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特色】
四、審症求因症即症狀,既是促使患者就醫的原因,又是醫生施治的直接目標。
因此,辨析症狀是十分重要的。
症狀有兩類,一類是他覺症狀,如發熱、昏迷、半身不遂等,通過醫生的物理檢查可以察知;
一類是自覺症狀,如頭暈、頭痛、噁心、脘痞等,須由病人主訴而獲得。
兩類症狀同樣重要。
對症狀的收集要詳盡完全,不要遺漏。
從發病到現在症,一一詳明。
對於前段的治療經過也應詳細瞭解,以便分析得失,以提供借鑒。
對於所收集到的現在症狀,進行比較分析,從中抓住主要症狀,即所謂抓主症,由此而決定治療方向。
如患者急性發病,身熱,頭痛,咽紅,口渴,心煩,尿黃,便乾,一系列症狀中發熱是主要的,應作為主攻方向。
但中醫治療的特點並不是見症治症,而是主張從根本上治療,即所謂治病必求於本。
這就須要審症求因。
審症求因就是要找出導致病證的原因。
這裏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指導原則,就是要用兩點論而不是一點論的觀點去分析病症,查找原因。
任何一個症狀的出現都可能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原因。
作為醫生必須時刻明白,任何一個症狀的出現,虛能這樣,實也能這樣,寒能這樣,熱也能這樣。
如腹瀉可能是脾虛作瀉,也可能是火熱致瀉。
腰痛可能是腎虛的表現,也可是濕熱阻滯經絡的結果。
病人時時畏寒,可能是陽虛衛外不固,也可能是熱鬱於內,陽氣不布所致。
四肢厥冷既可見於亡陽欲脫的虛寒證,又可見於熱深厥深的實熱證。
古人所說「大實如羸狀,至虛有盛候」,就說明了這種疾病的表現和其本質的不一致性。
現實臨床中所以常常發生誤診誤治,主要就是因為一些醫生不懂得兩分法兩點論,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往往用固定的觀點去看問題,把一些常見的症狀用虛或實或寒或熱的框架固定起來,如五更瀉屬腎虛,腰痛為腎虛,陽痿為命門火衰之類。
如果一個醫生被這種約定俗成的觀點束縛起來,那麼他就會用一種固定的模式去診治疾病,並且還自以為只有這樣才符合傳統理論。
例如用古代「腎主虛」的觀點來看待現代醫學的慢性腎病,就造成了把腎炎當做腎虛而用補腎的方法治療,這就完全違背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