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氏醫通】

 關閉 [複製鏈接]
721#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49:21 | 只看該作者

癰疽

 

凡人初見發背。欲結未結。赤熱腫痛。先以濕紙覆其上。立視候之。

 

其紙先干處。即是結癰頭也。

 

取大蒜切成片。

 

如三錢濃薄。安於頭上。用大艾炷灸之。

 

三壯即換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 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佳。最要早覺早灸為上。一日二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六日。 三四活。過七日則不可灸矣。

 

若有十數頭作一處生者。

 

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聚艾於蒜餅上燒之。

 

亦能活也。

 

若背上初發赤腫一片。中間有一片黃粟米頭子。便用獨蒜切去兩頭。取中間切三錢濃。正安瘡上。著艾灸十四壯。多至四十九壯。

 

此謂癰疽初發。宜灸之也。

 

然諸瘡患久成漏者。

 

常有膿水不絕。其膿不臭。內無反肉。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大片。濃三二分。於瘡著艾灸之。

 

仍服內托之藥。隔二三日再灸之。

 

不五七次。自然肌肉長滿矣。

 

至有膿水惡物。漸漬根深者。

 

郭氏用白面、硫黃、大蒜三物一處搗爛。看瘡大小捻作餅子。濃約三分。安瘡上。用艾灸二十一壯。一灸一易。灸後四五日。方用挺子 入瘡內。歹肉盡去。好肉長平。然後貼收斂之藥。內服應病之劑。調理即瘥矣。

 

蓋不止宜灸於瘡之始發也。

 

惟發於頭腦者。

 

皆不可灸。頭為諸陽之會。灸之反助其火毒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22#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49:38 | 只看該作者

腫瘍

 

薛立齋曰。腫瘍者。

 

以疳瘍未潰而言也。

 

經云。形傷痛。氣傷腫。

 

又云。營氣不從。 逆於肉理乃生癰腫。皆因膏粱濃味。七情陰火。

 

或炙爆甘美積毒。氣血不和所致。當分其經絡所屬。五臟相勝。與元稟虧損。預為審用攻補調和之劑。速令散潰。尤當審其勢之腫漫。色之赤白。 與痛有微甚。毒有表裡。若腫高 痛。便利調和。邪在表也。

 

宜表散之。

 

腫硬痛深。大便秘澀。 邪在內也。

 

宜下之。

 

外無拘急。內則便利調和者。

 

邪在經絡也。

 

宜調營衛。腫 大痛。

 

或麻木不痛。 邪氣凝滯也。

 

外用隔蒜灸。內服活命飲。

 

或歸 飲尤效。無問何部分。但赤腫者必消。若煩躁飲冷。赤痛發熱。二便不通者。

 

火熱內熾也。

 

用四味清涼飲。

 

或活命飲加大黃尤善。若微腫微痛或不痛。陽氣虛弱也。

 

參 內托散。微黯微赤或不赤。

 

或惡寒而不作膿。

 

或膿熟而不潰者。

 

陽氣虛寒也。

 

並用千金托裡散。

 

如此則未成者自能消。已成者自能潰。尤當別其屬陰屬陽。

 

或半陰半陽而治之。

 

若泥於腫瘍禁用辛熱之說。不分受證之因。兼證之經。概行敗毒。泛擾諸經。誅伐無過。 以致不能起發。

 

或不能潰腐收斂。變證莫能枚舉。癰疽論云。腫瘍內外皆壅。宜以托裡表散為主。 但見腫痛。參之脈證虛弱。便與兼補。氣血無虧。可保終吉。若腫瘍之際。治失其法。必致潰瘍之變證。

 

此推內經之微旨。

 

而生平之征驗者。

 

尤當觸類而長。愚奚庸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23#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0:23 | 只看該作者

潰瘍

 

潰瘍者。

 

以瘡瘍膿潰而言也。

 

膿潰而腫消痛止者為順。若膿潰腫痛。

 

或發寒熱者。

 

氣血虛也。

 

十全大補湯。膿潰欲嘔少食。脾胃虛弱也。

 

六君子加炮薑。手足並冷者。

 

脾氣虛寒也。

 

六君子加薑、桂。不應。急加附子。膿潰而仍痛。 或二便秘澀者。

 

熱毒未解也。

 

清熱消毒湯。熱退而渴不退。津液不足也。

 

八珍加黃 、麥冬、山茱萸。熱止而小便頻數。腎虛也。

 

加減八味丸料。若熱不止。

 

或腫痛反甚。虛熱內作也。

 

保元湯加清心涼血之劑。

 

或熱退而肌肉不生者。

 

氣血俱虛也。

 

十全大補湯。瘡色夭白。

 

或陷下不斂。寒氣所襲也。

 

五味異功散。佐以豆豉餅。膿血過多。煩躁不安。乃亡陽也。

 

急用獨參湯尤當。審其腫之軟硬。飲食冷熱。與膿之稠稀多少。肉之赤色青黯。及瘡口之收斂遲速。

 

而投托裡消毒調補之劑。庶無變證。癰疽論云。潰瘍內外皆虛。宜以托裡補接為主。蓋潰瘍之變證。由於腫瘍之際。 治失其宜。虧損元氣所致。治者可不慎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24#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0:30 | 只看該作者

作痛不止

 

瘡瘍作痛。當審邪之所在。證之所因。

 

如寒熱而痛。邪在表也。

 

人參敗毒散。便秘而痛。邪在裡也。

 

清熱消毒東加白蜜。腫 而痛。血凝滯也。

 

活命飲。作膿而痛者。

 

托裡消毒散。排膿脹而痛者針之。

 

膿潰而痛者補之。

 

氣虛而痛。四君子加歸、 。血虛而痛。四物東加參、。大抵形傷痛。氣傷腫。不知此數者。

 

徒以乳香、沒藥為止痛之方。則非所以為法矣。

 

仍審五臟相勝相兼之證而治之。

 

後仿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25#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0:53 | 只看該作者

作嘔不止

 

丹溪云。腫瘍時嘔。當作毒瓦斯攻心治之。

 

潰瘍時嘔。當作陰虛補之。

 

此論其常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26#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1:14 | 只看該作者

如腫赤

 

痛而嘔者。

 

熱毒甚也。

 

活命飲。作膿而嘔者。

 

血氣虛也。

 

六君子加歸、 。便秘而嘔者。

 

熱在臟也。

 

清熱消毒湯去生地、金銀花加檳榔、木香。寒藥服多而嘔者。

 

胃氣傷也。

 

六君子加桔梗、柴胡。有肝氣乘脾而嘔者。

 

有胃虛停痰而嘔者。

 

有郁結傷脾而嘔者。

 

皆由脾胃虛弱。毒瓦斯蓄聚。治宜調補中氣。則正氣復而邪氣去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27#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1:35 | 只看該作者

出血不止

 

瘡口出血。有因五臟相勝。陰陽不調。

 

而血不止者。

 

有因六淫七情之氣不平。

 

而血妄行者。

 

若因肝火內動。四物加山梔、丹皮。肝經血虛。六味丸。心虛不能統血。四物加參、朮、丹皮。酸棗仁。 脾虛不能統血。四君子加山梔、丹皮。脾虛鬱滯。歸脾湯。脾肺氣虛。補中益氣湯。氣血俱虛。 十全大補湯。腎氣不足而肝火內動。六味丸、梔子清肝散加五味。大凡失血過多而見煩熱發渴等證。勿論其脈。不問其證。急用獨參湯以補其氣。經云。血生於氣。苟非參、 、歸、朮甘溫之藥。決不能愈。若發熱脈大者多不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28#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1:45 | 只看該作者

肌肉不生

 

肌肉乃脾胃所生。收斂皆氣血所主。二者相濟以成者也。

 

若肌肉不生而色赤。血熱也。

 

四物加山梔、丹皮。晡熱內熱。血虛也。

 

四君子加歸、地、丹皮。膿水清稀。氣血虛也。

 

十全大補湯。食少體倦。脾氣虛也。

 

補中益氣湯。煩熱作渴。起居如常者。

 

胃熱也。

 

竹葉黃 湯。 煩熱作渴。小便頻數者。

 

腎虛也。

 

六味丸。肉腐而不潰者。

 

烏金膏。若肉潰而不斂者。

 

六君子湯。 外用珍珠散敷之。

 

臭穢脈洪大而作渴。乃真氣虛而邪氣實也。

 

此為難治。大凡瘡瘍久而不愈者。

 

皆元氣不足。

 

或因邪氣凝滯於患處。苟能調補脾胃。則元氣自足。元氣既足。則邪氣自消。死肉自潰。新肉自生。

 

而瘡自斂矣。

 

若不保其本。

 

而概敷生肌之劑。是反助其邪。後更潰爛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29#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2:05 | 只看該作者

發熱不止

 

瘡瘍發熱。初患乃毒瓦斯所 。已成乃內 作膿。已潰乃血氣虧損。不可概行敗毒。 以傷元氣。蓋未成者。

 

當分邪之在表在裡。將成者。

 

當分邪之可攻可補。已成者。

 

當分膿之作與未作。膿已成者。

 

當分膿之淺深高漫。膿已潰者。

 

當分痛之止與不止。若作痛而發熱者。

 

活命飲。 作膿而發熱者。

 

托裡消毒散。膿出而發熱者。

 

八珍加黃 。午前發熱者。

 

陽氣虛也。

 

補中益氣湯。 發熱作渴。小便頻數者。

 

腎氣虛弱也。

 

加減八味丸。膿血多而熱者。

 

陽無所附也。

 

十全大補湯。 日將晡而熱者。

 

氣血虛也。

 

八珍湯。若無寐而熱者。

 

內補黃 湯。煩躁者。

 

血脫也。

 

當歸補血湯。自汗而熱者。

 

胃氣虛也。

 

四君子湯。惡寒發熱者。

 

肺氣虛也。

 

補中益氣湯。

 

或四君子加黃 、當歸。

 

亦有五臟相勝。夾食夾寒。六淫七情所致者。

 

不能備述。臨證詳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0#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2:18 | 只看該作者

大便不通

 

瘡瘍大便不通。初起則審所致之因。所見之證。

 

而行內疏外表之法。已潰則分氣血虛實傳變之證。

 

而用托裡滋補之法。不可泛用苦寒疏導之劑。恐復傷真氣。則腫者不能消散成膿。潰者不能生肌收斂。故丹溪云。腫瘍內外皆壅。宜托裡表散為主。潰瘍內外皆虛。宜托裡補接為主。治者審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1#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2:29 | 只看該作者

小便不通

 

瘡瘍小便不通。其因不一。當分經絡虛實而藥之。

 

若潰而惡寒發熱。氣血虛也。

 

八珍湯。手足並冷。陽氣虛寒也。

 

四君子加炮薑、升麻。手足不冷。乃脾氣虛弱也。

 

四君子加升、柴、半夏。寒熱往來。氣血虛也。

 

十全大補湯。大便了而不了。脾氣虛而下陷也。

 

補中益氣湯。 切不可輕用疏導之劑。復傷元氣。致腫者不能復起發腐潰。潰者不能生肌收斂。須臨證制宜而治。庶無誤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2#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2:42 | 只看該作者

作渴不止

 

瘡瘍作渴。當分經絡所屬。及血氣虛實而治。若 痛發熱。便利調和者。

 

邪在表也。

 

清熱消毒湯。腫痛發熱。大便秘澀者。

 

邪在裡也。

 

涼膈散。 痛熾盛。邪在經絡也。

 

活命飲。 右關脈洪數有力。胃火消爍津液也。

 

竹葉石膏湯。右關脈數無力。胃虛津液短少也。

 

補中益氣湯。 飲食失度。胃氣內傷而亡津液者。

 

參苓白朮散。膿血出多而氣血虛弱者。

 

八珍東加五味。稟腎不足而津液短少者。

 

加減八味丸。余當臨證制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3#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2:52 | 只看該作者

自汗不止

 

瘡瘍潰後多汗。衛虛元氣外泄。大非所宜。其稟質肥盛者。

 

濕熱外泄。猶無大患。 若形槁色枯。胸中多氣。血液衰少者。

 

乃火熱亢極。為害彌甚。故治肥盛之人。潰瘍多汗。則宜托裡消毒散加減。氣虛形盛者。

 

則宜六君子為主。酒客則加麋銜、澤瀉之屬。形瘦之人。潰瘍多汗。則宜保元東加歸、芍。

 

或生料六味加棗仁救其津液。庶免火氣內燔。咽燥噎塞。煩擾喘咳之患。大抵潰瘍多汗。一切苦寒傷胃。膩滑奪食。 辛熱耗氣之藥。皆當切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4#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3:03 | 只看該作者

下痢不止

 

癰疽潰久。瘡口不收。膿水清稀。

 

而見泄利驚溏。皆為脾氣衰弱之候。理中、補中、四柱、六柱、二神、四神。並可選用。

 

如下痢白沫。

 

此脾氣下陷。補中益氣加薑、桂、吳萸、木香之類。若見膿血下滯。須詳血色之鮮晦。鮮者則宜連理湯之薑、連並進以和其中。晦者則宜理中湯稍加桂、附以溫其下。赤白兼下如瑪瑙色者。

 

亦宜上法。倘數服不應。

 

又當補中益氣加辛溫之品兼升舉其陽。若下痢清血。則加茜根、烏 骨、烏梅、白芍。苟非夏秋濕熱下注。則黃連、厚朴、枳殼、檳榔、澤瀉等藥。皆為戈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5#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3:15 | 只看該作者

敷寒涼藥

 

瘡瘍敷藥。當分陰陽虛實而用內治之法。不可概敷寒涼之藥。若腫痛熱渴。脈滑數有力。其證純陽。宜內服解毒之劑。外敷寒涼之藥。則熱毒自消。瘀滯自散。若似腫非腫。似痛非痛。似赤非赤。似潰非潰。脈洪數無力者。

 

證屬半陰半陽。宜內服助胃托裡。兼行解毒。外敷寒涼藥中兼辛熱藥一分。則營逆自從。血鬱自散。若微腫微痛。色黯堅硬。肉色如故。久而不潰。脈按之沉細。舉指虛浮者。

 

其證屬陰。宜內服回陽之劑。外敷辛熱之藥。則陰毒自解。陽氣自復。

 

凡陽氣虛寒。不能消散腐潰。

 

或潰而腫不消。口不斂者。

 

必內服溫補藥。外用生附子摻瘡口。則歹肉自去。新肉方生。若陰寒之證而用寒涼之藥。則腠理閉塞。氣血凝滯。毒瓦斯益深。良肉反死。瘡口不斂。惡證蜂起。不可復救矣。

 

蓋治病必求其本。假如腫痛熱渴。大便秘結者。

 

邪在內也。

 

疏利之。

 

腫 作痛。寒熱頭疼者。

 

邪在表也。

 

發散之。

 

 腫痛甚者。

 

邪在經絡也。

 

和解之。

 

漫腫微痛而不潰者。

 

血氣虛弱也。

 

急補托之。

 

色黯微痛而不潰。

 

或潰而不斂者。

 

陽氣虛寒也。

 

溫補之。

 

如是則五臟自和。六腑自調。氣血自生。瘡毒自解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6#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3:29 | 只看該作者

用刀針法

 

瘡瘍用針。當審經絡表裡之虛實。部分肌肉之濃薄而施之。

 

夫腫高而軟者。

 

發於血脈也。

 

腫硬而堅者。

 

發於肌肉也。

 

肉色不變者。

 

發於骨也。

 

瘡未成者。

 

解散以消其毒。已成者。

 

托裡以速其膿。膿已成者。

 

當驗其生熟淺深而後針之。

 

以指輕按便痛者。

 

膿淺也。

 

重按方痛者。

 

膿深也。

 

按之不起者。

 

膿未成也。

 

按之即痛者。

 

膿已成也。

 

若膿初生而即針。則腐潰益深而不能收斂。若瘡深而針淺。則內潰不出。外血反傷。若瘡淺而針深。則其膿雖出。良肉亦傷。蓋瘡之證。氣血已傷。肌肉已壞。當隨決其毒。不可拘泥人神部分。其膿一出。諸證自退。若膿出反痛。 或煩躁嘔逆者。

 

皆胃氣虧損。急宜托裡調補。

 

凡膿已成者。

 

急刺去。

 

以紙捻蘸油 瘡內。

 

以膏藥貼之。

 

如瘡反覆未痊。多是濃味七情火動而然。當審所因而調治。

 

亦有膿清不斂。乃胃氣虛弱之故。

 

又當兼飲食調補之。

 

若小兒患瘡腫。藥中加漏蘆。令母服之。

 

乳中藥過。兒瘡自愈。 陳毓仁曰。腫瘍初起。頂高根活。色赤發熱。 腫疼痛。日漸高腫者順。已成 腫。皮薄光亮。飲食如常。二便調勻。身溫和者順。已潰膿稠。色鮮不臭。腐肉自脫。 腫易消。身輕者順。 潰後膿濃稠黃。新肉易生。瘡口易斂。食飲漸進者順。初起頂平根散。色黯漫腫。不熱不疼。身體倦怠者逆。已成腫堅色紫。不作膿。不腐潰。口乾多煩躁者逆。已潰皮爛肉堅。不腐腫。仍不消。痛仍不減。心煩者逆。潰後膿水清稀。腐肉雖脫。新肉不生。瘡口如凍。色敗臭穢者死。治法。初起毋論陰陽表裡。知痛不知痛。起發不起發。但未成膿者。

 

俱宜灸之。

 

既灸不知痛者。

 

再灸之。

 

 赤發熱疼痛。有時脈來浮數。無便秘者。

 

宜藥托之。

 

身體拘急。脈緊惡寒。飲食就暖者。

 

邪在表也。

 

宜汗之。

 

腫硬痛深。口乾便利。身熱脈實者。

 

邪在裡也。

 

宜下之。

 

 痛勢甚。煩躁飲冷。舌乾口燥者。

 

火在上也。

 

宜清之。

 

腫痛堅硬。背如負石。 惡心乾嘔。邪毒在內。宜解拔之。

 

腫痛日深。內膿不出。瘀肉窒塞瘡口者。

 

急開導之。

 

軟漫不作膿。不腐潰。及潰後瘡口散大。不生肌肉者。

 

陽氣虛也。

 

壯脾助胃以溫補之。

 

身涼自汗。手足並冷。六脈虛細。便泄陽脫者急溫之。

 

遲則不效。西航曰。

 

凡癰腫須觀稟質氣血調治。惟霉瘡結毒。 非專方不應。但驗病患身上有塊。不時掣痛者。

 

即為霉毒無疑。當與三白丹疏滌之。

 

元氣虛寒者。

 

加味三白丹最妙。虛甚不勝三白丹者。

 

五寶丹亦能療之。

 

腫處用精豬肉貼之。

 

若更發熱頭疼。

 

或手足顫振。筋脈縮急者。

 

此復感風寒。觸發經中郁毒也。

 

先與萬靈丹三服汗之。

 

次用調和血氣之劑。俟胃氣稍復。然後用三白、五寶治之。

 

有用三白丹後。余毒未盡者。

 

此胃虛不能行其藥力也。

 

仍與調和氣血之劑。俟能飲食起居。更與五寶丹。無不愈者。

 

此因銀粉劫劑。致成結毒。非仍用水銀不能拔去病根也。

 

用精豬肉貼者。

 

豬為水獸。取其通達腎氣。

 

而無瘢痕之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7#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3:49 | 只看該作者

用刀針法

 

〔診〕身重脈緩為濕勝。身熱脈大。心躁時熱。乍來乍去。當逐熱。諸痛眩暈動搖。脈弦。宜祛風。氣澀氣滯。干燥亡津液。脈澀。須調氣補血。寒勝則浮。食不得入。便溺多。惡寒脈緊細。 應於水中補火。

 

凡癰疽初起。 腫赤硬。脈浮數者易澀。洪大急疾者難治。弦緊沉細者危。膿成脈洪滑者易治。虛大澀滯者難治。弦小沉澀者不治。已潰膿水未盡。脈緩滑者易治。數盛弦硬者難治。澀數不調。及虛大者危。膿盡後。脈小弱緩滑者易治。遲澀虛細者難治。反洪盛或弦急者不治。潰久不斂。有歹肉干膿。脈緩滑流利者易治。弦細小弱者難治。反數盛急疾。

 

或虛大澀者不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8#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4:16 | 只看該作者

雜門

 

 

(汗出不治 盜汗 頭汗 手足汗 陰汗 半身汗出) 經云。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 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腎病者。

 

寢汗出。 憎風。津脫者。

 

汗大泄。汗出偏沮。使人偏枯。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 景岳全書曰。汗出一證。有自汗者。

 

有盜汗者。

 

自汗者。

 

 然無時。

 

而動作則益甚。盜汗者。

 

寐中通身汗出。覺來漸收。諸古法云。自汗者屬陽虛。腠理不固。衛氣之所司也。

 

人以衛氣固其表。衛氣不固。則表虛自汗。

 

而津液為之發泄也。

 

治宜實表補陽。盜汗者。

 

屬陰虛。陰虛者陽必湊之。

 

故陽蒸陰分則血熱。血熱則液泄而為盜汗也。

 

治宜清火補陰。

 

此其大法。然自汗亦有陰虛。盜汗亦多陽虛者。

 

如遇煩勞大熱之類。最多自汗。

 

如飲食之火起於胃。勞倦之火起於脾。 酒色之火起於腎。皆能令人自汗。若此者。

 

非陽盛陰衰而何。

 

又若人之寤寐。總由衛氣之出入。 衛氣者。

 

陽氣也。

 

人於寐時。則衛氣入於陰分。

 

此其時非陽虛於表而何。然則陰陽有異。何以辨之。

 

曰。但察其有火無火。則或陰或陽。自可見矣。

 

蓋火盛而汗出者。

 

以火爍陰。陰虛可知也。

 

無火而汗出者。

 

以表氣不固。陽虛可知也。

 

知斯二者。

 

則汗出之要。無余義矣。

 

汗由血液。本乎陰也。

 

經曰。陽之汗。

 

以天地之雨名之。

 

其義可知。然汗發於陰而出於陽。

 

此其根本則由陰中之營氣。

 

而其啟閉則由陽中之衛氣。故凡欲疏汗而不知營衛之盛衰。欲禁汗而不知橐 之牝牡。吾知其不敗不已也。

 

汗證有陰陽。陽汗者。

 

熱汗也。

 

陰汗者。

 

冷汗也。

 

人但知熱能致汗。

 

而不知寒亦致汗。 所謂寒者。

 

非曰外寒。正以陽氣內虛。則寒生於中。

 

而陰中無陽。陰中無陽。則陰無所主。

 

而汗隨氣泄。故凡大驚大恐大懼。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陽氣頓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甚者。

 

則如病後產後。

 

或大吐大瀉失血之後。必多有汗出者。

 

是豈非氣怯而然乎。

 

故經曰。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仲景曰。極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是皆陰汗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9#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4:31 | 只看該作者

 

故凡治陰汗者。

 

但當察氣虛之微甚。微虛者。

 

略扶正氣。其汗自收。甚虛者。

 

非甘、薑、桂、附。 速救元氣不可。 自汗雖由衛氣不固。胃中之津液外泄。

 

而實關乎臟腑蒸發使然。心之陽不能衛外而為固。則自汗出。包絡之火鬱發也。

 

腎之陰不能退藏於密。則盜汗出。陰火乘虛蒸發也。

 

肺氣衰則表不能衛而自汗出。必喘乏少氣。胃虛水穀氣脫散者汗自出。必氣虛少食。陰虛者。

 

陽必湊。故發熱自汗。當歸六黃湯。陽虛者。

 

陰必乘。故發厥自汗。黃 建中湯。甚者少加附子。營血不足自汗。 黃建中加當歸。甚者加熟地。衛外之陽不固而自汗。 附湯。脾中之陽衰微而自汗。朮附湯。 腎中之陽浮游而自汗。參附湯。身冷自汗陰躁。欲坐泥水中。脈浮而數。按之如無。經云。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

 

此陰盛格陽。真武湯冷服。肺氣虛者。

 

固其皮毛。玉屏風散。脾虛者。

 

壯其中氣。補中益氣湯。心虛者。

 

益其血脈。當歸補血湯。肝虛者。

 

理其疏泄。逍遙散。腎虛者。

 

助其封藏。都氣丸。火氣炎上。胃中之濕亦能作汗。可用涼膈散。脾胃不和。外挾風濕。 身重汗出。羌活勝濕湯。風濕相搏。時自汗出。防己黃 湯。惡風自汗。桂枝湯。

 

又有漏風證。 一名酒風。不論冬夏。額上常有汗出。

 

此醉後當風所致。經曰。有病身熱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病名酒風。治之以澤瀉、朮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

 

又曰。飲酒中風。則為漏風。漏風之狀。多汗。常不可以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急。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先宜五苓散熱服取汗。後與黃 建中加白朮、澤瀉。汗出日久。用參、 、朮、附等藥不效。汗干仍熱。

 

此風邪伏於經絡。暫與參蘇飲。病已止服。

 

此反治也。

 

汗出不止。名曰亡陽。

 

以附子理中加黃 。外用溫粉撲之。

 

痰證汗自出。痰消汗自止。二陳加桂枝、枳、桔、香附、貝母。多汗惡風。食則汗出如油。久不治。必成消渴。玉屏風散。少加 牡蠣。病余氣血俱虛而汗。服諸止汗藥不應。用十全大補湯半劑。加熟棗仁五錢。若胸膈煩悶。不能勝陰藥者。

 

生脈散加黃 二錢。當歸六分。熟棗仁三錢。一服即驗。別處無汗。獨心胸一片有汗。

 

此思傷心也。

 

其病在心。名曰心汗。歸脾湯倍黃。

 

或生脈散加當歸、棗仁。豬心湯煎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0#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10:54:39 | 只看該作者

汗出不治證

 

汗出而喘甚者不治。汗出而脈脫者不治。汗出而身痛甚者不治。汗出發潤至顛者不治。汗出如油者不治。汗出如珠者不治。汗出如膠。膠黏如珠之凝。及淋漓如雨。揩拭不逮者。

 

皆不可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17:52 , Processed in 0.15624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