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3661#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50:0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八味腎氣丸出自《金匱要略》,原文是「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丸主之」。


本方體現了「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的精神。


八味丸雖是補陽之劑,但在大量補陰之中來補陽。


因熟地用量最大,而附、桂用量甚少,是陰中求陽。


而且本方用藥成對成雙,有機配合,一補一瀉、一溫一涼、一走一守。


山萸補,澤瀉則瀉;


熟地溫、丹皮涼;


山藥健脾、茯苓利濕;


附子走而不守,肉桂守而不走……互相制約。


說明了陰陽互根,陰陽互助,陰中求陽的道理。


如油燈油將盡時,驟然加油,可使燈火淹滅,若一邊加油,一邊拔長燈撚,就可使燈越來越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62#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50:1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右歸丸張景岳方,治元陽不足。


本方特點是:用大量熟地,中量當歸,其餘皆是一般用量。


本方旨在補陽,治元陽不足,用附子、肉桂夾於大量補陰藥中,體現了「陽得陰助則生化無窮」的論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63#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50:2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四)左歸丸張景岳方,治真陰、腎水不足。


本方特點是:用大量熟地補腎填精,用龜板膠滋陰。


鹿角補陽,但熬成膠,又有益陰的作用。


鹿角膠是為鼓動龜板膠更好地生陰而設,故本方偏於治真陰腎水不足。


所以在大量補腎陰藥中,配以鹿角膠、枸杞溫性藥,溫性藥有升發作用,「陰得陽升則泉源不竭」。


張景岳的左歸丸、右歸丸,充分體現了「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


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的觀點,給後世以很大的影響。


故「陽中求陰、陰中求陽」則是《內經》陰陽學說和調理陰陽治則的具體運用,是補法中補陰、補陽法的深入與發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64#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50:3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簡談「陰常不足」「陰常不足」是朱丹溪提出的學術觀點,見於「陽有餘陰不足論」(《格致余論》)。


其論曰:「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


其主要論據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從天地而言,認為「天地為萬物之父母,天大也,為陽,而運於地之外;


地居天之中,為陰,天之大氣舉之」。


故天大地小,大者為陽,小者為陰,所以「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


從日月而言,認為「日,實也,亦屬陽,而運於月之外;


月,缺也,屬陰,稟日之光以為明,人身之陰氣,其消長視月之盈缺」。


日實為陽,月缺為陰,故「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


從男女而言,認為「男子十六歲而精通,女子十四歲而經行,是有形之後猶有待哺乳水穀以養,陰氣始成。


……男子六十四歲而精絕,女子四十九歲而經斷,夫以陰氣之止供得三十年之視聽言動,已先虧矣」。


因此,男子得健四十八年,女子得健三十五年而已,故「陽有餘而陰不足。


從臟腑而言,陽主外、主腑,陰主內、主臟,陽道實,陰道虛。


《內經?太陰陽明篇》云:「陽者,天氣也,主外;


陰者,地氣也,主內。


故陽道實,陰道虛。


本段經文雖是論述脾胃的,但胃屬腑,脾屬臟,腑滿而不藏,臟藏而不滿,故腑常實而臟常虛,說明「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65#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50:4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從君相火而言,君火、相火乃人身生理之火,只宜平秘,不可妄動。


若君火、相火妄動,則精液外泄,雖不交會,亦暗流疏泄。


火動說明陽有餘,精泄則令陰精不足。


以上從自然界到人體生理病理各個方面論述「陰常不足」的理論依據。


雖然有人認為朱丹溪「陰常不足」的觀點,是從養生角度提出來的。


但細究其理,對臨床醫療也是有指導意義的。


從養生角度來說,「陰常不足」強調陰氣難成而易虧,指示人們要注意維護陰精。


從醫療角度來說,這一觀點不能說對臨床醫療沒有指導意義。


朱丹溪根據這個觀點創制了滋陰降火法及其一系列方劑,迄今仍為臨床所常用。


再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指出若不注意維護陰精,就容易誘發溫熱類疾病,對溫病學說注意養陰的觀點不無啟迪。


雖然張景岳在《傳忠錄》中極力批評「陰常不足」的主張,其他醫家對此主張也提出異議,甚至有提出「陽常不足」觀點的。


但張景岳只批評了「陽常有餘」的一面,不否定「陰常不足」的一面。


故張氏的論點則是主張「陽非有餘,陰常不足」。


從其《新方八陣?補陣》中可以看出,該陣共29首方劑,其中補陰劑占15首,陰陽雙補劑占11首,補氣劑3首。


而補陽劑中的右歸飲、右歸丸,也是在補陰的基礎「陰中求陽」,可見張景岳也是很注重養陰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66#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50:5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應當指出,古代醫家總結提出的「無形之陽易復,有形之陰難回」是有臨床根據的。


同樣這句話既有養生上的意義,又有醫療上的價值。


正因為「陰虛難回」,提示人們不能不注意保養陰精,後世溫病學家之所以注重養陰,除了陰精虧損是誘發溫熱病的基礎外,而溫熱病邪極易傷陰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由此看來,用「陰常不足」的理論指導臨床,確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但應當根據臨床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切不可刻板拘泥,更不可用主觀偏見來對待,絕對肯定和完全否定都是不恰當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67#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51:1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論成方活用前人的方劑,皆為醫學理論和臨床經驗密切結合融彙集積而成,是留給後人的寶貴遺產,必須很好地繼承與發揚。


前人的很多方劑組織嚴謹、配伍巧妙,直至今天,依法使用,仍有非常良好的效果,成為臨床上經常應用的方劑。


但是,在使用這些方劑時,應注意到古今生活不同,社會環境不同,人體稟賦、飲食、居住、病因等,均有不同。


故曾有不少醫家提出古方宜古不宜今而創制新方,並提出運用前人的方劑,不可固執不變,依樣葫蘆,呆板照抄。


例如《成方切用》序言中說:「故方有宜古不宜今者,設起仲景於今日,將必有審機察變,損益無已者,……且病有標本先後,治有緩急逆從,醫貴通變,藥在合宜,苟執一定之方以應無窮之證,未免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反致殺人者多矣。


徐靈胎也曾說:「欲用古方,必先審病者所患之證,悉與古方前所陳列之症皆合,更審方中所用之藥,無一不與所現之症相合然後施用,否則,必須加減。


無可加減,則另擇一方。


斷不可道聼塗説,聞某方可治某病,不論其因之異同,症之出入,而冒然施治,雖所用悉本於古方,而害益大矣。


可見在臨床上運用前人的方劑時,既要學習與掌握前人關於方劑的法度規矩、嚴謹的組方理論和寶貴的臨床經驗,又要注意運用中醫理論按照辨證論治的原則,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加減化裁而靈活變通才能方證合宜,起死回生。


今願結合以下幾方面,談談個人在臨床上學習與運用前人方劑的體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68#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51:1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瓜蔞薤白白酒湯(《金匱要略》)全瓜蔞30克、薤白10克、白酒30~60毫升。


取前二味用水約400毫升,煎取150毫升。


第二次再用水250~300毫升,煎取150毫升,去渣,將兩次藥液,放入鍋中,兌入白酒,煎二、三沸,分兩次服。


本方原為瓜蔞一枚、薤白半升、白酒七升,三味同煎,取二升,兩次溫服,可作參考。


本方為張仲景《金匱要略》治胸痹的第一張藥方,主治胸陽不布,氣機痹阻,陰氣彌漫上逆而致胸背痛,短氣,喘息咳唾,寸口脈沉遲,關上小緊數等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69#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51:2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關於「寸口脈沉遲,關上小緊數」的解釋,自古以來,各注家意見頗不一致。


例如徐忠可從病機解釋,認為:「寸口主陽,因虛伏而不鼓則沉而遲;


關主陰,陰寒相搏則小緊而數。


程云來則認為「數字誤」。


沈明宗則認為「遲下當有一若字」。


他說:「然陽虛,則肺氣亦虛,痹胸中,故寸口脈沉而遲,乃言正氣虛寒之痹脈。


若中上二焦陽氣未至,虛極,寒邪夾陰上逆,邪正相搏,而為有餘,則關上脈現小緊而數,即是寒實之證,法當行陽散邪,則胸痹得開。


諸家之注,都有一定的道理,可供臨床參考,要結合臨床病情靈活掌握,不可死於句下。


胸痹的主要病機為上焦陽虛,陰氣上逆。


正如仲景所說:「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此方以瓜蔞寬胸降氣,消痰開結為主藥。


薤白辛苦性溫而滑利,能通痹(閉)著之氣滯為輔藥。


白酒味辛性溫,宣發助陽,通行營衛為佐藥,三藥合用,能助胸中陽氣,開上焦痹滯,使胸中陽氣布達,胸中大氣一轉,濁陰之氣下降,陽行痹通。


諸症自然消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70#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51:3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本方加半夏10~12克,名瓜蔞薤白半夏湯。


主治胸痹兼有不得臥,心痛徹背,舌苔白厚或白厚膩,脈象弦滑等症者。


此證為痰濁壅盛所致,故加半夏除痰降逆。


本方去白酒加枳實、厚朴、桂枝,名枳實薤白桂枝湯,主治胸痹有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諸症者,此證為客氣留結在胸中,不只上焦陽虛,而中陽亦虛。


故陰邪得以留踞而上逆動膈所致。


故加枳實除痞氣,厚朴開氣結,桂枝行陽兼疏肝,不但胸陽得暢而中焦亦調,諸症自除。


《金匱要略》在本條中又說:「人參湯(人參、甘草、乾薑、白朮)亦主之。


觀人參湯之組成,實即理中湯中大意,對兼見中焦陽虛證者可隨證應用。


總之,胸痹的虛,為胸中陽氣微而不振,故不必用補,而用宣通之法,陽氣宣暢布達則清陽盛、濁陰退而病除。


所以,應認識到仲景用瓜蔞薤白的方劑,是以行陽為主,並非補陽。


即使所談「人參湯亦主之」,亦是兼補中陽,不是補胸陽。


由此可體會到仲景啟示後人,應認識到胸中大氣為全身之主,實為生死第一關鍵,特於胸痹篇獨發其精義,不可不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71#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51:4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今人常以此方隨證加減,用於治療以胸、背疼痛為主要症狀的疾病。


如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肌炎、胸肋神經痛等。


常去白酒加半夏、紅花、赤芍、丹參、川芎等。


焦氏治療冠心病、心肌炎等病出現心絞痛而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心慌、短氣,脈見寸沉,關弦或寸關弦滑沉緊等,常以本方加減如下:瓜蔞30克、薤白10~15克、半夏10克、桂枝3~12克、檀香6~9克(後下)、茯神木30克、蘇梗10克、紅花10克、五靈脂9~12克、蒲黃6~10克、焦山楂10克、赤芍10克。


隨證加減運用,每收良效。


病情嚴重,服後效果不甚明顯者,如病人會飲酒,可在湯藥兌入黃酒20~30毫升。


不會飲酒者,可在湯中兌入米醋20~30毫升。


心絞痛發病頻繁,痛重者,可再加用蘇合香丸半丸至一丸,隨湯藥服,可提高療效。


瓜蔞薤白白酒湯與瓜蔞薤白半夏湯、烏頭赤石脂丸(赤石脂30克、烏頭15克、川芎30克、附子15克、乾薑30克,為細末。


蜜丸)均能治療胸痹、胸背疼痛。


但三方主治又有不同。


瓜蔞薤白白酒湯主治已如前述。


瓜蔞薤白半夏湯則主治胸痹之偏於痰濁壅盛,痹滯胸陽而心痛徹背、不得臥者。


烏頭赤石脂丸則治陰寒之氣厥逆上干,格痹胸背經脈,亂其氣血而致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


三方雖皆治胸痹,但主證、病機卻有種種不同,必須詳細辨證,隨證運用,決不可呆板硬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72#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51:5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對於痰熱結聚、滯塞胸膈而致心胸疼痛者,則不可用本方。


前些年曾與中國醫學科學院首都醫院心內科協作進行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療與研究時,曾發現不少患者呈現胸痛、脘堵、舌苔黃厚且膩、大便秘結數日不行,脈象滑數有力的痰熱結塞之證。


經用小陷胸湯(瓜蔞、黃連、半夏)合小承氣湯(厚朴、枳實、大黃)隨證配入紅花、丹參、檀香、焦三仙、焦檳榔等進行治療。


病人隨著大便通暢,痰熱被滌泄舌苔化薄而心胸疼痛明顯減輕,余症亦隨之而安。


此證如誤用瓜蔞薤白白酒湯或瓜蔞薤白半夏湯等辛溫藥治療,則不但無效反可使病情加重或延誤。


可見每個方劑都有它一定的主治範圍,必須按照辨證論治的原則去靈活運用。


本方中之「白酒」,據《千金方》用「白酒」,後人考證「讀(再)」。


即酢漿。


「酢」字《辭源》引古人注中有「醋本字」之句。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說:「今用米醋極驗」。


但今人有用醋者,有用黃酒者,個人臨床體會是:用醋效果最好,用黃酒也有一定效果,用白乾酒(半盅至一盅)未見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73#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52:0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旋覆代赭湯(《傷寒論》)旋覆花9克(布包)、生代赭石24克(先煎)、半夏9克、人參5克(或黨參9~12克)、炙甘草5克、生薑9克、大棗4枚,水煎服。


本方原為治療「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而設。


具有調補胃虛、和降逆氣、降濁升清的功效。


傷寒病經過汗、吐、下各法的治療,雖然寒邪已解,但胃氣已虛,未能自和,升降失職而虛氣上逆,故出現心下痞硬悶者,雖時時噫氣而痞硬不得除。


此為胃虛氣逆之證。


宜用此湯降虛氣之逆而和胃安中,則證可愈。


方中以旋覆花下氣除痰,鹹能軟堅而治心下痞硬(硬則氣堅)為主藥。


虛則氣浮,代赭石下氣除痞逆之氣為輔藥。


人參、大棗能緩中、補胃氣之虛為佐藥。


甘草調和百藥補虛安中為使藥。


諸藥共達補虛散痞、降逆安中之效,其病自除。


後世醫家常用此方治療因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致的嘔吐、反胃、噎膈、呃逆等病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74#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52:1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本方合大黃甘草湯隨證加減,治療神經性嘔吐,收到良好效果。


例如1964年曾治一中年女性患者,患神經性嘔吐將近兩年,經北京各大醫院檢查,診斷相同,治療均未見效。


每頓飯後,隨即把食物吐出,人體日漸消瘦,體重僅35千克左右,大便乾秘,數日一行,糞如羊屎,舌苔薄白,脈象細,辨證為中焦虛弱、胃氣上逆而致嘔吐,治以調中補虛,下氣降逆之法,方用本方合大黃甘草湯隨證加減。


處方如下:旋覆花10克(布包)、生代赭石30克(先煎)、半夏10克、黨參12克、甘草3克、生大黃5克、當歸10克、桃杏仁泥各9克、全瓜蔞30克、生薑3片、伏龍肝60克(煎湯代水)。


以此方為基礎,有時稍有一些加減,連服40餘劑,嘔吐全止,大便通暢,飲食正常,諸症痊癒,體重增加15千克。


旋覆代赭湯合半夏厚朴湯隨證加減,治療梅核氣病,取得滿意效果。


例如曾治一女性患者,自覺咽喉部有東西,似痰非痰,似物非物,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咽喉堵悶不適,曾經大醫院耳鼻喉科詳細檢查,咽喉無異常發現,但久治不愈。


查其舌苔較白微膩,脈象右手沉滑,左手稍帶弦意,診為梅核氣病,治以降氣化痰、佐以調肝和中之法,方用本方合半夏厚朴湯加減。


處方如下:旋覆花10克(布包)、生代赭石30克(先煎)、半夏10克、厚朴10克、蘇梗10克、蘇葉10克、茯苓15克、香附10克、烏梅2克、生薑3片、金果欖10克。


水煎服。


以此方為基礎隨證加減,服用20劑痊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75#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52:2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旋覆代赭湯合丁香透膈散或通幽湯加紫肉桂,隨證加減,治療反胃病,取得良好效果。


例如患者胡某某,男,39歲,中藥師,患潰瘍病合併幽門不全梗阻。


近月餘以來,飯後腹脹,胃內煩亂,每晚須吐出帶酸腐味的黃色稀粥狀物,有時還能看到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吐出後才能睡覺。


食欲不振,下午煩熱,有時噫氣,腰酸腹墜,每月遺精二、三次,大便尚可,小便黃,舌質略紅,脈沉細無力。


按其朝食暮吐,吐物中有未消化的食物,腰酸遺精,脈沉細諸症,診為脾虛中焦不化,腎虛、火不生土而致之反胃病。


治以溫中降逆、佐助命火之法。


處方如下:旋覆花9克(布包)、生代赭石30克(先下)、人參9克、清半夏9克、公丁香9克(後下)、廣砂仁3克、乾薑9克、紫油桂4.5克、單桃仁9克、紅花6克、炒白朮9克、焦三仙各6克、白芍9克、沉香粉1.5克(分兩次隨湯藥沖服),服藥7劑,嘔吐即止。


後以此方為基礎,隨證加減(後來又加黃耆6~9克、補骨脂9克、升麻、柴胡各0.6~0.9。


去公丁香、桃仁、焦三仙等)共進39劑,諸症皆除,即改服附子理中丸、補中益氣丸、桂附地黃丸調理善後而愈。


對有胃痛喜暖者,也可結合良附散方;


大便乾結者也可加大黃甘草湯……總之,要辨證論治。


生薑瀉心湯、半夏瀉心湯與本方,三方均用於治心下痞,但各有不同的適應證,要注意分辨。


生薑瀉心湯主用於胃中不和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如《傷寒論》所說:「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生薑瀉心湯主之。


半夏瀉心湯則主用於邪在半表半裡而誤下成痞,心下痞滿,不硬不痛,大便自通者。


本方則主治胃虛氣逆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


心下痞證如兼有大便泄利,腹中雷鳴者,則不可用本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76#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52:4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丁香柿蒂湯(《濟生方》)丁香6克、柿蒂6克、人參3克、生薑5片。


水煎服。


本方主用於治療久病、中焦濕寒而致的呃逆。


呃逆有臟腑虛實之分。


據清吳儀洛所說:「呃在中焦,穀氣不運,其聲短小,得食即發,為胃呃。


呃在下焦,真氣不足,其聲長大,不食亦然,為腎呃。


久呃則胃腎俱寒者為多。


此病有因痰阻氣滯者,有因瘀血者,有因胃實失下者,此皆屬實。


有因中氣大虛者,有因大下胃虛陰火上逆者,此皆屬虛。


寒熱虛實,治法不一,古方以此方治寒呃。


可知本方以用於「久病則胃腎俱寒者」為適宜。


本方用丁香辛溫、通肺、溫胃、暖腎,降虛逆之氣,祛胃腎之寒,與柿蒂苦澀降氣,共為主藥。


輔以人參補元氣而使正氣展布,再以生薑開鬱去痰而散寒。


四藥合用主治虛寒證之呃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77#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52:5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本方與《金匱要略》橘皮竹茹湯(橘皮、竹茹、人參、甘草、生薑、大棗),《濟生方》橘皮竹茹湯(橘皮、赤苓、枇杷葉、麥冬、竹茹、半夏、人參、炙甘草、生薑),三方均用於治呃逆,但本方主治久病胃腎虛寒所致的呃逆。


《金匱》橘皮竹茹湯則主治久病體弱、胃有虛熱、氣逆不降所致的呃逆。


《濟生》橘皮竹茹湯則主治熱病後胃熱、口渴、嘔噦不食、氣逆不降所致的呃逆。


老人久病或大病之後,或重病患者,突然發生呃逆,連聲不止。


中醫認為這是脾氣欲敗、正氣欲絕的危險症狀,須要抓緊時間進行救治。


對於這種情況,用本方合《金匱》橘皮竹茹湯重用人參(30克左右)進行搶救,屢屢取效。


兼有全身出虛汗者,可再加山萸肉30克、五味子10克。


急性閉塞性或開放性腦血管病人以及大手術後的患者,有時出現膈肌痙攣而呃逆頻頻不止,用本方結合旋覆代赭湯、《金匱》橘皮竹茹湯隨證加減而取效。


基本處方是:旋覆花10克(布包)、生代赭石30(先煎)、半夏10克、人參6~12克、公丁香3~5克(後下)、柿蒂5~7個、竹茹6克、生薑3片。


以此為主,隨證加減。


前人另有一方在本方中加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高良薑,亦名丁香柿蒂湯,治症相同,溫中降逆的功效更強。


本方去人參、生薑,加竹茹、橘紅,名丁香柿蒂竹茹湯,也用於治療呃逆(少陽虛熱、中氣上逆作呃)。


注意本方不能用於胃熱、胃實證的呃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78#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53:0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四)復元活血湯(《醫學發明》)柴胡9克、天花粉9克、當歸9克、紅花9克、桃仁9克、炙山甲6克、酒大黃6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兌入黃酒少許為引,以利為度。


本方主治跌打損傷,砸傷,扭傷,從高處墜撲而致瘀血留滯,胸脅疼痛,疼不可忍等症。


中醫認為人體遭受跌、打、砸、擠、壓、砍等傷害,皆可產生瘀血而致經絡瘀阻發生疼痛,除受傷處疼痛外,因經絡瘀阻的關係,別處也可發生疼痛。


又因為肝內藏血,肝脈布兩脅,故無論傷在何處,也常常會因瘀血留滯肝經而發生胸脅悶、疼痛等症。


本方以柴胡引藥入肝經為主藥。


當歸活血、甘草緩急為輔藥。


桃仁、紅花、山甲、花粉破瘀活血,為佐藥。


大黃滌蕩敗血,推陳致新為使藥。


本方與七厘散(血竭、乳香、沒藥、紅花、朱砂、兒茶、冰片、麝香,共為細末)都能治療跌、打、損、傷、金刃刀斧等外傷所致的瘀血疼痛。


但本方用於疼痛在胸脅之處者,七厘散則用於全身各處發生疼痛者,並可以用酒調外敷於腫痛之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79#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53:1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本方與活絡效靈丹(當歸、丹參、生乳香、生沒藥,水煎服)相比較,本方治症已如前述。


活絡效靈丹則主治氣血凝滯,心腹疼痛,痃癖,肢體疼痛,內外瘡瘍等,近代也用於治療子宮外孕。


內科臨床上,凡遇因瘀血所致諸病,常用本方隨證加減,每收良效。


例如1973年曾治一中年婦女因山頂塌坍而被砸傷,四根肋骨骨折,胸椎兩節壓縮性骨折,併發血氣胸。


經外科搶救後,遺有胃脘發脹、腹痛、腰痛,嘔吐一日七八次,晚間也吐,吐前打哈欠、流眼淚、打冷戰,小腹脹疼難忍,大便秘結,5~7天一行,乾燥如球,排便非常困難。


右上肢麻木,睡眠不佳。


一年半多以來,雖到處醫治,均未見效。


查其舌上有瘀斑,唇色較暗,舌苔黃厚,脈象弦滑較細。


四診合參,診為血瘀所致的腹痛、嘔吐、便秘。


治以活瘀、降逆、潤腸、通腑之法,方用復元活血湯隨證加減:柴胡15克、當歸12克、紅花9克、桃仁9克、炙山甲6克、赤芍12克、瓜蔞12克、生大黃9克、劉寄奴12克、生赭石30克(先煎)、珍珠母30克(先煎)、生甘草6克、芒硝6克(分兩次沖服)。


共進12劑,諸症著減,已不嘔吐,大便一日一行。


以後在此方基礎上,隨證加減,調治4個月,完全治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80#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53:2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此外還治療一例腹部手術後,因輸血漿而發生過敏性休克,用西藥搶救6天多。


血壓不能升到正常範圍,須用很濃的升壓藥物,靜脈點滴來維持,後來又出現尿量太多,口舌生瘡,即請中醫參加搶救。


診為少陰病,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


又考慮到病在手術以後,必有瘀血留滯,即又結合復元活血湯之意,進行治療,很快痊癒。


其藥方如下:麻黃3克、制附片3克、細辛2克、生熟地各12克、桃仁10克、紅花6克、當歸6克、酒大黃5克、木通5克、五味子6克、桑螵蛸10克、西洋參12克(另煎兌入)、連翹15克。


此方共進6劑(在服此方之前,曾服兩劑加有紫肉桂2克,以引火歸元)。


如疼痛較重,痛處較多,可加乳香、沒藥、丹參、劉寄奴、澤蘭、雞血藤、鬱金、川芎等,隨證選用;


也可用本方沖服七厘散0.3~0.7克(如無七厘散,可用雲南白藥或三七粉)。


兼有攻串疼痛者為氣滯血瘀,可適加香附、木香、青皮之類以行氣活血。


上肢痛可加桂枝、片薑黃。


下肢痛加牛膝、澤蘭。


腰痛加補骨脂、杜仲、川斷。


胸部悶脹加枳殼、桔梗。


後背疼痛加羌活、葛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1 18:58 , Processed in 0.29686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