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熟讀博覽】
我在三年隨師學習中,王誦愚先生辛勤教誨,督導謹嚴。
首選《內經》、《難經》,有全讀有選讀,均經講解,並指定或熟記,或背誦,而《本草》、「脈訣》、《湯頭歌訣》,均在背誦之列。
年少之時,記性較好,多讀數遍,就能背誦,時至今日尚能脫口而出,臨診處方時時可用,這都應歸功於少壯之年所下的功夫。
所以說讀書沒有什麼訣竅,只要在弄懂內容之後,反復朗讀背誦,可以受用一生。
中醫的理論是相互貫通的,內、外、婦、兒、大、小、方、脈,相輔相成。
吾師雖以針科為專長,但內外婦兒各科亦均精通。
他常常告誡我,要解除病人疾苦,不但要會針灸、拔火罐,也要會處方,還要能用湯藥熏洗、按摩推拿,醫術越是全面就越能取效於瞬間。
他說古代名醫扁鵲、、華佗,都是多才善醫的典範,他們能用湯藥、針刺、熨灸、按摩以及五禽戲治療疾病。
因此,我在學醫的經歷中,除精讀《針灸甲乙經》、《針灸太成》之外,還兼學《傷寒論》、《金匱要略》。
吾師特別推崇張介賓的《類經》,既指定選篇背誦,又要求逐篇披覽。
先師的教誨,使我對張氏《類經》的閱讀堅持數十年,深感要成為一名針灸家就必須通讀《類經》十九卷至二十二卷。
咀上四卷歸納和總結了古代醫家針術的各種見解,熟讀之後才能瞭解後世針灸專著的學術思想淵源。
下麵舉十九卷之七「用針虛實補瀉」為蜘,談談我學習中的點滴體會。
《靈樞?九針十二原》日:「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
這一段經文,揭示了針灸治療的法則,沿用至今,依然指導著針灸l臨床。
《類經》把《素問?針解篇》和《靈樞小針解》的原文歸併在一節中,前後參照,起了自身批註的作用,對理解著者的原意很有裨益。
「虛則實之」,其意如何?
「小針解」日:「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
「針解篇」目;
。
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
』幾篇談虛實的原文集中一處,可以互相彌補,易於理解。
虛是指正氣虛。
寸口之脈呈虛象,採用針刺的補法,使針下熱。
現今我們所常用的熱補手法或燒山火手法,都是從《內經》這一治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滿則泄之」。
「小針解」日:「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
舢針解篇」日:「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
滿者盛之意,指邪氣滿盛。
氣口即寸口之脈象盛實,為邪盛之脈,當用針法以祛邪。
張介賓注:針下寒者,自熱而寒也。
寒則邪氣去而實者虛矣,故為瀉。
當今常用的涼瀉手法或透天涼手法,就是這一治則的演變。
「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
「針解篇」日:「出惡血。
意思更為明瞭;
有淤積惡血之病症,以針法祛除惡血,達到活血祛瘀的作用。
本人曾用七星針淺刺加拔火罐方法,拔出凝聚之惡血,起到祛瘀生新的作用,治療各種固定性的疼痛症和血瘀症都收到一定的效果。
「邪勝則虛之」,是謂「諸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
「針解篇」所謂「出針勿按」亦即瀉其邪。
這節的原文對後世補瀉手法的發展和應用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小針解」日;
「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
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
這就是近代所採用的徐疾補瀉方法的淵源。
本節還有開合補瀉的記載:「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
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
所以說熟讀張氏類經對瞭解針灸理論的來龍去脈很有幫助。
博覽群書,為我所用,是我學醫歷程中的又一體會。
拜師學醫固然是醫學入門的第一步,但從師學習在一生中,畢竟只是短暫的時間,滿師之後,貴在自學。
我在臨診中遇到疑難雜證,常從閱讀醫書中得到啟示。
如李東垣的內傷學說和脾胃論對我的治療技術幫助很大。
李氏認為內傷的形成,就是人體「氣」不足的結果,其根本是由於脾胃受損。
他在《脾胃論?脾胃虛則九竅不適論》中說「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之。
針灸治療,重在調氣,用補益脾胃之氣,常能扶正達邪。
在我臨診中遇肝胃不和,胸脘痛滿,針刺胃之募穴中脘,出針後拔以火罐,既能寬胸消痞,又能降氣和胃,應用在虛陽上擾所引起的眩暈症也有顯效。
此外,對卒中的認識在我六十年的臨床中也是逐漸深入fl句。
在隨師中,先師堅持《內經》和《金匱》的中風理論,重視風邪為病,此風邪當然是泛指外風和內風,治法上強調祛邪為主的原則。
當時,他很讚賞孫思邈的綜合療法。
孫思邈在《千金翼方?針灸》中說:「良醫之道,必先診脈處方,次即針灸,內外相扶,病必當愈。
何則?
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
不能如此,雖有愈痰,茲為偶差,非醫差也。
因此,先師在臨診中常針灸和中藥同時並用。
卒中的早期治療,他是以平肝熄風、豁痰開竅的腧穴為主,如百會、風池、廉泉、天突、外關、合谷、足三里、太谿、太衝。
針刺手法以補健側,瀉患側。
認為患側為風邪所侵,邪留經脈,氣血因而失暢,用褥法取其祛邪之意也。
補健側,是借健側之健,推動氣血之運行,包含有左病治右,右病治左之意。
卒中二周之後,針灸治療只取患肢腧穴,如上肢取肩幫、曲池、合谷、外關,手臂攣屈者加刺尺澤、曲澤,下肢取環跳,風市、陽陵、足三里、豐隆、飛揚、昆侖、太衝,以催氣通絡法疏通經脈。
在處方用藥上也重用祛風通絡,平肝熄風,豁痰寧神之品,例如明天麻、嫩鉤藤、炒防風、蔓荊子、嫩桑枝、絡石藤、竹瀝半夏、九節茸蒲、廣鬱金、珍珠母、石決明、廣地龍、柏子仁、炙遠志等等。
我在臨床上對卒中早期的治療,針灸和中藥並用,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但是部分高年體虛的中風患者,往往出現邪去正衰的徵象,偏枯的肢體恢復活動比較緩慢。
內服湯藥當從何法呢?
乃博覽醫書,漸有所悟。
葉天士云:「大凡經主氣,絡主血,久病血瘀。
王清任的《醫林改錯》亦以補陽還五湯治療卒中的手足偏廢,加重生黃耆的劑量,以加強補氣之功效,氣行血亦行。
在近十餘年的卒中後遺症半身不遂的治療中,仿效補陽還五湯的原則加減應用,收到了頗為滿意的效果。
使我感到:當今所遇奇症頑疾,均可仿效古方古法的宗旨加以發揮。
所以,博覽群書可以防止一家之偏見,不斷修正和補充自己的論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