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條】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 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 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 此平時外風中入。而與肝臟之虛邪相結。於是皮膚經絡腑臟。各隨虛處。而外鼓上浮以暴中之者也。
上條是未經勾結臟邪之風。
故直曰風之為病。又曰中風使然。此則已經內通肝氣。變動而出。
故但曰邪而已矣。
脈之寸口。在表。應皮膚經絡。在上。應頭目口鼻。在內。則腑應膻中。臟應心肺者也。
今其脈舉之得浮。按之而緊。緊則寒氣凝斂之象。浮則陰血空虛之象。寒虛兩相搏於寸口。以寸口之在表者斷之。
則先是皮膚之大血空虛而見浮。肝木之陰邪外鼓而見緊。
故知邪在皮膚也。
此時若主桂枝湯以走皮膚。外加補血之當歸。以平其浮。加祛寒之附子、麻黃。以緩其緊。則賊邪猶可瀉也。
夫浮者。分肉之大血虛也。
大血既虛。則托於皮膚中之絡脈。其營血之虛更可知。彼皮膚猝暴之邪。
如同流賊。經久不瀉。則乘虛而貫入絡脈。於是從絡而或左或右。各隨所注而上頭目。邪勝。則正不能束邪。
故受病一邊。反覺寬緩。正不勝。則邪反乘正。
故不受邪一邊。便覺緊急。邪滿正虧。常相侵犯。
如正氣之引邪以自就者然。則口鼻反向不受病一邊而僻。且莫能自主而不遂矣。
邪在於絡四句。又補言浮者血虛一段。以申明首條當半身不遂之意。蓋謂血虛而絡虛者。不特一僻已也。
或左則左俱病。或右則右俱病。小絡少血。而以氣通肌肉者。
故受邪。則捍格而氣不通。 此不仁所由見也。
大經少氣。而以血養筋骨者。
故受邪。則遲謾而血不周。此重而不勝所由見也。
蓋善行數變之風邪。病則半身不遂。有必至之勢者、此耳。下文入腑入臟兩段。又從浮緊之脈。推展而言其重症也。
夫即寸口而診其內。左手之腑屬膻中。膻中如政府。為心君出入之靈道。浮則心氣上虛。緊則寒斂而神明內閉。
故邪入其腑。即不識人。右寸之臟屬肺。肺金主聲音。系靈機出納之橐龠。浮則肺氣內虛。緊則寒切而管簧勁急。
故邪入其臟。舌即難言。且此臟主游溢精汁之權。浮則有升無降。浮而緊。為寒液上泛之象。
故口吐涎。左寸不言心而獨言其腑者。以入心則死。無症可言故也。
門人問曰。中風為臟邪。各因虛處。而外鼓上浮以中之者。既聞其義矣。
夫入臟入腑之症。並見皮膚經絡等候。是從下焦而上入腑臟。因而由腑臟之胸分。溢出於經絡皮膚之表。其理可以神會。每見皮膚經絡之症。識人能言。則腑臟之未病。鑿鑿可據。若謂上從太陽之胸分而外出者。則膻中及肺。一臟一腑。皆麗胸中。邪既從此經過。則腑臟安得不病。而獨皮膚經絡乎、既不從胸分而外出。敢問何由而中於表。竟與腑臟不涉耶。答曰。太陽管皮膚經絡。固矣。
其陽明等五經之氣。各另開門而自出其經絡。以附於太陽之表。此蓋由本臟之經。而出之太陽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