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氏醫通】

 關閉 [複製鏈接]
121#
 樓主| 發表於 2014-11-25 23:04:39 | 只看該作者

 

飲食未節者。

 

未可便斷為虛。須禁食消導。憑脈下手可也。

 

形盛氣虛人多濕痰。發則多惡寒。日久不已。脈軟而沉帶滑。用補中益氣加苓、半。兼用熟附子二三分。瘧後不喜食。四肢倦怠。面色痿黃。六君子加山楂、黃連、枳實。久瘧不止。元氣虛盛者。

 

用人參、常山各五錢。銼碎。微火同炒。去常山。只以人參煎湯。未發前服。屢驗。瘧發四五遍後。曾經發散者。

 

何首烏散。壯實者。

 

可用七寶飲。至夜熱不止而脈實邪盛者。

 

此邪干血分也。

 

常山飲截之。

 

瘧發已久。遍治無功。度無外邪。

 

亦無內滯。惟人參一兩。生薑一兩。加桂枝少許。冬月無汗。 稍加麻黃。發前五更時服。溫覆取微汗必止。甚者連進三日。無不愈者。

 

愈後亦易康復。

 

如在貧家。 人參減半。合白朮五錢代之。

 

此方不特虛人久瘧。治三日瘧更宜。夜發則加當歸、首烏。無不應手取效。然發於嚴冬之時。有屢用此方。及補中益氣不效者。

 

必待仲春。仍用前藥加桂枝汗之即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樓主| 發表於 2014-11-25 23:04:50 | 只看該作者

 

丹溪云。 瘧者。

 

三陰瘧也。

 

三日一發。發於子午卯酉日者。

 

少陰瘧也。

 

發於寅申巳亥日者。

 

厥陰瘧也。

 

發於辰戌丑未日者。

 

太陰瘧也。

 

更須以脈證參之。

 

然後決其經而與法治。按內經云。 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而發者。

 

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

 

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3#
 樓主| 發表於 2014-11-25 23:05:02 | 只看該作者

 

李士材釋云。客。猶會也。

 

邪在六腑。則氣遠會稀。故間二日或休數日也。

 

觀此。則丹溪辰戌丑未日為太陰瘧。非矣。

 

子午雖曰少陰。

 

而卯酉則陽明矣。

 

巳亥雖曰厥陰。

 

而寅中則少陽矣。

 

丑未雖曰太陰。

 

而辰戌則太陽矣。

 

三日發者。

 

猶可以此為言。數日發者。

 

又將何以辨之。

 

大抵三日瘧。 初起發於夏秋者。

 

宜用二陳去橘皮。加生朮、檳榔、常山。逐去痰癖為先。稍加穿山甲以透經絡。 至於暑結營分。

 

又當以香薷、鱉甲、茯苓、半夏、甘草、當歸、生薑、大棗祛暑為要。

 

而前藥為無益也。

 

若元氣大虛。只用補正。宜六君加草果、烏梅。名四獸飲。兼本經引使藥。若元氣下陷。 日發漸晏者。

 

補中益氣湯大劑參、朮、薑、棗為治。

 

如常山、檳榔、山甲、草果。皆為戈戟矣。

 

瘧母者。

 

頑痰挾血食而結為 瘕。鱉甲煎丸。

 

或小柴胡加鱉甲、蓬朮、桃仁俱用醋製。其鱉甲用栗灰湯煮糜爛入藥。尤效。

 

此金匱法也。

 

病氣俱實者。

 

瘧母丸。虛人久瘧。時止時發。芎歸鱉甲飲。不應。脾虛也。

 

急用補中益氣加鱉甲。少食痞悶。胃虛也。

 

四獸飲加鱉甲、當歸、蓬朮、肉桂。虛人瘧母。必用補益。蓋緣治之失宜。邪伏肝經。

 

而脅下有塊。仍寒熱時作。不可以癖積治之。

 

每見急於攻塊者。

 

多致不救。久瘧不愈。必有留滯。須加鱉甲消之。

 

如無留滯。只宜補益。

 

凡寒熱有常期者。

 

瘧也。

 

無常期者。

 

雜證也。

 

瘧證諸經有邪。總不離乎肝膽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4#
 樓主| 發表於 2014-11-25 23:05:15 | 只看該作者

 

石頑曰。經言夏暑汗不出者。

 

秋成 瘧。

 

此論固是。然其輕重之殊。今昔迥異。良由天運使然。

 

以北方風氣營運於南故也。

 

夫瘧疾一證。向來淮泗以北最劇。大江以南甚輕。康熙壬子。吾吳患此者。

 

比戶皆然。自夏徂秋。日盛一日。其勢不減淮北。證皆痞滿嘔逆。甚則昏熱譫語。脈多渾渾。不顯弦象。

 

亦有關尺微弦者。

 

但其熱至晨必減。不似熱病之晝夜不分也。

 

時醫不察。混以傷寒目之。

 

因而誤藥致斃者。

 

日以繼踵。原其寒熱之機。

 

又與往歲不同。有一日連發二三次者。

 

有晨昏寒熱再見者。

 

有連發數日。中間二三日復發如前者。

 

有先熱後寒者。

 

有獨寒無熱者。

 

有獨熱無寒者。

 

有今日但寒明日但熱者。

 

證雖變易無常。總不越和營散邪等法。但須分虛實寒熱輕重治之。

 

歷觀用劫劑及祝由之法者十無一驗。間有寒熱止而昏熱不休者。

 

又須隨所稟形氣之偏勝。 病氣之盛衰而為調適。全在機用靈活。不可專守成則。

 

而舉世治瘧。必先禁止飲食。概用疏風發散。兼消克痰食寬膈破氣之劑。消克不已。繼進硝黃。胃氣愈傷。濁邪愈逆。正氣何由得行。

 

而振祛邪之力乎。

 

余治久瘧壞證。每令續進稠飲。繼與稀糜。使胃氣輸運。可行藥力。然後施治。 如此挽回者。

 

未遑枚舉。更有愈而復發。發而復愈。愈而又發者。

 

又須推原所發之由而為清理。 若常山、草果、檳榔、厚朴、枳殼、青皮、石膏、知母等傷犯中州之藥。咸非所宜。逮至仲秋以後。不特白虎當禁。縱不犯石膏、知母。邪氣 內陷而變腸 者甚多。有先瘧後痢者。

 

有瘧痢齊發者。

 

嘗遍考昔人治例。惟補中益氣一方。雖未能盡合肯綮。然一隅之舉。余可類推。庸師不審。但守通因通用之法。致成夭扎者多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
 樓主| 發表於 2014-11-25 23:05:27 | 只看該作者

 

〔診〕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瘥。弦遲者可溫之。

 

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

 

浮大者可吐之。

 

弦數者。

 

風發也。

 

以飲食消息止之。

 

丹溪治一少年。冬月患瘧。自卯足寒。至酉方熱。寅初乃休。因思必為接內感寒所致。用人參大補加附子行經散寒以取汗。數日不得汗。

 

以足跗道遠。藥力難及。再以蒼朮、川芎、桃枝煎湯。盛以高桶。扶坐浸足至膝。食頃。

 

以前藥服之。

 

汗出通身而愈。 汪石山治一少年。六月因勞病瘧。取涼夢遺。遂覺惡寒。連日慘慘不爽。三日後頭痛躁悶。 家人診之。

 

驚曰。脈絕矣。

 

議作陰證。欲進附子湯未決。汪曰。陰證無頭痛。今病如是。恐風暑乘虛入於陰分。故脈伏耳。非絕也。

 

若進附子湯。是以火濟火。安能復生。姑待以觀其變。次晚果寒熱頭痛。躁渴痞悶。嘔食自汗。脈皆濡小而數。脾部兼弦。遂用清暑益氣湯減蒼朮、升麻。 二十余劑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
 樓主| 發表於 2014-11-25 23:05:39 | 只看該作者

 

李士材治陳眉公三日瘧。浹歲未瘥。素畏藥餌。尤不喜人參。其脈浮之則濡。沉之則弱。營衛俱衰。故延不已。因固請曰。素不服參者。

 

天畀之豐也。

 

今不可缺者。

 

病魔之久也。

 

先服人參錢許。口有津生。腹無煩滿。遂以人參一兩。何首烏一兩煎成。入薑汁鐘許。一劑勢減七八。再劑而瘧遂截。 石頑治廣文張安期夫人。先是其女及婿與婢。數日連斃三人。其仆尚傳染垂危。安期夫人因送女殮。歸亦病瘧。雜治罔效。遂成壞病。勉與生薑瀉心湯救之。

 

故友李懷茲乃郎幼韓。觸鄧氏疫瘧之氣。染患月余不止。且左右乏人。失於調理。

 

以致愈而復發。加以五液注下。瘧痢兼並。水穀不入者半月有餘。當此雖有合劑。

 

亦難克應。乃攜歸齋中。 日與補中益氣。兼理中、六君、萸、桂之屬。將養半月而康。 貳守金令友之室。春榜蔣曠生之妹也。

 

曠生喬梓。見其亢熱昏亂。意謂傷寒。同舟邀往。及診視之。

 

是瘧非寒。與柴胡桂枝湯四劑而安。 貳尹吳丹生。濕盛體肥。嘔逆痞脹。寒熱昏眩。與涼膈散加黃連下之。

 

五日而止。越半月復發。

 

亦五日而止。 貳守湯子端。惡寒發熱。面赤足冷。六脈弦細而數。自言不謹後受寒。

 

以為傷寒陰證。余曰。 陰證無寒熱例。與柴胡桂薑湯二服而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
 樓主| 發表於 2014-11-25 23:05:50 | 只看該作者

 

文學顧若雨之女與甥女。先後並瘧。皆先熱後寒。並與桂枝白虎湯而瘥。 太學鄭墨林夫人。懷孕七月。先瘧後痢。

 

而多鮮血。與補中益氣加吳茱萸制川連而愈。每見孕婦病瘧。胎隕而致不救者多矣。

 

鄉飲張怡泉。恆服參、附、鹿角膠等陽藥而真陰向耗。年七十五。七月下浣病瘧。時醫誤進常山止截藥一劑。遂致人事不省。六脈止歇。按之則二至一止。舉指則三五至一止。惟在寒熱之際診之則不止歇。熱退則止歇如前。

 

此真氣衰微。不能貫通於脈。所以止歇不前。

 

在寒熱之時。 邪氣衝激經脈。所以反得開通。

 

此虛中伏邪之象。為制一方。用常山一錢酒拌。同人參五錢焙乾。 去常山但用人參。

 

以助胸中大氣而祛逐之。

 

當知因常山傷犯中氣而變劇。故仍用常山為向導耳。晝夜連進二服。遂得安寢。但寒熱不止。脈止如前。乃令日進人參一兩。分二次進。並與稀糜助其胃氣。數日寒熱漸止。脈微續而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
 樓主| 發表於 2014-11-25 23:05:59 | 只看該作者

 

玉峰春榜顧玉書。瘧發即昏熱譫語。痞脹嘔逆。切其氣口。獨見短滑。乃有宿滯之象。與涼膈散易人中黃。加草果仁。一劑霍然。 督學汪緘庵之女。患前證。

 

以桂枝白虎湯易人中黃。加蔥、豉。四服而安。 中翰金淳還乃郎。八月間患瘧。發於辰戌丑未。至春。子午卯酉每增小寒熱。直至初夏。始延治於石頑。診其六脈如絲。面青唇白。乃與六君子加桂、附。四服不應。每服加用人參至一兩。 桂、附各三錢。

 

又四服。

 

而辰戌丑未之寒熱頓止。子午卯酉之寒熱更甚。

 

此中土有權而邪並至陰也。

 

仍與前藥四服。

 

而色榮食進。寒熱悉除。後與獨參湯送八味丸調理而安。 文學顧大來。年逾八旬。初秋患癉瘧。昏熱譫語。喘乏遺尿。

 

或者以為傷寒譫語。

 

或者以為中風遺尿。危疑莫定。予曰無慮。

 

此三陽合病。譫語遺尿。口不仁而面垢。仲景暑證中原有是例。 遂以白虎加人參。三啜而安。同時文學愿次占夫人。朔客祁連山。皆患是證。一者兼風。用白虎加桂枝。一者兼濕。用白虎加蒼朮。俱隨手而痊。若以中風遺尿例治。則失之矣。

 

是日坐間有同道問及今歲瘧脈不弦之故。予謂之曰。瘧屬少陽經證。其脈當弦。

 

而反不弦如平人者。

 

以邪氣與正氣混合不分。故絕不顯弦象。金匱有云。溫瘧者。

 

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 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曷知脈即不弦。便非風木之邪。即不當用柴胡等少陽經藥。豈可以常法施治乎。

 

飛疇治沈子嘉。平昔每至夏間。臍一著扇風則腹痛。且不時作瀉。六脈但微數。無他異。

 

此腎臟本寒。閉藏不密。易於招風也。

 

下寒則虛火上僭。故脈數耳。曾與六味去澤瀉。加肉桂、肉果、五味、白蒺作丸服。因是臍不畏風。脾胃亦實。明秋患瘧。醫用白虎、竹葉石膏等。瘧寒甚而不甚熱。面青足冷。六脈弦細而數。用八味地黃三倍桂、附作湯。更以四君合保元早暮間進。二日瘧止。調理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
 樓主| 發表於 2014-11-25 23:06:11 | 只看該作者

 

經云。厥之為病也。

 

足暴清。胸將若裂。腸若以刀切之。

 

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寒熱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按厥論云。厥之寒熱者。

 

何也。

 

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曰陽厥者。

 

因善怒而得也。

 

曰風厥者。

 

手足搐搦。汗出而煩滿不解也。

 

曰痿厥者。

 

痿病與厥雜合。

 

而足弱痿無力也。

 

曰痹厥者。

 

痹病與厥病雜合。

 

而香港腳頑麻腫痛。世謂香港腳衝心者是也。

 

曰厥痹者。

 

臥出而風吹之。

 

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是也。

 

今人又以忽然昏暈。不省人事。 手足冷者為厥。仲景論傷寒。則以陽證傳陰。手足寒者為熱厥。主以四逆散。陰證惡寒。手足寒者為寒厥。主以四逆湯。內經厥論之義則不然。蓋足之三陽。起於足五指之表。三陰起於足五指之裡。故陽氣勝則足下熱。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論得寒厥之由。 以其人陽氣衰。不能滲榮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附子理中湯。論得熱厥之由。則謂其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 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

 

加減八味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
 樓主| 發表於 2014-11-25 23:06:23 | 只看該作者

 

經云。陽氣者。

 

煩勞則張精絕。(張主也。

 

煩勞則主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夏暑傷氣而煎厥。氣逆也。

 

)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清暑益氣湯。陽氣者。

 

大怒則形氣絕。 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血積胸中不散。氣道阻礙不行。故為暴逆。)犀角地黃湯。二陽一陰發病。名曰風厥。(肝木克胃。風勝其濕。不制腎水。故令上逆。)地黃飲子。

 

又骨痛爪枯為骨厥。兩手指攣急。屈伸不得。爪甲枯厥為臂厥。身立如椽為肝厥。

 

此皆內虛氣逆也。

 

並宜八味丸。 喘而 。狂走登高。為陽明厥。

 

此為邪實。承氣湯下之。

 

厥而腹滿不知人。卒然悶亂者。

 

皆因邪氣亂。陽氣逆。是少陰腎脈不至也。

 

名曰尸厥。卒中天地戾氣使然。急以二氣丹二錢。用陳酒煎。 如覺焰硝起。傾放盆內蓋著溫服。

 

如人行五裡許。

 

又進一服。不過三服即醒。若膏粱本虛之人。 用附子一枚。人參三兩。酒煎分三次服。並灸百會穴四十九壯。氣海丹田三百壯。身溫灸止。艾炷止許綠豆大。粗則傷人。暴厥脈伏。不省人事。莫辨陰陽。急用雞子三枚。煮熟乘熱開豆大一孔。襯粗紙一層。

 

亦開孔對當臍。令熱氣透達於內即蘇。然後按脈證療之。

 

如連換三枚不應。不可救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
 樓主| 發表於 2014-11-25 23:06:39 | 只看該作者

 

張介賓曰。厥證之起於足者。

 

厥發之始也。

 

甚至卒倒暴厥。忽不知人。輕則漸蘇。重則即死。 最為急候。後世不能詳察。但以手足寒熱為厥。

 

又有以香港腳為厥者。

 

謬之甚也。

 

雖仲景有寒厥熱厥之分。

 

亦以手足為言。蓋彼自辨傷寒之寒熱耳。實非內經之所謂厥也。

 

觀大奇論曰。暴厥者。

 

不知與人言。調經論曰。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繆刺論曰。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五絡俱竭。令人身體皆重。

 

而形無知也。

 

其狀若尸。

 

或曰尸厥。若此者。

 

豈止於手足寒熱及香港腳之謂耶。今人多不知厥證。

 

而皆指為中風也。

 

夫中風者。

 

病多經絡之受傷。厥逆者。

 

直因精氣之內奪。表裡虛實。病情當辨。名義不正。無怪其以風治厥也。

 

醫中之害。莫此為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2#
 樓主| 發表於 2014-11-25 23:06:50 | 只看該作者

 

〔診〕脈沉微不數為寒厥。沉伏而數為熱厥。沉細為氣厥。芤大為血虛。浮滑為痰。弦數為熱。 浮者外感。脈至如喘。名曰暴厥。寸脈沉而滑。沉為氣。滑為實。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唇口身冷。死。

 

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

 

此為卒厥。 孫兆治一人。自汗。兩足逆冷至膝下。腹痛不省人事。六脈小弱而急。問其所服之藥。皆陽藥也。

 

此非受病重。藥能重病耳。遂以五苓散、白虎湯十余劑而安。

 

凡陰厥脛冷則臂亦冷。今脛冷臂不冷。則非下厥上行。所以知是陽厥也。

 

汪石山治一人卒厥。暴死不知人。先前因微寒數發熱。面色痿黃。六脈沉弦而細。知為中氣久郁所致。與人參七氣湯一服。藥未熟而暴絕。汪令一人緊抱。

 

以口接其氣。徐以熱薑湯灌之。

 

禁止喧鬧移動。移動則氣絕不返矣。

 

有頃果蘇。溫養半月而安。不特此證為然。

 

凡中風。中氣。中暑。中寒。暴厥。俱不得妄動以斷其氣。內經明言氣復返則生。若不諳而擾亂其氣。不得復返。 致夭枉者多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3#
 樓主| 發表於 2014-11-25 23:07:05 | 只看該作者

諸氣門上

 

 

沙篆曰。經云。諸痛皆因於氣。百病皆生於氣。子和曰。天地之氣。常則安。變則動。人並天地之氣。五運佚侵於外。七情交戰於中。是以聖人嗇氣如持至寶。庸人役物而反傷太和。

 

此軒岐所謂諸痛皆因於氣。百病皆生於氣。遂有九氣不同之說。氣本一也。

 

因所觸而為九。怒喜悲恐寒熱驚思勞也。

 

蓋怒則氣上。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餐泄。故氣上矣。

 

喜則氣緩。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

 

悲則氣消。悲則心系急。 肺布葉舉。

 

而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恐則氣下。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 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

 

寒則氣收。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

 

炅則氣泄。 炅則腠理開。營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

 

驚則氣亂。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勞則氣耗。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思則氣結。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 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嘗考其為病之詳。變化多端。

 

如怒氣所至為嘔血。為餐泄。為煎厥。 為薄厥。為陽厥。為胸滿脅痛。怒則氣逆而不下。為喘渴煩心。為消癉。為肥氣。為目暴盲。耳暴閉。筋緩。發於外為癰疽。喜氣所至。為笑不休。為毛革焦。為內病。為陽氣不收。甚則為狂。 悲氣所至。為陰縮。氣並於肺而肝木受邪。金太過則肺亦自病。恐傷腎。腎屬水。恐則氣並於腎而心火受邪。水太過則腎亦自病。思傷脾。脾屬土。思則氣並於脾而腎水受邪。土太過則脾亦自病。寒傷形。形屬陰。寒勝熱則陽受病。寒太過則陰亦自病。熱傷氣。氣屬陽。熱勝寒則陰受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4#
 樓主| 發表於 2014-11-25 23:07:16 | 只看該作者

 

熱太過則陽亦自病。

 

凡此數者。

 

更相為治。故悲可以治怒。

 

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

 

喜可以治悲。 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

 

恐可以治喜。

 

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

 

怒可以治思。

 

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

 

思可以治恐。

 

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

 

凡此五者。

 

必詭詐譎怪。然後可以動人耳目。易人視聽。若胸中無才識之人。

 

亦不能用此法耳。 丹溪云。冷氣滯氣逆氣。皆是肺受火邪。氣得炎上之化。有升無降。熏蒸清道。甚則轉成劇病。局方類用辛香燥熱之劑以火濟火。咎將誰執。氣無補法。世俗之言也。

 

以其為病。痞滿悶塞。 似難於補。不思正氣虛者不能營運。邪滯著而不出。所以為病。經云。壯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成病。苟或氣怯。不用補法。氣何由行。氣屬陽。無寒之理。上升之氣。覺惡寒者。

 

亢則害。承乃制也。

 

氣有餘。便是火。自覺冷氣從下而上者。

 

非真冷也。

 

蓋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自下而上。腎熱為甚。火極似水。陽亢陰微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5#
 樓主| 發表於 2014-11-25 23:07:26 | 只看該作者

 

喻嘉言曰。人之體中肌肉豐盛。乃血之榮旺。極為美事。但血旺易致氣衰。久而彌覺其偏也。

 

夫氣與血。兩相維附。何以偏旺耶。蓋氣為主則血流。血為主則氣反不流。非真氣之衰也。

 

氣不流有似乎衰耳。所以一切補氣之藥。皆不可用。

 

而耗氣之藥反有可施。緣氣得補而愈錮。不若耗之以助其流動之勢。久之血仍歸其統握之中耳。 七氣所致。三因方論最詳。喜怒憂思悲恐驚。謂之七氣所傷。有少痰在咽喉間。

 

如綿絮相似。 咯不出。咽不下。並宜四七湯為末。煉蜜和薑汁為丸噙化。及局方烏沉湯、諸七氣湯。分虛實選用。盛怒成疾。面色青黃。

 

或兩脅脹滿。沉香降氣散、木香調氣散。

 

或四七東加枳殼、木香。虛加人參、石菖蒲。肥人氣滯。必有痰。

 

以二陳、蒼朮、香附。燥以開之。

 

瘦人氣滯。必有火且燥。 宜蘇子、山梔、當歸、芍藥、丹皮。降以潤之。

 

老人胸膈氣滯。痞滿不舒。

 

或作痛。

 

或不能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
 樓主| 發表於 2014-11-25 23:07:38 | 只看該作者

 

脈雖數實滑大。當作虛治。慎不可用耗氣藥。宜理中丸。

 

或六君子加香、砂之類。氣不歸源。補骨脂為主。白朮、沉香佐之。

 

一切冷氣。及婦人血氣攻擊。心腹撮痛。局方烏沉湯最捷。婦女性執多偏屬陰。氣易於動。

 

如痞悶脹痛。上湊心胸。

 

或攻築脅肋。腹中結塊。月水不調。

 

或眩暈嘔吐。往來寒熱。一切氣候。先用加味逍遙散。

 

或蘇子降氣、沉香降氣、四磨、六磨選用。氣從左邊起者。

 

肝火也。

 

氣刺痛。皆屬火。當降火藥中加枳殼。氣鬱不舒而痛者。

 

木香調氣散。憂而痰鬱。導痰東加香附、烏藥。因死血而痛者。

 

桃仁、紅花、歸頭。食積寒痰流入脅下背膂刺痛。諸藥不效者。

 

神保丸。久患氣結。諸藥不開者。

 

先服沉香化氣丸三五服以開其結。後用六君子送降氣散調之。

 

暴怒氣厥。不省人事者。

 

蘇合香丸灌之。

 

諸氣為患。須分暴病久病。暴怒傷陰。陽氣獨亢。氣厥不省者。

 

可用辛香破氣以通陰閉。若久抱抑郁。氣不宣通。營衛不和者。

 

又當辛溫散結以調營衛。始為合宜也。

 

枳殼利肺氣。多服損胸中至高之氣。青皮瀉肝氣。多服能損真氣。木香調諸經氣兼瀉肺。能使上焦之氣下達。陰火上衝禁用。砂仁醒脾氣而能上升。然後滯氣得以下通。白豆蔻能溫肺氣而使下行。然後陽氣得以上達。香附快滯氣。陳皮泄逆氣。烏藥、紫蘇、川芎俱能散氣。使濁氣從汗散也。

 

厚朴瀉胃氣。前胡下氣推陳。檳榔瀉至高之氣能使濁氣下墜。後重有積者宜之。

 

藿香之馨香。上行胃氣。沉香升降諸氣。腦麝散真氣。蘇子、杏仁下氣潤燥。氣滯有火者宜之。

 

豆蔻、丁沉、檀、麝俱辛熱。能散郁氣。暴郁者宜用。稍久成火者忌之。

 

稟壯氣實。氣不順而刺痛。當用枳殼、烏藥。不已。加木香。若肥人氣刺痛。用二陳加厚朴、枳殼。氣虛脈微弱者。

 

即當用異功加枳殼、木香。 石頑曰。舉世皆言氣無補法。局方三因七氣、四磨、六磨等方。其中俱用人參。能無助氣為患乎。

 

古人立方用參。非盡為補而設也。

 

如局方七氣。原以肉桂、半夏為主。

 

而借人參引入氣分以散氣。豈用補之謂耶。其三因七氣。純是辛散。即用一味人參。但可隨諸藥建行氣之功。不致傷氣足矣。

 

何暇逞其補性乎。

 

至於四磨、六磨。不過賴以資應敵之需。尚恐不及。安能望其補益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
 樓主| 發表於 2014-11-25 23:07:50 | 只看該作者

 

〔診〕下手脈沉。便知是氣。其或沉滑。氣兼痰飲。沉極則伏。澀弱難治。皆由大氣鬱滯不舒。 以故脈顯沉伏。大都沉實有力。則宜辛散。沉弱少力。則宜溫養。氣主煦之。

 

總不離乎辛溫散結也。

 

汪石山治一孀婦。年四十余。患走氣遍身疼痛。

 

或背脹痛。

 

或脅插痛。

 

或一月二三發。發則嘔盡所食方快。飲食不進。久伏床枕。

 

或用流氣飲、二陳湯。益甚。汪診之。

 

脈皆細微而數。右脈尤弱。曰。

 

此憂思傷脾而氣鬱也。

 

當補脾散郁。

 

以人參三錢。黃 二錢。歸身一錢半。川芎八分。香附、黃連、甘草、乾薑、砂仁各五分。數劑稍緩。再以參、 、川芎、香附、山梔、甘草、神麯糊丸服而愈。 飛疇治一婦。平昔虛火易於上升。因有怒氣不得越。致中滿食減。作酸噯氣。頭面手足。時冷時熱。少腹不時酸痛。經不行者半載余。其脈模糊。快而無力。服諸破氣降氣行血藥不效。不知此蘊怒傷肝。肝火乘虛而克脾土。脾受克則胸中之大氣不布。隨肝火散漫肢體。當知氣從濕騰。 濕由火燥。惟太陽當空。則陰霾之氣自散。真火令行。則鬱蒸之氣自伏。

 

又釜底得火則能腐熟水穀。水穀運則脾胃有權。大氣得歸而諸證可愈矣。

 

因用生料八味倍桂、附。十日而頭面手足之冷熱除。間用異功而中寬食進。

 

如是出入調理。兩月經行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8#
 樓主| 發表於 2014-11-25 23:08:02 | 只看該作者

 

金匱云。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

 

(即四七湯。) 上焦。陽也。

 

衛氣所治。貴通利而惡閉郁。郁則津液不行而積為痰涎。膽以咽為使。膽主決斷。氣屬相火。遇七情至而不決。則火鬱而不發。火鬱則焰不達。焰不達則氣如焰。與痰涎聚結胸中。故若炙臠。千金作胸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炙臠。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證雖稍異。 然亦以鬱而致也。

 

用半夏等藥。散郁化痰而已。 經云。木鬱達之。

 

火鬱發之。

 

土鬱奪之。

 

金鬱泄之。

 

水鬱折之。

 

然調其氣。過者折之。

 

以其畏也。

 

所謂瀉之。

 

夫所謂達者。

 

通暢之也。

 

當以輕揚之劑舉而達之。

 

發者。

 

升發之也。

 

當以升發之劑汗而發之。

 

奪者。

 

攻下之也。

 

當以鹹寒之劑攻而奪之。

 

泄者。

 

開發之也。

 

當以疏散之劑涌而泄之。

 

折者。

 

制御之也。

 

當以苦寒之劑伐而折之。

 

此皆論六氣之郁也。

 

至於五志之郁。

 

又非上法所宜。經云。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及婦人情志不遂。悒郁不舒。

 

而致經閉不調。發熱咳嗽。師尼寡婦。種種諸患。各推其源而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9#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5:38:01 | 只看該作者

 

趙養葵云。郁者。

 

抑而不通之義。內經五法。為因五氣所乘而致郁。不必作憂郁之郁。憂乃七情之病。但憂亦在其中。丹溪云。氣血衝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

 

又制為六郁之論。立越鞠丸以治郁。

 

而以香附、撫芎、蒼朮開鬱利氣為主。謂氣鬱而濕滯。濕滯而成熱。熱鬱而成痰。痰滯而血不行。血滯而食不化。

 

此六者相因而為病者也。

 

此說出而內經之理始晦。內經之旨。

 

又因釋注之誤而復晦。所以郁病之不明於世久矣。

 

蓋東方生木。木者生生之氣。即火氣附於木中。木鬱則土鬱。土鬱則金亦郁。金鬱則水亦郁。五行相因。自然之理。惟其相因也。

 

予以一方治其木鬱。諸郁皆因而愈。逍遙散是也。

 

甚者。

 

方中加佐金丸。

 

以黃連治心火。吳茱萸氣臊。 肝之氣亦臊。同氣相求。

 

而佐金以制木。

 

此佐金之所以得名也。

 

凡寒熱往來。似瘧非瘧。惡寒惡熱。嘔吐吞酸嘈雜。胸痛 痛。小腹脹悶。頭暈盜汗等證。 以逍遙散出入加減。

 

此對證之方。無不獲效。倘一服即愈。少頃即發。

 

或半日或一日又發。發之愈頻愈甚。

 

此必下寒上熱之假證。

 

此方不宜復投。當改用溫補之劑。

 

如陽虛。

 

以四君子加溫熱藥。 陰虛。

 

以六味地黃丸作東加溫熱藥。甚者又須寒因熱用。少以冷藥從之。

 

用熱藥冷探之法。否則拒格不入。非徒無益。

 

而反害之也。

 

石頑曰。郁證多緣於志慮不伸。

 

而氣先受病。故越鞠、四七始立也。

 

郁之既久。火邪耗血。 豈蒼朮、香附輩能久服乎。

 

是逍遙、歸脾繼而設也。

 

然郁證多患於婦人。內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及思想無窮。所愿不得。皆能致病。為證不一。

 

或發熱頭痛者有之。

 

喘嗽氣乏者有之。

 

經閉不調者有之。

 

狂癲失志者有之。

 

火炎失血者有之。

 

骨蒸勞瘵者有之。

 

 疽生蟲者有之。

 

治法總不離乎逍遙、歸脾、佐金、降氣、烏沉七氣等方。但當參究新久虛實選用。加減出入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0#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5:39:08 | 只看該作者

 

〔診〕郁脈多沉伏。

 

或結或促。

 

或沉或澀。郁在肝腎則見於左。郁在心脾則見於右。氣血食積痰飲一有留滯於其間。脈必因之而止澀矣。

 

但當求其有神。何害之有。所謂神者。

 

胃氣也。

 

郁脈雖多沉伏結促。不為患也。

 

所慮在牢革弦強不和耳。蓋沉伏結促。有氣可散。氣通則和。若牢革弦強則正氣先傷。無氣可散。即從事調補。尚難克效。況復誤行耗氣之藥乎。

 

所以郁證得弦強脈者。

 

往往多成虛損也。

 

易思蘭治一婦。患渾身倦怠。呵欠口乾。經月不食。強之不過數粒而已。有以血虛治之者。

 

有以氣弱治之者。

 

有知為火而不知火之源者。

 

用藥雜亂。愈治愈病。至冬微瘥。次年夏間。諸病復作。肌消骨露。三焦脈洪大侵上。脾肺二脈微沉。余部皆平和。

 

此肺火病也。

 

以梔子仁薑汁浸一宿。炒黑研極細末。用人參、麥冬、烏梅煎湯調下。進二服。即知飢喜食。旬日肢體充實如常。 後因久病不孕。眾皆以為血虛。

 

而用參、 之品。半月胸膈飽脹。飲食頓減。至三月余而經始通。 下黑穢不堪。

 

或行或止。不得通利。其苦萬狀。易復以四烏湯換生地。加陳皮、蘇梗、黃芩、山梔、青皮、枳殼十數劑。一月內即有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6 02:05 , Processed in 0.18750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