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帝素問直解】

 關閉 [複製鏈接]
941#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36:12 | 只看該作者

陰陽類論第七十九篇

 

陰陽類者,陰陽類聚而交合也。

 

三陽二陽一陽,三陰二陰一陰,其中交屬相並,繆通五臟,陽與陰和,陰與陽和,首論五臟陰陽之至貴,末論四時陰陽之短期,中論三陽三陰之交合,皆為陰陽類也。

 

孟春始至,黃帝燕坐,臨觀八極,正八風之氣,而問雷公曰: 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臟最貴?

 

四時之氣,始於孟春,黃帝燕坐,臨觀八極,而正八風之氣,得陰陽互用之妙,內外交通之理,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即人身經脈之道,五行在中,主於五臟,今五中所主,何臟最貴?

 

此帝臨觀八極,以正八風之氣,而有是問也。

 

雷公對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之主時,臣以其臟最貴。

 

五行之木,在時為春,在干為甲乙,在色為青,在中主肝,孟春始至,肝木之氣,治七十二日,是肝脈之主時,則肝臟最貴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2#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36:19 | 只看該作者

陰陽類論第七十九篇

 

帝曰:卻念上下經,陰陽從容,子所言貴,最其下也。

 

《疏五過論》云,上經下經,揆度陽陰,卻念上下經,即上經下經也。

 

陰陽從容,即揆度陰陽也,從容揆度,則子所言貴,最其下也,而有至貴者在焉!

 

雷公致齋七日,旦復侍坐。

 

公聞帝教,未明其貴,故致齋七日,旦復侍坐,求教於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36:27 | 只看該作者

陰陽類論第七十九篇

 

帝曰: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游部。

 

此知五臟終始。

 

三 陽為表,二陰為裡,一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

 

三陽為經者,太陽為開,循身之背,猶大經之經於外也。

 

二陽為維者,陽明為闔,循身之面,猶維絡之維於內也。

 

一陽為游部者,少陽為樞,循身之側,開闔憑之,猶游行之部署,而旋轉出入也,此為經為維為游部,可知五臟之終始。

 

終,猶下也;

 

始,猶貴也。

 

欲知臟之貴下,在於三陰,不在三陽。

 

故曰三陽為表,言太陽秉膀胱寒水之氣,而主周身之表陽也,二陰為裡,言少陰秉心腎水火之氣,而主神志之五內也。

 

一陰至絕,作朔晦,言厥陰為陰之盡,絕而後生,猶月晦而朔,故一陰至絕,可作朔之晦也。

 

由此推之,則心神腎志之五內者至貴,而厥陰肝臟之至絕者最下也,貴下之理,具合不爽,故曰卻具合以正其理。

 

雷公曰:受業未能明。

 

上文為經為維為游部,及為表為裡,至絕之說未明,故復問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4#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36:38 | 只看該作者

陰陽類論第七十九篇

 

帝曰: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三陽脈至手太陰,弦浮而不沉, 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

 

所謂三陽為經者,乃太陽為經也。

 

三陽為表者,太陽之氣,在手太陰肺主之皮毛,乃三陽脈至手太陰也,太陽從樞轉而外開,故其脈弦浮而不沉。

 

弦,樞脈也;

 

浮,開脈也;

 

不沉,開而不闔也,此三陽為經,三陽為表之義。

 

經脈循行,自有常度,故可決以度,心誠求之,其理自明,故可察以心,決之察之,可以合之陰陽之論。

 

即上文上下經,陰陽從容之論也。

 

所謂二陽者,陽明也,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

 

所謂二陽為維者,陽明也。

 

陽明之氣,亦合肺金之皮毛,故陽明之脈,至手太陰,陽明從樞轉而內闔,故其脈弦而沉急不鼓。

 

弦,樞脈也;

 

沉急,闔脈也;

 

不鼓,闔而不開也。

 

火熱,曰炅,炅至以病,乃金受火刑,陽明金也,太陰亦金也,無論陽明太陰,受火之克,皆死。

 

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陽之病也。

 

專陰則死。

 

所謂一陽為游部者,少陽也。

 

少陽主樞,能開能闔。

 

少陽之脈,至手太陰,則從太陽之開。

 

太陽之在皮毛也,上連人迎,則從陽明之合。

 

陽明之脈合人迎也,其脈弦,少陽之脈也,脈急為實,脈懸為虛,急懸,則外實內虛,急懸而樞轉不絕,此少陽之病也;

 

若少陽之氣,不出乎陽,專在於陰,則死。

 

專陰者,惟陰無陽,不樞轉也。

 

所以申明三陽為經,三陽為表;

 

二陽為維;

 

一陽為游部者如此。

 

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交於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上文三陽二陽一陽,其脈皆至手太陰,太陰為三陰,三陰屬肺,受朝百脈,故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

 

手太陰主天,天氣下降,故交於太陰。

 

交於太陰,交於足太陰也。

 

足太陰主地,靜順承天,故其脈伏而鼓,鼓而不浮,此天地氣交,即陰陽既濟之道。

 

凡水火之類,一切可該。

 

故曰上空志心,蓋志屬水,心屬火也。

 

所以申明太陽陽明少陽之氣,外合手太陰所主之皮毛,而內歸於足太陰之坤土者如此。

 

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

 

所謂二陰為裡者,二陰秉水火陰陽之氣,合太陽之水火陰陽,故二陰至肺;

 

至肺者,太陽陽熱之氣,在肺主之皮毛也;

 

氣歸膀胱者,太陽水寒之氣,合水府之膀胱也;

 

二陰之氣,合於太陽,必從中土而內入,故外連脾胃;

 

脾胃者,中土也。

 

一陰獨至,經絕氣浮,不鼓鉤而滑。

 

所謂一陰至絕作朔晦者,乃一陰獨至,經絕而氣浮也。

 

經絕,猶之一陰至絕也。

 

經絕氣浮,所以作晦朔也,無生長之機,故其脈不鼓鉤,陰極而有微陽,故不鼓鉤而滑。

 

所以申明二陰為裡,一陰至絕作朔晦者如此。

 

此六脈者,乍陰乍陽,交屬相並,繆通五臟,合於陰陽,先至為主,後至為客。

 

繆,平聲。

 

結上文而言,此三陽三陰之六脈者,氣機環復,故乍屬於陰,乍屬於陽,乍陰乍陽,則陰陽交屬相並,三陽三陰,皆合五行,交屬相並,故繆通五臟,言三陰通五臟,三陽亦通五臟也,陰陽皆通五臟。

 

故合於陰陽,太陽,具水火之氣。

 

少陰亦具水火之氣。

 

陽明具金土之氣,太陰亦具金土之氣。

 

少陽具木氣,厥陰亦具木氣。

 

如病發於陽,而陽氣先至,則陽氣為主,陰氣為客;

 

病發於陰,而陰氣先至,則陰氣為主,陽氣為客。

 

主客者,本標之謂也。

 

至者,氣至於臟,發為病也。

 

雷公曰:臣悉盡意,受傳經脈,頌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不知陰陽,不知雌雄。

 

《示從容論》雷公曰,復問所以三臟者,以知其比類也。

 

帝曰夫從容之謂也。

 

此篇帝云,卻念上下經,陰陽從容。

 

公故曰,臣悉盡意,將以受傳經脈,頌得昔日所言從容之道,以合此日之從容,則陰陽交會之理可知。

 

今也不知陰陽,不知陰陽之雌雄,復詳請於帝,欲明陰陽之相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5#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36:52 | 只看該作者

陰陽類論第七十九篇

 

帝曰:三陽為父,二陽為衛,一陽為紀,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

 

使,去聲。

 

乾為天為父,太陽之氣如天,故三陽為父,陽明秉金氣而堅勁,故二陽為衛,少陽為初陽而煦濡,故一陽為紀,太陽既如天,則太陰當如地,故三陰為母。

 

二陽既為衛而御外,則二陰當為榮而居內,故二陰為雌。

 

一陽即為紀而聯屬,則一陰主陰,盡而無陽。

 

故一陰為獨使。

 

上文雷公云,不知陰陽,不知雌雄,觀此,則可知陰陽之雌雄矣。

 

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乾燥,病在土脾。

 

舊本在四肢別離下,今改正於此。

 

此以一陰而兼論一陽,次以一陰而兼論二陽,又次以一陰而兼論三陽也。

 

一陰,厥陰也,一陽,少陽也。

 

少陽之氣,生於厥陰,厥陰之氣,合於少陽。

 

今一陰一陽,不相為類,故其脈代絕。

 

代絕者,此厥陰之氣,不合少陽,而上至心包也。

 

合少陽則上下有常,出入有知;

 

今厥陰之氣,至於心包,以厥陰而合厥陰,惟陰無陽,故上下無常,出入不知;

 

少陽火氣上炎,不得厥陰之陰氣以相濟,故喉咽乾燥。

 

《宣明五氣篇》云,脾脈代。

 

代者,脾之本脈也;

 

今脈代絕,致厥陰少陽,不相交合,故病在土脾。

 

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脈 而動,九竅皆沉。

 

二陽,陽明胃土也,一陰,厥陰肝木也。

 

二陽一陰相合,則木制其土,故當陽明主病;

 

陽明主病,則陽明胃土,不勝一陰肝木,土不勝木,故其脈 而動。

 

 動於下,木制其土,故九竅皆沉。

 

三陽一陰,太陰脈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

 

太陰之陰,舊本訛陽,今改,三陽,太陽也。

 

一陰厥陰也。

 

太陽合手太陰肺氣於皮毛,故三陽一陰相合,而太陽脈勝也。

 

太陰之脈屬肺金,故一陰肝木不能止,謂不能止太陰之勝也,金勝於上,木鬱於下,故內亂五臟,木鬱肝虛,故外為驚駭。

 

二陰三陽,病在肺,少陰脈沉,勝肺傷脾,外傷四肢。

 

三陽之三舊本訛二,今改。

 

此以二陰而類三陽。

 

次以二陰而類二陽,又次以二陰而類一陽也。

 

二陰,少陰也;

 

三陽,解見上文;

 

太陽之氣主皮毛,皮毛者肺之合。

 

故二陰三陽相合,病在肺也。

 

二陰合三陽而病肺,則三陽有餘,二陰不足,故少陰脈沉也。

 

勝肺,猶言肺氣勝也;

 

其勝在肺,則傷脾。

 

申明傷脾者,非傷太陰之脾臟,乃外傷四肢也。

 

蓋皮毛之氣過盛,則內傷肌腠,而病及四肢,先曰傷脾,以脾主四肢,究之所傷不在脾也。

 

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癲疾為狂。

 

二陰二陽相合,皆交至者,少陰陽明,交相病也;

 

少陰屬腎,故病在腎。

 

罵詈妄行,癲疾為狂,病在陽明也。

 

此少陰陽明,皆交至而為病也。

 

二陰一陽,病出於腎,陰氣客游於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肢別離。

 

空,作孔。

 

空竅,汗孔之竅也。

 

堤,猶路也。

 

少陰少陽相合,陰勝其陽,故病出於少陰之腎。

 

少陽三焦之脈,散絡心包,出於胃脘,今少陰之氣,客游於心脘下,是陰客於陽,水勝其火,致三焦不能出氣,以溫肌腠,一似空竅之路,閉塞不通,故曰空竅堤,閉塞不通也。

 

三焦者,火熱之氣;

 

四肢者,諸陽之本;

 

今三焦之氣,閉塞不通,則不和於陽,故曰四肢別離,謂火熱之氣,不與陽和也。

 

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並絕,浮為血瘕,沉為膿 。

 

此舉三陰,兼論二陽;

 

而三陽一陽皆在其中也。

 

二陽三陰,陽明太陰相合也,不但二陽合三陰,而三陽一陽,皆合三陰,三陰,至陰也。

 

至陰皆在者,言二陽在至陰,而三陽一陽皆在也,以至陰而合諸陽,則陽氣有餘,故陰不能過陽,以諸陽而合至陰,則陽歸於陰,故陽氣不能止陰;

 

陰不過陽,則陽盛,陽不止陰,則陰勝,始則陰陽並勝,繼則陰陽並絕,如陽勝脈浮,則浮為血瘕,陰勝脈沉,則沉為膿 ,血而瘕,則陰不濟陽而陽勝,陽勝則陰絕矣。

 

 而膿,則陽不濟陰而陰勝,陰勝則陽絕矣。

 

陰陽皆壯,下至陰陽,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診決死生之期,遂合歲首。

 

結上文陰陽相類之義,上文陰陽相合,乃陰氣陽氣,皆屬有餘,是陰陽皆壯也。

 

交合而病,氣歸於臟,是下至陰陽也。

 

下至陰陽,復有升降,故上合昭昭之天,下合冥冥之地;

 

以上天下地之理,即可診決死生之期。

 

五臟五行,始於木而終於水,猶四時始於春而終於冬,遂合今曰孟春之歲首。

 

此陰陽從容比類,類聚無方,而五臟最貴最下之理,從可識矣。

 

雷公曰:請問短期。

 

承診決死生之期,而復問短期。

 

黃帝不應。

 

死生之期,可以理決,帝故不應。

 

雷公復問。

 

黃帝曰:在經論中。

 

雷公曰:請問短期。

 

短期之理,在上經下經,八十一論之中,而公必欲請聞於帝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6#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37:00 | 只看該作者

陰陽類論第七十九篇

 

黃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於陽者,至春正月,脈有死征,皆 歸出春;

 

冬三月之病,在理已盡,草與柳葉皆殺,春,陰陽皆絕;

 

期在孟春。

 

理,裡通。

 

此下論,上合昭昭,下合冥冥,以決死生之期,遂合歲首之理。

 

冬三月之病水病也,病合於陽者,合於太陽寒水之氣也。

 

冬失其藏,春無以生,故至春正月,其病不愈,則脈有死征;

 

雖不即死,皆歸出春,謂出春交夏,決死也。

 

若冬三月之病,在裡之精氣已盡,則不能出春,仲春草發,季春柳葉發,草與柳葉時皆殺,殺,猶死也。

 

若冬三月之病,至春,陰陽皆絕,期在孟春當死,不能至仲春之草,與季春之柳葉矣,此冬三月之病而有短期也。

 

春三月之病,曰陽殺,陰陽皆絕,期在草干。

 

此春三月之病而有短期也。

 

春夏為陽,秋冬為陰。

 

春三月之病,陽氣不生,故曰陽殺。

 

殺,猶絕也。

 

越春夏而至於秋,則陰陽皆絕,期在深秋之草干而死。

 

夏三月之疾,至陰不過十日,陰陽交,期在 水。

 

,濂同。

 

此夏三月之病而有短期也。

 

六月長夏,屬於至陰,時當至陰,陽氣盡浮於外。

 

夏三月而病不愈,交於至陰,不過十日死;

 

若越長夏而至於秋,則為陰陽交;

 

夏三月之病而交於秋,期在水而死。

 

 ,猶清也。

 

中秋水天一色之時也。

 

秋三月之病,三陽俱起,不治自已,陰陽交合者,立不能坐, 坐不能起;

 

三陽獨至,期在石水;

 

二陰獨至,期在盛水。

 

此秋三月之病而有短期也。

 

前三陽,謂太陽、陽明、少陽,故曰俱;

 

後三陽,謂太陽;

 

二陰,謂少陰,故曰獨也。

 

秋之三月,肺金主氣,若秋三月之病,合太陽陽明少陽而俱起者,此陽病合肺,當不治自已;

 

若陰陽交合,至秋三月而病者,主陰陽不和,當立不能坐,坐不能起;

 

若有陽無陰,而太陽之氣獨至,當秋時而病者,期在冬令之石水而死;

 

若有陰無陽,而少陰之氣獨至,當秋時而病者,期在春令之盛水而死;

 

太陽為水府,少陰為水藏,死於冬之石水,金不生水也,死於春之盛水,水不生木也。

 

此決死生之期,而陰陽相類之理,更可識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7#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37:20 | 只看該作者

方盛衰論第八十篇

 

盛者,陰陽形氣之盛;

 

衰者,陰陽形氣之衰。

 

方,度也,診也。

 

五度十度,視息視意,皆持診之道,所以方其盛衰也,若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是謂失道。

 

雷公請問:氣之多少,何者為逆,何者為從?

 

氣,陰陽之氣也;

 

多,猶盛也;

 

少,猶衰也。

 

人身陰陽之氣,有多而盛,有少而衰,盛衰之道,有逆有從。

 

何者為逆?

 

何者為從?

 

所以方氣之盛衰也。

 

黃帝答曰:陽從左,陰從右,老從上,少從下,是以春夏歸陽 為生,歸秋冬為死;

 

反之則歸秋冬為生。

 

是以氣多少,逆皆為厥。

 

上少,去聲。

 

響明而治,左陽右陰,故陽從左,陰從右。

 

四時之氣,秋冬為陰,從上而下,春夏為陽,從下而上,故老從上,少從下。

 

蓋老為秋冬之陰,少為春夏之陽也。

 

是以人身春夏之時,其氣歸陽,為生;

 

歸秋冬之陰,為死。

 

若反之,則歸秋冬為死者,歸秋冬反為生,反之而生,氣之逆也,是以陰陽之氣,無論多少,若逆之,則皆為厥矣。

 

問曰:有餘者厥耶?

 

逆皆為厥,生氣將竭,故舉有餘以問。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

 

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

 

氣上不下,頭痛巔疾,求陽不得, 求陰不審,五部隔無征,若居曠野,若伏空室,綿綿乎,屬不滿日。

 

是以少氣之厥,令人妄夢, 其極至迷。

 

三陽絕,三陰微,是為少氣。

 

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便為厥。

 

如陰氣一上,陽氣不下,則陰盛陽虛,故寒厥到膝;

 

少者陰陽血氣方盛,寒厥到膝,而行秋冬之氣,則死,老者陰陽血氣方衰,寒厥到膝,而行秋冬之氣,猶生,此陰盛陽虛,致有寒厥到膝之病也;

 

若陽氣上,陰氣不下,則陽盛陰虛,致有頭痛巔疾之病矣,此寒厥到膝,頭痛巔疾,其病極危,其理至微,但求陽以治之,而不得其真,止求陰以治之,而不審其全。

 

在膝在頭,五臟之部,隔遠無征。

 

人病此者,若居曠野而形不存,若伏空室而神不守,綿綿乎一息之微,屬望其生,若不能滿此一日矣,是以少氣之厥,猶之令人妄夢,推其極而至於昏迷,此三陽之氣,不能下交,是三陽絕也。

 

三陰之氣,不能環復,是三陰微也。

 

陽絕陰微,是為少氣之厥,非有餘之謂也。

 

是以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籍籍,得其時,則夢見兵戰。

 

腎氣虛,則使人 夢見舟船溺人,得其時,則夢伏水中,若有畏恐。

 

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得其時,則 夢伏樹下不敢起。

 

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

 

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得其時, 則夢築垣蓋屋。

 

此皆五臟氣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合之五診,調之陰陽,以在《經脈》。

 

籍,音習。

 

承上文妄夢至迷之意,伸言五臟氣虛,則有五臟之夢也。

 

夢見白物,斬血籍籍,肺氣虛矣。

 

得其時者,氣將復也。

 

兵戰,則肺氣將伸矣。

 

舟船溺人,腎虛夢也;

 

伏水中若有畏恐,腎氣將伸矣。

 

菌香生草,肝虛夢也;

 

伏樹下不敢起,肝氣將伸矣。

 

救火陽物,心虛夢也,燔灼,心氣將伸矣。

 

飲食不足,脾虛夢也;

 

築垣蓋屋,脾氣將升矣。

 

此皆五臟氣虛而形諸夢,乃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可以合之五診,調之陰陽,以察周身之經脈。

 

在,察也。

 

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陰陽氣盡,度民君卿。

 

度,入聲,下同。

 

度民君卿,舊本在診必上下之下,今改正於此。

 

上文五臟氣虛,合之五診。

 

此言五診之中,有十度也。

 

度,量也。

 

十度者:一曰度人,人之貧富,性之緩急也;

 

二曰度脈,脈之大小,至之遲數也;

 

三曰度臟,臟之虛實,氣之從逆也;

 

四曰度肉,肉之肥瘠,體之盛衰也;

 

五曰度筋,筋之強弱,力之多寡也;

 

六曰度俞,腑俞臟俞,上下出入也;

 

七曰度陰陽氣盡,陰盡而初陽生,陽盡而一陰始也;

 

八曰度民;

 

九曰度君;

 

十曰度卿,民君卿皆人也。

 

民不得同於卿,卿不得同於君,就其心志而揆度之,此五診之有十度也。

 

人病自具,脈動無常,散陰頗陽,脈脫不具,診無常行,診必上下。

 

上文診有十度,此言診無常行,難於度也。

 

診脈者,診病也。

 

今人病自具,脈動無常,有是病,則有是脈,理之常也。

 

病具而不見於脈,是謂無常。

 

無常者,病散於陰,而脈頗陽,脈虛於內,而病不具。

 

脫,猶虛也。

 

是診無常行,診必因上以知下,不但十度為然也。

 

受師不卒,使術不明,不察逆從,是為妄行,持雌失雄,棄陰 附陽,不知並合,診故不明,傳之後世,反論自章。

 

此下論陰陽持診之道,所以方其盛衰也。

 

受師不卒,則謬言為道,使術不明,則妄作雜術,不卒不明,不能察陰陽之逆從,是為妄行。

 

妄行者,但持其雌,而失去雄,偏棄其陰而附其陽,不知陰陽之並合,診故不明。

 

不明而診,道無可傳,理無可通,故傳之後世,反論自章,診不合理,自以為章。

 

至陰虛,天氣絕;

 

至陽盛,地氣不足。

 

陰陽並交,至人之所 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8#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37:32 | 只看該作者

方盛衰論第八十篇

 

陰陽並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

 

至陰,太陰也。

 

至陰虛,則人之地氣不升,地氣不升,故天氣絕。

 

至陽,太陽也。

 

至陽盛,則人之天氣有餘,天氣有餘,故地氣不足,必陰陽並交,無有虛盛,乃至人之所行。

 

陰陽並交者,是陽氣先至,陰氣後至。

 

蓋人身之氣,合於四時,始於一陽之初動也。

 

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奇恆之勢,乃六十首, 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論,取虛實之要, 定五度之事。

 

知此,乃足以診。

 

是以切陰不得陽,診消亡。

 

得陽不 得陰,守學不湛。

 

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 知後,故治不久。

 

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 知行知止,用之有紀,診道乃具,萬世不殆;

 

起所有餘,知所不足。

 

持診之道,必以聖人為法,是以聖人從陰度陽,從陽度陰,先後陰陽而持診之。

 

奇,異也,恆,常也。

 

凡奇恆之脈勢,合於六氣。

 

六氣,六十日為一氣也。

 

奇脈恆脈,脈勢不同,六十日而更一氣,乃以六十為首也。

 

診合微之事者,脈合五行,時合六氣,診至微也。

 

追陰陽之變者,散陰頗陽。

 

診無常行,理至變也。

 

章五中之情者,五運在中,合於五臟,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始能章五中之情也,即合微陰陽五中而論之。

 

其中之論,必取虛實之要,以定五度之事。

 

五度,即上文之五診也。

 

必知此,乃足以診,苟不知此以診,是以切陰而不得陽。

 

雖曰診之,人必消亡,得陽而不得陰,曰守所學,不能自湛。

 

湛,信也。

 

左右上下先後,不能盡知。

 

故曰治其病,而人不久,丑與善,病與不病,高與下,坐與起,行與止,必盡知之,然後用之有紀,診道乃具,雖萬世不殆,更必起所有餘,知所不足,診道乃備。

 

度事上下,脈事因格。

 

是以形弱氣虛,死。

 

形氣有餘,脈氣不 足,死。

 

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轉神明,必清必靜, 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別五中部,按脈動靜,循尺滑澀寒溫之意。

 

視其大小,合之病能,逆從以得, 復知病名。

 

診可十全,不失人情。

 

故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條 理,道甚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此謂失道。

 

別,音逼。

 

度,即上文五度、十度也。

 

脈,即上文持診之道也。

 

度事上下,通天徹地也。

 

脈事因格,有常有變也。

 

是以度其形弱,脈其氣虛,形氣皆虧,故死。

 

度其形氣有餘,脈其脈氣不足,外余,內損,亦死。

 

脈其脈氣有餘,度其形氣不足,內余,外損,故生。

 

是以診有大方。

 

方,猶法也。

 

其法不外度事脈事,度其坐起有常,出入有行,可以專心主之神明,更當必清必靜,上觀下觀。

 

司,主也,主八正之邪,以別五中之部,此度事上下之法也。

 

按其脈之動靜,循其尺膚之滑澀寒溫,視其脈之大小,而合之病能,此脈事因格之法也。

 

能度能脈,則逆從以得,復知病名,診可十全而不失人情矣。

 

故診之之道,或視息,視息,脈之也;

 

或視意,視意,度之也,脈之度之,故不失條理,道甚明察。

 

如是,故能長久而不敝。

 

若不知此道,則失經絕理,亡言妄期。

 

亡言,無征之言也;

 

妄期,妄與死生之期也。

 

誠如是也,是謂失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9#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37:39 | 只看該作者

解精微論第八十一篇

 

純粹之至曰精;

 

幽渺之極曰微。

 

闡明陰陽水火、神志悲泣,以及水所從生,涕所從出,神志水火之原。

 

非尋常問答所及,故曰解精微。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臣受業、傳之行教,以經論,從容形法,陰陽刺灸,湯藥所滋, 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

 

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濕寒暑,陰陽婦女,請問其所以然者,卑賤富貴, 人之形體,所從群下,通使臨事,以適道術,謹聞命矣。

 

請聞有 愚仆漏之問。

 

不在經者,欲聞其狀。

 

,音 。

 

雷公受傳於帝,而帝教以經論,故曰臣受業,傳之行,教以經論;

 

其中有從容之形法,陰陽之刺灸,湯藥之所滋。

 

但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

 

若先言悲哀喜怒之內傷,燥濕寒暑之外感,以及陰陽婦女之道,請問其所以然者,曾以卑賤富貴,論人之形體,所從群下,卑賤人也,通使臨事,富貴人也,論人形體,以適道術,已於經論之中,謹聞命矣。

 

今請問者,有 愚仆漏之問, 愚,則心不靈,仆漏,則體不具,與昔日在經之問不同。

 

故曰不在經者,欲聞其狀。

 

帝曰:大矣。

 

不在經者,欲聞其狀,則於尋常形體之外,窮究靡遺,帝故大之。

 

公請問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哭泣則淚出,淚出則多涕,有哭泣而淚不出者,有淚出而少涕者,與尋常之形氣不同,公故問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50#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37:54 | 只看該作者

解精微論第八十一篇

 

帝曰:在經有也。

 

哀而泣出,在《靈樞?口問》論,有以明之。

 

復問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

 

淚,水類也。

 

涕,液類也。

 

必知水所從生,涕所從生,故復問之。

 

帝曰:若問此者,無益於治也。

 

工之所知,道之所在也。

 

水所從生,涕所從出,非 愚仆漏之比,故無益於治也,雖工之所欲知,而實道之所在也。

 

道之所在,有如下文所云也。

 

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

 

是 以人有德也,則氣和於目。

 

有亡,憂知於色。

 

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

 

此言精水之氣,從心氣而外出也。

 

五臟之精,心為之主。

 

故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

 

五臟之精,隨心氣而注於目,故目者,其竅也。

 

五臟之精,隨心氣而榮於色,故華色者,其榮也。

 

德,猶得也。

 

是以人心有得也,則氣和於目。

 

目者其竅,此其驗矣。

 

亡,猶失也。

 

人心有失,則憂知於色,華色者其榮,此其驗矣。

 

五臟之精,隨心外出,是以心有悲哀,則泣下,泣下,則水所由生,以明淚水從目泣而生,目泣從心悲而出也。

 

水宗者,積水也。

 

積水者,至陰也。

 

至陰者,腎之精也。

 

宗精 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裹之。

 

故水不行也。

 

此言腎精為水之主,腎精持之,而水不出也。

 

宗,猶聚也。

 

水之聚者,漸積而成,故曰水宗者,積水也。

 

水積於下,其性陰柔,故曰積水者,至陰也。

 

腎精為水之本,故曰至陰者,腎之精也。

 

流行之水,則外出,宗精之水,則不出,故曰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而不出也。

 

持之者,乃輔之裹之,故水藏而不行也。

 

夫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

 

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

 

故諺有曰:心悲名曰 志悲。

 

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

 

承上文心動水行,腎持水藏之意,而言水火相感,神志俱悲,而後淚出也。

 

故曰夫水之精為志。

 

志,腎所主也。

 

火之精為神;

 

神,心所主也。

 

若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而為淚也。

 

故諺有曰:心悲名曰志悲。

 

由此觀之,則心志相通,而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

 

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精上,不傳於志,而志獨悲。

 

故泣 出也。

 

上文心志相通,心悲名曰志悲,此言心不傳志,而志獨悲也,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

 

精上,即上文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之謂也。

 

然有心氣不傳於志,而志獨悲者,志悲於內,故泣出也,以明目之生水,則泣出於外,腎志獨悲,則泣出於內。

 

由是,可以知水所從生矣。

 

泣涕者,腦也。

 

腦者,陰也。

 

髓者,骨之充也。

 

故腦滲為涕。

 

志者,骨之主也。

 

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

 

其行類也。

 

此言心悲水流而涕從之,以明涕所從出也。

 

凡人泣必有涕,而涕所從來,不同於泣,故曰泣而涕者腦也;

 

腦為精髓之海,故腦者陰也,腦為髓海,髓居骨內,故髓者骨之充也。

 

泣涕者腦也,故腦滲而為涕。

 

髓者骨之充,而志者,又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必從之者,其行類也。

 

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

 

生則俱生。

 

其志以 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

 

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

 

橫,去聲。

 

此言志悲泣出而涕從之,類相感也。

 

泣出必有涕,故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是知涕與泣,同氣並行矣。

 

上文云,而志獨悲,故泣出也,由此言之,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

 

夫人涕泣俱出相從者,亦所屬之類也。

 

雷公曰:大矣。

 

請問人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從之何也?

 

公聞水所從生,涕所從出,神志悲泣之理,至精至微,實道之所在,非工之所知,故曰大矣。

 

其始有哭泣而淚不出,出而少涕之問,帝曰在經有也,至此復請問人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哭泣而淚涕不從之,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51#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38:05 | 只看該作者

解精微論第八十一篇

 

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

 

不泣者,神不慈也;

 

神不慈則 志不悲。

 

陰陽相持,泣安能獨來?

 

此言哭而悲,則淚出,哭而不悲,則淚不出也。

 

目潤曰泣;

 

水下曰淚。

 

夫人但目泣而淚不出者,由於哭之不悲也。

 

但聲哀哭而並不泣者,由於神之不慈也。

 

慈者,心慈;

 

悲者,志悲。

 

故神不慈,則志不悲。

 

心神持於上,腎志持於下。

 

陰陽相持,則泣安能獨來?

 

由是而知哭泣與淚不出者,由於哭之不悲也。

 

夫志悲者,惋惋則沖陰。

 

沖陰,則志去目。

 

志去,則神不守精。

 

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此言出而少涕者,由於志不沖陰也。

 

上文云,腦者陰也。

 

故曰夫志悲者,其內惋惋,惋惋,哀戚也;

 

故惋惋,則志上衝於陰。

 

沖陰,沖腦也。

 

故沖陰,則腎志去目。

 

去,猶出也。

 

志出於目,則心藏之神,亦不守精。

 

精,心精也。

 

神不守精,則精神去目,而涕泣出也。

 

由是而知志悲,則上衝於陰而為涕;

 

不悲,則不沖陰而少涕矣。

 

且子獨不誦不念夫經言乎?

 

厥則目無所見。

 

《靈樞?口問》論云,液竭,則精不灌。

 

精不灌,則目無所見,故曰,且子獨不誦念夫經言乎?

 

厥則目無所見,厥,猶極也。

 

帝先云,在經有也。

 

故於此引經言以明之。

 

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

 

陽並於上,則火獨光 也。

 

陰並於下,則足寒。

 

足寒則脹也。

 

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 盲。

 

是以沖風泣下而不止。

 

承上文而言,夫人厥,則陽氣獨並於上,陰氣獨並於下;

 

所謂陽並於上,乃惟陽無陰,則火獨光也。

 

所謂陰並於下,乃惟陰無陽,則足寒,足寒不已,則腹脹也。

 

以明陰陽不和,而為厥也。

 

若夫厥則目無所見者,陽並於上,而火獨光,則三焦君相之火,皆上炎矣。

 

陰並於下而足寒脹,則少陰腎臟之精,太陰脾臟之濕,皆逆於下,惟太陽膀胱之水,因陽氣之並而上行,是太陽一水,不能勝三焦君相之五火,故目 盲。

 

盲,目無見也。

 

今曰 盲,是以沖風則泣下而不止,所以然者,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 ,泣下不止,必至液竭,而目無所見也。

 

此言沖風泣下,泣從外生,而非志悲之泣也。

 

夫風之中目也,陽氣內守於精,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 也。

 

有以比之,夫火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

 

中,去聲。

 

此復申明沖風泣下之義,言沖風泣下,猶之火疾風生而為雨也。

 

夫風之中目也,目為陰精,兼有陽氣,精守於內,陽充於外,是陽氣內守於精,一水不勝五火,是火氣燔目,目燔故見風則泣下也。

 

有以比之,比夫火疾風生,乃能雨,即此火氣燔目見風泣下之類也。

 

愚觀上論七篇,詞古義深,難於詮解,然久久玩索,得其精微,則奧旨自顯。

 

曩歲偶於友人齋頭,見新刊《素問》一部,紙板甚精潔,名人為之序,其中篇什倒置,刪削全文,末卷七篇,置之不錄,謂詞義不經,似屬後人添贅,而非黃帝之文。

 

噫,如是之人,妄論聖經,貽誤後昆,良足悲已。

 

不意今歲之秋,亦於友人齋頭,見新刊《素問》一部,卷帙無多,似非全文,愚草草視之,但見匯集諸注,述其唾余間增己意,評論諸家,愚俱忘卻,惟論張隱 集注云,大半出於同人之筆。

 

愚觀此言,不無嘆惜。

 

隱 注釋,有《靈樞》、《素問》、《傷寒》,《金匱》諸書,皆以經解經,不杜撰,不剿襲,可謂著述超群,非常人思慮所能及。

 

今為此言,蓋因注解精深,不能探討,第見開卷有諸同學之姓氏,注中有某人某人之語句,遂乘此隙,而云大半出於同人之筆也;

 

愚鑒於此,是以同學高賢,及門諸弟,概不借光,庶免後人之口實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52#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38:23 | 只看該作者
全篇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5 15:10 , Processed in 0.08495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