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4881#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26:5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內科新說(一)從營血辨治雜病說中醫學的臨床辨證體系有三,傷寒六經辨證、溫病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內科臟腑辨證,三者各成體系,皆是古人長期臨床經驗總結並上升為理論的結晶,指導臨床,使人有臨證成法可依,其功莫大焉。


然而,當今面臨現代醫學眾多的疑難病證的挑戰,如何提高中醫辨證識病的水準已成為提高臨床療效的關鍵,原有的三大辨證體系已不敷應用,若再各自為陣則無發展可言。


惟有擴大思路,互相取長補短,才能提高中醫辨治疑難病證的水準。


趙氏從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體會到,溫病的衛氣營血辨證同樣適用於一些內科疑難雜病的辨治,在堅持臟腑辨證的基礎上從營血辨治更能把握住疾病的本質。


這一觀點的理論依據是,人身不過氣血,任何疾病,無論其在何臟腑,都無一例外地影響到氣血發生改變。


而就氣血二者的關係看,互相為用,至為密切,氣病日久,必傳至血分受病,在溫病是這樣,在內科雜病,乃至婦、兒、皮、外、五官諸科無一例外,故前賢云「初病在經在氣,久病入絡入血。


況疑難病,慢性病,久治不愈,反復發作,遷延日久,血分未有不受病者。


趙氏根據這一理論,對一些現代醫學的疑難病證從營血受病的角度分析其病機,把握其本質,提出了與眾不同的觀點。


例如,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徵,紫癜腎,慢性腎功能不全,尿毒癥,慢性肝炎,肝硬化,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過敏性紫癜,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系統性紅斑狼瘡,病毒性心肌炎,白塞氏綜合徵,乾燥綜合徵,子宮肌瘤,牛皮癬等現代醫學的難治之病,雖然涉及到不同的臟腑和系統,但其共同的病理機制是血分受病,大多具有熱在營血的臨床特徵,如脈象沉數或滑數有力,舌質紅赤,起刺,心煩急躁,夜寐夢多等。


再從現代醫學診斷角度看,凡血尿常規或其他生化檢驗指標的異常也應作為營血受病的重要依據。


如慢性腎病在尿中出現蛋白質、紅白細胞和管型,腎功能衰竭病人的血肌酐和血中尿素氮的增高,再生障礙性貧血者全血細胞減少,白血病患者骨髓象和周圍血象的異常等更是營血受病的確證。


一些疾病以症積腫塊為主要表現者,如肝病的肝脾腫大與硬化,子宮肌瘤,各種息肉以及癌腫等更說明血分瘀滯較重。


還有表現為皮膚或黏膜損害的疾病,紫癜、紅斑或潰瘍的出現,也是血分鬱熱的外露之象。


上述疾病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即病程長,久治不愈,反復發作,也是血分受病的一種表現。


若論其營血受病的性質,則以熱瘀為主,無論其病始之因為風、寒、濕、暑、痰、瘀、食、毒,入營血後即與血結,鬱而化熱,致脈絡瘀阻。


故熱鬱營血,絡脈瘀阻即可概括上屬疾病的基本病理。


治療當以清營涼血化瘀通絡為基本原則。


臨床上常可見到有人把慢性腎病的腰痛水腫當作腎虛治,白血病、再障的貧血乏力當作脾虛血虧;


把心肌炎的心悸氣短當作心氣虛,這種以臟腑虛損立論的辨證方法是機械地搬用臟腑辨證所致,只看到表面現象,未能細緻地分析疾病的本質。


從營血辨治現代醫學的一些疑難病是趙氏的一個創見,接受這一觀點須要有打破傳統觀點的勇氣。


但這一觀點與臟腑辨證並無矛盾,而且是對臟腑辨證的補充和發展,對於用中醫理論辨析現代疑難病的本質開闢了一條新途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82#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27:0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髓病說髓為奇恆之腑之一,有骨髓,有脊髓,有腦髓,三者相貫連屬,皆精氣所化生,其滿溢,又與水穀營養相關。


《靈樞?決氣篇》云:「穀入氣滿,淖澤注入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


關於髓之為病,有虛實兩個方面。


虛者人所共知,如經云「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鳴」,「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妄臥」。


此類病證由精虛髓不能充盈,表現為虛弱症狀,當治以填精補腎方法,為臨床所常用。


又有髓病之屬熱屬實者,病發輒暴死,人多忽之。


《靈樞?熱病》云「熱在髓,死,不可治」。


又云「髓熱者死」。


可見,古人已經認識到熱毒入於骨髓者病必危重,難以救療。


證之今日臨床,病發於髓而屬實屬熱者為數不少。


現代醫學中造血系統功能障礙的一些疾病如各型急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其在病理上的共同特徵都是造血機能異常,作骨穿塗片檢查,可以現髓象異常,因此,這類疾病都可歸入髓病範疇。


過去對這類疾病的認識,總是局限於其虛弱的證候表現,如顯著的貧血貌,反復的出血傾向和其他的虛弱症狀,因而認為這類疾病多屬氣血雙虧,脾腎兩虛等,治療以溫補為主,而收效甚微,大多數情況是越治越重。


趙氏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並結合理論分析,指出類似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疾病應屬「髓病」,熱毒深入骨髓所致,其熱毒的來源,既可能是後天感染,也可能是與生俱來。


潛伏體內,待時而發,應以伏氣溫病視之,其症狀與溫病營血證相似,如發斑,出血,發熱煩急,夢多,舌絳,脈數等。


其病根較之溫病營血證更深一層,是熱在骨髓。


治療當以涼血育陰為主,參以透熱外出,將髓中之熱毒漸漸透出,則可望血象、髓象日益改善,病情日趨緩解穩定。


雖未必能徹底根治,但可以確保長期穩定,減少復發,降低死亡率。


較之先前治療本病率用溫補而致險象環生者,已有了長足的進步。


臨床證明,趙氏這種理論和經驗確實行之有效。


說明髓熱病說確有其指導價值,尤其是對造血系統疑難病的辨治開闢了一條新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83#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27:1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慢性腎病新說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徵、慢性腎功能衰竭等慢性腎係疾病是世界上公認的難治之病。


目前,中西醫學對這類疾病都缺乏特效的根治辦法。


趙氏通過60年的臨床實踐體會到用傳統的方法治療慢性腎病之所以效果不好,主要原因在於對慢性腎病病機的傳統認識從根本上來說是不正確的。


因此,有必要對慢性腎病的病因病機進行深入探討,突破傳統觀點,提出新理論,這樣才能另闢蹊徑,提高療效。


趙氏本著這一精神,經過多年探討和反復的臨床驗證,提出來一系列全新的觀點,用以指導臨床,採用中藥治療配合飲食調控和運動鍛煉的綜合療法,治療慢性腎病獲得滿意療效。


其新說既不同於中醫傳統的觀點,也不同於現代醫學的傳統認識,約為四點,分述於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84#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27:3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慢性腎病非虛說慢性腎病即是腎虛,這是中醫學中長期形成的一種傳統觀點。


在這種理論指導下,治療慢性腎病大多以補腎為主,六味丸八味丸是臨床常用之方。


間有以本虛標實立論者,仍以扶正固本為主要治法。


這種把慢性腎病看作腎虛的觀點,顯然是受了古代醫家「腎主虛」論的影響而形成的。


這無疑是把中醫理論上的「腎」同現代醫學解剖學上的腎臟等同起來了,犯了一種對號入座的錯誤。


古人所謂的「腎主虛」是僅限定於腎主生殖發育而言,現代醫學的腎臟則是人體的泌尿器官,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慢性腎病不是生殖係疾病,而是泌尿係疾病,其病位是解剖上的腎臟實質。


因此,不能套用古代中醫學中腎主虛的理論指導探討慢性腎病的病機,而應當立足臨床進行辨析。


從其臨床表現看,慢性腎病患者確實會出現一些虛弱性症狀,如面色蒼白或萎黃不澤,神疲乏力,腰酸膝軟,夜多小便等。


這也是促使人們把慢性腎病當作腎虛的原因之一。


但虛弱症狀的出現並不等於其病的本質是虛。


《內經》中「有者求之,無者求之,虛者責之,盛者責之」之訓就是明確地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症狀的出現都可能存在著虛實兩方面的原因。


古人云「大實若羸狀,至虛有盛候」,說明症狀和病的本質常常存在著不一致的情況。


因此,《內經》非常強調「治病必求其本」,臨床上就須要通過對症狀的全面辨析而求其病本。


根據脈、舌、色、症和病史對慢性腎病進行綜合辨析就可以發現:其一,從病史看,慢性腎病多由急性腎炎發展而來,病始於感受外邪而未得根治,病程中又常因感冒或感染而反復加重,可謂是舊邪未去,新邪又至,日愈久,邪愈深,是邪實之為病;


其二,從症狀看,患者常見心急煩躁,夜寐夢多,便乾溲赤,皮膚瘙癢等,皆是熱盛之象;


其三,從面色看,患者面色或白或黃或蒼,必兼晦暗滯濁,日愈久,病癒重,色愈濁,是血分瘀滯,絡脈不和之徵;


其四,從舌象看,多見舌紅且乾,苔膩根厚,舌背絡脈紫黑,皆是熱鬱營血之徵;


其五,從脈象看,腎病之脈,或濡或滑或弦或細而必數,且沉取有力,若病至尿毒癥期,則其六脈更顯弦滑洪數,愈按愈盛,更屬邪蓄成毒之象。


脈症如此,何言其虛哉!


縱有一身乏力,腰膝酸軟,頭暈神疲,種種虛象者,參考脈之有力,苔之垢厚,可知其虛乃由邪實阻滯,經氣不通,機能失調所致,是大實若羸的表現,切不可就言其虛。


再從現代醫學的角度分析,慢性腎病患者尿常規檢驗蛋白和血球持續陽性,血肌酐和尿素氮水準增高均可視為邪入營血的標誌。


至於腎臟的病理變化微血管的痙攣與堵塞,微循環障礙的形成,腎實質的腫脹,發炎,破損,硬化,甚至萎縮等病變,又無不與邪入營血絡脈瘀阻相關。


總之,慢性腎病的基本病機可定為邪入營血,絡脈瘀阻,其病屬實非虛,多熱多瘀,治療大忌溫補,當以涼血化瘀為基本治則,參以隨證施治,方與其病機相符,始能取得較好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85#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27:4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慢性腎病忌食蛋白說尿蛋白持續陽性是慢性腎病的特徵之一。


尤其是腎病綜合徵患者,大量蛋白從尿中丟失,尿蛋白定性檢測常為+++~++++,每日丟失蛋白總量可高達10克以上。


大量的蛋白丟失導致低蛋白血症,又引起高度水腫。


對於這樣大量蛋白從尿中丟失,現代醫學的對策是鼓勵患者進食高蛋白飲食。


因此傳統的腎病飲食原則可概括為「丟蛋白補蛋白」,並被視為治療腎病必不可少的措施。


無論西醫還是中醫對此都篤信不疑,患者更是奉為救命法寶,沿用日久而不思其誤。


趙氏在60年代以前對這一觀點同樣深信不疑,照搬此法30年,屢遭失敗,方知補蛋白的方法不惟無益,反而有害。


60年代初趙氏在醫院收治了大量的腎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凡是採用高蛋白飲食的患者大都長期不愈,逐漸惡化,甚至不免一死,而那些攝取低蛋白飲食的患者卻往往出人意料地好轉。


趙氏由此而悟出了「丟蛋白補蛋白」的方法是錯誤的,應當反其道而行之。


即「丟蛋白賒蛋白」。


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採用限制蛋白攝入的飲食方法配合中藥辨證施治,能在較短的時間裏控制其尿蛋白的丟失,並使其逐漸恢復正常,治療效果顯著提高。


從60年代到今天,趙氏不但逐步完善了腎病患者忌食蛋白的飲食方法,而且闡明了腎病忌食蛋白的機理,低蛋白飲食有助於減輕腎臟負擔,有利於受損腎臟的修復。


這就好比一把水壺,壺底破損,水漏不止,只往壺中添水,只能愈添愈漏,添得多,漏得多;


唯有修復破損,才能徹底止其漏。


補蛋白就好比添水的方法,忌蛋白就好比先堵其漏,孰優孰劣,不言而喻。


低蛋白飲食有助於消除蛋白尿這一觀點,國際上80年代始有所報導,並由實驗和臨床得以證實,趙氏的腎病忌食蛋白的觀點實際領先了10餘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86#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27:5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慢性腎病宜動不宜靜說現代醫學對於慢性腎病的調養原則是靜養為主,一般要求臥床休息,嚴重者則必須絕對臥床,這已成為臨床慣例,從未有人對此提出質疑。


趙氏依據中醫基本理論並經過大量的臨床驗證,總結提出了慢性腎病宜動不宜靜的新觀點,指出慢性腎病患者臥床靜養對腎臟的修復不利,不但無助於治療,而且有可能加速腎臟趨向萎縮;


而堅持適度運動則有助於腎臟的修復,加強腎臟功能,並能有效地防止腎臟萎縮。


中醫理論認為,恆動是自然界的基本規律,從宇宙天體,到人體內環境,無處不動,無時不動。


古代醫家謂「動而中節」則「生生不息」,今人講「生命在於運動」,都說明了「動」是人的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也是人的生理的基本需要。


慢性腎病的基本病機是血行瘀滯,不管是腎臟的微循環障礙,還是腎實質的硬化萎縮,在中醫看來,都是血行瘀滯,絡脈瘀阻,因此,治療慢性腎病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活血化瘀。


患者的日常調養也應當以此為準則。


靜則血滯,動則血暢,是一定不移之理。


這就是為什麼慢性腎病宜動不宜靜的根本原因。


用藥物活血化瘀只是綜合治療的一個方面,還須要患者作積極的密切配合,堅持進行主動的自我運動鍛煉,通過身體肢節的活動以促進臟腑氣血的流暢。


這樣才能更加充分地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清除血中瘀滯,加速邪毒的排泄,從而促進受損腎臟的修復,加強腎臟功能,有效地防止腎臟萎縮。


倘若一味臥床休息,必然血瘀日甚一日,腎功日衰一日,腎臟萎縮也在所難免,縱有靈丹妙藥,也難望其向愈之時矣。


臨床證明,凡能堅持運動,配合治療者,治療效果就好,反之則差。


慢性腎病宜動不宜靜之說,值得重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87#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28:0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慢性腎功能損害可逆說慢性腎病一旦發展到腎功能衰竭就等於被判了死刑。


現代醫學認為慢性腎功能衰竭一旦形成,就必然不可逆轉地逐漸惡化,喪失功能的腎單位不可能再恢復功能,代償腎單位的數目將不斷減少,甚至腎功能完全喪失而致死亡。


這就是說,慢性腎功能損害是不可逆的。


趙氏根據其臨床治驗,認為現代醫學的這一結論值得商榷。


因為採用內服中藥涼血化瘀為主,配合合理的飲食調控和患者堅持自主運動鍛煉的綜合療法,對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進行治療,可使其病情保持長期穩定,不少尿毒癥患者經過趙氏的治療,其生存期遠遠超出了西醫預測期。


還有部分病人的腎功能得以恢復,接近或達到正常水準。


山東患者王某,初診時血肌酐5mg%、尿素氮49mg%,治療月餘,症狀緩解,遂攜方返裏治療,守方10個月,複查肌酐、尿素氮已完全恢復正常。


李某雙腎囊腫,腎功能重度受損,右腎圖呈直線,治療年餘複查,右腎圖已接近正常。


褚某右腎萎縮,B超結果:77×39×41cm3,治療一年後複查,右腎81×53×37cm3,主檢大夫對比前後兩次B超結果,大為驚奇,已萎縮的腎臟竟又增大,以為不可思議。


以上實例說明,腎功能損害並非不可逆,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好的方面轉化。


這一條件就是正確的綜合治療。


趙氏所創立的中藥涼血化瘀,配合飲食調控和堅持運動鍛煉是治療慢性腎病的三大法寶。


治宜三者並行,缺一不可。


在患者的密切配合下如法治療,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慢性腎病可以根治,慢性腎功能損害可以逆轉,趙氏的這一結論在臨床實踐中得到初步證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88#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28:1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痰病說在中醫學病機學說中,痰之為病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臨床治療中,痰病的證治極為重要。


中醫痰病學說最具特色,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已形成了系統的理論和方法。


論其生成,則痰乃津液所化,生於脾胃,隨咳咯而出者乃有形之痰,貯於肺。


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


然又有無形之痰,隨氣升降,無處不到,變生諸證,為喘,為嗽,為咳,為痛,為腫,為嘔,為吐,為利,為癲,為癇,為狂,為驚,為中風昏仆,為神迷癡呆,變證百出,難以枚舉,是以又有「百病皆因痰作祟」和「怪病多痰」之說。


至於辨痰的性質,則有寒痰、熱痰、風痰、食痰、老痰,臟腑之痰,經絡之痰,皮裏膜外之痰,種種不同。


至於治療,雖各隨其證而異其治,然總不離調氣機為先,健脾土、燥脾濕為本。


正如朱丹溪所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


趙氏論治痰病既宗前賢諸說,又能獨出己見,將傳統的痰病學說應用於現代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令人耳目一新。


趙氏認為,人體本無痰,痰乃病理產物,又是產生某些特殊病證的病因。


痰雖皆由津液所化,水濕所生,然究其由來,仍須責之於飲食不節。


凡恣食厚味肥甘之人,痰必內生,年盛或未覺察,日久必然為害。


故年少及青壯年患痰病者殊少,而中年以後,痰病漸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89#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28:2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痰病中咯吐而出的有形之痰,人皆易辨易治,而流於體內的無形之痰,視之不見,觸而無形,易為人所忽略。


若痰阻經絡之中,則為痛,為麻,為木,或如蟻行皮中,其痛遊走不定,狀若風痹,古稱釣痛,乃痰流注不定使然,其麻木則多固定不移,乃經氣為痰所阻運行不能之故。


若痰滯於關節,則必致關節腫大如囊,甚則紅腫,其痛甚劇,久則關節變形,如現代醫學之類風濕性關節炎,指趾關節腫脹如梭,日久變形如鷹爪狀。


此腫脹之關節腔內即痰飲盤踞之所,痰不去則腫不能消,痛不能止。


故類風濕之關節腫痛,皆宜作痰治之,收效甚佳,祛痰通絡則腫可消,痛可止,並可有效地防止關節變形。


若痰濁流布一身為痰核,為流注,古人論之多矣。


至於現代醫學中常見的單純性肥胖,以及繼發於某些疾病,或由遺傳因素或藥物引起的肥胖症,形肥體胖,大腹便便,形態臃腫,行動遲緩,傳統中醫學中少有論述。


趙氏則據脈證以其為痰濕過重,正與古人「肥人多痰多濕」之論相合。


論其發病機理,則與過食肥甘,加強運動,再給予化痰除濕理氣運脾之劑,以絕生痰之源,假以時日則可收效。


與上述肥胖病有關聯的一個現代病證是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脂類物高於正常水準,久之易罹患高血壓,動脈硬化,脂肪肝,誘發心腦血管病,為中老年人一大危險因素。


如何有效地降低血脂水準,是現代醫學的一大課題。


趙氏則根據這類患者多數形體壯盛,飲食過常,脈象弦滑等特點,斷其病機為痰濁阻閉,從化痰通絡入手,調氣機,暢三焦,恢復其臟腑功能,輔以控制飲食,加強鍛煉,則可有效地降低其血脂水準,並可收到一定的減肥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90#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28:3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與痰相關的是飲,古代醫學文獻常以痰飲並稱。


二者皆為津液所化,而清者為飲,濁者為痰。


飲與水濕同類,常以蓄積盤踞於空腔之中為其特徵,如胸腔積液,心包積液,腹腔積液,顱腔積液(腦積水),以及大關節腔積液(鶴膝風)等,皆為飲病。


治支飲重證急者須攻逐水飲,如控涎丹之類。


證緩則宜宣肺行氣導水,投風藥以勝水濕。


趙氏嘗謂「積凹之水,風之則乾」,所謂風能勝濕也。


痰飲為病,見症不一,診斷依據,在於脈舌,其脈象弦滑,舌苔厚膩或水滑者,必有痰濁水飲。


形肥體豐者多痰濕。


治痰用三子養親加味,治飲宜宣肺行氣導水,在上風以勝之,在下利而逐之,在外汗而發之。


開鬼門,潔淨腑,使飲邪外出有路,健脾土,燥脾濕,使痰濁不復再生,是謂治痰飲為病之大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91#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28:3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五)瘀病說人身所貴,無非氣血。


氣之與血,如形影相隨,不可分也。


是故氣病日久,必及於血。


知之為病,雖有寒熱虛實之分,然未有不兼瘀者,是為其特點。


故血瘀一說,古已有之,現代活血化瘀之研究,步步深入,已窺中醫之堂奧。


趙氏於血瘀為病極有心得,故為之說以闡其要。


血瘀者,絡脈瘀阻不通也。


其形成原因非止一端。


有因於氣病者,氣為血帥,氣推血行,故氣滯則血不行而為瘀;


氣虛則無力推動為瘀;


氣逆亂則血不循故道而為瘀。


病及於血,無論其寒熱虛實,皆可致瘀。


血寒則澀而不流,凝而為瘀;


血熱如熾熱煎煉為瘀;


血虛則脈道枯槁涸竭為瘀;


血實則壅塞不流為瘀。


至於外感六淫之邪,內生痰飲水濕,無不可與血互結而成瘀病。


故曰,凡病無不兼瘀,只在程度輕重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92#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28:5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瘀病的臨床表現繁多,歸納起來有幾種特徵證候。


一曰痛久而有定處。


常言道,痛則不通,不通則痛。


凡人體一有不通處則必然作痛。


大凡卒痛暴作多為氣機阻閉使然,久痛而不移其處者乃是血瘀之徵。


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疼在胃脘部,長年不愈,不移其處,雖有寒熱虛實之異,卻皆兼瘀,趙氏常以活血化瘀治之,每每取效甚捷。


前論慢性腎病,多有腰痛,亦是血瘀絡脈不和之徵,常見有作腎虛而補之者,必致增重。


又有痹證疼痛,雖經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是以外邪入侵為因,然外邪入侵,客於肌體,未有不與血相搏而成瘀者,故其痛日久,攣急不伸,關節變形皆瘀阻重症,故曰「痹者閉也」,脈絡阻閉,非瘀而何?


葉天士所謂「痛久入絡」即是血瘀之病。


故凡久痛為瘀,治宜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瘀病的第二個特徵是腫塊有形可徵,固定不移。


血瘀的本質是絡脈瘀阻,血液不得流通則停滯,若是與其他邪氣相結,如痰與血結,濕與血結,食與血結等。


毒與血結,熱與血結,則更易形成腫物,舊稱症積有形,其特點觸之可得,推之不移。


良性者如肌瘤,囊腫之類,惡性者即為癌腫。


臟器的腫脹,變性,硬化也在其列。


一些腫物深伏於內,或形體尚小,需借助現代儀器檢查方可探知。


凡屬腫物,不管其性質部位如何,總與血瘀有關,治之當在辨證論治的前提下,於對症方中參入活血化瘀之品,自然增強療效。


如趙氏治療子宮肌瘤,以活血化瘀為主,兼以他意,有痰者化其痰,氣滯者理其氣,肝鬱者疏其肝,堅持治療則瘤體日小,直至消失,可免除患者手術之苦。


癌腫雖難根治,若依法治之,也可收穩定病情緩解症狀之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93#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29:0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血瘀的診斷依據,除上述特徵性證候外,必須詳查舌脈。


血瘀之脈象多沉澀,氣血不利之徵,或見結代,是血行受阻之象。


其舌象質暗,或有瘀斑,皆是血行瘀滯之證。


現代對血瘀證的研究已大有進展,其研究成果值得借鑒,諸如微循環障礙,血液黏稠度增高,凝血狀態,或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血管硬化與血栓形成等現代醫學的病理發現,皆是中醫學血瘀證的特殊表現形式,可作瘀病論治,用活血化瘀方法。


當然血瘀病證也並非單純用活血化瘀即可萬全,重要的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與其他對症治法配合應用。


如趙氏治療腦血栓後遺症,就慣用王清任補陽還五湯方法,以大量黃耆補氣,配伍活血化瘀通絡之品,是益氣與活血化瘀同用,補氣以助血行。


治療慢性腎病,則以清化濕熱與活血化瘀配伍使用;


治療高脂血症則化痰與活血並用。


凡治瘀證,皆當仿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94#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29:1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六)鬱病說鬱病之說,古人論之甚詳,《內經》有五鬱之論,丹溪有六鬱之說。


趙氏之論鬱在前人所論基礎上又有所發明。


《內經》所論五鬱「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


原本特定於運氣範疇,而作為治則卻普遍地適用。


對此五鬱之治作何理解,唐代王冰注又多為後人所宗,其云:「達謂吐之,令其條達也;


發謂汗之,令其疏散也;


奪謂下之,令無壅礙也;


泄謂滲泄之,解表利小便也;


折謂制其衝逆也。


此說有對有不對,木鬱達之,非獨吐之以達,木主升發,其性條達,凡能遂其升發之性,解其抑鬱,令其條達者,皆可謂達之。


用藥宜選稟春陽升發之氣者如柴胡、防風之類,是謂達。


火鬱發之,解為汗之則否,令其疏散則是,火鬱即陽氣之鬱,不得宣散而為病者,治宜宣陽疏散,微辛微苦,則熱達於表而散矣,不必專意發汗,反致傷津助熱。


土鬱奪之,即下其有形實邪,令無壅礙於中,此說甚是,然中焦乃氣機升降之樞,欲將降之,必先升之,故不可一味降泄,仍須稍佐升發之品,則氣機調,三焦通,實邪去而功能復常矣。


金鬱泄之,以解表利小便解之甚是,然何以得使表解小便利?


曰宣肺調氣而已。


肺主氣,其合皮毛,下通水道,唯肺氣宣佈,則營衛和,腠理通,水道暢。


如蘇葉、杏仁、前胡、枇杷葉之屬。


水鬱折之,謂折其衝逆,此說模糊不清,令人不得要領,水鬱者,陰盛陽微,氣化不行,寒水氾濫,逆衝上泛,為腫為喘為厥逆為尿閉,治之當通陽化氣,瀉濁利水。


氣化行則水道通,二便利而濁邪去。


綜觀五鬱之治,雖各不同,然皆當調氣機為要。


故《內經》論五鬱之治,用「然調其氣」一語概括之,是寓深意的。


能於此領悟,則五鬱之治必可得其要領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95#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29:2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元代著名醫學家朱丹溪論鬱曰:「氣血衝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生諸病,多生於鬱。


認為鬱是百病的共同病機。


在具體病證的辨析上又有六鬱之說,即氣鬱,血鬱,濕鬱,痰鬱,熱鬱,食鬱。


並創立了越鞠丸統治諸鬱,開創了一條行氣活血,除濕化痰,消食清熱,雜合而治的路子,亦頗切近臨床實際,故為後世醫家所常用。


鬱的病機,丹溪弟子戴元禮論述頗詳:「鬱者,結聚而不得發越也,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此為傳化失常,六鬱之病生矣。


說明鬱病是氣機升降失常的一種病理變化。


故六鬱之中互為因果而氣鬱為先,常由氣鬱而導致其他諸鬱。


氣鬱是無形的變化,功能的失調,其他諸鬱如血、痰、濕、食則均為有形之壅滯,有形之鬱又可窒息氣機,加重氣鬱,從而也加重了自身的鬱結程度。


故歷來治鬱,無不以調氣機為主。


趙氏認為,氣鬱的產生,有因於情志失調引起者,此為情志之鬱,必得寬心悅志,不可徒賴藥物也。


又有非情志因素引起的氣鬱,即有形之邪阻滯氣機所致者,當解除其實邪壅塞,自然氣機通暢,濕困者化其濕,痰阻者豁其痰,食滯者消其食,血瘀者化其瘀,邪去則氣自舒展矣。


六鬱之中,血鬱乃瘀證之先導,痰鬱乃痰病之前奏,治宜互參,茲不贅述。


食鬱頗為多見,飲食不節則食停於中,小兒及運化不及者多見,視其所傷之物,投以消導之品,以助運化之力。


而囑其節飲食,謹口味尤不可少也。


凡久病須啜藥不斷者,皆當顧其胃氣而防食鬱,預用藥於症未發之先,未渴掘井之意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96#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29:3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諸鬱不解,日久必成熱鬱,又稱火鬱。


熱鬱者乃陽氣內鬱不得宣散,故症見陣陣煩急,夜寐夢多,或見低熱不退。


其原因多因有形之邪阻滯,氣機不暢,三焦不通,營衛不和,腠理不開,故熱蓄積於內無從宣洩,愈鬱愈熱,或因誤服涼藥及滋膩之劑,或暴飲冷物,恣食肥甘,皆可阻閉氣機,致成火鬱。


治宜用宣透之品,宣陽解鬱,透邪外出,使三焦通暢,營衛調和,自可微微汗出而愈。


濕鬱之證為病最多。


凡人不謹口味,恣食厚味肥甘,或暴飲冷物,皆可致濕邪中阻,蒙閉氣機。


濕邪重濁黏膩,其來也漸,其去也緩,非用宣肺化氣,分消走泄之品,漸漸化之,芳香以化之,風藥以勝之,淡滲以利之,若濕鬱特重,兼寒凝之象,則非溫不開,宜暫用辛溫苦熱之品,急開其閉,閉開再轉方依法治之。


凡治濕,當忌口,甜膩寒涼冷飲皆忌,否則用藥雖當,亦難取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97#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29:4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七)大實若羸說大實若羸之說,古已有之。


明末醫家李中梓曾詳論之,曰:「大實若羸狀,誤補益疾;


至虛有盛候,反瀉含冤。


從臨床實際看,將實證作虛治而用補法者居多。


故趙氏主張對大實若羸之證,須當說辨,要透過虛的現象,看到實的本質。


考世人喜補惡攻之心自古有之。


金元四大家之一,攻邪派代表人物張子和以「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立論,批判了當時病家醫家無不以補為事的不良風氣,指出病家皆有喜補惡攻的心理,而醫家則懷著「與其逆其心而不見用,不若順其心而獲利也」的狹隘心理,因而濫用補法。


觀當今之世,病家喜補為樂的風氣依然盛行,以滋補為旗號的營養保健品風靡於世,因誤補而致疾病加重的情況屢見不鮮。


當然今日之醫生用補未必是為了「順病家之心而獲利」,更多的是醫學理論上的因循守舊,臨床經驗上的固步自封,只知虛之為虛,而不知虛之為實。


故須弄懂大實若羸的道理,才不致於誤補益疾。


大實若羸是指一些本質上屬於邪實的疾病卻表現出來一些虛弱的症狀,疾病的本質和它外在的表現不一致,虛的症狀是一種假像,邪實才是它的本質。


中醫所謂的虛證,主要包括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可概括為無形的功能不足和有形的物質缺乏。


氣和陽是臟腑功能的反映,氣虛和陽虛說明臟腑功能存在障礙,除非病人已衰老到相當的程度,否則這種功能的障礙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是由於邪氣侵襲人體而造成的;


血和陰是人身的營養物質,來源於水穀精微,在五臟六腑的共同作用下而化生,其化生的不足可表現為血虛和陰虛,卻根源於臟腑的功能障礙,而導致臟腑功能障礙的往往是由於邪氣阻滯的結果。


所以,邪實可以導致虛證的出現,大實反而表現出大虛的證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98#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29:5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舉例而言,慢性腎功能衰竭病人一定伴隨出現明顯的貧血表現,這種貧血叫腎性貧血,腎功能愈低下,其貧血愈嚴重。


患者表現出明顯的血虛症狀,面色蒼白無華,口唇指尖淡而無華,舌質胖大而淡,一身極度乏力,不思飲食等等,這一組證候群按照傳統的中醫辨證辨為血虛,氣虛,或氣血雙虧是無可非義的,但該病的本質是血液中的邪毒排不出去,蓄積成毒,毒愈盛,血愈虛,血虛只是現象,邪毒的蓄積才是其病的本質。


這是一個大實若羸的典型例子。


若只看到血虛而用補血之劑,則勢必加重邪毒而促使病情急劇惡化。


另一個例子是再生障礙性貧血。


此病因骨髓造血功能障礙而表現為全血細胞減少,典型的貧血症狀,面色蒼白或萎黃,口唇色淡,頭暈心悸,倦怠乏力,舌淡等,過去一律作氣血兩虛治療而收效甚微。


應當考究是什麼原因影響而引起了骨髓的造血功能障礙。


趙氏認為熱鬱營血是主要的,改用清營涼血的方法而收到較好的效果。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在上述兩個例子中,虛證的表現很典型,用傳統的辨證思路無疑會辨為虛證。


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有兩點很關鍵,一是用大實若羸的理論去指導,在面對一派虛證的時候要想到它的反面,懂得邪實可以致虛;


其二要合參脈症,細緻分析,尤其是脈象在關鍵時刻具有定性的作用。


上述腎衰尿毒癥一派虛象,惟有脈象洪滑實大,愈按愈盛,是邪實毒盛之有力證據;


再障之血虛象雖著,而脈來弦細滑數且沉取有力,也是血熱之徵。


有言道,症假察其脈,脈假取之沉,按到沉部脈有力為邪實,脈無力為正虛。


此為要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99#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30:0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八)濕病說濕為六淫之一,既可外來,又可內生。


濕為陰邪,其性黏膩重濁,不易速去,最易阻塞氣機,困阻傷陽,為病纏綿難愈。


其為有形,每與它邪相合致病,風、熱、寒等為無形之邪,常以濕邪為依附而與之合。


風與濕合為風濕,風性善行而疏散,則濕隨之流布一身,為痹為痿為攣為拘;


熱與濕合為濕熱,濕裹熱蒸,如油入面,難解難分,甚則變生濕溫;


寒與濕合為寒濕,二陰相合,寒凝濕愈滯,澀而不流,更傷陽氣。


世間濕邪為病甚多,不獨外感多有夾濕者,內傷雜病中兼濕者十之八九。


清代名醫葉天士有云:「吾吳濕邪害人最廣。


觀當今之世,濕邪為病益廣,不獨昔日吳地也。


卑下之地,多雨之季,固多濕邪為病,即北方乾燥久旱之處,濕病也比比皆是者何也?


此內生之濕是也。


多因飲食厚味肥甘太過,暴進冷飲瓜果太多,內傷脾胃,運化不及,水濕停滯,內濕生矣。


故養生不可不慎於口,治病不可不知於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00#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20:30:1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濕之為病,彌漫三焦為多。


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水濕運化之途。


水濕之運必賴氣化之行,三焦主行氣機,濕阻則氣不利,氣滯則濕愈停。


濕蔽上焦,心肺被蒙,肺不主氣布津,清陽不得上布,濕邪害於空竅,則頭重困如裹,《內經》所謂「因於濕,首如裹」是也,目視不明,耳聾不聰,口淡而不知食味,皆濁邪害清之故。


心胸憋悶不舒,時欲太息,濕濁困阻胸陽也。


濕困中焦,脾胃受病,嘔惡納呆,脘痞腹脹,四肢困重,一身疲乏,困倦嗜睡,皆因濕邪阻滯,氣機升降失常,肌肉經絡皆為濕邪浸漬,故顯困重滯澀之象。


濕蓄下焦,腎與膀胱大小腸受病,二便不調,濕盛則濡瀉,其瀉溏而不爽,小便短澀不利,是濕阻而氣化不行,腰酸重困痛,如帶五千錢,腎為濕困,經氣不利也。


他如濕蘊於肝則發黃,濕滯於經筋則為拘為痿為痛,濕溢於腠理肌肉則為浮腫,濕淫於皮膚則為癮疹皰毒。


凡此種種,莫不因濕為患,至若他病之兼濕而致病情遷延反復,症狀百出無常,更蔔難數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5 09:12 , Processed in 0.10937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