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4081#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07:04 | 只看該作者

呂繼端


1929年出生在湖北陽新縣一個中醫世家。


稟承家訓,矢志醫道,師承三代傳授,後得當地名醫程老先生教誨,終成學業,懸壺鄉梓。


建國後,參加區中醫聯合診所,擔任所長。


50年代,又先後赴湖北中醫學院和南京中醫學院深造,1959年調湖北中醫學院工作,歷任溫病教研室副主任,中醫工程研究所副所長,並擔任中國生物醫學會中醫工程學會顧問,湖北省老年醫學會理事,湖北中醫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1991年7月,由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呂氏數十年來不遺余力地奮戰在臨床、科研、教學前線,為中醫事業後繼有人,培養了多批優秀中醫高級人才,並積多年臨床經驗,編寫《控制中醫學》、《矽肺病的防治》、《新溫病學》等著作,先後發表《中醫基礎理論與控制論》等數十篇論文。


主持的課題有「113例急性細菌性痢疾電子電腦辨證論治療效對比觀察」、「呂繼端中風治療系統」、「益智靈益智健腦作用的實驗研究」,通過省級鑒定,均評為「國內先進水準」,其中前二項同獲湖北省科研成果二等獎。


呂氏一生好學不倦,博採眾長,廣尋精萃,鍥而不捨。


主張學者必須博極醫源,孜孜不倦。


雖年過花甲,醫務繁忙,仍抽出時間,潛心攻讀醫書。


常說:「溫故知新,不斷修學,是從無知到有知;


從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的唯一道路。


學習經典著作,強調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背誦,並結合臨床實踐,尋謀得失,逐漸達到得心應手,左右逢原的境界。


呂氏說:《內經》乃中醫理論之淵源。


但言簡意博,理奧趣深。


學習時要博采諸家,互為推勘,擇善而從。


「經文奧衍,研閱誠難」者,尤要結合臨床,不可貿然否定或擅自改動。


要做到於無文處求文,無字處求字,得其弦外之弦,旨外之旨,方能學得真諦,取得高屋建瓴之效。


如《內經》上講「少火生氣」,「壯火食氣」,其少火指的生理,壯火指的病理。


只有懂得這種生理、病理的含義,才能正確理解原文。


呂氏最推崇《傷寒論》、《溫熱論》二書,該書理法方藥完備,臨床價值甚高,用之得當,立竿見影。


《傷寒論》主張以對比法(前後呼應,左右逢原)和歸類法(類證、類方、類藥)來學習。


這樣學能致用,大有「觀其脈證,知犯何逆」的妙趣。


《溫熱論》是治療外感熱病實用價值極高的一本好書,是根據實踐觀察的體驗,把前人備而不詳的方法作了充分的發揮。


此外,《溫病條辨》、《溫熱經緯》都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書。


溫病學無論在理論上和具體證治方法上發展和補充了《傷寒論》的不足。


如「神昏」一證,突破了「從來神昏之病,悉屬胃家」的局限性,補充了熱入心營,「逆傳心包」之說。


醫學之博,浩如煙海,文獻之繁,汗牛充棟,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必須善於吸收他人的精華,融各家學派於一爐,發揮我長足之用。


50年代初,呂氏治一高血壓患者,訴頭暈心慌、夜寐煩躁不安,甚則失眠,應用滋補肝腎治療效果不明顯,後另一醫師在原方中加龍膽草一味,藥後效如桴鼓。


問其故說「虛火宜潛,實火宜泄」,此有夜寐煩躁不安,且有兩顴灼紅,即虛中夾實火也。


再如,民間常用玉米須治療水腫,呂氏借用此法,在治療慢性腎炎的辨證施治中常加用玉米須30克,煎湯代茶,對改善病人的症狀和消除蛋白有較好的療效。


呂氏教誨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個善於汲取別人研究成果,並從中發現有益啟示的人,也最有可能創新。


因此,治學之道,既要博採眾長,兼收並蓄,又要獨立思考,推陳出新。


故在長期的中醫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具有獨特的辨證論治風格,療效顯著。


尤對重篤病人,臨危不亂,多起沉苛,深得病家信仰。


醫人之術逐漸聞名遐邇,不少海外人士慕名而來。


呂氏擅長內婦兒及疑難病症,精於外感熱病,中風、老年癡呆、咳喘等病的研究,確有獨特見解。


其擬定的益智靈、愈喘靈、健身抗衰Ⅰ號片,臨床應用,均獲良好的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82#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07:5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闡明風溫初起當本在氣,標在衛風溫病是臨床上常見病,多發病,最早見《傷寒論》「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係指熱病誤汗之壞證。


嗣後不少醫家對此雖不乏見解,且囿於伏邪之說,似未窺其全豹,迨至清,葉天士等才始定風溫屬新感範疇,理法闡述盡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83#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08:0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風溫初起當以肺氣為病變中心本病是感受春季或冬令風熱病邪而發病。


病邪多從口鼻而入,肺位居高,首當其衝,所以初起以邪在手太陰肺(氣)為病變中心。


葉天士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


所謂「溫邪上受」,其在《三時伏氣外感篇》注釋說:「溫自上受,燥自上傷,理亦相等,均是肺氣受病。


並說:「肺位居高,邪必先傷,此手太陰氣分先病。


《臨證指南醫案》中亦載:「溫熱時癘,上行氣分,而波及於血分。


繼而眾多醫學家對此認識多遵葉氏之旨。


柳寶詒說:「當春夏間,感受溫風,邪鬱於肺」,「暴感風溫,其邪專在於肺。


吳坤安說:「風溫吸入,先傷太陰肺分。


李芝岩認為風溫「全在肺經氣分,清解即愈」。


章虛穀亦指出:「輕清之邪,先傷肺家。


(二)發熱咳嗽口渴為初起特點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說:風溫病「頭脹、汗出、身熱、咳嗽,必然並見」。


其後,陳平伯在《外感溫病篇》中更加明確地指出:「風溫為病,春月與冬季居多,或惡風或不惡風,必身熱、咳嗽、煩渴,此風溫之提綱也。


並自注說:「人身之中,肺主衛,又胃為衛之本,是以風溫外薄,肺胃內應,風溫內襲,肺胃受病,其溫邪內外有異形,而肺胃之專司無二致,故惡風為或有之證,而熱渴咳嗽為必有之證也。


吳坤安亦說:「風溫吸入,先傷太陰肺氣,右寸脈獨大,肺氣不舒,身痛胸悶,頭脹咳嗽,發熱口渴,或發痧疹,主治在太陰氣分。


均提出風溫初起,當以身熱、咳嗽、口渴的肺氣證為必然見證,此為風溫初起「本證」。


其機理是溫邪犯肺,熱壅肺經氣分,肺失清肅,故見身熱、咳嗽。


熱盛傷津,又兼氣不布津則口渴,口渴的程度主要以津傷的重輕而顯微。


但肺主皮毛,為衛外之屏障,在正常情況下,由於肺氣的推動而使衛氣和津液敷布周身,以溫養肌膚,抵禦外邪的侵襲和驅邪外出,即「肺主氣屬衛」是也。


在病理情況下,風熱鬱肺,氣窒不化,不能「熏膚、充身、澤毛」,故初起亦可見發熱、微惡風寒的衛表證候,此為風溫初起的「標證」。


所以葉天士說:「肺主氣,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所謂「故云在表」者,究非風溫初起肺氣病變之實質,而是一種外表反應,病機不在衛分。


陳光淞在注釋「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中說:「衛為氣,營為血,循其道而言之,則衛為氣之標,氣為衛之本,血為營之徒也。


此對風溫標本證候作了明確的闡述。


說明風溫初起,縱有肺衛表證,亦是臟腑病變的一種反應,當以邪在氣為本,在衛為標,其與邪襲脾胃的濕溫病而見惡風寒的機理互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84#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08:2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或問曰:初起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口微渴、咳嗽等肺衛見證,何以鑒別是風熱感冒,還是風溫病?


呂氏認為,風溫易化熱入裏,很快見到臟腑本證,表現出發熱、咳嗽、煩渴的肺氣證,即可診斷風溫,而風熱感冒發熱一般不高或不發熱,多不傳變,為自限性疾病,以此別之。


即使西醫也是如此,如歸屬於風溫的大葉性肺炎,早期半數病例有上呼吸道證候,雖見惡冷發熱咳嗽等現象,24小時內X線檢查不一定有肺部炎症改變,多不易鑒別是肺炎還是上呼吸道感染。


祖國醫學亦是如此,對疾病的認識同樣有一個演變過程。


若把比比皆是「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咳嗽、口微渴」肺衛見證的風熱感冒誤作風溫,此大謬也。


其一,風溫如不治療,或治不如法,決不能幾天轉歸自愈,勢多向裏傳變,故風溫病決鮮有不傳者。


葉天士在《幼科要略》一文中指出:「此手太陰氣分先病,失治則入手厥陰心包絡,血分亦傷。


蓋足經順傳陽明,人皆知之,肺病失治,逆傳心包絡。


其二,風溫若單用辛涼散風的方法治療,多不能截斷其傳變。


葉天士說:「前言辛涼散風,甘淡驅濕,若病仍不解,是漸欲入營也。


其三,風熱感冒,一經治療均能痊愈,即使不治療,注意休息,多喝開水,根據感邪之輕重,正氣之強弱,一般3~7天多能自愈。


然有傳變者,不過十之一二,見此則如風溫很難鑒別。


如見是病均風溫,與葉天士所說的「溫邪則熱變最速」,「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傳變規律則有自相矛盾之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85#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08:4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初起當以清熱解毒為主法葉天士說:「風溫肺病,治在上焦。


並說:「此證初因發熱喘嗽,首用辛涼清肅上焦,如薄荷、連翹、牛蒡子、象貝、桑葉、沙參、梔子、瓜蔞皮、花粉。


冀邪有出路,因勢利導,透邪外出。


其用薄荷、牛蒡子、桑葉等辛涼疏散之品,與連翹、梔子、竹葉等清熱解毒之藥同用,旨在辛涼以治其標,透邪外出,清熱以治其本,截邪深入。


吳鞠通的「辛涼平劑銀翹散」治療風溫初起,其製方原則也不外此法。


方中銀花、連翹、竹葉、蘆根清解肺熱以治其本,荊芥、豆豉、薄荷、牛蒡子透邪外出以治其標。


幾年前所謂的「截斷療法」,病在衛分使用清熱解毒法取效,是針對病機而言,即治病而求其本也,有利於清除病邪的根源。


而一般風熱感冒最好不要過多配用清熱解毒藥,用之則有涼遏邪氣,引邪深入之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86#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09:2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引用電腦技術研究中醫長期以來,中醫診治疾病靠望聞問切,師承名家學說辨證施治。


為發展祖國醫學,早在70年代,呂氏率先和同道們一起,利用先進的電腦技術,類比研究名老中醫專家辨證施治的思維方法,繼承和宏揚祖國醫學的寶貴遺產。


運用控制論,資訊理論,系統工程論的思想,建立數學模型,研究了多病種名老中醫專家系統程式,從而使定性為傳統的辨證研究,跨進了定量分析、系統分析與預測類比的工程學領域。


其「113例急性細菌性痢疾電子電腦辨證論治療效對比觀察」有效率100%,治癒率(細菌轉陰)757%。


「呂繼端中風治療系統」治療中風,有效率98%,治癒率846%,先後通過省級鑒定,均評為「國內先進水準」和榮獲湖北省科技成果二等獎。


本研究的主要特點:①能與病人進行對話,問話內容緊扣病情,即患者所敘的情況不同,詢問的內容亦不相同,從而能夠啟發患者比較準確地回答「醫生」的問話。


②能對疾病可能出現的寒熱虛實各種不同的病機,作出全面的精確辨證,立法遣方。


在診斷與治療過程中,還能對患者的性別、年齡、發病季節等多種因素作綜合考慮。


③具有複診功能,系統可按照患者服藥後病性的好轉、不變或加重等變化情況,給予原方續服或重新組合方藥,或增減藥物劑量,或「請」多位名家諮詢會診,以期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這一資訊貯存,不但提供了完整的病歷資料,也為繼承名老中醫專家經驗提供了可靠的依據,這種新興的人工智慧技術和傳統的中醫學的相結合,開拓了中醫臨床研究的新領域。


應用電腦人工智慧科學技術,類比老中醫專家診療系統的研究,雖然是一項有意義的工作,但鑒於目前技術水準的限制,還尚無一個非常理想的方法或模型能夠完全解決中醫思維的模擬問題。


主要表現在中醫以辨證施治為核心,辨證用藥靈活多變,一個疾病可以從不同角度辨證取效,而電腦要求,每運行一步與最終的結果是一致性的。


另外,還不能把病人神色、形態、心理感情的細微變化,醫生臨證思維的隨機靈感等資訊比較理想地輸入電腦。


這些有待深入研究,使之日臻完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87#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09:3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不斷豐富辨病辨證內涵辨病辨證結合是中醫一貫的治療原則。


《內經》中就有瘧、痹、痿、癲狂、癰疽等病論述,並根據各病的臨床特點進行辨證論治,如痿證就分為痿、脈痿、筋痿、肉痿、骨痿。


《金匱要略》均是按照各病的特點進行論述。


《傷寒論》多數篇名都是「辨××病脈並治」。


隋代巢元方以「諸病」的特點,著《諸病源候論》。


清代溫病學家均以四時溫病立名,進行辨證論治,強調了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徐靈胎說:「欲治病者,必先治病之名,能識病名而求其病之所生,知其所由生又當辨其生之因名不同,而症狀所由異,然而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藥。


然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限於當時的科學水準,中醫辨病論治研究未能得到充分發展,因而相對地突出了辨證論治。


隨著科學的發展,醫學的互相滲透,對「病」的認識有了新的內涵。


常發現有些疾病並非完全能及時地反映到體表而出現臨床證候,說明了「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論述帶有某些片面性。


臨床上經常發現有些疾病「無症」可辨,如常見的病毒性乙型肝炎,乙肝標誌「三陽」,甚至穀丙轉氨酶不正常;


慢性腎炎、尿蛋白、管型長期不消,甚至全面腎功能損害;


糖尿病血糖居高不降,……,這些病人中有些並無明顯不適,往往通過「體檢」才發現有病,類似此類情況,屢見不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88#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09:5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如果採用辨病辨證相結合,既抓住矛盾的特殊性,又注意到矛盾的普遍性,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針對病因治療。


實踐還證明,有不少疾病症狀明顯,診斷明確,如能結合西醫診斷的疾病進行辨證用藥,常能明顯提高療效。


如冠心病在辨證的基礎上加川芎、紅花;


高脂血症加茵陳、草決明、澤瀉、生山楂;


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


泌尿係結石加金錢草、海金沙、石韋;


類風濕因數陽性加土茯苓、萆薢;


高黃疸重用赤芍等。


這種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相結合,屢見於呂氏的臨證方藥中。


有些疾病,儘管辨證準確,論治絲絲入扣,但疾病的發展並非均盡人意,有的反而出現惡化。


這時如結合現代科學的檢查手段,可以避免單純辨證論治的缺陷。


例如,長期胃脘痛反復發作,診斷是胃癌,早期手術治療,可以明顯提高存活率;


長期咳嗽不已,診斷為肺結核,配用抗癆藥,可明顯提高治癒率;


急性血吸蟲病,高燒不退,結合抗寄生蟲藥治療,可使患者早日康復,呂氏同樣也反對生搬硬套,不顧中醫特色似是而非地只據西醫病名而盲目用藥,如遇炎症即用銀花、連翹消炎,見癌腫即用三棱、莪朮逐瘀軟堅,忽視正氣與邪氣及病機標本的先後關係。


主張在保持和發揚祖國醫學的基礎上,做到尊古而不泥古,吸收西醫檢測技術之長,作為中醫辨證之補充,用以指導我們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認識的提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89#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10:0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診治疾病不忘後天之本脾胃位居中焦,為後天之本,生化之源,是人體氣血津液升降之樞紐,升則上輸於心肺,降則下歸於肝腎,故脾胃得安,五臟受蔭,脾胃虛弱,百病叢生。


眾多疑難雜病,只要抓住「上下交痛治其中」,恢復脾胃正常功能,使氣機調暢,升降得度,是治療促進機體康復的關鍵環節,疾病就可迎刃而解。


《景岳全書》說:「脾為土臟,灌溉四旁,是以五臟中皆有脾氣,而脾胃之中亦有五臟之氣,此其互為相使,……故善治脾者,能調五臟,即所以治脾胃也。


《慎齋醫書》亦指出:「諸病不已,必尋得脾胃之中,方無一失,何以言之?


脾胃一傷,四臟皆無生氣,故疾病日多矣。


萬物從土而生,亦從土而歸,治病不愈,尋到脾胃而愈者眾。


故善察病者,必先察脾胃之強弱。


人以脾胃之氣為本,人體內的氣血、水穀精微,病變過程中的消耗物質,均賴於脾胃化生補充,且施治中的藥物均需中焦受氣取汁而發揮作用。


歷代醫家對不少病症多從脾胃求治,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培土生金」,「治痿獨取陽明」,「補腎不如補脾」,都強調了脾胃的重要性。


呂氏在診治疾病的過程中,時刻謹守「得穀者昌,失穀者亡」,「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的古訓,處方用藥,不忘維護後天之本。


對一些易傷脾胃之藥,選用總是斟酌再三,謹慎應用,最反對一見發熱,就亂投芩、連等大劑苦寒克伐之藥;


一見陰血不足不考慮脾胃的接受能力,濫用熟地、阿膠等滋補之品,而影響脾胃功能。


即使是實證病人,祛邪也是「衰其大半而後止」。


如診治一例肝硬化患者,是時肝功能全面損害,形羸神疲,納呆腹脹,大便溏薄,此乃脾胃同病,且脾之運化失常,不能轉輸化生精微,雖有積聚癥瘕,理應先補脾胃以扶其本,稍佐疏肝理氣之品,以消當前之納呆腹脹,此不宜驟用攻逐之品,反傷脾胃,遵張潔古「養正積自消」之論,投資生丸加減,運脾和胃為主,調其升降,使脾胃功能恢復再議逐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90#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10:1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慢支炎辨證關鍵咳痰喘,施治刻記肺脾腎慢性支氣管炎(簡稱「慢支炎」),係由物理、化學因素的經常刺激,微生物的反復侵害,以及過敏等綜合因素而形成的一種疾病。


臨床上以咳嗽、咯痰,或者氣喘為主要特徵。


病程較長,反復發作,變化莫測,常兼夾其他證候,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91#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10:2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辨證關鍵抓住「咳痰喘」1咳嗽:咳嗽是指肺氣上逆作聲,咯吐痰液而言。


祖國醫學認為,咳與嗽有別,以咳而無痰責於肺,嗽而有痰責於脾。


《活法機要》說:「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


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生痰也。


咳嗽是有聲有痰,因傷肺氣,復動脾濕也。


但臨床上單純咳而無痰,或單純吐痰,一聲不咳者極少見,因此,咳嗽常合併一起稱謂。


《內經》有「五臟六腑,皆令人咳」,但尤以肺、脾、腎三臟與咳嗽關係最為密切。


肺為「嬌臟」,不耐寒熱,外感、內傷均可引起宣肅失常,肺氣上逆,發生咳嗽。


脾弱生痰,上貯於肺,壅塞肺氣,不得宣降,上逆而咳喘,或真陰不足,不能滋養肺金,虛火上炎,灼肺而咳。


所以有「肺不傷不咳,脾不傷不久咳,腎不傷不咳喘」之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92#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10:3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痰:臟腑陰陽失調,影響津液的正常運行,停積而生痰。


張景岳說:「痰即人之津液,無非水穀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屬也。


但化得其正,則形體強,榮衛充,而痰涎本皆血氣,若化失其正,則臟腑病,津液敗,而血氣即成痰涎。


其發病亦與肺脾腎三臟關係密切。


肺不能布散水津,脾不能運化水穀,腎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伏藏於肺,咳出為痰。


咳嗽痰多,與脾不能運化水濕有關,痰易咯出是津液未傷;


痰濕久蘊,逐漸化熱,則表現出痰稠濁膠黏,甚則凝結成塊坨,或呈黃褐色,此為「熱痰」。


若肺中燥熱阻遏氣機,肺氣不得宣達或肺熱陰虛,肺失濡養則見痰量少而黏滯,如絲如線,或白如米粒,澀而難出,口鼻乾燥,此為「燥痰」。


若脾虛不能制濕,腎虛不能制水,則痰量多,稀薄、色清,或呈白色涎沫,滑而易出,此為「寒(濕)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93#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10:4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3喘:喘有虛實之分,在肺為實,實者邪實,為邪氣壅肺,氣失宣降所致;


在腎為虛,虛則氣虛。


《景岳全書》說「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腎虛不能納氣,則肺氣升降失常,出現呼多吸少,喘息困難。


本病多為虛喘,且咳喘並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94#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10:5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施治刻記肺脾腎1.止咳,著重治肺。


呂氏喜用《南陽活人書》中金沸草散加減,本方由金沸草、細辛、前胡、半夏、茯苓、甘草、生薑、大棗組成。


功能發散風寒,止咳去痰。


方中主藥金沸草,乃旋覆花的梗葉,其消痰飲,降逆氣之力頗宏。


風寒咳嗽,不論久暫,皆可選用本方。


喉癢咳嗽不爽加桔梗,開提肺氣。


風熱咳嗽去荊芥、前胡合桑菊飲,宣肺泄熱。


燥熱咳嗽去荊芥、前胡,加貝母、瓜蔞、天冬、麥冬,潤肺止咳;


痰黃,加黃芩、貝母,清化熱痰;


頑痰不易咳出,或咳出硬顆粒,加瓜蔞仁、浙貝母、天冬、浮海石,化痰軟堅。


咽痛,或咽喉不利,去細辛、荊芥、前胡,加桔梗、牛蒡子,利咽止痛;


音啞,加訶子、桔梗,斂肺下氣;


痰多且清稀,合苓桂朮甘湯,健脾化濕,溫化痰飲;


肺氣虛加四君子湯,「損其肺者益其氣」。


久咳不已,且外無寒熱表證,內無痰濁留戀,加罌粟殼、訶子、烏梅。


《丹溪心法》說:「治嗽多用粟殼,不必多疑,但先要去病根,此乃收後藥也。


只要抓住這兩個辨證要點,加用收澀之品,每獲顯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95#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11:0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祛痰,分「寒熱燥」論治寒痰以溫陽化痰(飲)法,用苓桂朮甘湯合二陳湯,重點健脾溫化。


李中梓說:「治痰先補脾,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矣。


二陳湯為祛痰之總劑,《醫宗金鑒》說:「二陳湯為治痰之標,不能治虛痰之本,虛痰之本在脾胃,治者詳之。


苓桂朮甘湯健脾滲濕,溫化痰飲。


尤在涇說:「苓桂朮甘湯溫中祛濕,治痰之良劑也。


二方合用,標本兼顧。


若痰稀如水,加乾薑、細辛、五味子、益智仁,以溫中散寒;


胸悶納呆,嘔惡,加枳殼、神麯,以寬胸消食;


神疲乏力,加黨參健脾益氣;


久病痰涎壅盛,重用芡實,從腎之氣化治,痰之本源清。


熱痰以清熱化痰法,用清氣化痰丸(半夏、膽星、橘紅、枳實、杏仁、瓜蔞仁、黃芩、茯苓)。


方中半夏、膽星燥濕化痰,橘紅順氣化痰,使氣機通暢,有利於痰濕的清除,即「治痰先治氣」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96#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11:1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瓜蔞仁、黃芩清熱化痰,茯苓滲濕化痰。


由於本病本虛標實,痰熱一清,即轉手健脾補腎,使中焦氣化,岫運流動,精液四布,清升濁降,痰之根柢蠲除矣。


燥痰以潤燥化濕法,《醫學心悟》說:「燥痰澀而難出,多生於肺,肺燥則潤之。


用生脈散加花粉、瓜蔞仁、石斛;


咽痛,加玄參;


痰中帶血加白茅根、仙鶴草;


痰黃加黃芩。


痰液日久不除,勢必阻滯經絡,造成痰瘀互結,故治痰勿忘治瘀。


朱丹溪說「痰夾瘀血,遂成窠囊」,多在祛痰的同時適當選加丹參、川芎、當歸、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之品,屢獲出奇制勝之效。


總之,「慢支炎」治痰,雖涉及肺脾腎三臟,但以肺為標,脾腎為本。


所以除急性發作期外,均要著重脾腎用藥,蓋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運,則正氣充沛,不致滋生痰濕;


腎能制水,不致水液內停,而成痰飲。


《景岳全書》說:「五臟之病,雖俱能生痰,然不由乎脾腎,蓋脾主濕,濕動則為痰,腎主水,水泛亦為痰,故痰之化,無不在脾,而痰之本,無不在腎。


3平喘不忘脾腎之虛。


蓋久病不愈,肺氣嚴重耗傷,損傷脾腎。


偏脾虛者,喘促聲低,用健脾益氣,降逆平喘法,選六君子湯合人參胡桃湯;


偏腎虛者,呼多吸少,氣不得連續,氣短不足以息,動則喘息,用補腎納氣,下氣定喘法。


腎陽虛者,擬金匱腎氣丸合人參蛤蚧散;


腎陰虛者,擬生脈散合六味地黃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97#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11:2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中風病須把握病機,隨證論治中風病起病急驟,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言語不流利,半身不遂為主症。


為難治疾病之一,呂氏經多年臨床觀察,可表現為邪陷正潰,陰竭陽亡;


濁陰夾熱,彌漫阻竅;


肝陽暴張,血隨氣逆;


風陽夾痰,上閉清竅;


瘀血阻滯,留於經絡等證候,根據不同病機,隨證施治取得了明顯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98#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11:3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邪陷正潰,陰竭陽亡。


症見面色蒼白,昏迷不語,目合口開,手撒遺尿,鼾聲息微,肢厥汗出,偏癱縱緩,舌體短縮,脈微欲絕。


宜救陰回陽,固攝虛脫。


方選生脈散合參附湯化裁。


西洋參、麥冬各10克,五味子6克,制附子3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99#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11:4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典型病例:張某,男,63歲,教師。


住院號:2814。


前日夜半登廁,突然昏仆不語,單側縱緩,某醫院診斷為腦溢血。


治療二天無效,遂轉我院。


診時神志昏迷,氣息若斷若續,目合口開,汗出如油,肢厥,二便失禁,舌體短縮,脈象散大。


患者花甲有餘,陰虛內熱,陽失潛藏,厥陰風陽交熾,機竅壅塞太甚而發病。


時日幾曾誤延,致病勢一潰再潰,陰液愈見大傷,終使陰不斂陽,出現陽亡欲脫,蓋此氣復則生,不復則死。


宜急救陰斂陽,直進生脈、參附輩,俾陽回陰復,尚有生望。


西洋參、麥冬各10克,五味子6克,制附片3克。


濃煎100ml,頻服。


另用人參注射液8ml,肌注,日3次。


藥後10時,氣息漸勻,神志稍清,舌能略伸,面色轉好,鼾聲及肢厥汗出稍瘥,但二便仍失禁,口乾,唇齒乾燥,脈細數。


斯陽回陰復,守方加山藥50克,芡實30克,顧護脾胃。


庶幾中焦取資有望,下焦之腎約束有權。


上藥2劑,神志轉清,氣息已勻,汗止厥回,二便失禁告愈。


但語謇音低,肢體縱緩,舌雖伸而質紅光亮,脈細數。


此惡候已平,機竅得宣,不惟腎約束有權,且脾精亦見來復。


然絡虛風痰留滯,津傷氣不注脈,擬益氣養陰,祛風和絡,予益胃湯合牽正散加減。


沙參30克,麥冬、玉竹、石斛、黃耆、山藥、桑枝各15克,僵蠶10克,全蠍6克,鮮竹瀝50ml。


上藥10劑,縱緩之側漸次乃起,扶之可慢步病榻周圍,語謇日趨向愈,舌脈如平人。


後調整方藥,少佐大活絡丸,住院月餘,基本痊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00#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12:0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濁陰夾熱,彌漫阻竅。


症見神識昏蒙,面色暗紅,呼吸氣粗,鼾聲陣作,偏側強痙,腹滿便秘,小便失禁,苔黃垢膩,脈沉弦數。


宜芳香辟穢,理氣宣壅。


方選菖蒲鬱金湯加減(鮮菖蒲、鬱金、藿梗、連翹、炒梔子、枳殼、滑石各10克,竹瀝15ml,玉樞丹3克溶化,兌藥沖服)。


典型病例:郭某,男,55歲,幹部。


早餐時發現身首偏左欲傾,神識如蒙,某軍醫院診斷為高血壓心臟病,腦溢血。


治療四天無效,來請會診。


斯時患者形如屍厥,面色青慘,急息間斷,左肢不用,身熱無汗,苔灰黃垢膩,脈象模糊。


時值盛夏,君火夾肝陽上勃,心腦受阻,諸竅閉塞,近日冰覆其頭,陽氣鬱遏在裏,邪氣步步陷入。


恐內閉外脫之虞,宜急開竅。


鮮菖蒲、鬱金、梔子、枳殼各10克,連翹12克,炙遠志6克,冰片3克,竹瀝15ml,另用玉樞丹3克(溶化),兌藥頻服。


翌日厥回神清,知飲湯水,面色轉紅,左側肢體已能活動,但左額痛劇,發熱未減,大便四日未行,舌質紅甚,脈弦滑數。


此濁陰已去,熱勢獨孤,上則充斥厥陰之絡,下則燥結陽明之腑。


宜滋腎養陰,清熱通腑,擬用建瓴湯加減。


水牛角60克,銀花30克,枳實、大黃各10克。


藥5劑,發熱退,頭痛愈,大便暢,能扶杖慢步。


唯納食不香,舌紅少津,脈軟細數,進益胃湯後食欲大增。


繼服牽正散去白附子,補陽還五湯和薏仁、桑枝、生地,遂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3 03:21 , Processed in 0.23437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