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精華】
二、論治常以脾胃為先導人以氣血為本,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治病必求於本。
因此,調理氣血,主要在於調理脾胃,脾胃充則能灌溉四肢百骸,臟腑經絡也賴於脾胃運化水穀精微以化生氣血供養。
《扁鵲心書》有「脾為五臟之母」之說,就是強調了脾胃在人體中的重要性。
翟氏一貫主張「調理脾胃,不光是脾胃病所獨有的,而是臨床各科疾病中都應以脾胃調暢為重點」。
無論何邪所侵,何臟所損,病久必傷脾胃,皆能困脾傷胃,脾胃之疾有別於其他疾病,飲食、藥物的攝入,運化、吸收、輸布、排泄,全賴脾胃出入氣機功能的強弱。
《醫林繩墨》有「脾胃一虛,則臟腑無所稟受,百脈無所交通,氣血無所榮養,而為諸病」。
由此進一步說明了脾胃與氣血、臟腑,與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
由於脾胃的這些特性,因此治療各種疾病均須兼顧脾胃,翟氏提出:「善治病者,惟在於調脾胃。
……目前研究認為:脾胃虛損與非特異性免疫反應性低下有關,通過調理脾胃,從而達到改善細胞免疫功能,臨床症狀常得以緩解。
調理脾胃,重點在調脾與和胃。
脾與胃互為表裏,共居中焦,有經脈相互絡屬,它們在功能上一陰一陽,一臟一腑,一主運化,一主受納,相互配合,故在治療上也須二者兼顧。
翟氏所用調脾和胃法,就是調理脾胃氣血的功能,使其升降出入調和,達到消除臟腑功能障礙,修復受損組織,儘快恢復正常生理功能的目的。
如咳嗽證,多因外邪襲肺所致,似與脾胃無關,然而卻早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脾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失健運,脾氣不升,則痰濁壅肺,肺失宣洩而咳嗽反復發作。
《醫宗必讀》有「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故在解表宣肺之劑中加用蘇梗、橘紅、厚朴以調脾和胃,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指出了健脾則氣升,和胃則氣降的治療法則。
脾升胃降是臟腑的表裏配合方式,從機體氣機的全過程來看,「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脾胃的升降出入起著極為重要的樞紐作用,沒有脾胃的升降運動,則清陽之氣不能敷布,廢濁之物不能排出,致臟腑功能逆亂,百病皆生。
翟氏經過60年的臨床總結,提出「健脾貴在運化,和胃意在溫和」。
將前人的健脾觀點有所發展。
在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時,除採用平肝潛陽,活血通脈諸法外,認為心腦疾病多由於長久積勞,心腦功能或器官受損所致,心主血脈,脾主運化,心氣不足則血行不暢,脾失健運,則心腦失養,在治療中養血益氣,健脾和胃不可忽視。
常用太子參、黨參、黃耆、丹參、蒼朮、白朮、陳皮、白芍等,使臟腑氣血調和,升降出入通暢,培補正氣,而病邪自去。
調理脾胃在臨床內科疾病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臨床調理,就是調整「虛」和「實」,使之趨於正常狀態。
翟氏在調治中本著「脾胃健運,諸病易去」、「凡欲治病者,必須常顧胃氣」和「胃氣一敗,百藥難施」的原則,發展了李東垣「內因脾胃為主論」和「胃虛則俱痛」的觀點,指出:調脾胃就是調護人體抗病之本,因此十分重要而倍受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