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息法不息法】
古人又稱為閉氣法、悶氣法等。
就是吸氣後停閉呼吸片刻再呼出的練氣方法。
古代練功家,在:『呼吸精氣」以養生的思想指導下,認為「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
練氣吐納,須使吸入精氣盡量停布於體內,供機體充分吸收,方可充身養生。
即所謂使身心「納氣」、「受氣」、「食氣」者也。
如《養性延命錄》說:「正偃臥、瞑目握固,閉氣不息於心中,數至二百,乃口吐氣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俱,五臟安;
能閉氣至二百五十息,華蓋(肺)明,華蓋明則耳目聰明,舉身無病,邪不忤(侵襲)人也。
《備急千金要方》說:「和神導氣之道,當得密室,閉戶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臥,瞑目,閉氣於胸膈中,以鴻毛著鼻上而不動,經三百息,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則寒暑不能侵,蜂蠆不能毒,壽三百六十歲,此鄰於真人者也。
可見古代練功家非常重視閉氣不息的呼吸方法,認為它可祛病延壽,使人身心俱安,具體練習方法《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調氣法」說得比較詳明,其法是「引氣從鼻入腹、足則停止,有力更取,久住氣悶,從口細細吐出盡。
還以鼻細細引入,出氣一此前法。
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說:「既云閉氣於胸膈,恐是不閉鼻中氣,只以意堅守此氣於胸膈中,令出入息,似動不動,氤氳縹緲,如香爐蓋上煙,湯瓶嘴中氣,自在出入,無呼吸之者,則鴻毛可以不動。
若心不起念,雖過三百息可也。
可見不息之法,不是停止呼吸,而是使吸入之氣,在體內有所停留。
練習要點是:一是要使呼吸深長細勻,由呼吸淺短、次數多,而變成細長、中間停閉,次數少。
正常人的呼吸,平均每分鐘16~20次。
練不息功日久後,可達到每分鐘3~4次,甚至1~2次,而不感氣悶不適,仍然自然舒適。
二是要配合數息,默數鼻端吸入氣後的次數,從一數至十或數百。
使氣閉時間自然延長。
三是以意守氣於胸膈肺(華蓋)中,使氣似動非動,如煙如霧,彌漫於體內。
但閉氣法的練習一定要漸進,自然,切勿硬閉,而使氣憋、頭悶,產生不良副作用。
文中的「自極七息」的「自極」,字義雖是盡量用力,但不是說要用力憋氣、閉氣,而是要使呼吸盡量深細勻長,每分鐘內減少呼吸次數。
清?李涵虛《道竅談》中說:「一呼一吸名曰一息,須順其自然。
要是硬閉拖長時間,就會「使氣則竭,並氣則傷。
因此,停閉呼吸法,無論是呼停閉氣,還是吸停閉氣,在練功初期都不宜隨便應用,必須經過一個時期的鍛煉,在形成深長的腹式呼吸和勻細入出後,方可漸進而不息。
初期停閉時間不宜太長,不息太長,常會引起氣機壅塞,甚至胸悶、頭暈、胸脅不適、疼痛,腹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