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精華】
(一)四必須1.必須堅持整體觀念祖國醫學理論最大的特點就是整體觀念,認為:人體各部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用心、肝、脾、肺、腎五大系統概括之,並與自然界密切相關,成為渾然整體。
通過陰陽、氣血、臟腑、經絡等學說,把人體的生理、病理、內外、上下、器質、功能、精神、物質、機體、環境等統一為一個整體。
例如:「心」居於胸中,運行營氣,主血(內);
其華在面,發為血之餘(外);
舌為心之苗,主神明,與腦有關(上);
與小腸相表裡,其經脈下絡小腸(下);
心藏神,喜傷心(精神);
「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明?李),色赤,主血脈(物質);
行血,藏神(生理);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病理);
脈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氣候與機體)等等。
外在環境與機體統一,如寒傷腎、濕傷脾、熱傷心、燥傷肺、長夏善病洞泄、秋善病風瘧等等。
把人體看作是一個有機整體,又與自然界密切相關渾然一體的辨證思想,有效地指導著疾病的防治,並對強身抗老、延年益壽,起著重大的作用。
在中醫的理論中,始終貫穿著整體觀念,在臨床實踐中也必須用「整體觀念」去分析病情。
如見到某一局部症狀(或某一精神症狀、或某一臟腑症狀),都要從整體的生理病理關係去考慮,進行詳細辨證,把局部看成是整體的局部,正如《內經》所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
「切脈動靜而視睛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如在治療骨質受損,關節變形,拘攣腫痛、活動不利的「痹」時,就是從整體考慮。
認為寒重傷腎、腎主骨、腎主下焦、陰寒之邪與腎同氣相感,乘腎虛而深侵入腎;
肝為腎之子,母病則筋失所養,而致骨松筋攣,關節變形,故治療上絕非單治局部的關節,而是從整體著手,以補腎祛寒、強壯筋骨治其本,養血祛風、利濕活絡、通利關節治其標,標本同治。
又如治療腸癰(闌尾炎),也不是將著眼點局限於闌門部位之癰腫而投用大量清熱解毒之品,以消其「炎症」,而是從人體各部為一有機整體來考慮。
認為腸者,暢也。
大小腸屬於六腑,六腑以通為用,六腑不通,腸道壅鬱,蘊結化熱,不能通暢傳導,壅結成癰。
故採用通腑瀉熱之法以暢其壅滯,活血解毒以散其壅結。
病現於局部,治則在全身。
再如治療天行赤眼(西醫診為「急性結膜炎」),也絕不著眼於治療雙目之紅、腫、痛,而是根據患者出現的「白睛紅赤,畏光流淚,澀痛難睜,兼見口苦咽乾、渴不欲飲、脘悶納呆、大便乾、小便黃少,舌質紅,舌苔黃,脈象弦數」等見症,本著「肝開竅於目」、「風善行而數變」、「風性上達」、「肝主風」的理論,選用清肝經之風熱為主的方藥。
總之,在臨證時,一定要時時注意堅持運用「整體觀念」去認識、分析和治療疾病,才能夠提高辨證論治的水準,取得良好的療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