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2341#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1:13 | 只看該作者

治法


養陰生津,扶脾益胃。


處方:生地12克、沙參10克、麥冬9克、玉竹12克、山藥12克、花粉9克、石斛9克、玄參15克、山楂10克、廣木香6克、砂仁6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42#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1:23 | 只看該作者

二診


服上方5劑後,自覺胃中舒暢,但大便4日未解,余無變化,仍按原方加熟軍6克,囑再服10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43#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1:33 | 只看該作者

三診


服上方15劑後,胃脘已不痛,腹脹亦減,精神亦有起色,食欲稍有恢復,仍按原方繼服10劑。


患者照原方前後共服40餘劑,飲食倍增,體力日趨恢復,脘腹痛脹基本消失,大便隔日一行,仍堅持服藥,兩月後來告,自覺症狀全部消失,身體較前壯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44#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1:44 | 只看該作者

評析


萎縮性胃炎,屬於中醫胃脘痛範疇。


脾虛胃弱,納運失職,其病因無非過於勞頓,飲食失節,導致胃陰不足,脾陰受損。


章氏臨床治療本證較多,皆採用養陰益胃法,仿葉天士養胃方、吳鞠通益胃湯化裁制訂本方,命名為香砂益胃湯,以治療因胃陰虛所致的胃脘痛療效顯著。


本例發病原因是工作勞累,飲食失節,饑飽無常,胃氣受傷,加之平日喜食辛辣煎炒食物,耗損胃陰,復損脾陰,故納少運滯,消化失職而成胃虛重證,經章氏用養陰益胃法而獲轉機。


章氏指出:萎縮性胃炎患者胃陰虛的固多,脾陽虛者亦可見到,其表現為胃脘痛,食少腹脹,消化不良,大便溏瀉,口不渴,且胃鏡內窺已確診者,用香砂六君湯加神麯、山楂、藿香、葛根,用之亦有良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45#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1:55 | 只看該作者

五、養陰疏肝治療慢性肝炎案


孫某某,男,45歲,幹部。


患者於20年前有無黃疸型肝炎病史,以後遷延失治,轉為慢性,20餘年來反復發作,每至春季即出現脅痛、腹脹,食少納呆,多次檢查肝功能均在正常範圍內,因時間長亦未介意,近來病情增重,經常脅痛,勞則加甚,腹脹納減。


有時出現鼻衄、齒衄,精神大不如前,面色黧黑,胸部可找到蛛紋,赤掌明顯,肝功能無明顯變化,超聲波檢查,肝大05釐米,脾大1釐米,診為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轉請章氏用中藥治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46#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3:40 | 只看該作者

診見


脈弦細數、舌赤、苔少,面色黧黑,耳前後及頸部均有散在蜘蛛痣,肝掌明顯,自述腹脹,納少,肝區疼痛,口乾苦,睡不安寐。


辨證:肝鬱氣滯,日久失治,肝氣橫逆,脾土受戕,運化失權,以致食少,納呆,腹脹;


氣阻血瘀,肝脈瘀阻,以致脅痛,衄血,面黑,蛛紋,赤掌等。


日久腎陰不足,不能涵養肝木,肝木化火,肝陰虧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47#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3:49 | 只看該作者

治法


滋水涵木,養陰疏肝。


處方:當歸10克、白芍10克、生地10克、枸杞10克、鬱金10克、川楝子10克、沙參10克、麥冬10克、丹參10克、白蒺藜10克、鱉甲10克、山楂10克。


5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48#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3:59 | 只看該作者

二診


服前方後尚無不良反應,囑按原方連服一月後複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49#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4:09 | 只看該作者

三診


一個半月共服藥40餘劑,脅痛腹脹逐步減輕,脅痛基本不作,精神飲食均有好轉。


衄血已止,脈弦細,舌質紅,苔薄黃。


前方有效,囑按原方繼服三月再複診。


半年後,患者欣然而至,自述諸症已消失,在市某醫院檢查,脾臟可觸及,肝無變化,胸前蛛紋已不明顯,精力已倍於往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50#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4:19 | 只看該作者

評析


慢性肝炎,往往因急性肝炎失治遷延而致。


也有因血吸蟲肝病或中毒性肝炎未經治療發展成為肝硬化。


本病主症多為脅痛,納減,腹脹,頭昏,肢軟,心慌,失眠,形體逐步消瘦,其重者可出現痞塊,噁心嘔吐、厭油,甚至輕度黃疸,面色黧黑,蛛紋,赤掌,男性乳房發脹,衄血或出現鼓脹等。


章氏對肝膽病的治療頗具專長,認為慢性肝病為肝病日久,腎水不足,肝失所養,肝鬱陰虛,肝氣橫逆,脾土受戕,氣滯血瘀,治以魏玉璜一貫煎為主,並加白芍、鬱金,名加味一貫煎,本方以沙參、麥冬、當歸、白芍、生地、枸杞滋腎養肝,鬱金、川楝子疏肝理氣使肝體得養,肝氣條暢。


本案在前方基礎上加丹參化瘀通絡,白蒺藜育陰疏肝,鱉甲養陰軟堅,山楂入脾助運,患者服藥三月後症狀消失,精力恢復,臨床基本治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51#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4:3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論朱丹溪「陽有餘陰不足論」 丹溪學說的基本觀點貫穿在《格致余論》、《局方發揮》兩書中,其中心思想是「陽有餘陰不足論」以及「相火論」。


丹溪著上二書目的之一是肅清《局方》辛燥之弊。


他在《格致余論》的開篇就開宗明義地指出:「人之一身,陰不足而陽有餘。


他以程(程顥、程頤)、朱(朱熹)理學觀點為依據,一方面以天地日月的關係進行類比,吸收了程顥「天地陰陽之運,升降盈虛,未嘗暫息,陽常盈,陰常虧」和朱熹「天以氣運乎外,故地惟在中間,聵然不動」(《中國哲學史稿》),月「但常受日光為陰」(《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輯》)的觀點,認為「天地為萬物父母,天大也,為陽,而運於地之外,地居天之中,為陰,天之大氣舉之,日,實也,亦屬陽,而運於月之外;


月,缺也,屬陰,稟日之光以為陰者也,人身之陰氣,其消長視月之盈缺」(《格致余論》)。


另一方面,丹溪還以程朱理學天理人欲的觀點來說明陰易乏,陽易亢,他認為: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經行,「有形之後猶待於哺水穀以養,陰氣始成,而可以陽氣為配……可見陰氣之難於成」(《格致余論》)。


陰氣難成,而人情欲無涯,心之君火感動而動,引動相火則耗陰精,所以陰氣不獨難成而易虧,因此造成陽有餘而陰不足狀態。


丹溪關於相火妄動導致陰虛陽亢的觀點,不是個別結論,而是他特別強調且貫徹始終的基本思想。


譬如在《養老論》中認為:「人身之陰難成易虧,六七十後,陰不足以配陽,孤陽幾欲飛越。


因為老人常「陰虧性急」、「陰虛難降則氣鬱而成痰」。


所以一切炙厚味皆不宜食。


在《慈幼論》中認為「人生十六歲以前,血氣俱盛,如日方升,如月將圓,惟陰常不足。


所以童子不宜暖服,恐妨陰氣和長,亦不宜食厚味發熱之品,「只與乾柿熟菜白粥」,因為「生粟味鹹,乾柿性涼,可為養陰之助」。


在《茹淡論》中認為「穀菽果菜、自然衝和之味,有食人補陰之功,……烹飪調和,偏厚之味,有致疾伐命之毒」。


所以提倡茹淡以收心降火。


在《房中補益論》中強調修心養性,以防相火妄動耗竭真陰,反對以房中為補,在《逆論》中主張以太極之理,觸類旁通,此是朱熹的觀點。


在《火氣屬金說》中引用邵雍的觀點,從天以氣運於外攝水,地以形居於中浮於水,引申出「肺主氣外應皮毛……此天之象也。


其包裹體外臟腑於其中,此地之象」。


這仍然是天大地小,地居天中的陰不足陽有餘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52#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4:47 | 只看該作者

丹溪不但在理論上主張陽有餘陰不足


而且也把這種思想貫穿到實踐中,從而提出節欲養陰的主張,如對許多疾病,丹溪都認為與飲食色欲有關。


癰疽之證,不但由於外因,而且也由於「過於色」。


鼓脹病不但由於七情內傷,六淫外侵,而且也因為「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格致余論》)。


瘧之證,也與「恣意飲食,過分勞動,竭力房事」有關。


婦人經血紫黑作痛,是由於「性執而見鄙,嗜欲加倍,臟腑厥陰之火無日不起」(《格致余論》)造成的。


大便乾燥也與「勤於工作而有愛妻」有關。


陰虧陽脫兼滯下,與奉陽受用,又犯房勞有關。


噎病是生於血乾。


如此等等,幾乎全部疾病都與色欲過亢,相火妄動,損耗真陰有關。


所以在治療上不但據證用藥,且皆須淡飲食,薄滋味,養心節欲,以防相火妄動。


從以上足以證明,丹溪在理論上明確主張陽有餘陰不足的,並從各方面加以反復強調,與其理論觀點一致,在實踐上也就合乎邏輯地導出養陰主張,這就是丹溪學說的基本點和主流所在。


自從丹溪提出「陽有餘陰不足論」後,在醫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反響,推崇讚譽者自不必說,持異論者也大有人在,如明代張景岳為代表的溫補學派曾針鋒相對地提出「陽非有餘而陰常不足」之說,從而在學術上展開一場論戰,不過景岳僅對「陽有餘」提出了質難,而對「陰不足」則觀點基本一致。


近代以來,醫學界對丹溪「陽有餘陰不足論」發表許多新的見解,有謂丹溪「陽有餘陰不足論」的提出與滋陰並無必然聯繫。


其論點大致有二:一是認為「陽有餘陰不足」是天地萬物的自然造化之理,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因此如何會主張滋陰以配陽。


二是認為「陽有餘陰不足論」只是養生論,作為滋陰學說乃是一場歷史誤會等等,因此,有必要對丹溪「陽有餘陰不足論」的實質加以探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53#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5:00 | 只看該作者

中醫認為


「陰平陽秘」為人體正常生理狀態和健康標誌,「陰陽失調」則出現反常病理狀況,故《素問?生氣通天論》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丹溪在《格致余論》中亦謂:「氣陽血陰,人身之神,陰平陽秘,我體長春。


說明陰平陽秘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狀態,而「陽有餘陰不足」則明顯是指病理現象,如果把丹溪的「陽有餘陰不足」理解為生理現象,顯然違背了丹溪的本旨。


「陽有餘陰不足」理論的確包含著某些生理內容,但主要是從病理方面進行闡發。


如他首先運用天人相應取類比象方法。


《格致余論》指出:「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


並以天大地小,日實月缺的自然現象來加以證明。


實際上這些自然現象也是丹溪為「陽有餘陰不足」的理論依據。


其次,丹溪以《內經》有關人體生長發育的規律為依據,指出:「男子十六歲而精通,女子十四歲而經行,是有形之後猶有待於哺乳水穀以養,陰氣始成。


……男子六十四歲而精絕,女子四十九歲而經斷,夫以陰氣之成止供得三十年之視聽言動已先虧矣。


(《格致余論》)如果說從陰氣最初在人體形成時的情況來講,可以理解為生理現象。


但陰氣的虧損則主要是病理因素所造成,而「陽有餘陰不足論」正是在這個中心思想指導下進行論述的。


丹溪之所以提示這些生理現象,無非是強調陰氣難成而易虧,從而更加突出病理因素容易耗損陰精而已。


由於丹溪在論述中未能嚴格區分生理與病理之間的界限,反以一般的自然現象和人體的生理情況來證明「陽有餘陰不足」這一病理特點,因而造成後世醫家的誤解和非議。


如張景岳同樣是以日月天地自然現象和人體生理現象為依據,相反提出「陽非有餘」之說,明確指出:「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


又說:「陰陽二氣,最不易偏,不偏則氣和而生物,偏則氣乖而殺物。


(《類經附翼?大寶論》)很明顯,張氏所指「陽非有餘」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即真陽之氣,而且丹溪「陽有餘」的含義則主要指病理而言。


丹溪為了更好地說明「陽有餘陰不足」這一病理現象,他從哲學的動靜關係中認識到陽主動,凡動皆屬火。


而人體動易而靜難,常處於「陽動」的狀態中,最易耗損陰精。


故他說:「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臟皆有相火,而其係上屬於心。


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動,心動則相火亦動,動則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雖不交會,亦暗流而疏泄矣。


(《格致余論》)。


丹溪在這裡已明確指出陰精虧損的病理因素主要是妄動相火。


他還進一步指出妄動相火不僅造成陰精虧損,甚至還可以危及生命。


如他說:「相火易起,五性厥陰之火相煽,則妄動矣。


火起於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


(《格致余論》)從這裡不難看出,丹溪的「陽有餘陰不足」並不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主要是從病理角度提出來的。


丹溪這裡所謂的「陽有餘」,主要是指情欲引起的妄動相火,而決非指人體真陽之氣有餘。


所謂「陰不足」,主要是指相火妄動而造成的精血虧損,因此抑制相火,保護陰精,才是「陽有餘陰不足」論的實質所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54#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5:12 | 只看該作者

丹溪為了抑制相火


保護陰精,首先針對人體常為物欲所感的特點,融匯宋儒理學思想,提出了「去欲主靜」的養生理論,主張「善攝生者,宜暫遠帷幕,各自珍重,保全天和」(《格致余論》)。


並且在該書中首列「飲食箴」、「色欲箴」。


以此來規勸人們節飲食、戒色欲,養性修心,不使相火妄動,從而達到保護陰精的目的。


這裡不難看出,丹溪對於養生學是非常重視的。


不過值得指出的是,如果把丹溪的「陽有餘陰不足」理論僅作為養生理論看待則未免太局限。


實際上該理論不僅提倡「主靜寡欲」的攝生,更為重要的是為創制滋陰降火法則確立了理論依據。


再說,丹溪畢竟是醫學家而不是養生學家,養生只是他學術成就的一個方面。


他提倡養生僅僅是作為保護陰精的預防措施,而創制滋陰降火法則才是主要目的。


由於陰精與相火二者之間實際上是水與火的關係,火旺則水竭,水足能制火。


所以通過滋陰能降火,運用降火可以達到保陰,從而使「陽有餘陰不足」的理論思想與臨床治療緊密地結合起來。


正如明代醫學家王節齋所說:「人之一身,陰常不足,陽常有餘。


況節欲者少,過欲者多,精血既虧,相火必旺,火旺則陰愈消,而勞瘵、咳嗽、咯血、吐血等症作矣。


故宜常補其陰,使陰與陽齊,則水能制火,而水升火降,斯無病矣。


故丹溪先生發明補陰之說。


(《明醫雜著》)事實上丹溪主張攝生保精和創制滋陰降火,三者在學術上是一脈相承的,都是為了抑制相火,保護陰精,達到人體「陰平陽秘」這一根本目的。


如果把二者割裂開來,這種認識顯然是不全面的。


因此說丹溪「陽有餘陰不足論」不僅僅是提倡養生,更重要的是為滋陰學說奠定了理論基礎。


丹溪作為滋陰派的宣導者顯然是無可非議的,更不是什麼歷史的誤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55#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5:22 | 只看該作者

二、論朱丹溪「相火論」


丹溪在《格致余論》中有兩大名論,除了上述「陽有餘陰不足論」外,就是「相火論」,它是丹溪學說中的主旨理論之一,對後世影響較為深遠。


丹溪的相火論,就其內容來看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正常的陽氣之動,所謂「天主生物,故恆於動,人有此生,亦恆於動,其所以恆於動,皆相火之為也」。


而且這種陽氣之動———相火,對自然界,對人類均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所謂「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這種相火,丹溪是從理學太極動靜立論的。


天人感應,在於天,泛指生陽之氣,或六氣之火,在於人,含有「生氣之原」的意思,是臟腑之本,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


另一是指五志妄動,成為邪火,即思想為物欲所感,五志化火。


丹溪指出:「火起於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


這種相火,是陰虛火旺的邪火———「元氣之賊」,即後世所謂「龍雷之火」。


一詞二義,一言正,一言邪,統稱相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56#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5:33 | 只看該作者

關於相火之為邪火


內容遠不止如上述,丹溪設為問答,繼續發揮說:「相火天人之所同。


《內經》病機十九條,而屬火者五,皆相火為病之出於臟腑者,如「諸熱瞀」、「諸禁鼓栗」、「諸逆衝上」、「諸躁狂越」、「諸病跗腫」等。


又如《原病式》云:諸風掉眩屬於肝,是風之動;


諸氣鬱病痿屬於肺,是火之升;


諸濕腫滿屬於脾,是火之勝;


諸痛癢瘡屬於心,是火之用。


亦皆相火之為病,見於五臟者。


這些火證,都是劉河間論五運六氣為病的內容,再與上文綜合而觀,則丹溪的相火論,就不僅僅是肝腎的陰虛火旺,而且包括五臟六腑之火。


如他所謂「前者為人欲之火,後者為天造之火」(《局方發揮?論相火》)。


關於這一點,往往為人們所忽略。


總之,丹溪的相火論具有兩重性,即正火與邪火,邪火中尚有虛實之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57#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5:44 | 只看該作者

如何處理相火(邪火)


丹溪提出兩種治法。


一種是從理學觀點出發處理相火,即要求「人心聽命乎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靜,彼五火之動皆中節,相火惟有裨補造化,以為生生不息之運用耳,何賊之有」?


「蓋相火藏於肝腎陰分,君火不妄動,相火惟有稟命守位而已,焉有燔灼之虛炎,飛走之狂熱也哉」(《格致余論?房中補益論》)。


這是要求修身養性,從思想上下功夫,以理智克服欲念,使五志不妄動。


另一種是用藥物治療相火的方法,推廣河間、子和、東垣諸氏之法。


劉、張成功之處,在於降心火,升腎水(即用寒涼藥瀉火,火去則腎水自生),東垣之成就,是瀉水中之火。


總之是補水瀉火,這是「相火論」中提出的治療原則。


在《丹溪心法?火門》中,論治主要分別虛實,與《相火論》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其附錄即是該書之文。


認為實火可瀉,用黃連解毒之類,虛火可補,用人參、白朮、生甘草之類(《醫學正傳》)。


凡火盛者,不可驟用涼藥,必兼溫散,如風寒外來之邪化火以及鬱火,皆須發散方法乃佳,又如人壯氣實,火盛甚至發狂者,可用正治方法,如大黃、芒硝、冰片之類。


反之,人體虛而火盛,有虛狂者則不能正治,若用寒涼,其病立危。


所以陰虛火動較為難治,朱氏倡用補陰降火法,藥如炒黃柏、生地黃之類,或四物湯加炒黃柏、炙龜板之類,臨床用之多獲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58#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5:56 | 只看該作者

在《丹溪心法?補損門》中


更突出地反映了丹溪滋陰降火的成就。


此門羅列25方,其中有大補丸、補陰丸、濟陰丸、補虛丸、補腎丸以及三補丸、五補丸等共計22方。


其典型方劑如大補丸,藥用黃柏、知母、熟地、龜板,有降陰火、補腎水之功。


余如補陰丸有7方,亦以黃柏、龜板為主藥,配伍知母、熟地、當歸、白芍、牛膝、側柏、黃連等;


三補丸有5方,其中4方是用黃芩、黃連、黃柏、梔子,配以龜板、生地、白芍等,甚至一味黃柏亦名大補丸。


但在運用時,並不單方使用,而是「氣虛以補氣藥下,血虛以補血藥下」,其餘方劑,亦遵從這個要旨,或佐陳皮,或佐乾薑,或加砂仁,或加香附,甚至加人參、白朮等等,在滋陰降火的同時,時時注意保護胃氣,使清滋不礙脾運,苦寒不傷胃氣,這是丹溪功力獨到之處。


丹溪在《格致余論?序》中認為「濕熱相火,為病甚多」,試推論之。


如中風之病,有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者;


有陰虛火熱,熱勝風動者。


至於治療,認為「子和用三法,有的係邪氣卒中,痰盛實熱者可用」。


所以痰壅盛者用吐法去風痰;


陰虛火熱者宜滋陰降火,用四物湯加牛膝、竹瀝、黃芩、黃柏;


有痰者需加去痰藥。


又如喘證,有火炎者宜降心火,清肺金,甚至用導水丸(大黃、黃芩、黑醜末、滑石)治之。


如陰虛夾痰喘者用四物湯加枳殼、半夏以補陰降火,理氣化痰。


又如咳嗽,夏季是火氣炎上,宜重用芩、連以清金化痰降火,乾咳乃痰鬱其火,邪在中,用苦桔梗開之,在下用補陰降火之劑,四物湯加炒黃柏、竹瀝之類。


上半日咳嗽者屬胃中有火,用貝母、石膏降胃火。


午後嗽多者屬陰虛,必用四物湯加炒黃柏、知母降火。


又如吐血,是陽盛陰虛,血不得下行,因火炎上之勢而上出者宜用山梔清胃脘之血,吐血覺胸中氣塞,上吐紫血者用桃仁承氣湯下之。


若陰虛火動,多先吐紅,後見痰嗽,以四物湯加去痰清火藥,吐血夾痰,積吐一二碗者亦只補陰降火,四物湯加瀉火劑之類。


但夾痰而用止血藥則泥而不行,只要治火則血止,因吐血屬於火病。


如虛火上浮,不宜於滋降者,可用從治法,以交趾桂為末,冷水調服。


大吐紅不止,亦可用炮乾薑末加童便調服。


又如發熱,傷寒寒熱當用表散,發熱惡寒亦宜解表。


但傷寒熱甚而渴,表解裡實,漸熱引飲,可用三一承氣湯;


如經熱不解,用黃連解毒湯或涼膈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59#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6:10 | 只看該作者

如陰虛發熱脈數而無力者


又當用四物湯加炒黃柏、黃芩、龜板等,這是降火補陰之妙劑。


如此等等,在丹溪書中真是層出不窮。


朱氏鑒於「因《局方》之教久行,《素問》之學不講,抱病談醫者,類皆喜濕而惡寒,喜補而惡解利」(《格致余論》)的偏向,善於以火辨證治療,可謂獨樹一幟,對糾正時弊作出了貢獻。


由於相火「迅急」易動,非君火之溫和,引起人體「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從而潮熱、盜汗、骨蒸、眩暈、耳鳴、咳嗽、咯血、吐衄等症俱作,「脈象澀數,口必乾燥」(臧達德《履霜集》補充此二症)。


遵照《素問?六微旨大論》「相火之下,水氣承之」之旨,並效法王冰《素問?至真要大論》釋文對水火的處理,「逆者正治」,掌握其「遇草而熾,得木而燔,可以溫伏,可以水滅,逆其性氣以折之,攻之」。


一方面倡議茹素戒葷,「淡泊是諳」,另一方面學習張潔古《家珍》「養血益陰熱能自退」,投錢乙六味丸的經驗,甘涼潤滋,固護「本真」,並兼苦寒清火,瀉以助補,其喜用方藥有地黃、龜板、知母、花粉、童便、豬脊髓、瓊玉膏及西瓜、梨水、蔗漿、藕汁等,且必酌加黃芩、黃連、黃柏、青黛、山梔之類瀉火,代表方為大補陰丸,屬著名的潛鎮遊火,充陰降陽之劑。


此方曾風行一時。


「海內沿染,競相傳習」(張琦《四聖心源?序》)。


歙縣吳澄對丹溪的這一學術成就評價十分中肯,他說:「丹溪治虛損之法,專主乎降,蓋為虛損門中陰虛火旺者立法,亦非概括虛損症也。


夫有東垣之升,自有丹溪之降,氣下陷而不能升者,當用東垣之法為先,火上升而不能降者,則用丹溪之法莫緩。


(《不居集》)「丹溪的遣藥方法和施治要點,能發前人所未發,補前人所未備」(虞摶《醫學正傳》)。


不僅應用於內傷雜證,且對溫病晚期的處理也開闢了一條生津、育液,填補下焦的途徑。


或由於後世私塾者存有局限性,「師守真而過,則偏於苦寒,師丹溪而過,則偏於清降」(李中梓《醫宗必讀》)。


致使有人片面地認為,「自丹溪輩倡陽常有餘之說,後世醫者每為所囿」(焦循《雕菰集》文錄「鄭素囿醫案」序)。


更有人矯枉失正,濫施滋補,造成又一時弊。


正如何夢瑤針對這一傾向所批評的:「河間言暑火,乃與仲景論風寒對講,丹溪言陰虛,乃與東垣論陽虛對講,皆以補前人所未備,非偏執也。


後人動議劉、朱偏用寒涼,矯以溫補,立論過當,遂開酷烈之門,今日桂、附之毒,等於刀鋸,夢瑤目觀其弊,不得不就正其失,初非偏執,讀者幸勿從辭害意。


(《醫碥?凡例》)丹溪生於元代之江南地區,鑒於該時因於酗酒,縱欲,肥甘不節,且當地《局方》盛行,香燥藥物充斥市廛,相火妄動者多,故在《素問?太陰陽明論》「陽道實,陰道虛」的基礎上,結合臨床所見,提出了聞名後世的「相火」為害和「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學說,他的治療方法能突破前人藩籬,極富創新之意,促進了祖國醫學的發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60#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6:26 | 只看該作者

三、論朱丹溪「濕熱」學說


丹溪注重濕熱學說,他在《格致余論》寫有「生氣通天論病因章句辨」及「新定章句」、「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之文,糾正了王太僕句讀中的錯誤,至今成為後學者所遵崇。


丹溪受李東垣學說的影響,東垣曾在《脾胃論》中列有「長夏濕熱胃困用清暑益氣湯」、「濕熱成痿肺金受邪說」之說,並在《蘭室秘藏》中也述及了濕熱,其論述雖頗有見地,但他論濕熱並不詳備。


丹溪在東垣論濕熱的基礎上對證治方面作了較大的發揮,如清代張路玉在《張氏醫通》中謂:「濕熱一證,在所未詳,到丹溪始大發其奧,故後世得以宗之,殊不知其是從東垣痹證諸方悟出。


此語不為無據。


丹溪之師羅知悌嘗對丹溪有言:「醫學之要,必本於《素問》、《難經》,而濕熱相火為病最多,人罕有知其秘者,兼之長沙之書詳於外感,東垣之書詳於內傷,必兩盡之,治病方無所憾,區區陳、裴之學,泥之且殺人。


(《宋濂集》)因而丹溪在李東垣、羅知悌所述理論基礎上,對濕熱證治作了較大的發揮,故在《格致余論》中寫道:「濕熱相火為患最多。


對於濕熱的病機,例如中風,丹溪認為「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其病理過程始為濕,終為風。


痿證的病機,他認為:「濕邪為熱,熱留不去,大筋軟短者,熱傷血,不能養筋,故為拘攣。


小筋弛長者,濕傷筋,不能束骨,故為痿弱。


對於濕熱的治療,丹溪不僅繼承了東垣用「清燥之劑」,「寒涼以救之」的觀點,並且據此而大加補充,增添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藥。


如他治痿證之屬濕熱者,用東垣健步丸加燥濕降火的蒼朮、黃芩、黃柏、牛膝之類,並自製虎潛丸,既清火燥濕,卻又補腎堅陰,以治痿證之屬肝腎陰虛為主者。


此方是根據東垣「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脾胃論?濕熱成痿肺氣受邪論》)之意而立方的,不用東垣所擬的清燥湯,但更切合「腎虧」的病機。


又如著名的二妙丸,治療「筋骨疼痛因濕熱者」,亦治痿證,藥雖只黃柏、蒼朮二味,功效卻十分顯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8 13:15 , Processed in 0.25000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