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高注金匱要略】

 關閉 [複製鏈接]
401#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0:07:37 | 只看該作者

十七條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2#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0:07:48 | 只看該作者

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此承本篇第四條尺脈浮二節。並七條之面無血色、脈沉弦二句。而言治衄之法。吐血二字。特因同源異出者而連及之耳。瀉心非吐血之正例也。


與柏葉湯症細辨自見。誤用則立死矣。


心氣不足。兼下焦有餘之實邪而言。詳首二條驚悸下。以下焦之有餘。而凌犯上焦之不足。病神志則為驚悸。病氣血則為吐衄。神志杳冥。天之道也。


故主清虛之氣藥。補上以泄下。桂枝救逆湯、半夏麻黃丸之辛甘而溫者。是也。


血氣形質。地之化也。


故主重濁之味藥。平地以成天。本方大黃、連、芩之苦寒。是也。


門人問曰。柏葉湯症。則主溫劑。瀉心湯症。則又主寒劑。幾不知仲景之所謂心氣者何在。畢竟是寒是熱。且柏葉瀉心兩症之所以異。並瀉心一症之何以或吐或衄也。


余曰。悉哉問也。


夫心氣者。托於心之血。而又為神之奧宅。外與心肺夾空之宗氣相因。譬之於水。 心氣如井泉。心下之氣如江河。雖不相通。然而井泉嘗視江河以為消長者也。


其性溫溫。其道存存。


如太和生氣之在春。


故遇寒、則畏結而不伸。遇熱、則惡焦而欲奔。嘗立於不寒不熱之間。而獨尊者也。


若夫沉取脈絕。虛寒在下。上衝於肺。肺惡寒濕。形縮喘咳。氣血上並。涌出內絡。是為寒因。寒者熱之。


理所宜也。


至於寸口動弱。沉弦在尺。動弱、上虛。沉弦、下實。虛者、招侮。實、則上擊。以實乘虛。地天德。陽位扁淺。氣血逼側。出從上竅。其理可得。掘地疏河。神禹妙策。地平天成。聖人之則。是為塞因。塞者通之。


烏可已哉。


臟腑內主。 經絡外裹。內外相通。各有玄竅。經絡實。而胸分之氣虛者。實熱之邪。從腸胃之大絡而扛抬其氣血於直上。 則由喉嗓而見於吐。宗氣充。而經分之氣虛者。實熱之邪。從臟腑之別絡而外逼其氣血於經隧。則由巔頂而見於衄矣。


吐衄雖殊。而其為實熱上衝則一。


故皆主瀉心。以瀉其亢害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3#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0:08:01 | 只看該作者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一條


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前人以無物為嘔。有物為吐。或云聲緩為吐。聲急為噦。雖似確當。而愚謂就病因而論。三者俱有虛實寒熱之不同。但因虛、因寒者。十之七。而因實、因熱者。十之三。就高下而論。則嘔為最高。吐次之。


噦則直由極深極低而迸出者。就臟腑而論。嘔、屬足之陽明少陽。吐、屬手少陽三焦之上部及足太陰。噦、屬足之少厥二陰者也。


嘔出足陽明者奈何。夫胃脘一寒。欲下趨其腑者勢也。


胃不受邪。則逆以拒脘。脘即以不下納而上涌。


故作寒嘔者一。傷寒太陽之嘔是矣。


胃脘犯客熱。熱為火。火性上炎。而其氣閃爍不定。


故作熱嘔者二。內熱而實。中暑及。並酒客清晨之空嘔是矣。


所謂陽明脘中之嘔。從中路而上逆者。


如此。嘔出少陽者奈何。少陽之部在脅。其性善逆。不拘風熱寒邪犯之。


則其逆氣上衝喉咽。


故作嘔酸、嘔苦者。從木化也。


凡柴胡湯症之嘔。是矣。


所謂少陽脅下之嘔。從兩旁而上逆者。


如此。以其病機在胃之脘。膽之標。而不在胃腑。


故嘔則無物。 而且曰最高者此也。


若夫吐之為病。實在胃中。


故其位居嘔之次。但脘外及膈中之氣。其溫暖化被者。實司消穀之半。(膈氣與脾。合司熟穀之化。


故曰消穀之半。)此氣一虛。則胃中冷而不能消穀。穀停則敗。敗則胃不見容而作吐者。一也。


下文四條之脈症是矣。


又胃雖受穀。而胃外之脾氣。虛寒而不能扇運。則遲遲作吐者。又一也。


下文七條之脈症是矣。


所謂吐由手少陽三焦之上部。及足太陰脾臟者。此也。


至於噦雖亦由胃家。其實胃氣總虛。苟非肝腎之賊陰乘虛上撞。安得從胃底而上迸。聲出重濁乎。


此二十四條之兼厥。二十五條之兼逆。謂非肝腎上侮陽明之候耶。


故曰噦則極深極低。而發於少厥二陰者。此也。


然嘔而不吐。吐而不噦者有之。


若吐噦則未有不嘔者。以嘔高而為吐噦之門戶。此十四、十五、十八三條。言吐而皆曰嘔吐。 二十五條。言噦而曰嘔噦者。可證矣。


他如因疑而嘔吐者。出於心。因聞穢而嘔吐者。出於肺。因餓而嘈雜。以致慘淡之液。上泛而嘔吐者。出於胃。


凡種種平人所偶見而非病者。皆不與焉。


本條見傷寒厥陰文。注詳其下。但在傷寒。是言厥陰風熱。上見少陽之癰膿。因而致嘔者。入此。則系泛論癰膿之嘔。為微別耳。自此合下文二、三兩條。先提過別症之帶嘔。而後言嘔家之正病正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4#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0:08:13 | 只看該作者

二條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 嘔屬胃脘有寒。


故先不渴。嘔則寒去。而且能提氣於上。使胃陽來復而作渴。


故先嘔後渴者。知其嘔將欲解也。


後三句。見飲門三十五條。注詳其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5#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0:08:26 | 只看該作者

三條


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


此屬飲家。 經注俱見飲門二十八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6#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0:08:40 | 只看該作者

四條


問曰。病患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何也。


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


此言膈虛胃冷之吐也。


仲景設言胃氣以溫熱消穀者。理也。


病患脈數。數為內熱可知。當消穀引食矣。


而反拒食而吐者。是何理也。


答曰。此膈自熱。


故脈數。胃自冷。


故吐也。


推原其理。此必因不當汗而發汗。汗乃胸中胃中之陽氣所化出者。陽氣既泄於汗。則膈虛胃冷而吐者。宜矣。


至其脈數之故。以發表之藥不遠熱。且聚其氣以作汗。汗出而其熱勢未散。


故脈數者。為游行暫托之客熱。不主消穀之化。而胃中之真陽。其虛冷者自若。此脈數與吐互見矣。


本條重脈數字。言吐有因於誤汗者。其脈如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7#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0:08:54 | 只看該作者

五條


脈弦者。虛也。


胃氣無余。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


令脈反弦。


故名曰虛。 此言胃虛之吐也。


虛吐冷吐有辨。冷則如酒醞之不漚發而致酸。虛則如舟車之不勝載而致覆之象也。


承上文冷吐而謂吐又有一種脈弦者。弦脈之體狀。細削而拘緊。細削、為陽氣不能擴充。拘緊、為陽氣不能柔養。皆氣虛之診。


故曰虛也。


夫胃氣無余。則朝食不運。至暮便吐。久而吐機漸熟。變為胃反矣。


寒在於上。即上條膈氣虛之義。言此胃反之來由。因其人膈氣原虛。不易化食。醫誤為積滯而攻下之。


遂令胃愈虛而脈反弦。


故名曰虛也。


本條重脈弦字。言吐有因於誤下者。其脈又如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8#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0:09:08 | 只看該作者

六條


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營虛。營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此又推原上條寒在於上之故。而言此種脈症。萬勿誤行吐下。致成或數或弦之脈。而變為胃反也。


如寸口之脈。所以外診經絡。內診胸中者也。


倘其人脈微而數。數為客熱。已見四條。但就微論。則微為氣不能鼓之應。


故知其無衛氣。夫營衛互相根抱者也。


今微而無氣。則營虛可知。營陰、又為血中之精華所神化者。營虛、則周身之大血。其不足又可知。血不足。則宗氣無生化之源。而胸中冷矣。


倘於此而以陽藥汗之。


則脈數者愈數。而為四條之候。以陰藥下之。


則脈微者變弦。而為五條之候。可不慎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9#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0:10:27 | 只看該作者

七條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虛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 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此言脾虛之吐也。


趺陽之脈浮而澀。姑且不論澀。即從浮斷。夫浮以診腑。而浮之底面即診臟。浮脈底虛。趺陽之底虛。謂非脾氣受傷之故乎。


脾傷。則胃受穀而脾不磨。於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敗壞上出。 致成胃反者。又一也。


緊者、弦緊之謂。趺陽弦緊。法當下逆為利。上逆為吐之脈。澀者、血不足以生氣之診也。


言浮澀而胃反之脈。漸變緊澀。則緊為無陽。而吐不欲止。澀為無陰。而脾不受溫。


故難治。合四條、五條及本條觀之。


則胃反之症。因於膈虛者一。因於胃中虛寒者二。因於脾傷者三。應病用藥。而仲景之旨、不較然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0#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0:10:42 | 只看該作者

八條


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此泛論欲吐之禁。不專指胃反也。


故曰病患云云。欲吐者。不可下。其義有二。吐則胃寒者居多。下之。


則愈寒而吐益甚者。一也。


又吐則氣機已在上涌。下之、則又下奪其氣。恐致分馳而中絕者。又一也。


故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1#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0:10:55 | 只看該作者

九條


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噦、兼嘔吐在內。腹滿、指實痛光亮而兩言之。


非謂按之則軟之滿也。


此承上文吐以下為禁。然間亦有可下。 並可利小便者。又不容不細辨也。


如噦而其腹實痛光亮。則為有形之滿。而非虛滿矣。


夫有形之滿。又有水食之別。視其前陰不利。則知蓄水以致滿。而其腹光亮。後陰不利。則知積食以致滿。而其腹實痛。俱氣閉於下而逆於上。


故令噦耳。利之。


則下氣通而逆自平。


故愈。噦深於嘔吐。言噦而嘔吐者。可例推矣。


故曰兼嘔吐在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2#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0:11:06 | 只看該作者

十條


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3#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0:11:19 | 只看該作者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自此至十七倏。雜言諸嘔之治例也。


胸為胃脘所經。及脘外膈分之總名。此處悶滿。系虛寒之氣。上痞陽位之應。夫嘔雖有寒熱之不同。若嘔而胸滿。則為寒氣乘虛之嘔無疑。


故君苦溫降逆之吳茱萸者。蓋苦溫、所以除寒。降逆、所以止嘔也。


然後佐甘溫之人參以補其虛。辛溫之生薑、以暖其膈。而以甘浮之大棗。上托諸藥而至胸分。則滿消而嘔自愈矣。


此與下條。即所謂胃脘寒而欲下趨其腑。胃不受而還以拒脘之嘔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4#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0:11:33 | 只看該作者

十一條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古人無物曰嘔。是無食物之謂。然而或痰或飲。所不能免。若並無痰飲而作空嘔者。則曰乾嘔。吐涎沫者。非嘔而吐出涎沫之謂。蓋言嘔時無物。而口中嘗欲吐清淡之涎沫。此因膈寒遺肺。肺逆而津液不布。以致上泛之候也。


虛寒之氣。既已上塞。又得乾嘔以提之。


則其逆氣直浮巔頂。而頭上之絡脈作脹。


故痛也。


則除寒降逆。補虛暖膈之吳茱萸湯。所當兼任者矣。


夫上條之嘔。本條之乾嘔。同出胃脘之中。上條之胸滿。本條之吐涎沫。又同出脘外之膈。


故皆主此湯耳。文見傷寒厥陰。特少頭痛一症。但在傷寒。是言厥陰寒熱之邪。 假道少陽而上胸膈。其根深。入此。則單言膈寒肺逆之嘔。其根淺。而李氏舊注。因厥陰傷寒主此。遂認吳茱萸為厥陰專藥。硬將本條之嘔為厥陰症。則大非也。


蓋本湯為上中二焦。溫補降緝之劑。並非厥陰正藥。其治厥陰寒逆之理。以中焦虛寒。不能下御。


故肝中木邪。


如要荒遠寇直從中原穿過。上犯神京之象。


故以本湯之溫胸溫胃者。為尊攘之義師。而嬴秦荊楚。畏懾竄伏之道也。


若本條之主此湯。又以膈自虛而胃自寒。 如前四五兩條之候。猶之畿輔凶荒。流離失業。


故從就地溫補。而為撫綏安緝之法而已。且仲景明明自言曰。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


吳茱萸湯主之。


夫亦可想見此湯之意旨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5#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0:11:47 | 只看該作者

十二條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6#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0:11:59 | 只看該作者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人參乾薑黃芩(各三兩)黃連(一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胃脘虛寒。腸中浮熱。因而痞塞致嘔之治例也。


腸為胃之下口。而麗腹中。脘為胃之上部。而當心下。夫在天之膈氣充周。則胃脘之化機溫暖。斯從上制中。從中制下。而營運無弊矣。


若嘔而腸鳴。是其腸中有走注之氣可知。又心下痞。是其腸中之氣。因上虛而倒貫又可知。謂非嘔生於痞。痞生於腸鳴。而腸鳴又生於膈虛脘寒。因而下吸浮熱之所致乎。


故君降逆之半夏者。所以專責嘔逆之由於上痞也。


膈虛。


故佐益氣之人參以補之。


脘寒。


故佐暖胃之乾薑以溫之。


腸鳴之氣為浮熱。


故加芩連之苦寒。以堅浮泄熱耳。然後托之以甘草。浮之以大棗。而使諸藥直從至高之胸膈。徐徐降下。則痞開而嘔自止矣。


此條之嘔。與四五兩條。同是膈虛胃寒。而方治獨異者。以四五兩條。為膈胃虛寒之本病。此條尤多一痞症。


故專責痞。而帶治虛寒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7#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0:12:13 | 只看該作者

十三條


乾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此上焦虛寒。下焦積熱。與上條同。上條為因虛而其熱並於上。


故痞而單嘔。本條系下熱不與上虛相並。而自為奔迫下陷。


故寒自嘔而熱自利也。


黃芩、苦寒而直根。為下焦瀉熱之要藥。得酸斂之芍藥。甘緩之甘草為使。則引入肝脾而瀉其熱。熱勢緩而奔迫者自平。


故利可止。薑半溫胃降逆。而以甘浮之大棗為使。則溫降之性。留戀膈間。而寒逆又平。


故嘔可止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8#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0:12:27 | 只看該作者

十四條


諸嘔吐。穀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方見痰飲。) 嘔吐、勿平看。當重嘔一邊。以此條言嘔症治例故也。


猶云諸凡嘔甚而致吐之謂。夫嘔吐而致穀不得下。則是寒逆已甚。生薑辛溫以散寒者。為治嘔之本。半夏辛斂以降逆者。為治嘔之標。此小半夏湯之所以可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9#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0:12:38 | 只看該作者

十五條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


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20#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0:12:50 | 只看該作者

豬苓散方


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嘔吐、與上條同是因嘔而吐之義。病在膈上。即首條膈氣病虛寒之謂也。


嘔吐之後思水。因嘔能提氣以實虛。吐能提火以去寒。


故知其解於胸陽之來復耳。但當迎其機而與之以水。使下運之神。借水而利。則上逆者自平。而嘔遂真解矣。


急與之義、有二。蓋嘔吐則液干。不急以水濟之。


致生煩熱懊之變者。一也。


又虛陽新復。而飲機自動。不急應之。


則神機燥澀。而其陽終伏者。二也。


然病後飲水。又恐行遲積飲。此滲泄培土之豬苓散。為不可失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5 01:51 , Processed in 0.37500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