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3341#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1:02:4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二甲調肝湯組成:炒山甲15克、鱉甲24克、三七6克、丹參15克、茵陳30克、田基黃30克、太子參18克、茯苓18克、黃耆18克、白芍15克、女貞子15克、糯稻根須24克。


功效:消症,活血,清熱,益氣,養陰。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加減法:內熱盛,口苦便秘者,暫去黃耆,加虎杖、梔子各12克。


裡濕盛、便溏、腹滿痛者,去女貞,加蒼朮9克、厚朴6克。


脅痛隱隱,痞悶不舒者,加柴胡9克,鬱金6克。


脅痛陣發如刺者,加川楝子、延胡各9克。


氣分偏虛,面黃短氣,倦怠,納差者,加白朮12克,懷山24克。


陰分偏虛,口乾,舌燥,虛煩,火升者,加玉竹24克、麥冬12克。


有腹水者,茯苓增至30克,用皮肉各半,加車前子12克,砂仁6克,茅根30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42#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3:37:3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方解:古人云「用藥如用兵」,觀仲景治病,既有用「輕銳直搗」之法,如白虎、承氣、四逆諸湯;


也有用「四面合圍」之法,如麻黃升麻湯、鱉甲煎丸之類。


大概前者常用於病機不甚復雜,主要矛盾比較突出之病;


後者常用於病機復雜,頭緒紛繁之病。


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多是遷延日久,病機錯綜復雜,既有邪毒深入血絡,久鬱成羸之實證,又兼見肝陰暗耗,脾氣受損之虛證,故用藥宜各方照顧。


且久病虛羸,不耐峻猛之劑,過寒過溫,偏攻偏補,皆足致變。


何氏自50年代以來,經過長期觀察,知此病寒熱虛實錯雜,非一方一法所能竣事,根據「奇之不去則偶之,一方不去則復之」的原則,運用活血、消羸、清熱、養陰、益氣諸法,復合而成此方。


取山甲、鱉甲有情之品,入肝絡以緩消其羸;


三七、丹參活血而不傷正之品,以通其瘀滯;


茵陳、田基黃善能清肝搜邪,且清而不克,此六者所以治其實也。


益脾氣選用太子參、茯苓之甘平,以濟黃耆之溫;


養肝陰選用女貞、白芍之中和,而避歸、地之柔;


又用糯稻根須既是稼穡養脾之品,又得「水土之氣最全,能清陰分燔灼之熱者」(語見《葉案存真》)參與其間,此六者所以護其虛也。


本方之特點是性質和平,利於久服,無不良副作用。


以此方為基礎,隨證加減,多年臨床證明,頗有實效。


方中有草藥田基黃,即《中藥大辭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所載之地耳草,產於我國南方田基、溝邊潮濕草叢中,性味甘淡微苦微寒,有清熱解毒、滲濕行水、消腫止痛作用,清而不克,乃治肝炎之理想藥物。


文革期間,一鄉村教師,患肝病失治發展成肝硬化腹水。


他每日采田基黃500克,用水10碗,加米煎成3碗,再入砂糖調味,1日分3次服,未用任何中西藥物,月餘竟愈。


故汲取民間經驗納此藥於復方中,確能增強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43#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3:37:5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首烏玉竹飲組成:首烏15克、玉竹25克、元參20克、麥冬15克、桑葉15克、菊花10克、桔梗10克、甘草5克。


功效:潤肺柔肝,疏風止咳。


主治:時氣咳嗽。


即秋冬季節,或冬春之交,雨澤愆期,風高氣燥,陰虛之人,感受外邪,邪從燥化,低熱,微惡風寒,頭暈頭痛,目花耳鳴,噴嚏流涕,乾咳,咽喉乾燥,口渴納差,大便乾結,唇焦,舌紅而乾,苔薄白或微黃而燥,脈浮數無力,或不浮而弦細,亦有其脈如平而略虛者。


加減法:聲音嘶啞者,加射干5克、膨大海10克。


咽喉紅痛,但無化膿者,加土牛膝根15克、牛蒡子12克。


燥渴甚者,加天冬15克,蘆根30克,沖服梨汁一盅。


乾咳頻者,加甜杏仁25克、南沙參15克、百部10克。


痰多者,加川貝10克、瓜蔞仁15克。


胃熱口穢、便秘者加花粉15克、竹茹20克、火麻仁30克。


表熱較重,頭重痛,或筋脈拘急者,暫去首烏,仿古葳蕤湯意,加葛根20克、白薇15克、竹葉15克。


方解:時氣咳嗽之名,古籍不載,明汪蘊穀之《雜症會心錄》有專章論之。


陰虛之人,感受風溫陽邪,易從燥化,葉天士云「風挾溫熱而燥生,清竅必乾,謂水主之氣不能上榮,兩陽相劫也」,亦即此義。


其病有類秋燥,但病因不同,見症亦稍異,而發病季節不限於秋日,隆冬早春亦多有之。


何氏自50年代初,采汪氏治時氣咳嗽之法,加減化裁而制訂首烏玉竹飲一方,用首烏玉竹柔潤熄風為君,元參、麥冬滋水清金為臣,此四者治其本虛;


桑葉、菊花辛涼疏風為佐,甘草、桔梗瀉火利咽為使,此四者治其標實。


此方看似平淡無奇,而臨床屢收良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44#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3:38:0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參蛤河車丸藥物組成:吉林人參50克、蛤蚧一對、胡桃肉60克、蘇子(炒)30克、白果肉(炒微黃)50克、甜杏仁50克、川貝母50克、法半夏50克、麻黃50克。


另用紫河車一具,洗淨蒸熟(隔水蒸半小時即可)曬乾或文火焙乾,與諸藥共為細末,煉蜜為小丸,瓷瓶收貯,每服6~8克,早晚各一次,開水下,每料可服40~50天,須連服一年以上。


若哮喘發作,或患有其他疾病時,停服。


功效主治:補肺降氣,補腎納氣,平喘除痰,乃哮喘緩解期治本之方。


方解:此方乃何氏從《濟生方》人參胡桃湯及《衛生寶鑒》人參蛤蚧散兩方化裁而成。


哮喘日久,多是虛實錯雜之症。


方中人參補肺氣,蛤蚧、胡桃、河車補腎納氣,此固本培元之法也。


然痰飲深伏肺俞,伺機而發,又不可不防。


故用麻黃之散,白果之澀,蘇子之降,使肺氣宣通,此未雨綢繆之計也。


杏仁、半夏、貝母潤肺滌痰,為之佐使,共奏全功。


此方和平中正,不寒不燥,利於久服。


隨證加味:畏寒口淡,偏虛寒者,加肉桂15克,仙靈脾50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45#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3:38:1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口乾咽燥,偏陰虛者,加元參、麥冬、天冬各50克,此三藥不易碾末,可用水三碗,煎成一碗,去渣,微火濃縮,以代蜜糖,與諸藥末為丸。


呼長吸短,勞則氣喘若不相接續者,加五味子50克,沉香15克,以收攝腎氣。


平日痰多而稠,哮喘發作時咳逆上氣,胸脘痞悶欲死者,加葶藶子50克,另用石韋100克煎水一杯,置葶藶子於鍋上,微火炒令熱,以石韋水澆之,以盡為度,微火焙乾葶藶子,與諸藥為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46#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3:38:2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四、新訂白金丸藥物組成:白礬50克、鬱金100克、苦參100克、黑醜75克、法夏50克、膽星50克、遠志50克、九節菖蒲50克、茯苓50克、珍珠層粉25克。


製法及服法:鬱金、白礬、茯苓、半夏、珍珠層粉等為細末,苦參、黑醜、遠志、菖蒲分別用水或乙醇提取,溶化膽星,與藥末和勻,通風乾燥,壓片,上藥可製成500片。


成人每服5片,日3次,食前開水下。


兒童每服3片,3歲以下每服2片。


此藥無毒性,副作用極少。


個別初服時胃微不適,數日後即消失。


此藥須長期服用半年至一年或更長。


功效主治:滌痰、瀉火、安神,原發性癲癇之通治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47#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3:38:3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方解:前賢用白礬、鬱金治癇,方書論述已詳。


新訂方重在滌痰瀉火,故加菖、遠、星、夏以通竅滌痰;


而瀉火之藥獨取苦參、牽牛者,以兩物苦寒沉降,不惟瀉火,並能除濕降濁,蓋痰亦濕濁之類也;


茯苓養心氣,珍珠層粉潛肝陽,為佐使之品。


惟方中未用風藥者,何氏多年觀察,痰火鬱結乃此病之本,痰潮火盛,內風乃倏然而生耳。


至於病程有新久之異,體質有陰陽偏盛偏衰之殊,當另用湯劑,消息治之。


自1981年用此方以來,統計能堅持服藥半年以上者34例,除1例53歲男性,病程長達35年者無效外,其餘33例皆能控制發作,最長者已控制12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48#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3:38:49 | 只看該作者

邱德文編


深研辨證論治的焦樹德 閻小萍整理 編者按:焦樹德,河北省辛集市人,從事醫療、教學50餘年,是全國著名的臨床學家。


現任北京中日友好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委會委員,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委員,新藥評委會委員,全國科技圖書評委會委員。


著有《用藥心得十講》、《從病例談辨證論治》及學術論文50余篇,榮獲北京市「科技之星」光榮稱號。


焦氏早年幼承家學,後又親聆老一輩中醫名家教誨,學術根底深厚。


畢生深研辨證論治,並銳意創新,深有心得。


臨證強調辨證論治,力求辨證精確,立法精當,選方用藥絲絲入扣。


既嚴格遵循傳統組方原則,又注重汲取現代研究成果。


提出臨證「四必須」、「五強調」,實為其畢生經驗總結。


處方用藥既重視成方活用,穿合化裁;


又重視藥物歸經,恰當配伍。


文中選載8例疑難驗案以佐證,其精於辨證論治已見一斑。


焦氏臨床醫療擅治疑難雜證、危急重證,不但對功能性疾患療效卓著,對器質性疾病也效果驚人。


本文系統介紹其對痹、心痹、胸痹、咳、喘、哮、肝膽病、脾胃病以及高血壓、神衰等病證的獨到見解、辨證論治經驗和組創方藥,很有特色。


焦氏重視中醫科研,提出「繼承傳統,博採眾長,突出特色,創新發揚」的科研思路,主張繼承與發揚並舉,傳統手段與現代手段並用,中醫與西醫結合的研究方法,對當代中醫科研不失為良好的思路。


總之,縱觀全文,焦樹德教授學術造詣精深,臨床經驗豐富,確是我國當代學驗俱豐又銳意創新的中醫名家。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今夫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汙也,猶結也,猶閉也。


刺雖久,猶可拔也;


汙雖久,猶可雪也;


結雖久,猶可解也;


閉雖久,猶可決也。


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


……疾雖久,猶可畢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靈樞?九針十二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49#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3:39:04 | 只看該作者

焦樹德


男,1922年5月生,河北省辛集市人。


早年向外祖父學習中醫,攻讀古典醫籍,對《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等經典著作反復研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對《千金方》、《外台秘要》,以及金、元、明、清等歷代醫家的代表性著作,均有涉獵研究。


1941年在原籍開業行醫,同時考入天津國醫學院、西醫專門學校函授學習,邊乾邊學。


抗日戰爭時期,利用行醫之便參加抗戰工作,為抗日幹部和傷病員診病療傷。


1946年經冀中衛生局考試審查合格,發給醫師證書,1950年懸壺於北京市。


同年參加中央衛生部高級醫師考試及格,即於1951年冬,參加國家工作,任北京市立第二醫院內科醫師。


1955年冬,到中央衛生部舉辦的西醫學習中醫研究班學習近三年,再次系統深入地學習祖國醫學,親聆了蒲輔周、黃竹齋、楊樹千、秦伯未等全國幾十位中醫名家的教誨,畢業時榮獲銀質獎章。


1958年秋,分配到北京中醫學院擔任教學工作達27年之多,歷任內科教研室講師、副主任、副教授、教授;


附屬醫院內科主治醫師、副主任、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


中醫學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培養了三屆碩士研究生。


1981年當選為北京市東城區第七屆人民代表。


1984年春,奉調到中日友好醫院任中醫內科副主任,籌備開院。


開院後於1984年被評為全院「先進個人」,獲獎金、獎狀,並任專家室副主任,1986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授予的「全國衛生文明先進工作者」稱號。


此後,在國家『七五』攻關課題「痹復康衝劑」的研究中做出了貢獻,被北京市科委、科協評為「科技之星」,並於1992年4月30日《北京日報》頭版,發表其先進事蹟。


焦氏曾主編《簡明中醫內科學?下卷》、《痹病論治學》等書和《橘杏春秋》醫刊;


主審《老年中醫保健》和光明中醫大學《中醫內科學》講義;


參加全國中醫學院試用教材《內科學》和北京中醫學院《內科學》講義、《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中醫內兒科》等書的編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50#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3:39:15 | 只看該作者

焦氏臨床擅治內科疑難重病


對肝、膽、泌尿係結石注重增強肝、腎本臟功能;


對萎縮性胃炎、潰瘍病等採用自擬的三合湯和四合湯,不但胃痛能愈,而且胃鏡和病理檢查也見明顯好轉,潰瘍癒合;


對冠心病、心肌炎、心絞痛採用心肺、胃、腎同治,理氣活血,助陽化痰並用,頗有良效;


對中風證(急性腦血管病),常用中風三法,認為風痰阻絡、風中於經常歸於腑,必須清化陽明,通腑活絡;


對再障及出血性疾病,重用滋胃涼血、降氣清熱;


對高熱性疾病,謹遵「見熱莫攻熱」之訓,活用清、疏、滋、降、和解等法,力求治本,其熱自解;


對休克厥證,人事不省諸疾,用助陽開竅,寧心醒神,辨證治本,效果頗佳;


對診治各種頑疾、危證,每每療效卓著,深受患者擁戴。


焦氏在學術上強調中醫理論對臨床實踐的指導,特別重視辨證論治的靈活運用。


主張用整體系統觀念、動變制化思想分析觀察疾病的發生、發展、傳變、轉歸,力求理、法、方、藥清楚,絲絲入扣。


對咳嗽的辨治,提出宣、降、清、溫、補、潤、收等治咳七法,認為七法巧妙配合,變化無窮。


對哮喘提出《治喘兩綱六證三原則》(又名治喘六麻),創擬麻杏二三湯、麻杏蘇茶湯、麻杏蔞石湯、麻杏補肺湯、麻杏六君子湯、麻杏都氣湯等治喘效方。


對神經衰弱的陰虛肝旺證和婦女更年期綜合徵,創用挹神湯。


對下肢淋巴管回流障礙的足(脛)浮腫,創有足消腫湯等等,廣為臨床醫師採用。


焦氏還創有表格式脈象標記法,不用標明寸、關、尺和左、右手,即可瞭解患者六部脈象的特徵。


如下圖所示:(寸)(關)(尺)(左)弦滑弦略滑弦略沉滑(右)滑滑略弦沉滑[注:應用時,帶()的字均不寫出來]此法於1964~1966年曾被北京中醫學院附屬東直門醫院規定用於病歷書寫之中,全國通用中醫病歷書寫格式中,也曾被採用。


日本京都高雄醫院,也用此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51#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3:39:28 | 只看該作者

焦氏主張


有目的、有選擇、積極地吸收現代科研成果,促進中醫藥學按照自身規律向前發展。


對中醫科研工作,提出「繼承傳統、博採眾長、突出特點、創新發揚」的研究方法,該文曾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召開的青島會議上和《光明中醫雜誌》上宣讀和發表,提倡具有中醫特色的創新。


例如診治類風濕性關節炎,頗有心得。


對具有關節變形、骨質受損、肢體僵屈的痹病,創議「痹」病名,並提出初步診治規律。


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內科學會痹病學組1983年採用這一病名和主要方藥,組織27個省市科研單位,進行了臨床研究。


又與本溪第三制藥廠合作,共同創制了「痹衝劑」,現已暢銷國內外,並獲國優產品獎。


1986年領導中日友好醫院「七五」攻關痹科研組再與該廠協作,通過5年研究又研製出第二代痹新藥———痹復康Ⅰ號、Ⅱ號,榮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焦氏曾多次應邀赴日本及美國講學,被聘為日本中醫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和美國加州醫師公會中國醫學研究院學術顧問,美國中醫藥研究學術顧問以及新加坡畢業醫師協會永遠學術顧問等職,受到國內外醫界人士的高度讚譽。


主要著作《用藥心得十講》和《從病例談辨證論治》二書,均獲人民衛生出版社「優秀作品獎」,前者暢銷東南亞各國和地區,後者已被譯成日文《病例かち學ぶ中醫弁證論治》在日本刊行。


《焦樹德醫論醫話精選》1990年在美國出版後,受到中醫界的歡迎,現正在準備刊出第二版。


焦氏曾發表《治咳七法》、《心絞痛的辨證論治》、《痹芻議》、《中藥的臨床運用》等醫學論文50余篇,日本《中醫臨床》和《新中醫研究》雜誌,新加坡中醫學院《畢業特刊》上均有發表和轉載。


焦氏現任中日友好醫院專家室副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學術委員會委員、高級稱職審評委員會委員;


國家科技進步獎審評委員會委員、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委員、衛生部新藥審評委員會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獎審評委員會委員,第四、五屆全國科技圖書評選委員會委員;


中國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副主任、中國中醫藥學會心病專業委員會主任、痹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兼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海南中醫藥大學和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生部客籍教授;


《中醫雜誌》、《中國醫藥學報》、《中級醫刊》和《中日友好醫院學報》編委、《光明中醫》副主編;


中國民間中醫藥研究開發協會理事、中國醫學基金會理事、北京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理事、中國藥材公司技術經濟顧問委員會顧問、河北省辛集市中醫院名譽院長等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52#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3:39:3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深研辨證論治,提出「四必須」、「五強調」焦氏從醫治學50餘年,對辨證論治有深入的研究,曾將經驗和體會寫成《從病例談辨證論治》一書,頗受醫界歡迎,日本醫界譯為日文《病例かち學ぶ中醫弁證論治》在日本刊行。


焦氏不泥於一般的常規,而是深入擷扼其精神實質,靈活機動地運用,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對「辨證論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術見解和風格。


焦氏臨床治病療效卓著,其原因不在於「奇」,而在於「深入、準確、機動、靈活」地運用「辨證論治」,直戩疑難病證的癥結。


其處方頗似平淡,少有生僻藥物,卻屢能見效,即使是疑難重證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概言之,焦氏要求在辨證論治時,要做到「四必須、五強調」。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53#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3:39:5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四必須1.必須堅持整體觀念祖國醫學理論最大的特點就是整體觀念,認為:人體各部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用心、肝、脾、肺、腎五大系統概括之,並與自然界密切相關,成為渾然整體。


通過陰陽、氣血、臟腑、經絡等學說,把人體的生理、病理、內外、上下、器質、功能、精神、物質、機體、環境等統一為一個整體。


例如:「心」居於胸中,運行營氣,主血(內);


其華在面,發為血之餘(外);


舌為心之苗,主神明,與腦有關(上);


與小腸相表裡,其經脈下絡小腸(下);


心藏神,喜傷心(精神);


「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明?李),色赤,主血脈(物質);


行血,藏神(生理);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病理);


脈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氣候與機體)等等。


外在環境與機體統一,如寒傷腎、濕傷脾、熱傷心、燥傷肺、長夏善病洞泄、秋善病風瘧等等。


把人體看作是一個有機整體,又與自然界密切相關渾然一體的辨證思想,有效地指導著疾病的防治,並對強身抗老、延年益壽,起著重大的作用。


在中醫的理論中,始終貫穿著整體觀念,在臨床實踐中也必須用「整體觀念」去分析病情。


如見到某一局部症狀(或某一精神症狀、或某一臟腑症狀),都要從整體的生理病理關係去考慮,進行詳細辨證,把局部看成是整體的局部,正如《內經》所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


「切脈動靜而視睛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如在治療骨質受損,關節變形,拘攣腫痛、活動不利的「痹」時,就是從整體考慮。


認為寒重傷腎、腎主骨、腎主下焦、陰寒之邪與腎同氣相感,乘腎虛而深侵入腎;


肝為腎之子,母病則筋失所養,而致骨松筋攣,關節變形,故治療上絕非單治局部的關節,而是從整體著手,以補腎祛寒、強壯筋骨治其本,養血祛風、利濕活絡、通利關節治其標,標本同治。


又如治療腸癰(闌尾炎),也不是將著眼點局限於闌門部位之癰腫而投用大量清熱解毒之品,以消其「炎症」,而是從人體各部為一有機整體來考慮。


認為腸者,暢也。


大小腸屬於六腑,六腑以通為用,六腑不通,腸道壅鬱,蘊結化熱,不能通暢傳導,壅結成癰。


故採用通腑瀉熱之法以暢其壅滯,活血解毒以散其壅結。


病現於局部,治則在全身。


再如治療天行赤眼(西醫診為「急性結膜炎」),也絕不著眼於治療雙目之紅、腫、痛,而是根據患者出現的「白睛紅赤,畏光流淚,澀痛難睜,兼見口苦咽乾、渴不欲飲、脘悶納呆、大便乾、小便黃少,舌質紅,舌苔黃,脈象弦數」等見症,本著「肝開竅於目」、「風善行而數變」、「風性上達」、「肝主風」的理論,選用清肝經之風熱為主的方藥。


總之,在臨證時,一定要時時注意堅持運用「整體觀念」去認識、分析和治療疾病,才能夠提高辨證論治的水準,取得良好的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54#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3:40:0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必須運用「動變制化思想」和「從化學說」祖國醫學認為天地間一切物質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人體的生命現象也是在一刻不停地運動變化,在內外環境的相互影響下,生理病理的矛盾鬥爭也在時刻變化。


《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夫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


「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


「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


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


化有大小,期有遠近,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


《天元正紀大論》也說:「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這種古代哲學的自然觀,是符合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


恩格斯曾指出:「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動的和不變的,而是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產生和消失。


在人體內部,也是每一瞬間都處在自行產生與自行解決的矛盾運動之中。


中醫理論認為這些運動又只有在互相制約、互相協調中,才能保持正常的變化,維持動態的平衡。


正如《內經》指出:「亢則害、承乃制」、「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焦氏把這種不斷運動變化,又有生克制化的思想,稱之為「動變制化」思想。


認為「動」「變」必須在互相制約的條件下才能產生符合正常要求的變化,這一思想體現著「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的哲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55#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3:40:1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基於這種動變制化思想,故在臨證時強調注意症、證的轉化,從而確認主證,抓住主證進行治療。


例如傷寒太陽病可以傳入少陽或陽明,也可以轉化為少陰或太陰……;


溫病的衛分證可以轉化為氣分證;


營分證可以由營傳氣,也有的很快逆傳心包等等。


在論治時,從這種思想出發,主張「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


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等等。


認為病證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著的,故主張遵循「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


「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


「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等等治則,靈活準確地運用辨證論治。


例如治療腸癰(急性闌尾炎)初診邪正鬥爭激烈,腹痛、便秘、嘔吐,宜急投以攻下推蕩,消除壅塞之劑。


再診時諸證已轉緩和,大便已暢,腹痛已減,應將大黃、元明粉的用量減輕。


最後腹痛已止,諸症均近於消除,應完全去掉元明粉鹹寒瀉下之品。


這正是運用「動變制化」思想,把握住證的傳變、轉化,抓住隨時可能發生變化的主證,予以及時恰當治療。


祖國醫學不但十分重視疾病的動態變化,而且十分注意疾病的性質變化。


在觀察疾病性質變化時,認識到不但病邪不同可以引起不同的疾病,即使病邪相同有時也可以出現不同的疾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56#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3:40:2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通過長期實踐,總結出從化學說的規律:病邪雖同,從化各異,從陽化熱,從陰化寒。


譬如有三個人身體健康狀況相同,在同樣條件下受寒邪發病。


一人表現為頭項強痛,惡寒發熱,身痛無汗,氣悶微喘,脈象浮緊,屬於傷寒病的太陽表實證。


另一人表現為畏寒怕冷,不發熱,腹滿而吐,食不下,腹部陣陣作痛,大便稀泄,口不渴,脈沉,屬於傷寒病的太陰裡寒證。


第三人初起時微惡風寒,很快即發熱而渴,頭痛、無汗,微咳,脈象浮數,屬於溫病的風溫衛分證。


同受「寒」邪,致病不同,這是由於寒邪侵入之後,隨著每個人當時體內陰陽虛實不同而「從化各異」。


第三人,是陽性體質或當時體內已有積熱,故「從陽化熱」而形成了溫病。


第二人為陰性體質或當時體內已伏有寒邪,故「從陰化寒」而形成了傷寒病的裡寒證。


第一人則身體素壯,寒邪自外侵入,人體的衛外之氣立即在機體皮表衛分與寒邪抗爭而形成傷寒病的太陽表實證。


病邪不但在發病時可以從化各異,在疾病的發展變化過程中,也可以發生從化各異的情況。


例如傷寒病的少陰證中就有寒化證的附子湯證、四逆湯證等,熱化證的豬苓湯、黃連阿膠雞子黃湯證等等的不同。


厥陰證中也有厥熱進退、陰陽勝復的變化等。


祖國醫學非常重視由於各人體質和反應性的不同,而使疾病過程產生了千差萬別的不同情況。


故在辨證論治時,必須注意到病邪對人體的損害與抗損害鬥爭中的不同內容及人體在一定條件下如何自己運動的規律,從而去辨別疾病的證候,預見疾病發展的趨勢,從而去幫助和調動人體內部的抗損害因素與機能而戰勝疾病。


總之,只有在臨證中善於運用「動變制化」思想和「從化學說」,才能提高辨證論治水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57#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3:40:3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必須遵照循症求因、治病求本祖國醫學經過數千年的臨床實踐,在整體觀念指導下,總結了一套通過病人症狀,去進一步探究人體全身變化情況的方法,後人稱此為「循症求因」(亦名審症求因)。


例如「風」的症狀是善行而數變,癢、抽搐、掉眩、遊走、脈弦等,常與肝有關;


而「濕」的症狀是病體沉重,纏綿難愈,水腫、浸淫流水,胸悶、納呆,口黏、噁心,身熱不易速退,舌苔厚膩,脈滑,常與脾有關等等。


醫生可以根據這些因症統一的規律去「循症求因」,從分析局部病變的相互關係和症狀特點入手,從整體上去認識疾病的本質。


例如曾治療一名48歲的女性患者,發熱50餘日,體溫晝378~385℃,夜385~39℃,先惡寒繼即發熱、熱多寒少,口苦、嘔惡欲吐,汗出惡風,胸悶,食欲不振,大便乾燥。


雖經西醫檢查終未確診,用抗生素等治療無顯效。


焦氏據其寒熱往來50餘日不解,苔厚膩,脈滑,胸悶納呆,嘔惡欲吐,知為邪踞半表半裡,膜原伏濕鬱久化熱,濕熱內蘊而致。


因伏有濕邪,故纏綿難愈,據此而用和解少陽、化濕清熱法,七劑痊癒。


可見臨證時切不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對症治療」,或「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必須注意「循症求因」。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58#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3:40:4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在「循症求因」的同時,還要注意「治病必求於本」。


疾病在發生、發展的過程中有各種不同的症狀,而症狀只是疾病的現象,醫生必須詳細觀察並進行綜合分析,透過對疾病表面現象的分析抓住疾病的本質,才能確立恰當的治療方法。


祖國醫學把人體各種結構和功能,概括成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對立而統一的陰陽兩個方面,認為陰陽在互相消長的運動中須保持動態平衡,機體才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


如果陰陽失調,就會發生疾病。


因此中醫治病的根本目的,主要是調整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促成「陰平陽秘」,以恢復和保持陰陽的相對平衡。


所以在治病法則的總體上,古代醫家非常強調著眼於調整陰陽這個根本。


明代醫家李念莪在《內經知要》注解「治病必求於本」時說:「病變無窮,而陰陽為之本。


又說:「洞察陰陽,直窮病本,庶堪司命。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


例如一66歲男性患者,頭暈目眩,陣陣耳鳴,雙目乾澀,視物不清,腰膝酸軟,心煩易怒,轟熱汗出,偶有舌強語澀,舌質略紅,薄白苔少津,脈象略弦細,血壓波動於195~260/117~143kPa(150~200/90~110毫米汞柱)之間,雖服用降壓西藥,然血壓不穩定,症狀無緩解。


焦氏認為66歲男性,知腎氣已漸衰,加上頭暈、目眩、耳鳴、目乾澀、視物模糊、腰膝酸軟,知其肝腎陰虛,肝腎之清竅失於濡養;


心煩易怒、轟熱汗出、舌強語澀,知為肝腎不足、水不涵木、肝陽上亢、肝風欲動所致。


治療上不是著眼於採用大劑量重鎮之品,以求達到降低血壓,而是本著「治病求本」的精神,遵唐代王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旨,採用「滋水涵木」、「育陰潛陽」,佐以「平肝熄風」之法治之,在全身症狀消除後,血壓也降到了正常,可見臨證時必須注意到「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最根本的指導思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59#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3:40:5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必須注意治養結合祖國醫學治療疾病,不僅要注意進行積極的燮理陰陽、整體治療,並且還十分注意對身體的調養。


《素問?五常政大論》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


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臟氣法時論》又說:「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主張服藥與飲食調養要配合得當,以達強身卻病之目的。


更指出攻伐大積大聚時,要消其大半即止,攻伐太過則傷人,宜扶正調理,結合飲食調養,所余之積聚,可漸漸自去。


本於這種思想,焦氏常常把飲食宜忌隨時囑告病家,使其達到治療與調養相結合,令疾病迅速痊癒。


例如對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的患者,囑其忌食辣椒、胡椒麵、蔥、蒜等辛辣助火之品外,尚宜忌食容易動風之雞肉、雞湯等,因為雞為巽禽,其性屬風。


再如對寒邪傷腎入骨,致骨松筋攣之痹的患者,除了服用補腎祛寒,強筋壯骨之中藥治療外,平時還應多食一些核桃、鹿肉、山藥、狗肉、羊肉、肉桂皮、小茴香,或金毛狗脊、枸杞子等補腎、助陽、祛寒之物,四肢關節處應注意保暖,進行適度的鍛煉及運動等等。


可見,俗話所說的「三分吃藥七分養」是有一定實際意義的。


總之,「治養結合」也是中醫的一大特點,於臨證中必須貫徹這種精神,細心囑告病者,如何調養而達早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60#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3:41:1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五強調1.強調「因證制宜」「因證制宜」,即是在辨證論治時要根據證候和病情的不同特點而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疾病的發生發展是由多方面因素所決定的,時令氣候、地理環境以及個人體質不同,對疾病都會有一定的影響。


因此,在治療疾病時,要把影響疾病的各種因素綜合起來加以考慮,做到具體的情況,具體分析。


要根據各個病證所具有的不同特點,採取相應的不同措施,概言之曰「因證制宜」。


按照不同季節氣候的特點,而使用藥物,稱之謂「因時制宜」。


四時氣候的變化,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對人體的生理病理都有一定的影響。


至於反常的氣候,則更是影響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春天風和日暖、陽氣上升,腠理逐漸疏鬆,即使外感風寒,也不宜過用辛散之藥,以免汗出過多;


夏天炎熱,動則汗出,治療時應注意清解暑熱、保護津液;


秋天氣候乾燥,應注意滋陰潤燥,不適宜過用辛香燥烈的藥物,以免重耗津液;


冬天寒冷,陽氣斂藏於內,腠理緻密,若非大熱,不得過用寒涼之品,致使陽氣更傷;


梅雨季節,雨水頗多,氣候潮濕,患病每多夾濕,治療時則應適當加入化濕、滲濕之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1 00:45 , Processed in 0.51560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