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
「陰平陽秘」為人體正常生理狀態和健康標誌,「陰陽失調」則出現反常病理狀況,故《素問?生氣通天論》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丹溪在《格致余論》中亦謂:「氣陽血陰,人身之神,陰平陽秘,我體長春。
說明陰平陽秘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狀態,而「陽有餘陰不足」則明顯是指病理現象,如果把丹溪的「陽有餘陰不足」理解為生理現象,顯然違背了丹溪的本旨。
「陽有餘陰不足」理論的確包含著某些生理內容,但主要是從病理方面進行闡發。
如他首先運用天人相應取類比象方法。
《格致余論》指出:「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
並以天大地小,日實月缺的自然現象來加以證明。
實際上這些自然現象也是丹溪為「陽有餘陰不足」的理論依據。
其次,丹溪以《內經》有關人體生長發育的規律為依據,指出:「男子十六歲而精通,女子十四歲而經行,是有形之後猶有待於哺乳水穀以養,陰氣始成。
……男子六十四歲而精絕,女子四十九歲而經斷,夫以陰氣之成止供得三十年之視聽言動已先虧矣。
(《格致余論》)如果說從陰氣最初在人體形成時的情況來講,可以理解為生理現象。
但陰氣的虧損則主要是病理因素所造成,而「陽有餘陰不足論」正是在這個中心思想指導下進行論述的。
丹溪之所以提示這些生理現象,無非是強調陰氣難成而易虧,從而更加突出病理因素容易耗損陰精而已。
由於丹溪在論述中未能嚴格區分生理與病理之間的界限,反以一般的自然現象和人體的生理情況來證明「陽有餘陰不足」這一病理特點,因而造成後世醫家的誤解和非議。
如張景岳同樣是以日月天地自然現象和人體生理現象為依據,相反提出「陽非有餘」之說,明確指出:「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
又說:「陰陽二氣,最不易偏,不偏則氣和而生物,偏則氣乖而殺物。
(《類經附翼?大寶論》)很明顯,張氏所指「陽非有餘」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即真陽之氣,而且丹溪「陽有餘」的含義則主要指病理而言。
丹溪為了更好地說明「陽有餘陰不足」這一病理現象,他從哲學的動靜關係中認識到陽主動,凡動皆屬火。
而人體動易而靜難,常處於「陽動」的狀態中,最易耗損陰精。
故他說:「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臟皆有相火,而其係上屬於心。
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動,心動則相火亦動,動則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雖不交會,亦暗流而疏泄矣。
(《格致余論》)。
丹溪在這裡已明確指出陰精虧損的病理因素主要是妄動相火。
他還進一步指出妄動相火不僅造成陰精虧損,甚至還可以危及生命。
如他說:「相火易起,五性厥陰之火相煽,則妄動矣。
火起於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
(《格致余論》)從這裡不難看出,丹溪的「陽有餘陰不足」並不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主要是從病理角度提出來的。
丹溪這裡所謂的「陽有餘」,主要是指情欲引起的妄動相火,而決非指人體真陽之氣有餘。
所謂「陰不足」,主要是指相火妄動而造成的精血虧損,因此抑制相火,保護陰精,才是「陽有餘陰不足」論的實質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