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特色】
1988年,受衛生部舉薦,干祖望赴京為某高層首長診病。
望、聞、問、切、查後,已沒有以往尋常百姓診病時那樣的滔滔言辭,而是揮筆寫下一則醫案:「坤德不充,中州失健,故而便多稀薄;
冬令難溫,舌布齒痕。
中氣一衰,衛氣即失藩籬之職;
細芥風邪,輕輕一叩,即有弱不經風之感。
一勞即淫汗,既為衛氣之弱,又為心火過旺之故,蓋汗為五液之心液是也。
因此,每月必有高潮,如尾生之守信。
同時案牘勞形,離火必旺,責是口瘡復發而獨多於舌體。
咽乾求飲,飲水喜涼,所以一臨朔望必劇發一次,事亦在情理之中。
……總之,脾土內怯、屬虛,證之本也。
心火暗爍、屬實,證之標也。
治此證須標本兼顧。
但刻下以治標為主……」洋洋灑灑數百言,讀來琅琅上口,妙趣橫生,令人拍案叫絕。
中看也中吃,乾老的一紙處方,亦治好了首長之貴恙[照錄香港,1993年3月號《紫荊雜誌》總30期,吳新化「恩科狀元干祖望(下)」]。
至於療效如何?
也有報導。
1993年5月《中國大廣角》吳晶:《某某復出之後》文章中謂:「當這位元記者關切地詢問到他的身體時,回答『我現在身體很好。
按西醫的說法是咽喉炎。
後來經中醫看了,只吃了三個月的中藥就好了。
』」日本醫者稱「讀書家、詩人」的乾氏(見日本株式會社日中醫學社隔月刊1986年第四期《新中醫研究》1~3頁),他善於巧妙利用他的古文根基,儘量揚其所長而致力於書寫醫案。
如對一位航空性中耳炎寫的「九霄奮迅,腎竅乏適應之能;
萬里扶遙,籠蔥失聽聆之職。
考六腑以通為用、七竅持空以求。
取通氣開竅一法,方從流氣飲一型中化裁。
(節錄1994年第5期《遼寧中醫雜誌》徐軒「我師干祖望與醫案」)總之,乾氏醫案誠如他的一位弟子所言:「騰蛟起鳳,學士遺風。
在臨證中一病一案,案案無雷同,數十年如一日。
恃其華麗的詞藻、暢達的筆調、廣闊的思路、巧妙的構思、精闢的論述,使醫案百讀不厭,表現出其特有的風格。
在臨證中急就成章,可謂倚馬七步,寫來確實非易。
(照錄1990年第2期《北京中醫》陳小甯「干祖望教授的醫案特色」)二、善於查診中醫向少檢查,但乾氏特別重視檢查,所以他的診察臺上除絕不談西醫理論及不用半味西藥之外,所有現場完全是一個西醫場面。
他的診斷「辨證」,也參用檢查獲得的資料來做重要參考。
用他的話說,是「你的(指西醫),變一變,就是我的」一套來利用西醫的檢查,但始終嚴格保持其中醫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