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5461#
 樓主| 發表於 2013-9-9 14:23:5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四)治療與防護1.治早防變、扶正祛邪說:對於溫病治療,必須謹遵「治於早期、防於變前」的原則。


溫病發病迅速,變化多端,病情險惡,治療慎勿怠誤,以免喪失時機。


在審因測機、辨證論治理論指導下,正確運用扶正祛邪的法則,至關重要。


主張「早期祛邪宜力,後期扶正當緊」。


總之,應將辨證與審因合為一體,靈活掌握,因勢利導。


故治外感熱病雖不外疏表清裏,開氣活血,通臟安腑之法,但治溫熱更重視清熱解毒、護液養陰;


治濕熱更重視祛濕清熱,宣化分消。


至於選方用藥,強調一準二狠三精四專;


治溫熱要敢於在宣透中重用清熱解毒藥,治濕熱要敢於在宣化逐濕中加用清解濁熱藥;


做到除惡務盡,不留後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62#
 樓主| 發表於 2013-9-9 14:24:0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注意預防、強調護理:「無病先防」,對於溫病尤為重要,若能從調氣養精,鍛煉身體,內清外潔,適應寒溫,飲食有度,勞逸得當,因季調衛,禦病防邪等諸方面嚴格注意,多可防止或減少發病。


特別是用中藥口服預防溫病,有獨特的見解和建樹。


郭氏運用《內經》預防學思想和溫病學理論,對出血熱的病因病理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研究分析,認為出血熱的發生是由於素體腎陰不足,感受疫毒之邪,邪毒熾盛,灼傷脈絡,迫血妄行,脈絡不利,熱瘀交結,毒傷營陰。


提出了「扶正養陰」預防該病的原則,創制了預防出血熱的中藥製劑———「出血熱預防片」。


對於已病,以往溫病學家於護理強調不夠。


溫病證情重篤,易於傳播,加強護理不僅有利於病者康復,而且可免除未病者罹患,實乃溫病臨證工作中之重要一環。


郭氏提出了有關一般護理(包括環境、生活、飲食、精神等)及高熱、多汗、昏譫、痙厥等的具體護理措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63#
 樓主| 發表於 2013-9-9 14:24:1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研傷寒、驗臨床寒溫縱橫論少陽郭氏據自己體會評論了數百年寒溫之爭的是非曲直。


認為傷寒、溫病兩種學說,總的來說,都是以外感病為研究物件,但具體研究的又是兩類不同性質的疾病,各具特性。


溫病學說是受傷寒學說影響而發展起來的,並補充了《傷寒論》對外感熱病認識和辨治的不足。


因此,二者的共同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可謂祖國醫學中的一雙奇葩。


應摒棄自宋以來的各持己見的片面性爭論,求得整體上的統一,創立新的中醫外感病學。


學習溫病學,首先要探求本源,從《內經》和《傷寒論》中有關溫病的論述學起。


溫病學不僅繼承了《傷寒論》辨證論治的理法,還繼承了不少的方藥。


《溫病條辨》中沿用了白虎湯、三承氣湯、黃連阿膠湯等28個傷寒方,化裁了15個傷寒方,引用條文23條。


《風溫論》第10條與《傷寒論》第6條敘證也十分相似。


郭氏在精研溫病的同時,對《傷寒論》的研究驗證亦十分重視。


近來著有《少陽病辨證一得》,以傷寒少陽病篇的內容為基礎,融匯歷代醫家對少陽病之認識及溫病學家對少陽病理論的補充、發展,闡述了他對少陽病的見解和數十年辨治少陽病的經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64#
 樓主| 發表於 2013-9-9 14:24:2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指出少陽病的病因不限於風寒,故凡有少陽病特徵之疾病,皆可命之曰「少陽病」。


少陽病除柴胡證的主證、兼證外,還包括其他類證;


在病機方面,研究少陽病證要明確手、足少陽經,經與腑、臟與腑,以及膽、三焦與脾胃的關係;


臨證除分別掌握必有脈症與或有脈症外,關鍵是要遵從仲景先師「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的古訓。


《傷寒論》對少陽病的治療是以和解為大法,以小柴胡湯為主方。


但「傷寒和解法」與後世醫家所謂的「和法」不同,它是少陽病治法的專用詞,通常只用於與少陽經腑有關的病證,具有和解少陽,暢通氣機,疏導三焦,開達膜原,清膽和胃,舒肝和脾等作用。


小柴胡湯的組方,緊扣病機,法度謹嚴,重點在於解邪;


少陽病的類證變方大量見於《傷寒論》中,然而後世的發展,亦不容忽視。


文章最後列舉了他自己在長期臨床工作中運用少陽病理論,辨治時行感冒、溫瘧、濕瘧、濕熱痢、結胸證、肝咳、肝癰、胃癰、產褥熱、癔證等十餘種病,均收到良好效果,證明和解法在臨床運用中的廣泛性和重要性。


從其融傷寒溫病於一爐、全面地闡發少陽病之意,也可見立意於統一寒溫學派弘願之一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65#
 樓主| 發表於 2013-9-9 14:24:3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辨陰陽、求標本健脾益氣治雜病對於內傷雜病的治療,郭氏崇尚東垣、景岳之學,並能兼收二家之長,又不囿於斯說。


他常說:「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能,形以脾腎為根本,神以精氣為化源,治病必求於本,本即脾腎,本即陰陽。


本強則形能生而壯,本衰則形弱而夭。


故治脾病以虛為本,以濕為標;


治腎病以陰陽偏虛為本,偏亢為標,全在靈活辨證耳。


1.治脾以虛為本、以濕為標:脾為五臟之根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清陽下陷,陰血失統,甚至由於運化失司,難以開清散精,致諸臟失約失養;


脾失健運,可致水濕停聚,氾濫橫溢內外,故治脾當以虛為本。


臨證經常化裁應用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參苓白朮散、當歸補血湯、歸脾湯、理中平胃散及三參五苓湯等,治一切因陽氣下陷、陰血失統所致之痿證、臟器下垂、脫肛、虛寒泄瀉、脾虛水腫、氣虛發熱、血脫不統及瘡口不斂不收等病證。


對於他臟虛損,尤其如癆傷肺虛,他更重視扶脾益氣。


認為:肺主諸氣,肺為癆傷,氣陰久虧,制化失職,不能助脾以輸布精微,反而耗傷母氣,病損及脾。


脾虛又無力輸精於肺,津氣無源,肺臟更失濡養致使肺金氣陰愈虧。


此類病證,他常用其祖傳驗方益土育金丹加減治療,療效稱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66#
 樓主| 發表於 2013-9-9 14:24:4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脾喜燥亦惡燥,運濕亦惡濕,燥由火鬱陰傷,以甘淡微寒之品如山藥、太子參、黃精、苡仁、麥冬、蔗糖等藥清潤滋濡即安。


濕從內生,源於虛而為病之標,且濕之為患,往往阻遏氣機,留滯難化,變生他證。


治之纏綿難愈,不能速已。


郭氏認為:痰、蟲、濕熱,多出現怪證,其原因都與濕之久鬱有關。


脾為濕土之臟,主運化水穀而散精微。


脾虛失運,水濕停聚,鬱久化熱,必影響三焦氣化而變生諸病,故內科臨床濕熱病最多。


「脾為生痰之源」,脾虛飲停,濕熱釀痰上貯於肺,或阻滯經絡,故頑痰怪病,亦由濕起。


濕停熱蒸,為蟲之孵化、孳生、聚集的最佳條件,故脾弱者蟲病多。


治濕熱病時,常於燥濕清熱之中,益以健脾運濕;


治痰飲也納調脾利濕於化痰逐飲之中;


治蟲積於驅蟲後必予補脾健運以免去而復生,反復難已,常用參苓白朮散,加木香、使君子仁、榧子仁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67#
 樓主| 發表於 2013-9-9 14:24:5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治腎以陰陽之偏虛為本、偏亢為標:腎藏陰精、陽氣,二者平秘相濟,神形健旺。


若有所傷,則見偏虛偏亢。


而虛為病之本,是絕對的,亢乃病之際,是相對的。


在治療方面,強調「只求其虛,毋責其實,養陰勿損陽,扶陽勿抑陰,以平為期」。


常以左歸飲、右歸飲、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等方化裁。


亦善於用六味地黃湯加黑附子或紫油桂以引火歸原,治上竅諸痛,均取得滿意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68#
 樓主| 發表於 2013-9-9 14:25:0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四、重氣鬱、明臟腑分別上下療婦疾郭氏根據自己數十年的臨床觀察總結,認為婦女血病常由氣來,氣病血即失和。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


氣鬱則血滯,氣虛則血脫,氣逆則血亂行,氣陷則血下崩。


當然,血瘀氣亦受阻,血弱氣也失固,或失於開提。


因此,他主張婦女病應重調氣,理血必須調氣,調氣也須顧血。


滯者宜疏,自不必說。


即使虛者當補,也必須以補氣為先,而調氣又須明臟腑、別上下。


臟腑之氣血化生,運行之本,肝、脾、腎三臟尤為重要。


婦人在不同時期,病之主臟不同,不可不明。


「天癸未行之前,乃屬少陰」。


少陰屬腎,治當滋補腎氣,腎氣旺則化精血,強生殖,生髓壯骨。


常以左歸飲加首烏、女貞子、當歸以滋補腎陰;


或加菟絲子、巴戟天、杜仲、續斷以溫養腎陽,總以培固先天之本為務。


「天癸既行,皆屬厥陰」。


厥陰屬肝,肝血虧損則衝任失充,肝氣鬱結則經行受阻。


故婦女經病主責於肝,治當以疏肝養肝為主,常以四逆散化裁,使肝氣暢,肝血盛,則衝任充盈,月事如期。


「天癸已斷,乃屬太陰」。


太陰屬脾,統血而司中氣。


婦人天癸竭後,精氣已衰,脾之運化強弱就至關重要。


況脾虛失統,則崩漏見,脾濕下注則帶下生。


常以健脾益氣、升清、化濕為主,以安老湯、二天湯、傅氏完帶湯或歸脾湯隨證化裁,以調理後天之本。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69#
 樓主| 發表於 2013-9-9 14:25:1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婦人病按照「天癸未行、已行、天癸竭」三期論治,重在腎、肝、脾三臟之不同,不但簡明扼要,臨證易於掌握要領,而且治後每獲良效。


中焦乃氣機升降之樞紐,氣機阻滯,無論在上、在下,都與中焦有關。


理氣雖均兼理中焦,但應有開上利下之別,以暢通三焦之氣。


臨床使用調氣藥時,重在疏理中焦,分清上下,根據藥性選用,療效殊好。


如調暢上中焦之氣,常選用厚朴、枳殼、陳皮、佛手、鬱金、檀香等藥;


調暢中下焦氣機,常選用香附、大腹皮、烏藥、川楝子、沉香等品,而木香可調上中下三焦之氣,故皆可用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70#
 樓主| 發表於 2013-9-9 14:25:23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一、毒犯心包,熱結旁流案張某某,男,41歲。


患外感多日,因誤用溫燥而神識昏憒,輾臥,高熱,大便時流濁臭水。


四末發涼,腹部按之灼熱而有硬塊。


舌絳紅而中有乾厚黑苔。


脈沉細而有力。


此為太陰風溫兼陽明熱毒內迫,本宜於辛涼清解中,配以清泄裏熱之劑,而誤用溫燥助邪,致使燥結腸中,旁流濁臭,濁氣上干,逆犯心包,形成險證。


大便雖時流濁水,必仍有燥結在內。


擬用調胃承氣湯合升降散,清其上而導其下,加犀角、牛黃,以清心包之濁邪:大黃10克(後下)、芒硝10克(衝)、甘草6克、白僵蠶6克、金蟬蛻3克、薑黃9克、犀角3克(磨服)、牛黃3克(衝)。


2劑。


兩劑後,下黑硬糞數枚。


第三日,身熱稍減,黑苔漸退,惟神識仍未清醒,氣乏脈弱。


此邪退正衰,心包餘熱未清,應以固脫為主,兼以清心益陰,重用西洋參固氣,犀角清心,麥冬滋陰液,方用:西洋參10克、犀角3克(磨服)、麥冬20克。


3劑。


連服四日,神清熱退。


惟納穀減少,氣弱尿短,脈細弱,此氣液未復,胃氣亦弱,用生脈散加荷葉包粳米、穀芽:人參5克、麥冬15克、五味子6克、粳米10克(荷葉包)、穀芽10克。


4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71#
 樓主| 發表於 2013-9-9 14:25:32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本案屬溫病熱毒侵犯陽明,邪乾心包之證。


辨別「熱結旁流」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下利,主要有以下五點,即:溫病熱在陽明所共有的症狀;


舌苔黃燥或乾黑的特徵;


脈沉而有力的裏實脈象;


稀水惡臭而肛門有灼熱感;


腹不甚滿,按之有痛感。


一般認為「熱結旁流」是熱毒鬱結腸腑的重證,常常由於濁熱上犯心包而見昏迷,故在清上導下時,兼以清心。


其次,在身熱稍減,黑苔漸退,神識未清的情況下,氣乏脈弱,為邪退正衰,心包餘熱未清,確立了固脫為主而兼以清心益陰的治法,用洋參、犀角、麥冬而使神清熱退,此虛實夾雜的重證,能辨明其邪正的盛衰,及時應用固脫,對於溫病重證治療至為重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72#
 樓主| 發表於 2013-9-9 14:25:42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二、頑痹案李某某,女,41歲。


初診:1985年8月21日。


主訴:關節疼痛變形已12年。


經西醫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久用中西藥效不顯。


1977年曾以關節紅腫重痛求診,以兼夾濕熱而用三妙加祛風濕,清熱活血,通絡除痹之劑,連服10餘劑而腫痛減。


後因故中斷治療,兩月後病情加重,先後用布洛芬、炎痛喜康等藥,時輕時重,納差,時有胃痛。


診查:指、趾、腕、踝、胯、肘關節增大變形、僵直、疼痛,起臥抬舉困難,持杖托牆,寸步維艱,有時上下肢關節輪換痛,而與氣候變化關係不顯,納差,體疲,表現痛苦不堪,二便利,舌暗紅,苔微膩,脈沉略弦。


辨證:久病正虛,邪深入骨,瘀阻關節。


治則:養血搜邪,消瘀通絡除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73#
 樓主| 發表於 2013-9-9 14:25:51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處方:祖傳經驗方———靈蛇透骨丹。


生地24克、當歸12克、秦艽12克、防風9克、威靈仙9克、透骨草9克、白花蛇1條、雞血藤12克、丹參15克、薑黃6克、川牛膝6克。


上藥用水500毫升,煎至150毫升,濾出渣再加水400毫升,煎至120毫升,去渣,將兩次藥液合一處,分兩次溫服,每隔6小時服一次。


西藥停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74#
 樓主| 發表於 2013-9-9 14:26:00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二診:1985年9月30日。


上方連服30劑,痛減,肢體關節活動較可,能下臥,並由其女相扶來診。


現大關節已無強直現象,小關節較前略縮小,惟活動時仍痛。


此10餘年慢性宿恙,雖略見小效,但必須久治,方能緩解。


擬將前方增減配成丸劑,以緩圖之。


藥用:生地300克、當歸90克、威靈仙180克、白花蛇14條、透骨草90克、秦艽90克、防風90克、地鱉蟲90克、血竭90克、丹參120克、薑黃45克、雞血藤120克、千年健90克、牛膝45克、甘草45克、夜交藤90克。


上藥共為細末,貯磁瓶內,每服4克,日服2次,溫開水調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75#
 樓主| 發表於 2013-9-9 14:26:0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三診:1987年4月1日。


1985年所開散劑服後,現行走較正常,起立即步,關節增大變形漸漸有所糾正和縮小,下肢亦不外展(原外展較甚),可以丟開手杖以支撐,現惟覺口乾,牙齦萎縮,齒痛,舌唇麻木(停藥後可減),有時頭暈,心煩,眠差,大便乾,舌光紅,脈虛細數。


此為風藥傷陰所致,擬以滋養胃腎之陰以濡之。


藥用:生地15克、元參9克、麥冬9克、秦艽9克、玉竹12克、沙參12克、花粉9克、石斛12克。


水煎服,4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76#
 樓主| 發表於 2013-9-9 14:26:18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四診:1987年8月29日。


4月所開湯劑服後,口已不乾,惟仍覺偶有頭暈,心悸,失眠,唇舌偶有麻感。


舌暗紅,脈虛細。


擬以滋陰寧心之丸劑配合用之。


藥用:熟地90克、山藥90克、山萸肉50克、丹皮30克、茯苓50克、澤瀉30克、白朮40克、枸杞40克、玉竹40克、木瓜30克、麥冬40克、菊花30克、蓮子50克、棗仁40克、甘草30克。


上藥共研細末,蜜丸12克重,每晚服一丸,溫開水送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77#
 樓主| 發表於 2013-9-9 14:26:26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五診:1987年9月18日。


上藥配合服用已10日,唇舌麻已除,心悸頭暈已止。


囑兩藥配合服用,以愈為期。


一以鞏固療效,一以制其副作用而滋補心腎以固其本。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78#
 樓主| 發表於 2013-9-9 14:26:37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頑痹是痹證中最為難治之病。


現代醫學稱「類風濕性關節炎」,屬膠原性疾病,與免疫缺陷有關。


中醫以其為風濕邪氣乘虛內戀,陰血暗耗,邪深著於關節之間,久則痰瘀凝阻,氣血不通,骨失所養而致關節增大,疏鬆變形,形成虛中有實。


本患者10餘年病痹,源於風濕熱邪久鬱不解,留著筋骨關節,耗傷陰血,氣血瘀阻而關節變形。


故方中聚養血搜邪、化瘀為一體,使陰血足,正氣充,瘀血消,痹阻通,予以銀蛇、年健、靈仙、透骨草等一派強有力的搜邪祛風勝濕藥。


但這些風藥性溫燥,本患者陰血本虛,故久用雖然效顯,而其耗傷陰血亦著。


方中雖有養陰血之品,但力單勢弱而不濟,且腎主骨,陰液不足,故配以滋水寧心之劑,滋養胃腎陰液,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案中謂:一以祛邪為主而鞏固療效,一以扶正為主制其副作用以固其本,故收到滿意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79#
 樓主| 發表於 2013-9-9 14:26:4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談孫思邈對傷寒、溫病的基本認識人生天地之間,既稟自然界之常氣以生,也感其異氣以病,故孫氏曰:「傷寒、溫病,自古有之。


對傷寒論治,張仲景雖早有專著———《傷寒雜病論》傳世,但在孫氏撰《備急千金要方》時,惜因「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而未窺全書。


他為使「人人知方,免遭夭枉」,遂「博采群經,廣設備擬」,以博廣二字為宗旨,搜集論治傷寒溫病之方,編為上下兩卷。


本《內經》「諸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的概念,而以「傷寒」名篇。


到了編著《翼方》時,將其所見仲景之書———《傷寒雜病論》,或是《金匱玉函方》,加以整理編入《翼方》之中,仍分上、下兩卷。


孫氏對傷寒、溫病的基本認識,概括起來,主要有下列三點:(一)對傷寒、溫病性質的認識1.傷寒、溫病都是外感病:凡是感受外邪而引起以發熱為特徵的病,古人統名之曰外感病。


《內經》中雖未明確提出這一名詞,但對傷寒、溫病、疫病都反復論及,並明言:「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還列有不少篇章專論「熱病」和「疫病」。


由於這些病都以邪從外受(六淫、疫氣),由表(皮毛、經絡、筋肉)及裏(腑、臟)的發展傳變,不言而喻,它們都屬外感病。


孫氏精研《靈》《素》及唐前諸家經書及前賢之精要,而且大有發展和創新。


如他在《要方》第九、十兩卷中所撰寫的「傷寒」上下,就將此三類病統於兩卷之內論述,並列於內科臟腑病之前,即說明它既是內科病,又有別於內科雜病之意———內科病中之外感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80#
 樓主| 發表於 2013-9-9 14:26:5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2.外感病都具有傳染性:外感病,包括傷寒、溫病,尤其是疫病,都感受淫邪、毒癘之氣所致,都具有傳染性。


《內經》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證狀相似」,此指疫病。


巢元方說:溫病「由於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


孫氏在此基礎上,結合臨床體驗,認為三者都具有傳染性。


如他在「辟溫」預防第一方「歲旦屠蘇酒方」下即指出:「能辟穢氣,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


這就很清楚地看出,孫氏認為傷寒、溫病和疫病,都是皆相染易的傳染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7 20:49 , Processed in 0.29687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