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3601#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37:58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一、肝臟特大早期肝硬化案史某某,男,30歲,工人。


病歷號:69359。


初診日期:1962年4月5日。


病史摘要:1958年6月患肝炎。


1961年8月因痢疾住入北京某醫院,發現肝大,肝功能異常,診為早期肝硬化。


出院後,雖經治療,但肝功能一直不正常,肝大不消。


近來因病情加重,特來就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02#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38:07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現症:胃脘脹滿,兩脅脹痛,有時刺痛,左側較重;


胃脘部有一大積塊,如覆盤(肝大);


腹鳴、便溏,一日兩行;


兩眼眶疼痛,經常鼻衄,周身倦怠乏力,脊柱上半段疼痛;


午後五心煩熱,夜難入睡,多夢;


面色晦暗,舌質邊、尖絳紅,苔白,右脈弦滑、左脈弦。


查體:心肺(-);


肝大,橫徑(左肋弓下緣和左胸骨旁線交點處與右肋弓下緣和右乳中線交點處)12.5cm,豎徑(劍突下正中線)8cm,質較硬,表面光滑,壓痛(±);


脾未觸;


腹水徵(-)。


肝功能化驗:血清蛋白總量7.20,白蛋白3.85,球蛋白3.35。


麝濁20單位,麝絮(++++),穀丙轉氨酶290單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03#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38:16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辨證:肝臟腫大,與前人所載「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的論述一致,故診為「痞氣」積塊。


再據兩脅脹痛,有時刺痛,兼見左手脈弦,知為肝經氣血鬱滯。


肝鬱犯脾,故見胃脹、腹鳴、便溏;


脾胃氣血痰食久滯不化,故胃脘處形成積塊如覆盤;


陽明之脈經眉棱骨近處而過,胃脘有積塊,經氣運行失暢,故目眶疼痛,右脈弦滑。


中焦受克,運化欠佳,氣血生化不足;


又久病入血,致血虛內熱,故經常鼻衄,午後五心煩熱,舌質紅絳,面色晦暗。


正氣漸虛,而現身倦乏力,脊柱疼痛等象。


綜觀脈症,辨為肝鬱犯脾,久生痞氣積塊之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04#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38:25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論治:痞氣為年積月累而成,非旦夕可去,若攻之太急,則反傷正氣,其積愈痼。


今先調肝和中,佐以軟堅化積,疏達氣血,使積塊漸消。


處方:生石決明15克(先煎)、生牡蠣15克(先煎)、焦神麯12克、夏枯草9克、炙鱉甲15克(先煎)、地骨皮9克、銀柴胡9克、烏賊骨9克、茜草根9克、三棱45克、莪朮45克、海藻6克。


方解:本方以生石決明、生牡蠣平肝潛陽,抑肝以利脾;


以神麯助消化,健運中焦;


以銀柴胡、地骨皮清虛熱,疏利肝膽以退午後煩熱;


以烏賊骨、茜草根和血祛瘀,鱉甲、夏枯草、海藻軟堅散結,少佐三棱、莪朮以消積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05#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38:35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4月12日診:上方服6劑,症狀減輕,仍以原方稍事加減,又服20劑。


其間曾使用過香附、枳殼、赤白芍、山楂核等。


同時加服「爛積丸」(北京中成藥,其組成是:黑醜、山楂、陳皮、枳實、青皮、大黃、莪朮、三棱、檳榔、紅麴,醋和水泛為小丸),每日兩次,每次3克,晨起及睡前各一次,白開水送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06#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38:44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5月5日診:續用上方加重健脾和胃之品,再服20劑,此後自覺症狀日漸減輕,肝功能化驗各項均有好轉,肝大縮小,橫徑11cm,豎徑6cm(橫徑漸向右縮,豎徑漸向上縮)。


但「爛積丸」過於克伐,不適宜久服、單服,故改用「痞氣丸」隨證加減,配製丸藥長服。


其處方如下:川黃連15克、厚朴9克、吳萸45克、白朮6克、黃芩6克、茵陳9克、茜草根3克、炮薑45克、砂仁3克、人參3克、茯苓45克、澤瀉3克、制川烏24克、川椒24克、巴豆霜1克、莪朮6克、三棱6克、皂角3克、海藻6克、大腹皮6克、昆布6克、生牡蠣9克、焦神麯9克、枳實75克。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3克。


每日2次,每次1~2丸。


配製丸藥期間,仍服前述湯藥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07#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38:53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6月16日診:上述丸藥方去大腹皮、川椒、川烏,加山楂核、紅花、木通,製丸藥續服。


9月7日複診,服藥已百餘日,食納增加,精神、面色明顯好轉,唯偶感腹脹,偶有鼻衄發生,有時背部微痛,舌苔尚白,脈略弦。


肝功能:血清總蛋白68,白蛋白406,球蛋白274,麝濁9單位,麝絮+++,穀丙轉氨酶141單位(130單位以下為正常)。


肝臟再見縮小,橫徑9cm,豎徑4cm。


再加減前方,配製丸藥續服。


處方如下:川黃連30克、厚朴15克、白朮9克、枳實30克、人參9克、黃芩18克、茵陳24克、茜草根15克、砂仁6克、茯苓18克、三棱27克、莪朮27克、皂刺75克、生牡蠣24克、昆布15克、焦神麯30克、炮山甲15克、檳榔15克、紅花15克、香附21克、巴豆霜12克、山楂核15克、烏賊骨15克、桂枝12克、澤瀉12克、木通6克、炙鱉甲15克,製法、服法相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08#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39:01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12月20日診:精神好,無病容,鼻衄止。


但尚感腰酸,故於原方去木通,加杜仲21克、牛膝12克,仍製成丸藥續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09#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39:11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1963年8月6日複診:面色光潤,舌紅轉淡,舌苔白厚已退,脈象和緩,無明顯症狀。


肝功能恢復正常,肝大明顯縮小,橫徑72cm,豎徑31cm。


遵「大積大聚,衰其大半乃止」的原則,宜調理中焦,健運脾胃,其所余積塊自能逐漸消散,故加服香砂養胃丸(由黨參、白朮、茯苓、香附、砂仁、蒼朮、厚朴、陳皮、甘草、木香、山楂、神麯、麥芽、藿香、萊菔子、枳殼、半夏曲組成),每服6克,一日2次。


待痞氣丸服完後,單服本方2~3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10#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39:1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9月10日診:無自覺症狀,精神好,體力佳,積塊變軟,並繼續縮小。


肝功能檢查:血清總蛋白正常,麝濁5單位,麝絮(+),穀丙轉氨酶124單位。


囑服完上述丸藥後即可停藥,休息一、二周,試上半班。


此後多次追訪,已全日工作多年,能勝任一般體力勞動,未有不適,肝病未再復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11#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39:2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難經?五十六難》云:「脾之積,名曰痞氣。


在胃脘,覆大如盤。


久不愈,令人四腳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


本例脾大,實為肝之積,故診為痞氣。


痞氣乃成年累月而成,非朝夕可去,故先擬調肝和中為主,意在調暢氣機,疏利氣血,健運脾胃。


蓋人體氣血貴乎流暢,脾胃中氣貴乎斡旋,為軟堅消積奠定了基礎,故二診後增服「爛積丸」以消積塊。


但爛積丸克伐太過,不宜單服久服,後又改用「痞氣丸」加減,製成丸劑,小劑量長期服用,最後以香砂養胃丸收功。


本例治療特點始終不離肝脾二經,但前期以調肝為主,後期以理脾為重,此為其一。


其二,唯恐傷正,不求強攻,但取緩圖,故以丸藥為主,小量長服。


如《醫鏡》所言:「惟丸子入胃,徐徐而化,徑至所患之處潛消嘿(同默)奪,日漸損削,其塊自小。


亦不宜消盡其塊,假如雞卵大者,消至如彈丸即止,不必再服。


其三,調養中氣是本例治療始終不易之法。


蓋脾胃中氣乃後天之本,中氣健運,斡旋上下,氣血流暢,氣鬱、血瘀、濕阻無不迎刃而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39:44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二、顱內占位性病變案李某某,男,38歲,農民,朝鮮族。


病歷號:166309。


初診日期:1987年8月下旬。


1987年7月23日勞動後感頭暈即赴醫院,但就診途中突然昏倒神志不清(無抽搐及二便失禁),經當地醫院診治約4小時後神志恢復。


自此每逢用力或情緒不佳時即發生右側頭痛,呈陣發性脹痛,口苦,大便日一行、質乾,睡眠尚可,納穀尚馨,無複視、噁心及耳鳴。


曾經延邊神經精神病防治院做CT等檢查,診斷為顱內占位性病變,考慮為膠質瘤或結核瘤。


因患者不同意手術治療,雖經多種藥物等治療,病情始終未見好轉。


1987年8月下旬,焦氏赴延邊地區講學支邊期間接診患者。


主訴同前。


望其舌尖紅,苔根部略黃,脈弦、兩寸較明顯。


辨為肝鬱生風、痰血凝滯之證。


治以調肝散鬱、化痰消瘀之法。


處方如下:白蒺藜12克、當歸12克、赤芍12克、紅花9克、地龍6克、化橘紅12克、半夏9克、白僵蠶6克、茯苓18克、黃耆18克、川芎12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13#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39:54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11月11日診:服用上方70餘劑後,專程來北京中日友好醫院複診。


訴右側頭痛減輕,但勞累時仍有發作。


面色紅,舌尖紅,苔根部黃厚,脈弦。


診為肝陽上亢,氣血上逆,經絡失暢,血脈不通,治以平肝潛陽,活絡降逆。


處方如下:生石決30克(先煎)、生赭石30克(先煎)、白蒺藜12克、夏枯草15克、生芥穗9克、蔓荊子10克、赤芍15克、紅花10克、莪朮3克、半夏10克、化橘紅12克、茯苓20克、白僵蠶10克、川芎5克。


囑患者服20劑後,去川芎,再服用60劑。


1988年3月28日來京複診,偏頭痛基本痊癒,僅在過度勞累或感冒時偶有發作。


但精神佳,氣色潤澤。


CT複查提示:右顳葉後部皮層區結節狀占位已消失。


舌苔薄白,脈象沉略滑。


為了鞏固療效,預防復發,原方加生地18克、黃芩10克、白芷9克、生牡蠣30克(先煎),改生赭石35克(先煎),囑服15劑後改為隔日服一劑,再服15劑即可停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14#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40:06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本例經CT檢查確診為顱內占位性病變,中醫雖無此病名,但其發病突然頭暈昏倒,右側頭痛(情緒變化時加劇),脈弦,其病在肝經可知。


由於肝鬱化風,風邪夾痰上擾,故眩暈昏倒。


又據其痛處固定不移,可知其病又與血分有關。


因肝風上僭,痰血互結,脈絡不通,發為頭痛。


上述二端為本例辨證關鍵。


據此,其治療始終以調肝散鬱、化痰消瘀為法,初以桃紅四物湯合二陳湯化裁進治,後以平肝潛陽、活絡降逆收功。


本例治療用處方二則,服藥180餘劑。


其一以白蒺藜苦溫辛散,宣肺之滯,疏肝之鬱,破癥結,散癰疽,配當歸活血養肝,祛瘀血,生新血,共為主藥;


赤芍、紅花、地龍、海藻破積消瘤,軟堅化痰為輔藥;


化橘紅、半夏、茯苓化痰,療驚癇,配以黃耆溫分肉、散癰疽,助赤芍、紅花消散結聚,共為佐藥;


取川芎辛竄入肝,行氣開鬱為使藥。


其二以生石決、生赭石鎮肝潛陽,白蒺藜、夏枯草、蔓荊子、芥穗瀉肝經風熱,半夏、茯苓、橘紅、僵蠶化痰祛風,赤芍、紅花、川芎、莪朮活血消堅。


但嫌川芎過於辛竄,不宜久服,故服20劑後去之。


如此大病,非學驗俱豐,辨證精確,有膽有識者,守方實為不易。


「顱內占位性病變」從肝論治非此一例。


焦氏又曾治一男性患者,投以平肝熄風、化痰安神而愈,追訪15年健在。


亦屬名案之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15#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41:0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三、卵巢囊腫蒂扭轉案患者張某某,女,67歲。


病歷號:52917。


1961年4月17日初診。


問診:主訴下腹劇痛10天。


10天來下腹部劇痛,稍偏右處有一大腫塊疼痛拒按。


曾住入某市某醫院,診斷為「卵巢囊腫蒂扭轉」,需手術治療,因拒絕手術而來本院診治。


訴下腹部劇痛,有腫塊、拒按,坐臥不寧,不能安睡,飲食減少,飯後脘悶脹,口乾不能多飲,夜間五心煩熱,大便乾結。


望診:急性痛苦病容,坐臥不安,身體不敢自由轉側,神態疲憊。


舌紅苔白。


聞診:微有呻吟,言語聲低,氣息稍怯弱。


切診:下腹膨隆,臍下稍偏右有一茄形腫塊,大如兒頭,拒按,較硬,壓痛(+++),腹肌緊張(++),反跳痛(+)。


六脈均弦,關、尺較為明顯、稍數。


體溫378℃。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16#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41:1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辨證:疼痛以小腹為主,腫塊波及右側少腹,知病在肝、胃二經。


《內經》云:「肝足厥陰……是動則病,……丈夫潰疝,女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金匱翼》也說:「婦人亦有疝氣,凡血涸不月,少腹有塊等症皆是,要不離乎肝經為病。


可見,病以肝經為主,再據《證治匯補》「凡疝久或積,盤附臍之上下左右,為症為瘕,作痛不已」的記載和病人腹痛如此急驟來看,本病屬於癥瘕疝痛之疾。


兩手脈弦既主肝經病,又主疝瘕積聚。


如《脈經》所言:「診婦人疝瘕積聚,脈弦急者生。


四診合參診為癥瘕疝痛。


治法:暫施以行氣活血、調肝緩急。


待疼痛減輕,正氣漸復後,再擬消塊除症之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17#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41:30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處方:烏藥125克、當歸125克、白芍25克、吳萸35克、炒川楝子125克、荔枝核(打)9克、炒橘核9克、胡蘆巴6克、炒小茴香9克、青皮6克、木香45克、乳香6克、沒藥6克、元胡末45克(分兩次沖服),2劑。


方解:本方用烏苓通氣湯和茴香橘核丸加減而成。


方中以烏藥行腹部滯氣,順腎經逆氣,行氣治疝作為主藥。


當歸、白芍養肝活血舒筋緩急為輔藥。


橘核、小茴香、荔枝核、胡蘆巴、木香溫散肝、腎兩經滯氣,氣行則血行;


乳香、沒藥、元胡活瘀舒筋、消腫定痛,從而調整機體功能,增強治療效果為佐藥。


吳萸、青皮主入肝經,疏肝開鬱、理氣破結為使藥。


川楝子舒筋行氣為治疝要藥,因其性味苦寒,能清小腸、膀胱、肝、腎之熱,故既用為治疝痛之品,又作為預防溫藥致熱的反佐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18#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41:3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4月19日診:腹痛減輕,二便通暢,夜能安睡1小時以上。


腹壁較前柔軟,症塊壓痛略有減輕,仍飲食不多,周身乏力,氣怯聲低。


舌同前、脈略弦。


化驗檢查:白細胞計數19700/mm3,中性粒細胞82%,淋巴細胞16%,嗜堿粒細胞2%。


仍守原法,前方去吳萸,加西洋參45克(另煎兌入)、炙黃耆9克以扶助正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19#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41:4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4月24日診:服上方4劑後,腹痛消失,夜能安睡,食納增加,精神好轉,已能扶杖行走,小便正常,大便五日未行。


腹部切診:腹壁柔軟,下腹稍偏右處,可摸到腫塊,約兒頭大小,稍能移動,壓痛(+)。


切脈:六脈略數,稍帶弦滑。


舌苔白厚。


化驗檢查:白細胞計數9200/mm3,中性粒細胞79%,淋巴細胞20%,嗜酸粒細胞1%;


尿糖(++)。


原方加減:人參6克、白朮6克、茯苓6克、炙甘草45克、陳皮6克、川楝子9克、炒茴香6克、荔枝核9克、香附9克、炙黃耆12克、乳香3克、沒藥3克、瓜蔞19克(與元明粉15克搗拌)、元胡末35克(分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20#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4:41:5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5月3日診:諸症減輕,大便已通,行動自如,飲食倍增,面色較前活潤。


尿糖(++)。


上方去瓜蔞、元明粉,加知母、生石膏、黃芩、丹參、青皮,清氣血之熱,兼治中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 23:24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