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之路】

 關閉 [複製鏈接]
201#
 樓主| 發表於 2013-8-25 18:17:17 | 只看該作者

甲觀今宜鑒古:古為今用,探索新知


「古方不能治今病」,這種認識肯定不對。


不過,對前人的著作必需去粗取精,揚長避短,從而使之「古為今用」。


比如,楊栗山著《寒溫條辨》,制升降散為代表的十四個方劑為「天地間另為一種偶荒旱潦疫癘煙瘴之毒」所致疾病而設,並謂升降散一方主治「表裏三焦大熱,其證不可名狀者」。


在消滅了瘟疫這種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的今天,治疫專方之升降散還有作用嗎?


每於診余之暇,我常潛心楊氏《條辨》,參諸明清溫熱論著,琢磨有年,始漸悟得升降散痊病癒疾的機理就在於「升降」二字,楊氏也正於升降出入手眼獨到。


所謂「升降」是指氣化功能而言。


經謂「百病生於氣」,「氣亂則病」,「氣冶則安。



因此,在濕熱、疫毒疾病的某些病變階段,予以疏動氣機,調節升降,無疑是很重要的一環。


從該方組成藥味殭蠶、蟬蛻、薑黃、大黃、蜂蜜、黃酒來分析,亦深得《內經》風淫,熱淫、濕淫所勝,治以辛涼、成寒、苦辛,佐以甘緩、淡泄之旨。


其功效則通里達表,升清降濁、清熱解毒、驅風勝濕、鎮驚止痙可知。


使用在臨床上,對外感熱病,尤其流行性感冒、麻疹、風疹、咽喉疾病等,都有很可靠的療效,決非銀翹散諸方所能代替者。


作為一個缺乏現代醫學知識的老年中醫,探索新知的惟一手段只能借助臨床觀察,並以臨床療效為標誌。


一九六二年,我所名老中醫周湘船邀我會診一尿毒癥患者。


病人已神智不清,躁擾不寧,大小便三日未解,歷經中西醫兩法治療,幾次導尿,收效不顯。


其人年逾七旬,證涉險境,命在垂危。


診畢,我對周老說:「巧取或可冀生,猛攻必然斃命。


經協議處方;


以滋腎通關丸為煎劑內服,外用萊菔子、生薑,火蔥加白酒炒熱,溫熨腹部,內外合治,希冀於萬一。


上午藥後,下午得矢氣,尿通。


不料,通而復閉,又增嘔吐,再施前法加減失效。


怎麼辦?


夜間殫思極慮,窮究息策,偶然翻到王旭高治腫醫案一則,案云:「肺主一身之氣,水出高原,古人『開鬼門,潔淨府』,雖曰從太陽著手,其實亦不離乎肺也。


這幾句話使我茅塞頓開:此證何不下病上取,導水高原?


進而聯想到《金匱》治百合病亦不離乎肺,其症狀描述與此患者頗多吻合之處,又何不權借百合病諸方以治之;


清肅肺氣,百脈悉安,導水高原,治節出焉。


翌日,陳所思於周老,遂與百合地黃湯,百合知母湯,百合滑石代赭石湯三方合宜而用,並加琥珀粉、臘梅花,煎水頻服;


外治法改用新鮮馬蹄草衝淨,炒熱,加麝香少許包肚臍。


經內外合治幸得吐止,二便通快,神智漸蘇。


如此,隨證加減,月餘而竟全功。


通過此例治療後,近十餘年來,陸續又治了七、八例尿毒癥患者,只要其證偏於肺腎陰虛而伏內熱者,沿用此法,成可奏效。


從以上這些病側的治療獲效,使我深刻認識到:祖國醫學不僅有豐富的遺產亟待繼承,更重要的尚有許多未知數需要我們去解答,需要我們探索新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2#
 樓主| 發表於 2013-8-25 18:17:42 | 只看該作者

沙裏淘金費苦辛,願得幾番百年身


「沙裏淘金費苦辛,醫中奧妙細追尋。


天然璞玉精琢磨,願得幾番百年身。


這首打油詩是我學醫、行醫幾十年之切身體會。


「業患不肯嘴」,「行患不能成』。


每念及此,輒覺心裏空虛。


憶往昔,歲月蹉跎,顛沛半生,朮業未能精深,觀如今,政策英明,百花齊放,卻叉風燭殘年,無所作為。


但是,由於黨的關懷,同志的幫助,病員的信任,鞭策著我不敢因衰老而懈怠學習,激勵著我不斷求知,還想在術業上精益求精。


近於病榻中讀到報刊有關氣功研究的報導:通過醫學科學研究氣功原理,發現肺還具有調節血流,轉化和釋放激素,攝取和利用葡萄糖,以及防止呼吸道感染等非呼吸功能。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的陰陽平衡是依校氣血的調整來維持的。


中醫常用益氣固表之玉屏風散防治體虛易感風邪者,我運用百合病諸方,從治肺著手,治療尿毒癥(也曾用治腎病練合徵)收散,是否與此有關?


由此聯想到還有很多疾病是否也可根據「肺主一身之氣」、「肺朝百脈」的傳統理論,結合現代研究,通過治肺而取得意想不到的療效呢?


目前,這些想法已經有了初步概念,只不過我太缺乏現代醫學科學知識,加之其他條件的局限,致使這一設想還極不成熟。


正因為如此,我特別寄希望於青年中醫和西醫學中醫的同志能夠艱苦學習,以振興祖國醫學為己任,使中醫事業代有傳人。


作為一個老年中醫,雖不能躍馬橫槍,衝鋒在前,而老馬則應效識途之勞。


我願意和一切志誡中醫事業的有識之士「紅專道上爭先進,宏開寶庫同戰場」。


為使古老的中國醫藥學煥發青春,為早日實現我國統一的新醫藥學而奮斗。


(袁熙傻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3#
 樓主| 發表於 2013-8-25 18:18:07 | 只看該作者

我的學習方法和臨證體會


上海中醫學院針灸系副主任上海市針灸研究所副所長楊永璿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樓主| 發表於 2013-8-25 18:18:56 | 只看該作者

作者簡介


楊永璿(1901~1981),上海市南匯縣人,著名中醫針灸學家。


致力予針灸事業六十餘年,兼通內科,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有較高的聲望。


歷任中華全國針灸學會委員,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市中醫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針灸學會主任委員,顧問,上海中醫學院針灸係副主任,上海市針灸研究所副所長,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曙光醫院針灸科主任醫師等職。


著有《針灸治驗錄》等。


我幼年時,上海市郊缺醫少藥,眼見親鄰苦於病痛,為求醫常需驅車步行,往返數十裏,費時曠業,引為憾事。


因此,在我十七歲完成了私塾學業後,就立下了學醫志願。


父西庚公對我有志學醫甚為贊許,聞川沙唐家花園王誦愚先生醫術高超,譽滿鄉里,德高望重,甚為敬仰,乃命我拜王先生為師。


三載後滿師,遂返回故里開業,並到上海行醫。


解放後進入國家醫療機構工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5#
 樓主| 發表於 2013-8-25 18:19:46 | 只看該作者

注重熟讀博覽


我在三年隨師學習中,王誦愚先生辛勤教誨,督導謹嚴。


首選《內經》、《難經》,有全讀有選讀,均經講解,並指定或熟記,或背誦,而《本草》、「脈訣》、《湯頭歌訣》,均在背誦之列。


年少之時,記性較好,多讀數遍,就能背誦,時至今日尚能脫口而出,臨診處方時時可用,這都應歸功於少壯之年所下的功夫。


所以說讀書沒有什麼訣竅,只要在弄懂內容之後,反復朗讀背誦,可以受用一生。


中醫的理論是相互貫通的,內、外、婦、兒、大、小、方、脈,相輔相成。


吾師雖以針科為專長,但內外婦兒各科亦均精通。


他常常告誡我,要解除病人疾苦,不但要會針灸、拔火罐,也要會處方,還要能用湯藥熏洗、按摩推拿,醫術越是全面就越能取效於瞬間。


他說古代名醫扁鵲、、華佗,都是多才善醫的典範,他們能用湯藥、針刺、熨灸、按摩以及五禽戲治療疾病。


因此,我在學醫的經歷中,除精讀《針灸甲乙經》、《針灸太成》之外,還兼學《傷寒論》、《金匱要略》。


吾師特別推崇張介賓的《類經》,既指定選篇背誦,又要求逐篇披覽。


先師的教誨,使我對張氏《類經》的閱讀堅持數十年,深感要成為一名針灸家就必須通讀《類經》十九卷至二十二卷。


咀上四卷歸納和總結了古代醫家針術的各種見解,熟讀之後才能瞭解後世針灸專著的學術思想淵源。


下麵舉十九卷之七「用針虛實補瀉」為蜘,談談我學習中的點滴體會。


《靈樞?九針十二原》日:「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


這一段經文,揭示了針灸治療的法則,沿用至今,依然指導著針灸l臨床。


《類經》把《素問?針解篇》和《靈樞小針解》的原文歸併在一節中,前後參照,起了自身批註的作用,對理解著者的原意很有裨益。


「虛則實之」,其意如何?


「小針解」日:「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


「針解篇」目;



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


』幾篇談虛實的原文集中一處,可以互相彌補,易於理解。


虛是指正氣虛。


寸口之脈呈虛象,採用針刺的補法,使針下熱。


現今我們所常用的熱補手法或燒山火手法,都是從《內經》這一治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滿則泄之」。


「小針解」日:「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


舢針解篇」日:「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


滿者盛之意,指邪氣滿盛。


氣口即寸口之脈象盛實,為邪盛之脈,當用針法以祛邪。


張介賓注:針下寒者,自熱而寒也。


寒則邪氣去而實者虛矣,故為瀉。


當今常用的涼瀉手法或透天涼手法,就是這一治則的演變。


「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


「針解篇」日:「出惡血。


意思更為明瞭;


有淤積惡血之病症,以針法祛除惡血,達到活血祛瘀的作用。


本人曾用七星針淺刺加拔火罐方法,拔出凝聚之惡血,起到祛瘀生新的作用,治療各種固定性的疼痛症和血瘀症都收到一定的效果。


「邪勝則虛之」,是謂「諸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


「針解篇」所謂「出針勿按」亦即瀉其邪。


這節的原文對後世補瀉手法的發展和應用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小針解」日;


「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


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


這就是近代所採用的徐疾補瀉方法的淵源。


本節還有開合補瀉的記載:「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


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


所以說熟讀張氏類經對瞭解針灸理論的來龍去脈很有幫助。


博覽群書,為我所用,是我學醫歷程中的又一體會。


拜師學醫固然是醫學入門的第一步,但從師學習在一生中,畢竟只是短暫的時間,滿師之後,貴在自學。


我在臨診中遇到疑難雜證,常從閱讀醫書中得到啟示。


如李東垣的內傷學說和脾胃論對我的治療技術幫助很大。


李氏認為內傷的形成,就是人體「氣」不足的結果,其根本是由於脾胃受損。


他在《脾胃論?脾胃虛則九竅不適論》中說「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之。


針灸治療,重在調氣,用補益脾胃之氣,常能扶正達邪。


在我臨診中遇肝胃不和,胸脘痛滿,針刺胃之募穴中脘,出針後拔以火罐,既能寬胸消痞,又能降氣和胃,應用在虛陽上擾所引起的眩暈症也有顯效。


此外,對卒中的認識在我六十年的臨床中也是逐漸深入fl句。


在隨師中,先師堅持《內經》和《金匱》的中風理論,重視風邪為病,此風邪當然是泛指外風和內風,治法上強調祛邪為主的原則。


當時,他很讚賞孫思邈的綜合療法。


孫思邈在《千金翼方?針灸》中說:「良醫之道,必先診脈處方,次即針灸,內外相扶,病必當愈。


何則?


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


不能如此,雖有愈痰,茲為偶差,非醫差也。


因此,先師在臨診中常針灸和中藥同時並用。


卒中的早期治療,他是以平肝熄風、豁痰開竅的腧穴為主,如百會、風池、廉泉、天突、外關、合谷、足三里、太谿、太衝。


針刺手法以補健側,瀉患側。


認為患側為風邪所侵,邪留經脈,氣血因而失暢,用褥法取其祛邪之意也。


補健側,是借健側之健,推動氣血之運行,包含有左病治右,右病治左之意。


卒中二周之後,針灸治療只取患肢腧穴,如上肢取肩幫、曲池、合谷、外關,手臂攣屈者加刺尺澤、曲澤,下肢取環跳,風市、陽陵、足三里、豐隆、飛揚、昆侖、太衝,以催氣通絡法疏通經脈。


在處方用藥上也重用祛風通絡,平肝熄風,豁痰寧神之品,例如明天麻、嫩鉤藤、炒防風、蔓荊子、嫩桑枝、絡石藤、竹瀝半夏、九節茸蒲、廣鬱金、珍珠母、石決明、廣地龍、柏子仁、炙遠志等等。


我在臨床上對卒中早期的治療,針灸和中藥並用,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但是部分高年體虛的中風患者,往往出現邪去正衰的徵象,偏枯的肢體恢復活動比較緩慢。


內服湯藥當從何法呢?


乃博覽醫書,漸有所悟。


葉天士云:「大凡經主氣,絡主血,久病血瘀。


王清任的《醫林改錯》亦以補陽還五湯治療卒中的手足偏廢,加重生黃耆的劑量,以加強補氣之功效,氣行血亦行。


在近十餘年的卒中後遺症半身不遂的治療中,仿效補陽還五湯的原則加減應用,收到了頗為滿意的效果。


使我感到:當今所遇奇症頑疾,均可仿效古方古法的宗旨加以發揮。


所以,博覽群書可以防止一家之偏見,不斷修正和補充自己的論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6#
 樓主| 發表於 2013-8-25 18:20:04 | 只看該作者

注重切脈望舌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局部的病變,可以影響到全身,內臟的病變,又可從五官四肢體表反映出來。


正如《丹溪心法》所說:「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於外者,斯以知其內。


蓋有諸內者,必形諸外。


我在臨床上體會到四診的重要,無論吃藥或扎針的病員,都需切脈望舌,以便作出正確的辨證。


在診脈方面,除了必須熟悉和掌握三部九候診法和二:十八脈的不同脈形所反映的不同病機症候外(這是作為一個中醫工作者的基本功,分清浮、沉、遲,數、虛,實六脈以統率其他各脈,這些是必不可少的知識),尤其重要的是要識別脈之「有神無神,有力無力」。


識得神之有無,才能辨人之生死;


識得力之有無,才可辨病之虛實。


而後方能擬定治療法則,或補、或瀉,或先補後瀉,或先瀉後補,或補母瀉子等等。


但有時臟腑虛實傳變,脈氣相互影響,致脈形交叉出現,那就需要根據脈診所得,辨明臟腑,經絡、陰陽、虛實、五行生克、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關係,在經絡穴位上運用調劑補瀉的方法。


例如緩為脾之本脈,如右關出現沉細脈,此為水反侮土,乃從所勝來的微邪,治療上就要用瀉木補金的方法,以水生木,水為木之母,木為水之子,瀉木所以奪母氣,使水不能反侮土;


土生金,土為金之母,金為土之子,補金令子不食母氣,使土有休養生息之機而無不足之患,是健脾制水之法也。


在切脈診療中,五行生克之理,必須推敲,結合臨床經驗,才能精益求精,避免錯誤。


不僅要注意切脈,同時還要注意舌診。


《臨證驗舌法》說:「舌者心之苗也,五臟六腑之大主也,其氣通於此,其竅開於此者也。


查諸臟腑圖,脾、肺,肝、腎無不係根於心,核諸經絡,考手足陰陽,無脈不通於舌。


則知經絡臟腑之病,不獨傷寒發熱有胎可驗即凡內外雜證,也無不一呈其形,著其色於舌……據舌以分虛實,而虛實不爽焉姑舌以分陰陽,而陰陽不謬焉,據舌以分臟腑,配主方,而臟腑不差,主方不誤焉。


舌診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在臨床上的確可以根據舌苔、舌質和舌形,來辨別病變的性質,病邪的淺深和病情的虛實。


故有「辨舌質可辨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淺深」的說法。


此外,我認為觀察舌之形態,仔細辨別舌端震顫程度,可以瞭解患者的心理和病況。


例如,臨床上每每遇到類似神經衰弱的患者,他們飲食正常而面容眥自,主訴繁多而滔滔不絕,由於生活中偶受驚嚇或意外刺激,會出現情緒低落而悒悒寡歡,思想疑慮而睡眠善寤,心悸胸痛而心神不寧,脈形濡細無力,有肝胃不和、中氣不足的現象。


對此種病員的診斷,必須重視和體察舌端有否震顫現象。


根據震顫程度不同而有三種診斷可能:一是在舌苔正常而尖端見到震顫的,可咀知道該病人膽小如鼠;


二是舌苔薄、質淡紫(或絳)而胖的舌尖端出現震顫者,可以擬診為心臟病態;


三是在薄黃(或白)苔的舌中間出現微顫的,才是神經衰弱。


據此,可對確診為神經衰弱的患者,用「心病要用心藥醫」的辦法,耐心細緻地做好思想工作,同時用贍養心神,調治脾胃的法則進行治療,務使心無疑慮,或生歡欣,則病慧然若失,再以東垣《遠欲》之言說之,患者可破涕為笑而收顯著療效。


此乃我臨證六十年來診治神經衰弱的一得之見。


當然,除了切脈、望舌外,還需配合望神色、聽言語、看行動、察體位、聞氣味、問=便,並詳細詢問病史,才能全面地瞭解病情。


經過綜合分析,從而作出正確的診斷,治療上才能絲絲入扣,收到預期的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樓主| 發表於 2013-8-25 18:20:29 | 只看該作者

注重經絡辨證


經絡學說和針灸有著密切的關係。


針灸治病所用的腧穴,就是經脈之氣注輸出入的地方,所以在辨證論治、處方配穴、選擇手法等各方面,均不能脫離經絡學說的指導。


例如針灸治病必先明辨病在何臟何經,然後按照臟腑經絡和腧穴的相互關係,採取循經取穴、局部取穴或鄰近取穴等方法相互結合而定處方。


正如《靈樞?刺節真邪》所說:「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


就我的經驗而言,脫離了經絡,開口動手便錯。


現在常把針灸經絡並稱,更是說明針灸離不開經絡。


經絡是內連臟腑、外絡肢節,運行氣血的通路,腧穴是人體脈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


因此,內臟有病通過經絡反應到體表穴位L匕來,常表現為壓痛反應。


我在臨床上,常檢查體表穴位的壓痛情況,藉以分析內部臟器的病變。


一般急性病壓痛較顯著,慢性病雎痛範圍較小。


五臟雖位於胸腹,但脈氣發於足太陽膀胱經,故五臟俞均在背部,如咳嗆病在肺俞、膽囊炎在膽俞,都有按痛,可作輔助診斷之用。


針刺治療要有一定的感應,稱為得氣。


我認為針刺感應的放散程度是由經絡路線及穴位性能來決定的。


如手之三陰,從胸走手。


內關、少海清熱安神,針感向下;


中府、列缺凋肺利氣,都向下放散。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合谷能升能散,手法正確,針感可到肩髑,甚至到頭頸,曲池走而不守,針感也可向上。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


足三里和胃止痛補氣,針感向下可到第二趾;


委中清熱利濕止痛,感應從』:向足跟,陽陵泉鎮痙熄風止痛,針感向下。


足之三陰,從足走胸腹。


行間、太谿向上放散;


尤其是三陰交可放散到腹股溝。


獲得這些放散感應與經脈走向關係較大。


陽經有陽經的傳導路線,陰經有陰經的感應方向。


但這也不是絕對的,扎針時可以用改變針尖的迎隨方向,來改變放散路線。


如內關穴屬手厥陰經,一般感應是向下放散至中指,但也可運用催氣手法,使酸脹感應向上放散,越過肘關節上行,使「氣至病所」,能立止心絞痛等胸痛。


因此,在臨床上除了要熟悉經絡循行,還必須掌握操作手法,才能提高療效。


循經取穴是針灸臨床上常用的取穴法,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在」的理論,我認為有時循經遠取治療,比局部取穴效果為好。


如咽乾,取雙太谿,用陰刺法,效果明顯;


脇痛取陽陵泉,胸悶欲嘔瀉內關、太衝,急性扁桃腺炎刺合谷、少商,均有較好的療效。


這都屬於循經遠取法。


又如手陽明大腸經在面部循行路線由人中而交叉,故口眼歪斜取合谷,右針左,左針右。


經絡之中的十二經筋是隨著十二經脈分佈的,它循行於體表而不入內臟。


在瞄床上,我對於經筋之病,常用「以痛為腧」的方法來治療。


如網球肘,是較頑周的常見病症,在檢查病人肘部時,可發現一局限的壓痛拒按處,就在該點上施以較強的恢刺或合谷刺手法,以泄其邪,然後配以艾灸溫針,常能緩筋急而收到較好的療效。


由此可見,經絡學說是非常重要的,早在《靈枳?經脈》中已有記載;


「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中醫各科需要經絡學說的指導,針灸臨床尤其離不開經絡理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8#
 樓主| 發表於 2013-8-25 18:20:51 | 只看該作者

注重針刺手法


針灸治療,除診脈察舌、審證求因外,其療效與手法關係很大。


我對進針手法,主張輕緩,先用左手大拇指爪甲緊切穴位,令氣血宣散,然後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針,進針速度很慢,旋轉角度要小要緩,緩緩刺入,既可減輕破皮時的痛感,又可不致損傷血管,這樣可使初診懾針病人,樂意接受針刺治療。


但對小兒的進針法就耍因人而異了。


由於小兒體小肉薄,又不易取得合作,既不宜用強刺久留之法,亦不宜用慢刺撚旋之法。


特選用半刺法,單刺不留,易被小兒接受,臨床用之,效果亦佳。


對成人當針刺到真皮層,進入分肉筋骨之間時,就得加強撚旋,適當提插,當針下有沉重感覺,病人亦感脹重酸楚,此為得氣;


如進針後病者只覺刺痛,醫者針下好像刺在豆腐中一樣,毫無沉緊之感,此為不得氣,就要用候氣的方法,使之得氣,才能獲得療效。


正如《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說:「刺之要,氣至而有效。


這是很有道理的。


我行醫六十年,曾編成十句口訣:「針灸療法,重在得氣。


得氣方法,提插撚旋。


提插結合,撚旋相聯。


指頭變化,大同小異。


純雜之後,精神合一。


當然得氣感應,每個人或每個穴位,並不完全一樣,多數穴位能出現酸脹感,有些穴位則出現脹重感或麻電感。


臨診時根據辨證所得,選取穴位,進針後運用適當手法,定能獲得良好效果。


至於補渴手法,大都均由提插撚旋組成,再加上快慢疾徐和陰陽左右及數位上的九六等綜合而成,運用適當,均有療效。


虛證用補法,實證用瀉法,先寒後熱用先補後瀉法,先熱後寒用先瀉後補法。


如遇劇烈疼痛之症,我常用龍虎交戰手法,此為補瀉兼施的綜合手法,以撚旋為主,結合左轉九數,右轉六數,反復施行,可疏通經氣,舒筋活絡,以收止痛之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9#
 樓主| 發表於 2013-8-25 18:21:16 | 只看該作者

注重調理脾胃


祖國醫學認為人在出生以後,主要有賴於脾胃功能的健全,以保證生長發育的需要。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二者相互配合,消化水穀,吸收精微,以滋養全身組織器官。


所以常把脾胃相提並論,稱為「生化之源」,「後天之本」。


李東垣據此立論,認為「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


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


舢胃虛則五臟、六腑、十二經、十五絡、四肢皆不得營運之氣,而百病生焉。


洲至於經論天地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六腑,及形氣俱虛,乃受外邪。


不困虛邪,賊邪不能獨傷人。


請病從脾胃而生,明矣。


他闡明和發展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病機。


從而提出了「人以胃氣為本」、「脾胃一傷,五亂互作」和「病從脾胃所生及養生當實際引數氣」的論點,刨立了「脾胃學說」。


主張用升陽益氣、培土固本的溫補脾胃法為治。


升陽益氣足以禦外而強中,培土固本,可使元氣自充而諸恙悉平。


所有虛實傳變,都應以治脾胃為本。


體現了「治病必求於本」的經旨,這是李東垣《脾胃論》的中心思想。


我對李東垣的《脾胃論》較贊同。


在臨床上,屬腸胃消化系統瘓患,固應重在調理脾胃,若其他疾患,不論情志佛鬱,飲食勞倦,抑或賊風寒邪,暑濕襲擾之症,在辨證施治時,也以脾胃學說為指導,在治法上,注重調理脾胃,結合對症治療。


例一、莊某,女,34歲。


患眩暈症已數年,雖經多種治療,眩暈嘔惡仍反復發作,特來針灸。


診得脈形沉細,舌苔薄膩,辨證為勞倦所傷,濕痰中阻,為取百會、天柱、大杼、絲竹空,內關、足臨泣等穴,用撚旋瀉法,以清鎮寧神,疏泄肝膽,並加中脘(針後拔火罐)、足三里,亦用撚旋瀉法,是用調胃和中之法,以收化濕除痰之功。


數診而眩暈嘔吐皆愈,至今已近二十年,未見復發。


例二、姚某,女,64歲。


患腰痛不能回顧,甚則悲泣不已,診為「陽明腰痛」。


為針雙側足三里,用撚旋瀉法,腰痛頓緩,再取腎俞,氣海俞,針後拔火罐,轉側回顧均便,滿意而歸。


例三、曹某,女,23歲,教師。


患腸鳴腹瀉已年餘,神疲力乏,肌肉瘦削,情緒低沉,思想苦悶。


由親友陪同來診,診為「脾虛泄瀉」。


處單方:炒自扁豆肉、扁豆衣各15克,玫瑰花4朵,日服一劑,煎湯代茶。


並囑其注意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保暖節勞,怡悅樂觀。


一周後複診,腸鳴腹瀉均有好轉,精神亦見振作,乃處參苓自術散方,加玫瑰花,並倍加炒白扁豆肉、衣煎服。


二周後再複診時,病癒大半,原方續進,服藥二月,形體均復,元氣充足,即告痊癒。


我認為人身之脾胃,猶汽車之發動機,如發動機受損,則其他配件雖完美無缺,也不能開動。


反之,只要發動機正常,零件的維修是較為輕易的。


所以在臨床上必須重視調理脾胃,扶佐正氣。


惟元氣充足,雖痼疾亦易康復,若脾胃失治,元氣大傷,則機體之修復為難矣。


正如李東垣所說:「治肝、心、締、腎,有餘不足,或補或瀉,惟益脾胃之藥為切。


∽凋理脾胃方法很多。


我在慢性病的用藥時,常男加佛手柑、女加玫瑰花,在針灸取穴時,也常男用足蘭裏、女用三陰交,以健運脾胃,固後天之本,使疾病容易康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0#
 樓主| 發表於 2013-8-25 18:21:42 | 只看該作者

注重七情致病


喜怒憂思悲恐驚,此七情是人體對外界環境各種條件的刺激而產生的精神話動,正常情況下是在體內各臟腑的調節之下進行。


但過甚或過久的情志活動影響臟腑調節,遂至損傷臟腑而致病。


在《內經》中即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論述,後世醫家作為病因學的三因之一。


雖說七情均可致病,但臨床上以怒、思、憂致病為多見。


怒則氣機逆亂,肝氣鬱滯,可見胸悶、腹脹、兩脇疼痛,脈弦。


由於「暴怒傷陰」,陰傷則陽失所制,故常伴有肝火上炎之症,如面赤升火,甚則嘔血。


憂哀太甚,則肺氣抑鬱,甚則肺陰受傷,以至形瘁氣乏。


思慮過度,則脾氣鬱結,以致胸脘痞塞,脾為所傷,則運化無權,而不思飲食。


三志傷人致病,均可使正常運行之氣機受阻而鬱滯,其怒憂二志常傷臟陰,為患尤烈。


關於治療,《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云:「悲勝怒,怒勝思,喜勝憂……」我認為憂、怒、思三志可使氣機鬱滯,甚則耗氣傷陰。


惟喜樂能使氣機和順,情志舒暢,營衛通利,正如《索問?舉痛論》所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


因此可用喜樂之法而統治怒、憂、思三志。


醫生之責,在於要千方百計的治好疾病,當醫生在為病者診察之際,治療即已寓其中。


若能針對病因勸導病者,並採用各種方法,使之心情舒暢,調節好病者的情志活動,常能獲事半功倍之效。


《靈樞?本神》日:「故智者之養生也,如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昔張子和以戲言狂謔,使病人大笑不忍,而使心下結塊於一、二日內皆散。


臨床上用喜樂之法治療怒、悲、思所致疾病,從未聞有過甚之例,故不會有「喜傷心」之虞。


此外,柴胡疏肝散、逍遙散,是古醫家為氣鬱而設,內關、足三里、中脘等穴,具理氣寬中之效,我在臨床上亦是經常採用的。


在臨床上,待病者的態度應和藹可親,診察上要詳審細緻,治療上要認真負責。


遇有七情所傷者,更應循循善誘。


記得有一位病者,女性,年四十歲,因家庭不和而爭吵,遂使兩脇脹痛,胸悶,心悸,已有十餘天。


由丈夫陪同前來就診,診得脈形弦數,面紅升火。


除用疏肝解鬱之劑外,並以婉言勸之、導之。


翌日,夫妻雙雙前來面謝,言歸於好,諸症皆消。


對情志怫鬱而致神經衰弱的患者,更應如此。


因情志違和而致病,用調節情志之法治療已為醫者所重視,其具體方法,可因人、因事、因時而異,但其目的為使病者消除不悅之感,而達情志舒暢,身心健康。


在臨床上,重視七情致病,善用喜樂之法治之,也是中醫傳統方法之一。


余生平無他好,惟以治病為已任,急病人之所急,惟病人之樂而樂焉。


臨診六十餘年,雖無建樹,但蕾賾從事,亦無殞越。


孫思邈日:「膽欲大而一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


是為余行醫之鑒,終身守之而不失,得益非淺。


上述點滴體會,甚屬膚淺,惟讀書臨診,均行之有效,不揣淺陋,冒昧錄之,難免貽笑大方,幸同道指正。


(尊依蠢徐明光謄纛盔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1#
 樓主| 發表於 2013-8-25 18:21:58 | 只看該作者

祖述憲章 發揚光大


南京中醫學院教授吳考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2#
 樓主| 發表於 2013-8-25 18:22:34 | 只看該作者

作者簡介


吳考檗(1903~),江蘇海門人。


一九二三年畢業予海門中興醫學校;


一九三三至一九五二年問曾任海了保神醫學校校長兼教師;


現為南京中醫學院教授。


畢生從事中醫教育事業和中醫經典著作的研究工作,頗著聲譽。


著作有《傷寒論百家注》、《金匱要略五十家注》、《本經集義》、《難經集義》、《素靈輯釋》、《麻黃湯六十五方釋義》等。


我學醫時,有兩種學法:一是從源到流,即由《素聞》、《難經》、《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而後《千金》、《外台》,金元四家,明清各家,以及葉、薛、吳、王溫熱諸書;


一是從流到源。


我是接受學校規定的從源到流的途徑學習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3#
 樓主| 發表於 2013-8-25 18:22:58 | 只看該作者

獨立思考


我初進學校,老師即說:本校是從源到流授課的。


《韓詩外傳》說:「源清流清」。


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云:「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欲求流之遠,不可得也。


從源到流,很好,這就醫學來說,當然即從《素問》、《難經》開始了。


但《素問黟、《難經》,也是採取群說的綜合著作,如《素問?宣明五氣篇》既有「肝藏魂、肺藏魄」之說,「調經論」又有「肺藏氣,肝藏血」之語。


《難經?六十九難》既有「虛者補其母之盲,「七十五難」又有「母能令子虛。


之辭。


且《素問)、、《難經》作者,又各有其師承的不同論點。


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脾脈代」,而《難經?四准》則說「脾脈在中」}《素問?平人氣象論》說「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日肺平」,而《難經?十五難》為「肝平」;


《素問?平人氣象論》說「如雞舉足日脾病」,而《難經?十五難》為「心病」。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對此,應視為異苔同岑、異曲同工來理解。


「肝藏魂,肺藏魄」,是以神志言;


「肺藏氣,肝藏血」,是以氣血言。


兩者是一而二,二而一。


所以,《靈樞經?本神彈即說;


「肝藏血,血台魂,肺藏氣,氣舍魄」的。


「虛者補其母」,是以補虛言,「母能令予虛」,是以瑪實言。


「脾脈代」是言脈象,「脾脈在中」是言脈位,可以兩通。


至於「厭厭聶聶」,「如雞舉足」,這些俱是形容語,肺平也好,肝平也好,牌病也好,心病也好,不必在形容語上鑽牛角尖。


《素問》是部遠年著作,累次傳寫,錯字很多,幾乎每篇有之,這確實需要解決。


如《素問平人氣象論》說:「少陽脈至,乍疏乍數,乍短乍長」。


而就在本篇上文則說「乍疏乍數日死」。


那麼,乍疏乍數是平脈還是死脈呢?


考《難經?七難》說:「少陽之至,乍小乍大,乍短乍長。


這就很明顯,《素問?平人氣象論》上文乍疏乍數是準確的;


下文的乍疏乍數,是乍小乍大的錯筒了。


又《素問?五藏生成篇》說:「諸筋者,皆屬於節。


而《太素》卷十七則說:「諸筋者,皆屬於肝。


依《素問》下文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例之,這又很容易得出「節」是「肝」字之誤。


而注家隨文強解,難以為訓。


這都應獨立思考,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4#
 樓主| 發表於 2013-8-25 18:27:00 | 只看該作者

融會貫通


(《傷寒論》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字數不多。


我認為最好全部或大部背熟,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除熟能生巧外,還應過文字關,如必、不、反、當、雖、者等字,也要留神注意。


「必」乃「必然」、「一定」的意思,如必惡寒(3條)(條序依《傷寒論講義》,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一九矗四年版,下同),必喘(76條),必吐下不止(77條),必恍惚心亂(90條)。


「不」乃「勿」的意思,如不嘔不渴(61條),不惡寒(70條),不大便而嘔(233條),不屬陽明也(383條)。


「反」乃「不該」的意思,如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29條),反二三下之(106條),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145條),反發熱(30條)。


「當」乃「該當」的意思,如當懈之熏之(48條),當救其裏(94條),當以湯下之(108條),當先解其外(109條)。


「雖」乃「縱然」、「即使」的意思,如雖有陽明證(209條),雖硬不可攻之(235條),雖能食(253條),雖脈浮數者(25g條)。


「者」乃別事詞,如脈陰陽俱緊者(3條),汗出惡風者(38條),病人舊微塘者(83條),噫氣不除者(166條)。


一條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者字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證的鑒別的意思,如桂枝二麻黃一湯(25條),是治汗出未徹,與上文汗犬出,一正一反對比鑒別。


一是服桂枝湯汗出太過,一是服桂枝湯汗出不及。


汗出太過,故日脈洪火;


汗出未徹,故日日再發。


脈洪大,是表明汗出太過所引起,日再發,是說明汗出未徹所形成。


故一日與桂枝湯,一日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用兩個者字,是表明服桂枝湯後所產生汗出太過和汗出未徹的兩個症狀。


葛根黃芩黃連湯(34條),是治下後利遂不止、邪已入裏的方法,不是治下後利邈不止而表邪末解的方法。


故一曰脈促,明其未離太陽;


一日喘而汗出,證其邪已入裏。


是以一日表未解也,一日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表未解也,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兩句,是對比章法。


表未解也,是脈促者之斷語;


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是喘而汗出之方治。


這與前桂枝二麻黃一湯同一章法。


就是說:脈促者,言膿不言證,是言脈胲證;


喘而汗出,言證不言脈,是言證賅脈;


表未解也,言位不言方,是言位賅方;


葛根黃芩黃連湯,言方不言位,是言方賅位的意思。


故與桂枝二麻黃一湯同用兩個者字,此是《傷寒論》慣用的方法,亦是古文家常用的章法,只要翻看《傷寒論》前後用及者字的原文一看就清楚的。


此外還有藥品的去加,是關及藥品的適應不適應,也應密切注意。


如胸滿去芍藥(22條),渴去半夏(98條),脇下痞硬去大棗(98條),小便利去茯苓(316條),項背強幾幾加葛根(14條),喘加厚朴杏子(19條),渴加瓜蔞根(g8條),嘔加半夏生薑(177條)等。


這樣將前後上下同類文字對照一下(如23條中就有必、不、反、者四字),就比較容易理解。


因很多條文具有互相聯繫、相互闡發的意義。


如血自下,下者愈(109條),是宜桃核承氣湯下的倒裝句。


時時惡風(173條)背微惡寒者(174條),不是表未解,故下文(175條)說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不言脈者,前(26條)已說過,此就可似以證賅脈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5#
 樓主| 發表於 2013-8-25 22:28:40 | 只看該作者

綜合歸納


《金匱要略》二十五篇,一篇一病的有之,一篇二病三病的亦有之。


我認為一篇一病,是有獨特性的,如奔豚氣和其他病很不一樣。


一篇二病三病,是具有聯繫性的,如腹滿寒疝宿食,都有腹滿痛。


又趺蹶能前不能卻,手指臂腫動,轉筋上下行,陰狐疝氣時時上下,蛻蟲發作有時,其病證表現,一是能前不能後,一是常腫動,一是上下行,一是時時上下,一是發作有時,都有其相對性,所以合為一篇。


再是其文與《傷寒論》重復很多,誠如《傷寒論翼?陽明病解》所謂:。


見此病、便與此方。


《醫學源流論?治病不必分經絡臟腑論》所謂「參耆之類,無所不補,通氣者無氣不通」,也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各篇病證,如「痰飲咳嗽病脈證治」列有痰飲、溢飲、懸飲、支飲、留飲、伏飲多種名稱,前後說法略有出入,可以用綜合歸納的方法來認識。


如上及於目、下至於腸的,為痰飲之所及,咳引脇下痛的,為懸飲之象徵,流行遍體四肢的,是溢飲之見汪}上及頭目眩冒,證見胸膈支滿不得臥的,則為支飲之現象,胸脇及背下至四肢歷節痛的,為留飲之病況,平素喘咳,發則影響腰背身目的,為伏飲之症候。


其主要區別,素盛今瘐,為痰飲之特點;


痛限脇下,為懸飲所獨有;


身體痛重,屬溢飲之範疇;


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為支飲之大要}背冷如掌大,為留飲之確證』發則身鵝泣出,為伏飲之真相。


這就比較容易辨認,推之其他病證,也可因此隅反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6#
 樓主| 發表於 2013-8-25 22:29:47 | 只看該作者

病證分析


我對於病證的理解,認為病是證的總稱,證是病的表現,赦病包括證的大部表現在內,證則總是在病的範圍內出現。


但病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如同一太陽病,而有中風、傷寒、溫病、熱病、濕病的名稱。


如《傷寒論》說:「太陽中風,嗇嗇惡寒,浙淅惡風,翕翕發熱。


(12條)「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名日傷寒。


(3條)「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6條)《金匱要略?痙濕喝病脈證治篇》說:「太陽中風者,喝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痛,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可見,所謂中風、傷寒、溫病、熱病、濕病,都有發熱,這就要從其同異之間區另l了。


如惡寒、中風、傷寒可見,熱病也可見,濕家可能也見,惟溫病則不惡寒。


但中風的惡寒發熱,伴有汗出,傷寒的惡寒發熱,伴有無稈而喘}熱病的惡寒發熱,是汗出口渴;


濕病的惡寒發熱,是一身盡痛,或身色如熏黃。


溫病熱病都渴,但熱病是伴有身寒,溫病是身不寒,還是可以區分一的。


又寒熱虛實諸病,有但寒不熱、但熱不寒的;


有表寒裏熱、表熱裏寒的有上寒下熱、上熱下寒的}有先寒後熱、』先熱後寒的;


有寒多熱少、熱多寒少』的;


有寒輕熱重、熱輕寒重的;


有熱寒往來、作止無常的;


有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的。


都要作出適當分析。


虛實也是這樣,有形似虛而實實,形似實而實虛,所謂「大實如贏狀,至虛有盛候。


即以真寒假熱倒之,脈洪大是熱,假熱也有脈洪大,口渴是熱,假熱也有口渴。


要在洪大中辨其有力是真,無力是假;


無力中有時有力是真,有力中有時無力是假。


口渴辨其飲多喜冷是真,飲多惡冷是假;


喜熱不多是假,喜冷不多也是假。


咳為肺病,一般病不及肺,是不會咳嗽的。


故《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肺為咳」。


如咳而無其他症狀的,當然就是肺所為病;


假如咳而脇痛,脇為肝位,即為肺病及肝,咳麗腰痛,腰為腎府,即為肺病及腎。


反之,先脇痛而後咳的,為肝病傳肺;


先腰痛而後咳的,為腎病傳肺。


又肺病咳喘,腎病亦有喘咳。


但先咳後喘,為肺病及腎,先喘後咳,為腎病及肺。


吐血與唾血有剮。


唾血是唾中伴血屬肺腎。


吐_姐勢如潮湧,胸滿脈實的為熱積肺胃;


血色紫而面青、脈弦的為鬱怒傷肝;


血鮮而濃,喘咳煩熱的為陰虛熱擾;


血鮮而淡,或如血絲,心煩准寐的為勞神傷心;


血濁倦怠的為勞倦傷脾;


血紫伴塊,胸脇刺痛的為積瘀傷絡;


血淡無光,脈弱無力的為氣虛失攝。


不寐病候,有所謂心腎不交的,一般伴有煩躁不安感。


但煩不躁的,是心不下交於腎;


但躁不煩的,是腎不上交於心。


無煩躁感的,不屬於心腎不交。


黃疸病候,大都是目黃、膚黃、尿黃、爪甲黃,同時或先後出現。


單獨目黃或膚黃及尿黃,不一定是黃疸}爪甲黃,是黃膽的獨特症狀。


脹滿水腫,有先後輕重之別。


脹比滿為重,滿比脹較輕,滿是脹的初起,脹是滿的加重;


腫是脹的發展,脹滿是腫的先河。


鼓脹非但與腹脹有別,即與其他脹病,也不一樣。


故如但脹不滿,或但滿不脹,即是脹病滿病,不是鼓脹;


既脹且滿,亦是脹滿病,不是鼓脹;


脹滿且_腹筋起的,乃是鼓脹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7#
 樓主| 發表於 2013-8-25 22:30:18 | 只看該作者

同病異治


《素問?異法方宜論》說:「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地勢使然也……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這是說,地有東西南北之殊,氣有寒熱溫涼之異,人有老少強弱之分,生活環境不同,病邪感受當然刁:是一樣,調治方法也宜有所區別,此即一般所謂因人、因時、因地三因說法,也就是所謂雜合以治,各得其宜的方法,是有其一定啟示作用的。


記得有一次一位老師問我;


《素問?異法方宜論》一病而治各不同,是問同病異治的方法,而所答都是異病異治的方法,該如何理解?


我說;


以前在課堂講授時是這樣說的,此是古人「以賓形主,借賓定主」常用的章法。


本篇首尾兩段是主文,中間五小段是賓位。


所以,但從文字的表面癰瘍治宜砭石,攣痹治宜微針講,是象異病異治。


如由從字、來字、雜合字尋求,豈不是可以說。


癰瘍在砭石外,可以毒藥,攣痹在微針外,可以灸燕及導引按牖多種方法。


不然的話,從講什麼,來講什麼呢?


從與來,即是為下文雜合而講的,否則無所謂雜、無所謂合了。


所以有些內科病累治不效,。


而易以針灸,則很快顯效,』就是這個道理。


《素問》中類似此等文章,不是就此一篇。


如「平人氣象論」論平脈的文字少於病脈死脈,「刺志論」論虛實文字多於針刺等,同是這樣的筆法。


《金匱要略》百合病發汗吐下後與未經發汗吐下各異其治,亦是過個意思。


再如「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說:「婦人……假令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


「『婦人懷娠、腹中療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叫婦人雜病脈證治篇」說:「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憶一九四一年,沈友三夫人妊娠腹中痛,調氣和血,多方無效。


枷投當歸芍藥散,痛不解,繼以小建中湯,痛如故,後以膠艾湯,應手而愈。


於此知婦人妊娠,腹中絞痛,或一般性的腹中痛,則宜當歸芍藥散或小建中湯,非膠艾湯可得而愈。


如婦人妊娠腹中痛,為胞阻的,則宜膠艾湯主之,亦非當歸芍藥散或小建中湯所可得而愈的。


古人成方,有其傳統累驗,是要學習再學習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8#
 樓主| 發表於 2013-8-25 22:30:36 | 只看該作者

異稿同治


異病同治之說,《傷寒論》有之,《金匱要略》亦有之。


如《傷寒論》說:「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54條)叉說;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386條)兩條病證不同,而前則日;


此衛氣不和也}後則日:當消息和解其外。


外即衛也,是同為衛氣不和則一,故可同用桂枝湯和衛。


此即所謂異途同歸,二而一者也。


再如《金矽要略》虛勞腰痛,痰飲短氣,小便不利,消渴小便反多,以及轉胞不得屎。


不問小便剎與不利,或反多及不得尿,而其病因由於腎氣不力、失約失化則一,亦同用腎氣丸主之。


《易係辭》說:「引而伸之,觸類麗長之,則天下之能事畢矣。


憶曾治一女經閉,是為氣血虛閉,採用十全太補湯,三劑而經潮。


後治一女經水漏下,淋漓不斷,是為氣衄虛而失攝,證雖不同,虛則一也,亦以十全大補湯而愈。


又治一女尿血,仿吐血衄血屬熱用瀉心湯法,認為此女尿血亦屬熱傷,亦用瀉心湯,很快得效。


再治一臂痛,難以屈伸抬舉,藥後效果不顯。


我想《傷寒論》項背強幾兒,《金匱要略》口噤不得語,都是用葛根湯,困為都是屬於經輸不利,葛根為治經輸不利藥。


這個病人,臂難屈伸抬舉,亦是經輸不利,即於原方中重加葛根投之,果然效如影響。


後來叉引伸到「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先其時發汗則愈」,在這兩個「時」字、「愈」字上動腦筋,凡遇胃痛腹痛等屬於有時間性的病證,亦告知其先時服藥,同樣效果很好。


於此知《傷寒論》真是一部經驗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好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9#
 樓主| 發表於 2013-8-25 22:30:55 | 只看該作者

通常達變


病有寒熱虛實,藥有補瀉涼溫。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勞者溫之,逸者行之,內者內治,外者外治,此大法也。


但人事萬有不齊,所謂寒熱虛實,又很少單純出現,而有合併為病,錯綜復雜情況的。


就是虛而宜補,也有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的不同,實而宜瀉,復有攻表墩裏、酸氣破血、導痰滌飲、消堅逐水的各異。


以藥品言;


人參、黃耆之補,一不等於阿膠、地黃之補;


大黃、芒硝之瀉,不等於甘遂、大戟之瀉,附子、細辛之熱,不等於乾薑、肉桂之熱;


黃連、梔子之寒,不等於石膏、知母之寒。


抑且人有老少強弱不同,生活條件懸殊,養尊處優之徒,不等於櫛風洙雨之人,其間相去不可以道裏計,不能乾篇一律。


故醫必博采眾方,靈活變通,而後可以左右逢源,各得其宜。


還有一些病人,並非不治之症,不過比較略為復雜,往往跑遍各大醫院,經過很多醫者看過,寒熱補瀉,統通用過,就是病不能解。


這類病人,為數不少,醫者經常可以碰到。


有一次,我碰到一個病人。


處方剛完,病者即說:這些藥品過去吃過。


意思是說,不能治癒其病的。


對這等病人,不做說服工作,就是方藥對症,也是無有多大作用的。


因之就說。


醫者處方是依據病的情況而定。


這些藥品,我也知道你是大部或全部吃過,同時也知道你是有這種看法的。


但你只看到相同的一面,未有看到不同的一面,所以你的病證,迄今未有看好。


現在我可這樣說。


某幾種藥你在某一方內吃過的;


某幾種藥,又在同一方內,我可知你未有吃過。


即使曾經吃過,藥量一定不是一樣的,如果一樣,那就不是醫師處方,而是醫書的印抄方了。


要之,此中同中之異,是同門異戶,毫釐千里,這是方藥的關鍵所在,也是方藥有效無效的區別所在。


此類例子很多,如《傷寒論》的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和桂枝附子湯、與桂枝麻黃各半湯和桂枝二麻黃一湯,就是因藥同而份量不同,而治各異宜的。


所以醫者治病,當然要有責任心,而病人亦當具有信仰心。


《素問?湯液醪醴論》說「病為本,工為標。


標本不得,邪氣不服。


《素問?移精變氣論》說:「標本已得,邪氣乃服。


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膚淺體會,揭開天窗說亮話:「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各人看法不同,大家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更好地為四化建設出力。


(吳蓮芳吳承玉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樓主| 發表於 2013-8-25 22:31:11 | 只看該作者

精研潭思 老而彌篤


上海中醫學院教授張伯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7 20:03 , Processed in 0.29687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