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4901#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30:3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濕之診斷須合參脈舌色症,症雖多變,而脈舌有一定之徵。


凡濕重者,脈必濡且沉,濡者軟也,脈形大而邊緣鈍,若模糊不定象,濕邪散漫也,又可見沉細脈,濕邪阻滯脈道之故。


舌苔厚膩且潤滑者為濕重,滿布於舌色白而潤,舌質以胖大色淡者濕邪尤重。


面色白或黃白,或濁或垢如油漬,皆濕濁之象。


體豐形肥面白色者多濕,陽氣不運故也。


口不渴,或雖渴不欲飲,為濕,又有口極渴而屬濕者,為濕阻氣機,津不上布,其舌白苔潤滿布而黏膩,尤須詳辨。


治濕須調氣機,氣化則濕亦化。


故重宣肺展氣,以暢三焦;


在中宜芳香開泄,以調升降;


在下宜分消走泄,以分清濁。


治濕須曉通陽,濕邪困阻陽氣,陽氣不行則濕邪難化,故須通陽。


通陽並非溫陽,而是化氣利小便,利小便不獨治下,更須治上,開肺氣以通水源,源清則流暢也。


更有一法,治濕者不可不知,風以勝濕,最為要訣。


濕者水類也,風可干之。


故當借助風藥以勝濕邪,無論上中下之濕邪,得風藥行經則濕易去。


五行相勝之理不可忽視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02#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30:4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九)慢性腹瀉多非虛說慢性腹瀉,臨床甚為多見。


諸如慢性腸道感染,過敏性結腸炎,腸功能紊亂,腸道易激綜合徵,單純性消化不良等均可表現為慢性腹瀉,反復發作,經久不愈。


中醫治療慢性腹瀉方法甚多,理應辨證施治,視其寒熱虛實而有溫補涼瀉之異治。


然而時下之醫療風氣,似乎對補法情有獨鐘,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觀點:一見慢性腹瀉長期不愈,便認定屬虛,非脾虛即腎虛,治之必投補劑,非補脾即補腎,方如參苓白朮散、四神丸之類,出手便用,以為萬全之策,而收效甚微,甚至愈治癒重也時有發生。


本是邪實之證,反作正虛治,無異於南轅北轍,宜其治而不效也。


經言「濕盛則濡瀉」。


慢性腹瀉屬濕邪為患者頗多。


其證大便不調,溏而不爽,墜而欲便,便而難淨,又有大便膠閉,膠閉者,大便數日不行,便則如膠似漆,黏滯難下。


此皆濕邪滯留腸道,蘊鬱日久而化熱,為濕熱之證。


雖說脾主運化,能制水濕,健脾而濕化瀉止,此說古來如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03#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30:5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然而濕重之症當忌甘藥,甘味助濕也。


參苓白朮乃甘緩守中之劑,病後邪去正虛,宜此調理,當濕邪彌漫之時投以甘守之劑,不啻為虎作倀矣。


況濕邪困阻脾胃,未必即是脾虛,濕邪一去,脾氣自運,不必專於健脾為事,而當以祛濕為首務也。


治濕宜分化升降,風以勝之而升清陽,苦以燥之兼泄濁陰,淡以滲之而利水道。


若濕邪化熱,瀉而勢急,出黃如糜,肛門灼熱,口渴心煩,脈象滑數,舌紅苔黃且乾,是濕熱瀉而熱為甚,經言「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是也。


若因其泄瀉甚急而作下利清穀用溫中方法則大謬。


治宜苦寒清熱,堅陰止利方法,仲師葛根芩連湯為首選之方,每用輒效。


又有五更瀉,又名雞鳴瀉,亦稱腎瀉。


古人作腎虛而制二神丸四神丸主之,沿用至今,罔效者多,亦屬辨證有誤。


五更瀉者,晨起必作,勢急而迫,在時為寅,在臟屬木,肝陽萌動,方其旺時乘脾,故常腹痛即瀉,瀉後疼減。


此為木土不和,治當疏調木土,可仿痛瀉要方為治。


其有腹瀉不時而發,受制於情緒變化者,脈弦,形瘦,色蒼,木火體質者易患此症,治宜疏調木土,方同上。


總之,慢性腹瀉原因復雜,多由邪氣客於腸道,致大小腸分清泌濁功能失調,不可一律看作脾虛或腎虛,凡有邪者,宜先去邪,有濕者祛濕,有熱者清熱,有寒者散寒,有食者消食,邪去則瀉自止,調整功能,使復其常,即是扶正,不必專以補為補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04#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34:4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十)氣機升降說人云有生,一氣而已。


人有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神明變化,無有窮盡。


若分而言之,豈止萬千;


若概括一言,曰氣機升降而已矣。


故《內經》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是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近遠,四者之有,而貴常守。


升降出入乃宇宙間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古人立論於此,取象比類,悟出天人相應的道理,在於升降浮沉之變化。


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論的宣導者李東垣曾說:「履端於始,序則不衍,升已而降,降已而升,運化萬物,實一氣耳。


萬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法天地,準繩陰陽。


李氏比擬天地升降浮沉生殺之理,以脾胃為人身升降之樞機,清陽上行升浮象春夏之陽,濁陰沉降下趨象秋冬之陰,治療脾胃內傷之證,以升陽益氣為首務,發前人之未發,直泄靈蘭之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05#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34:5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氣機升降乃五臟功能之所同,非獨脾胃為然也。


肺主氣,司呼吸,一呼一吸,非升降而何?


其主宣發,布散精氣於周身,是為升,其主肅降,通調水道而行水,是為降;


心主血脈,推動血液濡養一身,令神明變化顯現無窮是為升,心火下降交於腎水,神氣貴乎內斂,又為降;


肝主升發,條暢情志為升,其主藏血,疏泄脾土與水濕為降;


腎水上濟於心,腎陽蒸騰於脾為升,腎主秘藏精氣,而又施泄有度,則為降。


陰本沉降而能升,陽本升浮而能降,陰升陽降始得水火既濟,陰平陽秘,是為常人。


以氣機升降的觀點分析病機,則凡病無問虛實寒熱,皆可歸於氣機升降失常。


邪氣阻滯,氣機不利,升降失度,則病作矣。


然病屬純虛者殊少,蓋虛證的產生,多是臟腑功能失調的結果,而非臟腑功能失調的原因。


比如血虛證,面色蒼白無華,唇舌色淡,頭暈心悸,倦怠乏力,查血色素明顯低於正常,確屬血虛無疑。


若辨證滿足於此,則膚淺得很,更重要的是找出導致血虛的原因。


脾不生血也好,肝不藏血也好,總之都屬臟腑功能失調,也即氣機升降失度。


現代醫學證明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變在於骨髓造血機能抑制或異常,這種功能異常在中醫看來可以看作升降失調。


治療若只著眼於補血,那只是一種治標的辦法,和西醫的輸血維持生命沒有本質的區別。


重要的是恢復其造血功能,即中醫的臟腑功能。


視其所在而調之,重在調其升降,復其功能,為治本之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06#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35:0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氣機升降失常,當升者不能升,當降者不得降,則必鬱,鬱久則生熱,是為鬱熱,故臟腑功能失調諸證多伴有鬱熱之象。


趙氏於此等症推崇清代楊栗山所制升降散,以為調整升降之良劑。


方由僵蠶、蟬衣、片薑黃、大黃四藥組成。


僵蠶味辛鹹而性平,有輕浮上升,升陽清化之功,蠶以桑葉為食,又感風而殞,故能祛風泄熱,輕疏升和,兼能解毒定驚;


蟬衣辛鹹寒入肝經,祛風清熱,開鬱疏表,升散透疹,亦以升發為用;


薑黃辛苦而性溫,行氣活血,化瘀通絡,辛能行氣疏風,苦泄溫通,為疏調氣機兼活瘀滯之品;


大黃苦寒攻泄,能蕩滌腸胃,攻積導滯,推陳出新,兼入血分行瘀,是下行泄火清熱,宣鬱化瘀之良藥。


四藥配伍,升降並用,寒溫互參,共奏行氣解鬱,宣上導下,通利三焦,開達氣機,活血行瘀之功,升清陽,降鬱熱,而復升降之常。


臨床用治肝膽鬱熱,三焦不暢,脾胃停滯,氣機升降失常而見心急煩躁,夜寐夢多,低熱不退,月經不調,或狀若血虛陰傷諸症,莫不應手取效。


治證雖多,功能其一,曰調整氣機,復其升降而已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07#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35:1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趙氏承家學,得師傳,在60年臨床實踐中融諸家學術經驗於一體,形成了自己的診療風格,在診斷、辨證、治療等方面獨具特色。


茲分述於下。


一、脈診特色脈診是中醫最具特色的診斷方法之一。


趙氏於脈診最為重視,也最有研究。


趙氏的祖上三代為皇宮御醫,精於脈診,為家傳之學。


其父文魁公有《脈學》遺稿,詳論脈法之精奧。


趙氏歷經60年之臨床驗證,將其脈法整理為《文魁脈學》,公之於世。


其有見解獨特,不同於世說者,約有以下幾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08#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35:2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從病機的角度分類脈象,提出診脈八綱。


傳統的脈象分類方法雖各自不同,但大都失於簡略,如分為陰陽兩類,或七表、八裏、九道之分。


趙氏所提出的診脈八綱是以脈象所主的主要病機為依據進行分類的。


其內容如下:表脈:浮。


裏脈:沉,牢。


寒脈:遲,緩,結,緊。


熱脈:數,動,疾,促。


虛脈:虛,弱,微,散,革,短,代。


實脈:實,長,滑。


氣脈:洪,濡。


血脈:細,弦,澀,芤。


這種脈象分類方法是以豐富的臨床診脈經驗積累為基礎的。


其優越性在於有利於從脈象分析病機,脈象一明,其病機便了然於胸中。


如脈洪滑且數,便知是氣分實熱證。


因洪主氣病,滑為邪實,數則主熱。


由此可見,診脈八綱的提出,有其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09#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35:3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提出浮、中、按、沉四部診法。


傳統的診脈只講究浮、中、沉三部診法。


趙氏則根據其家傳和經驗提出診脈須察浮、中、按、沉四部。


輕手即得為浮部,稍加力為中部,再加力為按部,重按至骨為沉部。


在溫病診斷中,浮中按沉與病變的衛氣營血分別相應;


在傷寒,浮主表,即太陽病,中部主陽明少陽,按沉主三陰病;


在雜病,浮中部反映功能的變化,按沉部反映實質的情況。


這一診脈方法最切臨床實用,也最為重要。


中醫講究治病求本,這個本就是病的本質。


怎樣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質,推求詳察沉部脈象的反映是十分重要的。


一些復雜的病證,其臨床表現出來的症狀並不能真實地反映出病變的實質,這時就要求醫生在診斷時要能夠透過假像抓住本質。


脈象的四部往往不同,浮中部的脈象與疾病的一般表現相一致,按沉部的脈象才真正反映了疾病的寒熱虛實。


如某病人表現為倦怠乏力,診脈浮中部濡軟,是氣虛之象,但按沉部弦細滑數,則說明肝熱內鬱,外為濕邪所阻,切不可作氣虛而投補劑。


趙氏認為,臨證診脈當注重按沉部,凡診脈按沉部有力者,多為邪實,不可浪補。


以為要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10#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35:4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3強調詳察相兼脈象。


這是趙氏診脈斷病的又一特點。


臨床所見,一病一脈者殊少,絕大多數是幾種脈象相兼出現,這就增加了診脈的難處。


所謂「在心易了,指下難明」,大約主要是由於復合脈象所致。


按傳統脈象有27種,診脈又須分別寸關尺和浮、中、按、沉四部。


這樣組合起來,何止千百種復合脈象。


幸而脈象主病有一定之規律,浮中按沉也各有所主,寸關尺則分屬五腑六腑,這就為探討復雜脈象提供了理論上的根據。


趙氏總結其豐富的診脈經驗,在《文魁脈學》中提出了800余種相兼脈象,分別分析其所主病機,擬定治法,為臨床診脈論病提供了借鑒。


雖說這樣研究難度很大,非富於診脈經驗者難窺其奧妙,但畢竟為脈學研究揭示了一條路徑。


況欲其繁則繁,相兼脈復合脈不可窮盡;


欲其簡則簡,但求按沉以定其本。


則又可謂執簡馭繁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11#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35:5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舌診獨見舌診包括對舌質和舌苔的觀察,是中醫診斷的重要內容。


清代中葉以後,隨著溫病研究的不斷深入,舌診也逐漸發展成為中醫診斷不可缺少的方法。


趙氏是當代溫病專家,對舌診有豐富的經驗,曾主持研製溫病舌診模型和彩色圖譜。


在內科雜病的診斷上,也特別重視舌診,在全面繼承前人舌診經驗的基礎又有新的發展。


茲將趙氏在舌診方面的獨到見解略述如下。


舌苔主要反映臟腑功能的變化,特別是胃腸和三焦功能情況。


要注意分辨舌苔的厚薄,質地,潤燥和分佈情況。


病苔為濁邪受胃氣薰蒸而成,主有形之邪。


凡苔厚者邪重,苔薄者邪較少。


若舌根苔特厚,是腸胃積滯較重,當疏利之。


若苔質地緻密,附於舌面之上,揩之不去,是有根之苔,為邪實正不虛,可下之。


若舌苔如大顆粒狀而厚且乾,是燥老之苔,為積熱已久,急宜下之。


舌苔黏膩而色黃,必是濕熱蘊鬱,色白但膩者屬濕重。


若苔膩滿布於舌,以至邊尖不見舌質者,濕邪極重,須急開其濕閉,大忌滋膩養陰或寒涼直清。


但見舌苔不燥,或微見潤膩,即當考慮有濕。


又有垢苔,如乳酪堆積舌上,揩之即去,去而復生,亦是濕濁上泛之象,宜芳香宣化,疏利三焦,調暢氣機。


又,看舌苔也須分別層次,最上一層為罩苔,薄薄一層,如黏液狀,有此者也為濕鬱之象。


凡有濕,苔必潤,甚則膩,更甚則水滑,極重則舌面如水欲滴狀,多見於濕邪重,又為寒涼冰伏所致,治宜溫化開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36:1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舌質反映了臟腑實質情況,可據以判斷其病的性質,故於觀察舌質情況尤當重視。


趙氏有一個獨到的觀點,就是舌質及口腔黏膜通於內臟。


中醫的傳統說法,心氣通於舌,舌尖部屬心,邊緣屬肝膽,中心屬胃腑,舌根屬腎,是有一定道理的。


趙氏認為舌及口腔黏膜與內臟黏膜相聯屬。


故觀察舌質色澤和口腔黏膜的情況可以得知內臟的異常變化。


如麻疹早期,口腔黏膜上出現費科氏斑,說明肺及胃腸黏膜同樣在發疹,故表現為嗆咳、腹瀉等。


凡舌質紅者,其人內臟也必潮紅。


如猩紅熱楊梅舌,色赤如朱,其內臟色亦必如是;


熱毒下利者舌紅,其腸道內黏膜也發炎腫脹潮紅可知;


溫病初起舌紅,咽部紅腫疼痛,推測其內肺係及消化道也當發炎紅腫矣。


中醫以舌紅為營血分熱盛,意義極為廣泛,不僅於溫病有診斷意義,而且在內外婦兒各科雜病中,凡見舌紅者,皆屬營血分熱盛,並必與內臟相屬。


若再結合脈症,綜合判斷,則必能提高中醫診斷的準確性。


舌通於內臟黏膜之說確有高人之見。


趙氏重視察舌,又發明觀舌背一法。


有些病人舌苔滿布,邊尖微略,僅從舌的正面難以看清舌質情況,或有的舌象較為特殊,如色暗滯晦色,或隱隱瘀斑,此時當察舌背,令病人伸舌出口,舌尖抵上唇,充分暴露舌背,此時舌質情況一展無余,或紅或絳或紫或青,與正面舌質悉同,因其無舌苔附著,察之清晰可見。


尤其舌下兩條靜脈粗大紫黑者,必是血分瘀滯之徵,有特殊的診斷意義。


雖說舌質反映臟腑情況比較真實,但也不可執一而論。


必須與脈證合參,綜合分析。


如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者,歷來以為正虛之徵,其實胖大舌屬濕盛者不少,不可概指為虛。


又有舌質色淡,甚至蒼白無華,多見於貧血嚴重的病人,不可據此就言血虛而率投補劑,應細察導致血虛的原因。


此時舌苔的情況更應注意,若舌苔垢厚或糙老,或膩濁,皆屬邪氣阻滯,功能失調,而致血虛。


當先祛邪,邪去則血可自生矣。


總之,舌紅必然是熱,舌淡未必是虛,此為要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13#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36:2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觀色舉要這裏所說觀色之色並非單純指顏色的赤白黃青黑,還應包括形體、神氣、眼目等診察內容。


《內經》云:「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


所以,察色是中醫診斷的重要內容,而審視清濁則是觀色的訣竅之一。


趙氏對此最有心得。


從形體色澤審知病人的體質類型,對於辨證施治十分重要。


一般來說,形體肥胖者多濕多痰多氣虛,若形肥而色白,多為痰濕或陽氣不足,若形肥而色黃垢如油蒙面,則為濕熱素盛,或為痰濕蘊熱,不可作氣虛看。


形體瘦削乾枯者,陰虛火旺體質,若兼色蒼赤,為木火體質,其人性情急躁,心煩易怒,夜寐夢多,病多火化。


面色平素紅赤為陽熱之體。


素來唇紅如朱,甚至紫滯者,是血熱之象。


瞭解病人的體質類型對指導用藥很有益處,但要注意形體面色的異常變化。


如長期服用激素的人呈滿月臉,水牛背,面色蒼白,狀如陽虛氣虛,然而並非陽氣不足,實為陽亢熱鬱,須參合脈證方可定奪。


臨床診察神氣十分重要,尤其對危重病人更必不可少。


經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察神氣須觀眼目。


目光炯炯,必是火熱亢盛之證。


目光呆滯則神氣不足。


二目上吊,或直視,斜視,是中樞神經受累,動風之象。


在急危重證,必須檢查瞳孔,或散大,或邊緣不整,或兩側瞳孔不等大,或對光反射減弱,甚至消失,這些現代醫學的檢查方法,必須借助,以瞭解神氣的存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14#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36:3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五色主病,古已有之。


如紅赤為熱,黃主濕,青主風與痛,白為氣血虛,黑主水氣與陽虛等。


都有一定道理,更須與部位聯繫起來,作為臟腑定位的一個依據。


但不能單憑某一種色就判斷其病的虛實。


觀色的訣竅在於察其清濁。


其濁如污垢附著狀,無論何色,皆是邪氣阻滯之象,不可作虛論治。


如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患者大多表現出嚴重的貧血,面色蒼白或萎黃,似屬氣血大虛,然這種腎性貧血的蒼白或萎黃面色有如污垢附著,為晦濁色,究其原因,乃血中毒廢物質蓄積,不得排泄,故非純虛,而屬實邪阻滯,新血不生,不可作虛治。


又凡病多有兼鬱者,面色也有所反映。


鬱有種種不同,有情志之鬱、濕鬱、火鬱等。


若情志之鬱,其人面帶愁容,悶悶不樂,面色多晦暗,欠華潤,治在心肝脾經。


若為水濕之鬱,則面白且浮,治當宣氣機,開濕鬱,風以勝之。


若為火鬱,則面色蒼濁,或紅赤,若火熱為寒涼所遏而閉鬱於內者,面色暗滯,急開其閉,宗火鬱發之為治。


若血分瘀滯,則面色晦暗滯濁,蓋血行不暢,不能榮於面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15#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36:4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四、審症求因症即症狀,既是促使患者就醫的原因,又是醫生施治的直接目標。


因此,辨析症狀是十分重要的。


症狀有兩類,一類是他覺症狀,如發熱、昏迷、半身不遂等,通過醫生的物理檢查可以察知;


一類是自覺症狀,如頭暈、頭痛、噁心、脘痞等,須由病人主訴而獲得。


兩類症狀同樣重要。


對症狀的收集要詳盡完全,不要遺漏。


從發病到現在症,一一詳明。


對於前段的治療經過也應詳細瞭解,以便分析得失,以提供借鑒。


對於所收集到的現在症狀,進行比較分析,從中抓住主要症狀,即所謂抓主症,由此而決定治療方向。


如患者急性發病,身熱,頭痛,咽紅,口渴,心煩,尿黃,便乾,一系列症狀中發熱是主要的,應作為主攻方向。


但中醫治療的特點並不是見症治症,而是主張從根本上治療,即所謂治病必求於本。


這就須要審症求因。


審症求因就是要找出導致病證的原因。


這裏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指導原則,就是要用兩點論而不是一點論的觀點去分析病症,查找原因。


任何一個症狀的出現都可能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原因。


作為醫生必須時刻明白,任何一個症狀的出現,虛能這樣,實也能這樣,寒能這樣,熱也能這樣。


如腹瀉可能是脾虛作瀉,也可能是火熱致瀉。


腰痛可能是腎虛的表現,也可是濕熱阻滯經絡的結果。


病人時時畏寒,可能是陽虛衛外不固,也可能是熱鬱於內,陽氣不布所致。


四肢厥冷既可見於亡陽欲脫的虛寒證,又可見於熱深厥深的實熱證。


古人所說「大實如羸狀,至虛有盛候」,就說明了這種疾病的表現和其本質的不一致性。


現實臨床中所以常常發生誤診誤治,主要就是因為一些醫生不懂得兩分法兩點論,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往往用固定的觀點去看問題,把一些常見的症狀用虛或實或寒或熱的框架固定起來,如五更瀉屬腎虛,腰痛為腎虛,陽痿為命門火衰之類。


如果一個醫生被這種約定俗成的觀點束縛起來,那麼他就會用一種固定的模式去診治疾病,並且還自以為只有這樣才符合傳統理論。


例如用古代「腎主虛」的觀點來看待現代醫學的慢性腎病,就造成了把腎炎當做腎虛而用補腎的方法治療,這就完全違背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16#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36:5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所以,趙氏特別強調審證求因,找出病證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質;


強調用兩點論的觀點去審症辨證。


對於任何一個症狀都要從正反兩個方面去進行分析。


不只是看到常見的大家所公認的原因,不僅僅用傳統的辨證思路去思考分析。


要學會「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維方法。


這就是《內經》所強調的「有者求之,無者求之,虛者責之,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而令調達」的辨證施治原則。


也就是趙氏所主張的用兩點論去審證求因的例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17#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37:0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五、重在客觀趙氏診斷疾病的特點是重視客觀依據。


所謂客觀依據有兩方面的含義。


一是指中醫四診所得的脈、舌、色、症情況。


二是指要參考現代醫學的各項檢查結果。


有人說,中醫診斷缺乏客觀依據。


趙氏認為不然。


脈、舌、色、症就是中醫診斷的客觀依據。


中醫對脈、舌、色、症的診察不但有定性的標準,也有量化的內涵。


不過目前還無法用儀器檢測表示出來。


但在有經驗的醫生是心中有數的。


如脈象的浮、沉、遲、數;


舌的紅、絳、青、紫,都是客觀存在的。


而且,中醫診斷的最大特點是強調四診合參,即把脈、舌、色、癥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趙氏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病的脈、舌、色、症的反映總是一致的。


例如症見發熱,口渴,心煩,為熱盛之象,而脈數,舌紅,苔黃,色赤,也都為陽盛之徵,這樣脈、舌、色、症完全一致,可以確診為熱盛之病。


這樣的診斷結果是沒有疑問的。


有時候,脈、舌、色、症的表現並不完全一致,如惡寒而脈數,舌紅,發熱而脈微,舌淡,在這種情況下就須要醫生慎重辨別真偽,進行正確的取捨。


中醫理論中有「舍脈從症」,「舍症從脈」之說,就是指此而言。


一般來說,症狀的變化較多,容易出現假像,脈舌卻相對穩定,比較客觀地反映了機體的真實情況。


面部的色澤變化是機體病變的外部反映,其意義與症相同,但又有其特殊的診斷意義。


總之,症與脈比較,應以脈為主。


但脈也可能出現假像,脈的假像多出現在浮中部位,沉部的脈象一定反映了病證的本質。


所以症假求之脈,脈假求之沉部,再結合舌象和色澤的異常,就能把握住疾病的本質。


這一觀點和方法對於分別疾病的寒熱虛實,把握治療的大方向具有指導意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18#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37:1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趙氏在臨床診療中非常重視參考現代醫學的檢查結果,把現代醫學的檢查結果同中醫辨證結合起來。


他認為面對現代醫學的發展和現代復雜的疾病,單用傳統的中醫診斷方法是不夠的,現代醫學的檢查結果也應當用來為中醫診治疾病服務。


在診治急慢性傳染性或感染性疾病時,趙氏非常注意病人的血常規檢驗。


如果發熱病人查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增高,那就說明存在細菌感染,宜用溫病方法辨治;


如果白細胞總數及中性不高,則適用傷寒方法辨治。


再如,腎炎病人尿中出現蛋白和紅白細胞,是一種出血的表現,腎衰病人血肌酐和尿素氮上升,則說明邪毒蘊鬱蓄積於血分。


一病人作CT發現顱縫加寬,西醫診斷為腦積水,結合脈濡舌白苔膩,形肥色白,眩暈等表現,趙氏診斷為水濕停蓄,三焦不利,投以化氣行水,疏風勝濕之劑即愈。


現代醫學的高尖檢查手段在趙氏看來並非可望不可及,而是必須加以利用的。


趙氏不獨在診斷中注重參考現代醫學檢查結果,而且主張在判斷治療效果時也應當以現代醫學的檢查結果為依據。


例如腎炎病人浮腫消,腰痛止不能說痊癒,必須看化驗結果,尿檢轉陰持續3個月不復發才能定為臨床治癒。


糖尿病人口渴止,症狀消,不能算痊癒,必須血糖尿糖恢復正常才能算痊癒。


這才是嚴格的科學的態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19#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37:2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六、以法統方趙氏臨床診治特色之一是注重辨證立法,以法統方。


不拘泥於一方一藥的運用,而是在詳辨證,明病機的基礎上,首先確立治法,法立而方藥隨之。


遣藥組方隨證施治,靈活多變,雖變而不離其法。


故趙氏用藥雖無一定之方,而有一定之法。


證雖有變而病機未變者,法亦不變,病雖不同,病機相同者,法亦相同。


同是一病,因人而患,病機不同者,法亦不同。


故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特色得以充分體現。


立法的基礎是辨證,辨證的目的在於明確病機。


只有病機明,才能立法准。


故趙氏強調合參脈、舌、色、症,綜合分析,以把握病機。


除此之外,還要詳細詢問病史,瞭解以前的用藥治療情況,為辨證立法提供借鑒。


如五更泄瀉日久不愈,歷用四神丸補澀不效,症見黎明即瀉,腹中絞痛,瀉勢急迫,氣味惡臭,瀉後痛減,脈象弦滑,按之有力,舌紅苔白根厚,此為肝膽鬱熱乘少陽當令之時犯脾,故令黎明作瀉,治以疏調木土方法,苦堅以泄其熱,甘緩以理脾土,升和以疏木鬱,則晨泄自止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20#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37:3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趙氏分析病機特別注重對脈象進行分析,從而抓住疾病的本質。


如患者頭痛眩暈,失眠夢多,診脈弦細且數,則云:弦主肝木之鬱,細為臟陰之虧,數則內熱之徵,全是肝鬱化火,劫傷陰血,擬用養血育陰,清泄肝木方法。


趙氏對於脈象與病機的內在聯繫深有研究,其於《文魁脈學》中列數復合脈象800余條,每條脈象均注明其所主病機,並擬定治法。


如能循此研究,必能大有益於臨床也。


異病同治和同病異治是中醫臨床特色。


針對病機確立治法以統方藥治療,這種模式最能反映出異病同治和同病異治的特色。


例如,趙氏在治療現代醫學的泌尿系統疾病時,對於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徵,腎小管酸中毒,紫癜腎,慢性腎功能衰竭等慢性腎病均採用涼血化瘀方法為主,兼以隨證加減,常可取得顯著療效。


這類疾病根據中醫辨證,其病機同為熱鬱營血,故均宜涼血化瘀為治療的基本原則。


對於並非同一系統的疾病,只要病機相同,便可採用同一治法,系統性紅斑狼瘡,病毒性心肌炎,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因其病機也為熱入血分,故治法不外涼血化瘀為基本。


嘗見趙氏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用藥與腎炎方大致相同,而收效甚顯,問其故,師曰:病雖兩而病機如一,是以立法同而用藥相仿也。


中醫的異病同治,神妙有如此者。


至於同病異治,因其病機不同,而立法用藥皆不同也。


例如,趙氏治療陽痿,有肝鬱者疏肝而愈,濕熱成痿者用清化濕熱法而愈,命門火衰者溫陽補火而愈。


是病同而治異,蓋因其病機有異故也。


趙氏的以法統方並不拘於成方成藥,而是依法遣藥組方,往往信手拈來,即成一方,析之絕無成方的痕跡,而又與立法無不吻合,其方藥又多變化。


法未更,藥已變。


初學者常有捉摸不定之感。


殊不知趙氏深明藥性,故能以臨陣換將,而所換又恰到好處。


常常見到有人治病非某藥不治。


趙氏指出,此言差矣。


藥用其性味,性味相同者何止千百?


言病非某藥不治者,非為玄奇,即是推諉,此風不可長也,當深究藥性,以應臨證無窮之變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5 09:15 , Processed in 0.18750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