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960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24:4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用於治療胃病的酸味藥多用烏梅、山楂肉、木瓜、白芍等。


其中烏梅以斂陰生津為長,用於胃津不足,脘中灼熱疼痛,口乾較甚者;


山楂以消食助運為主,用於食少納呆,脘腹脹痛明顯者;


木瓜和胃理脾,舒筋和絡,用於脘部痞痛涉及脅肋,噫氣嘔逆;


白芍養陰緩急,用於肝脾不和,脘腹拘攣急迫疼痛連及脅肋。


這幾種藥既可合用,也可按其特性分別選用。


甘味藥則鬚根據病情,分別配伍甘寒、甘平及甘溫類藥。


同時必須注意胃陰不足,胃失濡潤,而致胃失和降的病理變化,適當佐入理氣而不辛燥的玫瑰花、佛手花、川楝子、橘皮、竹茹、穀芽等和胃調肝,並藉以助胃運藥,且能防止單純陰柔呆滯之弊。


如久病入絡,營血虛滯,脘部錐刺痛,舌質紫者,尚需配合當歸、丹參等養營和血。


余對酸甘化陰法的運用,主要有以下三種具體方法:(一)酸甘涼潤法將酸味藥與甘寒滋陰生津的重劑配伍使用,以資助胃液和肝陰,用於胃陰耗傷的重症。


脘中灼熱疼痛,或嘈雜如饑而不欲食,甚則厭食不饑,咽燥,口乾渴,大便乾燥,舌質光紅而乾,苔少或無,或口舌生疳。


治用酸味斂陰生津,並取甘寒潤澤之品,如鮮生地、鮮石斛、天冬、麥冬、天花粉、知母等。


如因火盛傷津而胃熱內熾,脘中燒灼熱辣疼痛,痛勢急迫,心中懊,渴而多飲,唇赤,苔黃質紅絳,脈細數者,可在大隊酸甘涼潤的滋陰藥中,少佐黃連、黃芩、山梔等苦寒之品清胃泄肝。


取酸苦泄熱存陰,苦甘合化,泄熱潤燥之意。


但應注意不能過於苦寒清火,必須是以滋陰制火,以潤勝燥為原則。


因苦藥有劫傷胃陰之弊,對胃陰不足的虛火證尤當慎用、少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0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24:5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酸甘柔潤法將酸味藥與甘平養陰的輕劑配合使用,以化陰生津,調養肝胃。


用於陰傷的輕症,僅見脘部痞脹隱痛,食不知味,納少,口微乾,大便雖乾不燥,苔薄欠潤等胃津不足之候;


或伴肝胃不和,兼有脘痛涉及胸脅,每因情志怫鬱而加劇,噫噯較舒等症,經投疏肝和胃理氣藥不效。


治當用酸味養肝、斂肝,制其橫逆之勢,使肝氣不致犯胃,復合甘平薄味濡柔之品,如乾石斛、沙參、玉竹、扁豆、蓮肉、穀芽等以養胃生津,使肝能得到滋榮。


如雖見肝胃兩傷之症,但尚無明顯陰虛現象者,可取酸甘合化之法,用烏梅、白芍配伍甘草、大棗等以養胃緩肝,而不必直接用滋柔養陰的藥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0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24:5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酸甘溫潤法此為在酸甘柔潤法的基礎上,配合甘溫補氣類藥物,以益氣養陰。


用於氣陰兩虛,津氣俱傷者,或肝陰與胃氣交虧。


既有陰津不足的症狀,同時又見神疲、氣短、音低、頭昏、肢軟、口淡、大便不暢或欠實,舌質淡紅而光,脈虛細澀等氣虛諸候。


這類情況雖見胃津和肝陰不足之象,但一般多未至胃燥陰傷,虛火內灼的嚴重程度。


加之又有氣虛的一面,故養陰當取上述酸甘柔潤法,不用或少用酸甘涼潤的純陰厚膩藥,同時還當配伍補氣的太子參、黨參、黃耆、白朮等,使酸與甘溫相合,通過補氣以化陰生津,對於津因氣而虛者尤為要著。


此外,即使單純表現胃陰虛證,用酸甘柔潤法而陰不復者,只要沒有虛火現象,亦可根據「陽生陰長」之意,參以甘溫補氣之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0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25:1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論苦辛通降法苦降辛通法,是將苦寒與辛溫兩種不同性味與功能的藥物,相互配伍合用的一種復法。


從八法而言,是溫清的合法;


從藥物性味來說,是寒熱藥的配伍及苦與辛味藥的組合;


從方劑來說,主要來源於瀉心湯類方。


按照「異類相使」的配伍原則,以求達到通降(開泄)的目的。


余在臨證中,苦辛通降法的應用範圍甚廣,既用於治療溫病的濕熱證,尤多用於雜病中之胃痛、痞滿、嘔吐等病證。


聯繫病名,涉及到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症、急性胃腸炎、膽囊炎及膽結石證、膽道蛔蟲或併發感染、胰腺炎、腸傷寒等多種疾病。


概言之,它主要是消化系統疾病的一個重要治法。


同時若其他系統病變影響到消化系統,而致胃氣通降失常者,亦常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採用苦辛合法。


苦寒與辛溫藥合用的藥理作用主要在於通降胃氣,具體而言有三個方面:1.調整氣機升降:苦寒藥性主泄降,寒能清泄胃熱、鬱火,苦味又能瀉痞和健胃;


辛溫藥性主宣通,辛能理氣開痞健胃,溫能宣陽散寒。


苦辛合用,可以清熱和胃,順氣降逆,使中焦痞結得開,痛嘔能平,氣機升降得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0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25:2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2.互相制約偏勝:苦寒太過,寒涼冰伏,每易伐傷脾胃陽氣,少佐辛溫之品,可制其偏弊;


反之,苦寒藥又能制約辛溫燥烈之性,必要時適當合伍,可免助熱生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0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27:0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3.作為反佐從治:在用大劑熱藥或寒藥治療寒證或熱證而發生格拒,患者不能受納藥物時,根據「從治」之意反佐少許相反性能的寒藥或熱藥作為引導,則可以解決這一矛盾。


如火熱上衝的嘔吐,純投苦寒而吐逆不下者,反佐辛通,每能取效。


從藥物炮製來看,薑汁炒黃連或山梔即有寓辛於苦之意。


常用的苦寒類藥有黃連、黃芩、山梔及大黃等,它們雖都有清熱泄痞作用,但區別而言,黃連、黃芩性燥,梔子、大黃性潤,芩、連清熱燥濕,苦而性滯,寒而氣燥,守而不走;


因此,「濕火」口苦黏、苔黃膩宜用芩、連;


「鬱火」口乾渴、苔薄黃、舌質紅宜用山梔;


有形熱結,脘痞腹痛拒按、苔厚取大黃,一般而言,邪熱鬱胃所致的痞痛,多屬無形熱結,很少用大黃,但熱結程度較甚,或兼夾有形之邪時,則又需配合大黃以加強泄熱散結開痞的作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0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27:1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常用的辛溫類藥有乾薑、附子、桂枝、半夏、厚朴、紫蘇、吳茱萸等。


這些藥雖然都有理氣開痞的作用,但在與苦寒藥配合時,當按其特長分別選擇,如乾薑、附子、桂枝溫中散寒,以寒熱錯雜者為宜;


半夏化痰和胃,以痰熱互結者最合;


厚朴燥濕寬中,可治濕熱中阻;


蘇梗理氣解鬱,適用於胃熱氣滯;


吳萸溫中利氣,入肝解鬱,可治肝胃鬱火上逆。


苦辛通降法的適應證很廣,凡病位在中焦心下至臍上脘部,病變臟器重點在胃,而與肝膽及腸密切相關,發病機理為邪阻中焦,胃氣鬱滯,通降失常,病理因素以熱鬱為主,並兼與其他病邪相合,而見寒熱錯雜、痰熱互結、濕熱中阻、胃熱火鬱等各種證候者,俱為苦辛法的適應指徵。


臨床表現是以痞滿、脘痛、嘔吐等證候為主要特徵,或伴瀉利,口中乾苦,黏膩,舌苔黃濁膩或罩灰,或底白罩黃、質紅,脈弦或兼滑、兼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0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27:2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痞滿:是指心下脹悶如塞,氣閉不舒,按之濡,或硬滿似有抵抗感。


是為邪熱與寒、痰、濕等互結,中焦痞塞,上下升降失調所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0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27:3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脘痛:為胃脘疼痛,連及脅肋,痛勢急迫,拒按,或心中疼熱、煩滿。


是為寒鬱熱伏,或胃熱火鬱,胃氣失於和降,不通則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1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27:4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嘔吐:多見嘔吐酸苦,甚則食入即出,常有噫氣,或見乾嘔有聲,或見噁心泛吐痰涎,每兼吞酸、嘈雜。


是寒格於中,拒熱於上,火逆上衝;


或肝膽鬱火上逆,胃氣不降;


或痰濕與鬱熱互結,胃氣上逆所致。


如無熱鬱的病理表現,僅單純由於寒、痰、濕濁、食、虛等所致的痞、痛、嘔,一般均非苦辛通降法的適應證,但在必要時,也可根據互相制約或從治之意,溫清合用,寒熱並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1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27:5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關於苦辛通降法的臨證應用,首先應當注意掌握苦寒與辛溫藥配合的比例。


一般多以苦寒為主,辛溫為輔,但在臨證時還應辨別寒與熱的輕重,相應施治。


如寒熱相等者宜苦辛平衡;


熱重於寒者當以苦降(泄)為主,少佐辛通;


寒重於熱者當以辛通為主,佐以苦降。


從藥味和藥用劑量兩方面加以調配,如左金丸和反左金丸,即是明證。


其次,當針對病理的錯綜兼夾分別選藥,既要明確邪熱鬱結中焦是其基本病理,同時還當注意兼邪的不同,區別寒、痰、濕或氣火內鬱等各種情況,在苦寒清熱的基礎上,分別伍以溫中散寒,化痰燥濕或升散鬱火之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28:0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1.寒熱錯雜證:脘部疼痛痞脹,或有嘔惡,或腸鳴下利,口渴而飲冷不舒,苔白罩黃,或邊尖露紅,脈細弦。


治當清胃泄熱與溫中散寒並施。


取黃連配乾薑,以治寒熱交錯,腸胃不和之痞滿、嘔惡、下利;


或配附子溫中助陽,以治上熱下寒、脾陽不振之胃痛、脘痞。


亦可配桂枝溫散解表,以治胃腸失調或表寒裡熱之腹痛、吐瀉、胸脘煩悶、形寒、發熱等。


若胃中沉寒與鬱熱相雜,胸痞切痛,可用梔子配附子清鬱熱而祛陰寒之邪。


由於寒熱錯雜之證熱象每易掩蓋寒象,故當細辨,以免獨用苦寒而致傷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1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28:1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2.痰熱互結證:嘔吐痰涎,時時泛惡,脘部痞脹或痛,口中膩濁,舌苔黃濁黏膩,脈弦滑。


治當清熱與化痰並施,仿小陷胸湯、清中湯(即梔連二陳湯加草豆蔻)等方意,取黃連、半夏辛苦相合,清熱化痰開結。


如痰熱夾食,脘部飽悶滿痛,按之硬,噯腐,大便不暢,可參入枳實、萊菔子等消食化痰導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1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29:0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3.濕熱中阻證:脘部痞滿悶脹,或脘腹疼痛,胸悶,噁心,或見身熱,大便或溏或秘,尿黃而短,口苦而黏,渴不多飲,舌苔黃膩,脈濡數。


治當清熱燥濕並施,仿連朴飲方意。


用黃連、黃芩清胃熱,厚朴、蒼朮燥脾濕。


夾有積滯,腑實熱結,或便下不爽者,加大黃、枳實;


如屬感受濕熱時邪為病,兼有身熱不揚,有汗不解,心煩,可配豆豉、山梔,一開一泄以清解鬱熱。


臨證當注意濕與熱的側重和消長情況用藥,防止偏用辛溫燥濕藥助長熱邪,或過於苦寒而致濕遏不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1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29:1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4.胃熱火鬱證:脘脅疼痛,心下痞脹,噫氣、噁心,吐酸嘈雜,心煩,口乾苦,舌苔薄黃,質紅,脈弦。


治應在清泄胃熱的基礎上,配合辛味藥升散鬱火。


方如梔子乾薑湯、左金丸、連蘇飲等。


如鬱火胃痛,拒按,心中煩滿而熱者,用梔子合乾薑清泄鬱火,佐以發散;


肝經氣火犯胃,脘痞疼痛、脅痛,吐酸嘈雜者,用黃連合吳萸泄肝和胃,清中理氣,解肝鬱,瀉痞結;


氣滯熱鬱,胃失和降,痞脹,噫氣,噁心乾嘔者,用黃連合蘇梗清熱降逆,理氣和胃。


肝胃氣火鬱結,在用苦辛法時,還可佐入酸味藥,與苦味藥相合以加強泄熱作用,稱為苦辛酸法,如以黃連、吳萸、烏梅、白芍合用,代表方如烏梅丸。


臨床觀察,對肝膽病的脘脅疼痛,如膽囊炎、膽道蛔蟲病等,確有較好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1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29:2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由於胃熱火鬱的病理是「氣鬱化火」,因此在治療時應按「火鬱發之」的原則考慮,不宜單純苦寒逆折,以免鬱熱不得宣洩。


此外,在用苦辛通降法時,若邪實與正虛互見,還當注意補虛。


如濕熱、鬱火證病久耗傷胃陰,症見脘中灼熱,口乾渴,舌質乾紅,脈細弦數者,當佐以甘寒,配合麥冬、石斛、花粉、沙參之類,或取苦辛酸甘復法。


寒熱錯雜證遷延病久,胃氣虛弱,症見脘痞氣逆、嘔惡、食少、舌質淡、脈細弱者,當寒熱補瀉並投,配合甘溫益氣之品。


仿半夏瀉心湯意,用人參、甘草、大棗甘溫補虛,黃連、黃芩苦寒清熱,半夏、乾薑辛溫開結。


至於陽虛熱陷,痞而惡寒汗出者,又當仿附子瀉心湯之意,既用附子辛溫扶陽,又用黃連苦寒泄痞。


一般而言,在用苦辛法時,需要配合養陰或益氣的並不多,但某些慢性久病,表現脾胃氣虛或陰傷,全身虛弱情況較顯著者,又當復合並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1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29:3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論「引火歸原」法引火歸原是針對「火不歸原」的病理而提出的治法,適用於腎陽虛,陽不歸宅,虛陽浮越於上;


或寒邪內盛,逼陽於外或格陽於上者。


表現為上盛下虛,面色浮紅,頭暈耳鳴,口舌糜爛,齒齦腫痛,腰酸腿軟,兩足發涼,大便溏薄或下利清穀,舌質嫩紅,脈虛大無力。


臨床上對上熱容易掌握,下寒則較難辨析。


其實下寒特別注意「腳」即可抓住。


辨證時一定要問病人的腳冷不冷,凡腳冷同時有陽虛見證即可用陽藥,使陰消陽旺,真陽歸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1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29:4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引火歸原法的常用方為都氣丸加肉桂,藥用附子、肉桂、熟地、山萸肉、五味子。


在用肉桂、附子以引火歸原時要注意掌握配伍。


如同時用龍骨、牡蠣、磁石等重鎮藥以潛陽,使浮越之陽更好地歸下,不能純剛無柔。


配伍重鎮與養陰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應該說明的是,陰虛火旺者也能用陽藥,這是作為反佐法而運用的。


在大量滋陰藥中可少加肉桂或附子等溫陽藥,以免純陰格拒,即張景岳所說的「從陰引陽」之意。


但要分清使用陽藥與陰藥的主次。


引火歸原法以溫陽藥為主,少佐養陰藥;


而陰虛火旺者,以真陰虧損為本,真陽浮越為標,故當以大量養陰藥為主,少佐陽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1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29:5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四、論「提壺揭蓋」法肺主一身之氣,為水上之源,氣行則水行。


如果肺氣失於宣暢,不能通調水道,則可引起尿閉。


譬如滴水之器,上竅閉則下竅亦塞。


提壺揭蓋法即根據「升降相因」之理,通過宣暢肺氣,達到通調水道以利小便的目的。


適用於邪熱壅肺,肺失宣肅引起的癃閉、小便不通,其病位雖然在下焦,但與上焦肺密切相關。


臨床常用的開肺氣藥有升麻、紫菀、桔梗、枇杷葉等,再配桑白皮、木通、茯苓等藥通調水道,疏通三焦,開源導流,俾源清而流潔。


如肺有燥熱者,加山梔、黃芩;


肺虛合人參、麥冬;


肺氣閉塞配麻黃、杏仁。


「提壺揭蓋」既可作為主法運用,亦可參伍於其他治法中以調整升降,導氣行水。


如因中焦脾虛而不能轉輸或下焦腎虛不能開合,氣化失常導致尿閉者,在治腎治脾時,都可以加桔梗或升麻等開肺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2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30:0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五、論養陰祛濕法養陰與祛濕二法臨床極少同用,因養陰則戀濕,去濕又傷陰,但如表現為津液不足而見濕邪時,二法可以適當同用。


如脾胃濕困而腸津不足的腹脹、大便燥結,舌苔黃膩而少津者,當滋陰和燥濕並施,常用黑芝麻配蒼朮。


又如水熱互結,陰液耗傷,常見於熱病或濕熱淋痛,是因為邪熱與水搏結,水液不歸正化,津液不能上承,加之熱邪傷陰,以致口渴欲飲,心煩嘔惡,小便不利或尿痛,小腹脹痛。


治當滋陰利濕,養陰與利濕藥同用,方如豬苓湯。


用藥時注意選用養陰而不滋膩類藥物,如蘆根、鮮石斛、天冬等,利濕則選用平和不易傷陰之白茅根、滑石等。


再如在慢性肝炎、胃病中常見的脾濕內蘊,胃熱傷陰證,既有食少、膩苔、口黏等濕阻現象,又見舌邊尖紅,口渴等陰傷現象,這時也應養陰化濕同用,如蒼朮合生地(便血者改用蒼朮炭)、川朴合石斛或蘆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23 11:29 , Processed in 0.12500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