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向心頭作妙符】
黃可齋言:嘉靖年間至京,遇內膳來自吏部李古沖所,得嘗一臠,味極咸,不可入口。
蓋諸物俱用秋石煮制故耳。
大抵內膳烹調,五味過濃,食之至有不知其何物者。
因言:食淡極有益,五味盛多能傷生。
彼曾至東光縣村落中,三老人昆弟俱年八十余,極強健。
問之,云:此地難得鹽,吾輩盡淡食,且務農無外事。
此不可解養生哉?
可齋亦食淡已十年。
丹書云:食淡精神爽。
老子云:五味令人口爽。
以此觀之,五味之用,可無慎哉?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今人口鼻中氣喘急,氣出反為天地所盜,得天氣之養者寡。
日常所養,惟賴五味。
若過多偏勝,則五臟偏重。
不惟不得養,且以戕生矣。
試以真味嘗之,如五穀、如菽麥、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見天地養人之本意。
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務為濃濃者,殆失其味之正邪。
古人稱鮮能知味,不知其味之淡耳。
胡浦南巡撫西江,以勞 致衰疾。
聞方士言,乃多索民間乳飲。
每晨進甌許,無驗。
又多索松子取實,日進數盂,代餐飯。
半月余,更覺虛疲不可支。
得告歸,竟不起。
此胡沙岡言。
因思物有形質,豈能復化為精氣?
況諸香走竄腠理,耗散元精。
其不驗,宜矣。
夫善養生者,豈徒特藥物已哉?
王陽明詩曰: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元元更元。
說與世人渾不解,卻於身外覓神仙。
昔慧海師,或問修道如何用功,師曰:飢來吃飯,困時即眠。
一切人,吃飯時不肯吃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睡千般。
計較眠食,不得自如。
豈得長生邪?
嘗舉示二則公案於道友,且問百尺竿頭更進步,如何?
道曰:飢食困眠,猶是欲界;
須陽長陰消,至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方是究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