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3961#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6:12:2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屈伸不利屈伸不利是肢體屈伸不靈活,活動受限而言,最常見於筋痹。


《內經》稱之為「拘急」、「筋攣」等。


其與強直、抽搐、振顫不同。


強直為肌肉堅硬、伸直不能屈曲或屈曲不能伸直;


抽搐為四肢伸縮相引;


振顫為四肢振顫抖動。


正常的屈伸運動是筋、骨(包括關節)、肌肉協調作用的結果。


肝血充盈、筋榮和緩,則屈伸自如;


腎精充沛,骨髓堅滿則運動靈活,反之則病。


一般說筋痹多屈而不伸,出現「筋縮」、「拘攣」等。


屈是一種本能的保護動作,以減輕疼痛。


如坐骨神經痛(筋痹)有特殊的減疼姿勢,從仰臥體位起坐時,病側的膝關節彎曲。


骨與關節病時多屈而不伸,如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或慢性關節炎急性發作的關節腫脹、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畸形等均可出現屈不得伸,步履艱難的表現。


痹病中出現肢體屈伸不利的病因病機,多為正氣不足,外邪侵及於筋。


《諸病源候論》曰:「此由體虛腠理開,風邪在於筋故也。


春遇痹為筋痹,則筋屈;


邪客關機,則使筋攣;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肩拘急也,肝統主諸筋,王在春,其經絡虛,遇風邪則傷於筋,使四肢拘攣,不得屈伸」。


治療痹病中出現的肢體屈伸不利,應在辨清證情機理的基礎上,分別用祛邪通絡疏筋或養血柔筋之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62#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6:12:3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五)關節腫脹變形關節腫脹、變形也為痹病的常見表現,尤多見於歷節病。


《金匱要略》稱:「諸肢節疼痛,身體羸腳腫如脫。


現代王和鳴《中國骨傷科學》把以關節腫大、變形為主要表現的痹病稱為「關節痹病」。


關節是骨關節面及其關節軟骨、關節囊及關節腔三部分組成,人體依靠關節的滑動運動、角度運動等以完成各種動作。


《靈樞》曰:「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也。


是故血和則經脈流利,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


現代醫學認為,關節囊的滑膜分泌滑液,滑液為關節提供了液體環境,可增加潤滑,減少摩擦。


此相當於中醫所講的「液」的範疇。


《靈樞》說「穀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


當外邪侵襲關節,阻滯經脈氣血,生理之液壅聚而變為痰瘀;


或脾濕生痰,痰瘀下流關節,使關節腫脹粗大,或紅腫熱疼,或漫腫膚色不變。


若痰濁瘀血久積不去則出現關節僵直變形。


惡血不去新血不生,營養不及肌肉,久之肌肉萎縮,形成「鶴膝」。


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晚期出現關節僵硬、腫大、變形,原因即在於此。


治療關節腫脹變形者,可根據具體證候,用利水消腫、破瘀化痰之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63#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6:12:4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六)皮膚頑厚變色指局部或全身皮膚麻木增厚或變色的表現,常見於皮痹。


皮膚頑厚變色與關節腫脹、變形的機理有某些相似,也為津液氣血異常變化的結果。


津是水液中清淡稀薄的部分,屬陽,隨三焦而運行,由衛氣布全身,滋潤和充養臟腑經脈、肌肉、皮膚等組織。


生理之津常隨陽氣外達於皮膚,並將體內的濁物通過汗的形式排出體外。


《靈樞》曰:「腠理發洩,汗出津津,是謂津。


外邪侵襲皮膚,腠理閉塞,津聚於皮膚,不能外達而形成水腫,皮膚增厚;


積久氣血不通,而生痰瘀,皮膚變硬,變色,或黃或紫或黑。


如現代醫學的硬皮病,初期皮膚水腫,皮色為正常或蒼白色,經數月即進入硬化期,顏色亦隨之加深,呈棕色或棕褐色,甚至黑色,其病理過程與中醫認識相似。


臨床上雖然在不同的患者、不同的階段可表現為某種症狀為主,但痹病的諸多症狀往往相兼出現,這些症狀又可因相同的病因所致,所以臨證時,除認真的辨析其產生的病因病理外,尚需結合兼症及舌脈進行綜合歸納、分析,才能辨證準確,選擇出最佳的治療方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64#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6:12:5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痹病辨病特色痹病所括範圍相當廣泛,就肢體痹而言,仍包含很多具體痹病。


臨證怎樣辨識這些具體痹病,並對其進行分類,前賢認識很不一致。


有以病因者(如風痹、濕痹、熱痹、寒痹),又有以證候(如虛痹、實痹)、病程(如暴痹、久痹)、症狀特徵(如痛痹、行痹、歷節風)、痹著部位(如頸痹、腰痹、筋痹、骨痹)者。


因此使痹病稱謂繁亂,相互重疊,甚則脫離臨床,人為地給診斷帶來困難。


婁氏主張「緊繞痹著部位」對痹病進行辨病分類,主要體現在:(一)緊繞體表上下部位體表上下部位,即常說的頸、肩、腰、腿等部位。


婁氏認為,既然痹病是以肢體為主的病證,臨床辨病時就要首先辨清痹病所著的體表上下部位,並以此作為分類和命名的依據。


對此,清代董西園《醫級?雜病》中也有同感,「痹之為病,隨所著而命名」。


婁氏臨證常把痹病著於周身多部位者稱之「周身痹」,著於頸項者稱之「頸項痹」,著於腰部者稱之「腰痹」等。


如在《婁多峰論治痹病精華》一書中,將痹病分為:頸項痹、肩痹、上肢痹(包括肘痹、腕痹)、腰痹(包括腰背痹、腰骶痹、腰腿痹)、下肢痹(包括髖痹、膝痹、足痹)。


指出不同體表部位的痹病,有其不同的病因病機及證治規律。


如頸項痹、肩痹、上肢痹,病位在上,臨證以風邪侵襲為主,又往往兼痰瘀,治療時注意祛風活痰(化痰);


腰痹病位在中,多由寒濕、瘀血或腎虛引起,治療注意益腎健脾,散寒祛濕、活瘀;


下肢痹,病位在下,濕邪尤甚,治療注意祛濕。


在此基礎上,婁氏總結出一套治療不同部位痹病的有效方劑。


如肩凝湯治肩痹,腰痹湯治腰痹,萆歸膝湯治膝痹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65#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6:13:0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緊繞臟腑組織部位緊繞臟腑組織部位辨病,痹病則分為五體痹、臟腑痹,對此《內經》已有所述。


五體痹即風寒濕邪閉阻於皮或肌、脈、筋、骨等五體不同組織部位,而導致的皮痹、肌痹、脈痹、筋痹、骨痹的總稱。


由於其病變組織部位不同,因此五體痹各有其典型的病證特徵和治療規律。


婁氏臨證在辨清體表上下部位的同時,並重視辨識五體部位,使兩者有機結合,相互補充。


如在辨清屬全身痹病或某一部位痹病時。


又要辨清是皮痹或是肌痹、脈痹、筋痹、骨痹。


如此所得出的痹病診斷則確切、具體。


臟腑痹,即肺痹、脾痹、心痹、肝痹、腎痹、胞痹等的統稱。


多為五體痹日久,復感外邪,內舍與其合的重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66#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6:13:1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緊繞經絡循行部位即根據痹病所著經絡體表循行的不同部位,辨識屬何經痹病。


除用於疾病診斷外,對以後的辨證分型、針灸施治及依經用藥、依經用外治法等,均有説明。


如現代醫學稱謂的強直性脊柱炎,以腰脊僵痛甚則畸形為特徵。


婁氏將其辨為督脈痹,認為其多屬腎督虧損,風寒濕邪閉阻督脈,甚則伏筋損骨。


故治療時初期強調益腎蠲邪疏督,中、後期強調益腎養肝壯督,常選用入督脈的桑寄生、狗脊、杜仲、熟地、首烏等藥物。


在運用針灸、膏藥、推拿、理療等治法時,也多循督脈而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緊繞痹著部位辨病,方法簡明實用,便於操作,並有利於以後的辨證施治。


對瞭解痹病的輕重及以後也有一定意義。


現代醫學對風濕病的分類也與之相似,如將風濕病分為頸椎病、關節炎、皮肌炎、靜脈炎、腰肌勞損等。


採用如此辨病手段,有利於中西醫病名的接軌。


婁氏並不反對採用病因及其它辨病手段對痹病進行分類、命名,如分為風痹(行痹)、寒痹(痛痹)、濕痹(著痹)、熱痹、虛痹、實痹等。


只是認為它們用於指導辨證,作為證候名較妥。


另外,借助現代醫學診斷手段,如X線、實驗室檢查等,對痹病的辨病、辨證也是可取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67#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6:13:2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痹病辨證特色準確的辨證是正確施治的前提和依據。


把握哪些關鍵,才能迅速、準確地辨得痹病所屬證候,由於醫者臨床體會,認識角度不同,具體操作也各有千秋。


婁氏的辨證特色為:(一)把握證候特徵每一證候,都有其典型的證候特徵(即典型症狀),婁氏臨床辨證時,首先把握這些特徵,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68#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6:13:3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邪實候:行痹者,則疼痛而酸,且痛無定處,四肢遊走,上下左右無所留止,常伴惡風發熱,舌苔薄白或膩,脈多緩或弦;


痛痹者,則血澀不能流,疼痛似掣,狀如虎咬,痛有定處,疼處發涼,得溫稍適,遇冷尤甚,晝靜夜劇,舌苔白,脈弦緊;


著痹者,則痛疼重著,痛有定處,肌膚麻木不仁,甚則關節腫脹,苔多白潤膩;


熱痹則疼痛灼熱兼有紅腫,得冷則舒,關節周圍或延及小腿部可見紅斑、結節,或發熱汗出,煩悶不安,口乾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69#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6:13:4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正虛候:陰虛者,肢體疼痛而局部常有熱感,春夏重,秋冬輕,且形體消瘦,口乾咽燥,五心燥熱,甚則盜汗,舌質紅絳瘦小,脈多細數,女子月經提前,量少色鮮紅;


氣虛者,肢體疼痛,疲軟,乏力,少氣懶言,面色不華,時時自汗,舌質多淡,脈弱無力;


血虛者,肢體疼痛伴有肌肉麻木不仁,面色萎黃,頭暈目眩,心悸怔忡,夜間多夢,舌質暗淡,脈多細弱;


陽虛者,肢體疼痛發涼,晝輕夜甚,時時畏寒,四肢欠溫,口淡不渴,小便清長,甚則陽痿,舌質淡嫩,脈沉遲;


肝腎虛者,肢體疼痛多在腰以下部位,屈伸不利,且腰膝酸軟無力,或兩目昏花,或頭暈耳鳴,舌多淡紅苔薄,脈弦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70#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6:13:5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3瘀血(痰)候:痰痹者,疼痛部位多局限,麻木重著腫脹為主,可有納少,腹脹,嘔惡,舌苔膩,脈滑;


瘀痹者,多呈刺痛,輕者活動後痛減,或面色黎黑,甚則唇甲青紫,舌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另外,凡痹病日久不渝,用常法止痛效不明顯者,都應考慮內有痰瘀。


其中關節腫痛多為痰瘀交阻,關節腫大多為有形之痰瘀滯留其間。


濕未成痰者多漫腫,按之柔軟,疼痛一般並不劇烈;


痰瘀互結則按之稍硬,肢體麻木或痛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71#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6:14:0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聯繫新病久病辨證時聯繫其新病久病實際,綜合分析,是婁氏辨別痹病屬虛實、表裡證候的依據之一。


痹病新起,多風寒濕熱之邪侵襲人體,阻閉經絡氣血,以「不通」為主,故多屬實證。


表現為肢體等部位疼痛、沉重、麻木、屈伸不利或腫脹,較少見虛象。


根據邪氣之偏勝,機體反應狀態之差異,可見風氣偏勝,寒氣偏勝,濕氣偏勝及濕熱偏勝等。


痹病日久者,因其反復發作或漸進發展,經絡長期為邪氣壅閉,營衛不行,氣血虧耗,臟腑受損,組織失養,則表現以「不榮」為主,多屬虛證、正虛邪戀證及臟腑痹病。


痹病日久也可濕聚為痰,血凝為瘀,痰瘀互結,膠著皮肉筋骨,而「不通」、「不榮」俱現。


症見關節腫大變形或肌膚頑厚不仁等正虛邪實證。


新病多實,久病多虛,此只指一般情況而言。


婁氏指出,臨床上也可由於它病之後、產後、稟賦不足等而感受外邪致痹,初期即現虛證,或本虛標實證。


還可以見久病纏綿,但寒濕久羈,濕熱留駐,痰瘀膠結,虛實夾雜,以邪實為主者。


因此,虛證實證的辨別,除聯繫新病久病外,還必須參考其他情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72#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6:14:0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結合輕重緩急一般說,病輕者正虛相對不甚,邪多在肌表皮毛,往往時作時止,病位不定,呈遊走性痛,婁氏稱之風邪偏盛,多半為風寒濕證或風濕熱證;


病重者,邪氣極甚,或正氣大虧,痰瘀凝結,邪著筋骨,內合臟腑,往往疼痛劇烈,或筋縮骨枯,形衰肉消,痛處固定,關節畸形等,稱之邪實;


或正虛太甚,多半為肝腎虧虛證、瘀痰凝結證、臟氣衰損證。


病緩者,病情相對穩定,證候轉化較慢,此時多屬虛實夾雜證候,或寒濕證候,脾腎陽虛證候;


病急者,病情緊迫,痛劇難忍,迅速內陷臟腑,多為熱毒之證(伴高熱,關節或肌肉紅腫灼熱,肌膚紅斑等),或正氣極衰的亡陽脫陰證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73#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6:14:1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四)考慮患者體質婁氏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總結出不同體質的痹病患者易見的證候。


正常質者所見證候多視病邪而定,風勝者為風痹證,寒勝者為寒痹證,濕勝者為濕痹證;


晦澀質者所見多瘀血證;


膩滯質者所見多濕滯證;


燥紅質者所見多熱證;


遲冷質者所見多陽虛證;


倦質者所見多氣虛證、脾虛證,或氣血虧虛證。


綜之,婁氏論治痹病,把握證候特徵為之關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74#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6:14:2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痹病施治特色治療痹病,在辨證施治原則指導下,婁氏處方用藥有以下特色:(一)扶正祛邪1扶正:扶正即是運用補益正氣的藥物或其他方法,以扶助正氣,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達到祛除病邪,恢復健康之目的。


凡治療正虛為主的痹證,如痹病中常見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肝腎虛損、脾胃虛弱等證候,則相應地運用補氣、養血、滋陰、溫陽、補益肝腎、健脾益胃等法為主治療。


其中較常用的補益方劑為補中益氣湯、黃耆桂枝五物湯、四物湯、六味地黃湯、左歸丸、龜鹿補腎丸等,臨床多獲良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75#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6:14:3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祛邪:祛邪即運用宣散攻逐邪氣的藥物或其他療法,以祛除病邪,從而達到邪去正安的目的。


祛邪法則適應於人體邪盛為主,正氣相對不虛的痹病。


根據邪氣的不同,邪氣所聚部位的不同,婁氏喜選用相應的治法。


如風勝,以祛風為主;


寒勝,散寒為主;


濕勝,以祛濕為主;


熱痹,以清熱為主;


瘀濁者,化痰滌痰為主;


瘀血者,活血破瘀為主等。


其最常用的祛邪方劑為羌活勝濕湯、烏頭湯、白虎加桂枝湯、導痰湯、化瘀通痹湯等。


運用扶正、祛邪法則時,往往根據邪正的盛衰消長情況,分清主次、先後,分別採取以扶正為主兼祛邪,或以祛邪為主兼扶正,或先扶正後祛邪,或先祛邪後扶正,或扶正祛邪同用等法。


如熱痹,實熱內盛,傷及陰液,出現煩渴,舌紅少苔,對此純用養陰清熱之法,不能解決問題,則以清熱達邪為主,兼以養陰。


如用白虎加桂枝湯加生地、玉竹等治之。


如痹病日久,氣血衰少,復感風寒濕邪的,為正虛邪實之證,此時先扶正還是先祛邪,又應根據臨床具體證候而定。


臨床上痹病往往反復發作。


一般在發作期,以祛邪為主,靜止期以扶正為主。


扶正時不可峻補,祛邪時不可過緩。


正如清喻昌《醫門法律?辨證大法論》曰:「虛證如家貧室內空虛,銖銖累積,非旦夕間事,故無速法。


實證如寇盜在家,開門急逐,賊去則安,故無緩法。


強調祛邪不傷正,扶正勿戀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76#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6:14:5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宣通運用宣通,即宣散邪氣,疏通經絡。


痹病最基本的病機是經絡氣血閉塞「不通」,在宣通法則指導下,運用相應藥物和方法,使邪氣散除,經絡通暢,營衛復常,痹病方能痊癒。


婁氏注意根據痹病「不通」的具體病因,選用不同的宣通法則。


如邪實而閉阻不通:風勝者用辛散祛風發汗法;


寒勝者用辛溫散寒溫通法;


濕勝者用除濕通利法;


熱勝者用清熱通絡法;


痰瘀者用化痰活血通絡法等。


如正虛失榮而不通:氣虛者用益氣通絡法;


血虛者用養血通絡法;


陰虛者用滋陰柔筋通絡法;


陽虛者用溫陽通絡法。


婁氏反對不問虛實,盲目宣通。


此符合張景岳《景岳全書》所言:「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補真陰,使血氣流行,則寒邪隨去。


若過用風濕痰滯之藥,而再傷陽氣,必反增其病矣。


在運用「宣通」法則時,其還區別病邪痹阻的深淺部位,病程的久暫,正邪的勝衰關係等情況,具體對待。


如病初,邪痹肌表經絡,病位淺,聚而不凝者,主要用草木藤類藥物祛邪宣通,如防風、羌活、桂枝、青風藤、忍冬藤、桑枝等;


病久,邪痹深入筋骨,病位深,邪與瘀痰膠結者,主要用蟲類及堅果類藥物,如蜂房、全蟲、蜈蚣、水蛭、馬錢子等。


但婁氏時常告誡,這些藥物多克伐正氣,不可過用、久用。


在運用「宣通」治療法則時,又注意佐以理氣藥(如香附、香櫞),或活血藥(如當歸、丹參、雞血藤)、辛溫藥(如桂枝、烏頭),效果尤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77#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6:15:4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依部用藥婁氏臨證強調依部用藥,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循經用藥:多循清張璐《張氏醫通》之說。


如張氏曰:「臂病者,有六道經絡,各加引經藥乃驗,……臂之前廉痛者屬陽明,升麻、白芷、乾薑為引藥;


後廉屬少陽,羌活、藁本;


外廉屬太陽,柴胡、連翹;


內廉屬厥陰,柴胡、當歸;


內前廉屬太陰,升麻、白芷、蔥白;


內後廉屬少陰,細辛、當歸。


又曰:「腿痛亦屬六經,前廉為陽明,白芷、升麻、乾葛為引藥;


後廉太陽,羌活、防風;


外廉厥陰,青皮、吳茱萸;


內前廉太陰,蒼朮、白芍;


內後廉少陰,獨活、澤瀉。


2循病位上下用藥:痹著項背者用葛根、桂枝、羌活;


痹著上肢者用桂枝、薑黃、威靈仙、蒺藜、忍冬藤、桑枝;


痹著腰背者用桑寄生、狗脊、獨活、熟地、杜仲;


痹著兩脅者用柴胡、青皮;


痹著下肢者用牛膝、木瓜、五加皮、蒼朮、防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78#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6:15:5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3循病位深淺用藥:根據痹著肌膚及痹著筋骨的病位深淺不同,分別選用草木藤類或蟲類藥物。


以衛氣營血辨證論,衛者病淺,氣者較深,營血者更深,分別選用二花、連翹、忍冬藤、防風、石膏、知母、生地、丹皮、元參、犀角等。


通過大量臨床資料發現,在辨證施治原則指導下,配合依部用藥,確能提高治療效果,此符合中醫藥物歸經理論。


它可能與現代醫藥學藥物吸收後,分佈在組織器官內的濃度,以及藥物與器官的親和性等有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79#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6:16:0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四)守方變方守方指緊守病機,用藥要專,堅持長期服藥;


變方指隨機應變,用藥隨證靈活變化,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婁氏曰:「一般說痹病非急暴之病,多纏綿難愈,病勢相對穩定,病理變化,證候演變,一般較慢。


因此一旦認准證候,選定方藥,多須要較長時間堅持應用,有的甚則數月、數年。


並指出,在辨證無誤情況下,患者服藥治療可出現三種轉歸:藥後症減,藥後平平,藥後症增。


對前者守方較易;


中者守方較難,往往患者求效心切而變方;


後者守方更難,患者往往迷茫不解,雜藥亂投,而後患無窮。


在治療痹病尤其頑痹的過程中,為了便於守方,婁氏積極開展治痹系列中成藥及其劑型的開發研究。


將有效的經驗方,經過對藥物的提取、濃縮,製成糖衣片劑、濃縮丸等,此既便於患者守方,長期服用,又保持了藥效的穩定性,受到患者的歡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80#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6:16:1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主張守方,並不是呆板死守。


婁氏一般對藥後症減者,往往根據某些次要症狀的消失和減輕,及主要病理的輕微變化,通過成藥間的相互配伍,或臨時配合湯劑,或施以食療、藥引,如山藥粥、甲魚湯、生薑湯、白茅根湯、黃酒等,進行及時調整。


對於藥後平平者,若病重藥輕,則遵守原方,重其劑而用之,集中優勢以攻頑克堅,一般多將功效相似的成藥,湯劑合用,或在湯劑中加重主藥用量。


藥後症劇者,若為藥力生效,外邪欲透者,可守方繼進,方法如前,以待佳效。


當然以上以辨證正確為前提,若辨證有誤,出現藥後平平或者症狀加重,則另當別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2 21:10 , Processed in 0.29687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