精微得攝。
如偏脾虛不攝者,必胸腹滿悶,食少便溏,尿混濁,體倦,面萎黃,舌淡脈濡,當從本治虛,益氣運脾,固腎滲濕,方如異功、四苓、參苓白朮散,配合黃耆、菟絲、枸杞、鹿角霜;
或加益母草、腹皮、五加皮、桔梗、杏仁、木通、蔥白等升開通陽、運脾化氣之品。
補中有行,運轉中樞,每收良效。
偏腎虛不固者,則面色浮,晦滯,眩暈耳鳴,腰腿酸軟,手足不溫,溲多,脈沉細數,或虛大,亦從本扶陽或填陰補益肝腎,每用大補元煎加黃耆、首烏、五味、益母草,另吞金匱腎氣丸,頗有效果。
對久年腎炎陰虛勞損,大量尿蛋白持久不減者,曾用加味河車丸(紫河車、熟地、棗皮、山藥、天冬、龜板、枸杞、玉竹、補骨脂、菟絲、金櫻子)壯水斂陰,填補精血。
雖非旦夕所能顯效,但可隨著體力恢復而消失。
例如周某,男,15歲,腎炎10年,腫雖消而長期尿蛋白存在,發育障礙,體形矮小,消瘦背駝,步態蹣跚,屢治蛋白尿++~++++。
周氏以此方蜜丸數料,連服半年餘,低熱清,食量增,體力逐步改善,蛋白尿基本消失。
至於瘀阻致蛋白尿者,無非久病氣虛血瘀,瘀阻積熱,血流不暢而脾氣壅滯,導致泌別失常;
如若經年累月蛋白尿持續不斷,未有不使腎衰者。
周氏每用黃耆、丹參、赤芍、當歸、蘆根、茅根、益母草等補氣活血化瘀滲利之品,量重守服;
脾虛加參朮,腎虛加金櫻子、菟絲。
對面色晦滯,唇舌紫紺,瘀斑或齒衄,便結溲黃蛋白不清,用其他藥無效者,往往以此方獲效。
實踐證明,消除蛋白尿,改善腎功能,並無專門方藥,須從整體出發,療效方得鞏固,病則庶幾可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