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特點與提高方向】
在我學醫時對兒科比較感興趣。
學校聘請施師胞兄光致先生主講兒科。
光老對兒科很有造詣,臨床經驗豐富,個人受益匪淺。
自專業兒科後,發現存在許多閥題阻礙著中醫兒科的發展,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劑型問題。
小兒服湯藥很不方便,煎多了無法吞服,煎少了又容易炭化。
其實這一實際問題,早就引起古代一世紀《小兒藥證直訣》中所載一百二十四方屬於丸、散、膏、服易用的劑型。
這種適應小兒疾病服藥傳統有效方法,是應該繼承的.過去雖有一些兒科古方和驗方刪改,多數盛稱百病皆冶,療效不專。
解放後經過審訂,淘汰了一些品種,現有僅能治療小兒部分疾病,大部分疾病缺少專藥。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從一九六0年開始,總結個人經驗,篩選出療效比較滿意的方劑,由本單位制成便於服用的成藥,包括片、丸、糖顆粒、糖漿、水劑、散劑、軟膏等二十餘種,一般常見病幾乎都有專藥(參閱《中醫雜誌})1965,11、12兩期)。
其中大部分作了系統地臨床觀察,並反復修正了配方,經過長期臨床應用,頗受患兒及家屬的歡迎。
當然,成藥有它的局限性,至於病情復雜等特殊情況,仍需要服用湯藥,不能削足適履。
配製成藥的目的,固然是解決劑型問題,但更重要的是提高臨床療效。
以最常見的急性扁桃腺炎來說,由於對抗菌素敏感的減弱,有些病兒往往服用西藥多日不能解熱而轉看中醫。
我觀察到患本病的小兒,除局部病變及全身的高熱外,多數伴有口唇特紅、臍腹疼痛、大便秘結等特徵,這是西醫兒科教材所沒有,中醫兒科教材有也敍述不全的。
從患兒多數舌紅、苔薄黃、脈弦數來看,風熱相搏,來勢甚暴,其病機則裏熱偏重。
據此治以清熱解毒、化瘀通便,配製成「清降丸」一藥。
服後一般翌日或當日必大便,便後熱退,局灶隨之改善。
僅此一藥的推廣使用,便節省了大量的抗菌素。
中醫兒科也存在診查方法問題。
兒科又稱啞科,既不能自訴病情,家屬反映情況也不見得完全可靠;
小兒精神容易激動,脈象也不穩定}兒科特殊診法的指紋觀察,又難以掌握標準。
因此,中醫兒科診查方法必須擴大,診查指標要求儘量客觀化,應適當結合西醫診查方法。
幾十年前中醫兒科很少使用體溫表,現在不是普遍應用了嗎?
為了便於瞭解呼吸道疾患病情輕重以及心功情況,沒有理由拒絕採用聽診器。
為了有利於鑒別診斷,根據需要,還應作必要的化驗室檢查及其它檢查。
如腎炎,當臨床症狀已經消失,而尿化驗仍不正常,如果只憑臨床現象,主觀認為痊癒,豈不誤事?
從病人實際出發,我認為中醫兒科工作者必須打破保守,虛心採用西醫之長,補中醫之短,才能有助於提高療效。
中醫兒科當前存在的最嚴重問題,是沒有接觸急症及急性傳染病的機會。
像我單位門診急症中醫不能插手不說,由於未建立傳染病科,平日既不收也不看急性傳染病(只夏秋季開病房收治乙腦)。
中醫兒科本來長於治療麻疹,現在也看不到了,經驗成為書本上的空談。
長此以往,確實要像有人指責的那樣:中醫不會治急病。
上舉三點,前兩者可以通過中醫本身努力來改進,但最後一點,涉及某些問題,則無能為力。
從長遠看,這一點能否改進,是關係到中醫兒科能不能長期存在的重大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