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帝素問直解】

 關閉 [複製鏈接]
401#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8:35:32 | 只看該作者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篇

 

髁,窠同,音科,余篇仿此。

 

此舉太陰腰痛,為繆刺之法,言太陰之脈,行於腹中,而其孫絡,亦在於外也。

 

本經繆刺論云,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息。

 

今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是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也。

 

又云:刺腰尻之解,兩胂之上,是腰俞,以月生死為數,發針在已,左刺右,右刺左。

 

今刺腰尻交者,兩髁胂上,以月生死為 數,發針立已,左取右,右取左,是亦繆刺之法,不同於上文諸經之刺也。

 

蓋繆刺者,有痛而經不病者也,病在孫絡之間,毫毛之氣,不相通貫,故以毫針通其孫絡,左取右,右取左,刺數宜多,不循俞穴,故但以月生死為 數。

 

一日一 ,二日二 ,漸多之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十四 ,漸少之,與解脈腰痛,刺太陽之 中者,又不同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2#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8:35:42 | 只看該作者

風論第四十二篇

 

四時首春,五行首木,六氣首厥陰,厥陰之上,風氣主之,故風為百病長。

 

《金匱真言論》云,「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人與天地相參,天有此風氣,人亦有此風氣,人身經脈內虛,則生風,因風傳變,則其病各異,內病五臟,則形狀不同,舉而論之,故曰風論。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 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疾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如其解,愿聞其說。

 

因風而有寒熱之病,因風而有熱中寒中之病,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病之無常,或內至五臟六腑,同是風也,而病名不同,故以為問。

 

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

 

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洒然寒, 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 栗而不能食;

 

名曰寒熱。

 

藏,為字。

 

數,音朔。

 

 ,音突。

 

風之傷人,或為寒熱者,乃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於經脈,外不得泄於毫毛。

 

風者,其性鼓動,善行而數變,風氣藏於皮膚,則腠理開,開則洒然寒,腠理開而復閉,閉則熱而悶。

 

其寒也,陽氣虛微,則衰食飲。

 

其熱也,火氣過盛,則消肌肉,邪之所湊,其正必虛。

 

正氣虛,故使人外 栗而內不能食,申明風之傷人,或為寒熱者如此。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 。

 

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 泄,則為熱中,而目黃。

 

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風之傷人,或為熱中,或為寒中者,乃風氣與陽明之經脈而入於胃,循陽明胃脈而上,旁約太陽之脈,至目內 ,肌肉豐濃,則其人肥,肥則風氣不得外泄,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色黃,肌肉消減,則其人瘦,瘦則風氣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申明風之傷人,或為熱中,或為寒中者如此。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 而有瘍, 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癘者,有榮氣熱 ,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 潰,風寒客於脈而不者,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

 

風之傷人,或為癘風者,乃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太陽之脈俞。

 

脈,經脈也。

 

俞,俞穴也。

 

太陽之氣主通體,今行諸脈俞,而散於通體分肉之間。

 

分肉,分腠之肌肉也。

 

散於分肉,更與周身之衛氣相干,風氣行於脈俞,散於分肉,干於衛氣,則正氣不能通貫,其道不利。

 

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然脹而有瘍。

 

瘍,癘瘍也。

 

此肌肉有瘍,因脈外之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肌肉癘瘍而亦有不仁也。

 

申明癘者,經脈之氣,不和於榮,風氣相搏,搏而為熱,致有榮氣之熱,在於 肉之間,其經脈之氣不清,故使面王之鼻柱壞而周身之毛色敗,以致皮膚瘍 ,而為癘風。

 

由此觀之,是風寒客於太陽三經脈而不者,皮膚瘍潰,而名曰癘風也。

 

夫風為陽邪而主熱,寒為陰邪而主寒,今風寒客於脈中,不但名癘風,而或名曰寒熱也。

 

此申明風之傷人,或為癘風者如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3#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8:35:51 | 只看該作者

風論第四十二篇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

 

以 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

 

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

 

以冬壬 癸中於邪者,為腎風。

 

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

 

中,去聲,下同。

 

風之傷人也,或內至五臟六腑者,五臟合四時,四時合五行,春夏秋冬,四時之五行也。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日之五行也。

 

肝心脾肺腎,五臟之五行也,各以五行之時日受邪,而五臟之氣應之,則為五臟之風。

 

若風中五臟六腑之俞穴,傷其經脈,亦為臟腑之風,既曰傷於風,復曰傷於邪,以明風者,邪氣也。

 

既曰傷於邪,復曰中於邪,以明傷者,中之謂也。

 

此申明或內至五臟六腑,而為臟腑之風者如此。

 

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飲 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 為腸風飧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

 

系、舊本訛系,今改,末中為字。

 

風之傷人,或為偏枯者,或上或下,或外或內,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枯之風,為風氣循風府而上,則入腦之門戶,而為腦風。

 

風入目系而至於頭,則入目之門戶,而為目風眼寒。

 

酒氣充於絡脈,飲酒中風則入絡脈之門戶,而為漏風。

 

入房汗出,則腎精竭而腠理疏,復中於風,則入腎臟之門戶,而為內風。

 

以水灌頂曰沐,沐則發竅開,新沐中風,則入頂之門戶,而為首風。

 

久風入中,內傷中土,則入腸之門戶,而為腸風飧泄。

 

久風外在腠理,則入腠理之門戶,而為隱疹之泄風。

 

此申明風之傷人,或為偏枯之偏風者如此。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

 

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

 

長,上聲。

 

承上文而總結之。

 

申明風之為病,其病各異,其名不同也。

 

六氣主時,厥陰為首,厥陰之上,風氣主之,故風者百病之長也。

 

風無定體,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在氣在經,或上或下,或外或內,無常方然,致有上文諸風氣之病也。

 

此申明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者如此。

 

此一節,言風之傷人,有經氣上下內外之病,承帝問而一一以對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4#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8:36:05 | 只看該作者

風論第四十二篇

 

帝曰: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

 

愿聞其診及其病能。

 

風病五臟,則有五臟之形狀病能,何以診其不同。

 

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 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惡,去聲,下同。

 

駢,音駢。

 

差,瘥同。

 

狀,形狀也。

 

風性鼓動,開發毛竅,故多汗。

 

正邪不合,故惡風。

 

不特肺風為然,下文心風肝風脾風腎風胃風皆多汗惡風,血不充於皮毛,故色駢然白。

 

肺受風邪,故時咳,肺氣不足,故短氣,晝則陽氣盛,故晝日則差,暮則陽氣衰,故暮夜則甚,此肺風之形狀病能,其診視之部,在眉上闕庭之間,其色駢然白者是也。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舌,其色赤。

 

舌,舊本訛口,今改。

 

心者火也。

 

風動火炎,故唇舌焦而津絕。

 

風者木也。

 

木火相生,故善以怒而嚇人,火氣有餘,故面色赤,病甚則舌本強,而言不可快,此心風之形狀病能,其診視之部,在舌,其色赤,而並見於舌也。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干,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

 

悲,悲泣也,肝開竅於目,故善悲,蒼者,肝之色,故色微蒼。

 

風木合而火熱盛,故嗌於。

 

《經脈》論云,肝是動病,甚則嗌干,肝主怒,故善怒,善怒則時見憎於女子,此肝風之形狀病能,其診視之部,在目下之承泣,其色青,即微蒼,而見於目下也。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脾主身體,脾屬四肢。

 

風氣傷脾,故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土主肌肉,脾受風而土虛,故面皮色薄微黃,脾不消穀,故不嗜食,此脾風之形狀病能,其診視之部,在鼻上之明堂,其色微黃,而見於鼻也。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 。

 

隱曲不利,診在HT 上,其色黑。

 

HT ,舊本訛肌,今改。

 

腎者水也,風動水渙,故面龐然浮腫,腎藏精,上貫脊,故脊痛不能正立。

 

 ,黑也。

 

其色,面如煙塵之黑色也。

 

腎虛不能為隱曲之事,故隱曲不利,此腎風之形狀病能。

 

其診視之部在HT 上之顴。

 

HT ,兩頰肉也。

 

HT 上,顴也。

 

顴,腎所主也。

 

其色黑者,即 色而見於HT 上也。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 衣,則 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

 

此舉胃風所以該六腑也。

 

頸多汗者,汗出於頭而聚於頸,以明五臟之脈,不至於頭,故但言多汗惡風;

 

六腑之脈,皆循頸至頭,或從頭至頸,故曰頸多汗惡風,胃氣不和於上,不能納穀,故食飲不下,胃氣不和於下,大便不利,故膈塞不通,胃氣不和於中,脾胃不相運,故腹善滿,外失衣,則胃氣不充於外而 脹,裡食寒則胃氣不溫於內而飧泄,此胃風之形狀病能,其診視之色在形,而診視之部在腹,故診形瘦而腹大,猶言診其形色則瘦,診其腹上則大,以明五臟診色,六腑診形之義。

 

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 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上文新沐中風,則為首風。

 

首風之狀,其頭面多汗惡風,風入於頭,傷其骨空,一日之中,經脈之氣未行於頭,謂之當先風一日,正氣未至,風邪猖獗,故病甚。

 

病甚者,頭痛不可以出戶內也,即此一日之中,經脈之氣上行於頭,謂之至其風日,正氣已至,則痛病少愈。

 

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自汗喘息惡 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

 

自汗,舊本訛身汗,今改。

 

上文飲酒中風,則為漏風。

 

漏風之狀,酒氣外充則身無汗,酒行風動,或多汗矣。

 

多汗表虛,欲著復衣,故常不可單衣也。

 

食則汗出者,言身若無汗,食入則汗出也,甚則自汗者,言身或多汗,甚則自汗也。

 

甚,猶多也。

 

飲酒中風,絡脈空疏,故喘息惡風,汗出而衣常濡。

 

濡,濡濕也。

 

津液泄,故口乾善渴。

 

氣血皆虛,故不能勞事。

 

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

 

口中干,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

 

上文腠理久風,則為泄風。

 

泄風之狀,腠理虛,故多汗也。

 

汗出泄衣上,猶言身濕沾衣也。

 

汗出,故口中干。

 

泄衣上,則身濕。

 

既濕且冷,一如水漬而有風,故曰上漬其風也。

 

腠理久風,氣血皆虛,故不能勞事。

 

血虛,故身體盡痛。

 

氣虛,則身寒。

 

凡此承上文各入門戶之風。

 

而明其狀。

 

帝曰:善。

 

上文各入門戶之偏風,有腦風、目風,言首風,而腦風、目風在其中。

 

有內風、腸風,內風屬臟,腸風屬胃,故不復言。

 

帝默會其意而善之。

 

此一節,因五臟而並論各入門戶之風,形狀不同,病能各異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5#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8:36:12 | 只看該作者

痹論第四十三篇

 

痹,閉也,血氣凝澀不行也。

 

有風寒濕三氣之痹,有皮肌脈筋骨,五臟外合之痹,六腑有俞,五臟亦有俞;

 

五臟有合,六腑亦有合,故有五臟六腑之痹。

 

榮衛流行,則不為痹,痹之為病,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舉而論之,故曰《痹論》。

 

黃帝問曰:痹之安生?

 

周身經脈不和,拘攣閉痹,從何而生?

 

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 者為著痹也。

 

痹之生也,生於風寒濕三氣,雜至於身,合於經脈而為痹也。

 

三邪之中,復有偏勝,其風氣勝者,風無定體,故為行痹。

 

寒氣勝者,陰盛陽虛,故為痛痹。

 

濕氣勝者,留滯不行,故為著痹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6#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8:36:19 | 只看該作者

痹論第四十三篇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四時合五行,其因時受邪,而有五痹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 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

 

痹,閉也。

 

閉主冬,故論痹始於冬,以冬時遇此風寒濕三氣者,則為骨痹;

 

以春時遇此風寒濕三氣者,則為筋痹;

 

以夏時遇此風寒濕三氣者,則為脈痹;

 

以長夏至陰遇此風寒濕三氣者,則為肌痹;

 

以秋時遇此風寒濕三氣者,則為皮痹,須知五痹,雖有在骨在筋在脈在肌在皮深淺之不同,亦以風寒濕三邪之偏勝者,而有行痹痛痹著痹之各異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7#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8:36:29 | 只看該作者

痹論第四十三篇

 

帝曰:內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

 

皮肌脈筋骨,既合四時之氣,若內舍五臟六腑,則何氣使然?

 

岐伯曰: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

 

合,外內相合也,腎合骨,肝合筋,心合脈,脾合肌,肺合皮,五臟皆有合也,痹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所合,而為臟痹也。

 

故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

 

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

 

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  心。

 

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

 

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

 

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氣也。

 

  重,平聲。

 

病久不去,則逾年矣,故骨痹不已,至冬復感於邪,則內舍於腎。

 

筋痹不已,至春復感於邪,則入舍於肝。

 

脈痹不已,至夏復感於邪,則內舍於心。

 

肌痹不已,至至陰復感於邪,則內舍於脾。

 

皮痹不已,至秋復感於邪,則內舍於肺。

 

所謂內舍五臟之痹者,乃病久不去,亦多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

 

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者煩滿,喘而嘔。

 

重感於邪,則入於臟,故申言凡痹之客五臟者,肺脈起於中焦,為心之蓋,故肺痹者,煩滿,肺主呼吸,脈循胃口,肺痹故喘而嘔。

 

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厥氣上則恐。

 

心主脈,故心痹者脈不通。

 

心虛則煩,故煩則心下鼓。

 

鼓,猶動也。

 

心脈上肺,故暴上氣而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8#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8:36:36 | 只看該作者

痹論第四十三篇

 

《經脈》論云,心是動則病嗌干。

 

《宣明五氣篇》云,病心為噫。

 

故嗌干善噫。

 

心氣下交於腎,心厥氣上,不交於腎,則恐。

 

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

 

數,音朔,下同。

 

人臥血歸於肝,故肝痹者,夜臥則驚,木鬱則熱,故多飲,鬱而不升,故數小便。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9#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8:36:48 | 只看該作者

痹論第四十三篇

 

《經脈》論云,肝病丈夫 疝,婦人少腹腫,故上為引於下,有如懷物之狀。

 

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

 

人之生氣,發原於腎,生氣不升,故善脹。

 

尻,尾骨也。

 

尾骨下蹲,以代踵,足骨痿也;

 

脊骨高聳以代頭,天柱傾也。

 

脾痹者,四肢解墮發咳,嘔汁,上為大塞。

 

脾主四肢,故脾痹者,四肢懈惰;

 

土灌四旁,痹則上氣不灌,氣惟上逆,故發咳。

 

入胃之飲,借脾氣以散精,痹則不能散精,故嘔汁。

 

脾氣不能轉輸,則肺不能通調,故上為大塞。

 

凡此皆痹之客於五臟也。

 

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

 

腸,小腸大腸也。

 

小腸為心之腑。

 

《靈樞?經水》論云,手太陽外合淮水,內合於小腸,而水道出焉。

 

小腸痹,則熱鬱於上,故數飲。

 

氣滯於下,故小便出不得。

 

大腸為肺之腑。

 

大腸痹,則中氣逆於上,故喘爭;

 

清濁混於下,故時發飧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

 

胞痹,即膀胱痹也。

 

膀胱居於胞中,胞中位於少腹。

 

故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其痛也,若沃以沸湯之熱,膀胱之氣不出於皮毛,則澀於小便,胞中之血,不滲於膚腠,則上為清涕。

 

言六腑之痹,不及胃膽三焦者,腸胃皆受糟粕,言腸不必更言胃矣。

 

胞為經血之海,膽為中精之府,言胞不必更言膽矣。

 

三焦者,中瀆之府,水道出焉,屬膀胱。

 

言膀胱,不必更言三焦矣,凡此言痹之客於六腑也。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藏,如字。

 

結上文藏痹之意。

 

五臟為陰,以靜為本,故陰氣者,寧靜則神氣內藏,躁擾不寧,則神氣消亡,神氣亡,致有五臟之痹矣。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結上文腑痹之意。

 

六腑為陽,傳化飲食,若飲食自倍,則傳化有愆,而腸胃乃傷,腸胃傷,致有六腑之痹矣。

 

淫氣喘息,痹聚在肺。

 

淫氣憂思,痹聚在心。

 

淫氣遺溺,痹聚 在腎。

 

淫氣乏竭,痹聚在肝。

 

淫氣肌絕,痹聚在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0#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8:36:56 | 只看該作者

痹論第四十三篇

 

溺,鳥去聲。

 

申明躁則消亡者,如淫亂之氣,使人喘息而躁,則痹聚在肺,而肺氣消亡矣。

 

淫亂之氣,動人憂思而躁,則痹聚在心,而心氣消亡矣。

 

淫亂之氣,令人遺溺而躁,則痹聚在腎,而腎氣消亡矣。

 

淫亂之氣,使氣血乏竭而躁,則痹聚在肝,而肝氣消亡矣。

 

淫亂之氣,使肌肉斷絕而躁,則痹聚在脾,而脾氣消亡矣,此淫氣內亂,致有五臟之痹,以明靜則神藏,躁則消亡之意。

 

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1#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8:37:04 | 只看該作者

痹論第四十三篇

 

易,去聲,下同。

 

益,增也,申明腸胃乃傷者,諸腑痹不已,亦增五內之病也。

 

其腑痹而風氣勝者,風以散之,不但不增內病,而其人之痹且易已也,以明腸胃乃傷之腑痹,重則益內,輕則易己之意。

 

帝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其病且有死者,有疼久者,今有易已者,其故何也?

 

並舉以問,殆欲詳明易已之痹。

 

岐伯曰:其入臟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

 

痹時有死者,乃入藏者死,或疼久者,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若其易已者,乃留於皮膚間者,易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2#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8:37:11 | 只看該作者

痹論第四十三篇

 

帝曰:其客於六腑者何也?

 

帝欲詳明六腑之易已,故為是問。

 

岐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是為六腑之痹,故申言此亦其食飲居處,猶言食飲自倍,居處失宜,以為腑痹之病本也。

 

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中,去聲。

 

五臟皆有合,而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三氣中其俞,而食飲無節以應之,則風寒濕之邪,循俞穴而入,各舍其腑也,與五臟之病久不去,復感於邪,內舍於其合者,同一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3#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8:37:19 | 只看該作者

痹論第四十三篇

 

帝曰:以針治之奈何?

 

以針治六腑之痹,奈何?

 

岐伯曰: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

 

不但六腑有俞,而五臟有俞,不但五臟有合,而六腑有合,循其六腑經脈之分行,各有所發之部,各隨其所過之路,因而針之,病可瘳也,此腑痹之所以易已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4#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8:37:26 | 只看該作者

痹論第四十三篇

 

帝曰: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

 

承上文五臟六腑之痹,復問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洒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 貫五臟、絡六腑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5#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8:37:34 | 只看該作者

痹論第四十三篇

 

《靈樞?榮氣》篇云:榮氣之道,內穀為實,穀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是榮氣者,乃水穀之精氣,以相資益也。

 

其氣先和調於五臟,次洒陳於六腑,乃能資益其榮,而入行於脈中也。

 

榮行脈中,故榮氣循脈上下,從內出外,內則貫五臟,外則絡六腑也。

 

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 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 盲膜,散於胸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6#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8:37:43 | 只看該作者

痹論第四十三篇

 

《靈樞?衛氣》論云,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榮氣,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是衛者,乃水穀之悍氣,以相輔助也。

 

其氣 疾滑利,不能化精氣而入行於脈中也,不入於脈,故但循於皮膚之中,以及分肉之間,內則氣熏於盲膜,外則氣散於胸腹。

 

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

 

承上文榮行脈中,衛行脈外之意,而言逆其榮衛之氣則病,從其榮衛之氣則愈。

 

榮衛之氣,循行不息,不與風寒濕三氣相合,是以不為痹也,承五臟六腑之痹,而申明榮衛之不為痹者如此。

 

帝曰:善。

 

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

 

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營運不息,故不為痹。

 

所以風氣勝而痹易已,帝故善之。

 

復問痹或有身痛者,或有身不痛者,或有不知痛癢而不仁者,或有身寒者,或有身熱者,或有無汗而燥者,或有有汗而濕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痹之痛者,寒邪之氣多也,身有寒,故痛也。

 

寒氣勝者,為痛痹,此之謂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痛, 皮膚不營,故為不仁。

 

次痛,舊本訛通,今改。

 

其痹之不痛與不仁者,痹病久而邪入深,病久則榮衛之行,失其常度而澀矣。

 

入深,則經脈絡脈,時疏於外矣。

 

榮衛行澀,經絡時疏,血氣外而不內,故不痛。

 

其不仁者,皮膚之血氣,不營運於通體,皮膚不營,血氣內而不外,故不知痛癢而為不仁。

 

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

 

其痹之有寒者,以人身陽氣少,陰氣多,陰氣多而與病相益,故寒也。

 

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

 

其痹之有熱者,以人身陽氣多,陰氣少,陽氣多則病陽氣勝,陽氣勝而遭陰氣之不勝,故為痹熱。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

 

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其痹之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氣之甚也。

 

其人身亦陽氣少,陰氣盛,濕,陰類也。

 

陰氣盛而逢濕,是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濕也,知陰氣盛而主濕,則知陽氣盛而主燥矣。

 

此申明痛癢寒熱燥濕之痹者如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7#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8:37:53 | 只看該作者

痹論第四十三篇

 

帝曰:夫痹之為病,不痛何也?

 

凡痹必痛,今夫痹之為病,有不痛者,何也?

 

岐伯曰:痹在於骨,則重;

 

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

 

在於 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

 

在於皮,則寒。

 

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

 

外內之氣,不相交合則痛,病有形之皮肉筋脈骨,而氣機得以相交則不痛。

 

如痹但在於骨,而筋脈皮肉之氣自和,則身重而不痛;

 

痹但在於脈,而皮肉筋骨之氣自和,則血凝不流而不痛;

 

痹但在於筋,而皮肉骨脈之氣自和,則屈不伸而不痛;

 

痹但在於肉而皮骨筋脈之氣自和,則不仁而不痛;

 

痹但在於皮,而骨肉筋脈之氣自和,則寒而不痛,故不痛者。

 

具此在骨在脈在筋在肉在皮五者,余氣得以相通,則不痛也。

 

凡痹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

 

承上文痛癢寒熱燥濕之痹,而曰凡痹之類。

 

類,猶合也。

 

謂寒合於濕,熱合於燥也。

 

如濕痹逢寒,則寒濕相薄,故生蟲,蟲生則癢矣。

 

燥痹逢熱,則筋骨不濡,故縱。

 

縱,弛縱也。

 

弛縱則痛矣。

 

帝曰:善。

 

上文未言燥痹,於此明之,帝故曰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8#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8:38:03 | 只看該作者

痿論第四十四篇

 

承上編痹證而論痿證也。

 

痿者,四肢痿弱,舉動不能,如痿棄不用之意。

 

肺為臟之長,故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 ,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為諸脈之長,故治痿獨取陽明。

 

黃帝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

 

痿證發於臟,故問五臟使人痿。

 

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

 

五臟在內,各有所主,皮毛血脈筋膜肌肉骨髓,肺心肝脾腎之所主也。

 

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 也。

 

舉動自如,皆臟氣和於內而主於外,故肺熱葉焦,是肺臟病於內矣。

 

病於內,則肺主皮毛,虛弱急薄應於外,若更留著不行,則生痿 。

 

 ,兩足廢弛也。

 

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

 

折,音舌。

 

心氣熱,是心臟病於內矣。

 

病於內,則心主之血脈應於外,下脈厥而上,言血脈在下者,厥逆而上也。

 

上則下脈虛,言厥逆而上,則在下之血脈虛也。

 

下脈虛,則生脈痿灸。

 

經脈血脈,不能升降開合,為樞斷折而收挈。

 

斷折挈,是以脛骨縱緩,而不任地也。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肝氣熱,是肝臟病於內矣。

 

肝熱,則膽亦熱,故膽氣上泄而口苦,肝病於內,則肝主之筋膜應於外,故血液竭而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拘攣,故發為筋痿。

 

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脾氣熱,是脾臟病於內矣。

 

脾熱,則胃亦熱,故胃干而渴,脾病於內,則脾主之肌肉應於外,故肌肉不仁。

 

不仁,不知痛癢也。

 

由是,則發為肉痿。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腎氣熱,是腎臟病於內矣。

 

病於內,則腎主之骨髓應於外,其腰脊不能舉動,因於骨枯而髓減,由是則發為骨痿,此五臟之所以使人痿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9#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8:38:14 | 只看該作者

痿論第四十四篇

 

帝曰:何以得之?

 

五臟之熱,何以得之?

 

岐伯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 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 ,此之謂也。

 

長,上聲下同。

 

肺朝百脈,故肺者臟之長也。

 

肺位居高,故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致心氣內郁,火刑肺金,則發肺鳴,肺鳴如火熔金而有聲也。

 

故鳴則肺熱葉焦,上文言肺熱葉焦,著則生痿 ,此言肺為臟之長,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 ,即此肺為臟長之謂也。

 

五臟因肺熱葉焦而發為痿 ,是五臟皆受氣於肺,而痿 之證,不但由於肺熱,且由五臟之熱矣,此明上文肺熱成痿之意。

 

悲哀太甚,則包絡絕,包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 血也。

 

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

 

包,舊本訛胞,今改。

 

數,音朔。

 

悲哀太甚,則心氣內傷,故包路絕。

 

包絡,心包之絡也。

 

包絡絕,則血外溢,而陽熱之氣內動,其發病也,則心氣下崩。

 

下崩則數溲血也,故本經《本病論》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

 

大經空虛,猶之包絡絕也。

 

包絡絕,而血下溲,則不能外充肌肉,故發為肌痹,更不能內榮經脈,故傳為脈痿,此明上文心熱成痿之意,按本經有《本病論》,原遺闕,今搜捕,並無此言。

 

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 筋痿,及為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

 

下經不可考矣,余俱仿此。

 

思想無窮,所愿不得,則怫鬱於內,肝氣傷矣,意淫於外者,其意淫縱於外,不靜存也。

 

入房太甚,宗筋弛縱者,房勞過度,陰器衰弱也。

 

夫入房太甚,宗筋弛縱,則發為筋痿,意淫於外,相火不寧,則為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

 

此明上文肝熱成痿之意。

 

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 肉痿者得之濕地也。

 

漸,進也。

 

有進於濕,則以水為事,其水若有所留,其濕則居處相濕,為是則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以明上文脾熱成痿之意。

 

有所營運,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

 

腎者,水藏也。

 

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 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

 

有所遠行,則身體勞倦,復逢大熱,則津竭而渴,渴而陽氣內伐。

 

伐,功伐也。

 

陽氣內伐,則熱舍於腎。

 

夫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是以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

 

以明上文腎熱成痿之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20#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8:38:23 | 只看該作者

痿論第四十四篇

 

帝曰:何以別之?

 

別,音逼。

 

伯論五臟之痿,皆從內起,帝欲征之於外,故問何以別之?

 

岐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

 

欲別其外,當驗其色,故肺熱者,面色白面毛敗。

 

白者肺之色,皮毛者,肺之合也。

 

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

 

赤者,心之色。

 

絡脈者,心之合也。

 

肝熱者,色蒼而爪枯。

 

蒼者,肝之色。

 

爪者,筋之余也。

 

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

 

黃者,脾之色。

 

肉者,脾之合也。

 

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黑者,腎之色。

 

齒者,骨之余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0 14:53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