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3751|回復: 228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氏醫通(1)】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5-1-12 11:57: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張氏醫通(1)

 

書名 張氏醫通 

作者 張璐 

朝代 清 

分類 綜合 

備考 此為張氏醫通之備考本 

品質 0% 

http://jicheng.tw/jcw/book/張氏醫通_1/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000 金幣 +1000 龍幣 +100 學習 +100 收起 理由
巨蟹龍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5-1-12 11:58:03 | 只看該作者

卷一

 

中風門

 

中風

 

〔類中彙入〕 靈樞云: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

 

邪之中於人也無有常, 中於陰則溜於府,中於陽則溜於經。

 

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 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于膺背兩脇,亦中其經。

 

中於陰者,常從臂胻始,其陰皮薄, 其肉淖澤,故俱受於風,獨傷其陰。

 

足陽明之筋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 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 治之以馬膏摩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鈎鈎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 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噉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

 

口頰喎僻,乃風中血脈也,手足陽明之經絡於口,會太陽之經絡於目, 寒則筋急而僻,熱則筋弛而縱,故左中寒,則逼熱於右,右中寒,則逼熱於左, 寒者急而熱者緩也,急者皮膚頑痹,營衛凝滯,故用馬膏之甘平柔緩,以摩其急, 以潤其痹,以通其血脈,用桂酒之辛熱急朿,以塗其緩,以和其營衛,以通其經絡, 桑能治風痹,通節竅也,病在上者,酒以行之,甘以助之,故飲美酒,噉炙肉, 若不飲者,自免強飲之,為之三拊者,再三拊其急處,使氣血流動,其病自已也。

 

素問云:風中五藏六府之俞,亦為藏府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 四肢不舉。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偏枯痿厥,肥貴人膏梁之疾也。

 

脛有大小, 髀?大疲,易偏枯。

 

內奪而厥,則為瘖痱。

 

虛邪客於身半,其入深, 營衛衰則真氣去,邪氣內留,發為偏枯。

 

胃脈沉鼓濇,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 皆鬲,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瘖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瘖,三歲起, 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

 

趙以德曰:胃與脾為表裏,胃之陽虛,則內從於脾,從於脾則脾之陰盛, 故胃脈沉鼓濇,濇者,少血多氣之診也,胃之陽盛,則脾之陰虛, 虛則不得與陽主內,反從其胃越出部分,而鼓大於臂之外,大者,多氣少血之候也, 心者,元陽君主之宅,生血生脈,今因元陽不足,陰寒乘之,故心脈小堅急, 小者陽不足,堅急者陰寒之象也,夫心胃之三等脈,見一即為偏枯, 心乃天真神機開發之本,胃乃榖氣充天真之原,一有相失,則不能制其氣而宗氣散, 故分布不周,不周於經脈則偏枯,不周於五藏則瘖,瘖者腎與包絡內絕也。

 

張景岳曰:胃脈沉鼓濇,陽不足也胃外鼓大,陰受傷也,心脈小堅急,陰邪勝也, 胃氣既傷,血脈又病,故心下否鬲,半身偏枯也。

 

金匱云: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半身不遂者,偏風所中也,但臂不遂者,風遂上受也,風之所客,凝濇營衛, 經脈不行,分肉筋骨俱不利,故曰此為痹,今因風著為痹,營遂改微,衛遂改數, 故脈見微數,蓋微者陽之微,數者風之熾也, 此即內經風論所謂各入其門戶所中者之一證也,千金補金匱之不逮,立附子散, 治中風手臂不仁,口面喎僻,專以開痹舒筋為務也。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摶,邪在皮膚,浮者血虛, 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府,即不識人,邪入於藏, 舌即難言,口吐涎。

 

寒邪之脈緊束,故浮緊並見於寸口,絡脈從經脈左右雙行,當邪入之時,不治, 至邪隨絡脈流行,緩急牽引,故口眼喎斜不遂,邪在於絡,則不營於肌膚,故不仁, 邪在於經,則外不滋於肉,故身重而不勝,所謂入府入藏者,以胃為六府之總司, 心為五藏之君主,諸府經絡受邪,變極則歸於胃,胃得之則熱甚,津液壅溢為痰涎, 閉塞其神氣出入之竅,故不識人也,諸藏受邪,極而變者,亦必歸於心,心得邪, 則神散而樞機息,舌者心之竅,機息則舌縱廉泉開,舌縱則難以言, 廉泉開則口流涎也,主以侯氏黑散,祛之從外而散,取菊花之甘寒杜風,兼牡蠣、 礬石之澀,使藥積腹中,以助祛風之力也。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營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 則身癢而癮,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寸口脈遲,知營氣不及而為亡血,寸口脈緩,知衛虛邪入而為中風,衛不外布於經, 則為癮身癢,營不內榮於心,則客邪混鬱於胸中,害其宗氣之布息, 故胸滿而短氣,治以風引湯,引之從內而泄,故用大黃引領甘寒諸藥鎮攝虛風, 即以石脂、牡蠣填塞復入之路,靈樞所謂久塞其空,謂之良工是也。

 

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古今錄驗續命湯。

 

痱病者,營衛氣血不養於內外,故身體不用,機關不利,精神不治, 然是證有虛有實,虛者自飲食房勞七情得之,內經所謂內奪而厥,則為瘖痱是也, 實者是風寒暑濕感之,虛者不可以實治,治則愈散其氣血,此方明言治中風痱, 乃營衛之實邪,故用續命,即痲黃湯之變方,加乾薑開血受寒痹,石膏解肌受風痹, 當歸和血,人參益氣,芎藭行血散風,其并治咳逆上氣而浮者,亦為風寒而致也。

 

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千金三黃湯。

 

此六氣斂束筋經,陽氣不布,內薄於心,則神亂而煩熱,以熱鬱於內,不得達表, 所以惡寒,經日而不發熱,以邪氣內賊,故不欲飲食耳,方以千金取名,寶之至也, 觀千金方引用,明註仲景三黃湯,其為金匱原名可知,用麻黃為君者, 以其能通陽氣而開痹也,痹非得汗不開,然內虛當慮,故以大劑黃耆佐之, 而虛復有寒熱不同,虛熱則用黃芩,虛寒則加附子,不易之定法也。

 

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昧,暖肌補中益精氣,近效白朮附子湯。

 

腎氣虛乏之人,外風直入無禁,而挾腎中濁陰之氣,厥逆上攻,其頭間重眩之苦, 至極難耐,兼以胃氣亦虛,不知食味,故處方全不用風藥,但用附子暖其水藏, 白朮、甘草暖其土藏,水土一暖,則濁陰之氣盡趨於下, 而頭苦重眩食不知味之證除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5-1-12 11:58:2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唐勇 於 2015-1-13 09:50 編輯

中風

 

千金云: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風痱,三曰風懿,四曰風痹, 夫諸急卒病多是風,初得輕微,人所不悟,宜速與續命湯,依輸穴灸之, 夫風者百病之長,岐伯所言四者,說其最重也。

 

偏枯者,身半不隨,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溫臥取汗, 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甲乙經云〕:〔溫臥取汗,則巨針取之。

 

風痱者,身無痛,四肢不收,志亂不甚,言微知,則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

 

風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巢氏。

 

作噫噫然有聲。

 

舌強不能言, 病在藏府,先入陰,後入陽,治之先補於陰,後瀉於陽,發其汗,身轉軟者生, 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巢氏。

 

作眼下及鼻人中左右白者可治。

 

一黑一赤吐沫者不可治。

 

風痹者,風寒濕諸痹類風狀,風勝則周身走注疼痛,寒勝則骨節掣痛, 濕勝則痲木不仁,〔此言賊風諸痹痛風之大綱也。

 

石頑曰:千金述岐伯中風大法有四,方治頗繁,今每例採一專方,為遂證之綱旨, 如偏枯用八風續命湯,風痱用竹瀝飲子,風懿用獨活湯,風痹用附子散, 此大略宗兆,餘方不能具載,千金所謂雙動枝葉,各依端緒以取之,端緒愈紛, 則探求愈惑,圓機之士,諒不能固守成則也。

 

趙養葵云:河間所謂中風癱瘓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亦非外中於風, 良由平日飲食起居勵靜失宜,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 而熱氣怫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無知也,亦有因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 夫五志過極,皆為熱甚,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觀河間之論,則以風為末, 而以火為本,世之尊劉氏者,專守主火之說,殊不知火之有餘,水之不足也, 劉氏原以補腎為本,觀其地黃飲子之方可見矣,故中風又當以真陰虛為本, 但陰虛有二,有陰中之水虛,有陰中之火虛,火虛者,專以地黃飲子為主,水虛者, 又當以六味丸為主,果是水虛,辛熱之藥,與夫參、耆之品,俱不可加。

 

東垣云:有中風者,卒然昏憒,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語言蹇濇,六脈沉伏, 此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凡人年踰四旬,氣衰之際,或憂喜忿怒傷其氣者, 多有此證,壯歲之時無有也,若肥盛者,亦間有之,形盛氣衰故也,觀東垣之論, 當以氣虛為主,縱有風邪,亦是乘虛而襲,當此之時,豈尋常藥餌, 能通達於上下哉,急以三生飲一兩,加人參兩許煎服,夫三生飲乃行經治痰之劑, 斬關奪旗之將,必多用人參駕馭其邪,而補助真氣,否則不惟無益,適足取敗, 觀先哲用參、附,其義可見矣,若遺尿手撒口開眼合鼻鼾,為不治證,然用前藥, 多有得生者。

 

丹溪云:人有氣虛,有血虛,有濕痰,左手脈不足,及左半身不遂者,四物加薑汁、 竹瀝,右手脈不足,及右半身不遂者,四君子佐薑汁、竹瀝, 如氣血兩虛而挾痰盛者,二陳加星、半、竹瀝、薑汁之類,觀丹溪之論,平正通達, 人盛宗之但持此以治,多不效,或少延而久必斃者,何也,蓋半身風廢, 須察脈辨證,兼痰兼熱為是,乃指左為血病,右為氣病,教人如此認證, 內經則無此說也,左半雖血為主,非氣以統之則不流,右半雖氣為主, 非血以麗之則易散,故肝膽居左,其氣常行於右,脾藏居右,其氣常行於左, 往來灌注,周流不息,豈可執著哉,凡治一偏之病,法宜從陰引陽,從陽引陰, 從左引右,從右引左,盍觀樹木之偏枯者,將溉枯者乎,抑灌其未枯者使之榮茂, 而因以條暢其枯者乎,至若一味攻擊其風痰死血,是相引喪亡而已。

 

喻嘉言曰:河間指火為訓,是火召風入,火為本,風為標矣,東垣指氣為訓, 是氣召風入,氣為本,風為標矣,丹溪指痰為訓,是痰召風入,痰為本,風為標矣, 然一人之身,每多兼三者而有之,曷不曰陽虛邪害空竅為本,而風從外入者, 必挾身中素有之邪,或火或氣或痰而為標耶,治法,風邪從外入者,必驅之使外出, 然挾虛者,非補虛則風不出,挾火者,非清熱則風不出,挾氣者,非開鬱則風不出, 挾濕者,非導濕則風不出,挾痰者,非豁痰則風不出,王安道謂審其為風, 則從內經,審其為火為氣為痰,則從三子,徒較量於彼此之間,得非拘泥而執一耶。

 

王節齋曰:古人論中風偏枯麻木痠痛不舉諸證,以血虛亡血痰飲為言, 是論其致病之根源,至於得病,則必有所感觸,或因六淫七情,遂成此病, 此血與痰為本,而外邪為標,其病中於皮膚血脈經絡肌肉筋骨之間,而未入藏府, 故邪在皮膚肌肉,則不知痛癢,麻木不仁,如有物一重貼於其上,或如蟲蟻遊行, 或灑灑振寒,或腫脹,或自汗,遇熱則或癢,遇陰寒則沉重痠痛,邪入血脈筋絡, 則手足指掌肩背腰膝重硬不遂,難於屈伸舉動,或走注疼痛, 皆外自皮毛以至筋骨之病,凡脈所輕所絡,筋所會所結,血氣津液所行之處, 皆凝滯鬱遏,不得流通而致然也,亦何必一一強度某病屬某經, 某病屬某藏而雜治之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09:50:45 | 只看該作者

中風

 

薜立齋云:邪在氣,氣為是勸,邪在血,血為所生病,經云:陽之氣, 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此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故諸方多言皆由氣虛體弱, 營衛失調,腠理不密,邪氣乘虛而入,然左半體者,肝腎所居之地,肝主筋, 腎主骨,肝藏血,腎藏精,精血枯槁,不能滋養,故筋骨偏廢而不用也, 風病多因熱甚,惟其血熱,故風寒之氣一襲之,則外寒束內熱而為痛, 故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語,其真中風者,當辨其中藏中府而治之, 眼瞀者中於肝經,舌不能言者中於心經,唇緩便秘者中於脾經,鼻塞者中於肺經, 耳聾者中於腎經,此五者病深,多為難治,然五藏雖中風邪,皆其經絡受病, 若傷其真藏,百無一生矣,中血脈者,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 肢不能舉,口不能言,中府者,多兼中藏,如左關脈浮弦,面目青,左脇偏痛, 筋脈拘急,目瞤頭眩,手足不收,坐踞不得,此中膽兼中肝也,如左寸脈浮洪, 面赤汗多惡風,心神顛倒,語言蹇濇,舌強口乾,忪悸恍惚,此中小腸兼中心也, 如右關脈浮緩或浮大,面唇黃,汗多惡風,口喎語濇,身重怠惰嗜臥,肌膚不仁, 皮肉瞤動,腹脹不食,此中胃兼中脾也,如右寸脈浮濇而短,鼻流清涕,多喘, 胸中冒悶短氣,自汗聲嘶,四肢痿弱,此中大腸兼中肺也,如左尺脈浮滑, 面目黧黑,腰脊痛引小腹,不能俯仰,兩耳虛嗚,骨節疼痛,足痿善恐, 此中膀胱兼中腎也,識其藏府經脈之病,可因人隨證而施,不必拘其方藥也, 繆仲淳曰:凡言中風,有真假內外之別,西北土地高寒,風氣剛猛,真氣空虛之人, 卒為所中,中藏者死,中府者,飲食便溺艱濇,中經絡者,重則成廢人, 輕可調理而瘳,治之之法,先以解散風邪為急,次則補養氣血, 此真中外來風邪之候也,若大江已南,天地之風氣既殊,人之所稟亦異, 其地絕無剛猛之風,而多濕熱之氣,質多柔脆,往往多熱多痰,真陰既虧, 內熱彌甚,煎熬津液,凝結為痰,壅塞氣道,不得通利,熱甚生風,亦致卒然僵仆, 類中風證,或不省人事,或語言蹇濇,或口眼喎斜,或半身不遂,其將發也, 外必先顯內熱之候,或口乾舌苦,或大便閉濇,小便短赤,此其驗也, 河間所謂此證全是將息失宜,水不制火,丹溪所謂濕熱相火中痰中氣是也, 此即內虛暗風,確係陰陽兩虛,而陰虛者為多,與外來風邪迴別, 法當清熱順氣開痰以治標,次當補養氣血以治本,設若誤用真中風風燥之劑, 則輕者變重,重則必死,故凡內燥生風,及痰中之證,治痰先清火,清火先養陰, 最忌燥劑。

 

張介賓曰:風之為病最多,誤治者,在不明其表裏耳,蓋外風者,八方之所中也, 內風者,五藏之本病也,八風自外而入,必先有發熱惡寒,頭疼身熱等證, 顯然可察也,五風由內而病,則絕無外證,而忽病如風,其由內傷可知也, 然既非外感,而經曰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何也, 蓋肝主風而藏血,血病則無以養筋,筋病掉眩強直,諸變百出,此皆肝木之化, 故云皆屬於風,後世不明此義,不惟類風認為真中,而且以內奪暴厥等證俱認為風, 誤亦甚矣,夫外感者,邪襲肌表,故多陽實,內傷者,由於七情,故多陰虛, 凡藏氣受傷,脾病者,病在肢體,或多痰飲,腎病者,或在骨髓,或在二陰, 心病者,或在血脈,或在神志,肺病者,或在營衛,或在聲音,肝病者,或在筋爪, 或在血脈,此五藏之類風,未有不由陰虛而然者,惟東垣獨得其義,曰:有中風者, 卒然昏憒,不省人事,此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 起居衰矣,故多犯之,豈非陰虛之病乎,夫人生於陽,而根於陰,根本衰, 則人必病,根本敗,則人必危,所謂根本者,真陰也,人知陰虛惟一, 而不知陰虛有二,如陰中之水虛,則病在精血,陰中之火虛,則病在神氣, 蓋陽衰則氣去,故神志為之昏亂,非火虛乎,陰虧則形壞故肢體為之廢弛, 非水虛乎,今以神離形壞之證,乃不求水火之源,而猶以風治,鮮不危矣, 試以天道言之,其象亦然,凡旱則多燥,燥則生風,是風木之化從乎燥, 燥則陰虛之候也,故凡治類風者,專宜培補真陰以救根本,則風燥自除矣, 然外感者,非曰絕無虛證,氣虛則虛也,內傷者,非曰必無實證,有滯則實也, 治虛者,當察其在陰在陽而直補之,治實者,但察其因痰因氣而暫開之, 此於內傷外感,及虛實攻補之間,最當審其有無微甚而酌其治也,甚至有元氣素虧, 卒然仆倒,上無痰,下失禁,瞑目昏沉,此厥竭之證,尤與風邪無涉,設非大劑參、 附,安望其復真氣於將絕之頃哉,倘不能察其表裏,又不能辨其虛實, 但以風之為名,多用風藥,不知風藥皆燥,燥復傷陰,風藥皆散,散復招風, 以內傷作外感,以不足為有餘,是促人之死也,景岳全書曰:凡類中風之多痰者, 悉由中虛而然,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腎,其標在脾,在腎者,以水不歸源, 水泛為痰也,在脾者,以食飲不化,土不制水也,故治痰而不知實脾堤水, 非其治也。

 

余嘗聞之俗傳云:痰在周身,為病莫測,凡癱瘓瘛瘲,半身不遂等證, 皆伏痰留滯而然,若此,痰飲豈非邪類,不去痰邪,病何由愈,余曰: 汝知痰之所自乎,凡經絡之痰,蓋即津血之所化也,使果營衛和調,則津自津, 血自血,何痰之有,唯是元陽虧損,神機耗敗,則水中無氣,而津凝血敗, 皆化為痰耳,此果痰也,果津血也,豈以津血之外,而別有所謂痰者耶, 若謂痰在經絡,非攻不去,則必并津血而盡去之,庶乎可也,否則安有獨攻其痰, 而津血自可無動乎,津血復傷,元氣愈竭,隨去隨化,痰必愈甚, 此所以治痰者不能盡,而所盡者惟元氣也,矧復有本無痰氣,而妄指為痰, 以誤攻之者,又何其昧之甚也,故凡治痰之藥,在元氣無傷而有壅滯者, 乃可暫用分消,豈云無效,若病及元氣,而但知治標,則未有日用而不日敗者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09:51:03 | 只看該作者

中風

 

李士材曰:凡中風須辨血脈府藏,中血脈則口眼喎斜,中府則肢節廢, 中藏則性命危,三者之治各不同,中血脈,外有六經之形證,則從小續命加減, 中府,內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湯通利之,若表裏證俱見,先與解表,而後攻裏, 若外邪已解,內邪已除,而語言蹇濇,半身不遂,未能即愈,以六君子加黃耆、 桂心、歸、芍,久久服之,營衛自和,即古所稱大藥也,因脾胃虛而四肢不舉者, 慎不可雜以風藥,風熱痰盛者,但加薑汁、竹瀝,肥人多濕痰,少加製附子行經, 病在半表半裏,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知為血弱不能養筋, 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語言,古法用大秦艽湯,然不若十全大補、大建中、 人參養榮選用,腎藏虛熱生風,天麻丸。

 

大抵治風之法,初得之便當順氣, 及其久也,即當治血,若先不順氣,還用烏、附,又不活血,徒用羌、防、天麻輩, 吾未見其能治也,然順氣之藥則可,破氣降氣之藥則不可,若老人虛人,治須少汗, 亦宜少下,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營,宜治在經,當以大藥養之。

 

凡治風須分陰陽,陰中者,面色青,或白或黑,痰喘昏亂,眩暈多汗, 甚者手足厥冷,陽中者,面色赤,唇焦,牙關緊急,上視強直,掉眩煩渴, 陰中危者多見脫證,宜三生飲倍加人參及竹瀝、薑汁灌之,陽中劇者多見閉證, 若初中痰涎壅盛,昏憒不省,語言蹇濇,瘛瘲不遂,一切痰氣閉塞,牛黃清心丸, 若暴中神昏不語,痰塞心包,口角涎流,煩熱氣急,一切痰熱閉遏,清心牛黃丸, 寒熱互結,痰氣壅塞,局方至寶丹,然中氣之證,亦多卒昏迷,不省人事, 不可誤用牛黃丸,宜蘇合香丸,薑湯調化灌之,抉口不開,不可進藥,以細辛、 牙皂為末,吹鼻取嚏即蘇,無嚏不治,痰涎壅盛者宜吐之,用稀涎散三四錢, 溫水調灌,不大嘔吐,但微微令涎自口角流出即蘇,或橘紅一味,大劑煎湯灌之, 即吐。

 

凡中風,或未蘇,或已蘇,或初病,或久病,忽然吐紫紅色者死。

 

卒然中倒, 輕者即時蘇醒,重者不省人事,慎不可以滴水入喉,入則其涎永繫於心絡不去, 即成廢人,俟稍蘇醒,察其有表證,小續命湯加減,痰涎壅盛而脈數有熱,省風湯, 痰逆嘔泄而脈沉厥冷,大省風湯,不效,頑痰愈盛,或轉增困重,三生飲, 肥人多有中病,以其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也。

 

元氣素弱,或遇勞役嗜慾而卒然厥仆, 狀類中風,手必撒,口必開,非大劑參、耆,豈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哉, 亦有不仆,而但舌強語濇痰壅,口眼喎斜,肢體不遂者,作中風治必殆, 六君子湯加天麻、薑汁、竹瀝治之,中後體虛有痰,亦用上法。

 

中而口眼喎斜, 先燒牙皂煙薰之以逐外邪,次燒乳香薰之以順血脈,若前證多怒,此風動肝氣, 宜小續命加羚羊角,熱渴,去附子加秦艽,恍惚錯語,加茯神、遠志,不得睡, 加熱棗仁,不能言,加竹瀝,脈虛無力,去麻黃加茯苓。

 

口眼喎斜耳鼻常靜,故風息焉,口目常動,故風生焉,風淫則血液衰耗,無以榮筋, 故筋脈拘急,口目為僻,靈樞云:足陽明之筋病,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 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按左寒右熱,則左急而右緩,右寒左熱, 則右急而左緩,蓋左中寒,則逼熱於右,右中寒,則逼熱於左,陽氣不得宣行故也, 又金匱云:極寒傷經,極熱傷絡,則知經受寒而急,則絡必熱而緩, 即素問大筋輭短,小筋弛長之謂也,凡口之喎,灸地倉,目之斜,灸承泣,苟不效, 當灸人中,夫氣虛風入則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氣為風邪所陷,故宜灸, 經曰:陷下者灸之,至於用藥,宜潤燥,則風自息,古法用大秦艽湯, 今改用十全大補,尤妥,又曰: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經急,則口目為僻, 眥急不能卒視,又口眼喎斜,須分左右,蓋邪盛則急,正虛則緩,左急者, 屬血中有邪,舒筋三聖散加薑、棗,病久氣虛者,去延胡索加人參,名參歸三聖散, 易人參者以正虛不勝耗血之品,故借陽生陰長之力,流動經脈,勿疑左半屬血, 不當用參以助其氣,右急者,屬氣分受邪,八味順氣散去青皮加羌活,又法, 桂枝三兩,酒煎濃液,以布瀆之,左喎塔右,右喎搭左,若口眼喎斜而一臂不仁者, 千金附子散。

 

口噤不開千金謂之風懿,經云:足陽明頷頰之脈急,則口噤不能開,肝風乘胃故也, 皂莢、乳香、黃耆、防風煎湯薰之,然須大作湯液,如蒸如霧,乃得力耳, 風邪乘虛,入其筋則攣,故令口眼喎斜,牙關急而口噤也,秦艽升麻湯, 風寒客於會厭,卒然無音,虛則地黃飲子,痰則滌痰湯,實則涼膈散加犀角、黃連, 一法,南星、半夏為末,擦其牙齦,鬱金、藜蘆搐鼻。

 

痰涎壅盛此證宜先吐之以稀涎散,後用星香、二陳、導痰、滌痰之類, 蓋治痰以順氣為先也,挾虛者,必用參、耆、竹瀝,挾寒者,加桂、附、薑汁, 上盛下虛,痰涎壅盛者,六君子加星、香,送黑錫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09:51:21 | 只看該作者

中風

 

語言蹇濇經曰:足太陰之脈,連舌本,散舌下,是動則病舌本強,又心之別脈, 係舌本,又曰: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循喉嚨,挾舌本,又曰:所謂入中為瘖者, 陽盛已衰,故為瘖也,內奪而厥,則為瘖痱,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千金云:心脾二藏受風邪,舌強不得語者,獨活湯,專治風懿不能言,四肢不收, 手足軃曳,腎虛而腎絡與胞絡內絕,不通於上則瘖,腎脈不上循喉嚨挾舌本, 則不能言,二絡不通於下,則痱厥伏,急宜地黃飲子,庶可挽回一二,如脾土不足, 痰涎壅盛而蹇濇者,是痰火壅塞上竅,氣虛不能上營,則舌機不轉,宜六君子加星、 香、菖、遠、枳實、竹茹,若口眼喎斜不能言,遇風寒則四肢拘急,脈浮而緊, 此手足陽明經虛風所乘,秦艽升麻湯,若口瘖不能言,足痿不能行,屬腎氣虛弱, 名曰痱證也,地黃飲子,卒然暈倒,口眼喎斜,口角流涎者,氣虛挾痰也, 六君子加秦艽、天麻、薑汁、竹瀝,血弱舌痿不能言,手足不能舉,十全大補湯, 風熱上壅,痰盛不能言,涼膈散加菖蒲、遠志、辰砂,驚痰堵塞,舌本強硬, 語言不正,正舌散加薄荷,舌麻語濇不能言,省風湯加沉香,脾緩舌強不能言, 半身不遂,解語湯,脈虛無力,加參、苓、白朮,心血衰少,驚悸不能言, 得之於暴者,祛風定志湯,血衰心失滋養,語言不出,叩之不應,十全大補加菖蒲、 遠志,痰迷心竅,昏憒口噤不能言,滌痰湯,有熱,加苓、連、薑汁、竹瀝, 舌瘖脈洪,口角流涎,喜笑不休者,導痰加白朮、苓、連、竹瀝、薑汁。

 

肥人舌根強硬,作濕痰治,瘦人舌根強硬,作心火治,雖病久正虛,不可純用補藥, 壅滯經絡中之痰火,若飲食如常,但失音不語,俗呼啞風,小續命去桂、附加菖蒲, 直中心經,啞不能言,口開面赤者,必死勿治。

 

左癱右瘓左半身不遂,或傷血,致目昏耳聵頭眩乏力,四物加羌、防、肉桂、紅花、 桃仁、生薑,病久氣虛不應,宜參歸三聖散。

 

右半身不遂,四肢無力,痰涎壅盛, 或一臂不遂,時復轉移一臂,千金附子散。

 

下半體疼重軟弱,甄權防風湯, 并用鍼灸法。

 

偏風,其脈沉細,是風與痰飲在上焦,並宜導痰湯加羌活、白朮, 不應,宜六君子湯加當歸,寒,加桂心,熱加竹瀝。

 

半身不遂,口眼喎斜, 手足戰掉,語言蹇濇,明顯風從外入,身熱無汗惡寒,宜小續命加減,自汗, 不宜服,然又有病發左半,口往右喎者,蓋大筋短縮,筋屬肝,肝病故左半身不遂, 舌筋亦短而蹇於言,左畔之小筋弛長,故口從左而喎於右,治宜從右引左, 大理右半脾胃之氣,以運出左半之熱痰虛風,當以四君子加羚羊角、柴胡、薑汁、 竹瀝,冬月稍加炮薑、熟附以從治,夏月須用知母、石膏,此正治也。

 

半身不遂而多汗神昏,痰涎上湧者,大劑參、者,補中益氣、十全大補、人參養營、 大建中選用。

 

半身不遂,骨節離解,口面喎邪,便利無度,麻黃附子湯加桂心、 乾薑、芎藭,然又有身半已上俱無恙,身半已下軟弱麻痹,小便或濇或遺, 此足三陰虛證也,當用地黃飲子補其下元,慎不可用燥濕攻痰藥,若果痰盛, 星香散、二陳湯,濕盛,薏苡仁湯,兼氣虛者,六君子湯,兼血虛者,大秦艽湯, 皆為合劑。

 

又酒濕為病作痹證,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渾似中風,舌強不正,當瀉利濕熱, 不可作風治而汗之也。

 

角弓反張風氣乘虛入於諸陽之經,則腰背反折,攣急如角弓之狀,宜小續命加減, 千金治賊風口噤,角弓反張,用倉公當歸湯,更參痙證治之。

 

四肢不舉脈緩大有力,而四肢不舉者,土太過也,當瀉其濕,胃苓湯, 脈細小無力而四肢不用者,土不及也,當補其氣,補中益氣湯隨證加減, 瘦人血枯筋急,土旺風淫者,四物湯加鈎藤、秦艽、防風,肥盛色白痰多者, 六君子加秦艽,天麻、竹瀝、薑汁。

 

麻瞀不仁虛風之證,能食麻瞀,牙關引搐,目內蠕瞤,升麻胃風湯,麻痹不仁, 鼻額間痛,唇口頰車髮際皆痛,口不可開,言語飲食妨凝,左額頰上如湖急, 手觸之則痛,此足陽明經受風,氣血凝滯不行,犀角升麻湯,一切風氣攻注, 四肢骨節疼痛,逼身頑麻,手足癱瘓,言語蹇濇,無汗氣實,烏藥順氣散, 十指井面麻瞀,乃氣虛風襲,補中期氣去白朮、當歸、橘皮加白芍、五味, 麻瞀體軟,癢起白屑,乃脾氣不榮,補中益氣加地黃、芍藥,風濕相摶, 手足麻痹者,千金排風湯,手足麻瞀,膈塞體痛,寒熱眩暈,風成為寒熱也, 千金解風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09:51:37 | 只看該作者

中風

 

表虛自汗虛風傷衛而汗出者,黃耆建中湯,陽氣虛者,加附子,若兼寒熱者, 小柴胡湯,氣虛,補中益氣湯,每夜發熱自汗,為血虛,當歸補血湯, 酒客輩多濕熱人,兼房勞汗出中風,下體多汗,不能勞,衣常濡,口乾善渴, 十全大補加熟附、防風、黃柏、澤瀉。

 

凡中風自汗而小便少者,不可藥利之, 既已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應少,若利之,使營衛枯竭,無以制火,煩熱愈甚, 當俟熱退汗止,小便自行,且此證屬陽明經,大忌利小便。

 

神氣昏冒虛火妄動,挾痰氣逆衝,心主被障,所以昏不知人,須大劑人參、芎、 歸兼柴胡、山梔,審係中在心包,而非中府,閉證而非脫證,牛黃丸,虛人, 六君子加星、香、菖、遠、竹瀝、薑汁、若狂言語亂,精神恍惚,痰涎壅盛, 導痰湯加芩、連、竹瀝、薑汁。

 

遺尿不禁脾虛下陷而膀胱不約者,補中益氣湯加益智,腎虛不能攝者,地黃飲子, 若卒中有此,兼諸惡證者,為腎絕,不治。

 

不治諸證髮直吐沬,搖頭上攛,魚口氣粗,直視,眼小目瞪,喉聲如鋸,面赤如妝, 汗出如珠,循衣摸床,神昏不語,頭面手足爪甲青黑,大吐大瀉,吐血下血, 其脈堅急躁疾短濇者,皆不治。

 

石頑曰:中風一門,為雜證開卷首義,其分經絡,定府藏,與傷寒無異, 非精達南陽至理,難以語此,如西北為真中風,東南為類中風, 又為諸病開一辨別方宜大綱,而傷寒主治,雖無一不具,未嘗昭揭其旨也, 夫水土之剛柔,非特指中風而言,當知西北為真中風一語,原是因東南水土孱弱, 雖有卒倒昏迷,皆是元氣疏豁,為虛風所襲,不可峻用祛風猛劑而設, 其西北為真中風一語,原是對待東南類中而言,以其風氣剛暴,得以直犯無禁, 則有卒然倒仆之患,未嘗言西北之人,絕無真氣之虛而中之者,內經明言陽之氣, 以天地之疾風名之,即此一語,可證風從內發,但以西北資稟剛暴,風火素盛, 加以外風猛厲易襲,所以西北中風,較之東南倍劇也,余嘗究心斯道,五十年來, 歷診西北之人,中風不少,驗其瘖痱遺尿,詎非下元之憊,而從事地黃飲、 三生飲等治乎,喎僻不遂,詎非血脈之廢,而從事建中、十全等治乎,東南類中, 豈無六經形證見於外,便溺阻隔見於內,即從事續命、三化等治乎,若通聖、愈風, 即西北真中,曾未一試也,讀古人書,須要究其綱旨,以意逆之,是謂得之, 若膠執其語,反成窒礙,豈先哲立言之過歟。

 

諸病各有經脈府藏之分,而卒然倒仆,猶須審諦,嘗攷先哲論中風, 首云中血脈則口眼喎斜,中府則肢節廢,夫肢節廢與口眼喎斜,皆屬六經形證, 若中府則有便溺阻隔之患矣,中藏則性命危,此亦不過論其大綱,中藏豈絕無可治, 而一概委之不救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09:51:55 | 只看該作者

中風

 

〔診〕石頑曰:中風之脈,皆真氣內虧,風邪得以斬關直入,即南方類中卒倒, 雖當分屬虛屬火屬痰,總由腎氣衰微,不能主持,是以脈不能沉, 隨虛風鼓激而見浮緩之象,昔人有云:中風之脈,每見沉伏, 亦有脈隨氣奔指下洪盛者,當知中風之人,皆體肥痰盛,外似有餘,中實不足, 加以房室內賊,遂致卒倒昏迷,其初中之時,周身之氣,閉滯不行,故多沉伏, 少頃氣還微省,則脈隨氣奔而見洪盛,皆風火痰濕用事也,大都中風之脈, 浮小緩弱者生,堅大急疾者危,蓋浮緩為中風之本脈,兼緊則多表邪, 兼大則多氣虛,兼遲則多虛寒,兼數則多虛熱,兼滑則多痰濕,皆為可治之脈, 惟兼濇者,為脈不應病,多為危兆,以痰證脈濇,為正氣虛衰,經絡閉滯, 難於搜滌也,所以中風之脈,最忌伏濇不調,尤忌堅大急疾,素問云:胃脈沉鼓濇, 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瘖舌轉可治, 則知堅急濇伏,皆難治之脈,況見聲瘖舌機不轉,腎氣內衰之證乎。

 

羅謙甫治太尉忠武史公,年近七旬,十月初,侍國師於聖安寺, 丈室中有煤炭火一罏在左側,遂覺左頰微汗,因左頰疏緩,被風寒客之, 左頰急而口喎於右,脈得浮緊,按之洪緩,先於左頰上灸地倉一七壯, 次灸頰車二七壯,後於左頰上熱手熨之,以秦艽升麻湯發散風寒,數服而愈。

 

趙以德治陳學士敬初,因醮事跪拜間,就倒仆,汗注如雨,診之脈大而空虛, 年當五十,新娶少婦,今又從拜跪之勞役,故陽氣暴散,急煎獨參湯, 連飲半日而汗止,神氣稍定,手足俱瘲,瘖而無聲,遂於獨參湯中加竹瀝, 開上湧之痰,次早悲哭,一日不已,因以言慰之,遂笑,復笑五七日無已時, 此哭笑為陰火動其精神魂魄之藏,相併故耳,在內經所謂五精相併者, 心火併於肺則喜,肺火併於肝則悲是也,稍加連、柏之屬瀉其火,八日笑止手動, 一月能步矣。

 

李士材治徽商汪華泉,忽然昏仆,遺尿撒手,汗出如珠,口不能言,法在不治, 然大進參、附,或救萬一,用人參三兩,熟附五錢,濃煎灌之,至晚而汗減, 再劑身體轉動,更用參、附、白朮加薑汁、竹瀝,數日漸爽,調補半年而康。

 

石頑治春榜趙明遠,平時六脈微弱,己酉九月,患類中風,經歲不痊,邀石頑診之, 其左手三部弦大而堅,知為腎藏陰傷,壯火食氣之候,且人迎斜內向寸, 又為三陽經滿,溢入陽維之脈,是不能無顛仆不仁之虞,右手三部浮緩, 而氣口以上微滑,乃頑痰湧塞於膈之象,以清陽之位而為痰氣占據,未免侵漬心主, 是以神識不清,語言錯誤也,或者以其神識不清,語言錯誤,口角常有微涎, 目睛恆不易轉,以為邪滯經絡,而用祛風導痰之藥,殊不知此本腎氣不能上通於心, 心藏虛熱生風之證,良非風燥藥所宜,或者以其小便清利倍常以為腎虛, 而用八味壯火之劑,殊不知此證雖虛,而虛陽伏於肝藏,所以陽事易舉,飲食易饑, 又非益火消陰藥所宜,或者以其向患休息久痢,大便後常有淡紅漬沬, 而用補中益氣,殊不知脾氣陷於下焦者,可用升舉之法,此陰虛久痢之餘疾, 有何清氣在下可升發乎,若用升、柴升動肝腎虛陽,鼓激膈上痰飲, 能保其不為喘脹逆滿之患乎,是升舉藥不宜輕服也,今舉河間地黃飲子助其腎, 通其心,一舉而兩得之,但不能薄滋味,遠房室,則藥雖應病,終無益於治療也, 惟智者善為調攝,為第一義。

 

又治御前侍衛金漢光如夫人,中風四肢不能舉動,喘鳴肩息,聲如拽鋸,不能著枕, 寢食俱廢者半月餘,方邀治於石頑,診其脈,右右手寸關數大,按久無力, 尺內愈虛,左手關尺弦數,按之漸小,惟寸口數盛,或時昏眩,或時煩亂, 詢其先前所用諸藥,皆二陳、導痰,雜以秦艽、天麻之類,不應,又與牛黃丸, 痰涎愈逆,危殆益甚,因疏六君子,或加膽星、竹瀝,或加黃連、當歸, 甫四劑而喘息頓除,再三劑而飲食漸進,稍堪就枕,再四劑而手足運動,十餘劑後, 屏幃之內,自可徐行矣,因思從前所用之藥,未常不合於治,但以痰涎壅盛, 不能擔當,峻用參、朮開提胃氣,徒與豁痰,中氣轉傷,是以不能奏勣耳。

 

又治漢川令顧莪在夫人,高年氣虛痰盛,邇因乃郎翰公遠任廣西府,以道遠抑鬱, 仲春十四夜,忽然下體墮床,便舌強不語,肢體不遂,以是日曾食濕麪, 諸醫群議消導,消導不應,轉增困憊,人事不省,頭項腫脹,事在危急, 急邀石頑診之,六脉皆虛濡無力,諸醫尚謂大便六七日不通,擬用攻下,余謂之曰: 脈無實結,何可妄攻,莪在喬梓,皆言素有脾約,大便常五七日一行,而艱苦異常, 乃令先小試糜飲,以流動腸胃之樞機,日進六君子湯,每服用參二錢,煎成燉熱, 分三次服,四劑後,自能轉側,大便自通,再四劑,手足便利,自能起坐, 數日之間,倩人扶掖徐行,因切囑其左右謹防,毋使步履有失,以其氣虛痰盛, 不得不防杜將來耳。

 

又治松陵沈雲步先生,解組歸林,以素稟多痰,恆有麻木之患,防微杜漸, 不無類中之虞,乃謀治於石頑,為疏六君子湯,服之頗驗,而性不喜藥,入秋已來, 漸覺肢體不遂,復邀診治,脈軟滑中有微結之象,仍以前方除去橘皮,加歸、耆、 巴戟,平調半月而安,然此證首在節慎起居,方能永保貞固,殊非藥力可圖萬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09:52:11 | 只看該作者

卷二

 

諸傷門

 

傷寒

 

傷寒雜病,世分兩途,傷寒以攻邪為務,雜病以調養為先,則知工傷寒者, 胸中執一汗下和解之法,別無顧慮正氣之念矣,雜病家寧有攻邪之證耶, 袛緣膠執己見,不能圓通,以致傷寒一切虛證壞證,不敢用補,雜病一切表證實證, 不敢用攻,舉俗所見皆然,病家亦寧死無怨,良由聖教久湮,邪說橫行之故, 是不得不以傷寒入門見證定名真訣,一句喝破,令雜病家粗知分經辨府, 不致妄為舉措,寧無小補於世哉,姑以陰陽傳中冬溫溫熱時行大綱,辨述如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09:52:28 | 只看該作者

陰陽傳中

 

如交霜降節後,有病發熱頭痛,自汗,脈浮緩者,風傷衛證也, 以風為陽邪,故只傷於衛分,衛傷,所以腠理疏,汗自出,身不疼,氣不喘, 脈亦不緊,如見惡寒發熱頭疼,骨節痛,無汗而喘,脈浮緊者,寒傷營證也, 以寒為陰邪,故直傷於營分,營傷,所以腠理固閉,無汗而喘,身疼骨節痛, 而脈不柔和,如見發熱惡寒,頭痛身疼,汗不得出而煩躁,脈浮緊者, 風寒併傷營衛也,以風為陽邪,無竅不入,風性善動,法當有汗,寒為陰邪, 萬類固閉,寒氣歛束,鬱遏腠理,所以不得外泄,熱勢反蒸於裏而發煩躁也, 上皆太陽經初病見證,有桂枝、麻黃、青龍鼎峙三法。

 

若交陽明之經,則惡寒皆除, 但壯熱自汗而脈浮數,以陽明內達於胃,多氣多血,邪入其經,蒸動水穀之氣, 故皆有汗,但以能食為陽邪屬風,不能食為陰邪屬寒辨之。

 

若交少陽之經, 則往來寒熱,口苦脇痛,以其經居表裏之半,邪欲入則寒,正與爭則熱, 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

 

至其傳變,雖有次第,本無定矩, 有循經而傳者,有越經而傳者,有傳偏六經者,有傳至二三經而止者,有犯本者, 有入府者,有邪在太陽不傳陽明之經即入陽明之府者,有陽明經府相傳者, 有從少陽經傳入陽明府者,所以仲景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之異,或云: 少陽無逆傳陽明之理,殊不知胃為十二經之總司,經經交貫,且少陽之經在外, 而陽明之府在內,何逆之有,至若傳入陰經,亦有轉入胃府而成下證者, 太陰藏府相連,移寒移熱最易,少陰亦有下利清水色純青,心下痛,口乾燥者, 厥陰亦有下利讝語者,此皆陰經入府之證, 少陰更有移熱膀胱之府一身手足盡熱小便血者,厥陰亦有轉出少陽嘔而發熱者, 二經接壤故也,又有轉出太陽表證者,如下利後,清便自調,身疼痛, 此陰盡復陽也。

 

夫所謂犯本者,太陽經邪入膀胱之本,如煩渴引飲,水入即吐, 小便不利者,風傷衛之犯本也,如熱結膀胱,其入如狂,或下血者, 此寒傷營之犯本也,所以仲景有五苓、桃核承氣之分。

 

邪熱入胃, 則當詳三陽明之原,而與三承氣緩急分治,蓋陽明居中,萬物所歸,無所復傳, 至此悉宜攻下,但須俟結定,則熱邪盡歸於胃,然後下之,若結未定而下早, 則有結胸痞鞕挾熱利等證,以邪熱歸併中土未盡,乘機內入而為變矣, 故傷寒家有汗不厭早,下不厭遲,發表不開,不可攻裏之戒。

 

邪在少陽,入犯膽府,則胸滿驚煩,小便不利,一身盡重不可轉側,或入血室, 則晝日明了,夜則讝語如見鬼狀,皆宜按證求治,但此經之要,全重在於胃氣, 所以小柴胡中必用人參,仲景云: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之語, 乃一經之要旨也。

 

至傳三陰,太陰則腹滿時痛,少陰則腹痛自利下重,小便不利, 甚則口燥心下痛,厥陰則寒熱交錯,寒多熱少則病進,熱多寒少則病退, 大抵少陰傳經熱邪,必從太陰而入,厥陰必從少陰而入, 非若陰證有一入大陽不作鬱熱便入少陰之理,當知傷寒傳經之證,皆是熱邪, 經中邪盛而溢入奇經,故其傳皆從陽維而傳布三陽,陰維而傳布三陰, 與十二經藏府相貫之次第無預也,其邪必從太陽經始,以冬時寒水司令, 故無先犯他經之理,但有他經本虛,或為合病,或為越經或陷此經不復他傳, 非若感冒非時寒疫之三陽混雜也,大抵寒疫多發於春時,春則少陽司令,風木之邪, 必先少陽,而太陽陽明在外,病則三經俱受,以是治感冒之方,若香蘇、芎蘇、 參蘇、正氣、十神之類,皆三經雜用不分耳,試觀夏暑必傷心包,秋燥必傷肺絡, 總不離於司運之主令也。

 

其有誤治而成壞證者,證類多端,未能悉舉, 即如結胸痞滿,良由誤下表邪內陷,故脈必有一部見浮,蓋寒傷營,營屬血, 而鞕痛者為結胸,風傷衛,衛屬氣,而不痛者為痞滿,然痞滿之基, 多由其人痰濕內蘊,非若結胸之必因下早而陽邪內陷,此大小陷胸、 五種瀉心分司結胸痞滿諸治也,至於懊憹諸證,無結可攻,無痞可散, 惟梔子豉湯可以開發虛人內陷之表邪,一湧而迅掃無餘,即勞復食復, 但於方中加枳實一味,其溫熱時行,亦可取法乎此也。

 

至於陰證,既無熱邪氣蒸, 萬無傳經之理,即有陰邪,陰主靜,斷不能傳,原其受病,必先少陰, 或形寒飲冷傷脾,則入太陰有之,其厥陰之證,無不由少陰而病, 所以少陰溫經之藥,峻用薑、附、四逆,厥陰風木之藏,內伏真火,雖有陰寒, 不過萸、桂之屬,若當歸四逆加吳茱換肉桂足矣,不必薑、附也,然仲景厥陰例中, 非無四逆等治也,當知厥陰之寒,皆是由少陰虛寒而來,故用薑、附合少陰而溫之, 所謂腎肝同治也,即太陰未嘗不用四逆也,亦是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致病, 故必兼溫少陰,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

 

夫治傷寒之法,全在得其綱領,邪在三陽, 則當辨其經府,病入三陰,則當分其傳中,蓋經屬表,宜從外解,府屬裏, 必須攻下而除,傳屬熱,雖有陽極似陰,厥逆自利等證,但須審先前曾發熱頭痛, 至四五日或數日而見厥利者,皆陽邪亢極,厥深熱深之證,急當清理其內, 誤與溫藥必死,但清之有方,須知陽極似陰之證,其人根氣必虛,即與救熱存陰, 須防熱去寒起,間有發汗太過而成亡陽之候,亦有攻下太過而陰陽俱脫者, 不妨稍用溫補,然脫止陽回,即當易轍,不可過劑以秏其津, 況此證與真陰受病不同。

 

中屬寒,雖有陰極似陽,發熱躁悶等證, 但須審初病不發熱無頭痛,便嘔吐清水,踡臥足冷,自利腹痛,脈來小弱, 至四五日或六七日,反見大熱躁亂,欲坐臥泥水中,渴欲飲水而不能下喉, 脈虛大不能鼓激者,此陰盛格陽之假熱,陽欲脫亡之兆,峻用參、附無疑。

 

有卒暴中寒,厥冷不省者,此真陽大虛,寒邪斬關直入之候,丹溪所謂一身受邪, 難分經絡是也,非頻進白通、通脈不能挽回。

 

更有少陰中風,雖不發熱, 亦無自汗厥冷嘔吐下利等證,但覺胸中痞滿不安,不時心懸若饑,自言腹滿, 他人按之不滿,手足自溫,六脈小弱而微浮者,此為陰經陽邪,人罕能識, 惟宜黃耆建中稍加人參、熟附溫散其邪,若挾飲食,則氣口濇滯, 亦有模糊糊不清者,當與枳實理中,手足微冷,加附子,若誤與發散,必死, 破氣寬中,亦死,消剋攻下,亦死,若峻用四逆,傷犯真陰,多有咳逆血溢之虞, 此證初時不以為意,每每委之庸師,所以犯之百無一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09:52:48 | 只看該作者

冬溫

 

冬時天氣大暖,而見發熱咳嗽者,此為冬溫,以伏藏之令而反陽氣大泄, 少陰不藏,非時不正之氣,得以入傷少陰之經,陽氣發外,所以發熱,熱邪傷氣, 所以咳嗽,其經上循喉嚨,所以喉腫,下循腹裏,所以感之深者,則自利也, 冬溫本秋燥之餘氣,故咽乾痰結,甚則見血,與傷風之一咳其痰即應不同, 咳則顱脹者,火氣上逆也,咳甚則藏府引痛者,火氣內鬱也,其脈或虛緩, 或虛大無力,亦有小弱者,熱邪傷氣故也,若腎氣本虛,則尺中微弦, 暮則微寒發熱,素常氣虛,則氣口虛大,身熱手足微冷,或有先傷冬溫,更加暴寒, 寒鬱熱邪,則壯熱頭痛,自汗喘咳,脈來浮,舉則微弦,中候則軟滑,重按則少力, 雖有風寒,不可妄用風藥升舉其邪,輕則熱愈甚而咳愈劇,重則變風溫灼熱而死, 亦不可用辛散,多致咽喉不利,唾膿血,痰中見血,甚則血溢血泄,發斑狐惑, 往往不救,又不可用耗氣藥,多至咳劇痛引周身,面熱足冷而致危候, 惟宜加減葱白香豉湯調之,兼有風寒外襲,則加羌活、紫蘇,寒邪盛極而發煩燥者, 但於前藥中稍加麻黃五七分、石膏錢許,或萎蕤湯本方主之,緣此證見於冬時, 舉世醫流,莫不以傷寒目之,而與發散致夭枉者不可枚舉,曷知西北二方, 患真中風傷寒者最多,患冬溫者絕少,間有傷於火炕者,亦有傷於火而復傷於寒者, 可與越婢湯、桂枝二越婢一湯,以其地厚質實,可勝攻伐,非若東南之稟氣孱弱也, 至如大嶺以南,陽氣常泄之地,但有瘴癘之毒,絕無傷寒之患,即使客遊他處, 感冒風寒,僅可藿香正氣之類,若麻黃、青龍,絕不可犯, 誤用而發動身中素蘊瘴濕,則壯熱不止,每致殞命,不可不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09:58:09 | 只看該作者

溫病

 

有冬時觸犯邪氣,伏於經中,至春分前後,乘陽氣發動而為溫病, 素問所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是也,其證不惡寒,但惡熱而大渴, 其脈多數盛而渾渾不清,越人所謂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 絕不似傷寒浮緊之狀,且右尺與氣口,必倍於人迎,信非人迎緊盛之比, 此證大忘發汗,若誤與表散,必躁熱無汗,悶亂不寧而死,以其邪伏經中, 日久皆從火化而發,其熱自內達外,必用辛涼以化在表之熱,苦寒以泄在裡之熱, 內氣一通,自能作汗,有服承氣,大汗淋漓而愈者,有大渴飲水, 通身汗出而熱頓除者,有渾身壯熱,服黃芩湯、葱白香豉湯得汗而解者, 有發熱自利,服葛根黃芩黃連湯而愈者,有舌乾便秘,服涼膈散而安者, 故古諺有溫熱病誤下不為大害,誤汗為害。

 

有非時寒疫,間雜其間,不可不審諦明白而為治療,蓋暴感風寒之證, 初時畏寒不渴,至二三日,熱邪傷耗津液方渴, 與溫病熱病之一病便昏昏不爽大熱煩渴不同,其脈多浮盛而見於左手, 與病溫之右脈數盛亦異,若兼右脈滑盛,或濇滯模糊者,必停飲食之故,故治寒疫, 當先發散為主,即有宿滯,兼與橘、半、枳、朴,不得濫用裡藥, 倘邪未入裡而誤與攻下,不無引賊破家之虞,故其治與伏氣迴乎不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09:58:35 | 只看該作者

熱病

 

伏氣之發於夏至後者,熱病也,其邪乘夏火鬱發,從少陰蒸遍三陽, 與傷寒之逐經傳變不同,亦有兼中暍而發者,其治與中暍無異,暍雖熱毒暴中, 皆緣熱耗腎水,汗傷胃汁,火迫心包,故用白虎之知母以淨少陰之源, 石膏以化胃府之熱,甘草、粳米護心包而保肺胃之氣,與熱病之邪伏少陰, 熱傷胃汁,火迫心包不殊,故可異病同治而熱邪皆得渙散也,若熱毒亢極不解, 腹滿氣盛者,涼膈、雙解、承氣、解毒,兼苦燥而攻之,或三黃、石膏、 槴子豉湯汗之,用法不峻,投劑不猛,必不應手,非如傷寒, 待陽明胃實而後可攻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09:58:59 | 只看該作者

時行

 

時行疫癘,非常有之病,或數年一發,或數十年一發, 多發於饑饉兵荒之後,發則一方之內,沿門闔境,老幼皆然,此大疫也, 亦有一隅偶見數家,或一家止一二人或三五人,病證皆同者,此常疫也, 即如痘麻斑之類,或越一二年,或三五年一見,非若大疫之盛行, 所以人不加察耳,即如軟腳瘟證,醫者皆以腳氣目之,捻頸瘟證, 醫者皆以喉痹目之,絞腸瘟證,醫者皆以臭毒目之,楊梅瘟證,醫者皆以丹腫目之, 黑骨瘟證,醫者皆以中毒目之,瓜瓤瘟證,醫者皆以蓄血傷寒目之, 惟疙瘩瘟之闔門暴發暴死,大頭瘟之驟脹熱蒸,穢氣遍充,不敢妄加名目也, 其常疫之氣,皆是濕土之邪鬱發,治宜表裡分解,隨邪氣所在而攻之,孫真人云: 疫氣傷寒,三日以前不解,葱白香豉湯加童便熱服汗之,不汗,少頃更服, 以汗出熱除為度,三服不解而脈浮,尚屬表證,則用白虎,見裡證則宜承氣,解毒, 表裡不分,則宜涼膈、雙解,汗下後復見表證,再與白虎,復見裡證,更與承氣, 表裡勢熱,則宜三黃石膏、三黃槴子豉湯汗之,有汗下三四次而熱除者, 有熱除後忽復壯熱,不妨再汗再下,若見脈證皆虛,法無更攻之理, 惟與清熱解毒湯,人中黃丸、人中黃散之屬調之,非如傷寒有下早變證之慮, 亦非溫熱不可頻下之比,大率以熱除邪盡為度,不當牽制其虛也,惟下元虛人, 非生料六味補其真陰,則不能化其餘熱,又不可拘於上說也,至於大疫, 則一時詳一時之證,一方用一方之法,難可預為擬議也,以上所述, 不過為雜病家開一辨證法門,其間肯綮,不遑繁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09:59:13 | 只看該作者

傷寒

 

湖廣禮部主事范求先諱克誠,寓金閶之石窩菴,患寒傷營證,惡寒三日不止, 先曾用過發散藥二劑,第七日躁擾不寧,六脈不至,手足厥逆,其同寓目科方耀珍, 邀石頑診之,獨左寸厥厥動搖,知是欲作戰汗之候,令勿服藥, 但與熱薑湯助其作汗,若誤服藥,必熱不止,後數日枉駕謝別,詢之,果如所言, 不藥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09:59:25 | 只看該作者

傷寒

 

一童姓者,伏氣發於盛暑,其子跪請求治,診時大發躁擾,脈皆洪盛而躁, 其婦云大渴索水二日,不敢與飲,故發狂亂,因令速與,連進二盞,稍寧, 少頃復索,又與一大盞,放盞,通身大汗,安睡熱除,不煩湯藥而愈, 同時有西客二人寓毛家,亦患此證,皆與水而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09:59:51 | 只看該作者

傷寒

 

文學范鉉甫孫振麟,於大暑中患厥冷自利,六脈弦細芤遲,而按之欲絕,舌色淡白, 中心黑潤無胎,口鼻氣息微冷,陽縮入腹,而精滑如冰,問其所起之由, 因臥地晝寢受寒,是夜連走精二度,忽覺顱脹如山,坐起暈倒,便四肢厥逆, 腹痛自利,胸中兀兀欲吐,口中喃喃妄言,與濕溫之證不殊,醫者誤為停食感冒, 而與發散消導藥一劑,服後胸前頭項汗出如漉,背上愈加畏寒,而下體如冰, 一日昏憒數次,此陰寒挾暑,入中手足少陰之候,緣腎中真陽虛極,所以不能發熱, 遂擬四逆加人參湯,方用人參一兩,熟附三錢,炮薑二錢,炙甘草二錢,晝夜兼進, 三日中進六劑,厥定第四日寅刻陽回,是日悉屏薑附,改用保元,方用人參五錢, 黃耆三錢,炙甘草二錢,加麥門冬二錢,五味子一錢,清肅膈上之虛陽,四劑食進, 改用生料六味加麥冬、五味,每服用熟地八錢,以救下焦將竭之水,使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0:00:19 | 只看該作者

傷寒

 

徐君育素稟陰虛多火,且有脾約便血證,十月間患冬溫發熱咽痛,里醫用麻黃、 杏仁、半夏、枳、橘之屬,遂喘逆倚息不得臥,聲颯如啞,頭面赤熱,手足逆冷, 右手寸關虛大微數,此熱傷手太陰氣分也,與萎蕤,甘草等藥不應, 為製豬膚湯一甌,令隔湯燉熱,不時挑服,三日聲清,終劑而痛如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0:00:46 | 只看該作者

傷寒

 

國學鄭墨林夫人,素有便紅,懷妊七月,正肺氣養胎時,而患冬溫咳嗷,咽痛如刺, 下血如崩,脈較平時反覺小弱而數,此熱傷手太陰血分也,與黃連阿膠湯二劑, 血止,後去黃連加萎蕤、桔梗、人中黃,四劑而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0:00:58 | 只看該作者

傷寒

 

太倉州尊陳鹿屏夫人,素患虛羸骨蒸,經閉少食,偶感風熱咳嗽,向來調治之醫, 誤進滋陰清肺藥二劑,遂昏熱痞悶異常,邀石頑診之,脈見人迎虛數而氣口濡細, 寸口瞥瞥而兩尺搏指,此肝血與胃氣皆虛,復感風熱之象,與加減葱白香豉湯, 一服熱除痞止,但咳則頭面微汗,更與小劑保元湯調之而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0 08:27 , Processed in 0.21875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