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養生導引秘籍】

 關閉 [複製鏈接]
76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09:04:23 | 只看該作者

秘向心頭作妙符


夫人之形,日日有生,生而不知所以寶其生;


時時有死,死而弗知所以救其死。


及其偃然臥、溘然冥,然後隨而哀之。


噫,亦晚矣!


夫早服重積者,非至人,烏足語此。


上品上藥,神與氣、精。


精能生氣,氣能生神,則精氣又生,神之本也。


保精以裕氣,裕氣以養神,此長生之要方。


但心為精主,意為氣馬。


心馳意動,則精氣隨之行。


故正心誠意為中心柱子,為此。


雖然,猶是初功,須到得心慮俱泯、神識兩忘,方是真人境界。


心慮俱泯、神識兩忘為何?


泯其心所以存其心,忘其神所以養其神。


氣盛神全,自然底於神化。


顧色泉生平好奉道旨。


偶夜夢之海上,有二人從逐而行,相謂曰:此君姓顧,篤好學仙。


色泉顧而問之,一人高聲曰:仙沒有,無欲即仙。


因與同東行,指海中而去。


醒而自思疇昔所夢,非仙也邪?


余因無欲即仙一語甚近道,志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09:04:33 | 只看該作者

秘向心頭作妙符


黃可齋言:嘉靖年間至京,遇內膳來自吏部李古沖所,得嘗一臠,味極咸,不可入口。


蓋諸物俱用秋石煮制故耳。


大抵內膳烹調,五味過濃,食之至有不知其何物者。


因言:食淡極有益,五味盛多能傷生。


彼曾至東光縣村落中,三老人昆弟俱年八十余,極強健。


問之,云:此地難得鹽,吾輩盡淡食,且務農無外事。


此不可解養生哉?


可齋亦食淡已十年。


丹書云:食淡精神爽。


老子云:五味令人口爽。


以此觀之,五味之用,可無慎哉?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今人口鼻中氣喘急,氣出反為天地所盜,得天氣之養者寡。


日常所養,惟賴五味。


若過多偏勝,則五臟偏重。


不惟不得養,且以戕生矣。


試以真味嘗之,如五穀、如菽麥、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見天地養人之本意。


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務為濃濃者,殆失其味之正邪。


古人稱鮮能知味,不知其味之淡耳。


胡浦南巡撫西江,以勞 致衰疾。


聞方士言,乃多索民間乳飲。


每晨進甌許,無驗。


又多索松子取實,日進數盂,代餐飯。


半月余,更覺虛疲不可支。


得告歸,竟不起。


此胡沙岡言。


因思物有形質,豈能復化為精氣?


況諸香走竄腠理,耗散元精。


其不驗,宜矣。


夫善養生者,豈徒特藥物已哉?


王陽明詩曰: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元元更元。


說與世人渾不解,卻於身外覓神仙。


昔慧海師,或問修道如何用功,師曰:飢來吃飯,困時即眠。


一切人,吃飯時不肯吃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睡千般。


計較眠食,不得自如。


豈得長生邪?


嘗舉示二則公案於道友,且問百尺竿頭更進步,如何?


道曰:飢食困眠,猶是欲界;


須陽長陰消,至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方是究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09:04:44 | 只看該作者

秘向心頭作妙符


欲最難制,惟斷乃成。


姻家董三岡,性剛果,年六旬,始舉子。


既育之日,曰:吾將絕欲延壽,觀此子之成立也。


諸姬別館,自此俱異處。


壽七十八而終。


余聞嚴介溪,因閫中不和,年方四旬余,即絕欲。


至後貴極人臣,果八十五終。


寶精之驗如此。


昆山周六觀,蓋 然一儒也。


余曾識荊,能詩善畫,作趙體書亦逼真。


又好客、好古玩、好聲伎、好鼓琴。


余私念,此君精神如此,諸好畢集,何以支久?


逾年,周果不祿。


以此見人生所好,自當專一。


若多好、多能,反能耗神損精。


其殆與食少事煩者,同一機邪。


張全山官學職,年八十有六,有少容。


陳泰嚴談其為人甚可法。


官雖小,若以為貴;


家雖貧,若以為富。


年老生一子且幼,若以為眾且壯也,欣然無憂戚之色。


且不形之論議,真實作自家事。


宜其壽也。


因憶全山對徐存齋云:彼蒼報施,決不差爽。


然則全山之得壽,其亦有由致與?


馬見田善談元理,年六十有五而須發盡黑。


李少白不善談元理,行年七十而須發亦黑,有少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09:04:55 | 只看該作者

秘向心頭作妙符


予嘗以養生術叩見田,曰:不食咸,不飲茶,寶養精、氣、神為主。


日坐一室,無所事事。


及叩少白,少白無言,但日嬉嬉然,不關心世務,雖患難,無憂戚之色而已,然未常絕足城市。


然則二君致壽,果相符邪?


抑外不相符而中實無異邪?


心動則神疲。


凡諸技倆營營與人角勝負者,未有不減年 者也。


技倆之中,作詩弈棋,勞神獨甚。


周萊峰云:某之所見,以弈傷生者四人矣。


宋豫齋、王連川、王汾源、郭南洲是已。


又云:孫李泉五更作詩,以勞成疾而卒。


陳雨泉云:王同墟與客弈,忽瞑目,呼之不應則死矣。


弈之勞神如此!


噫,傷生之事,豈獨在酒色之間已哉。


嘉定陸筠台少病寒證,瘥而不慎,遂病亡陽。


稍聞人聲,輒悸欲死。


服藥累年無效,陸乃盡除藥餌。


日事睡臥,待斃而已。


如是者五年,病似少瘥,性頗通靈。


門有隸人至,呼曰:隸人至矣。


有友人至,呼曰:有友人某至已。


而數裡外之事,率能前知。


更年余,乃起,如少壯時,能挽他有力人不能挽之弓。


既病起累月,少 人事,靈知遂昧,不復如其病臥時矣。


與余友善,後得子,號蘭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09:05:05 | 只看該作者

秘向心頭作妙符


過佘山,遇顧豫齋,與語。


豫齋好靜,修築館佘山,彌歲不歸。


談內養一訣,止是專氣致柔,如嬰兒作不生計,則長生可冀。


若分別爾汝、高下,有敬慢、有愛憎,皆是有生後事,非未生前工夫也。


此言真得修養之奧。


內養秘訣,得之未真切,未可輕試,屢有因之而召禍者。


曾見謝賓山之徒試內視之訣,行火太急,未期痢下五色,死。


有一蘇友,從方外學閉氣訣於某塔寺,僅半歲,亦病痢下而亡。


某士夫,聞一同年病疽發而殞,云:此必曾學坐功也。


詢之果然。


以是知遇訣未真,欲益反損。


試觀人間煉黃白朮,火候少差,鼎爐隨失。


況於人身,又非鼎爐可見者比。


下工試手者其慎無倚,信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09:05:16 | 只看該作者

秘向心頭作妙符


色易溺人,聖人亦不能卒制,止是遠之而已。


故曰去讒遠色。


遠之自可馴致於絕也。


飲食亦易動饕貪,故曰君子遠庖廚也。


旨酒則疏,儀狄而絕之。


疏之云者,殆亦遠之義與?


因談食色性也之義而漫論及此,不知可測聖賢制欲之真方否。


道者謝賓山,別去數年,復來謁。


云:別後過建業,浮彭蠡,之袁南饒廠之間,訪龍虎山遺跡。


年余,逾匡廬,走荊、襄、鄭、衛諸境。


已而過河間,徒步真、保,長途以及北都。


居三年,復還。


寓金焦歲余。


訪賢日久,曾無一遇。


但只勘得世情熟破。


問世情若何?


曰:只是要占便宜,損人利己而已。


遇富人則敬,遇貧人則賤。


在在皆然。


語音不同,其情一如。


既而曰:只討一人我平等人,亦不易得。


況肯損己利人,何以學道?


余聞之悚然。


果能人我一如,是謂無我,是謂克己。


巍巍聖境,緲不可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09:05:27 | 只看該作者

秘向心頭作妙符


吾鄉佘山廟塑像甚工。


聞寺僧云:舊有一塑工某姓,來自江西。


經歲余,塑諸像。


金澤寺像亦其人所塑。


成而病,諸侶欲為延醫。


工卻之曰:無以為也。


吾想像臆度,盡吾神矣,此所以病也。


世豈有藥物能復吾神哉?


竟死。


仙廟諸像今具在,諸剎罕見其比。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頭是。


睚 ,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頭是。


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


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紐是。


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


霸下,平生好重,碑坐獸是。


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獅子頭是。


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


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


惟龍無好,所以成龍。


此可以證無欲即仙之旨。


《龍川紀事》載仙都山道士論養生有內外。


精氣,內也,非金石所能堅凝。


四肢百骸,外也,非精氣所能變化。


欲事內,必調養精氣,極而後內丹成,內丹成則不能死矣。


然隱居人間,久之或托尸解而未能變化輕舉,蓋四大本外物和合而成。


惟外丹然後可以點瓦礫、化皮骨,飛行無礙矣。


然內丹未成,內無交之,則服外丹者多死。


余謂此論固為唐皇服丹燥渴而發,然以內丹為精氣,則膠於凡軀不知藥自外來之旨;


以外丹為金石,則滯於形質而不知從有入無之妙。


豈足通元家之奧義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09:05:42 | 只看該作者

全篇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19:07 , Processed in 0.578122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