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2041#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50:48 | 只看該作者

九、慢性腹瀉治驗談久泄多見脾虛、腎虛或脾腎兩虛


尤以後者更為常見。


脾腎兩虛,症見大便稀薄或有未消化食物,亦可見少量黏液,時有腹痛,但大便通而無裡急後重或滯下不爽之感,食欲不振,神疲、腰酸,小便清長,常伴有畏寒或肢冷,面色無華,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微弱。


一般用四神丸或四神丸合桂附理中湯。


如服用多日未效,可改用金匱腎氣丸(改湯),熟地、懷山藥、茯苓各15克,山萸肉、丹皮、澤瀉各10克,附子6~10克,肉桂2~3克,加鳳凰衣2個。


小便清長者,去澤瀉加益智仁3~6克。


久泄脾腎兩虛,精微不繼,可致陽損及陰。


四神丸合桂附理中湯雖亦脾腎兩治,但偏於溫陽,未顧及陰,而腎氣丸諸藥則兼及脾腎陰陽四方面。


前者重健運固澀,後者則寓補於澀,故對於久泄虛羸較甚者更宜。


鳳凰衣未見有治泄瀉的記載,先祖則以此治腹痛泄瀉。


俞氏在臨證中遇一些頑固腹瀉久治不愈者試加此藥,確可提高療效。


後來進一步注意到,對非特異性結腸炎和過敏性腸炎療效似更好。


至於其作用機理尚有待研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42#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51:01 | 只看該作者

慢性腹瀉屬脾腎虛者


以參苓白朮散為首選方。


過去方書對本方主治,多列於脾虛條下,其實不然,它與金匱腎氣丸同理脾腎,不過偏重於健脾,於健脾中益腎;


腎氣丸偏重於調理脾腎陰陽。


俞氏用參苓白朮散治慢性腹瀉,常去薏苡仁、桔梗二味。


因苡仁長於滲濕,恐其傷陰;


桔梗雖有升提作用,但亦具宣洩之性,對下痢裡急後重者較佳,若久虛下泄用之則不宜。


蓮子能交心腎,厚腸胃,固精氣;


懷山藥健脾益腎,此二味為方中要藥,用量宜稍大。


若遇久泄津液耗傷較甚,陰損及陽而又不宜用桂附溫陽者,可用參苓白朮散化裁。


注意藥物炮製,可收到養陰扶陽止瀉之功。


曾治一女性,60歲,泄瀉兩年,大便稀,色黃,每日5~6次。


不久前服用過多種抗生素,無明顯效果,反增脘腹脹悶,食欲大減。


3日來竟至飲食點滴難進,進則噁心嘔吐,因而前來就診。


患者顏面及下肢輕度浮腫,面色蒼白,精神委靡,呈極度虛弱外觀,舌質紅絳而乾,脈沉細弦。


泄瀉達兩年之久,脾腎已虛,近來竟至飲食拒納,已呈胃氣衰敗之象。


亟宜顧護胃氣,庶能納食。


方用吉林參6克(秫米同炒至米黃,去米),蓮子15克,扁豆、麥冬各10克(上3味俱炒令黃),懷山藥10克,白朮6克,橘絡5克,砂仁、薑炭、甘草各3克。


3劑。


本方係參苓白朮散化裁,原方茯苓、苡仁淡滲,桔梗宣開,慮病者氣陰大虛,不宜滲泄,故去之;


陳皮辛燥,故易以橘絡;


加麥冬養胃陰,少量薑炭助胃氣,吉林參益氣生津,同米炒能資穀氣;


扁豆、蓮子、麥冬炒黃,使滋陰而不礙胃,並借火氣而寓「益火生土」之意。


第3日複診,進食已不嘔吐,大便日行2~3次,精神好轉。


仍以前方續服3劑,納食明顯好轉,大便較成形但仍日行2~3次。


最後予六味地黃合生脈散連服6劑,諸症繼續好轉,大便基本正常。


1個月後隨訪,無再發,並能操持輕微家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43#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51:12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一、尿血方組成藥物


豆豉15克、生梔子10克、薺菜30克。


製法:將上藥先用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


用法:每日1劑,日服2次。


適應證:尿血(適用於熱結三焦,迫血妄行的尿血。


若素體虛寒者不宜,對泌尿系統腫瘤、結核所致的血尿效果不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44#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51:22 | 只看該作者

二、肝硬化方組成藥物


西洋參30克、滇三七60克、雞內金90克。


製法:將上藥分別研細末,混勻,分30包。


用法:每日一包,分早晚兩次開水沖服。


1個月為1療程,連服2~3個療程,適應證:早期肝硬化,或晚期肝硬化輕度腹水或腹水消退好轉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45#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51:31 | 只看該作者

三、脫髮方組成藥物


製首烏25克,熟地、黃精、側柏葉各15克,骨碎補12克,枸杞12克,當歸、白芍各10克,紅棗5枚。


製法:先將上藥用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


用法: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30劑為1療程。


適應證:脂溢性脫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46#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51:43 | 只看該作者

四、神經衰弱方組成藥物


山萸肉30克,何首烏30克,桑椹子20克,酸棗仁20克,白芍20克,知母15克,遠志6克。


製法:將上藥加工磨成細粉,混合均勻後裝入膠囊(福建中醫學院屏山制藥廠有製成品出售)。


用法:口服。


1次2粒,日服3次,飯後溫開水送服。


適應證:肝腎陰虛型失眠,症見失眠、頭暈、頭痛、耳鳴、健忘、心煩易怒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47#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51:53 | 只看該作者

五、久瀉方組成藥物


明黨參15克、蓮子肉15克、懷山藥15克、茯苓15克、野麻草30克、白朮10克、扁豆10克、白芍10克、防風6克、陳皮6克、砂仁6克、甘草5克。


製法:水煎。


或按中藥片劑加工工序製成片劑,每片含生藥1克(福建中醫學院屏山制藥廠有製成品出售)。


用法:片劑每服四片,日服三次,飯前溫開水送服。


煎劑,每日一劑,日服2次。


適應證:脾胃氣虛挾濕,症見四肢無力、形體虛羸、飲食不化、長期腹瀉、面色萎黃、舌苔白膩、脈虛緩。


若慢性腹瀉屬脾腎陰虛者,症見長期腹瀉,食欲銳減,舌紅少苔,脈虛細或虛細數,亦可以本方加減作煎劑服用。


(鄒克揚編) 傷寒學家袁家璣臨證旨要袁金聲袁端紅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48#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52:02 | 只看該作者

編者按


袁家璣教授,貴州省貴陽市人,中醫藥世家出身,一代名醫施今墨先生高足,為國內著名傷寒學者。


袁氏研究《傷寒論》溯源流、明版本;


論貢獻、述發展;


究六經、識本質;


辨寒溫、談異同;


論厥陰,正歧義。


數十年學仲景之法,鍥而不捨,博學不窮,篤行不倦,誠為後學之師。


袁氏臨證治病,兼采各家所長,立方遣藥,不圖矜奇,精煉平正,善用經方治療重證。


擅長內科雜病及溫病診治,對冠心病及中風等病辨證論治尤多心得。


袁氏曾與任應秋等發起成立「全國仲景學術研討會」研究發展仲景學說,又為籌建貴陽市中醫院及籌建貴陽中醫學院努力工作。


1985年聯合10位中醫老專家向省政府上書,為振興貴州中醫事業奔走呼號,獻計獻策。


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


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


———朱熹《朱子語類》 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荀子?大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49#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52:13 | 只看該作者

袁家璣


男,1913年生,貴州省貴陽市人。


祖父袁訓皆,號袁九公,為清末貴陽名中醫,父袁平甫,精於中藥業務,開設「袁體德堂」中藥鋪。


袁氏自幼深受家庭薰陶,耳濡目染,少年即熱心中醫。


1931年,袁氏赴京學醫,考入由名醫肖龍友、孔伯華舉辦的北平國醫學院,不久轉入名中醫施今墨舉辦的華北國醫學院就讀,四易寒暑,以優異成績畢業;


後又隨施今墨老師臨證實習一年,甚得贊許,被譽為施老高足。


袁氏這段時間的經歷和學習,為他以後在中醫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袁氏1936年秋返回貴陽,參加貴州省民政廳中醫開業考試並獲第一,次年即正式開業。


時值瘟疫流行,求醫者甚眾,他據證而辨,以溫病論治,療效極佳,一時名噪省城,20餘歲即蜚聲醫林,成為當時貴陽四大名醫之一。


解放後,袁氏除參加聯合診所工作外,還任貴陽市衛生工作者協會副主任、市門診部中醫科主任等職;


1956年任貴陽市衛生局副局長;


1965年任貴陽中醫學院副院長;


1978年任院長、教授;


1984年至今,任名譽院長。


在解放後40餘年的時間內,袁氏多次被評為省、市及全國勞模,當選為省、市及全國人民代表,省政協第四、五、六屆副主席和其他許多社會兼職,在教育衛生戰線上作出了無私的奉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50#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52:32 | 只看該作者

袁氏著述頗豐


除擔任《貴州民間藥草》、《醫林拔萃》等書的主編外,還參與以下醫籍和全國、地方性教材的審定、撰寫、顧問等工作:如《實用中醫內科學》、《中醫藥科研資料彙編》、《中國名醫名方》、《名醫名方錄》、《內經闡釋》、《中醫症狀鑒別診斷學》、《傷寒論症狀鑒別綱要》、《傷寒論講義》、《中醫內科》、《中醫基礎》等。


發表了《心病辨證論治的體會》、《冠心病的治療經驗》、《治療中風的點滴體會》、《對傷寒論厥陰病的認識》、《炙甘草湯治療脈結代心動悸的體會》、《學習傷寒論的一些體會》、《矽肺的中醫治療》、《袁家璣教授治療經驗》、《對發展我省中醫事業的建議》等數十篇論文,並在由衛生部委託,貴陽中醫學院與湖北中醫學院共同主辦的「全國傷寒師資班」,培養了傷寒教學、臨床和科研骨幹人才。


袁氏早在30年代就開始了他的中醫教育生涯,曾受聘於「國醫研究所」,講授《傷寒論》和《溫病學》。


1958年,袁氏作為貴陽市衛生局副局長,親自組織了兩年制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和兩年制在職西醫學習中醫班,並講授過《中醫學概論》、《中醫內科》、《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等多門課程。


1965年貴陽中醫學院建立,袁氏從擔任副院長起,直至院長、名譽院長,為中醫後繼人才的培養傾注了全部精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51#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52:43 | 只看該作者

袁氏治學嚴謹


執教認真,深入淺出,舉一反三,突出辨證論治思想,教學效果良好。


在教材建設方面,主張編寫教材應達到對學生曉之以理,平正通達,理論聯繫實際,簡明扼要,學以致用。


他還強調,教學品質的提高,關鍵在於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教師要提高理論水準,必須加強臨床鍛煉,否則不可能把中醫這門實踐科學講得生動活潑。


袁氏身體力行,於繁忙的醫療、行政、社會工作之外,還親自參加教學和培養教師工作,1980年以來,還指導過五屆傷寒專業碩士研究生。


袁氏執教50餘年,學生數以千計,遍佈全國各省,他們之中不少人已成為中醫醫療、教學、科研及行政部門的骨幹力量。


袁氏為全國著名的傷寒學家,對《傷寒論》的研究造詣至深。


他從《傷寒論》的版本情況,注家特點,注本優劣進行深入細緻的考證,對通行版本中的文字錯、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袁氏對於《傷寒論》的成就和貢獻進行了概括和歸納,認為:《傷寒論》奠定了六經辨證論治的基礎,繼承了《內經》六經分證的基本理論,提出了較完整的六經辨證體系和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


《傷寒論》理法方藥比較完善,以條文形式對外感疾病的證候加以概括,辨證有綱領,立法有依據,方藥有法則,有效地指導對外感疾病及其他雜病的辨證論治;


《傷寒論》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療經驗和有效方劑並卓有成效地加以發展,其中許多方劑至今仍然行之有效,對方劑的發展有突出的貢獻;


《傷寒論》對溫病學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功不可沒的啟迪作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52#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53:07 | 只看該作者

袁氏認為


六經是《傷寒論》的核心,《傷寒論》之六經既源於《內經》而又高於《內經》,它是張仲景繼承了《內經》的理論及自己的臨證實踐而加以創造性的發展,寫出的理論聯繫實際的宏篇巨著。


袁氏總結六經辨證中應注意七要,即一要明確主證;


二要辨明病因;


三要確定病位;


四要明析病機;


五要判斷屬性;


六要明瞭兼變;


七要明其病勢。


這樣才能做到辨證準確,才能有助於立法處方。


袁氏又從六經與經絡、臟腑、氣化、階段、證候群等方面對六經的實質進行探討,認為以六經證候分類為主,結合臟腑經絡氣化等理論來分析和認識六經,這樣既概括生理功能,又概括病理變化,從辨證論治的角度出發,才是比較好的研究方法。


袁氏總結《傷寒論》中製方用藥之精妙,全在於「知機識證,活方活法」,數千年來用之不衰,能應萬變之疾,其妙諦原在於此。


所謂「知機識證」即指詳審病機,明確辨證,而「活方活法」是指定法製方、依證而變、法變方亦變。


仲景製方用藥的特點是:首別表裡寒熱,針對病性用藥;


次視體質差異及邪之多寡;


再視病情而權衡輕重緩急;


配伍精當,藥盡其能。


仲景用方之妙,惟在用法,所謂「方有成局」、「法勝於方」,《傷寒論》113方,卻有397法,足見方不及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53#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53:18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論》中的厥陰篇


歷來是爭議較大之章節。


袁氏精研細究,參前賢論點,融個人體會,提出自己的見解,認為厥陰病之存在是毋容質疑的。


其因一為流傳本均有六經,二是厥陰病提綱為上熱下寒,寒熱錯雜的證候性質,厥熱勝復是其病機表現,厥熱時間只是比擬,不能借對日數的錯誤理解來否定厥熱勝復,進一步否定厥陰病。


至於厥陰病提綱,袁氏除同意多數注家所認定的326條以外,他認為337條可作為厥陰病提綱之一,以補326條之不足。


厥陰病是外感疾病發展過程的最後階段,其證候性質是寒熱錯雜,厥熱勝復(陰陽勝復)。


厥陰病的基本證型有四,即寒熱錯雜證,厥熱勝復證,厥逆證,下利嘔噦證。


因厥陰是六經傳變的最後一經,邪正鬥爭達最後階段,變化較為復雜,所以治療原則是隨證變法。


寒者宜溫,熱者宜清,寒熱錯雜,虛實互呈者,則宜寒溫並用,虛實兼顧,既注意扶陽,也要注意救陰。


總之,在《傷寒論》厥陰篇的研究中,應立足辨證論治,深入細緻地剖析厥陰條文,方可領會仲景之旨。


袁氏不僅是傷寒學家,而且是一位臨床學家,他廣覽古今名著驗案,與今之西學匯通,采古之良方良法,治今病加減化裁,療效稱著,認為要用好經方,其要有五:其一是緊抓主證,明確病機,以主證為辨證關鍵,藉此明病機,方可立法遣方用藥;


其二是分析兼證,靈活加減,據證損益如法,劑量加減適度,方可施治中的;


其三是權衡邪正,虛實分明,目的是促使陰陽平衡,病情向愈;


其四是標本緩急,治有先後,特別對重危證的診治,須果斷處置,以免貽誤病機;


其五是熟識藥性,煎服遵法,臨證當予重視,方可見效。


袁氏臨證善以經方治療重證。


如他用炙甘草湯治療脈結代心動悸,即取君藥炙甘草有通經復脈之功,用量多在18克以上,配以益氣通陽,滋陰養血寧心之品,療效顯著;


用大柴胡湯治療膽係感染、膽石症、黃疸、胰腺炎、闌尾炎、腸梗阻、痢疾等病;


用當歸四逆湯治療血虛寒凝所致的腰腿痛、閉經、痛經、不孕、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雷諾氏病等。


此外,他用桂枝附子湯治療胸痹心痛,四逆散治療痿,乾薑芩連人參湯治療慢性結腸炎都取得較好的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54#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53:30 | 只看該作者

袁氏臨證以治療冠心病、中風等疾病見長


他對冠心病的病機和辨證論治有獨到的見解,認為該病的病機不越三條:即心陽不足,心血瘀阻;


脾虛生痰,阻遏心陽;


肝腎陰虛,痰瘀交阻。


三者相互影響,層層相因,導致冠心病的發生與發展,概而言之,冠心病的病機核心是胸陽式微,陰邪搏結。


袁氏正是根據這一病機特點,經數十年精心研製的名方「冠心通絡疏鬱丸」治療冠心病取得卓著的療效。


袁氏認為中風的病機中,內風是決定性的因素,外風僅是個別的誘發因素,以內風引起者為多見。


這種以內風立論去認識與研究中風的病因病機,對認識中風的本質及指導臨床治療有積極的意義。


對於中風的治療原則,主張以潛鎮攝納為主,並用熄風、化痰、通絡、滋陰降火之劑以治,具體分為輕證、重證、後遺證三階段,臨床據證而辨,隨後遣方用藥。


袁氏在治學上強調「專一精思」,認為「學醫貴在刻苦精研,臨證善思,要多臨床,於成敗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才能得到提高」。


他總結出「為醫十要」,即:一要深究醫經,力倡繼承發揚;


二要精勤博覽,廣集古今諸賢所長;


三要學以致用,重視臨床實效;


四要在審疾問病中,重視辨證論治;


五要論治靈活,尊古而不泥古;


六須治病求本,注意分清標本緩急;


七當注重整體觀念,重視脾胃升降作用;


八在遣方用藥時,力求精煉平正;


九須防微杜漸,重治未然之疾;


十要中西結合,重在融會貫通。


袁氏認為「德醫俱重,方為人師」,他為人謙虛、誠懇,生性耿直樂觀,是深受大家敬重的良師益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55#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53:4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研究傷寒層層深入探奧旨袁氏十分崇尚《傷寒論》,反復研究六十載,認為這部經典是一部闡述多種外感疾病的專書,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比較完善、理論聯繫實際的古代醫學著作,它不僅一直指導著我國歷代醫家的臨證治療,而且從唐宋以來,其影響遠遠超出我國,流傳到日本、朝鮮等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56#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54:06 | 只看該作者

(一)溯源流明版本仲景《傷寒雜病論》原書共十六卷


是論述外感疾病和內科雜病的專著。


仲景原序名為《傷寒卒病論集原序》,根據考證「卒」實為「雜」字之誤,是傳抄和簡筆造成的筆誤,自序中已明確寫出「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可以證明。


約成書於西元3世紀初(西元200~210年),此正當三國時期,由於封建割據,戰爭頻繁,以致原著散失不全。


但據《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所載,按古今醫統,仲景有弟子衛沈、杜度,均有著作,名著當時,應該說張仲景的著作是流傳下來的,不過當時沒有印刷工具,只能輾轉傳抄,兼之秘不外傳,故流傳不廣,也是散失不全的原因。


後來經過西晉的王叔和將原書的傷寒部分進行搜集整理,名為《傷寒論》,才流傳至今。


王叔和因為整理編次了《傷寒論》,也受到後世醫家的一些責難,但《傷寒論》得到流傳下來,其功是不可沒的,且仲景著書至王叔和搜集整理僅80年左右,原書真面貌不致有大的改變。


根據《傷寒論輯義》的考證,隋《經籍志》記有張仲景方十五卷,而無傷寒論之目。


至新唐《藝文志》則記有王叔和張仲景方十五卷,傷寒卒病論十卷,可見「雜」字誤為「卒」字,由來已久。


故後世有的醫家如喻嘉言、錢潢有《卒病論》已亡,不可復睹之誤解。


對《雜病論》即今之《金匱要略》亦有誤解,柯韻伯亦有凡《傷寒論》條文中不貫傷寒者,皆是雜病之論。


唐初孫思邈(西元581~682年)所著《千金方》,稱江南諸師,秘仲景傷寒方法不傳,到孫思邈的晚年,才搜集編入他的《千金翼方》三十卷之中。


隋《經籍志注》記載《梁七錄》云:「張仲景辨傷寒十卷亡」,考仲景自序所稱為十六卷,尚缺少六卷。


說明隋《經籍志》所稱的「張仲景辨傷寒論十卷亡」,實際上並未散失,不過已經說明《傷寒論》十卷,《雜病論》六卷,分別流傳於當時醫家的手中,然距張仲景著書及王叔和整理已經300多年了。


唐代王燾所著《外台秘要》四十卷(西元752年),亦載有《傷寒論》十卷,王燾長期管理過當時的弘文館圖籍方書,因而有機會廣泛閱讀晉唐以來的大量醫學書籍,《外台秘要》所引同今所流傳《傷寒論》十卷本,基本上是符合的,這就說明《傷寒論》十卷已經保存下來了,不過《外台秘要》所引《傷寒論》的方劑和條文有一些出入罷了。


如桂枝湯在第二卷中,葛根湯、麻黃湯、小柴胡湯、小建中湯在第三卷中……他共分為十八卷,前十卷大概與今本《傷寒論》沒有大的異同,後八卷則多為雜病部分,與現在所流傳的《金匱要略》大不相同,故也稱為唐舊本。


到了宋代經過高保衡、孫奇、林億等通過當時封建王朝的力量,加以校正,因為這時已經發明印刷術,得以重新刻版印行,稱為宋版。


仍把《傷寒論》全書分為十卷。


根據林億等校訂的序文中說:「以為百病之急,無急於傷寒,今先校訂張仲景傷寒論十卷,總二十二篇。


證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重復,定有一百一十二方。


今請頒行」。


考宋版本完成於西元1065年,距仲景雖800多年,仍屬新唐《藝文志》所記錄的《傷寒卒病論十卷》、《梁七錄》所記的「張仲景辨傷寒十卷亡」之數,則王叔和整理編次的《傷寒論》是已經流傳下來的。


宋版本後來已不見,僅存有明趙開美氏的復刻本,高保衡等宋版治平本雖然是趙開美復刻的,但是依照原書復製的,可能是治平本的真面目。


後來又經一些醫家的考證,《傷寒論輯義》引證「明洪武中,薌溪黃氏作傷寒類證辨惑曰:仲景之書,六經至勞復而已,其間具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二方,纖悉具備,有條而不紊也。


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三篇,叔和采摭群書,附以己意,雖間有仲景說,實三百九十七法之外者也。


又痙濕三種一篇,出《金匱要略》,叔和慮其證與傷寒相似,故編入六經之左。


又有汗吐下可不可並汗吐下後證,叔和重集於篇末,此六經中,倉卒尋檢易見也。


今一以仲景書為正,其非仲景之書者,悉去之,庶使真偽不分,要理不繁,易於學者也。


所以後來方有執、喻昌、柯琴等均宗其說。


現在通行版本,都已去掉了辨脈、平脈、傷寒例、辨痙濕病脈證等前四篇,以及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以易、差後病脈證等十篇。


這就是現在通行版本,可以說,仲景《傷寒論》六經辨證論治的精華部分,基本上集中於這十篇裡面,為歷代醫家所珍視。


這就是《傷寒論》的流傳以及宋版本的形成概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57#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54:17 | 只看該作者

關於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雜病部分


後來整理為《金匱要略》一書。


據較為明顯的考證是宋孫奇、林億等校《金匱玉函要略方論》的原序說:「王洙(宋仁宗時翰林學士)在館閣日,於蠹簡中得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則辨傷寒,中則論雜病,下則載其方並療婦人。


孫奇等序中又說:「以其傷寒文多節略,故斷自雜病以下,終於飲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復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舊名曰:《金匱方論》。


因而與《傷寒論》同時刊行,即現在的《金匱要略》,因為它是一個節略本,林億等曾以《千金》、《外台》的一些方劑補入,是否雜病部分的舊觀,就難下定論了。


其次,另有一種《傷寒論》別本,稱為《金匱玉函經》,它同《金匱要略》並不是一本書,也有許多與《傷寒論》不同的地方,也分為十篇,但已摘抄摻入《千金方》及《千金翼方》的內容,雖然已經宋代高保衡、孫奇、林億等校刻刊行,但孫思邈是隋末唐初人(西元581~682年,隋開皇元年~唐永淳元年),應該說是孫思邈之後才搜集成書,它既不是《傷寒雜病論》,也不是上述的《金匱玉函要略方論》,是必須明確的。


此外,近數十年來還出現一些版本,所謂的「古本傷寒論」。


如湖南劉湘的《古本傷寒雜病論》,日本出現的《古本康平傷寒論》,四川廖平的《傷寒古今訂補》等,已經通過許多人的考證,並非所謂的「古本傷寒論」,有的還涉及迷信,屬於偽造,並不比宋本為古,不過為取信於人而編選出來的,不能算為正式版本,現在已經基本上沒有流傳了。


現在通行的版本有兩種:一是上述的明代趙開美復刻宋鐫治平本(1056年),一是金代成無己著《注解傷寒論》本(西元1144年),仍為十卷二十二篇,稱為成注本。


成注本經明代嘉靖間汪濟川校刊,因經過幾次翻印,有一些錯簡錯字。


還有一種醫統本,也就是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經過明朝徐校刊,內容和「汪刊本」基本相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58#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54:27 | 只看該作者

(二)論貢獻述發展袁氏認為《傷寒論》的成就和貢獻,概括起來有下述四點


1奠定了六經辨證論治的基礎:張仲景繼承了《內經》的理論,並根據《素問?熱論》六經分證的基本理論,創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錯綜復雜的證候及邪正鬥爭的演變加以總結,提出較完整的六經辨證體系。


對於外感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辨證論治,提出了理論聯繫實際的辨證綱領和具體的治療方法。


他運用了《內經》以來的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的學說和理論,把前人診斷、治療等方面有機地聯繫在一起,還運用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的八法,奠定了六經辨證的基礎。


這得到了中醫界一致的看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59#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54:45 | 只看該作者

2理法方藥比較完善


具體指導臨證治療:《傷寒論》以六經(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為辨證的綱領,他以條文形式,對外感疾病的證候加以概括。


如三陽證多屬熱證、實證,三陰證多屬寒證、虛證,其中並有表裡的變化,傳變與合病並病的規律,具體指導立法、處方、用藥,並根據證候改變,隨證加減變法。


其治療方法既有定法,亦有活法和變法。


《傷寒論》號稱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應用的藥物計82種,方劑的組織配伍,均有一定法度,既精簡又嚴謹,其辨證有綱領,立法有依據,方藥有法則,便於掌握,臨床行之有效,比較嚴密而系統地將理、法、方、藥聯貫起來,有效地指導著對外感疾病及其他雜病的辨證論治。


故後人稱為「醫方之祖」,為習醫者必讀之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60#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54:57 | 只看該作者

3總結了許多有效方劑


據最近出版的《中國醫學史》上談到「居延漢簡中關於醫藥方劑的記載,特別是武威出土的漢代醫藥簡牘中的醫方,都是實地反映了漢代方劑學發展的水準。


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涉及疾病100多種醫方280多個,從以上兩書看,幾乎全是復方,但辨證施治的原則都還在初期階段。


從醫方的組成可以看出,復方配伍已成為當時臨證治療上的普遍方法。


從單味藥到復方,到有理論指導的復方組成和廣泛應用,無疑是臨證醫學發展中的一個很大進步。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正是在無數醫家廣泛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


從這些出土文物的考證來看,張仲景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療經驗和有效方劑,確立辨證論治的原則,經過1700多年長期廣泛的臨證應用,許多方劑至今仍然行之有效,不愧為醫方之鼻祖,對後世影響很大,對方劑的發展貢獻更是突出。


許多運用《傷寒論》的理法方藥的醫案是舉不勝舉的,現在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出的一些成果,也從其中汲取了不少有效方劑和有益的治療方法。


如小青龍湯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白虎湯治療乙型腦炎,四逆湯搶救嚴重心力衰竭,而且做成四逆注射液,應用大陷胸湯、大承氣湯、大柴胡湯等治療急性胰腺炎、膽囊炎、腸梗阻等急腹症均有很好的療效。


由此可見仲景所總結這些方劑,有效地指導了臨床,其影響久遠深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7 13:50 , Processed in 0.31250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