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精華】
1慢性腎病非虛說慢性腎病即是腎虛,這是中醫學中長期形成的一種傳統觀點。
在這種理論指導下,治療慢性腎病大多以補腎為主,六味丸八味丸是臨床常用之方。
間有以本虛標實立論者,仍以扶正固本為主要治法。
這種把慢性腎病看作腎虛的觀點,顯然是受了古代醫家「腎主虛」論的影響而形成的。
這無疑是把中醫理論上的「腎」同現代醫學解剖學上的腎臟等同起來了,犯了一種對號入座的錯誤。
古人所謂的「腎主虛」是僅限定於腎主生殖發育而言,現代醫學的腎臟則是人體的泌尿器官,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慢性腎病不是生殖係疾病,而是泌尿係疾病,其病位是解剖上的腎臟實質。
因此,不能套用古代中醫學中腎主虛的理論指導探討慢性腎病的病機,而應當立足臨床進行辨析。
從其臨床表現看,慢性腎病患者確實會出現一些虛弱性症狀,如面色蒼白或萎黃不澤,神疲乏力,腰酸膝軟,夜多小便等。
這也是促使人們把慢性腎病當作腎虛的原因之一。
但虛弱症狀的出現並不等於其病的本質是虛。
《內經》中「有者求之,無者求之,虛者責之,盛者責之」之訓就是明確地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症狀的出現都可能存在著虛實兩方面的原因。
古人云「大實若羸狀,至虛有盛候」,說明症狀和病的本質常常存在著不一致的情況。
因此,《內經》非常強調「治病必求其本」,臨床上就須要通過對症狀的全面辨析而求其病本。
根據脈、舌、色、症和病史對慢性腎病進行綜合辨析就可以發現:其一,從病史看,慢性腎病多由急性腎炎發展而來,病始於感受外邪而未得根治,病程中又常因感冒或感染而反復加重,可謂是舊邪未去,新邪又至,日愈久,邪愈深,是邪實之為病;
其二,從症狀看,患者常見心急煩躁,夜寐夢多,便乾溲赤,皮膚瘙癢等,皆是熱盛之象;
其三,從面色看,患者面色或白或黃或蒼,必兼晦暗滯濁,日愈久,病癒重,色愈濁,是血分瘀滯,絡脈不和之徵;
其四,從舌象看,多見舌紅且乾,苔膩根厚,舌背絡脈紫黑,皆是熱鬱營血之徵;
其五,從脈象看,腎病之脈,或濡或滑或弦或細而必數,且沉取有力,若病至尿毒癥期,則其六脈更顯弦滑洪數,愈按愈盛,更屬邪蓄成毒之象。
脈症如此,何言其虛哉!
縱有一身乏力,腰膝酸軟,頭暈神疲,種種虛象者,參考脈之有力,苔之垢厚,可知其虛乃由邪實阻滯,經氣不通,機能失調所致,是大實若羸的表現,切不可就言其虛。
再從現代醫學的角度分析,慢性腎病患者尿常規檢驗蛋白和血球持續陽性,血肌酐和尿素氮水準增高均可視為邪入營血的標誌。
至於腎臟的病理變化微血管的痙攣與堵塞,微循環障礙的形成,腎實質的腫脹,發炎,破損,硬化,甚至萎縮等病變,又無不與邪入營血絡脈瘀阻相關。
總之,慢性腎病的基本病機可定為邪入營血,絡脈瘀阻,其病屬實非虛,多熱多瘀,治療大忌溫補,當以涼血化瘀為基本治則,參以隨證施治,方與其病機相符,始能取得較好療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