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之路】

 關閉 [複製鏈接]
321#
 樓主| 發表於 2013-8-26 15:59:51 | 只看該作者

日有所得月有所積


學術積年,而臨診之際,必日有所得,有所得者,必信筆而錄之;


月有所積者,而纂其條理,是謂筆記,乃心得之類也。


如直覺浮現,必立地而書之,否則流失,更准復得,惜之奈何?


是有所積而有所現,有所累積而成條理。


每臨診之際,凡《儀病式》中言,必遵其式而為之法,詳為記述,是以成案,附之以方,是為醫之方案,猶刑名家之例案也。


觀醫之為道,自《靈樞》、《素問》,迄仲景以下,唐宋元明諸家,著述甚多,理法可謂燦然,其晦床體驗各有其異同一病人,隨人而異治,同一病人,隨時而異治,從案例而索之矣。


歷代之論述,後人總結而為律,如刑名家執律以繩人罪,輕重出入,必有案例為憑。


後人立醫案,萃而聚之,精而釋之。


吾嘗如此數十年,充醫事得失之林,輯成《百靈醫案》。


以氏名而標其書,非謂百靈而無一失矣。


前謂醫書不可勝記,一病古來必立一門,余師事之,一門自立數法,法有盡而病無盡,病無盡而法無窮,一病之變亦無窮矣。


故臨證之際,有所得必有所記,有所記必有所思,有所思必有所悟,數十年之積,不問斷之,必有超悟。


而積之有膽,言之中肯,必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否則光陰流逝,日雖有所得而無所記,月雖有累而無所憶,診務繁忙而無案例,過則更不復知。


整理學術,憑主觀遐思,必有所偏,甚至貽誤後學而害人子弟,欲成美而實積罪。


斯時方知啟後之難也。


古語謂:專泥藥性,決不識病,假若識病,未必得法;


識病得法,工中之甲。


理法方藥,不可有偏,是謂有學有術。


若只識醫理,罔知方藥,或識方藥,不通醫理,是謂有學無術。


學術即得,又躬行實踐,是有的放矢。


余之治醫,先學而後術。


始學之際,先文而後哲,及詩詞歌賦,以文為戲,常吟詩於野,放歌於朝,填辭於夕,學術於午。


即攻讀醫書,亦首讀《靈樞》、《素問》及王冰、張馬之注,逐句遍讀,次得修園、容川書及其《精義》。


又致力於《傷寒》,《金匱》,使理法明而方藥得。


余之學醫筆記,常記臨床心得而為夾註。


學醫只知無方之書,不知理法,雖有學而無術,雖知方藥,不知其理,不足成為良醫。


只有遍讀理、法、方、藥之書,筆記,研討,躬行實踐,驗之患者,有得有失,是謂有學有術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2#
 樓主| 發表於 2013-8-26 16:01:32 | 只看該作者

習醫回憶


常洲市中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屠揆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3#
 樓主| 發表於 2013-8-26 16:02:05 | 只看該作者

作者簡介


屠揆先(1916~),江蘇常州人。


從事中醫工作四十多年,擅內科,兼兒科,曾先後在《中醫雜誌》等醫學刊物,發表過論文十多篇。


現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理事、中華醫學會江蘇分會理事及常州中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


先伯祖父屠厚之為武進孟河費伯雄先生之門人。


叔父屠士初繼承家學,行醫於蘇常地區。


余早年從叔父及堂兄屠貢先學醫,當年教誨,言猶在耳,回憶所及,略志一、二,或有助於來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4#
 樓主| 發表於 2013-8-26 16:02:45 | 只看該作者

勤求博采知常知變


先叔父嘗教導我說:「為醫之道,首先學好四大經典著作,這是根本。


各家學說,必須博覽,相互參證,方能逐步深入。


識見既多,思路既廣,臨證之際,自能應付裕如。


記得當年侍診時,見一中年男子,患春溫發熱十多天,神志不清,有汗,脈細而數,撬口察舌,舌質紅而苔黃,但不厚膩。


先叔父用大劑獨參湯化眼安宮牛黃丸,一日三粒,兩日而神志轉清,繼用益氣、養津、清熱之劑而愈(先叔父治療溫病晚期,重用補氣扶正法配合養津清熱或化濁開竅收效者,不止一次)。


當時曾以為何不用養陰清熱藥配合安宮牛黃而用獨參湯為問。


先叔笑答曰;


溫邪傷津耗陰,是其常也。


但溫邪亦能傷氣,即《內經》所謂『熱傷氣』、『壯火之氣衰』也。


病人神昏而脈甚細,且出汗,為內閉外脫,元氣衰竭之象,如不用大量人參扶持元氣,而以養津清熱,則津未圊而元氣已脫,豈能復蘇?


要知熱邪能傷陰,壯火亦能傷氣。


寒邪能傷陽,寒燥亦能傷津。


況寒邪化熱,陽證轉陰,病情之變幻多矣,非勤求博采』不能知常知變。


先叔父結合實踐指點理論,使人印象更深刻,數十年不忘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5#
 樓主| 發表於 2013-8-26 16:03:17 | 只看該作者

衷中參西融會古今


「古訓必須勤求,新知亦應吸收,古代醫籍要多讀,近人著述勿忽視;


經方極可貴,時方有妙用;


現代西方醫學知識,亦應有所瞭解。


此皆先兄之教導。


他非常推崇王清任、張錫純之實踐探索精神。


主張古今學說,不宜偏廢,中西醫兩方面之理論相互參照,非常有益。


尤其是懂得一點西醫知識,會更感到祖國醫學之偉大。


例如,西醫近年來才一致認為多吃動物脂肪和糖類飲食能增加血脂,引起動脈粥樣硬化,而明朝張三錫氏早就提出,預防中風要「屏除一切膏粱厚昧、鵝肉、曲灑、肥(動物脂肪)、甘(糖類飲食)」等物。


又如,我在三十多年前,經常看到農村小兒患走馬牙疳,尤其在麻疹之後易得此病。


病勢重而急,患兒滿口穢臭,腮破牙落,甚至死亡。


倘此病能在初發時立即用金棗丹吹患部,配合內服藥,一般療效良好。


但走馬牙疳為陽明經毒火燔盛之症,金棗丹之主藥是白砒,白砒是大熱劇毒之藥,何以能治走馬疳?


後來看到西醫書籍,知道走馬牙疳即現代醫學上奮森氏口腔炎,其病原體為螺旋體,砒為殺滅螺旋體之有效藥物。


而中國古代早已用金棗丹治走馬牙疳,這不能不說是偉大的創造。


還有,有人患咳嗽久不愈,化驗痰液發現有白色念珠狀黴菌。


當時有一民間單方用白藥子葉治鵝口瘡有效,因而聯想到鵝口瘡之病原體既是白色念珠狀黴菌,則對支氣管之念珠狀黴菌亦應有效,因於清肺化痰藥中加用白藥予。


不久,咳平,痰液化驗已無黴菌。


先兄的教導和自己的實踐使我深信,學習一些現代醫學知識,對於繼承發揚祖國醫學,必然會大有好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6#
 樓主| 發表於 2013-8-26 16:03:33 | 只看該作者

臨床辨證重在含從


先叔父常講:「學辨證不難,難在舍從。


或舍脈從證,或舍證從脈,或舍脈從舌,或舍舌從脈。


設舍從不慎,往往毫釐之差,千里之謬。


誠然,如肢冷、口淡、溺清、便搪、面白、舌淡、脈細為寒證,身熱、煩躁、口乾、尿赤、便秘、面紅、舌絳、脈數為熱證,如此寒熱分明,辨有何難?


但如證、脈、舌三者之間有不符之處,則屬寒,屬熱、屬虛、屬實,有時則很難定論。


先叔父曾治一中年婦女,下痢兩個多月,痢止後,食欲極差,全身無力,皮膚乾燥,舌紅無苔。


原來認為是久痢傷脾陰或餘熱來清,大都用健脾養陰之劑,但幾次治療,食欲未見好轉,倦怠益甚。


求治於先叔父,先叔父說:「此病雖然舌紅無苔,但無煩熱、口碎、掌熱等症,脈象細而軟,壘身無力,是痢後脾胃氣虛之證,不屬久痢傷陰。


至於舌紅無苔,皮膚乾燥,則是脾胃氣虛,運化失職,不能吸收水穀之精微,使『水精四布』所致。


應舍舌從脈,甩補脾益氣之法。


遂以四君子湯加山藥、穀芽、蓮肉,黨參改為人參,於朮易白朮。


三劑之後,食欲逐漸好轉,繼續調養脾胃而愈。


另一例中年男子,患煩渴引飲,幾乎口不能離水。


一日夜盡數十碗,小便亦極多,食欲嫠,進食少,皮枯肌瘟。


原來認為是陰虛火盛之消渴症,屢用養陰生津之方無效。


先叔父日:「患者舌相不紅不光,無易饑多食之象,而脈象沉細,尺脈尤弱,雖有煩渴引飲之症,但非陰虛消渴之病。


是宜舍證從脈,改用溫腎法。


蓋腎氣虛不能調攝水分,故溺多,腎陽虛不能蒸騰津夜,故煩渴,腎火衰則脾運弱,故食少肌瘦而膚枯。


方用金匱腎氣丸改作湯劑,再加人參、鹿角膠、覆盆子。


十日之後,症狀趨向緩和。


通過以上事實,使我當年領悟舍從問題在臨證治療中之重要意義,更認識到正確掌握舍從,必須四診結合,全面考察,得出重點。


否則,孰真孰假,孰台孰從,無從著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7#
 樓主| 發表於 2013-8-26 16:03:46 | 只看該作者

對症下藥須善調配


用藥,必先通過辨證}立方,須靈活調配。


所謂調配,就是指某種藥物,其功用與病人之症狀相符,而藥物的性質卻與病因相悖時,就必須加用其他藥物以調配之。


例如麻黃能平喘,其性溫,用於寒喘,當然很適當,再配以祛寒藥或化痰藥,剛效用更明顯。


如用於熱喘,其功用是對症的,但麻黃之溫性卻與病因不相宜,如加用石膏、甘草以調配之,則麻黃雖屬溫性而仍可用於熱喘。


叉如大黃為苦寒通下藥,用於熱閉,當然很適合,如用於寒阻,就必須配以溫熱藥。


調配得當,既發揮了藥物的主要作用,叉制約了它與病因不相適宜的性質。


先叔父常教導我:「仲景製方之神妙,非同尋常,好多方劑寒熱並用,攻補兼施,調配得非常確當,必須認真學習,仔細領會。


誠然,如果不善於調配,治寒證一味寒性藥不用,。


治熱證一味熱性藥不用,如此嚴格限制,表面看來,似乎運用辨證施治的原則未嘗有錯,但在利用某種藥物的特長方面不免有不足之處。


我記得初臨床時,遇一濕溫病人,牡熱八、九日不退,口渴欲飲,胸中煩懊,脈象孺數,早已用過三仁湯等輕開淡滲之劑而無效,』因濕熱俱重,擬重用芩、連、山梔,但鑒於患者舌苔黃膩而偏乾燥,濕溫中期,邪從熱化,用芩、連恐犯古人苦燥傷津之戒。


疑慮不決,請教於先兄,指導我用知母,花粉,蘆根配合芩、連、山梔等藥,可無苦燥傷滓之慮。


如法用之,果然熱漸退,舌苔黃膩漸化,並未出現滓傷液涸之象。


因知用藥之調配,關係藥物之間的協同作用和相互制約作用,在治療中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8#
 樓主| 發表於 2013-8-26 16:04:00 | 只看該作者

結語


以上敍述,為過去學醫中的一部分回憶,我的體會平凡,不值識者一粲。


但自感上述問題,當年對啟發學習的思路方面,起著一定作用,尤其在從書本開始結合臨床這一階段更為重要。


將結業時,先叔父、先兄又相繼告誡說:「學習是知識的源泉,將來即使業務繁忙!


也決不能長期拋棄閱讀。


自出師門,未忘教導。


多年來在業務上能免於隕越,追根求源,皆得力於師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9#
 樓主| 發表於 2013-8-26 16:04:15 | 只看該作者

從師和交友 厚積而薄發


中醫雜誌名譽主編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董德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0#
 樓主| 發表於 2013-8-26 16:04:43 | 只看該作者

作者簡介


董德懋(1912年~),北京房山人。


從事中醫工作五十年,畢生致力予中醫臨床和雜誌編輯工作,對於中醫內科、兒科和針灸有較高的造詣。


主要著作有《中醫基礎學》、《中藥學》、《針灸經穴概要》、《針灸銅人圖》、《中醫對痢疾的治療》等。


歷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全國針灸學會副理事長、北京中醫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華兒科學會常務理事、《中醫雜誌》名譽主編、《中華醫學雜誌》編委、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工民主黨北京市委醫藥衛生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1#
 樓主| 發表於 2013-8-26 16:05:10 | 只看該作者

從良師取法乎上


我出生在北京房山縣曹章村。


一九二六年在良鄉縣高小畢業後,由於家道貧寒,無力繼續學業,由人介紹到一家商店學徒,以維持生計。


因胞弟患病,貽誤於庸醫,不勝悲慟,遂立志從醫。


我學醫的啟蒙老師是岳父趙廷元先生,他開始教我習誦《雷公藥性賦》、《瀕湖脈學》、《醫學三字經》、《醫宗金鑒》等書。


當時年青好強,常發憤攻讀,即更衣亦手不釋卷。


有一次到姑母家,猶不忘背書。


姑母深為感動,資助我報考華北國醫學院,開始自己真正的醫學生涯。


華北國醫學院,為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施今墨先生於一九三一年刨建。


學院除設立中醫課程外,還設有西醫基礎和臨床課程,學制四年。


施老任院長,並親自授課和帶學生臨床實習。


學院所聘教師有許多名家,如趙炳南、陳宜誠、姚季英、趙錫武、楊叔澄、於道濟及西醫專家薑泗長等,都曾先後在校執教。


學院成立十餘載,培養學生五、六百人,畢業後分佈全國,而以京、津、冀、魯、豫等地為多,其中不少人已成為目前中醫界的骨幹力量。


我在該校第三屆學習,畢業後又隨施老學習內科。


當時先後隨師的同學有哈荔田、祝誰予、李介嗚等。


在這樣優越的環境薰陶下,使自己的學業大有長進。


從一九三六年我就在施老診所襄理業務,並從事針灸臨床,時達五載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2#
 樓主| 發表於 2013-8-26 16:05:28 | 只看該作者

在施老親自教誨下


耳濡目染,心領神會。


我當時學習的主要方法;


清晨背書,白天隨師診病抄方,晚間整理脈案,閱覽醫書,我把老師的脈案按病、按證、按方分剮歸類,並查閱相應的文獻,作筆記,加按語,還常試用治療,把個人體會也記下來。


如此溫故知新,反復驗證,從中省悟老師的學術經驗。


施老治外感熱病,擅用清解法。


他說;


「吾儕治療外感病,首宜辨明表裏、寒熱、虛實,則層次分明。


表病不可只知發汗,且應注意清裏。


他根據表裏病情的不同,合理配用解表和清裏藥物比例。


在治療感染性發熱疾病,如流感、白喉、風疹、水痘、猩紅熱、丹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昧炎等,常用銀翹散加減,宣散風熱,清熱解毒,其加減變化甚妙,如;


挾寒加麻,杏,加重荊芥量;


挾血熱加生地、丹皮、丹參,熱毒重加公英、地丁、紫草、甘中黃}挾濕加茯苓、大豆卷,通草、綠豆衣;


若肢體痛甚,銀花用藤,加桑枝;


若發疹,加浮萍、蟬衣等。


他對紫雪散應用亦別具一格,常在未見神昏譫語時即用,只要高熱、便秘、舌紅、苔黃,用之腑行熱退,不致熱陷營血。


施老對內傷病的治療,重視氣血證治。


認為「氣血」當列於八綱之內,而成「十綱」。


且重視調理脾胃,以疏脾、運脾、醒脾為法,培後天之本。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3#
 樓主| 發表於 2013-8-26 16:05:44 | 只看該作者

先生慣用藥物「對偶」


人稱「施氏對藥」,往往寒熱、明陽、氣血、燥潤、辛苦之藥同用,除沿用古人習慣配伍(如乳香配沒藥、三棱配莪朮)和有效的小方(如左金、枳朮、失笑、金鈴子散)外,每多創造。


眾所周知,施老善用山藥配黃耆治屎糖高,蒼朮配元參治血糖高,為中藥現代藥理所汪實,並屢驗於糖尿病臨床治療中。


他對藥物應用,常在古人啟發下有所發揮,如蒲黃治中風失語舌強,蟬衣治耳鳴,為先生臨床經驗心得。


先生對孫一奎《赤水玄珠》和張石頑《張氏醫通》尤其推崇,認為是中醫內科必讀之書,每教吾等閱讀。


《張氏醫通》為張石頑師生心血結晶,集前賢書百餘種,十六卷,七十萬字,述內科證治,兼及婦、兒、外科。


我讀《張氏醫通》,以內難仲景學說為經,後世各家學說為緯,掌握其辨證綱領、方藥運用為要。


對張氏個人實案、證治發明,亦每留意,如交腸、百合病,歷代較少記述驗證治例,張氏書中有載,特錄出以供以後參考。


對每種疾病,尤其著眼於歷代各家在診治上的認識發展,從中自有收益。


以後我還參考《古今醫案按》等優秀醫案,相互參閱,也有不少新意發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4#
 樓主| 發表於 2013-8-26 16:06:03 | 只看該作者

采百花薈革群芳


我畢生從事中醫期刊的編輯創辦工作。


個人經手主辦的雜誌,有《中國醫藥月刊》(1940.6~1943.12)、《中華醫學雜誌》(1947.10~1958.9)、《北京中醫月刊》(1951.5~1954.12)三種。


以前者較早,且辦刊時間較長,放以為介紹。


該刊創辦於一九四0年六月十五日(民國二十九年),停刊於一九四三年十二月(民國三十二年),共出四十二期,每期約十至三十頁不等,發表文章十五至二十篇,最多時曾達三十餘篇。


老五號字體直排分欄。


雜誌還分設各項專欄,如長篇專著連載,言論(相當於「學術探討」)、方藥研究、針灸研究、治驗與醫話、醫案、筆記、小品、文苑、家庭醫學和讀者園地等。


先後參加編輯工作的同人,有田小石、張慧中、周絨章(燕麟)、汪浩權(慎之)、魏萱(桐青)、李祖芳、潘兆鵬、謝誦穆(仲墨)、潘樹仁等。


其中以上海汪浩權先生尤為得力,汪是近代名醫章次公先生的學生。


刊物創辦初期,由施今墨老師支持,諸同窗好友襄助,自籌資壘,本人任社長兼總編。


我在《創刊宣言》中鄭重聲明:「今後願我同道,苟能共同努力,不存門戶之見,以學術為前提,不泯滅中醫之長,不回護中醫之短,利用科學方法,以求治療之真理……棄其糟粕,存其精華,祛其空談,趨於實用,使我國固有之實驗醫術,追列於世界醫林,以發揚我東方之文化。


(見《中國醫藥月刊》第一卷第一期)這就是創刊的主要宗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5#
 樓主| 發表於 2013-8-26 16:07:13 | 只看該作者

我自己在雜誌上發表文章不多


主要有《針灸講座》、聯實用臨床診斷學》等。


平時除處理社務,還幫助編輯文稿。


在舊社會辦刊物常常會賠錢,但我想只要中醫事業能得到復興昌盛,個人損失算不了什麼。


自己在辦刊期問,廣泛結交醫界名流、海內賢達,對理論和實踐進行交流、學習,使學術水準大有提高。


作為編輯,必須有多方面的知識,才能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因此要求自己多看書,多看病,虛心向人求教。


凡中醫典籍,諸於百家,乃至民間驗方,風俗人情,都須涉獵通曉。


組編面要寬,就要做好社會工作,不管是德高望重的名家,還是初出茅廬的青年,都要廣泛結交,以便建立刊物的基本作者隊伍,為提高雜誌品質打好扎實的基礎。


當時刊物的主要撰稿者,有曹穎甫、陸淵雷、章次公、余無言、時逸人、葉桔泉、聶云台,譚次仲、祝懷萱、樊天徒、汪浩權、朱小南、薑春華、耿鑒庭、沈伸圭、潘澄濂、楊則民、葉勁秋、周介人、焦勉齋、潘樹仁、宋大仁等。


還有祝諶予、周燕麟、田爾康、張方輿、袁平、夏雨蒼、張慧中、魏克遜等同學,也分別為本刊撰稿。


為了啟迪後學,表彰前賢,我們自第三卷第一期開始,曾先後刊載當代名醫施今墨、肖龍友、孔伯華、汪逢春、陸淵雷、章次公、丁仲英、趙樹屏、宋大仁、章巨膺、余無言、朱小南、樊天徒、丁福保、繆銘澤、劉星垣等的個人傳略和學術成就,同時駢登照片,為近代中醫學史的寶貴史料。


雜誌要求「雜」,不僅編輯人員要成為「雜家」,在文稿的形式和內容上也要求「雜」。


不僅需要高水準的「陽春白雪」,也需要通俗普及的「下里巴人」。


這樣才能擴大雜誌發行量,達到雅俗共賞的目的,同時為發現、培養中醫人才,蔚成學術民主的好風氣創造條件。


我們在全國各地,特別在京、津、滬、冀、魯等地設分社,並聘請特約撰稿、特約編輯,使本刊在全國各省暢銷,成為當時較有影響的中醫期刊之一。


此後,我還主辦「中華醫學雜誌》、《北京中醫月刊》,後者於一九五五年改名為《中醫雜誌》,且於一九五九年併入中醫研究院,成為現在《中醫雜誌》的前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6#
 樓主| 發表於 2013-8-26 16:07:45 | 只看該作者

重積累循序漸進


我在臨證實踐中,有個重要體會,就是讀書、看病,都有個積累的過程,由少到多,由簡到繁,由易到難。


一點一滴,日積月累,聚涓滴而成江河。


試以脾胃學說為例述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7#
 樓主| 發表於 2013-8-26 16:08:01 | 只看該作者

(一)用古方


妙在師心化裁脾胃病證為臨床常見,對脾胃虛弱、中氣下陷的內傷發熱,人皆知用補中益氣湯,即「甘溫除大熱」法。


開始我亦套用此方,主治此證每效。


後又發現許多病人在治療發熱過程中,其他症狀也隨之痊癒,引起了自己的重視。


嗣而對此留心觀察,將之記錄,彙集成冊。


如有同道王某,患內痔便血,自用補中益氣湯無效,余診之為中氣下陷、睥不統血,藥證相符,又何以東垣方失靈?


竊思痔血尚有大腸血熱一層,自古用槐花散涼血清熱,故參台二方用之竟效。


並試用於其他痔血病人亦效,其處方為:黃耆15克,黨參12克,白朮、當歸各10克,升麻5克,槐米10克,地榆、側柏葉各12克,陳皮5克,柴胡3克,甘草5克。


每用五劑即血止,繼服十劑鞏固。


自此,余慣用補中益氣湯參以他方,治中氣下陷諸疾。


如習慣性流產,用原方加阿膠、艾葉、續斷、杜仲、桑寄生之補腎固胎』脫肛,用原方加防風、枳殼,即合三奇散,能升提益氣;


用原方加川芎(2.4克)、防風治脾虛久瀉,源於尤怡《金匱冀》,但總不出東垣補中益氣升陽。


可見用古方,關鍵在於師其心,用其法,靈活化裁,方可積累自己的經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8#
 樓主| 發表於 2013-8-26 16:08:17 | 只看該作者

(二)學理論


貴乎溯源探流從東垣補中益氣湯的應用開始,我反復閱讀東垣的《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秘藏》,從中得到不少啟發。


特別是《脾胃論》大量引證《素問》、《靈樞》經文,闡暢脾胃學說,發難解惑,倡升降理論,制補中升陽諸方。


由此我重點從脾胃生理、病理、病症、治法、方劑、藥物各方面,對脾胃學說理論進行溯源探流,並將相類、相反的方面加以綜合比較。


如《內經》「人以胃氣為本」和李中梓的「脾為後天之本」.《內經》「陽道實,陰道虛」和《傷寒論》陽明「胃家實」、太陰脾不足;


東垣升脾陽,天士養胃陰,東垣「調脾胃以治五臟」和景岳「治五臟以調脾胃」。


凡此種種,以名句、名方、主法、主藥,分門別類,積累匯總,做分類卡片。


其中特別欣賞張仲景《金匱要略》「四季脾旺不受邪」和周慎齋「諸病不愈尋到脾胃而愈者頗多」之語,並聯繫實際,用於臨床。


如有一再障病人,六年病史,選用西藥和補腎養血中藥無效,雖有五臟俱虛之症,但虛不受補;


見其腹滿、納呆、便溏、苔膩,為寒濕困脾,投以藿香正氣合平胃散,苦溫燥濕,醒脾開胃,俾寒濕除而中土始健,穀氣充則五臟得養。


繼以補氣養血諸法,治療乳糜腹水、血紫質病、冠心病等疑難疾患,亦獲佳效(詳見《中醫雜誌》一九八一年第二期段榮書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9#
 樓主| 發表於 2013-8-26 16:08:37 | 只看該作者

(三)勤思索


總結經驗教訓我不僅習慣積累成功的經驗,也注意從挫手的病例中總結失敗教訓。


記得在江西永修縣臨證,曾有一批小兒夏季熱患者,見發熱、煩渴、尿頻、納呆、便溏、舌紅,脈虛數。


初辨證為陰虛暑熱,以養陰清暑罔效。


籌思良久,上渴下尿為辨證著眼,乃津掖敷布失常。


「脾為胃行其灃液」。


違鎏之這:廑絲睦置鏨扭嗣帶舟要。


叉見發熱、納呆、便溏、舌紅、脈虛數,顯係脾陰不足,虛陽外浮所致。


故投以陳無擇六搜散、《局方》參苓白朮散等,用大量山藥、扁豆、英實、蓮肉滋潤脾陰,兼合參朮苓草健脾益氣,脾土健則滓液輸布,脾陰復而暑熱自消,終以全功。


同時,我還常從別人冶療失敗的病鍘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


曾有劉姓嬰兒,六個月,患肺炎,用青、鏈、紅、慶大黴素無效,除發熱無汗、咳嗽痰嗚、憋氣抬肩外,反起嘔吐、厭食,且腹瀉日五至二十次,大便呈綠色黏液狀。


詢問其母,患兒平時消化欠佳,每易腹瀉、嘔吐。


自服西藥紅黴素後,出現嘔吐腹瀉等症。


可見脾胃已傷,為脾氣不升、胃氣失降所致。


故囑停用西藥,節制哺乳量,以護胃氣,上喘下瀉且發熱,俗謂「漏底傷寒」,如治喘咀宣肺易傷脾胃,治瀉須調中又礙肺實。


我思索,病情復雜,脾虛為本,肺實為標,當先治標,後治本。


甩小青龍加黃芩湯(原方為石膏,因脾虛石膏不宜,易以黃芩)二劑,得汗後改投健牌和胃之參芩白朮散以培土生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0#
 樓主| 發表於 2013-8-26 16:08:53 | 只看該作者

(四)精選藥


反復推敲斟酌對藥物的應用,我也不斷在臨證中積累經驗,反復推敲,比較同類藥物之異,異類藥物之同。


如臨床常用行氣藥物治脾胃氣滯病症,有香附、烏藥、木香、砂仁、陳皮、枳殼、厚朴、檳榔、大腹皮、蔻仁等,其辛香溫燥,具止痛、除滿、解鬱、化痰,祛濕、和胃、運脾作用,部分藥物還有平喘、活血、疏肝、通下的功效。


但因辛燥又易耗氣灼津,故不宜久用。


以後在臨證中發現《濟陰綱目》加味烏藥湯不僅可治婦人氣滯痛經,對脾胃氣滯庸證亦效。


方內烏藥、香附、砂仁、朮香四昧行氣,藥性平和,且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如香附行氣而疏肝解鬱,長於止痛;


烏藥行氣除滿,對胸腹痞滿皆宜;


木香行氣而寬中止瀉,對腹瀉下痢較宜,砂仁行氣而醒脾開胃,能芳香化濕。


l臨床常酌選其中=、三味小量(3~5克)配用,每取良效。


再如脾胃不和,胃氣上逆,見嘔吐、暖氣、呃逆、吞酸等,余每以降逆和胃法,選旋覆花、代赭石兩藥。


起初我套用仲景旋覆代赭湯,時效時不效。


後辨為脾胃虛者甩原方較合適,如有腸胃實熱見便秘一口乾,苔膩者,則去參、草、棗加瓜萎、風化硝、大黃、枳實,降逆通下合用。


可見選藥精當必須在正確辨證基礎上,始能積累合理的經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7 17:55 , Processed in 0.54687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