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病變化多端】
要及時掌握病情,方隨證變。
本論「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這一大法,不但啟示我們,看到證變就須隨證改變方藥,而且還包含著要求醫者能預計到病人服藥後可能出現的病情變化。
曾治農民陳某,因夏日耕作,突然腹痛,吐瀉交作,手足厥冷,遍身冷汗自出,脈沉微。
詢知病者素體頗健,勞動時常飲冷水,又連續在日下耕作。
此寒邪早伏於內,暑邪感受於外。
寒暑搏結,致成霍亂。
病情急劇,煎藥不及,囑先服桂附理中丸兩粒,並處人參四逆湯一劑。
此證當務之急,在於扶陽救逆。
陽氣一脫,則難救治。
但證屬寒暑搏結,辛熱之藥雖能扶陽亦能助暑。
陽復太過,慮有躁煩之變。
故又另處人參白虎湯一方備用。
服人參四逆湯後,吐利止,手足溫。
未及兩小時竟口渴唇乾,心中煩熱,遂囑將另一方藥付煎,頻頻與服,而獲全安。
《傷寒論》還十分重視湯方的服法。
本論湯方後規定的「分溫×服」寓意甚深,目的在於使藥力相繼。
曾治蘇姓婦女,經期不慎衝水,突發寒戰,繼即沉沉入睡,人事不省,手足厥逆,脈沉細欲絕。
當即針人中及十宣穴出些黯血,針時知痛,針後又入寐。
此因陰寒太盛,陽氣大衰,氣血凝滯之故。
急當溫經散寒,挽扶元氣。
擬大劑四逆湯,囑分四次服,每半小時灌服一次。
全劑未畢,果然四肢轉溫,脈回,清醒如初。
本例病情較重,藥取「重劑緩服」法,為使藥力相繼,緩緩振奮陽氣而驅散陰寒。
俞氏在實踐中體會到,少陽病用小柴胡和解,採取大劑煎分3~4次服,療效較好。
如治原因不明發熱一例,患者男性,36歲,發熱八天不退,每日傍晚體溫升高(39~40.5℃),至夜半始漸降。
伴微畏寒,噁心欲嘔,食欲不振,厭惡油膩,輕咳,咯少量白痰,短氣疲乏,頭痛,腰痛,膝關節痛,大便溏,小便深黃偶有燒灼感。
經某醫院檢查,找不出確切原因,用過退熱劑、抗生素、中藥等,均未見效。
舌暗紅,苔白膩,脈細虛數。
診為濕熱鬱於肝膽,病位仍在少陽。
擬小柴胡湯原方加茵陳、梔子。
服一劑,其症不增不減。
慮鬱熱已久,藥力不濟,仍用前方一日服兩劑,每隔二小時服一次,並囑應在下午三點前服完。
服藥後,果然熱退症減。
次日再服一劑,諸症完全解除。
傷寒病情復雜,兼症較多,或兩經以上並病合病的,可以同時選取兩個以上湯方合併使用(暫稱復合方)。
如桂麻復合三方、柴胡桂枝湯等。
俞氏喜用復合三方,如太陽病桂枝證兼少陰陽虛,或兼內有停飲水氣上逆,常用桂枝真武合方;
少陽病兼見心中懊,常用小柴胡合梔子豉湯;
陽明發黃,常用大柴胡合茵陳蒿湯;
太陰少陰合病,下利腹痛,肢厥脈細,常用理中合四逆湯;
太陽府證小便不利發黃,用五苓散合茵陳蒿湯等。
有時還並三方為一方的。
曾治一老婦持續高熱(體溫39~40℃)四天,在外用過復方氨基比林肌注,熱略退又復升;
繼用青黴素兩天,熱仍不退。
伴頭痛微惡寒,咳嗽咯白黏痰,噁心嘔吐,口乾,便秘,小便短赤,脈浮細弦,舌苔微黃厚。
診為寒邪外受,入裡化熱,氣機怫鬱,三焦壅滯,表裡不得宣通。
擬梔子豉、小陷胸、小柴胡(去參棗)三方並一方。
服一劑,熱退,諸症均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