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4681#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8:12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十五、眩暈案李某某,女,68歲,退休工人。


1993年2月5日初診。


頭目眩暈,心煩易怒半月。


患者於半月前因用腦過度而漸見頭脹眼花,視物模糊,耳鳴少寐,心煩易怒,面部時覺烘熱,每遇煩怒、過勞,其發病益甚。


診見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此為肝膽鬱熱,風陽上擾所致。


《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頭為諸陽之首,怒則氣上,勞則陽開,肝膽風陽僭升無制,是以致此。


治宜養肝潛陽,清利頭目。


處方:桑葉10克、菊花10克、生地20克、白芍15克、黃芩10克、夏枯草20克、牡蠣30克、鉤藤15克、石決明30克、天麻15克、夜交藤15克、甘草6克。


守方連服10餘劑而症狀全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82#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8:38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腦為髓海,腎主藏精。


本例由於用腦過度,漸漸耗傷精髓,致肝木失涵,風陽上擾,故有頭脹眼花,耳鳴少寐,心煩易怒,面部烘熱等症。


方用生地、白芍滋陰養血以涵木;


石決明、牡蠣重鎮平肝以潛陽;


鉤藤、夏枯草、天麻泄熱平肝以熄風;


桑葉、菊花輕清宣散,以清利頭目;


夜交藤安心之神,黃芩清肝之熱,甘草緩肝之急,諸藥合用,使陰漸復而陽漸平,頭暈心煩等症得以向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83#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8:51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十六、頑固性嘔吐案韋某某,男,28歲,幹部。


1958年2月15日初診。


噯氣,嘔吐清水5年。


患者自訴於5年前,因從事農村工作,長期饑飽不均,漸覺上腹飽滿,痞悶不適,隱隱微痛,噯氣,進食吐食,飲水吐水,遇風寒冷氣亦吐,吐盡為止,無物則乾嘔,朝夕如是達5年。


服中西藥物,始終無效。


經某醫院做各種檢查,診為「胃神經官能症」。


多方醫治,毫無寸功。


遂邀針灸試治。


診見患者體瘦,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少氣懶言,聲低息短,脈象細微而緩,舌質淡,苔薄白。


此為中陽不足,胃氣失和之嘔吐,治宜扶陽益氣,降逆和胃。


處方:①足三里、中脘、脾俞、期門、關元;


②上脘、氣海、內關、公孫、日月;


③巨闕、胃俞、間使、章門、天樞。


以上3組處方,輪換使用,每日1次,多灸少針,均用補法,暫治1個月以觀療效。


治療3次後症狀大為減輕,20次後嘔吐停止,飲食增進,體力逐漸旺盛,停針。


囑其注意飲食起居,調養1個月而愈。


後經隨訪,未再復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84#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9:01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嘔吐一症,有虛實之分,其因總為氣逆於上,胃失和降所致。


患者罹病5年,飲食饑飽不均,損傷胃氣,胃失和降而成本病。


久病體虛,當扶陽益氣,和胃降逆為治。


上述諸穴相配,使陽氣來復,氣鬱得舒,故諸症悉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85#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9:12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十七、痿案劉某,男,10歲,學生。


1990年3月5日初診。


四肢軟弱無力1月。


其父代訴於今年2月2日上午放學回家後,無任何誘因而出現雙下肢軟弱無力,不能站立行走,翌日說話不清楚,飲水嗆咳,咳聲無力,煩躁不安,食欲減退,雙上肢出現癱瘓。


當即送省醫院兒科急診,診斷為「格林巴厘氏綜合徵」。


經抗感染、吸氧、鼻飼、激素、維生素、肌注興奮劑、氣管切開術等搶救脫險,住院1月病情穩定,遺留四肢癱瘓,囑其出院行針灸治療。


四診所見,發育營養欠佳,神清合作,胸透檢查未見異常,腹部柔軟,反射存在,肝脾未捫及,上下肢全癱,不能站立行走,膝腱反射,肱二頭肌腱反射消失,痛覺存在,體溫37℃,小腿肌肉瘦削。


雙上肢肌力4級,雙下肢肌力2級,肌張力正常。


顏面蒼黃,精神倦怠,語音低沉,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數。


此為氣血不足,筋脈失於濡養,宗筋弛緩之痿,治宜益氣養血,疏通經絡,強筋壯骨。


處方:①胸1~3挾脊、合谷、陽陵泉、肝俞、氣海;


②腰1~3挾脊、曲池、足三里、絕骨、腎俞;


③胸4~7挾脊、手三里、曲泉、崑崙、腰陽關;


④腰4~3挾脊、大椎、三陰交、脾俞、關元。


以上4組處方,乃按「中病旁取」、「旁病中取」、循經遠近相伍的取穴法取穴,交換使用。


用28號15寸毫針快速進針,提插撚轉補法,每穴以有針感傳導得氣為度,留針半小時,每5分鐘催針促氣一次,加以艾條溫針,每日堅持自身功能鍛煉。


第1個月每日一次,周6次;


第2個月間日一次,周3次;


第3個月間3日一次,周2次。


1月為1療程,每療程結束後,休息1周,再行2、3療程。


另以「溫經止痛散」泡白酒日3次揉擦患肢,以皮膚潮紅為度。


第1療程後,食量增加,肢體能活動,可扶杖行走,但有跛行;


第2療程後,肢體活動有力,自己能走30米,可去拐杖,但尚有跛行;


第3療程後,行走自如,輕度跛行,能上學復課,停止治療,隨訪1年,無甚特殊變化而痊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86#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9:27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痿者,肢體軟弱不能行動也。


現代醫學稱之為「格林巴厘氏綜合徵」,或稱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屬於中醫學中痿證範疇。


《素問?痿證》:「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


其主要臨床表現有:發病急驟,來勢兇猛,邪侵胸膈,使呼吸不利,繼而出現肢體癱瘓,不能坐立行走等。


其發病之因,多由肺熱葉焦,濕熱溫蒸陽明,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氣血俱虛,筋脈失於濡潤,宗筋弛緩而成本病。


「獨取陽明」是其治療大法,由於陽明為臟腑之海,主潤宗筋,束骨而利機關,故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配以任督調理陰陽,佐以挾脊穴內通五臟六腑,外達十二經脈。


4組處方,交換輪用,針灸並施,故能產生通經活絡,益氣養血,強筋起痿之良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87#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9:3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針灸為什麼能治病針灸療法,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針和灸,是兩種不同的中醫外治法。


用金屬製成的細針,刺入人體的特定部位(穴道),能起到調理氣血的作用,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稱做針法或針術;


用艾絨製成的艾炷或艾條,在人體一定部位(穴道)上,進行燒灼或熏烤,收到溫通氣血的效果,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稱做灸法或灸術。


這兩種方法雖然各具功效,但在臨床上往往合併應用,所以,一般合稱「針灸療法」。


針灸為什麼能治病呢?


這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楊氏認為,針灸對人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從中醫古典理論看來,疾病的發生,就是人體臟腑經絡遭受到致病因素的侵擾,而出現陰陽氣血失調,造成偏盛偏衰的不平衡現象,表現出各種症狀特徵,這就叫做疾病。


通過針刺與艾灸的刺激,激發了經絡之氣,使臟腑氣血協調平衡,經絡通暢,邪去正安,生理功能恢復正常,從而治癒疾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88#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9:4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針灸療效,臨床實用價值頗大,預防治療疾病範圍十分廣泛,據已發表資料統計,至少對300多種病症有較好療效,而對其中100多種,效果特別顯著。


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各科的許多疾病,都可應用針灸治療,而且有些為現代醫學水準所難以奏效的病症,也能收到顯著療效。


此外,震驚世界的針刺麻醉,已應用於各種外科手術200余萬例,成效卓越。


我國針灸醫學,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一直占著優勢和領先地位。


早在西元6世紀就傳到了朝鮮、日本,17世紀傳入歐洲。


現在世界上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應用針灸。


1987年11月,在我國北京成立了世界針灸聯合會,同時召開了第一屆世界針灸學術大會,這標誌著發源我國的針灸醫學,已經走向世界,成為世界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為人類健康發揮著巨大作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89#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9:5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何謂經氣經氣又稱脈氣,是經絡之氣或經脈之氣的簡稱。


它是先後天精氣相結合的產物,故又稱經脈之精氣;


與邪氣相對而言,又稱經脈之正氣;


它又是人體原真之氣的一部分,故亦名經脈之真氣。


針刺過程中「得氣」之「氣」,乃指經氣而言。


蓋經氣而何耶?


《素問?離合真邪論》為之解釋道:「真氣者,經氣也。


那麼真氣又是什麼?


《靈樞?刺節真邪論》指出:「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


因此,真氣(經氣)就是先天精氣與後天水穀精微之氣相並而成者。


真氣輸布於全身,具有營養作用,而且是臟腑經絡整體生命活動的功能表現,同時也是人體的防禦力量。


由此可見,因為它運行於經脈之中,所以稱為經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90#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10:0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何謂得氣「得氣」又稱氣至,源於《靈樞》小針解篇和九針十二原篇,現代又稱針感,國外則稱針響。


是指在針刺入人體穴位後,通過提插撚轉手法,產生一種特殊反應,這種反應有他覺和自覺兩方面的表現,患者有酸、麻、脹、重、觸電樣等感覺;


醫者有針下沉重、滯澀、緊實等表現,稱為得氣。


歷代醫籍對針刺得氣有不少記載,如竇漢卿在《標幽賦》中說:「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


「氣之至也,如魚吞釣餌之沉浮;


氣未至也,閑親處幽堂之深邃。


李在《醫學入門》中也指出:「如針下沉重緊滿者,為氣已至……如針下輕浮虛滑者,氣猶未至。


楊繼洲在注解《標幽賦》中云:「若氣不朝,其針為輕滑,不知疼痛,如插豆腐者,莫與進之,必使之候。


如神氣既至,針自緊澀,可與依法察虛實而施之。


這就是說,醫者針下感覺空松虛滑為經氣未到;


沉重緊澀是經氣已來,此為得氣的唯一客觀標誌。


古今醫學都非常強調針刺得氣,認為得氣是取得療效的重要關鍵。


如《靈樞?九針十二原》篇說:「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


《標幽賦》:「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


《金針賦》:「氣速效速,氣遲效遲。


近代大量研究資料表明:「氣至而痛止」、「氣至而後病除」,氣至病所能很好地提高臨床療效。


由此可見,針刺必須得氣,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91#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10:1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四、緣何脾胃二經各多一條絡脈絡脈是經脈的分支,以所屬經脈分出始發之處的腧穴為名。


它有聯絡陰陽表裏經脈,加強整體循環傳注,維持機體統一協調的作用。


但脾胃二經本有公孫、豐隆二條絡脈,而又有脾之大絡名曰大包,胃之大絡名曰虛裏,其故何耶?


脾之大絡「大包」,出於脅,布散脅肋,網羅周身;


胃之大絡「虛裏」,出左乳下,貫膈絡肺,宗氣所聚。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十二經脈皆稟氣於脾胃,脾為胃行其津液,胃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全賴水穀精微之滋養,一絡不能擔此重任,故脾胃二經獨多一大絡耳。


張景岳在《類經》中明確指出:「諸經之絡惟一,而脾胃之絡各二,蓋以脾胃為臟腑之本,而十二經皆以受氣者也。


即是此意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92#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10:2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五、何謂八會穴八會穴出自《難經》。


會是會合、聚會的意思,是指人體臟、腑、氣、血、筋、脈、骨、髓八者之精氣所聚會的部位,即臟會章門,腑會中脘,氣會膻中,血會膈俞,筋會陽陵泉,脈會太淵,骨會大椎,髓會絕骨。


此類腧穴有調理臟腑氣血,疏筋益髓的重要作用。


凡屬此八個方面的疾病,皆可取有關會穴進行治療。


至於為何此八者精氣會合於這些穴位呢?


根據滑伯仁《難經本義》所述之意分析:臟會章門,章門為脾之募穴,五臟皆稟氣於脾,故稱臟會。


凡諸臟病,如肝脾腫大,脅痛黃疸,皆可取用。


腑會中脘,中脘為胃之募穴,六腑皆稟氣於胃,故稱腑會。


凡諸腑病,如脘腹脹痛,便秘,泄瀉等,皆可取用。


氣會膻中,膻中為宗氣所居之處,內為肺臟,肺主氣,又名上氣海,故稱氣會。


凡諸氣病,如胸痛、氣短、呼吸喘促、噎膈、呃逆等,皆可取用。


血會膈俞,膈俞在七椎(胸椎)之下兩旁,位於心俞與肝俞之間,心主血,肝藏血,本穴居中,故稱血會。


凡諸血病,如貧血、吐血、便血等,皆可取用。


筋會陽陵泉,陽陵泉為膽之合穴,位於膝下,足少陽之筋結於膝外廉,膝為筋之府,故稱筋會。


凡諸筋病,如筋骨拘攣疼痛,關節屈伸不利、癱瘓等,皆可取用。


脈會太淵,太淵位於寸口,為肺之原穴,肺朝百脈,寸口為脈之大會,故稱脈會。


凡諸脈病,如脈痹、脈痿、無脈症、脈管炎等,皆可取用。


骨會大椎,大椎位脊背,屬督脈與腎通,腎主骨,骨為髓養,髓至腦下,注入大椎,滲灌骨節,大椎為骨氣之會,故稱骨會。


凡諸骨病,如肩胛背脊骨節疼痛等,皆可取用。


髓會絕骨,絕骨又名懸鐘,位於下肢外側,諸髓皆屬於骨,髓可養骨,則人能健步,以髓會絕骨,故稱髓會。


凡諸髓病,如血虛、肢體軟弱無力、髓病等,皆可取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93#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10:3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六、手三陽經下合穴《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指出:「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三焦合入於委陽。


手三陽經除了在上肢各有一合穴外,在下肢還有一個下合穴。


其原因之一,是由於腑經隨臟,故手三陽經分佈於上肢而合於手,因其經脈之氣不直接深入內腑,不治本腑病,只對上肢頭面等體表經脈所過之處的經病有治療作用。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取治於下合穴的意思,這裏所說的合穴,是指陽經的別絡,入於內屬於腑的手三陽經的下合穴,並非指五輸穴的合穴。


考歷代針灸醫籍,手三陽經的五輸穴,均無主治腑病的記載,大抵因於此。


其原因之二,是由於六腑位居腹部,胃為六腑之長,而大腸為傳導之腑,小腸為受盛之腑,隸屬於胃腑之下,與胃相連,為下焦之腑,故《靈樞?本輸》云:「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足陽明也。


三焦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膀胱亦為下焦之腑,其經雖然在上,而三腑的部位則居於下,當然脈氣亦不離於下,大腸小腸的脈氣,沿著足陽明經脈寄附於巨虛上下廉。


三焦的脈氣,沿著足太陽經脈寄附於委陽,故手三陽經各有其下合穴。


其原因之三,手三陽經的脈氣是稟受於足陽明、足太陽的脈氣之後,在足陽明、足太陽經脈的別絡上分出,從別絡注入本腑而與本臟相通,然後再合併於三陽經。


如此上下連屬,脈氣相通。


故《靈樞?本輸》篇指出:「六腑皆出於足之三陽,上合於手者也。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中又說:「此陽脈之別,入於內,屬於腑者也。


其原因之四,根據《素問?咳論》:「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


《靈樞?四時氣》有「邪在腑取之合」的原則,臨床實踐證明:腸鳴泄瀉、痢疾、腸癰取大腸下合穴巨虛上廉;


小腹控睾而痛、腸潰瘍、腸絞痛取小腸下合穴巨虛下廉;


癃閉、尿頻、水腫病取三焦下合穴委陽,均頗具良效。


或問曰曲池可治痢疾、腸炎、腸癰,其故何耶?


此為腠理鬱熱,外達肌表,出現惡寒發熱的經病,取曲池解表散邪的緣故。


如若屬內腑濕熱蘊結,仍取上巨虛方能奏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94#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10:4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七、俞募穴為何在軀幹而不在四肢俞有輸轉之意,俞穴是各臟腑經氣向背腰轉輸布散之處。


募有招集之意,募穴是各臟腑經氣結聚於胸腹之所。


俞募部位,是以各臟腑部位高低為依據,以鄰近某臟腑而確定其名稱。


俞募與臟腑之間有脈氣相通聯,是內臟與體表之間的橫向聯繫的重要部位,不僅是臟腑經氣結聚轉輸的樞紐,而且也是內臟與體表病邪出入的孔道,正如元代滑伯仁所說:「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


由於陽經循行於背,背為陽,俞穴均在屬陽的背腰,所以說「俞皆在陽」;


陰經循行於腹,腹為陰,募穴均在屬陰的胸腹,所以說「募皆在陰」。


臟腑位居胸腹之內,故俞募皆位於軀幹而不在四肢。


在生理上,經氣從陽行陰,從陰行陽,陰陽互通,維持相對平衡。


在病理和治療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就是說內臟或陰經有病,可刺背俞穴;


體表或陽經有病,可刺腹募穴,從而達到調理陰陽之氣治癒疾病的目的。


如肝經屬臟為陰經,肝有病可刺肝俞;


大腸屬腑為陽經,大腸有病可刺天樞等。


臨床亦有俞募合用,稱俞募配穴法。


如肺病取中府、肺俞;


胃病取中脘、胃俞等。


此外,俞募穴亦可用於診斷方面,《靈樞?背俞》篇曰:「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


如中脘、胃俞有壓痛為胃病;


天樞、大腸俞有壓痛為腸炎、痢疾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95#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10:5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八、交經繆刺「交經繆刺」是針灸臨床的一種取穴方法。


繆與謬通,錯也,有交錯之義,就是一種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交錯健側取穴法。


「交經繆刺」的原始記載,見於《素問?繆刺論》,但是「交經繆刺」四字一詞,則首見於金?竇漢卿所著的《標幽賦》一文。


他說:「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


也就是交叉取穴法。


竇氏不分刺經刺絡,凡是左病而刺右,右病而刺左,則稱交經繆刺。


《素問?繆刺論》也是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的交叉健側取穴法。


所不同者,繆刺刺絡脈,巨刺刺經脈而已。


在臨床應用上,如左牙痛針右合谷;


右膝痛針左膝眼;


口眼向左歪斜,針右側地倉、頰車;


右側頭痛針左側太陽穴等。


任脈病針督脈經穴的前後對應取穴法,亦屬此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96#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11:0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九、為何痹證多病關節人身有「八虛」,即手有肘與腋,足有跨與,此處虛弱,故曰八虛。


八虛即八溪,八者言其多也,概統全身關節之意也。


張景岳說:「溪穀者,言通身關節之交也。


人身關節,為溪穀之所在,是曲伸運動的樞紐,營衛氣血運行要會之地,邪氣客居之所。


寒濕陰邪,傷人陽氣,故冷痛重者,邪留關節,傷及筋脈,筋脈受病,則拘攣疼痛,屈伸不利矣。


邪之所湊,正氣必虛,所虛之處,為易受邪之地。


《素問?五臟生成論》:「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


《靈樞?邪客》篇也說:「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


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


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


腎有邪,其氣留於兩。


由此可見,人身關節,是營衛氣血流通之處,外邪湊之,則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故痹證多病關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97#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11:1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十、豐隆降痰濁元代王國瑞在《玉龍歌》中指出:「痰多宜向豐隆尋。


明代樓英《醫學綱目》亦說:「一切痰飲取豐隆。


近代學者也認為本穴有祛痰化濕降逆的作用,可治咳嗽痰多等症。


為何豐隆能降痰濁呢?


因此穴為足陽明胃經絡穴,別走足太陰脾經,屬胃絡脾,脾與胃相表裏,肺脾胃有經脈相連,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胃經絡脈虛裏,過膈貫肺,肺脈還循胃口,上干於肺,即葉天士所謂「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針刺本穴能通調脾胃之氣機,使氣行津布,中土得運,痰濕自化,所以有化痰降逆的作用。


臨床上熱痰、燥痰宜針瀉以清化熱痰;


寒痰、濕痰宜溫針以溫化寒痰,均有良好的效果。


內科方劑中的清金化痰湯、香砂六君子湯和二術二陳湯,即寓有此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98#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11:2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十一、絕骨治落枕絕骨又名懸鐘,在外踝上三寸,歷代針灸專著以治下肢病為多見。


惟《千金要方》、《針灸大成》、《類經圖翼》、《針灸聚英》有主治頸項強痛之記載。


楊氏每用此穴治療落枕,多獲良效。


落枕之病,究其原因,多係風寒侵襲少陽、太陽經脈所致。


手足少陽經脈循頸,至項上頭。


繞肩胛,太陽循頸下項,挾脊抵腰中,為諸經之藩籬,主人身之表,外邪入侵,首當其衝,邪阻脈絡,則經氣不利,故頸項肩背疼痛,落枕之病成矣。


針刺絕骨,通經活絡,疏散風寒,俟經脈通暢,氣血調和,則病當除。


楊氏經驗,病在手太陽則頸肩背疼痛,頸項不能左右顧,加針後谿、肩外俞;


病在足太陽則項背強、俯仰難,加針風門、申脈,用交經繆刺,針患側或健側,同時配合患部活動,每能獲針到病除的效果,一般1~3次即愈。


如係初得,則收效更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99#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11:3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十二、靈台治疔毒癰腫靈台穴治疔毒癰腫,為宋以後及近代醫家所常用,其效甚佳。


楊氏體會,靈台者,心靈之台也,謂心有靈智也。


《黃庭經》疏注云:「靈台者,心也。


心居胸中,胸為陽位,此穴近心,心屬火,諸痛癢瘡,皆屬於火。


《醫宗金鑒》指出:「癰疽原是火毒生,經脈阻隔氣血凝。


本穴屬督脈,督統諸陽經脈,督脈貫心,心亦屬陽,針刺以瀉諸陽經鬱熱毒邪,故可治療疔毒癰腫。


方藥黃連解毒湯治療瘡癰疔毒,即屬此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00#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11:4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十三、少商隱白治癲狂癇少商屬手太陰肺經井穴,隱白屬足太陰脾經井穴,二穴相配合用又名鬼哭穴,亦稱同名經配穴法。


此二經脈氣相互交灌,如脾脈貫心,心脈通肺,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在中府穴相互交聯。


歷代醫籍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膏肓腧穴灸法》、《針灸大成》、《壽世保元》、《萬病回春》均載述能治癲狂癇病,療效頗佳,其理何在呢?


因脾不健運,不能散精歸肺,濕痰凝聚,循經上擾心神,神志被蒙,故發為癲狂癇證。


二穴合用,針刺艾灸,能運化痰濁,調理心脾,有安神寧志之效,故能治癲狂癇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4 14:33 , Processed in 0.81249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