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氏醫通】

 關閉 [複製鏈接]
741#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4:51 | 只看該作者

盜汗

 

金匱云。男子平人脈虛弱微細者。

 

善盜汗出。蓋平人脈虛弱微細。是衛虛不能鼓其脈氣於外。所以不能約束津液。當衛氣行陰。目瞑之時。血氣無以固其表。腠理開則汗。醒則行陽之氣復散於表。則汗止矣。

 

名曰盜汗。

 

亦名寢汗。

 

此屬本虛。與傷寒邪在半表不同。先與當歸補血東加炒棗仁半兩。數服後與都氣丸調補之。

 

酒客睡中多汗。

 

此濕熱外蒸也。

 

二妙散加白朮、防風、牡蠣。血熱盜汗。當歸六黃湯為專藥。虛人。多加參、 減芩、連。身熱。加地骨皮。肝虛。 加棗仁。肝實。加龍膽草。煩心。加竹葉、辰砂、麥冬。脾虛。去芩、連加白朮、芍藥。傷寒陽明少陽證盜汗。柴胡、葛根隨證主治。溫熱三陽合病。目合則汗。白虎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2#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5:01 | 只看該作者

頭汗

 

頭為諸陽之會。額上多汗而他處無者。

 

濕熱上蒸使然。

 

或蓄血結於胃口。迫其津液上逆所致。蓄血頭汗出。劑頸而還。犀角地黃湯。頭汗小便不利。

 

而渴不能飲。

 

此瘀蓄膀胱也。

 

桃核承氣湯。胃熱上蒸。額汗發黃。小水不利者。

 

五苓散加茵陳。甚則茵陳蒿湯微利之。

 

傷寒脅痛耳聾。寒熱口苦。頭上汗出。劑頸而還。屬少陽。小柴胡加桂枝、苓、朮和之。

 

凡頭汗。服和營衛逐濕豁痰理氣散瘀藥。

 

或發寒熱。下體得汗者。

 

為營衛氣通。日漸向愈之機也。

 

食滯中宮。熱氣上炎。

 

亦令頭汗。生料保和丸。倍用薑汁炒川連。病後產後。悉屬陽虛。誤治必死。傷濕額上汗出。下之微喘者死。下後小便不利者亦死。傷寒陰毒等證額汗。見緒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3#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5:13 | 只看該作者

手足汗

 

脾胃濕蒸。傍達於四肢。則手足多汗。熱者。

 

二陳東加川連、白芍。冷者。

 

理中湯加烏梅。弱者。

 

十全大補去芎加五味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4#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5:22 | 只看該作者

陰汗

 

陰間有汗。屬下焦濕熱。龍膽瀉肝東加風藥一二味。風能勝濕也。

 

或當歸龍薈丸。及二妙散俱效。陰囊濕者。

 

以爐甘石 過撲之。

 

密陀僧末亦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5#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6:57 | 只看該作者

半身汗出

 

夏月止半身出汗。皆氣血不充。內挾寒飲所致。偏枯及夭之兆也。

 

大劑十全大補、人參養榮、大建中輩加行經豁痰藥治之。

 

若元氣稍充。即間用小續命湯一劑以開發其表。

 

或防己黃東加川烏以散其濕。

 

此證雖屬血虛。慎不可用四物陰藥。

 

以其閉滯經絡故也。

 

石頑曰。汗之源不一。有因於衛氣疏者。

 

有因於營氣熱者。

 

有因於營衛不和者。

 

蓋風邪干衛。 則腠理疏。營氣乘表虛而外泄。則自汗。治當散邪為急。宜從仲景桂枝湯、小建中輩。遲則營氣外亡。邪氣內入。必變府實潮熱矣。

 

又宜三承氣湯選用。

 

此皆外感自汗也。

 

若鬱熱內蒸。

 

亦必從空竅發泄。

 

或從腸胃下奔。

 

或從皮毛外達。則鬱熱得散。然外泄輕於下奔。蒸熱勝於干熱。

 

以此驗營衛之枯與不枯也。

 

當從內傷虛損例治之。

 

至於邪正交加。非汗不解。故少陽挾熱。

 

或為盜汗。

 

或腋汗脅汗。須知從陰陽交互時。及陰陽交互處發泄者。

 

皆陰陽不和。半表半裡證。小柴胡、逍遙散。皆合劑也。

 

及乎挾風邪痰濕之類。

 

亦多有之。

 

至如頭汗。

 

或為濕熱上攻。

 

或為瘀血內結。

 

亦屬陰陽不和。其於陰汗股汗。

 

又為肝家濕熱下滲之征驗。豈可一概施治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6#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7:16 | 只看該作者

半身汗出

 

〔診〕汗家腠理疏豁。其脈必緩。兼浮則為風。兼滑則為痰。兼大則為熱。兼弱為衛虛。兼芤為失血。兼遲為氣虛。兼細為陰虛。經云。肺脈軟而散者。

 

當病灌汗。肺脈緩甚為多汗。尺澀脈滑。謂之多汗。病風人脈緊數。浮沉有力。汗出不止。呼吸有聲者死。不然。則主病氣。 東垣治一人。二月陰雨寒濕。

 

又因勞役所傷。病解之後。汗出不止。沾濡數日。惡寒重添濃衣。心胸間時煩熱。頭目昏憒。上壅食少。

 

此乃胃中陰火熾盛。與外天雨之濕氣相合。

 

而汗出不休。遂用羌活勝濕湯。

 

以風藥去其濕。甘寒瀉其熱。一服而愈。 滑伯仁治一婦。暑月自汗。口乾煩躁。欲坐水中。脈浮而數。按之豁然虛散。得之食生冷乘涼所致。

 

以真武湯。一進汗止。再進躁退。三進全安。 飛疇治陳子濃媳。八月間因產不順。去血過多。產後惡露稀少。服益母草湯不行。身熱汗出。 產科用發散行血更劇。自用焦糖酒一碗。遂周身絡脈棰楚難堪。惡露大下。昏沉戴眼。汗出如浴。 但言心痛不可名狀。

 

此血去過多。心失其養故痛。肝主筋。為藏血之地。肝失其榮。故絡脈棰楚不堪。且汗為產後之大禁。若非急用人參。恐難保其朝夕也。

 

用四君合保元加白芍、五味。一劑汗止。因其語言如祟。疑為瘀血未盡。 更欲通利。予曰。聲怯無神。

 

此屬鄭聲。且腹不疼痛。瘀何從有。

 

此神氣散亂不收之故。前方加入棗仁、龍齒。諸證漸平。後服獨參湯。至彌月而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7#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7:28 | 只看該作者

不得臥(多臥嗜臥)

 

靈樞云。衛氣不得入於陰。當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 則陰氣虛。故目不瞑。(衛氣行陽則寤。行陰則寐。

 

此其常也。

 

失其常則不得靜而藏魂。所以目不得瞑也。

 

)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 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

 

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素問云。陰虛故目不暝。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

 

以通其道。

 

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病新發者。

 

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

 

久者三飲而已也。

 

胃不和。則臥不安也。

 

臥則喘者。

 

是水氣之客也。

 

不寐有二。有病後虛弱。有年高人血衰不寐。有痰在膽經。神不歸舍。

 

亦令人不寐。虛者。

 

六君子加棗仁。痰者。

 

靈樞半夏湯。虛勞煩熱不得眠。酸棗湯。

 

或酸棗仁一兩炒研。水煎絞取汁。 下米二合煮糜。

 

以生地五錢搗汁入。更煮過。時時服之。

 

大病後虛煩不得眠。竹葉石膏湯。水停心下不得眠。茯苓甘草湯。婦人肥盛多郁不得眠者吐之。

 

從郁結痰火治。大抵膽氣宜靜。濁氣痰火擾之則不眠。溫膽湯。用豬膽汁炒半夏曲加柴胡三錢。炒棗仁一錢五分。立效。蓋驚悸健忘失志心風不寐。皆是痰涎沃心。

 

以致心氣不足。若涼心太過。則心火愈微。痰涎愈盛。惟以理痰順氣為第一義。導痰東加石菖蒲。有寐中覺魂魄飛蕩驚悸。通夕不得安眠。是肝虛受邪也。

 

其人易怒。 魂不歸肝。是以飛揚。獨活湯、珍珠母丸。次第服之。

 

喘不得臥。

 

以喘法治之。

 

蘇子、橘紅、甘草、桔梗、竹茹。厥不得臥。

 

以香港腳法治之。

 

牛膝、丹皮、木通、沉香、觀桂。虛勞咳嗽。形脫不得臥。不可治。煩不得臥。諸藥不效者。

 

梔子豉湯下朱砂安神丸。不應。用益元散加牛黃。更不應。虛火用事也。

 

補中益氣湯下朱砂安神丸。間進六味丸。恆服方效。有病久余熱不止。久不得臥者。

 

六味丸滋其真陰。自然熱止安臥矣。

 

脈數滑有力不眠者。

 

中有宿滯痰火。

 

此為胃不和。 則臥不安也。

 

心下硬悶。屬宿滯。半夏、白朮、茯苓、川連、枳實。病後。及汗下後。與潰瘍不得眠。屬膽虛。人參、茯苓、炒棗仁、陳皮、麥冬、圓眼肉為主。有火。脈數口乾。加知母、川連、竹茹。心煩。用炒黑山梔。 石頑曰。平人不得臥。多起於勞心思慮。喜怒驚恐。是以舉世用補心安神藥。鮮克有效。曷知五志不伸。往往生痰聚飲。飲聚於膽。則膽寒肝熱。故魂不歸肝而不得臥。是以內經用半夏湯滌其痰飲。則陰陽自通。其臥立至。一少年因恐慮兩月不臥。服安神補心藥無算。余與溫膽湯倍半夏、柴胡。一劑頓臥兩晝夜。竟爾霍然。復有一人遺精煩擾不得臥。與六味丸料加棗仁。數服而安寢如常。更有一人。潰瘍久不收斂而不得臥。瘍醫不能療。令用大劑十全大補而安。大抵因病不得臥。當詳所因。

 

亦不專主膽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8#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7:45 | 只看該作者

多臥

 

經云。卒然多臥者。

 

邪氣客於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久留於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

 

膽虛不眠。寒也。

 

酸棗仁一兩炒為末。醇酒調服。膽實多臥。熱也。

 

酸棗仁一兩生為末。茶清調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9#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7:58 | 只看該作者

嗜臥

 

東垣云。脈緩怠惰。四肢不收。

 

或大便泄瀉。

 

此濕勝。從胃苓湯。食入則困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

 

脾虛也。

 

六君子加曲、 、山楂。時值秋燥。怠惰嗜臥。兼見肺病。洒淅惡寒。不嗜食者。

 

此陽氣不伸也。

 

升陽益胃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0#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8:18 | 只看該作者

不能食(惡食、飢不能食)

 

經云。人之善飢而不嗜食者。

 

精氣並於脾。熱氣留於胃。胃熱則消穀。故善飢。胃氣逆上。則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東垣云。太陰所謂惡聞食臭。胃無氣。故惡食臭也。

 

胃中元氣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故不能食。皆作虛論。若傷食惡食。自有本門。不在此例。病患脈緩。怠惰。四肢重著。

 

或大便泄瀉不食。

 

此濕勝也。

 

胃苓湯。病患脈弦。氣弱自汗。四肢發熱。

 

或大便泄瀉不食。皮毛枯槁發脫。黃 建中東加減。病患脈滑。氣口盛於人迎。

 

或澀滯不調。其人痞滿。嘔逆不食。

 

此有宿食。保和丸、枳朮丸消導之。

 

病患脈虛氣弱。脾胃不和。

 

或兼惡心不食。六君子、枳實理中選用。有痰。用導痰湯。 虛而有痰。用人參四兩。半夏一兩。薑汁浸一宿。晒為末。面糊丸。食後生薑湯下。 許學士云。有人全不進食。服補脾藥皆不效。授以二神丸服之。

 

頓能進食。五更腎瀉尤宜。 此病不可全作脾氣治。蓋腎氣怯弱。真元衰削。是以不能消化飲食。譬之釜底無薪。水穀不能腐化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1#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8:29 | 只看該作者

惡食

 

惡食有虛實之分。實則心下悶痛。惡心口苦。二陳加黃連、枳、朮。虛則倦怠。色痿黃。心下軟。異功散加砂仁、木香。有痰惡心。六君子加香、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2#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8:43 | 只看該作者

飢不能食

 

此證有二。一屬胃中虛熱。六君子加薑汁炒川連。一屬陰火乘胃。六味丸加赤桂、五味。

 

又熱病後余熱未盡。脈虛洪不實者。

 

人參白虎湯。 石頑曰。胃主出納。脾司運化。故不食皆為中土受病。然胃之土。體陽而用陰。脾之土。體陰而用陽。胃實則痞滿氣脹。胃虛則飲食不甘。胃熱則飢不能食。胃寒則脹滿不食。胃津不布。 則口淡無味。胃中火盛。則消渴易飢。有痰則惡心嘔涎。脾虛則食後反飽。脾津不藏。則口甘畏食。脾挾肝熱。則吞酸吐酸。

 

此皆中土受病也。

 

至於腎臟陽虛。不能腐熟水穀。

 

又當歸重於命門。 火為土母故也。

 

喻嘉言治一人。病後胃中隱隱作痛。有時得食則已。有時得食轉加。大便甚難。小水不暢。 蓋因脾中津液。為邪火所爍。津液未充。火勢內蘊。易於上燎。所以得食以壓其火則安。若食飲稍過。則氣不能轉運其食。

 

而痛亦增。是火不除。則氣不復。氣不復。則胃中清濁混亂。不肯下行。

 

而痛終不免也。

 

於是為訂降火生津。下氣止痛方。為常用之藥。務先收攝腎氣不使外出。然後濁氣之源清。

 

而膀胱得吸引。上中二焦之氣以下行矣。

 

石頑治孝廉徐俟齋尊閫。不得寐。不能食。心神恍惚。四肢微寒。手心熱汗。至晚則喉間熱結有痰。兩耳時如充塞。遍服安神清火藥罔效。邀石頑診之。

 

六脈縈縈如蜘蛛絲。

 

而微顯弦數之象。

 

此中氣久郁不舒。虛火上炎之候也。

 

蓋緣俟齋索居澗上。自鼎革三十年來。繭足杜門。 粥不繼。乃閫克相夫志。力竭神勞所致。 本當用歸脾湯以補心脾之虛。奈素有虛痰陰火。不勝 、圓之滯。木香之燥。遂以五味異功。略加歸、芍。肉桂以和其陰。導其火。不數服而食進寢寧。諸證釋然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3#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9:09 | 只看該作者

不能語

 

人有一生不能言者。

 

此肺竅窒塞。腎氣不能上通於咽。

 

如管鑰之固閉其竅。不能通呼吸之氣也。

 

若因病而不能語者。

 

惟中風傷寒暴病有之。

 

近有顧允祥之婦。暴怒傷食。喘脹嘔逆不止。醫者誤認風邪。

 

而與表藥。遂昏憒目瞪不語。呼之不省。乃求救於石頑。其脈六部澀伏。知為痰因氣閉所致。本當因勢利導。探吐以通其竅。緣病家畏其吐劇。遂與導痰東加菖蒲、遠志。一啜便能語言。更與前藥加檳榔、鐵落。得下而安。門人問曰。

 

此病既當探吐。何下之亦能取效。因謂之曰。治病貴乎圓活。但得開通經絡。管鑰自空。設用橘皮濃煎。

 

亦可探吐。參蘆濃煎。

 

亦可灌吐。薑汁、竹瀝。

 

亦可取吐。

 

在豐稔之家。局方至寶丹、牛黃丸、蘇合香丸。皆可取用。奚必拘於何藥方為合劑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4#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1:02:58 | 只看該作者

消癉

 

經云。二陽結。謂之消。(二陽者陽明也。

 

手陽明大腸主津。病消則目黃口乾。是津不足也。

 

足陽明胃主血。熱則消穀善飢。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

 

結者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燥熱為病也。

 

癉成為消中。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鬲上煩渴。飲水多而善消。肺氣不化小便反少也。

 

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君火失政。則陰火乘之。

 

故肺金雖有客熱消水。 而下焦真陽失守。溲便反多。故死不治。)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謂之食 。(食 謂食移易而過。胃熱不生肌肉。津液內爍而消見於外也。

 

若胃移熱於膽而食 。則有煩熱口苦之患矣。

 

腎熱病者。

 

先腰痛 酸。苦渴數飲身熱。有口甘者。

 

病名脾癉。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熱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石藥發癲。芳草發狂。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非緩心和人。 不可以服。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干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消癉脈實大。 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金匱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

 

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

 

腎主藏精以施化。若精泄無度。火動不已。則肺氣傷燥而思水。水入於胃。不得肺氣之化。 不復上歸下輸。腎病則氣不約束調布。豈不飲一斗而出一斗乎。

 

故用腎氣丸。全賴桂、附之辛溫。 蒸發津氣。

 

以潤臟腑百骸。豈云專補其腎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5#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1:03:10 | 只看該作者

消癉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

 

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

 

此言水氣不化之渴。與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之渴。證雖稍異。

 

而水氣阻礙津液則一。 故並宜五苓以輸散之。

 

水散則津液灌溉。

 

而渴自已耳。 渴欲飲水不止者。

 

文蛤散主之。

 

文蛤治傷寒冷水 灌。意欲飲水。反不渴者。

 

是治表之水寒。今治裡熱而渴飲水不止者。

 

亦取其鹹寒退火。有益水潤燥之功。一味而兩得之。

 

若治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者尤宜。趙養葵云。 上消者。

 

舌上赤裂。大渴引飲。逆調論謂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者是也。

 

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

 

中消者。

 

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癉成為消中者是也。

 

以調胃承氣湯治之。

 

下消者。

 

煩躁引飲。耳葉焦干。小便如膏。

 

此腎消也。

 

六味丸治之。

 

古人治三消之法。詳別如此。余又有一說焉。

 

人之水火得其平。氣血得其養。何消之有。其間調攝失宜。水火偏勝。津液枯槁。

 

以致龍雷之火上炎。熬煎既久。腸胃合消。五臟干燥。令人四肢瘦削。精神倦怠。故治消之法。無分上中下。先治腎為急。惟六味、八味、加減八味。隨證而服。 降其心火。滋其腎水。則渴自止矣。

 

白虎與承氣。非其所治也。

 

總之是下焦命門火不歸元。游於肺則為上消。游於胃即為中消。

 

以八味腎氣丸引火歸元。使火在釜底。水火既濟。氣上熏蒸。肺受濕潤。

 

而渴疾愈矣。

 

或□。人有服地黃湯而渴仍不止者。

 

何也。

 

曰。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 腎肝位遠。宜制大其服。

 

如上消中消。可以用前丸緩治。若下消已虛。大渴大燥。須加減八味丸料一斤。肉桂一兩。水煎六七碗。恣意冰冷服之。

 

熟睡而渴病如失矣。

 

處方之制存乎人之變通耳。 有等渴欲引飲。但飲水不過一二口即厭。少頃復渴。飲亦不過若此。但不若消渴者之飲水□厭也。

 

此是中氣虛寒。寒水泛上。逼其浮游之火於咽喉口舌之間。故上焦一段。欲得水救。若到中焦。 以水見水。正其所惡也。

 

治法。

 

如面紅煩躁者。

 

理中湯送八味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6#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1:03:26 | 只看該作者

消癉

 

喻嘉言曰。消渴之患。常始於微而成於著。始於胃而極於肺腎。始如以水沃焦。水入猶能消之。

 

既而以水投石。水去而石自若。至於飲一溲一。飲一溲二。則燥火劫其真陰。操立盡之勢而成 矣。

 

內經有其論。無其治。金匱有論有治也。

 

而集書者。

 

采傷寒論厥陰經消渴之文湊入。 後人不能決擇。斯亦不適於用也。

 

蓋傷寒傳經熱邪。至厥陰而盡。熱勢入深。故渴而消水。及熱解則不渴。且不消矣。

 

豈雜證積漸為患之比乎。

 

謹從內經擬議言之。

 

經謂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 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

 

此中消之所由來也。

 

肥而不貴。食弗給於鮮。貴而不肥。餐弗過於饕。肥而且貴。醇酒濃味。孰為限量哉。

 

久之食飲釀成內熱。津液干涸。求濟於水。然水入尚能消之也。

 

愈消愈渴。其膏粱愈無已。

 

而中消之病成矣。

 

夫既癉成為消中。隨其或上或下。火熱熾盛之區。

 

以次傳入矣。

 

上消者。

 

胃以其熱上輸於肺。 而子受母累。心復以其熱移之於肺。

 

而金受火刑。金者。

 

生水而出高源者也。

 

飲入胃中。游溢精氣而上。則肺通調水道而下。今火熱入之。

 

高源之水。為炎威所逼。合外飲之水。建瓴而下。飲一溲二。不但不能消外水。且並素醞水精。竭絕而盡輸於下。較大府之暴注暴泄。尤為甚矣。

 

故死不治也。

 

至於胃以其熱由關門下傳於腎。腎或以石藥耗其真。女勞竭其精者。

 

陽強於外。陰不內守。

 

而小溲混濁如膏。飲一溲二。腎消之病成矣。

 

故腎者胃之關也。

 

關門不開。則水無輸泄而為腫滿。關門不閉。則無底止而為消渴。消渴屬腎一證。金匱原文未脫。其曰飲一斗溲一斗者。

 

腎氣丸主之。

 

於此蒸動精水。上承君火。

 

而止其下入之陽光。

 

此正通天手眼。張子和輒敢詆之。

 

既詆仲景。復諛河間。謂其神芎丸。

 

以黃芩味苦入心。牽牛、大黃驅火氣而下。

 

以滑石引入腎經。 將離入坎。真得黃庭之秘。顛倒其說。阿私所好。識趣卑陋若此。

 

又何足以入仲景之門哉。

 

何柏齋消渴論中已辨其非。吾觀戴人吐下諸按中。從無有治消渴一案者。

 

然以承氣治壯火之理。施之消渴。

 

又無其事矣。

 

故以下消之火。水中之火也。

 

下之則愈燔。中消之火。竭澤之火也。

 

下之則愈傷。上消之火。燎原之火也。

 

水從天降可滅。徙攻腸胃。無益反損。夫地氣上為云。然後天氣下為雨。是故雨出地氣。地氣不上。天能雨乎。

 

故亟升地氣以慰三農。與亟蒸腎水以溉三焦。皆事理之必然者耳。內經曰。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戴人謂膈消猶未及於肺。至心移寒於肺。乃為肺消。

 

如此泥文害意。非能讀內經者也。

 

要識心肺同居膈上。肺為嬌臟。移寒移熱。總之易入。 但寒邪入而外束。熱邪入而內傳。均一肺消。

 

而治則有分矣。

 

腎消之病。古曰強中。

 

又謂內消。 多因恣意色欲。

 

或餌金石。腎氣既衰。石氣獨在。精髓失養。故常發虛陽。不交精出。小便無度。 唇口乾焦。加減八味丸。用生脈散下。千金云。有人苦熱不已。皆由服石所致。種種服餌。不能制止。惟朴硝煎。可以定之。

 

男子消渴。飲一斗。溲一斗者。

 

腎氣丸。飲一溲二者難治。渴家誤作火治。涼藥亂投。促人生命。宜多服生脈散滋養之。

 

上焦蘊熱消渴。小便赤澀。清心蓮子飲。心膈有熱。久則引飲為消渴。名曰鬲消。胃滿煩心。津液短少。宣明麥門冬飲子。老弱之人大渴。易老門冬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7#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1:03:38 | 只看該作者

消癉

 

消中能食而瘦。口舌乾枯。大渴引飲自汗。大便秘燥。小便頻數。蘭香飲子。煩熱大渴。引飲不止。脈大滑實。甘露飲子。胃熱口臭。煩渴引飲。面赤唇干。氣口脈短滑者。

 

瀉黃散。食已如飢。 胃熱消穀。陽明脈盛。心火上行。面黃肌瘦。胸滿脅脹。小便赤澀。七味白朮散。心膈有熱消渴。 咽乾面赤。生料固本丸加黃 、甘草、石斛、澤瀉、枇杷葉。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

 

或渴飲水多停。蓄不散。心下轆轆有聲。小便不利者。

 

並宜五苓散。若熱渴不止。加人參。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氣。

 

此脾氣下脫。為病最重。七味白朮散。有溺桶中浮在面上如豬脂濺在桶邊。 或如地瀝青者。

 

此腎虛不能約制。脾胃之膏液下流。用白朮散、腎氣丸。可救十之一二。脾消之證。 飲食入腹。

 

如湯沃雪。隨小便而出。出於溷僻溝渠。皆旋結如白。肌膚日消。用熱藥則愈甚。用涼藥則愈虛。不能起止。精神恍惚。口舌焦干。

 

或陽強興盛。不交而泄。不久當斃。孫真人云。 消渴之人。愈與未愈。常須思慮有大癰。何者。

 

消渴之人。必於大骨間發癰疽而卒。所以專慮發大癰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8#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1:03:50 | 只看該作者

消癉

 

〔診〕石頑曰。經言消癉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見消證脈顯實大。為證脈相符。雖久可治。若見懸小而堅。不但脈不應病。且真臟發露。其可療乎。

 

設消證脈小。

 

而不至於虛懸堅勁。

 

又當從仲景腎氣丸正治矣。

 

然歷診消癉之脈。無有不帶數象者。

 

但須察浮數沉數。 在左在右。尺甚寸甚。及有餘不足。兼見何脈。

 

而為審治。

 

又須詳南北風土之強弱。病患稟氣之濃薄。合脈象而推之。

 

庶幾無虛虛之誤矣。

 

大抵北人消癉。脈多沉石滑數。

 

以北方寒水司權。且素食煤火。腎氣多濃。故用劉張寒瀉之法。往往獲效。然間有恃力作強。

 

以水為事。 乃致虛陽不守。封藏不固。

 

而見右尺數大。為下消者。

 

亦有真陰耗竭。腎氣不升。肺臟枯燥。

 

而見寸口數盛。為上消者。

 

又有竭力房室。服食 悍。火土太強。恣意飲啖。

 

而見氣口動滑。為中消者。

 

又不可限以風土。急須導火壯水。除陳氣等法。若大江以南。木氣始生之界。患消癉者。

 

從無沉石之脈。即有滑數。按之必濡。多有尺內見弦。及氣口命門大數。

 

或兩寸浮滑者。

 

以東南水土孱薄。虛陽屬動。腎水易虧。當確遵金匱東垣養葵。猶恐不及。況可效用劉張之法乎。

 

至若庾嶺而南。消癉之脈。

 

亦絕無沉石之候。多見浮大數盛。外示有餘。中實不足。

 

以其陽氣泄而不藏。腎氣溢而不滿。故其治僅可用辛涼以清其熱。甘寒以滋其陰。若辛熱導火。苦寒瀉氣等藥。 總無於預也。

 

至於臨病審察。

 

又當隨左右尺寸之太過不及。

 

而為決斷。太過見於寸口。多為氣病。 不及見於尺內。多為腎虛。

 

又在左偏弦。為精髓受傷。

 

在右偏旺。為虛陽發露。然其邪皆自內發。 故表證表脈絕少。即金匱五苓散一條。

 

亦是水氣不化。津液不行而渴。故顯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之證。見消癉雖有浮脈。

 

亦是客邪為患。非此證之本脈。故特表而出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9#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1:04:02 | 只看該作者

消癉

 

石頑治太學趙雪訪。消中善食。日進膏粱數次。不能敵其飢勢。丙夜必進二餐。食過即昏昏嗜臥。

 

或時作酸作甜。

 

或時夢交精泄。

 

或時經日不飲。

 

或時引飲不徹。自言省試勞心所致。詢其先前所服之藥。屢用安神補心。滋陰清火。俱不應。延至麥秋。其證愈劇。始求治於石頑。察其聲音。濁而多滯。其形雖肥盛色蒼。

 

而肌肉綿軟。其脈六部皆洪滑而數。惟右關特甚。其兩尺亦洪滑。

 

而按之少神。

 

此腎氣不充。痰濕挾陰火泛溢於中之象。遂與加味導痰加蘭香。數服。其勢大減。次以六君子合佐金。枳實湯泛丸服。後以六味丸去地黃。加鰾膠、蒺藜。平調兩月而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0#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1:04:10 | 只看該作者

消癉

 

又治朔客白小樓。中消善食。脾約便艱。察其形。瘦而質堅。診其脈。數而有力。時喜飲冷氣酒。 此酒之濕熱內蘊為患。遂以調胃承氣三下。破其蘊熱。次與滋腎丸數服。滌其余火而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5 08:16 , Processed in 0.10937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