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九】
秦××,於1943年農曆10月初旬,突然四肢麻木,顏面蠕動抽搐,神態呆異,某日之晚,竟至仆倒,不省人事,口噤不開,疳痱不語,右半身萎廢不用,痰鳴嗅吼,聲如曳鋸,遺尿不禁,晝夜煩而不安,是月16日,為得病第9日,……診得脈情滑數,至數無緒,重按搏指有力,身熱如炭,面赤如朱,心胸按之灼手。
……此「類中」而又兼「陽厥」大證,與虛中不侔,故舍虛而從實。
方藥:蠍尾末1.5克,羚角粉1.5克,萬氏牛黃丸兩粒先送。
另以化痰清熱宣鬱如竹瀝、貝母、半夏、橘紅、鬱金清肝熄風,如芍藥、丹皮、珍珠母,而以茯苓、茯神為助,大劑濃煎,緩緩灌下。
17日複診;
詢知服藥後即獲神安入寐,厥逆之勢已見平靜,面赤亦退,脈滑數稍緩,神志略覺安定,餘證如昨。
此厥勢雖戢,而風痱依然入中心腎之絡。
……投劑:萬氏牛黃丸、葉氏神犀丹各一粒,研末先送,余於前方去鬱金、珍珠母,加海藻、昆布鹹潤降滑,開痰散結。
龍齒、貝齒清肝而安魂魄。
遠志以開心氣之鬱,懷牛膝導引厥逆之氣下行,使升者可降,而降者不復再升。
19日複診,前昨兩夜,寐可落寢,神可安定,顏面抽搐已緩,並且口噤已開,見其舌苔黃燥垢膩,小溲亦有知覺,惟仍感默默不欲語言,脈情滑數,尚感陽脈太過,咳雖有痰而又吐咯不易。
……撤去神犀,加琥珀末,伽南末各0.?
5克,以安神宣鬱,方守前法。
22日複診;
舌本已能轉動靈活,時欲言語訴說,而猶謇澀不甚清晰,腑氣多日未行,矢氣頻轉極臭,小溲長利,氣臊臭,色微黃,已能自禁,脈情滑數,亦轉和緩,齒結血瓣,舌苔更垢,濁膩滿布,此陽明之結也。
結者當濡潤,以柔養其血液,辛滑以疏利其氣機,於前方去萬氏牛黃丸,加生地炭、蒸鎖陽、桑麻丸(包)。
兩日間,續得腑氣兩度,色黑黏韌,溏鞭不一,後清養調理而愈。
(宋立人整理,宋愛人醫案——實中陽厥,《中醫雜誌》11:55,19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