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帝素問直解】

 關閉 [複製鏈接]
861#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12:33 | 只看該作者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帝曰:治之奈何?

 

藏害,而治之奈何?

 

岐伯曰:上淫於下,所勝平之;

 

外淫於內,所勝治之。

 

司天在泉之理,備於人身,故舉上下外內,以明藏害之治。

 

上淫於下,謂司天之氣,淫勝其在下之運氣,當以所勝平之。

 

如少商金運,火熱司天,平以鹹寒之類。

 

外淫於內,謂在泉之氣,淫勝其在內之運氣,當以所勝治之。

 

如少宮土運,風木在泉,治以辛涼之類。

 

曰平曰治,言治之而得其平,平之而得其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2#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13:21 | 只看該作者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帝曰:善。

 

平氣如何?

 

無上下外內之勝制,謂之平氣,平氣何如?

 

岐伯曰: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人身之氣,合於天地,故當謹察陰陽所在而調和之,大要以平為期。

 

正者正治,言陽盛治陽,陰盛治陰,正治而得其平也。

 

反者反治,言陽虛而陽反盛,陰虛而陰反盛,無容正治,當反治而得其平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3#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14:09 | 只看該作者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帝曰:夫子言察陰陽所在而調之,論言人迎與寸口,相應若引 繩,小大齊等,命曰平。

 

陰之所在寸口何如?

 

上文岐伯云: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靈樞?禁服》論云:人迎主中,寸口主外,兩者相應若引繩,小大齊等。

 

如是者名曰平人。

 

帝並舉其言,謂寸口,乃脈之大會,而陰之所在寸口何如?

 

陰,少陰也。

 

岐伯曰:視歲南北,可知之矣。

 

五運之中,戊癸化火,以戊癸之歲為南政,甲乙丙丁己庚辛壬之歲為北政。

 

故視歲之南北,可知其政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4#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14:18 | 只看該作者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帝曰:愿卒聞之。

 

岐伯曰:北政之歲,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 厥陰在泉,則右不應,太陰在泉,則左不應。

 

南政之歲,少陰司天, 則寸口不應;

 

厥陰司天,則右不應;

 

太陰司天,則左不應。

 

諸不應者,反其診則見矣。

 

甲乙丙丁己庚辛壬北政之歲,如卯酉陽明司天,而少陰在泉,少陰君火不司氣化,則不與歲運相通,故寸口之脈,不應君火之氣也。

 

少陰不司氣化,而左右之間氣則居。

 

如當厥陰在泉,則少陰居厥陰之右,故右不應,言右位之少陰,不應於寸口;

 

當太陰在泉,則少陰居太陰之左,故左不應,言左位之少陰,不應於寸口也。

 

戊癸配地支,南政之歲,如子午少陰司天,少陰君火不司氣化,故寸口之脈,不應於君火之氣也,如居左右之間氣,而厥陰司天,則右位之少陰,不應於寸口;

 

太陰司天,則左位之少陰,不應於寸口。

 

《六微旨大論》云: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

 

是少陰居厥陰之右,太陰之左,故厥陰則右不應,太陰則左不應也。

 

不應者,少陽相火,應在中之運,而少陰君火之尊,不司氣化。

 

不司氣化,故不見於寸口也。

 

《五營運大論》云:脈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

 

故申明諸不應者,不當求之於診,若反其診而求之,則可見矣。

 

反,猶離也。

 

由此觀之,則陰之所在寸口,當明其義,而不診其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5#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14:26 | 只看該作者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帝曰:尺候何如?

 

因寸而問及於尺也。

 

岐伯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

 

三陰在上,則尺不應。

 

南政之歲, 三陰在天,則寸不應;

 

三陰在泉,則尺不應。

 

左右同。

 

故曰:知其要者,一 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此之謂也。

 

上文北政之歲,三陰在泉,則寸不應,故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也。

 

以寸推尺,如三陰在上,則尺不應,一如其寸也。

 

上文南政之歲,三陰司天,則寸不應,故曰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不應也。

 

以寸推尺,如三陰在泉,則尺不應,一如其寸也。

 

凡此不應,但論少陰。

 

今曰三陰,以少陰居厥陰之右,少陰居太陰之左,是左右同。

 

左右同者,以太厥之左右而論少陰也。

 

故引《六元正紀大論》之言,謂知其要者,舉一可以類推,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則流散無窮,即此尺候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6#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14:40 | 只看該作者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帝曰:善。

 

天地之氣,內淫而病何如?

 

上天下地之氣,勝其運氣,內淫而發為民病,何如?

 

承岐伯上淫於下,外淫於內之意,而復問也。

 

岐伯曰:歲厥陰在泉,風淫所勝,則地氣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

 

民病 洒洒振寒,善申數欠,心痛支滿,兩脅裡急,飲食不下, 膈咽不通,食則嘔,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數,音朔,下同。

 

厥陰在泉,寅申歲也。

 

厥陰主風,風淫所勝,則塵土飛揚,故地氣不明。

 

地氣不明,則平野昏昧。

 

風動發陳,故草乃早秀。

 

《靈樞?經脈》論云:胃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申數欠。

 

脾脈上膈挾咽。

 

病則食不下,食則嘔,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乎厥陰之脈,循胸出脅,病則胸脅支滿心痛,此厥陰風勝,而胃土脾土受病也。

 

歲少陰在泉,熱淫所勝,則焰浮川澤,陰處反明。

 

民病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寒  熱皮膚痛,目瞑齒痛 腫,惡寒發熱如瘧,少腹中痛,腹大,蟄蟲不藏。

 

  處,去聲,下命處之處同;

 

 ,音拙;

 

惡,去聲,下同;

 

藏,如字。

 

少陰在泉,卯酉歲也。

 

少陰主熱,熱淫所勝,則焰浮川澤。

 

焰浮川澤,則陰處反明。

 

《靈樞?四時氣》論云: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

 

寒熱皮膚痛者,肺病也。

 

目瞑齒痛 腫,惡寒發熱如瘧者,陽明病也。

 

少腹中痛腹大,蟄蟲不藏者,少陰火熱之氣也。

 

民病如是,火淫金病也。

 

歲太陰在泉,草乃早榮,濕所勝,則埃昏岩穀,黃反見黑,至 陰之交。

 

民病飲積心痛,耳聾渾渾 ,嗌腫喉痹,陰病見血,少 腹痛腫,不得小便,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腰似折,髀不可 以回, 如結, 如別。

 

,音純;

 

折,音舌;

 

見,音現,下見同。

 

回,猶曲也。

 

太陰在泉,辰戌歲也。

 

太陰,土也,土生萬物,故草乃早榮。

 

太陰主濕,濕淫所勝,則埃昏岩穀,謂塵埃岩穀,皆昏昧也。

 

濕淫水溢,故土色之黃,反見其黑,水土皆為至陰,黃反見黑,乃至陰之交。

 

民病飲積心痛,土濕而火寒也。

 

經脈論云:三焦是動,則病耳聾渾渾 ,咽腫喉痹。

 

此三焦火氣虛也。

 

陰病見血,脾絡虛也。

 

少腹痛腫,不得小便,水道不行也。

 

又云:膀胱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結, 如裂。

 

此太陽水寒病也。

 

民病如是,乃土濕火寒,土勝水病也。

 

歲少陽在泉,火淫所勝,則焰明郊野,寒熱更至。

 

民病注泄赤 白,少腹痛,溺赤,甚則血便。

 

少陰同候。

 

溺,鳥去聲,下同。

 

少陽在泉,巳亥歲也。

 

少陽主火,火淫所勝,則焰明郊野。

 

火勝則熱,熱極生寒,故寒熱更至。

 

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血液,皆少陽三焦火熱病也。

 

少陽少陰,皆屬於火,火淫金病,與少陰同候。

 

歲陽明在泉,燥淫所勝,則 霧清瞑。

 

民病喜嘔,嘔有苦,善 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嗌干面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

 

陽明在泉,子午歲也。

 

陽明主燥,燥淫所勝,則 霧清瞑。

 

 霧清瞑秋金之氣也。

 

膽病者嘔宿汁。

 

《經脈》論云:膽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者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

 

民病如是,乃金淫木病,膽屬木也。

 

歲太陽在泉,寒淫所勝,則凝肅慘栗。

 

民病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痛,血見,嗌痛頷腫。

 

睪,音高,下同;

 

見,如字。

 

太陽在泉,丑未歲也。

 

太陽主寒,寒淫所勝,則凝肅慘栗。

 

《邪氣臟腑病形論》云,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

 

《經脈》論云:小腸是動則病嗌痛頷腫。

 

小腸者,心之腑,故上腫心痛,血見。

 

民病如是,水淫火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7#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14:52 | 只看該作者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帝曰:善。

 

治之奈何?

 

六氣淫勝,發為民病,治之奈何。

 

岐伯曰:諸氣在泉,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上文諸氣在泉,如風淫於內,木氣勝也,金能平之,故治以辛涼。

 

辛涼太過,則佐以苦,辛涼不及,則佐以甘。

 

蓋苦勝金而甘生金也。

 

木氣急而虛,則以甘緩之,風邪勝而實,則以辛散之。

 

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熱淫於內,火氣勝也。

 

水能平之,故治以鹹寒。

 

鹹寒太過,則以甘苦;

 

鹹寒不及,則佐以苦。

 

蓋甘勝水而苦助寒也。

 

火氣急而虛,則以酸收之,火生於木,補其母也。

 

火邪勝而實,則以苦發之,苦性,雖寒,本於火味,故曰發。

 

發,猶散也。

 

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濕淫於內,土氣勝也。

 

濕為陰,故治以火味之苦熱。

 

苦熱不及,則佐以酸;

 

苦熱太過,則佐以淡。

 

蓋酸生火而淡泄火也。

 

土氣虛而陰濕,則以苦燥之。

 

土氣滯而不行,則以淡泄之。

 

火淫於內,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火淫於內,熱氣勝也。

 

水能平之,故治以咸冷。

 

冷,猶寒也。

 

咸冷太過,則佐以苦;

 

咸冷不及,則佐以辛。

 

蓋苦味生土,能制其水,而辛能生水也。

 

以酸收之,以苦發之,與上文熱淫於內,同一義也。

 

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燥淫於內,金氣勝也。

 

火能平之,故治以苦溫。

 

苦溫太過,金氣不足,則佐以甘辛,蓋甘生金而辛助金也。

 

苦溫不及,金氣猶盛,更以苦下之。

 

下,猶制也。

 

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

 

寒淫於內,水氣勝也。

 

土能平之,火能溫之,故治以甘熱。

 

甘熱太過,水氣不足,則佐以苦辛,蓋苦性寒而助水,辛屬金而生水也。

 

甘熱不及,水氣猶盛,則以咸瀉之。

 

申明佐以苦辛,辛為金味以生水,乃以辛潤之,苦為寒性以助水,乃以苦堅之。

 

凡此佐治之法,義各不同,學人當隨其所宜,以為佐治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8#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15:12 | 只看該作者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帝曰:善。

 

天氣之變何如?

 

上文論在泉之氣,此復問天氣之變何如?

 

岐伯曰:厥陰司天,風淫所勝,則太虛埃昏,云物以擾,寒生 春氣,流水不冰。

 

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 不下,舌本強,食則嘔,冷泄腹脹,溏泄瘕水閉,蟄蟲不去,病本於脾。

 

衝陽絕,死不治。

 

強,去聲,下同。

 

厥陰司天,巳亥歲也。

 

風淫所勝,則太虛如塵埃之昏昧,云物以擾而不寧。

 

冬寒春風,寒生春氣,本於寒而生春氣之風也。

 

風性撓動,故流水不冰。

 

《經脈》論云:脾脈屬脾絡胃,上膈挾咽,其支者別上膈,注心中。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食不下,心下急痛,溏泄瘕水閉。

 

民病如是,乃風淫木勝,脾土病也。

 

蟄蟲不去者,蟄蟲藏於中土,土氣不舒,故不去也。

 

去,猶出也。

 

凡此皆病本於脾。

 

若陽明胃脈之衝陽絕,則死不治。

 

衝陽,在足跗上動脈應手者是也。

 

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怫熱至,火行其政。

 

民病胸中煩熱,嗌干,右 滿,皮膚痛, 寒熱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鼽衄嚏嘔,溺色變。

 

甚則瘡瘍 腫,肩背 臂 及缺盆中痛,心痛,肺 ,腹大滿,膨脹而咳喘,病本於肺。

 

尺澤絕,死不治。

 

少陰司天,子午歲也。

 

熱淫所勝,則怫熱至,而火行其政。

 

怫,猶郁也。

 

民病胸中煩熱嗌干,右 滿,皮膚痛,寒熱咳喘,火盛而肺金病也。

 

大雨且至,言怫熱之時,且有大雨之至,雨雖至而火氣盛,故唾血血泄鼽衄,火淫其血液也。

 

嚏嘔溺色變,火淫其水津也。

 

甚則瘡瘍 腫,火淫其肌肉也。

 

《經脈》論云:肺脈起於中焦,循 臂內。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氣盛則肩背痛,風寒汗出,氣虛則肩背痛寒,溺色變也。

 

凡此民病,皆本於肺。

 

若肺脈之尺澤絕,則死不治。

 

尺澤,在時內廉大紋中,肺之合穴也。

 

太陰司天,濕淫所勝,則沉陰且布,雨變枯槁, 腫骨痛陰 痹,陰痹者,按之不得,腰脊頭項痛時眩,大便難,陰氣不用,飢不 欲食,咳唾則有血,心如懸,病本於腎。

 

太谿絕,死不治。

 

太陰司天,丑未歲也。

 

濕淫所勝,則沉陰且布,沉陰布而雨降,則雨變。

 

枯槁,言草之枯槁,因雨濕而滋潤也。

 

《靈樞?五邪》篇云: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

 

陰痹者,按之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

 

又《經脈》篇云:腎是動,則病飢不飲食,咳唾則有血,心如懸也。

 

凡此, 腫骨痛諸病,皆本於腎。

 

若腎之太谿脈絕,則死不治。

 

太谿,在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之動脈也。

 

少陽司天,火淫所勝,則溫氣流行,金政不平。

 

民病頭痛,發 熱惡寒而瘧,熱上皮膚痛,色變黃赤,傳而為水,身面 腫,腹滿 仰息,泄注赤白,瘡瘍,咳唾血,煩心胸中熱,甚則鼽衄,病本於肺。

 

天府絕,死不治。

 

惡,去聲。

 

少陽司天,寅申歲也。

 

火淫所勝,則溫氣流行,金受火淫,故金政不平。

 

民病頭痛,發熱惡寒而瘧,熱上皮膚痛,火淫肺金也。

 

五邪篇云: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者是也。

 

色變黃赤,即上文溺色變也。

 

傳而為水,言色變黃赤,乃火淫水熱,傳為水病也。

 

身面 腫,腹滿喘息,泄注赤白,瘡瘍,咳唾血,煩心,胸中熱,甚則鼽衄,即上文瘡瘍 腫,咳喘唾血,血泄鼽衄,胸中熱煩之病,故病亦本於肺,火淫金病也。

 

若肺脈之天府絕,則死不治。

 

天府,在腋下三寸,動脈應手者是也。

 

陽明司天,燥淫所勝,則木乃晚榮,草乃晚生,筋骨內變,民 病左 脅痛,寒清於中,感而瘧,大涼革候,咳,腹中鳴,注泄  溏,名木斂,生菀於下,草焦上首,心脅暴痛,不可反側,嗌干面 塵,腰痛,丈夫 疝,婦人少腹痛,目昧 瘍,瘡痤癰,蟄蟲未見,病本於肺。

 

太衝絕,死不治。

 

未,舊本訛來,今改。

 

陽明司天,卯酉歲也。

 

燥淫所勝,金勝木虛,則木乃晚榮,草乃晚生。

 

肝血不榮養其筋骨,而筋骨內變,則民病左 脅痛。

 

寒清之金氣客於中,則感而為瘧。

 

春行秋令,則大涼革候,革候則病咳,腹中鳴,注泄 溏矣。

 

木乃晚榮,則名木斂而生氣鬱於下,草乃晚生,則草焦上首而瘁於上。

 

經脈論云:膽是動,則病心脅痛,不能轉側。

 

肝是動,則病嗌干面塵,腰痛,丈夫 疝,婦人少腹腫也。

 

目為肝竅,故目昧。

 

膽脈起於目銳 ,故 瘍。

 

瘡疵癰者,肝血虛也。

 

蟄蟲未見者,蟄蟲見於春,今草木晚發,故蟄蟲未見。

 

而病本於肝,若肝脈之太衝絕,則死不治。

 

太衝,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肝經之俞穴也。

 

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則寒氣反至,水且冰,血變於中,發為 癰瘍,民病厥心痛,嘔血血泄鼽衄,善悲,時眩仆。

 

運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滿,手熱時 攣腋腫,心 大動,胸脅胃脘不安,面 赤目黃,善噫嗌干,甚則色 ,渴而欲飲,病本於心。

 

神門絕,死不治。

 

太陽司天,辰戊歲也。

 

寒淫所勝,則寒氣反至。

 

反至者,非其時也。

 

水且冰者,凍已解而水冰也。

 

寒氣凝斂則血變於中,而發為癰瘍。

 

民病厥心痛,善悲,時眩仆者,《五邪》篇云: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也。

 

血變於中,外不發為癰瘍,則內嘔血,而血泄鼽衄,此寒勝火鬱之病也。

 

若運火炎烈,而寒氣上淫,則雨暴乃雹。

 

火受水制,則胸腹滿。

 

經脈論云:心主包絡是動,則病手心熱,臂時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 大動,面赤目黃。

 

又云:心是動,則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飲,甚則色 ,火從水色也。

 

凡此諸病,乃水淫火鬱,皆本於心。

 

若心脈之神門絕,死不治。

 

神門,在掌後銳骨端,心之俞穴也。

 

所謂動氣,知其臟也。

 

總結上文而言脾之衝陽,肺之尺澤、天府,腎之太谿,肝之太衝,心之神門,皆動脈應手。

 

所謂動氣,診其動氣,而知其五臟之死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9#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15:26 | 只看該作者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帝曰。

 

善。

 

治之奈何?

 

司天氣勝,發為民病,治之奈何?

 

岐伯曰: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 之,以酸瀉之。

 

外淫於內,所勝治之,故上文在泉曰治,上淫於下,所勝平之,故此司天曰平。

 

平,猶治也。

 

風淫所勝,木氣勝也,金能治之,故平以辛涼。

 

辛涼太過,則佐以苦,辛涼不及,則佐以甘,蓋苦勝金而甘生金也。

 

木氣急而虛,則以甘緩之,風邪勝而實,則以酸瀉之,以明不但金味能瀉,而木之本味,亦能瀉也。

 

瀉,猶達也,達之所以散之也。

 

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熱淫所勝,火氣勝也,水能治之,故平以鹹寒。

 

鹹寒太過,則佐以苦甘,甘為土味以勝水,苦為火味以平寒也。

 

鹹寒不及,則以酸收之,收之而助其鹹寒也。

 

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上 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

 

濕淫所勝,土氣勝也,濕氣為陰,火能治之,故平以火味之苦熱。

 

苦熱不及,則佐以酸苦熱太過則佐以辛,蓋酸為木味以生火,辛為全味以生水也。

 

土氣寒濕,以苦燥之,土氣炎燥,以淡泄之。

 

泄,滲泄也。

 

寒類於濕,燥類於熱,濕上甚而熱,是寒熱相兼,既濕且燥,宜從外解,故治以苦溫,苦溫所以散寒濕也。

 

佐以甘辛,甘辛所以滋燥熱也。

 

必以汗,為復其故,而病可止。

 

此土淫所勝,而有寒濕燥熱之氣也。

 

火淫所勝,平以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復之,熱淫同。

 

咸冷,舊本訛酸冷,今改。

 

火淫所勝,熱氣勝也,水能治之,故平以咸冷。

 

咸冷太過,則佐以苦甘,苦為火味以平冷,甘為土味以勝水也。

 

咸冷不及,則以酸收之,收之而助其咸冷也。

 

火淫而熱氣過盛,以苦發之,發之而熱氣內減,仍以酸復之。

 

此以苦發之,以酸復之,上文熱淫所勝,未之言也,故復言熱淫同。

 

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燥淫所勝,金氣勝也,火能治之,故平以苦溫。

 

苦溫不及,則佐以酸,苦溫太過,則佐以辛,蓋酸生火而辛生水也。

 

燥淫而全氣過盛,則以苦下之。

 

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甘苦,以咸瀉之。

 

寒淫所勝,水氣勝也,燥火能治之,故平以燥氣之辛,火氣之熱。

 

辛熱不及,則佐以甘苦,甘生金而苦助火也。

 

辛熱太過,則以咸瀉之。

 

凡此佐平之法,味各不同,理無不合,學人當隨其所宜,以為佐平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0#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15:39 | 只看該作者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帝曰:善。

 

邪氣反勝,治之奈何?

 

上文治之平之,是以所勝氣味,治平淫勝,倘氣味太過,則邪氣反勝,故承上文之意而復問之。

 

岐伯曰:風司於地,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先舉在泉之勝氣以明之。

 

上文云:風淫於內,治以辛涼,是風司於地,清反勝之。

 

清氣反勝,今當治以酸溫,酸生火,溫勝清也。

 

酸溫不及,清氣猶勝,則佐以苦,苦助溫也。

 

酸溫太過,金氣過虛,則佐以甘,甘生金也。

 

凡此治佐,以金之清氣反勝,味屬於辛,乃以辛而如是以平之。

 

上文在泉氣勝則曰治,司天氣勝則曰平,今論在泉亦曰平,以明治之,即所以平之,平之即所以治之,故於此復言平之。

 

下文司天邪勝,並不言平也。

 

熱司於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上文云:熱淫於內,治以鹹寒。

 

是熱司於地反勝之,寒氣反勝,今當治以甘熱,甘勝水,熱勝寒也。

 

甘熱不及,寒氣猶勝,則佐以苦,苦生甘也。

 

甘熱太過,水氣過虛,則佐以辛,辛生水也。

 

凡此治佐,以水之寒氣反勝,味屬於咸,乃以咸而如是以平之。

 

濕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

 

上文云:濕淫於內,治以苦熱。

 

是濕司於地,熱反勝之,熱氣反勝,今當治以苦冷,苦性寒而冷勝熱也。

 

苦冷不及,熱氣猶勝,則佐以咸,咸助冷也。

 

苦冷不過,熱氣過虛,則佐以甘,甘勝水也,凡此治佐,以火之熱氣反勝,味屬於苦,乃以苦而如是以平之。

 

火司於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上文云:火淫於內,治以咸冷。

 

是火司於地,寒反勝之,寒氣反勝,今當治以甘熱,甘勝水而熱溫寒也。

 

甘熱不及,寒氣猶勝,則佐以苦,苦助熱也。

 

甘熱太過,寒氣過虛,則佐以辛,辛生水也。

 

凡此治佐,以水之寒氣反勝,味屬於咸,乃以咸而如是以平之。

 

燥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以辛平之,以和為利。

 

辛寒,舊本訛平寒;

 

辛平,舊本訛酸平,今改。

 

上文云:燥淫於內,治以苦寒。

 

是燥司於地,熱反勝之,熱氣反勝,今當治以辛寒,辛生水,而寒勝熱也。

 

熱反勝而金氣猶盛,則佐以苦,苦勝金也。

 

熱反勝,而金氣過虛,則佐以甘,甘生金也。

 

凡此治佐,以燥司於地,味屬於辛,乃以辛,而如是以平之。

 

上文所佐之味,皆因反勝之味,有太過不及而佐之,此所佐之味,不因辛寒之太過不及,仍因燥金之太過不及,是佐司地之味,不佐所勝之味也。

 

至以辛平之,亦言司地之味,不言所勝之味,是佐雖不同,大要以和為利爾。

 

蓋治所勝之味,未得其平,佐之得宜,則司地之氣自和。

 

司地之氣,未得其平,佐之得宜,則所勝之氣亦和。

 

凡此乃以和為利,貴學人之能善悟也。

 

寒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上文云:寒淫於內,治以甘熱。

 

是寒司於地,熱反勝之,熱氣反勝,今當治以咸冷,咸助水而冷勝熱也。

 

咸冷太過,則佐以甘,甘勝水也。

 

咸冷不及,則佐以辛,辛生水也。

 

凡此治佐,以火之熱氣反勝,味屬於苦,乃以苦而如是以平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1#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15:47 | 只看該作者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帝曰:其司天邪勝何如?

 

其司天邪勝,治之何如?

 

岐伯曰:風化於天,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甘苦。

 

上文云:風淫所勝,平以辛涼。

 

是風化於天,清反勝之,清氣反勝,今當治以酸溫,佐以甘苦,與司地邪勝同一義也。

 

熱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溫,佐以苦酸辛。

 

上文云:熱淫所勝,平以鹹寒。

 

是熱化於天,寒反勝之,寒氣反勝,今當治以甘溫。

 

甘溫不及,則佐以苦酸,苦生甘而酸生熱也。

 

甘溫太過,則佐以辛,辛生水也。

 

濕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上文云:濕淫所勝,平以苦熱。

 

是濕化於天,熱反勝之,熱氣反勝,今當治以苦寒。

 

苦寒不及,則佐以苦,助其寒也。

 

苦寒太過,則佐以酸,酸生火也。

 

火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

 

上文云:火淫所勝,平以咸冷。

 

是火化於天,寒反勝之,寒氣反勝,今當治以甘熱,佐以苦辛,與司地邪勝,同一義也。

 

燥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上文云:燥淫所勝,平以苦溫。

 

是燥化於天,熱反勝之,熱氣反勝,今當治以辛寒,佐以苦甘,與司地邪勝,同一義也。

 

寒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上文云:寒淫所勝,平以辛熱。

 

是寒化於天,熱反勝之,熱氣反勝,今當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上文司地,佐以甘辛,蓋苦能生甘,其義一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2#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16:02 | 只看該作者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帝曰:六氣相勝奈何?

 

上文邪勝,乃氣味太過,故復有六氣相勝之問。

 

岐伯曰:厥陰之勝,耳鳴頭眩,憒憒欲吐,胃膈如寒,大風數 舉, 蟲不滋, 脅氣並,化而為熱,小便黃赤,胃脘當心而痛, 上支兩脅,腸鳴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則嘔吐,膈咽不通。

 

厥陰之勝,風氣勝也。

 

風勝則耳鳴頭眩,鳴眩無定,則憒憒欲吐,欲吐不吐,則胃膈如寒,凡此鳴眩欲吐如寒,皆火風數舉之所致也。

 

風者木也,木克其土,則 蟲不滋。

 

不滋,燥而不潤也。

 

木氣內逆,不能樞轉從外,則 脅氣並,化而為熱,熱鬱於下,則小便黃赤;

 

熱鬱於上;

 

則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

 

熱滋於下,不和於中,則腸鳴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

 

熱鬱於上,不和於中,甚則嘔吐,膈咽不通。

 

少陰之勝,心下熱,善飢,齊下反動,氣游三焦,炎暑至,木 乃津,草乃萎,嘔逆躁煩,腹滿痛溏泄,傳為赤沃。

 

「齊」,臍同。

 

少陰之勝,熱氣勝也。

 

熱勝則心下熱而善飢,熱勝於上,不足於下,則臍下反動。

 

臍下,相火之所居也。

 

臍下反動,則氣游三焦。

 

三焦,少陽也。

 

少陰少陽,兩火相合,氣如炎暑,故炎暑至。

 

至,極也。

 

炎暑已極,則木乃流津,草乃焦萎。

 

少陽三焦不和則嘔逆,少陽心腎不交則躁煩,君相二火,逆於中土,不能外出,則腹滿痛溏泄,甚則傳為赤沃。

 

赤沃,血液也。

 

太陰之勝,火氣內郁,瘡瘍於中,流散於外,病在 脅,甚則 心痛熱格,頭痛喉痹項強獨勝,則濕氣內郁,寒迫下焦,痛留頂, 互引眉間,胃滿,雨數至,燥化乃息,少腹滿,腰 重強,內不便, 善注泄,足下溫,頭重,足脛 腫,飲發於中, 腫於上。

 

息,舊本訛見,今改。

 

太陰之勝,濕氣勝也。

 

濕勝,則火鬱,故火氣內郁。

 

火鬱,則瘡瘍於中,從中而流散於皮膚之外,其瘡瘍在 脅之皮膚,故曰病在 脅。

 

若瘡瘍於中,不能流散於外,甚則心痛而熱格矣。

 

熱格於上,則頭痛喉痹項強。

 

此火氣內鬱而有如是之病也。

 

若非火氣內郁,而太陰之氣獨勝,則濕氣內郁。

 

濕氣為寒,故寒迫下焦。

 

太陰主濕,太陽主寒,寒迫下焦,則太陽之氣,不能從經脈而開於外,故痛留巔頂,而互引眉間。

 

蓋太陽之脈,起於目內 ,從眉間而上額交巔也。

 

濕氣內郁,則太陰之氣,不能從經脈而開於內,故胃滿。

 

雨濕之氣數至,而燥化乃息。

 

蓋太陰之脈,屬脾絡胃,此脾胃不和,燥濕之氣不相交濟而然也。

 

少腹滿,腰 重強,內不小便,善注泄,此太陽寒水之為病也。

 

足下溫,頭重,足脛與 皆腫,飲發於中,而 腫於上,此太陰濕土之為病也。

 

少陽之勝,熱客於胃,煩心心痛,目赤欲嘔,嘔酸善飢,耳痛 溺赤,善驚譫妄,暴熱消爍,草萎水涸,介蟲乃屈,少腹痛,下沃 赤白。

 

少陽之勝,火氣勝也。

 

火勝,故熱客於胃。

 

胃絡通心,故煩心痛。

 

火熱上炎,則目赤。

 

火熱在中,則欲嘔,嘔酸善飢。

 

水陰不濡空竅,則耳痛。

 

火熱之氣,下行水府,則溺赤。

 

水火陰陽,不相交濟,則善驚譫妄。

 

暴熱而消爍萬物,則草萎水涸,金類之介蟲乃屈。

 

火熱之氣,傷其血液,則少腹痛,下沃赤白。

 

陽明之勝,清發於中,左 脅痛,溏泄,內為嗌塞,外發  疝,大涼肅殺,華英改容,毛蟲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便,平聲,下同。

 

陽明之勝,金氣勝也。

 

金勝,故清發於中。

 

金勝木虛,故左 脅痛。

 

清發於中,故大便溏泄。

 

塞,干塞也。

 

 疝,猶 疝也。

 

《經脈》論云:肝是動病,丈夫 疝,甚則嗌干,此肝木受病,故內為嗌塞,外發 疝。

 

金氣勝,故大涼肅殺,則草之華英改容,木類之毛蟲乃殃經脈,不能從肝貫膈,上注於肺,故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太陽之勝,凝栗且至,非時水冰,羽乃後化,痔瘧發,寒厥入 胃,則內生心痛,陰中乃瘍,隱曲不利,互引陰股,筋肉拘苛,血 脈凝泣絡滿色變,或為血泄,皮膚痞腫,腹滿食減,熱反上行,頭 項囟頂腦戶中痛,目如脫,寒入下焦,傳為濡瀉。

 

泣,音澀。

 

痞,批,上聲。

 

下同。

 

囟, ,同,音信。

 

太陽之勝,寒氣勝也。

 

寒勝則凝栗且至,有非時之水冰。

 

水寒氣勝,火熱受制,故火類之羽蟲,後時生化。

 

寒勝火鬱,則痔瘧乃發。

 

痔與瘧,皆寒勝火鬱之病也。

 

寒勝厥逆而入於胃,則內生心痛。

 

心痛。

 

胃脘當心聲痛也。

 

寒入陰中,則陰中乃瘍。

 

陰中乃瘍,則隱曲不利,從陰中而互引陰股,則筋肉拘苛。

 

筋攣急曰拘,肉暴痛曰苛,內則血脈凝泣,外則絡滿色變。

 

《通評虛實論》,帝有經虛絡滿之問。

 

或為血泄,血脈凝澀而下泄也。

 

皮膚痞腫,絡脈色變,而外浮也。

 

皮膚痞腫,則腹滿食減。

 

或為血泄,則熱反上行,則頭頂,囟頂,腦戶中皆痛。

 

甚則目如脫。

 

《經脈》論云,足太陽之脈,病沖頭痛,目似脫,痔瘧,頭囟項痛,若寒入下焦,決瀆有乖,則傳為濡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3#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16:20 | 只看該作者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帝曰:治之奈何?

 

六氣相勝,治之奈何?

 

岐伯曰:厥陰之勝,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瀉之。

 

甘者,土之味,清者,金之氣。

 

土金相生,以治厥陰風本之勝。

 

佐以苦辛者,苦為火味以生土,辛為金味以制木。

 

所以助其甘清也。

 

木性條達,酸主收斂,反其性而斂之則瀉,故以酸瀉之。

 

少陰之勝,治以辛寒,佐以苦鹹,以甘瀉之。

 

辛者金之味,寒者水之氣。

 

金水相生,以治少陰火熱之勝。

 

佐以苦鹹者,苦雖火味,其氣則寒,咸為水味,所以助其辛寒也。

 

火性急速,反其性而緩之則瀉,故以甘瀉之。

 

太陰之勝,治以咸熱,佐以辛甘,以苦瀉之。

 

咸者水之味,熱者火之氣。

 

太陰土燥,咸以治之。

 

太陰土濕,熱以治之。

 

佐以辛甘者,土氣有餘,辛以散之,土氣不足,甘以資之。

 

土性喜溫,反其性而寒之則瀉;

 

土性喜潤,反其性而燥之則瀉,苦為火味,性燥而寒,故以苦瀉之。

 

土位中央,灌溉四旁,氣貴和平,故其治佐如此。

 

下文陽明之勝,亦言以苦瀉之,其義一也。

 

少陽之勝,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瀉之。

 

少陽之治,與少陰同。

 

苦為火味,故不曰佐以苦鹹,而曰佐以甘咸。

 

甘為土味,以生金。

 

所以助其辛寒也。

 

陽明之勝,治以酸溫,佐以辛甘,以苦泄之。

 

酸為木味,溫為火氣,木火相生,以治陽明金氣之勝。

 

陽明有燥金之氣,有清金之氣。

 

燥氣有餘,故佐辛以散之。

 

清氣不足,故佐甘以滋之。

 

以苦泄之,而同於太陰也。

 

不曰瀉而曰泄者,以明瀉之乃所以泄也。

 

太陽之勝,治以甘熱,佐以苦酸,以咸瀉之。

 

苦,舊本訛辛,今改。

 

甘為土味,熱為火氣。

 

火土相生,以治太陽寒水之勝。

 

佐以苦酸者,木火相生,所以助其甘熱也。

 

水性善下,反其性而凝之則瀉,故以咸瀉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4#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16:34 | 只看該作者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帝曰:六氣之復,何如?

 

有六氣之勝,即為六氣之復,故復問之。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

 

厥陰之復,少腹堅滿,裡急暴痛,偃木 飛沙, 蟲不榮,厥心痛,汗發嘔吐,飲食不入,入而復出,筋骨 掉眩,清厥,甚則入脾,食痹而吐,衝陽絕,死不治。

 

始焉受制,既乃復也。

 

其氣雖復,經脈未和,故厥陰之復,少腹堅滿,裡急暴痛。

 

風氣盛,故偃木飛沙。

 

木盛土衰,故 蟲不榮。

 

厥心痛者,《靈樞?厥論》篇云:厥心痛,色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

 

汗發,風傷肌腠也。

 

嘔吐,肝氣逆也,肝氣逆,故飲食不入,入而復出也。

 

筋骨掉眩,風氣盛也。

 

清厥,手足清冷厥逆也,甚則木克其土,病入於脾,故食痹而吐。

 

痹,閉也,上閉不達,故吐也。

 

若木盛土衰,至胃脈之衝陽絕,則死不治。

 

少陰之復,懊熱內作,煩躁鼽嚏,少腹絞痛,火見燔 ,嗌燥,分 注時止,氣動於左,上行於右,咳,皮膚痛,暴喑,心痛,鬱冒不 知人,乃洒淅惡寒,振栗 妄,寒已而熱,渴而欲飲,少氣骨痿, 膈腸不便,外為浮腫,噦噫,赤氣後化,流水不冰,熱氣大行,介 蟲不復,病痱疹瘡瘍,癰疽痤痔,甚則入肺,咳而鼻淵,天府絕,死不治。

 

便如字。

 

受制而復,經脈未和。

 

故少陰之復,懊熱內作,煩躁鼽嚏。

 

少陰從下而上,故少腹絞痛,上合君火,故火見燔 ,嗌燥。

 

熱氣下逆,則分注,分小便之水津,從大便而如注也。

 

時止者,時注時止,止而復注也。

 

氣動於左,少陰之腎氣也。

 

上行於右,上乘於肺也。

 

上乘於肺,故咳,皮膚痛。

 

肺主聲,肺病,故暴喑。

 

心屬少陰,熱氣有餘,故心痛,痛極,則鬱冒不知人。

 

熱氣內郁,則生外寒,故外乃洒淅惡寒,內則振栗譫妄。

 

若寒已而熱,則渴而欲飲;

 

若 妄已,則少氣;

 

振栗已,則骨痿。

 

陰陽水火不交會於中土,則膈腸不便,外則發為浮腫。

 

土氣並虛,故或噦或噫。

 

少陰之氣,先郁後復,先郁則赤氣後化,後復則流水不冰,而熱氣大行,金類之介蟲不復。

 

熱行於外,則病痱疹瘡瘍癰疽痤痔。

 

熱甚入肺,則咳而鼻淵。

 

若火盛金衰,至肺脈之天府絕,則死不治。

 

太陰之復,濕變乃舉,體重中滿,食飲不化,陰氣上厥,胸中 不便,飲發於中,咳喘有聲,大雨時行,鱗見於陸,頭頂痛重,而 掉螈尤甚,嘔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則入腎,竅瀉無度,太谿絕,死不治。

 

太陰受制,則濕氣不變不舉。

 

今太陰之復,濕變乃舉,受制而復,經脈未和,故體重中滿,食飲不化。

 

濕為陰氣,陰氣上厥,則胸中不便。

 

便,猶利也。

 

胸中不便,則飲發於中,而咳喘有聲矣。

 

大雨時行,土之濕也,鱗見於陸,土濕水訊也。

 

濕傷太陽之經脈,則頭頂痛重,而掉螈尤甚。

 

濕傷陽明之經脈,則嘔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則濕邪入腎,而竅瀉無度。

 

前後二陰者,腎之竅,前陰水竅,俱從大便而出,故曰竅瀉。

 

若土盛水衰,至腎脈之太谿絕,則死不治。

 

少陽之復,大熱將至,枯燥燔 ,介蟲乃耗,驚螈咳衄,心熱煩 躁,便數憎風,厥氣上行,面如浮埃,目乃 螈,火氣內發,上為 口糜,嘔逆,血溢血泄,發而為瘧,惡寒鼓栗。

 

寒極反熱,嗌絡焦槁,渴飲水漿,色變黃 赤,少氣脈萎,化而為水,傳為 腫,甚則入肺,咳而血泄,尺澤絕,死不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5#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16:44 | 只看該作者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便,如字。

 

少陽受制,則熱氣不行,今少陽之復,大熱將至。

 

熱將至,則枯燥燔 。

 

金受火刑,則介蟲乃耗,民病驚螈咳衄,火刑肺金之病也。

 

心熱煩躁,火氣乘心之病也。

 

少陽三焦之氣不和,則小便數而外憎風。

 

便數憎風,則厥氣上行,厥氣上行,則面如浮埃,目乃 螈,此少陽厥氣上行,而生陽之氣,不榮於面目也。

 

若火氣內發,則上為口糜,中為嘔逆,下為血溢血泄,此少陽火氣內發,而三焦之氣不和於上中下也。

 

少陽之氣,發為瘧病,則惡寒鼓栗,寒極反熱,熱則嗌絡焦槁,渴飲水漿,溺色變為黃赤,此少陽瘧發之病也。

 

少氣脈萎,化而為水,傳為 腫,此少陽元真之氣內虛也,甚則邪火入肺,咳而血泄,致火盛金衰,而肺脈之尺澤絕,則死不治。

 

陽明之復,清氣乃舉,森木蒼干,毛蟲乃厲,病生 脅,氣歸 於左,善太息,甚則心痛,痞滿腹脹而泄,嘔苦咳噦煩心,病在膈 中,頭痛,甚則入肝,驚駭筋攣,太衝絕,死不治。

 

陽明受制,則清氣不舉。

 

今陽明之復,則清氣大舉,木受金刑,則森木蒼干,毛蟲乃厲。

 

厲,猶病也。

 

病生 脅,氣歸於左,肝木病也。

 

善太息,膽木病也,甚則清氣太過,而心痛,以及痞滿腹脹而泄。

 

陽明氣逆,則嘔苦,肺胃不和,則咳。

 

胸有固寒,則噦。

 

胃絡不通於心,則煩心,而病在膈中。

 

厥陰肝脈,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肝脈病,故頭痛,甚則金氣入肝,而驚駭筋攣。

 

若金盛木衰,至肝脈之太衝絕,則死不治。

 

太陽之復,厥氣上行,水凝雨冰,羽蟲乃死,心胃生寒,胸膈 不利,心痛痞滿,頭痛善悲,時眩仆,食減,腰 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堅,陽光不治,少 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唾出清水,及為噦噫,甚則入心,善忘善悲,神門絕,死不治。

 

厥氣,寒氣也。

 

太陽受制,則寒氣不行。

 

今太陽之復,寒氣上行,寒氣上行,則水凝雨冰。

 

水勝火滅,故火類之羽蟲乃死。

 

寒氣盛,故心胃生寒。

 

心胃生寒,故胸膈不利。

 

胸膈不利,故心痛痞滿。

 

太陽經脈,上行於頭,故頭痛。

 

陰氣盛,故善悲,頭痛,則時眩仆。

 

中土虛寒,則食減。

 

太陽經脈不和,則腰 反痛,而屈伸不便。

 

寒氣已極,則地裂冰堅,而陽光不治。

 

寒氣在下,則少腹控睪,由下而中,則引腰脊,由中而上,則上衝心。

 

寒氣上衝,則唾出清水,及為噦為噫。

 

噦噫者,火土不相生也。

 

甚則寒氣入心,故善忘善悲。

 

若水盛火衰,至心脈之神門絕,則死不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6#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16:59 | 只看該作者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帝曰:善。

 

治之奈何?

 

六氣之復,治之奈何?

 

岐伯曰:厥陰之復,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瀉之,以甘緩之。

 

治復之法,但當助其本氣,惟熱燥之氣有餘,或當折之,或當助之也。

 

酸者,木之味,寒者,水之氣,治以酸寒,助木氣也。

 

恐寒氣之過甚,則佐以甘,恐酸味之過甚,則佐以辛,夫治以酸寒者,乃以酸瀉之。

 

瀉,舒也。

 

下瀉仿此。

 

佐以甘辛者,乃以甘緩之。

 

酸寒而但曰酸,甘辛而但曰甘,省文也。

 

此治厥陰之復,助之而不折之也。

 

少陰之復,治以鹹寒,佐以苦辛,以甘瀉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以咸 之。

 

咸者,水之味;

 

寒者,水之氣。

 

治以鹹寒,折火氣也。

 

火氣過虛,則佐以苦,苦為火味,以助火也。

 

火氣過盛,則佐以辛,辛為金味,以生水也。

 

或以甘瀉之而平其水,或以酸收之而生其火。

 

夫佐以苦辛者,辛苦乃所以發之;

 

治以鹹寒者,乃以咸折之。

 

此治少陰熱氣之復,或助之而或折之也。

 

太陰之復,治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瀉之,燥之泄之。

 

苦為火味,熱為火氣,治及苦熱,助土氣也。

 

火氣不足,則佐以酸,木生火也。

 

火氣過甚,則佐以辛,金生水也。

 

夫治以苦熱者,乃以苦瀉之,以熱燥之,土濕則燥之,土燥則泄之。

 

此治太陰之復,助之而不折之也。

 

少陽之復,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 之,以酸收之,辛苦 發之,發不遠熱,無犯溫涼,少陰同法。

 

治以咸冷,折火氣也,火氣過虛,則佐以苦,火氣過盛,則佐以辛,或以咸 之而泄其火,或以酸收之而生其火。

 

夫佐以苦辛者,辛苦乃所以發之。

 

辛,金味也;

 

苦,火味也。

 

申明辛苦發之,乃發不遠熱也。

 

發不遠熱,則用其熱以助火。

 

無犯溫以涼治之法,少陽少陰,皆屬於火,故此治佐之法,與少陰同。

 

陽明之復,治以辛溫,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甘補之。

 

甘補之甘,舊本訛酸,今改。

 

辛為金味以助金。

 

溫為火氣以折金。

 

治以辛溫,金氣平矣。

 

苦為火味以折金,甘為土味以生金。

 

佐以苦甘,金氣平矣。

 

或金氣有餘,則但以苦泄之,以苦下之。

 

金氣不足,則但以甘補之。

 

此治陽明燥氣之復,或折之而或助之也。

 

太陽之復,治以咸熱,佐以甘辛,以苦堅之。

 

咸為水味,以助水;

 

熱為火氣,以溫寒。

 

治以咸熱,助水氣也。

 

水氣盛,則佐以甘;

 

水氣虛,則佐以辛。

 

水得其平,無容補瀉,則但以苦堅之,水寒而濟以火味,水火既濟,則堅固也。

 

此治太陽之復,助之而不折之也。

 

治諸勝復,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 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衰 者補之,強者瀉之,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也。

 

強,如字。

 

總結上文諸勝復之治,而言治之大體如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7#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17:15 | 只看該作者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帝曰:善。

 

氣之上下,何謂也?

 

承上文勝復,而問勝氣居上,復氣居下,氣之上下,在於人身,發為民病,何謂也。

 

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

 

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 分也,地氣主之。

 

以名命氣,以氣命處,而言其病。

 

半,所謂天樞也,故上勝而下俱病者, 以地名之。

 

下勝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

 

所謂勝至,報氣屈伏,而未發也。

 

復至,則不以 天地異名,皆如復氣為法也。

 

分,去聲。

 

《陰陽系日月》論云: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

 

天為陽,地為陰。

 

正月六月,主足之少陽;

 

二月五月,主足之太陽;

 

三月四月,主足之陽明。

 

是人身三陽之氣,主歲半以上,故曰身半以上,其氣三矣。

 

天為陽,乃天之分也。

 

天分,則天氣主之。

 

又云:七月十二月,主足之少陰;

 

八月十一月,主足之太陰;

 

九月十月,主足之厥陰。

 

是人身三陰之氣,主歲半以下。

 

故曰身半以下,其氣三矣。

 

地為陰,乃地之分也。

 

地分,則地氣主之。

 

身半以上之三氣,名曰少陽太陽陽明;

 

身半以下之三氣,名曰少陰太陰厥陰。

 

是以三陽三陰之名,而命身半以上,身半以下之氣也。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 ;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 ;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 中。

 

是三陽者,天之分也。

 

其經脈之氣,皆起於上。

 

足少陰之脈,起於足小趾之下;

 

足太陰之脈,起於足大趾之端;

 

足厥陰之脈,起於足大趾叢毛之際。

 

是三陰者,地之分也。

 

其經脈之氣,皆起於下。

 

是以在上在下之氣,而命經脈循引之處也。

 

以名命氣,以氣命處,而後可言其內外上下之病。

 

人身天樞之穴,居臍之上,對腰之中,故申明身半以上,身半以下之半者,所謂天樞也。

 

故身半以上之陽氣勝,而身半以下俱病者,其病在地。

 

以地名之。

 

身半以下之陰氣勝,而身半以上俱病者,其病在天,以天名之。

 

夫氣勝之時,復氣屈而不伸,故所謂勝至,其報復之氣,尚屈伏而未發也。

 

如復氣既至,則無分上下,故不以天地異名,皆如復氣為法也。

 

下文云,有勝則復,無勝則痞,是復有一定之成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8#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17:24 | 只看該作者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帝曰:勝復之動,時有常乎?

 

氣有必乎?

 

承復氣為法之意,問勝復之動,一歲六時,有常數乎?

 

所勝之氣,有可必乎?

 

岐伯曰:時有常位,而氣無必也。

 

一歲六時,始於厥陰,終於太陽。

 

時有常位,而氣之勝復,則因勝以復,無可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9#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17:35 | 只看該作者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帝曰:愿聞其道也。

 

時有常位,則氣有常勝。

 

有常勝,則有常復,故愿聞勝復之常道也。

 

岐伯曰: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勝之常也。

 

四氣盡終氣,地 氣主之,復之常也。

 

有勝則復,無勝則痞。

 

春夏為陽,陽者天氣也。

 

故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先勝後復,勝氣常在歲半之上。

 

故為勝之常也。

 

秋冬為陰,陰者地氣也。

 

故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復氣常在歲半之下。

 

故為復之常也。

 

有勝則有復,無勝則無復,此為勝復之常,而勝復之變,不可為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0#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22:17:44 | 只看該作者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帝曰:善。

 

復已而勝,何如?

 

有勝則復,理之常也。

 

復已而又有所勝,則何如?

 

岐伯曰:勝至則復,無常數也,衰乃止耳。

 

復已而勝,不復則 害,此傷生也。

 

數,如字,下無問其數之數同。

 

至,猶極也。

 

其復也,勝極則復,復無常數也。

 

復氣自衰,方乃止耳,衰乃止,則復已,復已而又有所勝。

 

若復已,而所勝不復則害。

 

不復則害,此傷生也。

 

如水勝火屈,火復則傷金。

 

火氣已,金氣又當復勝,如不復勝,則金受火害,不能相生,余氣仿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0 14:33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