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962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30:1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六、論中藥的科學化管理中藥品質的優劣,是決定中醫藥療效的關鍵性因素。


沒有中藥品質的可靠保證,縱使辨證準確,用藥得當,其治療效果也難以得到保證。


傳統的中藥加工、炮製、儲存、配方工藝和手段,與當前臨床實際需要和中醫現代化趨勢很不適應。


配方時劑量不准,有些藥物很不衛生,含有雜質較多,或因藥物保存不當、儲存期過長而失效,甚至黴變等現象也難避免。


由於藥物品質因素的干擾,影響了應有的治療效果,也妨礙了臨床經驗的總結和科研病例的觀察,為害非淺。


臨床醫生經常遇到所用藥物達不到預期效果的現象,或產生不應有的副作用,甚至出現嘔吐、腹瀉等胃腸道中毒症狀,這與藥物品質和配方時的劑量誤差不無關係。


病員不放心,也不滿意,在一定程度上損壞了中醫藥的聲譽。


因此,儘快改變這種落後的現狀,加強中藥的科學化管理,提高藥物加工、配方的技術水準勢在必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2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30:2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在中藥的科學化管理方面,日本先行了一步,並取得較為成功的經驗。


他們按照嚴格統一的製作標準,把中藥材加工成大小均勻的顆粒,相當潔淨,每種藥物都用天平稱准分量,核對後裝入綿袋中封存備用,病人取回後直接泡飲,方便衛生,又便於儲存和攜帶,同時大大提高了藥房配方的工作效率。


日本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我國領土遼闊,天然藥源豐富,品種繁多,藥材道地。


但如果墨守成規,不運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科學管理和生產,就難以很好地利用我國的藥源優勢,既造成藥材資源的大量浪費,又不能充分發揮中醫藥防治疾病的優勢。


當然,原始藥材經過除雜、潔淨、提取等加工製作過程,可能會導致部分藥效的丟失,單味藥的提取決不能替代共煎的藥效,但應該相信,通過採取某種技術處理措施加以保護,可以把這種損失控制在最低限度,所以說,我們要取他人之長,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製定出切實可行的方案,有目的、按計劃、分步驟地對現有中藥管理狀況進行改革。


先在小範圍內搞試驗進行可行性論證,積累經驗,並逐步推廣。


可喜的是,近幾年來國家有關管理部門已組織某些藥品生產企業研製、並批量生產中藥顆粒袋泡劑用於臨床,並取得較好的成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2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30:3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七、論傳統中成藥的利用傳統中藥成藥的利用與新型製劑、中藥新藥的開發,直接與中醫藥學的繼承、發展休戚相關。


中醫治病講究辨證論治,隨證加減,故中藥劑型歷來以湯劑為主,這固然是有其優勢的。


但中藥的多途徑給藥,也是中醫現代化的客觀要求,研製高效、速效、使用方便的新型製劑和中藥新品種刻不容緩,特別是對開發中醫急症領域尤為必要。


近幾年來,一批抗感染、抗休克、抗心律衰竭、抗急性腎功能衰竭等中藥的肌肉、靜脈注射液、口服液相繼問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還規定了某些中成藥為中醫醫院急診科備用藥,這對提高中醫藥應急救治水準,打開中醫急診工作局面是十分有益的,應進一步深入地開展好這項工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2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30:4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然而,在對傳統中藥成藥品種的繼承和利用方面,存在著較為突出的問題。


傳統中成藥市場日漸萎縮,許多中成藥品種銷聲匿跡,而這些藥物是歷經幾百年乃至上千年臨床實踐經驗的結晶,配方穩定,療效卓著,對於某些病情變化不大的慢性疾病尤為適宜。


如控涎丹,治療痰涎伏於胸膈,自宋迄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


現代臨床表明,它不僅對胸膜炎、胸腔積液有特效,對心包積液、關節腔積液、淋巴結核等多種疾病也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又如習慣性便秘中之屬於冷秘者,病情甚是頑固,半硫丸卻有藥性平穩,緩緩圖功之優點,療效很好。


這些中成藥近幾年來卻瀕臨絕跡,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當今商品經濟觀念、市場競爭意識增強的情況下,藥品生產、經營部門沒有擺正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中醫藥事業之間的關係,片面追求贏利,競相生產有高額利潤的藥品,導致市場上滋補類藥充斥氾濫,偽劣產品魚目混珠。


相反,由於經營、生產傳統中成藥的經濟效益較低,而日益受到冷落,致使那些有良好治療作用的藥品橫遭滅頂之災。


這種急功近利的傾向無益於中醫學術的進步和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應引起各級領導部門和廣大中醫藥工作者的足夠重視,必須採取積極措施,從政策上,經濟上扶持傳統中成藥的生產,儘快恢復其供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2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30:5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八、論中藥新藥的臨床研究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是研製新藥過程中具有決定性的環節,保證藥品療效的關鍵。


為此,必須遵循《新藥審批辦法》的要求貫徹實施,同時注意當前中藥復方製劑的實際,才能適應社會需要和中醫事業的發展。


多年來,余曾主持中藥新藥的研製、開發工作多項,並擔任江蘇省及全國的新藥評審委員,對新藥的臨床研究有了一些心得體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2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31:0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的意義及主導思想中藥是中醫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中藥製劑及其劑型的多少和優劣,直接關係到臨床療效。


因此,加強中藥製劑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它要求我們既要重視繼承傳統中成藥,又要研製新品種,滿足臨床需要。


新藥的臨床研究屬於臨床藥理學範疇,它是藥理學與臨床醫學緊密結合的新興邊緣學科,以人為主要研究物件,其目的是瞭解藥物在人體內的作用規律,人體與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藥物的療效機理,個體特異性,以及毒副反應的性質與程度等,並根據研究結果,對新藥作出科學的評價,指導臨床安全有效地用藥。


中藥新藥的研製,必須遵循中醫辨證論治的診療原則,應用傳統方法和現代科學手段,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


由於中藥單味藥所含成分復雜,而中藥新藥大多數是多味復方組成,成分更加復雜,故必須從臨床實際出發,按中醫藥學理論體系進行研究設計,探索出研製中藥新藥的路子,不能囿於研製西藥的模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2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31:1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中藥新藥的名稱、選題及處方依據新藥的名稱既可按藥物的功用特點、治法,或所治的病證擬名,也可以處方中的少數主藥為代表,作為確定藥名的依據,同時還應表明是何種劑型,力求做到科學、確切、合理、簡明,體現命名的理由。


避免濃厚的商品化色彩,誇張性地稱為神、寶、靈等;


或是以代號、人名命名。


選題應是切合臨床需要的短缺品種,對所治病證有準確的針對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2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31:1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處方依據,應包括處方來源,方藥組成及文獻資料等內容。


處方來源是研製新藥的重要依據,多指古方、驗方、秘方或醫院製劑等。


古方不應改變處方組成和藥用量,尤其不能稍事加減,即任意另立新名;


如欲化裁,重組新藥,則必須言之成理,經過論證確認。


驗方、秘方必須持之有據,不僅要有方藥組成及文獻資料,還要提供可信的第一手基礎資料,通過專家論證認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2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31:2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目前有的申請資料,往往抬出已故名醫、現今名醫驗方的招牌,但又缺少憑據,其中有的是借名為助,有的則非廬山真面;


至於有的祖傳秘方更是玄機莫測,頗難評價,既使組方費解,或浮泛不實,或思路極偏,也因其秘而近神,令人難以裁判。


為此,有必要制訂關於驗方、秘方的具體要求及審核標準。


此外,為了使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凡屬國家、部省級課題,有新藥研製內容的,其臨床科研病例,應予相應的認可,作為臨床前期的基礎,或視同一期臨床試驗。


已經通過課題成果鑒定,技術條件比較成熟的科研製劑,申報新藥研究時,在按同等水準要求的前提下,可給予優先支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3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31:3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中藥新藥臨床研究的主要要求根據《新藥審批辦法》臨床研究的技術要求,病例的選擇有以證候為主體,以中醫病名為主體,以西醫病名為主體三類情況,這符合臨床研究的客觀實際。


但均須製定嚴格的中醫辨證標準或中西醫病名診斷標準,以明確其適應範圍。


凡以中醫病名為主體的,應盡可能選擇一些特異性檢測指標作參考;


以西醫病名為主體的,應對其所治中醫證候分別製定判斷標準。


必要時當明確病性、病型、病程。


從當前申報的臨床研究計畫來看,多以西醫病名為主,有的只辨病不辨證,有的意在一藥統治疾病的各個證候,以致在設計中羅列的辨證診斷標準形同虛設,與新藥的功用、主治、適應範圍發生明顯脫節,這是必須糾正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3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31:4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供臨床醫師參閱的臨床前藥理、毒理研究報告,應為臨床研究提供客觀證據。


藥效學試驗必須選擇與治療作用有關的主要項目,針對新藥功效主治做到有的放矢,該做的不能缺漏,不必做的也無需列入。


如研製抗休克新藥,藥效學應選做升壓、穩壓、心率、尿量、腎血流量、冠脈及腦血流量等主要指標。


臨床總結資料要忠實於原始記錄,真實、客觀,不可任意取捨;


判斷應實事求是,並作統計學處理;


結論要精確、全面、具體,避免任意擴大未經試驗治療的病證,縮小毒副反應、用藥禁忌等商品營利性做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3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31:5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四)中藥新藥臨床研究的基本原則「根據中醫藥理論及經驗對處方的論述」,是研製中藥新藥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


中醫藥學是實踐經驗先於理論,但理論又可成為再實踐的依據。


因此,既要遵循中醫自身理論,又不可輕棄經驗。


回顧傳統的中醫研究程式,是以臨床療效為基礎,成為製劑後再經實踐檢驗,最終應用於臨床。


當前對中藥新藥的研製雖然增加了臨床研究前的藥、毒理經驗,但畢竟與西藥先搞化學然後進行臨床前藥、毒理研究,再做臨床研究,通過臨床藥理學得出研究結果,有很大的差別。


基於上述,對研製中藥新藥,必須遵循中醫藥學理論和實踐經驗,尤應以中醫藥理論為主導。


但縱觀現在申報的許多臨床研究資料,多為流於形式的附加品,與研製的方藥貌合神離,南轅北轍,表現為醫理與方藥、中藥藥理與方藥的脫節。


其原因是所訂方藥缺少理論高度上的認識;


製方既非真正源於理論,也缺乏成熟的經驗總結,以致組方配藥很難體現醫理藥理的統一性。


實際上有些設計僅是立足在西醫病名的基礎上,套用西醫藥思路和模式,按各個單味藥藥理藥效實驗的某種作用湊合成方,對這類新藥要按中醫藥理寫好醫理和方解,確是困難的。


如果長期不注意克服這種脫離中醫藥理論體系研製中藥的傾向,勢必出現廢醫存藥,中藥西用的後果。


當然,對某些單驗方、外用方,可以實效為依據,不必強求形式上的符合,否則反而顯得不倫不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3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32:0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五)處方設計的技術要求中藥新藥的研製必須做到醫理與藥理,方藥與辨證相結合。


醫理是對疾病病因、病機、病所、病證的綜合認識,若能與藥理相結合,則組方制藥自然不會脫節。


如人體氣機升降逆亂,可通過藥物的升降浮沉來調節;


病性的寒熱可借藥物之寒熱溫涼來糾正;


邪正虛實,可經投以補瀉來平衡。


研製的中藥新藥,所主的病證一般是一方主治一證,按處方設計的「指導原則」中的每個病,雖然都列有若干常見證候,但並非每個藥能用於各個證候,而須按辨證要求,選擇合適的證候進行觀察。


某些慢性病病機錯綜復雜,證候表現多樣,研製的方藥也往往具有多向作用,這就需要製定一個恰當的復合證候,以適應臨床驗證的要求。


至於中藥Ⅰ、Ⅱ類藥中的天然藥物及中藥材提取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只要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進行藥效和臨床試驗,就應確立其主治證候。


組方選藥是研製新藥的核心問題。


要分清是研製不同疾病相同證候的通用方,還是研製某種疾病某類證候的專用方。


對通用方適應範圍不能過寬,否則會給臨床試驗計畫帶來困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3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32:1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組方原則應按君臣佐使的有機配合關係,闡明其整體作用,符合方解要求,不是每味藥物的個別解釋。


君藥是方中的主要藥物,針對主病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一般用量宜大,力專而效強,以一、二味為當,二味君藥合用,可以是協同增效,也可以是互補,藥學研究應予定性、定量,進行品質控制。


臣藥可取同類相須之品,藥味配比應居第二位。


佐藥一是協助君藥治療兼病兼證;


二是制約君臣藥的燥烈之性,糾其偏勝,或減輕毒性;


三是用為反佐,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


藥味常居第三位。


使藥為引經藥,可引導諸藥達到病所,亦可用作調和諸藥性味。


君臣佐使中,佐使藥不一定要齊全,有時君藥或臣藥可以兼具佐使藥的作用。


此外,有些復方,藥味較多者,可將作用類似的藥物分別歸類,環繞功用主治加以分析。


現代的藥理藥效實驗研究資料,應在整個方解之後,結合處方的功用、主治加以分析,作為旁證,但不宜穿插在方解之中,造成理論體系上的雜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3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32:23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一、調氣和血湯 組成:丹參12克、川芎10克、大薊15克、懷牛膝10克、天仙藤12克、生槐米10克、廣地龍10克、代赭石25克。


功能:調氣和血。


適應證:高血壓病氣血失調證,頭痛頭脹,面色黯紅,時有烘熱,胸悶或胸痛如刺,肢體竄痛或頑麻,婦女月經不調,舌質偏黯,或有紫氣,脈細澀或結代。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3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32:33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二、平喘固本湯 組成:黨參10克、五味子6克、冬蟲夏草粉1克、胡桃肉10克、沉香(後下)3克、靈磁石15克、坎臍10克、蘇子10克、款冬花10克、法半夏10克、橘紅6克。


功能:補肺益腎,降氣化痰。


適應證:哮喘虛證,正虛邪實,肺腎兩虧,痰濁壅盛。


久病年老體弱,反復頻繁發作,甚則常有持續性哮喘,發時喉中痰鳴如鼾,聲低,氣短不足以息,動則氣急尤甚,咳而無力,咯痰不爽,精神疲憊,汗出,心慌,脈虛無力。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服,冬蟲夏草粉另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3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32:43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三、丹地涼血湯 組成:鮮生地15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水牛角片(先煎)15克、大黃10克、煅人中白10克、黑山梔12克、紫珠草15克。


功能:清熱涼血散血(化瘀)。


適應證:肺結核、腸傷寒、各種急性感染併發DIC引起的瘀熱型血證。


血出黯紅或深紫,或夾有血塊,肌膚斑疹顯露或瘀斑成片,發熱夜甚,煩躁,譫語如狂,舌質紅絳或有瘀點。


用法:每日1劑,分2次煎服。


病重勢急者,每日2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3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32:56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四、滋胃飲 組成:烏梅肉6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3克、北沙參10克、大麥冬10克、金釵石斛10克、丹參10克、炙雞金5克、生麥芽10克、玫瑰花3克。


功能:酸甘化陰,和胃調氣。


適應證:陰虛胃痛,脘部痞脹隱痛,或灼熱而痛,噫氣,乾嘔,泛惡,食少乏味,或嘈心如饑而不欲食,口乾口渴,大便乾燥,苔薄欠潤,舌質乾紅,脈細數無力,多見於慢性萎縮性胃炎、潰瘍病併發慢性胃炎久延不愈,胃酸缺乏者。


用法:水煎,每日2次分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3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33:07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五、化肝解毒湯 組成:虎杖、平地木、半枝蓮、土茯苓各15~20克,垂盆草30克、貫眾10克、片薑黃10克、黑料豆10克、生甘草3克。


功能:清解泄化肝經濕熱瘀毒。


適應證:慢性乙型肝炎濕熱(毒)瘀結證,肝區脹痛或刺痛,脘痞納呆,泛惡,腹脹,兩腿酸重,口乾苦黏,大便溏垢或秘,小便黃,面色黯滯,或見血縷,苔膩,舌質黯紅或有瘀斑,脈弦或濡數。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口服。


2個月為1療程;


病毒攜帶者可以每週服5劑,停藥2天,一般為2個療程。


實驗室檢查乙肝標誌物轉陰、肝功能復常後,應再服藥鞏固1個療程。


加減:濕熱中阻,加炒黃芩、厚朴;


腸腑濕熱,加鳳尾草、敗醬草;


濕熱發黃加茵陳、黑山梔;


熱毒偏重加龍膽草、大青葉;


濕濁偏重加煨草果、晚蠶砂;


血分瘀熱,加白花蛇舌草、製大黃;


營血熱甚加水牛角片、丹皮、紫草;


肝鬱血瘀加土鼈蟲、馬鞭草;


衄血配茜草根、白茅根。


(吳元黔編) 醫藥並重的臨床學家朱良春 朱健華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4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33:21 | 只看該作者

編者按


朱良春,著名中醫臨床學家,因擅用蟲類藥物治療疑難雜病飲譽醫壇。


曾任南通市中醫院院長、主任醫師等職。


現任江蘇省中醫藥學會名譽會長、南京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中醫雜誌》特約編審、南通市良春中醫藥臨床研究所董事長等職。


近60年的臨床實踐中,成績卓著,碩果累累。


學術專著有《蟲類藥的應用》、《章次公醫案》、《現代中醫臨床新選》(日文版)等8部;


發表學術論文140余篇,所創制的「益腎蠲痹丸」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成果三等獎,多次應邀赴日本講學,載譽而歸。


1991年獲准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其事蹟同時收入英國劍橋傳記中心《世界名人詞典》。


本文注重介紹朱氏在學術上採擷眾長,繼承發展、融會古今,辨證辨病;


處方用藥、銳意創新的精華。


並介紹了其在臨證上治療急性熱病、慢性久病、痹證、慢性肝炎、慢性腎炎的特色。


所選用四個醫案及三首經驗方均為朱氏畢身工作實踐之結晶,很能為後學之人提供寶貴借鑒經驗。


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


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 舊學商量皆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 醫雖小道,乃仁術也,要以身盡之,方能競其業,否則罪也。


———章次公《中國現代名醫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23 11:28 , Processed in 0.07812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