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重臨床法中求法】
我從事本草研究多年,但始終不願放棄臨床,並力求做到臨床、教學,科研三位一體。
因為我覺得既有豐富的藥物學知識,又有臨床l侔會,醫藥並茂,方為上工。
本人雖非上工,但畢生是向這方面努力的。
下面就中醫治法方面的一些問題談一點體會。
對疾病進行辨證之後,確立治法用藥,是診治疾病的基本過程。
確立治法為理法方藥中承先啟後的重要一環。
固然,無正確的辨證,就無有效的治療}但若無正確的論治,雖則辨證無誤,亦屬徒勞無功。
總之是立法一錯,方藥全誤。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理論基礎,對基本治法進行了初步總結。
隨著醫療實踐的發展,遂有八法的形成。
但我認為,八法只是一個總的原則,臨證中具體治法應用很有深入探討的必要。
本人體會,人體生理、病理應以邪正斗爭為中心,應著眼於扶正祛邪,恢復人體正常之生理狀態,救病有寒熱虛實,治有溫清補瀉;
臟腑有生剋制化,治有補母瀉予病有六淫七情,治也各有不同,應隨其病因病機而轉變。
人以正氣為本。
尤其要重視脾胃臟腑活動中作為先、後天之本的重要地位。
腎為先天水火之臟,元陰元陽之所居,命門所係,元氣之根,是一身氣化之源,其為「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能藏精生髓主骨充腦,扳為「作強之官」,主水液代謝,司生殖發育,為人體生命活動之動力,抗禦外邪之源泉。
腎的功能關係到全身臟腑,腎病必影響其他臟腑,而其他臟腑病變,後期也必影響到腎,所謂「久病及腎」,動搖根本。
但先天之本腎,又必賴後天之本脾的營養。
人生之後,先天之源已斷,賴後天水穀精微之氣補充。
故《內經》指出「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
李東垣進一步指出:「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之。
說明了後天脾胃對先天元氣的作用。
不僅在生長發育中賴後天水穀之精榮養,而且在病理情況下,亦賴脾胃健運方能祛除外邪,扶助胃氣,恢復臟腑功能。
況且,不僅水穀由脾胃受納運化,而藥物亦賴其吸收輸布。
臨證時尤應注意胃氣的存亡。
「有胃則生,無胃則死」。
治療上宜顧護胃氣,如「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乃其胃氣來復。
「血氣為神,要在疏通」。
《內經》指出:「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
(《素問?調經論》)衛說:「人之血氣精神者,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
(「靈樞?本臟》)人體一切生理功能的完成,皆賴氣血充盛。
所以,「氣血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
』(《索問?八正神明論>》我認為氣血是臟腑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也是病理變化的依據。
調養氣血為攝生之首務,論治之中心。
臟腑功能正常,不僅在於氣血充盛,且貴在氣血通調,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
若外邪侵襲或臟腑失和,則氣血運行失調,發生病變,並進而引起各個臟腑功能異常。
《素問?調經論》說:「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朱丹溪也指出:「氣血衝和,百病不生;
一有怫鬱,百病生焉。
王清任更指出:「治病之耍訣在明白氣機。
無論外感內傷,要知初病傷人何物……所傷者無非氣血。
故凡病必有氣血失調。
其在表者,必是營衛失和;
其在裏者,則是臟腑之陰陽氣血不調,輕者在氣,重者入血,輕者氣血不暢,重者氣血瘀滯,甚則形成積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