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2361#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6:39 | 只看該作者

另如丹溪的大補丸


「去腎經火,燥下焦濕,治筋骨軟」,單用黃柏一味,後世醫家如張介賓等因詞善義,對該方取「大補」之名而用於補損,實屬誤解,這是丹溪據東垣「火傷元氣」之說而立方的,邪火退則元氣不傷,故僅此而言,可以稱其為補,並非真有補元氣的作用,何況丹溪對本方的用法也說得很清楚:「氣虛以補氣藥下,血虛以補血藥下,並不單用。


(《丹溪心法?補損》)在實際應用中也是很靈活的,如治濕熱成痿,「氣虛,四君子湯加黃芩、黃柏、蒼朮之類;


血虛,四物湯加黃柏、蒼朮,煎送補陰丸」(《丹溪心法?痿》)。


章法井然,對後世頗多啟迪。


丹溪還擴充了濕熱證的範疇,如吐酸證的病機,《素問》言為熱,東垣言為寒,丹溪則謂:「吐酸是吐酸水如醋,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積而成,鬱積之久,濕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味,其有積之於久,不能自湧而出,伏於肺胃之間,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鬱,而酸味刺心。


(《局方發揮》)故他說:「《素問》言熱者,言其末也,東垣言其寒者,言其未也。


並對東垣提出直率批評:「東垣不言外得風寒,而作收氣立說,欲瀉肺金之實,又言寒藥不可治酸,且無治濕熱鬱積之法,為未合經意。


(《局方發揮》)為彌補東垣「無治濕熱鬱積之法」的缺陷,丹溪治此證以炒黃連為君,反佐炒吳茱萸,順其性而折之,是即著名之「左金丸」,為後世所稱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62#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6:47 | 只看該作者

四、論朱丹溪「氣、血、痰、鬱」學說


遍閱丹溪著作,並無「氣、血、痰、鬱」專論,氣、血、痰、鬱均散見於諸書中,因此,後世對丹溪氣、血、痰、鬱學說承認者有之,持否定態度者亦有之。


「氣、血、痰、鬱」學說從何而來,細考其學術淵源,實出於丹溪諸弟子之手,由零散記錄而成。


真正記載並用於臨床的,最早見於《金匱鉤玄》,該書雖署名為丹溪,實際可能出自戴元禮之手,其中載有用氣、血、痰、鬱的病機,去分析、治療中風、鬱證、溫病、翻胃、痿證等疾病的內容前多冠以「戴云」字樣,然而,《金匱鉤玄》和《丹溪心法》諸書雖已在臨證中運用了氣、血、痰、鬱去分析病證,指導用藥,卻未在理論上作出明確的總結。


明確提出以氣、血、痰、鬱為雜病綱領的,最早應是王綸,他在《明醫雜著?醫論》中謂:「丹溪先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63#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6:58 | 只看該作者

治病,不出乎氣、血、痰,故用藥之要有三


氣用四君子湯,血用四物湯,痰用二陳湯,久病屬鬱,主治鬱之方,曰越鞠丸,蓋氣、血、痰三病,多有兼鬱者,有鬱久而生病,或久病而生鬱,或誤藥雜亂而成鬱,則余每用此方,治病時以鬱法多之,氣病兼鬱,故用四君子湯加開鬱藥,血病、痰病皆然。


故四法者,治病用藥之大要也。


因此,氣、血、痰、鬱為丹溪診治雜病,探討病因的總綱,後人將氣、血、痰、鬱學說稱之為「四傷學說」。


戴元禮、王綸二人係丹溪高足,其本人在學術上皆有成就,他們繼承了丹溪四傷學說並加以弘揚。


既在實踐中應用,又在理論上整理。


因此,可以認為,氣、血、痰、鬱學說屬於丹溪學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故程鐘鼇謂:「雜證四字者氣血痰鬱也。


「在平時,將氣血痰鬱四字反復討論,曲盡其情,辨明虛實寒熱,輕重緩急,一毫不爽,則臨證灼然,而於治療雜證之法,思過半矣。


劉伯驥曾指出:丹溪治雜症「從氣、血、痰、鬱四字由之,氣用四君子湯,血用四物湯,痰用二陳湯,鬱用越鞠丸,參差互用,各盡其妙焉」。


《中醫各家學說講義》二版教材認為:丹溪在臨證上以氣血痰鬱為綱,六氣致病為目,對後世內科學影響深遠,說明後世對丹溪的氣、血、痰、鬱學說是肯定的,其意義也是深遠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64#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7:07 | 只看該作者

(一)氣血辨證指導思想


丹溪師事羅知悌,印象較深的有二事,從對一病僧的治療過程中「大悟攻擊之法,必其人充實,稟質本壯,乃可行也,否則邪去而正氣傷」,必致壞病。


二是見羅治病無一定之方,「大悟古方治今病,焉能吻合?


這兩個大悟深刻地影響了丹溪的治療觀,一則重視正氣,奠定氣血論治的基礎;


二則主張辨證用藥,不拘成方,成為《局方發揮》的基調。


丹溪以東垣思想為指導,總結羅知悌經驗,完善了自己的治療思想,指出「攻擊宜詳審,正氣宜保護」。


保護正氣的思想基礎在於他對疾病發生機理的認識,提出虛證固須扶正,甚或邪實的根本原因仍責其虛,因為「夫邪所客,必因正氣之虛,然後邪得而客之,苟正氣實,邪無自入之理。


正氣主要指氣血而言,「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血氣者身之神也,神既衰之邪因而入,理或有之」。


因此,在這種治療思想指導下的氣血論治,其特點偏於補虛,多從氣血不足的角度考慮問題,所以王綸認為四君子、四物是其氣血論治的代表方,正反映了這一特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65#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7:17 | 只看該作者

(二)氣血辨證論治


《格致余論》廣泛討論了內外婦兒各科疾病,而以重視氣血,保護正氣為特色,瘧疾的發病特點是「弱質得深病」,胃氣之傷是病變發展的重要因素,其治雖當汗解,卻須參朮相助,尤忌傷正截瘧。


神志錯亂總由「氣血兩虧,痰客中焦,妨礙升降,不得運用」。


處方用藥則補脾益氣居清熱導痰之先。


婦科諸疾尤重氣血,不孕「率由血少不足以攝精」,「欲得事者必須補其陰血,使無虧欠,乃可推其有餘以成胎孕」。


胎墮多由氣血虛損兼內火擾動,所謂白朮、黃芩乃安胎聖藥,正由此著眼。


「血少則脆弱不能自舉」而為轉胞,治用四物加參朮二陳。


產難責氣虛不運,「補其母之氣則兒健而易產」,立大達生散,以參朮、芍草補虛治本,紫蘇、陳皮、大腹皮行滯為佐,「難產之後,血氣尤虛」。


其治胞損淋瀝,即以峻補成功。


全書論病18種,以虛立論即有九證。


《金匱鉤玄》論病139門,責病因病機之虛則有70余門之多,占569%,足證從氣血不足角度認病識證,是丹溪的一大特點。


氣血實證從熱從鬱,丹溪仍顧及其虛。


鼓脹由於氣化濁血瘀鬱而為熱,濕熱薰蒸成脹滿,根本原因卻在脾土受損,宜補脾為先,所附醫案均以補氣養血獲效,所謂「知王道者能治此病」。


呃逆是木邪夾相火上衝的氣逆實證,其本在於土敗木賊,瀉火當兼扶土,諸案均責其實,用大補丸、益元散等,而以人參白朮湯下,或以參蘆取吐,亦可見其意之所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66#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7:28 | 只看該作者

氣用四君子湯,血用四物湯


王綸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丹溪氣血論治注意補虛的特點。


四物湯見於《金匱鉤玄》有29門,其中明言血虛無血14門,陰虛5門,混言虛而不分氣血2門,病後調理2門,血虛血熱共用3門,合計26門從虛著眼,另有嘔血、腳氣、酒鼻3門責之血熱,此外尚有用四物湯之藥而不出其名的,如頭風「屬血虛,川芎當歸芍藥」,血虛頭痛,「必用川芎當歸湯」,痛風「多用川芎當歸,佐以桃仁紅花」,痢疾亡血「倍用歸身尾,卻以生芍藥、生地黃、桃仁佐之,復以陳皮和之」。


諸方實屬四物化裁,合而計之,全書用四物湯就有33門之多了。


東垣補氣健脾的特點是升陽燥濕,喜用辛散的風藥。


丹溪認為「東南之人陰火易於升」,故補氣多兼血藥的陰柔滋潤而不取風藥的升浮溫燥。


觀《金匱鉤玄》氣虛而用升柴的,除傷寒須發散外,即水腫、泄、濁、脫肛、小便不通、血崩等下焦病,可知丹溪掌握這類藥物適應證之嚴。


甚至認為茯苓「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暴新病之要藥也,若陰虛者恐未為相宜」。


利水滲濕不甚合於陰柔滋潤的用藥風格,故一般補氣方中少用。


因此,四君子並非丹溪補氣主方。


《金匱鉤玄》斷為氣虛37門,其中有方藥30門,用四君子僅5門,而21門只出藥不名方,用得最多的是人參(29門),白朮(20門),黃耆(10門),用茯苓僅8門,甚至連水腫也認為當以參朮補,使脾實氣運「則水自行,非五苓之行水也」,「少佐以蒼朮、茯苓使水自降,用大劑白朮補脾」。


有人統計分析丹溪醫案344例,其中指出病機169例,有氣血虛68例,占402%,319則出方藥的醫案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藥物依次是甘草、白朮、人參、陳皮、當歸、芍藥、茯苓、川芎,除陳皮外全是補氣養血藥。


212則使用成方的醫案中,四物湯為44則,四君子湯僅6則,其他補氣血方17則,運用方藥規律與病機認識規律基本一致,丹溪醫案從醫療實踐角度客觀地反映了丹溪重正氣,重氣血的治療觀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67#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9:24 | 只看該作者

(三)痰鬱致病的起因


丹溪治病以氣血痰鬱為綱,尤重痰鬱。


他認為凡氣血怫鬱,津液必停滯不化,凝而為痰,痰鬱又影響氣血調和,故不治痰鬱,則氣血無以調和,而調理氣血又往往是為了治痰鬱,戴元禮在《推求師意》中指出丹溪論痰鬱起因謂:「痰飲之初起也,或飲食不謹,或外傷六淫,或內傷七情,或食味過厚,皆致穀氣不升資發,營衛先鬱滯而成膈熱,故津液不行,易於攢聚,因氣成積,積氣成痰。


丹溪認為痰之已成,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或貯於肺,或停於胃,或凝滯於心膈,或聚於腸間,或客於經絡四肢等等,其為病則為喘咳、為嘔吐、為泄利、為眩暈,心中嘈雜,怔忡驚悸,為寒熱痛腫、為痞膈、為壅塞,脅間轆轆有聲,或背心一片常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諸般雜證,多與痰相關,所以他說:「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


(《丹溪心法》)(四)痰鬱辨證論治丹溪認為辨治痰病,應根據痰的成因,痰病性質,以及痰在人體不同部位而定,強調審證求因,審因論治的辨證方法,如論熱痰,則多煩熱驚悸,結於咽喉則喉痹腫痛,結於胃中為嘔吐、為噯氣、為嘈雜。


若七情鬱而生痰動火,隨氣上逆為眩暈,痰鬱其火,乾咳難治。


氣痰隨氣攻注,走刺不定,阻於咽喉,如絮如膜,甚如梅核,咽咯不去,滯於膈間,為氣膈,積於胸腹,為癥瘕積聚,為心腹塊痛。


風痰多見奇證,上攻頭目,為頭痛,為眩暈,為目眶痛,流注經絡,為肢節臂痛,為偏癱。


濕痰倦怠軟弱,體肥之人多有之,積於心下為痞,攻於頭部為重痛,在腹為腹痛,為泄瀉,流於下焦,為白濁、為帶下、為疒貴疝,流於經絡為結核,或在項、在頸、在臂、在身,其症不紅不痛,不作膿,若婦人體肥飲食過度,經水不調者,乃是濕痰。


驚痰多成心痛,癲疾;


飲痰多成脅痛,臂痛;


暑痰多成呃逆,眩暈;


冷痰可成骨痹;


食痰多見瘧痢口臭,痞塊滿悶。


脾虛生痰,食不美,反胃嘔吐等等,其論痰之詳,可見一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68#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9:36 | 只看該作者

丹溪辨識疾病經驗豐富


認識獨到,每於平常處能見精微,很有卓見,如治浦江洪宅婦一案,症見瘧三日三發,食甚少,經不行已三月,兩手俱無脈,時值臘月,丹溪初疑為虛寒,用四物加附子、吳萸、神麯治之未效,繼觀其舉動正常,語言行步並無倦怠,遂斷為積痰生熱,痰阻經血不行,結伏其脈,營衛失和,用三花神佑丸逐下積痰,治療旬日,食漸進,脈漸出,後以食養而愈(《古今醫案按》)。


丹溪對難治費理的痰證亦頗有認識,如他說:「久得脈澀者,卒難開也,必費調理」,「痰成塊,或吐咯不出,兼氣鬱者難治」,「氣濕痰熱者,難治。


(《丹溪心法》)蓋丹溪認為人體無時不處於「陽動」「陰虧」的局面,津液屬陰,乃生血之源,病痰者生痰不生血,久得脈澀為陰血虧耗之證,此時若消其痰,則陰越傷,滋其陰則痰越惡,只宜養陰化痰消息調理,決非一時取快所能奏效,故而主張用六味丸、生脈飲、金水六君煎等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69#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9:46 | 只看該作者

至於痰兼氣鬱


則因氣鬱最易激發肝火,日久又可導致陰虧,氣鬱而血鬱,生痰動火,氣滯血瘀,如果肝、肺、脾、胃以及氣、血、津液諸病,所謂「一有怫鬱,諸病生焉」(《丹溪心法》),豈不難治。


且情志之病,徒恃藥石,效必不著。


氣濕痰熱者,「氣有餘,便是火」,濕為成痰之源,痰火濕熱相互煎熬,越結越稠,黏著成塊,隨之而上,每多阻於胸膈,若去亦非易事,故云難治。


丹溪論痰並重視痰瘀(瘀、鬱義通)相關,他認為:「痰夾瘀血,遂成窠囊。


(《丹溪心法?痰》)在肺則凝滯肺氣,為肺脹喘咳,在脅則阻經絡,為脅痛不適,若胃中有濕痰死血,則手麻木,膈間有瘀血動痰,可為噎膈,大腸有痰積死血流注,可成腸癰,若痰與食積死血並於腹中,又能作塊成聚而為癥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70#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49:59 | 只看該作者

痰瘀相關在臨床上必然痰瘀同治


因氣血津液相輔而行,彼此相關,一旦氣滯不運,或氣化不及,不唯津變成痰,同時也可血滯為瘀。


且痰瘀能互為因果,痰涎凝聚,使血運鬱滯,蓄而為瘀,瘀血停積,阻塞脈道,「脈道不通,氣不往來」(《素問?玉機真臟論》),津液隨之聚為痰涎。


丹溪治痰,常與祛瘀並施。


如中風之治,主張「治痰為先,次為養血活血」,「若不先順氣痰,又不活血,吾未見能治也」。


中風偏癱見於右者以二陳為主,見於左者則用「四物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丹溪心法?中風》)。


凡人體內外所生包塊,皆是痰濁死血積聚而成,因為「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有形之物,痰與食積死血而成也」(《丹溪心法?積聚痞塊》)。


製方如血塊丸即用海石、三棱、莪朮、桃仁、紅花、五靈脂等破血消瘀化痰散結治療積聚成塊。


再如癰疽之成,《內經》責之營血稽泣,熱甚血肉腐敗,丹溪則釋為「厚味之先,侵及經絡」,使「血為之滯,氣為之亂」,同時津液稠黏,為痰為飲,進而痰飲死血互搏,壅滯發熱,以致肉腐成膿,治療不惟解毒涼血活血,還當化其痰濁,因此他在自製的乳癰方中,就以青皮、栝蔞、橘葉行氣化痰,與皂刺、連翹、甘草清熱散結活血同用(《脈因症治?癰疽》),正由於痰多夾瘀,治療上一般治嗽吐痰亦用活血化瘀,並論「肺脹而嗽,或左或右,此痰夾瘀,礙氣多病,四物加桃仁、訶子、竹瀝、青皮、薑汁之類」(《丹溪心法?咳嗽》)。


丹溪運用痰瘀並治法,廣泛微妙,療效神奇,茲舉一例,以窺一斑。


「一少年,食後必吐出數口,卻不盡出,膈上作聲,面色如常人,病不在脾胃,而在膈間。


是因大怒未止,輒食面,故有此證,想其怒甚則血菀於上,積在膈間,礙氣升降,津液固聚,為痰為飲,與血相搏,用二陳加香附、韭汁、蘿蔔子,二日以瓜蒂散吐之,痰中見血一盞而愈」(《名醫類案?卷四》)。


噎膈之因頗多,丹溪認為本案是因血菀礙氣生痰,痰血互搏而成,見解獨到,可見其痰瘀理論有著堅實的實踐基礎,從而為痰、瘀治療開拓了新思路。


總之,丹溪的「氣、血、痰、鬱(瘀)」學說,零星貫穿在他的整個理論、他的辨證論治中,前後由門人系統地串成「氣、血、瘀、鬱」學說,成為丹溪滋陰外又一學術特色,此種特色成為後世醫家辨證論治的準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71#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0:10 | 只看該作者

五、論朱丹溪調氣學說


丹溪為滋陰學家,數百年來已成定論。


然而丹溪並非唯滋陰論者,除上述外,他對氣與調氣之法有一定研究和成果,其論氣的主導思想來源於理學和李東垣的氣學觀,茲論析如下:(一)統攝天地萬物和人體惟一是「氣」丹溪的醫學哲學思想明顯導源於理學,而理學中極其重要的內容———論氣,有「太虛邪氣」之說,曰:「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


(《正蒙?太和篇》)又曰:「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


(《正蒙?乾象篇》)認為氣是充斥宇宙萬物之實體,由於氣的存亡聚散,而有萬物之生死變化,強調人與物皆稟天地之氣而生,無氣則無生命萬物。


丹溪承理學論氣之說而運用於醫學,曰:「天地自相依附……大氣常舉之也,夫自清濁肇分,天以氣運於外而攝,地以形居於中而浮於水者,是氣也,即天之謂也,自天無極者觀之,故曰大氣。


(《格致余論?天氣屬金說》)他進一步又闡述:「天地以一元之氣化生萬物,根於中者曰神機,根於外者曰氣血,萬物同此一氣。


(《格致余論?夏月伏陰在內論》)他認為天地之沉浮運行,皆由大氣所統領提挈,而天地之氣,又能化生生命萬物,乃至人身氣血,如曰:「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


(《格致余論?陽有餘陰不足論》)著重說明人之氣血分別源於天地之氣。


丹溪從氣的認識,導出他的著名論點,即陰常不足,陽常有餘。


又曰:「天,大也,為陽,而運行於地之外,地居於天之中,為陰。


(《格致余論?陽有餘陰不足論》)認為天屬陽而大,地屬陰而小,天大包於外,地小含於內,故陽有餘而陰不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72#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0:20 | 只看該作者

(二)人體之平衡惟賴氣之升降


天地運行賴大氣的維繫,人體平衡賴氣機的升降,丹溪謂:「夫周流於人之一身以為生者,氣也,陽往則陰來,陰往則陽來,一升一降,無有窮已。


(《局方發揮》)明確指出人身陰陽氣血之往復出入,津液水火之升降平衡,無不由氣來完成,並具體指出:「氣為陽,宜降,血為陰,宜升,一升一降,無有偏勝,是為平人。


(《局方發揮》)氣(陽)血(陰)在升降運動中必須保持不偏不勝,相對平衡,才能使人體健康無病。


可見丹溪並非片面強調養陰論,而是強調氣血陰陽平衡這一觀點,在臨床用藥中也時時受到氣血陰陽平衡的指導。


丹溪謂:「氣血虛,皆以味補之,味陰也,氣陽也,補陰精以求其本也,故補之以味,若甘草、白朮、地黃、澤瀉、五味子、天門冬之類,皆味之厚也。


(《格致余論?茹淡論》)治氣血之虛藥,有甘草、白朮之補氣者,有地黃、天冬養陰血者,兼有五味子之斂,澤瀉之滲,雖名之「補陰精以求其本」,實則氣血兼補,以期陰陽升降之平衡。


進一步,丹溪又明確指出,氣和陰的相互依存關係,氣虛可導致陰虛,陰虛亦會造成氣脫,如丹溪謂「氣不上升,則在下之陰甚弱」(《格致余論?春宣論》),指出氣虛可導致陰弱;


又謂「陽氣暴絕,當是陰氣先虧,陰先虧,則陽氣無所依附,遂致暴絕」(《局方發揮》),指出氣脫之證,多見陰竭於下。


由此可見,丹溪關於氣的論述是相當完整全面的,從氣的重要意義及其在人體中的作用,到強調陰陽、氣血、津液、水火,必須在氣機升降中維持平衡,再到指明氣與陰的依存關係,直到調補氣血平衡的用藥法則,這一整套的以氣為契機的關於自然、生理、病理、治療和預防的論述,形成丹溪全面、正確的醫學學術體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73#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0:33 | 只看該作者

(三)脾胃之氣為人身正氣之本


丹溪四十而棄儒習醫,他初讀子和之書,對汗吐下三法攻邪療疾之論欽佩不已,以為「醫之法盡矣」,但是在實踐中遇到許多病證,依子和之法治之未能得效,因此困惑不解,遂遊遍江南,「決意於得名師以為之依歸」,幾經拜求,方得入羅知悌之門,侍診之初,「觀羅先生治一病僧,……每日以牛肉、豬肚、甘肥等,煮糜爛與之,凡經半月餘,且時以慰愉言勞之……察其形稍蘇,與桃紅承氣,一日三帖下之,皆是血塊痰積方止,次日,只與熟菜、稀粥將息,又半月其遂如故。


此案丹溪至晚年不忘,並記錄在《格致余論》中,可見影響至深。


分析此案,病僧之痰似因氣鬱而致血結、瘀血成積聚之證。


論病證當用攻瘀消積之劑,但因正氣衰不耐攻伐,亟須食糜養正,正復方可攻瘀,邪去六七,不可再攻,扶正而邪自去。


丹溪原思「惟務攻擊」之時聞此高論,茅塞頓開,因「大悟攻擊之法,必其人克實,稟質本壯,乃可行也,否則邪去而正氣傷,小病必重,重病必死」(《格致余論?張子和攻擊注論》)。


認為人身之氣,首重脾胃之氣,丹溪引《內經》「飲食入胃」一節後,強調「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為無病之人」(《格致余論?鼓脹論》)。


又謂「胃為水穀之海,多血多氣,清和則能運」(《局方發揮》)。


人身之陰陽氣血,臟腑之斡旋升降,全賴脾胃之滋養與運化,特別指出陰精與胃氣密切相關。


丹溪謂:「人之陰氣,依胃為養,胃土傷損,則木氣侮之矣,此土敗木賊也……,言胃弱者陰弱也,虛之甚也。


(《格致余論?呃逆論》)這裡進一步提出,補陰精必先補胃氣,胃氣得以滋養疏通,方可達到養陰之功。


丹溪並著重分析飲食養正的具體方法,如「粳米,甘而淡者,土之德也,物之屬陰而最補者也……或慮過多,因致胃損,故以菜助其克,足取其疏通而易化。


(《格致余論?茹淡論》)胃氣的強弱通滯,不僅影響到臟腑、氣血、陰陽,甚至胃氣的能復與否,是生死的關鍵,如丹溪謂:「傷敗之胃氣無復完全之望,去死近矣。


(《格致余論?大病不守禁忌論》)並舉兩例痰瘧重症為戒,一、憲金詹公,與劫藥後,瘧病遷延半載,丹溪診之以為「惟胃氣未完,又添寒汗未適,遂以白朮粥和丸,與二斤,令其遇饑時且未食,取一、二百丸與熱湯下,只與白粥調養,盡此藥,當大汗而安,已而果然」(《格致余論?瘧論》)。


二、丹溪之族叔,患瘧,又患痢,「自恃強健能食,恣口大嚼,遇渴又多啖水果,如此者月餘,後雖欲求治,不可著手矣,淹淹又月餘而死」(《格致余論?大病不守禁忌論》)。


此二例,一生於胃氣之復,一亡於胃氣之敗,胃氣之可貴,豈不發人深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74#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0:44 | 只看該作者

(四)六鬱皆因於氣機失調


丹溪擅治鬱,立氣、血、痰、火、濕、食六鬱之論,創六鬱之方———越鞠丸,為後世名方之一。


細讀丹溪之書,鬱雖為六,其源則一,認為氣鬱、血鬱、痰鬱、火鬱、食鬱、濕鬱,皆因於氣機之失常。


丹溪謂:「今之冷氣、滯氣、逆氣、上氣,皆是肺受火邪,氣得上炎之化,有升無降,薰蒸清道,甚而至於上焦不納,中焦不化,下焦不滲,輾轉傳變,為嘔、為吐、為膈、為噎、為痰、為飲、為反胃、為吞酸。


(《局方發揮》)丹溪又補充闡明氣鬱、血瘀、痰積、火熱等的病因病機,他謂:「夫氣之初病也,其端甚微,或因些少飲食不謹,或外冒風雨,或內感七情,或食味過厚,偏助陽氣,積成膈熱,或資稟充實,表密無汗,或性急易怒,火炎上以致津液不行,清濁相干……如此蔓延,自氣成積,自積成痰,此為痰,為飲,為吞酸之由也,良工未遇,謬藥又行,又夾瘀血,遂成窠囊,此為痞、為痛、為嘔吐、為噎膈反胃之次第也。


(《局方發揮》)由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不節而致氣機失常,遂致火熱上炎,津液不行,痰濕積滯,瘀血成症,造成種種疾病,此即所謂「百病皆生於氣」之由。


綜觀前論,丹溪主氣學說,既導源於理學,又繼承了《內》、《難》及仲景、河間、東垣、子和諸先哲之學術,集前人之大成,且變化運用於臨床實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75#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0:57 | 只看該作者

六、談補血必先益氣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說明氣血關係密切,血無氣不能生,氣無血不能化,氣血旺盛,生化無窮,這是氣血的生理。


從病理上看,失血之人必損氣,氣虛之人必缺血,古人對此頗多經驗,如十全大補湯、八珍湯,均為氣血兩補之劑,歸脾湯補氣攝血,實際重用黃耆、黨參,當歸補血湯為補血要方,而是以黃耆為主藥,因而補血必先益氣,成為中醫臨床規律。


現在有這樣一種傾向,如治療貧血病人,將養陰補血之劑堆砌使用,不考慮是否膩滯礙胃,更不考慮是否氣虛不能攝血,結果治療無效。


就是不明了補血必先益氣的道理。


章氏在臨床中曾治療不少較嚴重的貧血病人,皆重用補氣藥,使氣化則血自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76#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1:06 | 只看該作者

七、談開泄肺氣通調水道


癃、淋等證,平常治以通劑、利水劑,如澤瀉、茯苓、車前子、木通等,若證情仍不減者,可於方中加入桔梗,臨床可收顯效。


考桔梗味苦辛,性微溫,入肺經,能宣肺散邪,載藥上行,所以一貫有「藥中舟楫」之稱。


肺為氣之主,又為氣之上源,司「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之職,若肺氣不利,易形成源堵流塞,以致上竅閉而下竅塞,桔梗開肺氣以疏其源,則上竅通而下竅利,譬如茶壺,揭其蓋則壺咀自通,故前人有「提壺揭蓋」之說。


章氏治療急慢性腎炎出現的水腫,小便不通者,常用麻黃、桂枝以宣洩肺氣,肺氣得泄,則膀胱自利。


如他曾治一例急性腎炎水腫病人,小便不通,全身浮腫,用水腫湯(麻黃、桂枝、白朮、黃耆、苡仁、通草、茯苓皮、赤小豆、冬瓜仁、木香),3劑後水道得通,數日內水腫全消,以後用藥調理而愈,古方「越婢湯」的立方原則也是出於宣肺以利上源之意。


他治療老年癃閉(前列腺肥大)數例,初用通利藥,小便涓滴難下,後改用補中益氣湯合六味地黃湯化裁,數劑後尿道通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77#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1:17 | 只看該作者

八、談立方遣藥


古語謂「用藥如用兵」,方藥是醫者治療疾病的有力武器,一方一藥均關係到療效的好壞,甚至患者的安危,故當慎思而後篤行。


醫聖張仲景立方遣藥時,其藥味的多少和劑量的大小都有一定的法度可循。


如《傷寒論》桂枝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


用藥嚴謹,劑量配伍適宜,藥物味少效宏,調和營衛,解肌退熱力強,是辛溫解表的代表方之一,很值後學效法。


相比之下,現在有的醫者立方遣藥態度不夠嚴肅認真,僅憑興趣用藥,處方時不考慮方劑的配伍和藥物禁忌,既無原則又少規律,有的處方達數十味,一劑煎劑竟重達數斤,既浪費藥物,又損傷了病患。


如有一醫者治療肝炎時,為迎合病家求治心理,每次處方黃耆、茵陳均各開一斤,加上其他藥物有半斤者、有四兩者,這種欺世盜名的作法,與先賢嚴謹慎思的醫風相比何止天壤?


古代名醫如葉天士、吳鞠通等每張處方不過十味,用量亦適度。


古人還有將藥物軋成粗末,混合後作成散劑服用,既節省了藥物,又提高了療效。


臨床中往往有些患者,在敍述病情中抓不住主證,而將所有病況如數家珍,和盤托出,這就需要醫者用去粗取精、由表及裡去分析、歸納,果斷地抓住主要矛盾,出奇兵以制勝,而不是無的放矢,寒熱雜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78#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1:27 | 只看該作者

九、談相反相畏藥


藥物中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說,成為醫者立方遣藥的戒律。


相反、相畏既不是毫無依據,故弄玄虛,也不是性如鳩毒,用之則殺人。


章氏認為是某些藥在同用過程中,曾經出現過不應有的現象,甚至可能出現誤殺人的事例,故爾記錄在案,引以為戒。


他認為某些藥的確不能同用,如硫磺與朴硝,二藥都屬於「霸道」,同用之,能不殺人誤事乎?


但有的藥並不存在反和畏的嚴重性。


如人參與五靈脂,二藥都是「王道」,用之得當,有益無害。


徐靈胎治血鼓案,用「肉桂、黃連、人參、五靈脂、大黃,水煎,一啜下瘀血而愈」。


《張氏醫通》亦有相類方。


又如甘遂是否反甘草,甘遂為逐水藥,與甘草同用,可以緩和其逐水性能,使能利而不瀉,古人就有「甘遂甘草湯」的運用。


章氏在臨床中常遇有肝鬱氣滯而引起癭瘤或乳核患者,喜用四逆散、消瘰丸加昆布、海藻之類藥物,海藻與甘草共用,多數患者未出現不良反應,兩藥性質和平,何相反之有?


所以古人所留下的許多經驗或教訓,都必須經過我們的臨床實踐進行消化吸收,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不能人云亦云,全盤繼承。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1:38 | 只看該作者

十、常用藥物配伍功用


藥物的配伍運用,即通常所稱的藥對,是臨床用藥中常常遇到的問題,用之得當則事半功倍,反之,療效就不理想。


在這方面章氏有許多成功的範例:如麻黃配桂枝為發汗重劑;


蘇葉合蔥豉為發汗輕劑;


銀花配連翹,桑葉配菊花是輕宣清解;


柴胡配黃芩則為疏散和解;


蟬蛻合生軍為升降和解;


竹茹、橘皮合蘇葉、梔子為旁達和解。


元明粉配白蜜屬急性潤下;


芒硝配大黃屬急下峻劑;


陳海蛤合地栗為慢性潤下;


楂、曲配製軍能下食滯;


桃仁合醋軍可下瘀積;


礞石、沉香配製軍可下痰火;


甘遂、大戟合制軍能下水積;


黃耆配當歸、蓯蓉能潤下老人氣秘;


桃仁合松、柏二仁,可潤下產婦血秘。


蘿蔔汁配瓜蒂能急吐痰涎,淡鹽湯合橘紅可緩吐痰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80#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1:50 | 只看該作者

杏、蔻配薑、桔可辛溫開上


香、砂合二陳能辛溫和中;


附、桂配丁、沉可辛溫暖下;


蔥、豉配梔、芩能辛涼解肌;


杏、梔合銀、翹能輕清宣上;


芩、連配薑、夏能苦辛清中;


吳萸配黃連為苦降辛開。


五苓合三石,質重而導下;


蘆筍配燈芯能輕清宣氣;


桑葉合丹皮能輕清涼血;


知母配石、甘是甘寒清氣;


犀、羚合生地為鹹寒清血;


桔、夏配茯苓則消痰濕;


蔞、貝合竹瀝則清燥痰;


薑、附配荊、瀝可消寒痰;


海蛤合梨汁則消火痰。


神麯配穀芽、麥芽則消穀食;


山楂配萊菔子則消肉食;


烏梅配蔗漿、葛花則消酒積;


商陸合千金霜則消水積。


參、耆配朮、草是補氣虛;


歸、地合芎、芍則補血虛;


燕窩配冰糖是補津液;


棗仁合茯神則補心神;


熟地配枸杞可補腎精;


杜仲合川斷可補筋骨;


枳殼配桔梗善開胸膈以疏氣;


桃仁合紅花善通血脈以消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8 13:55 , Processed in 0.10449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