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氏醫通】

 關閉 [複製鏈接]
141#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5:39:30 | 只看該作者

痞滿

 

丹溪云。痞與否同。不通泰也。

 

由陰伏陽蓄。氣與血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 滿痞塞者。

 

皆土之病也。

 

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脈急之形也。

 

有中氣久虛。不能營運精微為痞者。

 

有過服消克。不能舒化飲食為痞者。

 

有濕熱太甚。痰氣上逆陽位為痞者。

 

古方治痞。 用黃連、黃芩、枳實之苦以泄之。

 

厚朴、生薑、半夏之辛以散之。

 

人參、白朮之甘以補之。

 

茯苓、澤瀉之淡以滲之。

 

既痞同濕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氣。

 

如果有內實之證。庶可略與消導。世人痞塞。 喜行利藥以求速效。雖暫時快通。痞若再作。危殆滋甚。天地不交而成痞。

 

此脾之清氣不升而下溜。胃之濁氣不降而上逆。當用補中益氣加豬苓、澤瀉。蓋升麻、柴胡從九地之下而升其清氣。 豬苓、澤瀉從九天之上而降其濁氣。即所以交痞而為泰矣。

 

諸痞塞及噎膈。乃痰為氣激而上。氣為痰膩而滯。痰與氣搏。不得流通。並宜連理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黃連湯、諸瀉心湯選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2#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5:39:50 | 只看該作者

痞滿

 

丹溪云。痞與否同。不通泰也。

 

由陰伏陽蓄。氣與血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 滿痞塞者。

 

皆土之病也。

 

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脈急之形也。

 

有中氣久虛。不能營運精微為痞者。

 

有過服消克。不能舒化飲食為痞者。

 

有濕熱太甚。痰氣上逆陽位為痞者。

 

古方治痞。 用黃連、黃芩、枳實之苦以泄之。

 

厚朴、生薑、半夏之辛以散之。

 

人參、白朮之甘以補之。

 

茯苓、澤瀉之淡以滲之。

 

既痞同濕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氣。

 

如果有內實之證。庶可略與消導。世人痞塞。 喜行利藥以求速效。雖暫時快通。痞若再作。危殆滋甚。天地不交而成痞。

 

此脾之清氣不升而下溜。胃之濁氣不降而上逆。當用補中益氣加豬苓、澤瀉。蓋升麻、柴胡從九地之下而升其清氣。 豬苓、澤瀉從九天之上而降其濁氣。即所以交痞而為泰矣。

 

諸痞塞及噎膈。乃痰為氣激而上。氣為痰膩而滯。痰與氣搏。不得流通。並宜連理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黃連湯、諸瀉心湯選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3#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5:40:02 | 只看該作者

痞滿

 

氣滯痞脹。用五膈寬中散。不應。丁沉透膈湯。應諸痞塞脹滿。胸膈不利。

 

或氣上逆。

 

或腹疼痛。 並宜指迷七氣湯。胃虛。加參朮。氣滯。加木香。大便秘。加檳榔。面目浮。加蘇葉。四肢腫。 加木瓜。虛痞。只用局方七氣、局方烏沉二湯最妙。鬱怒暴痞。面目浮腫。心腹脅滿。二便秘澀。 四肢脹大。增損流氣飲。膈上諸般冷氣。嘔逆不食。不問痞塞疼痛。且與薑汁探吐。然後用藥。 痰飲尤宜。邪氣作痞。宜用疏劑。若氣不順。逆上為痞。

 

此乃虛痞。愈疏而痞愈作。宜於收補中微兼疏通之意。不可過用香劑。古人治瀉後膈痞。用理中丸。即此意也。

 

痞塞諸藥不效。大便不通。脈數實者。

 

小陷胸湯、三黃湯選用。 甚則寶鑒木香檳榔丸通利之。

 

若肥人痰痞風 。大便不通者。

 

御藥院木香檳榔丸疏解之。

 

肥人心下痞悶。內有濕痰也。

 

二陳東加枳實、芩、連。然不若小陷胸湯尤捷。瘦人心下痞悶。乃鬱熱在中焦。三黃加枳實以導之。

 

心下痞而寒熱不除者。

 

小柴胡加枳、桔。

 

如飲食後感冒風寒。飲食不消。

 

或食冷物而作痞悶。宜溫中化滯。二陳加縮砂、紫蘇、藿香。

 

或平胃加藿香、草豆蔻之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4#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5:40:14 | 只看該作者

痞滿

 

虛人停滯不散。心下痞。

 

或寬或急。常喜熱物者。

 

枳實理中湯。老人虛人。脾胃虛弱。轉運不及。 飲食不化而作痞者。

 

九味資生丸。飽悶常嚼一丸。

 

或六君子加香、砂、山楂、曲、 之類。胸中氣塞短氣。橘皮枳實生薑湯。有酒積雜病。過下傷脾。脾虛不運作痞。養胃兼和血。參、朮、歸、芍兼升、柴。稍佐陳皮、枳殼之類。大怒之後成痞。

 

或痰中見血。

 

或口中作血腥氣。是瘀血。用丹皮、紅曲、香附、桔梗、降香、紅花、蘇木、山楂、麥芽、童便。甚則加大黃、桃仁泥。有痰挾瘀血成窠囊作痞。脈沉澀。日久不愈。多郁人悲哀過度有之。

 

宜從血鬱治。桃仁、紅花、香附、丹皮、韭汁之類。舉世治中滿痞脹。不問虛實。咸禁甘草。殊不知古人所謂中滿勿食甘者。

 

指實滿而言也。

 

若自覺滿而外無腹脹之形者。

 

當以甘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5#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5:40:28 | 只看該作者

痞滿

 

〔診〕脈弦急而滑。驟然胸中痞悶。乃肝氣與食滯而成。為實。脈弦。

 

或沉弦。

 

或澀。

 

或虛大無力。氣口為甚。

 

此日久脾胃受傷。

 

或過服克伐藥所致。為虛。胸膈痞悶而寸口脈沉滑。

 

或遲滑者。

 

為有停滯。 羅謙甫治真定趙客。六月間乘涼傷濕面。心下痞滿。躁熱時作。坐臥不安。宿於寺中。僧以丸藥十數丸下之。

 

下十余行。痞稍減。越日困睡。為盜劫其貲。心動。遂躁熱而渴。飲酒一甌。 是夜臍腹脹痛。僧再以前藥復下十余行。病加困篤。四肢無力。躁熱身不寧。喜冷水。米穀不化。 痢下如爛魚腸腦。赤水相雜。全不思食。強食則嘔。痞甚於前。噫氣不絕。足 冷。小腹不任其痛。診之。

 

脈浮數七八至。按之空虛。曰。予溯流尋源。蓋暑熱已傷正氣。

 

以熱毒之劑下之。

 

一下之後。其所傷之物已去無余。遺巴豆之氣。留毒於腸胃間。使嘔逆而不能食。胃氣轉傷而然。及下膿血無度。大肉脫下。皮毛枯槁。脾氣弱而衰矣。

 

舌上赤澀。口燥咽乾。下多亡陰之所致也。

 

陰既已亡。火獨旺。故心胸躁熱。煩亂不寧。經曰。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夭之由也。

 

遂辭去。易一醫。不審脈究源。惟見痞滿。

 

以枳殼丸下之。

 

病添喘滿。利下不禁而死。金匱云。不當下而強下之。

 

令人開腸洞泄。便溺不禁而死。正此謂也。

 

石頑治內兄顧九玉。頒詔假道歸吳。大暑中患胸痞顱脹。脈得虛大而濡。氣口獨顯滑象。

 

此濕熱泛濫於膈上也。

 

與清暑益氣二劑。顱脹止而胸痞不除。與半夏瀉心湯減炮薑。去大棗加枳實。 一服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6#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5:40:46 | 只看該作者

痞滿

 

家弟曾余。雖列賢書。最留心於醫理。弟婦鄭氏。乃世傳女科中山之女。昆弟俱為時醫。戊申夏患嘔逆。不食者月余。服寬膈理氣藥二十余劑。幾至絕粒。

 

而痞脹異常。邀余診之。

 

脈得虛大而數。按仲景脈法云。大則為虛。數則為虛。

 

此胃中陽氣大虛。

 

而濁陰填塞於膈上也。

 

因取連理湯方。用人參三錢服之。

 

四劑而痞止食進。後與異功散調理數日而康。 別駕吳蛟水公祖夫人。患痞眩嘔逆。向因下體畏寒。肢肘麻瞀。久服八味、參、附不徹。六脈弦滑而按之則濡。

 

此中焦素蘊痰濕。陽氣不能周於四末之象。得桂、附辛熱之力有時雖可暫開。 究非真陽之虛。且有地黃之滯。所以痞暈漫無止期。遂疏局方七氣東加沉香。一服豁然。再劑神爽食進而安。 內翰繆鈞間尊大人子長老先生。青年罷職。樂志林泉。偶因小憤。遂眩暈痞悶。三月來服豁痰利氣藥不應。反覺疲倦。飲食日減。下元乏力。至七月下浣。邀石頑診之。

 

六脈似覺有餘。指下略無沖和之氣。氣口獨滯不調。時大時小。兩尺俱濡大少力。

 

此素多痰濕。漸漬於水土二經。復加剝削之劑屢犯中氣。疲倦少食。迨所必至。法當先調中氣。輸運水穀之精微。然後徐圖溫補下元。為疏六君子湯加當歸兼調營血。庶無陽無以化之虞。其如夫人久患崩淋。遍服諸血藥罔效。

 

以補中益氣加製香附、烏梅。升舉其陽兼調其氣。所謂病在下取之上。端不出古聖之成則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5:41:00 | 只看該作者

腹滿

 

經云。太陰所至為中滿,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脹腹大。皆屬於熱。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濁氣在上。則生 脹。金匱云。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 疼痛。

 

此虛寒從下上也。

 

當以溫藥服之。

 

趺陽以候內因。寸口以候外因。趺陽脾胃之脈而見微弦。為厥陰肝木所侵。侮其陰氣。橫聚於腹。法當脹滿有加。設不滿。陰邪必轉攻而上。決無輕散之理。蓋陰邪即聚。不溫必不散。陰邪不散。陰竅必不通。故知其便必難。勢必逆攻兩 而痛。較腹滿更進一步也。

 

虛寒之氣從下而上。由腹而 。才見一斑。亟以溫藥服之。

 

使陰邪從陰竅走散而不至上攻則善矣。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

 

舌黃未下者。

 

下之黃自去。 腹滿時減復如故。

 

此為寒。當與溫藥。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

 

宜大承氣湯。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

 

宜大承氣湯一條。已見傷寒陽明府實證。

 

此腹滿時減復如故。為虛寒。當溫之。

 

蓋腹滿雖因中氣虛寒。然下焦之真陽未滅。有時而升。則有時而減。然終屬虛寒。故復如故。

 

而當與溫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8#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5:41:15 | 只看該作者

腹滿

 

按之心下滿者。

 

此為實也。

 

當下之。

 

宜大柴胡湯。 邪從胸脅而入於陽位。合用大柴胡兩解之。

 

與臍腹硬痛承氣證不同。 病者痿黃。躁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寸口脈弦者。

 

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

 

此論外因之腹滿。故脈辨於寸口也。

 

寸口脈弦而脅下拘痛者。

 

其人表氣微虛。不能外御其邪。 俾風邪即與水氣相合。

 

而為脅下拘痛。表中陽虛故嗇嗇惡寒也。

 

夫瘦人繞臍痛。必因風冷。穀氣不行。

 

而反下之。

 

其氣必沖。不沖者。

 

心下則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9#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5:41:30 | 只看該作者

腹滿

 

瘦人本無痰濕痹著。

 

而繞臍痛者。

 

為肌肉疏薄。風冷得以直入。干於脾土之陰分。土氣傷則不能轉運。是以穀氣不行。若反下之。

 

徒虛其腸胃。邪氣愈逆。因而上衝。經曰。氣上衝胸。邪在大腸故也。

 

不沖者。

 

邪在於胃。客氣上逆。則心下痞也。

 

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朴七物湯主之。

 

腹滿者。

 

邪氣入於裡也。

 

發熱者。

 

陽氣達於外也。

 

雖病經十日而脈浮數。邪猶未全入裡。況能食以證胃氣之有權。故用小承氣合桂枝去芍藥湯。兩解表裡之法。較之桂枝加大黃湯。多枳、朴而少芍藥。

 

以枳、朴專泄壅滯之氣。故用之。

 

芍藥專收耗散之陰。

 

此腹但滿而不痛。與陰血無預。故去之。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腹中寒氣奔迫。上攻胸脅。

 

以及於胃。

 

而增嘔逆。頃之胃氣空虛。邪無所砥。輒入陽位則殆矣。

 

是以除患之機。所重全在胃氣。乘其邪初犯胃。尚自能食。

 

而用附子、粳米之法。溫飽其胃。 胃氣溫飽。則土濃而邪難上越。胸脅逆滿之濁陰。得溫無敢留戀。必還從下竅而出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0#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5:41:46 | 只看該作者

腹滿

 

痛而閉者。

 

厚朴三物湯主之。

 

痛而閉塞。無雷鳴嘔逆之證者為實。當下之。

 

即用小承氣。倍厚朴。

 

而易其名。

 

以其無亢極之火。故不用承氣二字。與理中湯之易名人參湯一義。 東垣曰。經云。諸脹腹大。皆屬於熱。

 

此八益之邪。有餘之證。自外而入。風寒之邪。傳入於裡。寒變為熱。

 

而作胃實。日晡潮熱。大渴引飲。譫語脹滿者。

 

承氣湯下之。

 

下之則脹已是也。

 

五臟六腑俱有脹滿。更以脹家寒熱多少較之。

 

胃中寒則脹滿。濁氣在上。則生 脹。胃中寒濕菀遏故也。

 

太陰之厥。則腹滿 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按所云寒脹多如此。

 

亦有膏粱之人。醇酒濃味之濕熱不得施化。郁於內而成脹滿者。

 

此熱脹之謂也。

 

調經篇云。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始受熱中。末傳寒中。皆由脾胃之氣。不能運化精微。致水穀聚而不散。遂成脹滿。

 

又有飲食過傷而成 脹飧泄者。

 

經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 脹。

 

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夫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

 

陰受之。

 

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閉塞不通而成脹矣。

 

此皆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所致。治脹務在調其虛實。適其寒溫。兼寒熱補瀉之法於戰守之間。從少從多。各從其類。可一言而盡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1#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5:42:01 | 只看該作者

腹滿

 

張三錫曰。脹滿悉屬脾虛。運化不及。濁氣填塞所致。初起微佐以消化。舒郁為先。勢甚而二便澀滯者。

 

微利之。

 

弱人或稍久。一切病後產後瘡疽後。必用參、朮、 、芍大補脾氣為主。 而佐以消化。厚朴、木香、黃連之類。然王道無近功。必數十帖以漸取效。每見粗工專守下之則脹已一法。用商陸、牽牛等。一瀉即消。三日後復起。然真氣因瀉而下脫。邪氣必復聚而成脹。 遂致不救。可勝道哉。

 

腹脹諸證。雖屬寒者多。屬熱者少。然世治脹。喜用辛溫散氣之藥。即使濕熱作脹。

 

亦必賴辛溫之品以散氣。氣散則脹滿亦寬。但須以去濕熱之藥為主。

 

而兼辛溫為引導則可。然又有火盛陰虛。熱乘血分者。

 

其腹雖脹而不甚大。按之益堅。小便黃赤。大便秘澀。至夜則微熱。其脈數實而細小。不可誤作食積濕熱治。蓋消導則陰愈傷。去濕則津愈涸矣。

 

宜用極苦極寒之藥。

 

如當歸龍薈丸。

 

或四物東加宣胡二連、蘆薈。俱用醋製。可一服而效也。

 

有氣虛不能裹血。血散作脹。 必其人大便不堅。

 

或時結時溏。溏則稍減。結則漸加。小便清利。甚則渾白如泔。其脈緩大而滯。 氣口益甚。慎不可用辛溫耗氣之藥。宜四君子去白朮。加木香、澤瀉、當歸、芍藥。

 

以固其氣中之血。有血虛不能斂氣。氣散作脹。必其人煩熱便燥。小便黃數。其脈浮數而弦。人迎尤甚。慎不可用苦寒傷胃之藥。宜四物湯去地黃。加黃 、肉桂、甘草、煨薑以和其血中之氣。外因六氣成脹。藿香正氣散。內因七情成脹。沉香降氣散。憂思過度致傷脾胃。心腹膨脹。喘促煩悶腸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2#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5:42:20 | 只看該作者

腹滿

 

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而澀。局方七氣湯。濁氣在上。則生 脹。生薑瀉心東加木香、厚朴。脾胃不溫不能腐熟水穀而脹。附子理中湯。腎臟虛寒不能生化脾土而脹。濟生腎氣丸。中滿腹內堅硬如盤。不能坐臥。大小便澀滯。上氣喘促。面色痿黃。通身虛腫者。

 

此寒熱錯雜。膠固於中。營衛血氣凝滯於內也。

 

分消湯、分消丸。詳寒熱多少。

 

或加減用之。

 

諸七氣選用亦可。 氣口脈緊滑。惡心飽悶。口乾內熱者。

 

是食積。枳實導滯丸。飽食奔走。

 

或跌撲凝血不散。

 

或婦人血聚而成腫脹。腹上有青紫筋。腹中按之疼。脈來弦澀。當作蓄血治之。

 

怒甚氣逆。腹脅脹滿。 兩手脈弦。青皮、陳皮、木香、山梔、柴胡、枳殼、歸尾、桃仁、芍藥、薄桂。嗜酒之人。病腹脹如斗。前後溲便俱有血。用利藥轉加。其脈數而澀。

 

此得之濕熱傷脾陰。不能統血。胃雖受穀。 脾不輸運。故成痞脹。當理脾氣。祛濕熱。兼養血之劑。

 

如枳實、黃連、炮薑、半夏、茯苓、當歸、芍藥、阿膠、烏梅、砂仁之類。白芍、烏梅收脾陰。黃連、枳實瀉脹滿。歸、膠補營血。苓、半去涎飲。砂仁醒脾氣也。

 

倘觸動平昔所蓄之濕熱。脹滿逆上喘急者多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3#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5:42:32 | 只看該作者

腹滿

 

〔診〕脈來緩大者屬氣虛。弦數者為血熱。氣口緊盛或滑為停滯。濡滑為濕熱。弦細為肝邪乘脾。人迎浮弦為風氣內乘。弦細而數為陰邪上逆。若虛大無根。為脾胃氣衰。沉細短澀。為腎臟氣絕。 石頑治太史錢宮聲媳。去秋瘧久大虛。飲食大減。經水不調。季冬略行一度。今春時發寒熱。 腹滿不食。服寬脹利水藥不應。擬進破血通經之劑。邀石頑相商。其脈左寸厥厥動搖。右關與兩尺雖微弦。

 

而重按久按。卻滑實流利。惟右寸左關虛濡而數。尋之澀澀少力。

 

此陰中伏陽之象。 洵為胎脈無疑。良由中氣虛乏。不能轉運其胎。故爾作脹。前醫曰。自結 迄今。距十二載。從來未曾受孕。病後元氣大虛。安有懷娠之理。石頑曰。向之不孕。必有其故。今病後余熱留於血室。因而得妊。

 

亦恆有之。

 

細推病機。每粥食到口。輒欲作嘔。惟向晚寒熱之際。得熱飲入胃。其寒熱頓減。豈非胃氣虛寒。水精不能四布。留積而為涎液。汪洋心下乎。

 

俗名惡阻是也。

 

其腹滿便難之虛實。尤須明辨。金匱有云。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必便難。乃虛寒從下上也。

 

當以溫藥服之。

 

況大便之後。每加脹急。

 

以裡氣下通。濁陰乘機上擾。與得下暫時寬快迥殊。其治雖當安胎為主。但濁陰之氣。非藉辛溫不能開導其結。遂疏四君子湯。益入歸、芍以收營血之散。 稍借肉桂為濁陰之向導。使母氣得溫中健運之力。胎息無濁陰侵犯之虞。桂不傷胎。龐安常先有明試。余嘗屢驗之矣。

 

服後寒熱漸止。腹脹漸寬。飲食漸進。胎息亦漸形著而運動於臍上。至仲夏。因起居不慎。

 

而胎漏下血。前醫猶認石瘕而進破積之方。乃明諭脈證。左寸動滑。斷屬乾象。 而與扶脾藥得安。後產一子。舉家稱快。設不審而與通經破血。能保子母雙全之慶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4#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5:42:49 | 只看該作者

腹滿

 

飛疇治謝元海。因夏月常飲火酒。致善食易飢。半月後。腹漸脹滿。大便艱澀。

 

而食亦日減。 醫用削克清火俱不效。左脈細數。右脈澀滯。

 

此始為火助胃強而善食。繼為火灼胃液而艱運。艱運則食滯而脹滿。脹滿則食減。今宜斷食辛烈。乘元氣未漓。祛其滯而回其液。日久則費調理也。

 

因用枳實導滯湯去黃連、白朮。加葛根。一服大便通利而滯行。

 

又用健脾理氣。三日後以小劑生脈加葳蕤、煨葛根。不半月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5#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5:43:20 | 只看該作者

水腫

 

經云。肺移寒於腎為涌水。涌水者。

 

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

 

如囊裹漿。 水之病也。

 

水始起也。

 

目窠上微腫。

 

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

 

如裹水之狀。

 

此其候也。

 

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 三陰結。謂之水。 平治權衡。去菀陳 。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開鬼門。潔淨府。精已時復。五陽已布。 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 此言土虛不能制水之病。平治權衡者。

 

使陰陽各得其平也。

 

菀者積也。

 

陳者久也。

 

 者腐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6#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5:44:21 | 只看該作者

水腫

 

陰陽平治。水氣自去。微動四極者。

 

運動四肢也。

 

溫則水氣易行。故須溫衣。不拘隧穴。名曰繆刺。腠理謂之鬼門。膀胱謂之淨府。開者發汗也。

 

潔者滲利也。

 

陽氣既和。陰精時復。由是五陽宣布。陰水盡滌。精血自生。形肉自盛。骨肉與衣相保。大氣平矣。

 

金匱云。師曰。病有風水。 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風水者。

 

腎本屬水。因風而水積也。

 

經云。並浮為風水。傳為 腫。

 

又曰。腎風者。

 

面然壅。害於言。不能正偃。正偃則咳。名曰風水。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

 

上下溢於皮膚。故為 腫。今止言外證骨節疼痛惡風。不言 腫。脫文也。

 

腎外合於骨。水則病骨。肝外合於筋。風則筋束關節。故骨節痛。脈浮惡風者。

 

知其風水之在外也。

 

皮水者。

 

皮膚 腫是也。

 

蓋肺主氣以行營衛。外合皮毛。皮毛病甚則肺氣 郁。當發其汗。散皮毛之邪。外氣通而鬱解矣。

 

正水者。

 

腎經之水自病也。

 

經曰。腎者。

 

胃之關也。

 

關門不利。故聚水成病。上下溢於皮膚。 腫腹大。上為喘呼。

 

不得臥。標本俱病也。

 

石水者。

 

乃水積小腹胞內。堅滿如石。經曰。陰陽結邪。陰多陽少名石水。

 

又曰。腎肝並沉為石水。水積胞內。下從足少陰。故不發喘。黃汗者。

 

病水身黃。汗出如柏汁。由陽明胃熱。故見色於外。今之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者。

 

正屬足陽明經脈之證也。

 

熱久在肌肉。故化癰膿。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

 

防己黃 湯主之。

 

腹痛者加芍藥。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水主腎病。腎脈本沉。

 

以其肝木過盛。火熱生風。水勢乘風上涌。所以風水之脈反浮也。

 

素問云。腎肝並浮為風水。蓋腎肝同處。腎為陰主靜。其脈常沉。肝為陽主動。其脈常浮。二臟俱有相火。動於腎者。

 

猶龍火之出於海。動於肝者。

 

猶雷火之出於澤。龍起而水隨。風發而波涌。 今水從風涌。是以腎肝並浮也。

 

水既從風而脈浮。其病在表也。

 

骨節疼痛。表之虛也。

 

身重。水客分肉也。

 

汗出惡風。衛氣虛也。

 

防己療風腫水腫。通腠理。黃 溫分肉。補衛虛。白朮治風主汗。甘草和藥益土。薑、棗辛甘發散。腹痛者。

 

肝邪氣塞。不得升降。再加芍藥以收陰也。

 

若見一身悉腫而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

 

此風氣鼓搏其水。 向外。當與越婢湯發之。

 

此因勢利導之法。且中有石膏化熱。

 

而無上逆喘滿之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7#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5:44:34 | 只看該作者

水腫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

 

防己茯苓湯主之。

 

厥而皮水者。

 

蒲灰散主之。

 

風水脈浮。用防己黃 湯矣。

 

而皮水即仿佛用之。

 

前脈論中。同一開鬼門。

 

而標中之本則微有分。風水下郁其土氣。則用白朮崇土。薑、棗和中。皮水內合於肺。肺病則氣病。故又名氣水。金鬱泄之。

 

水積於皮。

 

以淡滲之。

 

故以茯苓易白朮。加桂枝解肌以散水於外。不用薑、棗和之於中也。

 

況四肢聶聶。 風在營衛。觸動經絡。桂枝安得不用耶。若皮水而見厥逆。知水漬入腎。胃病不能行陽氣於四末。 故手足諸陽之本先病也。

 

與傷寒厥而心下悸。當先治水。藥雖異而理則同也。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此論少陰正水之病。其脈自見沉小。殊無外出之意。若脈見浮者。

 

風發於外也。

 

虛脹者。

 

手太陰氣鬱不行。

 

而為虛脹也。

 

風氣之病。發其汗則已。即脈沉無他證者。

 

當效傷寒少陰例。用麻黃附子甘草。蕩動其水以救腎邪。若見外證喘滿。知水氣之在上而不在下。即於前方除去附子。 而加杏仁以救肺邪。

 

此治金水二臟之正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8#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5:45:08 | 只看該作者

水腫

 

裡水者。

 

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

 

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越婢加朮湯主之。

 

甘草麻黃湯主之。

 

裡水即石水。水積膀胱內胞。

 

而小腹硬滿如石也。

 

首條言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腎肝並沉之象。其水潛伏於裡。 然不動。非借風水越婢湯之法。不能激之四汔也。

 

此言一身面目黃腫。 脈沉小便不利。雖顯陽邪內動。究竟脈沉不鼓。不能破陰邪之堅壘。必需前東加朮以發越脾氣。 俾陰邪從陽。裡邪從表。一發而陰霾迅掃。

 

此內經開鬼門法也。

 

夫小便不利而水積為患。理固宜然。設小便自利而水道順趨。可無病水之慮矣。

 

何至亡津作渴耶。不知金匱設以為例。意謂此證皆由小便不利所致。即使溲溺忽利。反加煩渴。

 

此必陽邪內擾。迫其陰津下亡。當非寒去欲解之比。故證雖變而治不殊。總不出越婢加朮之范圍也。

 

按正水與石水似同而實異。正水則外證自喘。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其水之藏伏於下。積結如石可知。求其如風水皮水之脈浮。殊不可得。非用麻黃、石膏重劑發之。

 

永無解散之期也。

 

甘草麻黃湯即越婢湯之變法。病氣本輕。但需開發肺氣於上。則膀胱氣化行矣。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一作重)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 脈自沉。何從得之。

 

師曰。

 

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

 

宜 芍桂酒湯主之。

 

溫服一升。 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

 

以苦酒阻故也。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

 

此屬歷節。食已汗出。

 

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

 

此營氣也。

 

若汗出已。反發熱者。

 

久久其身必甲錯。 發熱不止者。

 

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

 

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

 

又從腰以上必汗出。 下無汗。腰髖弛痛。

 

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

 

此為黃汗。桂枝加黃 湯主之。

 

須臾。飲熱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汗不出。更服。 黃汗皆由營氣不和。水氣乘虛襲入。所以有發熱汗出。身體重痛。皮膚甲錯。肌肉 動等證。 至於脛冷髖弛。腰下無汗。內經所謂身半以下。濕中之也。

 

脈沉遲者。

 

水濕之氣滲於經脈。

 

而顯遲滯不行之狀。證雖多歧。觀其所治。咸以桂、芍和營散邪。即兼黃 司開闔之權。杜邪氣復入之路也。

 

按仲景於瘀熱壅滯之候。每云甲錯。即肌若魚鱗之狀。故發熱不止則瘀熱潰腐而為惡瘡。 每言身 。乃經脈動惕之兆。故發汗不已。則營氣內乏。

 

而胸中痛也。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朮湯主之。

 

腹中軟。即當散也。

 

肺主一身之氣而治節行焉。

 

今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形容水飲久積胸中不散。傷其氤氳之氣。乃至心下堅大如盤。遮蔽大氣。不得透達。只從旁邊轆轉。

 

如旋杯之狀。 正舉空洞之位。水飲占據為言。其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辛。

 

以通胸中陽氣。陽主開。陽盛則有開無塞。

 

而水飲之陰可見 耳。若胸中之陽不虧。當損其有餘。則用枳、朮二味。開其痰結。 健其脾胃。

 

而陽分之邪。解之自易易耳。人但知枳實太過。

 

而用白朮和之。

 

不知痰飲所積。皆由脾不健運之故。苟非白朮豁痰利水。則徒用枳實無益耳。 夫水病患。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

 

有水。可下之。

 

諸有水者。

 

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9#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5:45:23 | 只看該作者

水腫

 

張介賓曰。水本畏土。因土虛不能制水。則寒水侮所不勝。反乘脾土。泛濫為邪。其始起也。

 

必從陰分。漸次而升。按肉如泥。腫有分界。夫水雖制於脾。

 

而實主於腎。腎本水臟。

 

而元氣寓焉。

 

若腎中陽虛。則命門火衰。既不能自製陰寒。

 

又不能溫養脾土。陰陽不得其正。則化而為邪。 夫氣即火也。

 

精即水也。

 

氣之與水。本為同類。但在化與不化耳。故陽旺則化。

 

而精即是氣。陽衰則不化。

 

而水即為邪。

 

凡火盛水虧則病燥。水盛火虧則病濕。故火不能化。則陰不從陽而精氣皆化為水。所以水腫之證。多屬陽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0#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5:45:35 | 只看該作者

水腫

 

喻嘉言曰。病機之切於人者。

 

水火而已。水流濕。火就燥。水柔弱。火猛烈。水泛溢於表裡。 火游行於三焦。拯溺救焚。可無具以應手乎。

 

經謂二陽結謂之消。三陰結謂之水。手足陽明熱結而病消渴。火之為害固已。

 

而三陰者。

 

手足太陰脾肺二臟也。

 

胃為水穀之海。水病莫不本之於胃。乃以屬之脾肺者何耶。使脾足以轉輸水精於上。 肺足以通調水道而下。則胃無病水之虞矣。

 

惟脾肺二臟之氣結而不行。後乃胃中之水日蓄。漸漬表裡。無所不到也。

 

是則脾肺之權。可不伸耶。然其權尤重於腎。腎者胃之關也。

 

腎司開闔。腎氣從陽則開。陽太盛則關門大開。水直下而為消。腎氣從陰則闔。陰太盛則關門常闔。水不通而為腫。經又以腎本肺標。相輸俱受為言。然則水病以脾肺腎為三綱矣。

 

於中節目。尤難辨晰。金匱分五水之名。及五臟表裡主病。徹底言之。

 

後世漫不加察。其治水輒宗霸術。不能行所無事。 可謂智乎。

 

治氣之源有三。一曰肺氣。肺氣清。則周身之氣下行也。

 

一曰胃氣。胃氣和。則胸中之氣亦易下行也。

 

一曰膀胱之氣。膀胱之氣旺。則能吸引胸中之氣下行也。

 

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

 

又云。上焦如霧。言其氣之氤氳如霧也。

 

又云。膻中者臣使之官。 言其能分布胸中之氣而下傳也。

 

夫膻中者。

 

與上焦胸膈同位。膀胱位於腹內。膀胱之氣。空洞善容。

 

而膻中之氣得以下運。若膀胱之氣不化。則腹已先脹。膻中之氣安能下達耶。然欲膀胱之氣化。其權在於保腎。腎以膀胱為府也。

 

腎氣動。必先注於膀胱。屢動不已。膀胱脹滿。勢必逆奔於胸膈。其窒塞之狀。不可名言。治法。補腎水而致充足。則精氣深藏而膀胱之脹自消。膀胱而令氣旺。則腎邪不蓄而輸化之機自裕。所以然者。

 

以腎不補則不能藏。膀胱不補則不能瀉。

 

凡治水腫喘促。

 

以順肺為主。肺氣順則膀胱之氣化。

 

而水自行矣。

 

試以格物之理論之。

 

凡禽畜之類。 有肺者有尿。無肺者無尿。故水道不利而成脹滿。

 

以清肺為急。

 

此義前人闡發不到。後人以五苓、五皮等方治水者。

 

總之未明此旨。至於車水放塘。種種劫奪膀胱之劑。則殺人之事矣。

 

水腫有陰陽之辨。陽水者。

 

脈息浮數。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多秘。急宜疏鑿飲、禹功散、浚川散、神芎丸、神 丸選用。小便不通。危急旦夕者。

 

沉香琥珀丸。陰囊腫脹。二便不通者。

 

三白散。然驟發便劇。元氣未衰者。

 

可用上法。若病後脾虛發腫。只宜輕劑投之。

 

如六君、五苓、理苓之類。俱可應用。陰水者。

 

脈沉遲。

 

或細緊。遍身腫。不煩渴。大便自調。

 

或溏泄。 小便雖少而不赤澀。實脾散加減。小便頻數者。

 

濟生腎氣丸。小便有時黃赤。有時不赤。晚則微赤。

 

此陰本陽標。未可據用溫補。先與五苓散清理其標。次與復元丹。陰陽結邪。多陰少陽為石水。越婢加朮湯發之。

 

腎肝並沉為石水。真武湯溫之。

 

小便涓滴不通。諸藥不應。急用金液丹。 灶心赤土煎湯送半錢。誤用峻利。小便不通者。

 

理苓湯和之。

 

經云。結陽者腫四肢。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結則不行其陰。故留結為之肢腫。五苓散分利之。

 

水腫暴發。脈浮喘滿。咳逆煩熱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08:44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