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一、漫談「陰中求陽、陽中求陰」「陰中求陽、陽中求陰」是張景岳在《新方八陣?補略》中提出來的。
原話為「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
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源泉不竭。
體現了《內經》「用陽和陰,用陰和陽」的思想和「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陰陽俱不足者,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等治則,並變化運用和進一步發揮。
補法是八法中的大法。
補陰法、補陽法又是補法中的重要方法,比補氣法、補血法更為深入,更為復雜,更為困難。
但氣血陰陽、陰陽氣血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張景岳說:「氣虛者,宜補其上,人參、黃耆之屬是也;
精虛者,宜補其下,熟地、枸杞之屬是也;
陰虛者,宜補而兼清,門冬、芍藥、生地之屬是也;
此陰陽之治辨也。
其有氣因精而虛者,自當補精以化氣;
精因氣而虛者,自當補氣以生精。
又有陽失陰而離者,不補陰何以救散亡之陽;
水失火而敗者,不補火何以垂寂之陰。
此又陰陽相濟之妙用也。
又說:「以精氣分陰陽,則陰陽不可離;
以寒熱分陰陽,則陰陽不可混。
此陰陽邪正之離合也。
張氏理論看來好像難以捉摸,實際上是中醫觀察疾病變化的客觀規律。
用現代話說,就是具體矛盾具體解決,不能差半分毫釐。
焦氏以一個深寓此意的故事強調這個道理。
焦氏一位朋友特別愛吃某廚師做的炒油菜,於是向廚師請教烹飪方法,廚師告訴如何炒,回到家中親自按章做菜,總是做不出廚師的美味。
復請教於廚師,廚師說:這次你仍動手,我來指導。
看了炒菜過程均符合要求,唯油菜下鍋前不是菜洗後仍泡在水中,而是事先洗好空乾。
廚師又將油菜扔在水中,撈出立即下鍋,使水、油、菜互激,炒好品嘗,果然鮮味可口。
炒菜的方法差一點,味道卻不同,真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何況用藥治病,補陰、補陽不亦同此理乎?
因此,焦氏就補陰、補陽之法,舉出數個藥方進行分析,用以說明「陰中求陽、陽中求陰」之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