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氏醫通(1)】

 關閉 [複製鏈接]
241#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1:39:46 | 只看該作者

尻痛

 

尻乃足少陰與督脈所過之處,兼屬厥陰,若腎虛者,六味丸加肉桂,不愈, 加鹿茸,肥人屬濕痰,二陳合二妙,有因死血作痛者,當歸、赤芍、牡丹、桃仁、 延胡索、生牛膝、穿山甲、肉桂之類清理之,不應,加地龍、生附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2#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1:39:57 | 只看該作者

肩背痛

 

經云: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

 

肺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寒,少氣不足以息, 溺色變。

 

邪在腎,則肩背痛,是腎氣上逆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3#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1:40:52 | 只看該作者

肩背痛

 

東垣云:肩背痛不可回顧,此手太陽氣鬱不行也,以風藥散之,通氣防風湯, 若面白脫色,短氣者勿服,宜逍遙散加人參,火鬱熱盛,東垣升陽散火湯, 形氣虛甚,十全大補湯。

 

肩背痛,脊強,腰似折項,似拔,此足太陽經氣不行也, 羌活勝濕湯。

 

風寒汗出中風,肩背痛,小便數而欠者,風熱乘其肺而肺氣鬱甚也, 當瀉風熱,消風散去殭蠶、,蟬蛻加枳、桔。

 

寒熱少氣不足以息而肩痛, 小便遺失者,補中益氣加門冬、五味。

 

濕熱相搏,肩背沉重而痛,當歸拈痛湯。

 

當肩背一片冷痛,背膂疼痛,古方用神保丸愈者,此有寒積也,有因寒飲伏結者, 近效白朮附子湯,亦有因痰氣留伏者,指迷茯苓丸。

 

素有痰飲流注,肩背作痛, 導痰湯。

 

有腎氣不循故道,氣逆挾脊而上,致肩背痛,沉香、肉桂、茯苓、牛膝、 茴香、川椒、青鹽,或觀書對奕久坐而致脊背痛者,補中益氣加羌、防。

 

肥人喜搥而痛快者痰,宜除濕化痰,兼補脾胃,六君子加木香。

 

瘦人多是血少氣虛, 宜養血清火,聖愈湯。

 

背痛須加羌、防引經,肥人少佐附子。

 

瘦人須佐苓、連、 丹皮。

 

有素虛人及病後房勞後,婦人產後,經行後,心膈間痛,或牽引乳脇, 或走注肩背痛,並宜十全大補隨證加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1:41:11 | 只看該作者

肩背痛

 

〔診〕寸口脈促上擊者,肩背痛,洪大為熱,浮大為風,沉而滑者背膂痛, 必有寒飲伏結也。

 

丹溪治一人,忽患肩胛縫有一線疼起,上循肩至胸前側脇而止,晝夜不, 息其脈弦而數,重按豁大,左大於右,夫胛小腸經也,胸脇膽經也,此因謀事不遂, 思慮煩心,心不病而小腸之火乘膽所致,以人參四錢、木通二錢煎湯下龍薈丸, 數服而愈。

 

李士材治俞元濟,背心一點痛,久而漸大,服行氣和血藥不效,其脈濡滑, 遇天陰痛輒甚,其為濕痰無疑,以胃苓湯加半夏三錢,數劑而痛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5#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1:41:24 | 只看該作者

臂痛

 

〔手痛、手氣〕 東垣云:臂痛者,有六道經絡,各加引經藥乃驗,以兩手伸直垂下,大指居前, 小指居後而定之,臂臑之前廉痛者屬陽明,升麻、白芷、乾葛為引經,後廉屬太陽, 藁本、羌活,外廉屬少陽,柴胡、連翹,內廉屬厥陰,柴胡、當歸,內前廉屬太陰, 升麻、白芷葱白,內後廉屬少陰,細辛當歸。

 

臂痛為風寒濕所搏,或因飲液流入,或因提挈重物,皆致臂痛,有腫者,有不腫者, 除飲證外,其餘諸痛,並宜五積散、蠲痹湯選用,虛人必加人參以助藥力。

 

若坐臥為風濕所搏,或睡後手出被外,為寒所襲而痛者,五積散,審知是濕痹經絡, 血凝氣滯作痛,蠲痹湯。

 

挈重傷筋,以致臂痛,宜和氣調血,十全大補湯。

 

痰飲流入四肢,肩背痠疼,兩臂軟痹,導痰加木香、片子薑黃、薑製白朮, 若作風治誤矣。

 

中脘留伏痰飲,臂痛難舉,手足不能轉移,指迷茯苓丸, 丹溪治臂痛,以二陳湯加酒炒黃苓、蒼朮、羌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6#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1:41:34 | 只看該作者

手痛

 

經云:手屈不伸者其病在筋,意苡仁湯,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 近效白朮附子湯、十味剉散選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7#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1:41:47 | 只看該作者

手氣

 

手腫痛曰手氣,或指掌連臂膊痛,悉屬風熱挾痰,蠲痹湯。

 

薄桂味辛淡, 能橫行手臂,引調氣血,藥至痛處,片子薑黃,能引至手臂,惟濕痛最妙。

 

又有腫痛時常脫骱者,此屬濕痰,倍用蒼朮乃效。

 

石頑治禮科姜如農次媳,春初患發熱頭疼腹痛,咳逆無痰,十指皆紫黑而痛, 或用發表順氣不效,延余診之,脈來弦細而數,右大於左,曰:此懷抱不舒, 肝火鬱於脾土而發熱,熱蒸肺故咳,因肺本燥,故無痰,脾受木剋,故腹痛, 陽氣不得發越,故頭疼,四支為諸陽之本,陽氣不行,氣凝血滯,故十指疼紫, 其脈弦者,肝也,數者,火也,細者,火鬱於血分也,遂以加味逍遙散加桂枝, 於土中達木,三劑而諸證霍然,十指亦不疼紫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8#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1:42:03 | 只看該作者

腿痛

 

〔大股痛〕 腿痛亦屬六經,前廉為陽明,白芷、升麻、乾葛為引經,後廉太陽,羌活、防風, 外廉少陽,柴胡、羌活,內廉厥陰,青皮、吳茱萸,內前廉太陰,蒼朮白芍, 內後廉少陰,獨活、澤瀉,痛有血虛血寒,寒濕風濕,濕熱流注,陰虛陽虛, 腎虛風襲之殊,血虛者,足不任地,行則振掉,脈細弱,六味丸加巴戟、續斷、 杜仲、鹿茸。

 

血寒者,經急,脈沉喜湯火,嚴冬尤甚,舒筋三聖散。

 

濕者兩腿隱隱痛,或麻瞀作腫,身沉重,肢節疼痛,惡風不欲去衣,脈浮濇, 或浮細,除風濕羌活湯,脈沉,白朮附子湯,肥人,導痰湯加減。

 

濕熱者, 痛自腰胯以足脛,或上或下,或紅或腫,小便赤濇,脈濡大而數,當歸拈痛湯。

 

流注者,鬱痰留於腰脇有塊,互換作痛,惡心頭眩,脈沉滑或弦,二陳湯加羌活、 白朮。

 

陰虛者,肌體羸廋,足心及脛熱痛,左尺細數,或兩尺數盛, 虎潛丸去橘皮加肉桂。

 

陽虛者,兩足浮腫無力,大便瀉,小便短少,痛不能動, 左尺虛大,或兩尺浮遲,脾與命門俱虛,先用補中益氣加桂、附,後用八味丸。

 

腎虛風襲,則下體痿弱,骨節疼痛,喘咳失精,腰腹腿脛俱痛,尺中浮大而數, 安腎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9#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1:42:12 | 只看該作者

大股痛

 

痛而喜按者,肝腎虛寒而濕氣痹著也,四斤丸二方選用,痛不可按者, 敗血也,川芎肉桂湯,或舒筋三聖散,酒調服,婦人產後多有此證,宜加穿山甲、 桃仁,虛人,十全大補湯加附子、穿山甲。

 

有濕熱者,痛處必腫,而沉重不能轉側, 二妙散加羌、防、升、柴、朮、草之類,或除濕湯、滲濕湯選用。

 

寒熱而腫痛者, 須防發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0#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1:42:31 | 只看該作者

膝痛

 

〔足跟痛、足心痛〕經云: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俯,筋將憊矣, 故膝痛無有不因肝腎虛者,虛則風寒濕氣襲之,又曰:身半已下者,濕中之也, 故治膝脛之痛,又須以去濕為主,大抵痛在筋者,多挾風熱,則屈不伸而腫, 二妙散加羌、防、升、柴,兼陰虛者則熱而不腫,虎潛丸,或二妙加牛膝、肉桂, 因臥濕地,流入腳膝,痹弱疼重,千金獨活寄生湯,夏月濕熱沉重而痛, 當歸拈痛湯,痛在骨者,多兼寒飲,重而屈不利,常若拭不乾狀,附子丸、 川芎肉桂湯、活絡丹、鐵彈丸選用,虛寒挾風濕而痛,虎骨四斤丸,如肝腎虛熱, 筋骨痿弱,顫掉而痛,鹿茸四斤丸,若痛在衝陽及肉者,屬足陽明經, 痛在委中腨腸者,屬足太陽經,在外廉者,屬少陽,在內廉者,屬三陰, 隨其經而取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1#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1:42:56 | 只看該作者

足跟痛

 

腎藏陰虛者,則足脛時熱而足跟痛,六味丸加龜版、肉桂,陽虛者, 則不能久立而足跟痛,八味丸,挾濕者,必重著而腫,換骨丹、吏國公藥酒, 肥人濕痰流注,導痰湯加木瓜、萆薢、防己,虛人,用補中益氣、十全大痡湯, 並少加附子為引。

 

凡下部痛,多用藥酒,殊不知病甚於冬者,為寒濕,故宜用酒, 若春夏甚而秋冬減者,此屬濕熱,若用藥酒,是反助其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2#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1:43:15 | 只看該作者

足心痛

 

足心及踝骨熱疼者,為腎虛濕著,命門火不歸經,腎著湯,下八味丸。

 

肥人多濕痰流注,足心作痛,但久坐臥,起則痛甚,行動則緩,宜腎著湯合二妙散, 慎不可用補腎藥及血藥助陰,愈增其劇。

 

戴人治一人,兩膝臏屈伸有聲剝剝然,此筋濕也,濕則筋急,有獨緩者不鳴, 急者鳴也,乃一涌一泄,上下去其水,水去則自然無聲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3#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1:43:33 | 只看該作者

身體痛

 

體痛為一身盡痛,傷寒霍亂,中暑陰毒,濕痹痛痹,皆有體痛,但看兼證, 及問因診脈而別之,治法分見各門,其流連難已者,於此求之。

 

寒而身痛, 痛處常冷,或如濕狀,甘草附子湯。

 

內傷勞倦,兼風濕相搏,一身盡痛, 補中益氣加羌、防、藁本、蒼朮。

 

濕熱相搏,肩背沉重,疼痛上熱,胸膈不利, 遍身上下沉重疼痛,當歸拈痛湯。

 

風濕相搏,一身盡痛,陰濕中汗出,懶語, 四肢困倦乏力,走注疼痛,乃下焦伏火不得泄,而躁熱常微汗出,而熱不解, 麻黃復煎湯。

 

身體拘急,皆屬虛寒,與寒濕風濕,小續命隨證加減。

 

發寒熱而周身作痛, 胸脇痞悶不舒,肝血虛而鬱火用事也,逍遙散加羌活、桂枝,小便不利,加山梔、 丹皮。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汗出,邪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六和湯加羌活。

 

遍身皆痛如勞證者,十全大補去白朮、熟地,加羌活、附子。

 

下體痛,宜分利小便, 五苓、二妙為主。

 

下體腫痛,脈浮自汗,惡風者,防己黃耆湯,溫覆微汗之, 痛而大便不通者,厚朴七物湯,微利之。

 

丹溪曰:因濕痰濁血流注為痛,若在下焦, 道路深遠,非烏、附不能下達,少加引經用之,若以為主治,非徒無益, 而反害之也,善治者,必行氣流濕,疏風導滯,滋養新血,升降陰陽,治有先後, 須分腫與不腫可也。

 

肢節腫痛,痛屬火,腫屬濕,蓋為風寒所鬱, 而發動於經絡之中,濕熱流注於肢節之間而無已也,先宜微汗以散之,故羌活、 桂枝為肢節痛之要藥。

 

身體疼痛及重者,濕也,五苓散汗之,如風濕相搏, 一身盡痛,加羌、防、升、柴藁本、蒼朮,風能勝濕故也。

 

痛家不可不食厚味與肉, 大能助火,若食肉厚味痛愈盛者,并魚腥麵醬酒醋,皆斷去之。

 

丹溪曰: 環跳穴痛不已,防生附骨癰,掘地成坑,以火煅赤,沃以小便,赤體坐其上, 以被圍繞下體,便熱蒸腠理開,血氣則暢則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4#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1:43:44 | 只看該作者

身體痛

 

〔診〕傷寒六脈俱緊,為太陽表證,身如被杖,脈沉緊,為陰毒,發汗後脈弦遲, 身體痛,為氣血不和,一身關節盡痛,而脈吭弦,為中濕,肢體重痛,微腫, 汗出惡風,,不可轉側,而脈緩,為風濕,遍身疼痛,脈弦小,或豁大, 為氣血虛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5#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1:43:57 | 只看該作者

卷六

 

痿痹門

 

 

經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 濕氣勝者為著痹,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 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

 

行痹者,病處行而不定,走注歷節疼痛之類,當散風為主,禦寒利氣,仍不可廢, 更須參以補血之劑,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

 

痛痹者,寒氣凝結,陽氣不行, 故痛有定處,俗名痛風是也,治當散寒為主,疏風燥濕,仍不可缺, 更須參以補火之劑,非大辛大溫,不能釋其凝寒之害也。

 

著痹者,肢體重著不移, 疼痛麻木是也,蓋氣虛則麻,血虛則木,治當利濕為主,祛風解寒,亦不可缺, 更須參以理脾補氣之劑,蓋土強自能勝濕,而氣旺自無頑麻也。

 

骨痹者, 即寒痹痛痹也,其證痛苦攻心,四肢攣急,關節浮腫。

 

筋痹者,即風痹行痹也, 其證遊行不定,與血氣相搏,聚於關節,筋脈弛縱,或赤或腫。

 

脈痹者,即熱痹也, 藏府移熱,復遇外邪客搏經絡,留而不行,其證肌肉熱極,皮膚如鼠走,唇口反裂, 皮膚色變。

 

肌痹者,即著痹濕痹也,留而不移,汗出四肢痿弱,皮膚麻木不仁, 精神昏塞。

 

皮痹者,即寒痹也,邪在皮毛,癮疹風瘡,搔之不痛, 初起皮中如蟲行狀,已上諸證,又以所遇之時而命名,非行痹痛痹著痹外, 又有皮脈筋肌骨之痹也。

 

故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脈痹不已, 復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痹不已,復感於邪, 內舍於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肺痹者,煩滿喘而嘔, 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氣上則恐,肝痹者, 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 脾痹者,四肢懈惰,發咳嘔汁,上為大塞。

 

肺痹則肺氣不清,胃熱上逆,故煩喘而嘔。

 

心痹則脈道不通,心火內衰,濕氣凌心, 故恐,肝痹則血液阻滯,水飲客之,故上為引急,如有所懷也, 腎痹則胃之關門不利,故善脹,濁陰濕邪傷其陽氣,所以腳攣不能伸, 身僂不能直也,脾痹則陽氣不運,故四肢懈惰,上焦痞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6#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1:44:18 | 只看該作者

 

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飱泄。

 

腸者,兼大小腸而言,腸間病痹,則下焦之氣不化,故雖數飲,而小便不得出, 則本末受病,故與中氣喘爭,蓋其清濁不分,故時發飱泄也。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濇於小便,上為清涕。

 

胞者膀胱之脬也,膀胱氣閉,則水道不行,故按之內痛,若以熱湯沃之, 小便得外熱之助,方得稍通,而猶滯濇不利,則治宜溫助氣化,可知膀胱之脈, 從巔入絡腦,故上為清涕,以太陽經氣不固而精氣上脫,又須溫補無疑, 蓋緣精泄之後,寒氣乘虛入於膀胱之內,而致小便淋瀝不通,莖中痛引穀道, 甚則臍腹脹痛,此屬津液枯竭之故。

 

誤與利水藥,必致喘逆脹急而死,老人陰虛泉竭,多有此證,曾見膀胱脹破, 淋瀝無度,時雖暫寬,不久即斃。

 

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其入藏者死, 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凡痹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

 

寒從中生者,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能凍慄,是人素腎氣勝,以水為事, 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 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慄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 孤藏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慄,病名骨痹,是人當攣節也。

 

素腎氣勝,言稟氣本充也,以水為事,言嗜慾無節,傷其真陽,庶陽則陰無以生, 故腎脂枯不長,無陰則陽無以化,故寒甚至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7#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1:44:30 | 只看該作者

 

病在陽者,命曰風,病在陰者,命曰痹,陰陽俱病,命曰風痹。

 

陽受風氣,故在陽者命曰風,陰受濕氣,故入陰則命曰痹。

 

風痹淫濼,病不可已者,足如屐冰,時如入湯中,股脛淫濼,煩心,頭痛, 時嘔時悗。

 

〔悶〕〔同〕眩已汗出,久則目眩,悲以喜恐,短氣不樂, 不出三年死也。

 

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膚不仁,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 以藥熨之,以醇酒二十斤,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咀, 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布四者,并內酒中,置酒馬矢熅中,蓋封塗,勿使泄, 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乾之,乾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晬其日,乃出乾, 乾并用滓與綿絮,複布為複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之,生桑炭炙巾, 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 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止,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 此所謂內熱也。

 

內,納同,謂溫其經,使熱氣內入,血脈流通也,布衣血氣濇濁,故當以火焠之, 即近世鍼桃艾熨之類。

 

周痹者,在於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

 

風寒濕氣容於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沬,沬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 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 發則如是,此內不在藏,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周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8#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1:44:47 | 只看該作者

 

金匱云:問曰: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 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濇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鍼引陽氣, 令脈和,緊去則愈。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 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

 

血痹者,寒濕之邪,痹著於血分也,辛苦勞勩之人,皮腠緻密,筋骨堅強, 雖有風寒濕邪,莫之能客,惟尊榮奉養之人,肌肉豐滿,筋骨柔脆,素常不勝疲勞, 行臥動搖,或遇微風,則能痹著為患,不必風寒濕之氣雜至而為病也, 上條言脈自微濇,而關寸小緊,為濕痹血分,所以陽氣不能外行, 故宜鍼引陽氣以和陰血,下條言陰陽俱微,而尺中小緊,為營衛俱虛, 所以身體不仁,故宜藥通營衛,行散其痹,則緊去人安而愈矣。

 

夫血痹者, 即內經所謂在脈則血凝不流,仲景直發其所以不流之故,言血既痹,脈自微濇, 然或寸或關或尺,其脈見小急之處,即風入之處也,故其鍼藥所施, 皆引風外出之法也。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 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裡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 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薑苓朮湯主之。

 

此證乃濕邪中腎之外廓,與腎藏無預也,雖腰中冷如坐水中,實非腎藏之真氣冷也, 今邪著下焦,飲食如故,不渴,小便自利,且與腸胃之府無預,況腎藏乎, 此不過身勞汗出,衣裡冷濕,久久得之,但用甘草、乾薑、茯苓、白朮, 甘溫淡滲行濕足矣,又何取煖腎壯陽哉。

 

諸肢節疼痛,身體尫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此即總治二焦痹之法,眩短氣,上焦痹也,溫溫欲吐,中焦痹也,腳腫如脫, 下焦痹也,肢節疼痛,身體尫羸,筋骨痹也,由是觀之, 當是風寒濕痹其營衛筋骨三焦之病,然濕多則腫,寒多則痛,風多則動, 用桂枝治風,麻黃治寒,白朮治濕,防風佐桂枝,附子佐麻黃、白朮,其芍藥、 生薑、甘草,亦如桂枝湯之和其營衛也,知母治腳腫,引諸藥不行,附子以行藥勢, 開痹之大劑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9#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1:44:58 | 只看該作者

 

戴人云:痹病以濕熱為源,風寒為兼,三氣合而為痹,其脈沉濇,奈何治此者, 不問經絡,不分藏府,不分表裡,便作寒濕腳氣,烏之附之,乳之沒之, 種種燥熱攻之,中脘灸之,臍下燒之,三里火之,蒸之熨之,湯之炕之, 以致便溺濇滯,前後俱閉,虛躁轉甚,肌膚日削,飲食不下,雖遇扁華,亦難措手, 若此者何哉,胸膈間有寒痰故也,痹病本不死,死於醫之誤也。

 

景岳全書云:觀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而壽夭剛柔論又曰: 在陽者命曰風,在陰者命曰痹,何也,蓋三氣之合,乃專言痹證之所因也, 曰在陽為風,在陰為痹,又分言表裡之有殊也,如風之與痹,本皆由感邪所致, 但外有表證之見,而見發熱頭疼等證,或得汗即解者,是皆有形之謂, 此以陽邪在陽分,是即傷寒中風之屬也,故病在陽者命曰風,若既受寒邪, 而初無發熱頭疼,又無變證,或有汗,或無汗,而筋骨之痛如故,及延綿久不能愈, 而外無表證之見者,是皆無形之謂,此以陰邪直走陰分,即諸痹之屬也, 故病在陰者命曰痹,其或既有表證,而疼痛又不能愈,此即半表半裡, 陰陽俱病之證,故陰陽俱病者命曰風痹,此所以風病在陽而痹病在陰也, 然則諸痹者,皆在陰分,亦總由真陰衰弱,精血虧損,故三氣得以乘之, 而為此諸證,經曰:邪入於陰則痹,正謂此也,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補真陰, 使血氣流行,則寒邪隨去,若過用風濕痰滯等藥,而再傷陰氣,必反增其病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0#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1:45:16 | 只看該作者

 

行痹者,走注無定,風之用也,經言病在陽者,命曰風,在陰者,命曰痹, 陰陽俱病,命曰風痹,越婢加朮附湯,輕則羌、防、歸、艽、葛、桂、赤茯、甘草、 威靈仙、蒼朮、黃柏,若病久大虛,非大補氣血不可,如日從事乎散風清火, 則脾肺必敗,終致不起。

 

痛痹者,痛有定處,乃濕氣傷腎,腎不生肝,肝風挾濕, 流走四肢,肩疼痛,拘急浮腫,金匱烏頭湯加羌活、官桂, 服後啜熱稀粥助其作汗乃解,身體痛如欲折,肉如錐刺刀割,千金附子湯。

 

著痹者, 痹著不仁,經曰: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 靈樞云:衛氣不行,則為麻木,東垣治麻痹,必補衛氣而行之,渾身麻木不仁, 或左或右,半身麻木,或面或頭,或手臂或腳腿,麻木不仁,並宜神效黃耆湯, 皮膚間麻木,此肺氣不行也,本方去蔓荊倍黃耆加防風,如肌肉麻,營氣不行也, 去蔓荊加桂枝、羌防,手足麻痹,臂痛不能舉,多眠昏冒者,支飲也,氣口脈滑, 指迷茯苓丸,脈浮者,二陳湯加桂枝、枳、桔。

 

若手麻乃是氣虛, 十指麻乃是濕痰死血,手指麻木是氣不行,有頑痰死血也,導痰湯加烏藥、蒼朮。

 

風吹手足痠疼而腫,是寒濕,桂枝附子湯。

 

因於風者,百節走痛, 烏藥順氣散加羌活、南星、蒼朮。

 

因於濕者,天陰即發,身體沆重痠疼, 除濕蠲痛湯,在上痛者,加桂枝、桔梗,在下痛者,加防己、木通,多汗,加黃耆、 防風,自汗身重,防己黃耆湯。

 

寒濕不可屈伸者,烏頭湯、活絡丹選用, 并外用摩風膏。

 

因火者,五苓散加酒苓、黃柏、竹瀝、薑汁。

 

因濕熱者,肢節疼痛, 肩背沉重,胸膈不利,下注足脛痛腫,當歸拈痛湯。

 

熱毒流入肢節疼痛,患處必熱,千金犀角散。

 

血瘀者,芎、歸、桃仁、紅花、 威靈仙,煎成入麝少許。

 

血痹者,邪入於陰也,經云:人臥則血歸於肝, 汗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是也,黃耆桂枝五物湯,晝輕夜重,加當歸。

 

痹而身寒如從水中出者,屬寒濕,附子丸。

 

血氣凝滯,手足拘攣疼重, 風寒濕三氣雜至者,改定三痹湯。

 

周痹者,真氣不能周於身,故周身痹痛, 用蠲痹湯,行痹上半身甚,用烏藥順氣散,下半身甚,用虎骨散,痛痹,用烏頭湯, 著痹,用除濕蠲痛湯,不應,用補中益氣加熟附子、羌活、蒼朮、黃柏。

 

有痹遍身走痛無定,二陳湯加羌活、風化硝,薑汁糊丸服。

 

痹在骨,安腎丸。

 

痹在筋,羚羊角散。

 

痹在脈,人參丸。

 

痹在肌肉,神效黃耆湯。

 

痹在皮, 越婢湯加羌活、細辛、白蒺藜。

 

痹在腸,吳茱萸散。

 

痹在胞,腎瀝湯,虛寒, 茯苓丸,虛寒甚者,巴戟丸。

 

熱痹,千金犀角散。

 

冷痹,巴戟天湯。

 

寒痹,宜以蜀椒、乾薑、桂心各四兩, 醇酒五斤,絮四兩,布五尺,馬矢火煨一伏時,將絮布曝乾收盡,炙熱熨之。

 

著痹不移,?肉破,身熱脈濇者,不治。

 

凡治痹證,不明其理,以風門諸通套藥施之者,醫之過也,夫痹證非不有風, 然風入在陰分與寒濕互結,擾亂其血脈,致身中之陽不通於陰,故致痹也, 古方多有用麻黃、白芷者,以麻黃能通陽氣,白芷能行營衛,然已入在四物、 四君子等藥之內,非顓發表明矣,至於攻裡之法,則從無有用之者, 以攻裡之藥皆屬苦寒,用之則陽愈不通,其痹轉入諸府而成死證多矣, 可無明辨而深戒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25 15:41 , Processed in 0.45309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