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六、手三陽經下合穴《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指出:「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三焦合入於委陽。
手三陽經除了在上肢各有一合穴外,在下肢還有一個下合穴。
其原因之一,是由於腑經隨臟,故手三陽經分佈於上肢而合於手,因其經脈之氣不直接深入內腑,不治本腑病,只對上肢頭面等體表經脈所過之處的經病有治療作用。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取治於下合穴的意思,這裏所說的合穴,是指陽經的別絡,入於內屬於腑的手三陽經的下合穴,並非指五輸穴的合穴。
考歷代針灸醫籍,手三陽經的五輸穴,均無主治腑病的記載,大抵因於此。
其原因之二,是由於六腑位居腹部,胃為六腑之長,而大腸為傳導之腑,小腸為受盛之腑,隸屬於胃腑之下,與胃相連,為下焦之腑,故《靈樞?本輸》云:「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足陽明也。
三焦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膀胱亦為下焦之腑,其經雖然在上,而三腑的部位則居於下,當然脈氣亦不離於下,大腸小腸的脈氣,沿著足陽明經脈寄附於巨虛上下廉。
三焦的脈氣,沿著足太陽經脈寄附於委陽,故手三陽經各有其下合穴。
其原因之三,手三陽經的脈氣是稟受於足陽明、足太陽的脈氣之後,在足陽明、足太陽經脈的別絡上分出,從別絡注入本腑而與本臟相通,然後再合併於三陽經。
如此上下連屬,脈氣相通。
故《靈樞?本輸》篇指出:「六腑皆出於足之三陽,上合於手者也。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中又說:「此陽脈之別,入於內,屬於腑者也。
其原因之四,根據《素問?咳論》:「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
《靈樞?四時氣》有「邪在腑取之合」的原則,臨床實踐證明:腸鳴泄瀉、痢疾、腸癰取大腸下合穴巨虛上廉;
小腹控睾而痛、腸潰瘍、腸絞痛取小腸下合穴巨虛下廉;
癃閉、尿頻、水腫病取三焦下合穴委陽,均頗具良效。
或問曰曲池可治痢疾、腸炎、腸癰,其故何耶?
此為腠理鬱熱,外達肌表,出現惡寒發熱的經病,取曲池解表散邪的緣故。
如若屬內腑濕熱蘊結,仍取上巨虛方能奏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