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氏醫通】

 關閉 [複製鏈接]
241#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22:20 | 只看該作者

嘔苦

 

邪在膽經。木善上乘於胃。吐則逆而膽汁上溢。所以嘔苦也。

 

宜吳茱萸、黃連、茯苓、澤瀉、生薑。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小柴胡湯。胃氣逆則嘔苦。吳茱萸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2#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22:32 | 只看該作者

中酸

 

濕熱鬱積於肝。肝火逆上。伏於肺胃之間。飲食入胃。被濕鬱遏。不得傳化。故作中酸。所謂曲直作酸是也。

 

佐金丸。薛立齋云。吞酸噯腐。多屬脾虛木旺。證多面色痿黃。胸膈不利舉。世好用清氣化痰之藥。多致大便不實。食少體倦而危。當用六君子加炮薑、木香、吳茱萸。 脾腎俱虛。六君子加肉豆蔻、補骨脂。中氣虛弱者。

 

理中東加吳茱萸。鬱火。連理湯。不應。補中益氣加木香、炮薑。送佐金丸。中氣虛寒。必加附子。

 

或附子理中湯。無有不愈。

 

凡中酸不宜食黏滑油膩者。

 

謂氣不通暢也。

 

宜食疏淡諸物。使氣通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3#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22:43 | 只看該作者

吐酸

 

內經以諸嘔吐酸。皆屬於熱。東垣又以為寒者。

 

何也。

 

若胃中濕氣鬱而成積。則濕中生熱。從木化而為吐酸。久而不化。肝木日肆。胃土日衰。當平肝扶胃。逍遙散服佐金丸。若宿食滯於中脘。平胃散加白豆蔻、藿香、砂仁、神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22:53 | 只看該作者

嘔水

 

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

 

名曰水逆。五苓散。氣虛。四君子去甘草。加枳、橘、生薑。 不應。六君子換赤茯苓。用伏龍肝煮湯。澄清代水煎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5#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23:05 | 只看該作者

吐沫

 

胃中虛寒不能約束津液。故吐涎沫。宜六君子加益智、生薑。

 

或理中東加益智以收攝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6#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23:14 | 只看該作者

吐蛔

 

(音回) 吐蛔有寒有熱。有寒熱交錯。寒則手足厥逆。吐出之蛔色淡白者。

 

理中東加烏梅、黃連、蜀椒。甚則蛔死而形扁者危矣。

 

熱則蛔色赤而多。且跳動不已。安蛔丸主之。

 

寒熱交錯。則病者靜而復時煩。得食而嘔。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烏梅丸主之。

 

大抵吐蛔。寒熱交錯者多。方中都用川椒、黃連、烏梅之類。蓋蛔聞酸則靜。得苦則安。遇辣則伏而不動也。

 

若誤服消克及攻蟲諸藥。不應。甘草粉蜜湯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7#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23:30 | 只看該作者

吐蛔

 

石頑曰。夫病有不見經論之異證。則其治亦必有不由繩墨之異法。

 

如王御九仲君。因驚恐受病。時方晚 。即兀兀欲吐而不得出。遂絕粒不食。

 

而起居自如。半月以來。醫禱不靈。舉家無措。向後醇酒膏粱。略無陰礙。惟是穀氣毫不可犯。犯之輒嘔。吳中名師從未有一識其為何病者。

 

然各逞臆見。補瀉雜陳。丹方迭進。牛黃、狗寶、虎 、貓胞。總無交涉。兩三月來。濕面亦得相安。但完穀一試。雖極糜爛。立時返出。延及八月。莫可誰何。偶遇一人謂言。

 

此病非藥可除。 合用生鵝血。乘熱飲之。

 

一服便安。

 

此雖未見於方書。揆之於理。諒無妨礙。一陽之夜。遂宰一鵝。取血熱飲。下咽 有聲。忍之再三。少頃嘔出瘀血升許。中有血塊數枚。是夜小試稀糜。竟不吐出。其後漸能用飯。從少至多。無藉湯藥而安。常思此病之不可解者。

 

胃既不安稼澀。何反勝任血肉之味。今飲鵝血。嘔出宿瘀頓愈。因考本草言。鵝性涼。利五臟。千金方云。射工毒蟲。鵝能食之。

 

可知其有祛風殺蟲。解毒散血之功也。

 

今用其血以開其結。確有至理。逆推受病之源。原因驚恐所致。驚則氣亂。載血上逆。

 

而兀兀欲吐。若彼時吐出。卻無菀積於中。胃氣阻逆之患矣。

 

胃氣阻逆。穀神得不困憊乎。

 

其血肉可啖者。

 

正賴脂膏。

 

以攸利臟腑之氣也。

 

然臟腑之氣。非穀不安。

 

而安穀全賴乎血。血者。

 

神氣也。

 

故取善消穀氣之血。乘其生氣未離。是可直透關鑰引領宿積之瘀。一涌而胸次蕩然。雖屬尋常食品。

 

而涼利五臟之功。洵不尋常。先是有人患此。絕粒三載。得此頓愈。其後中翰金淳還公郎。太史韓慕廬東坦。咸賴此霍然。遠近相傳。

 

凡噎膈嘔逆。用之輒效。當知噎膈嘔逆。雖屬胃中血枯。若中無瘀結。何致捍格不入。故取同氣相感之力。一涌而蕩散無余。真補中寓瀉之良法。 詳鵝血可以激發胃中宿滯。則生鴨血未為不可。生黃牛血亦未為不可。總取以血攻血。

 

而無峻攻傷胃之虞。昔喬三余治一總戎。患噎膈。百藥不應。喬以法激之。

 

嘔出瘀積數升而安。喻嘉言治一血蟲。用法激之上涌。然後用藥。法皆秘而不宣。由是類推。可以默識其旨。

 

此與勞傷吐血之日宰鴨血。沖熱酒服。同源異 。深得肘後經奧旨。足補夏子益奇方之未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8#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23:40 | 只看該作者

吐蛔

 

虞恆德治一中年婦。產後傷食。致脾虛不納穀。四十余日。聞穀氣則惡心。聞藥氣則嘔逆。 用異功散加藿香、砂仁、神麯、陳倉米。先以順流水煎沸。調伏龍肝。攪渾澄清取二盞。加薑、棗煎服。遂不吐。別以陳倉米煎湯。時時咽之。

 

服前藥二三劑漸安。 薛立齋治一婦。年三十余。忽不進飲食。日飲清茶三五碗。少用水果。經三年矣。

 

經水過期而少。

 

此思虛傷脾。脾氣鬱結所致。用歸脾東加吳茱萸。不數劑而飲食如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9#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24:25 | 只看該作者

吐蛔

 

又治一婦。因肝脾鬱滯。

 

而不飲食二年。面部微黃浮腫。仍能步履。但肢體倦怠。肝脾二脈浮弦。按之微而結滯。用六君子加吳茱萸。下痰積甚多。飲食頓進。形體始瘦。臥床月余。仍以六君子加減。調理而安。 周慎齋治一人。飲食如常。每遇子時即吐。大便秘。詢其人必有苦慮憂思。脾氣鬱結。故幽門不通。宜扶脾開竅為主。用人參、白朮以蒼朮拌炒、茯苓各一錢。炙甘草五分。附子煮烏藥三分。水煎服愈。 石頑療吳江署篆張公。年壯體豐。恆有嘔逆痰涎之恙。六脈每帶濡滑。惟二陳加枳、朮、石斛輩。服之應手。良由政務繁冗。心力俱勞所致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0#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24:43 | 只看該作者

霍亂

 

(干霍亂、吐利) 經云。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行。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腸胃。則為霍亂。厥氣上逆則霍亂。 傷寒吐利。由邪氣所傷。霍亂吐利。由飲食所傷。其有兼傷寒之邪。內外不和。加之頭痛發熱而吐利者。

 

是傷寒霍亂也。

 

原仲景之意。豈非在飲食。

 

如為是病。彼以寒邪傳入下焦。胃氣因之不和。陰陽痞膈者。

 

安得不有以致之乎。

 

不然。何以用理中、四逆治之耶。

 

此病多發於夏秋之交。

 

在寒月亦間有之。

 

昔人云。多由伏暑所致。然亦未必皆爾。大抵濕土為風木所克則為是證。 故嘔吐瀉泄者。

 

濕土之變也。

 

轉筋者。

 

風木之變也。

 

合諸論而求之始為活法。然多有郁結傷脾。 飲食停滯。一時停塞。氣不升降而然。夏月霍亂吐瀉作渴。胃苓東加半夏、藿香。面赤口乾。加炒川連。春夏秋三時。飲食後觸冒暴寒成此證者。

 

藿香正氣散。若吐利轉筋。為風木行脾。平胃散加木瓜。夏秋感冒。吐瀉霍亂。六和湯為要藥。身熱煩渴。氣粗喘悶。

 

或吐瀉厥逆躁擾者。

 

此傷暑霍亂。宜香薷飲沉冷服。甚則手足厥逆少氣。唇面爪甲皆青。六脈俱伏。

 

而吐出酸穢。瀉下臭惡。便溺黃赤者。

 

此火伏於厥陰也。

 

為熱極似陰之候。急作地漿。煎竹葉石膏湯。誤作寒治必死。夏秋霍亂。多食冷水瓜果所致。宜木香、藿香、陳皮、厚朴、蘇葉、生薑。四肢重著。骨節煩疼。

 

此兼濕也。

 

二朮、二苓、厚朴、陳皮、澤瀉。七情郁結。宜烏藥、香附、木香、厚朴、枳殼、陳皮、紫蘇。夏秋之交。傷暑霍亂。大忌朮、附、薑、桂種種燥熱之藥。誤服必死。

 

凡夏秋霍亂。有一毫口渴。 即是伏熱。不可用溫理脾胃藥。

 

如燥渴小便不利。五苓散為主。本方中肉桂亦宜酌用。惟泄瀉不渴。二便清利。不甚臭穢者。

 

方可用理中溫之。

 

吐瀉不止。元氣耗散。病勢危篤。

 

或水粒不入。 或口渴喜冷。

 

或惡寒戰栗。手足逆冷。

 

或發熱煩躁。揭去衣被。

 

此內虛陰盛。不可以其喜冷去被為熱。宜理中湯。甚則四逆湯。加食鹽少許。若暴瀉如水。周身汗出盡冷。脈弱不能言語。急投漿水散。並須冷服。若冒暑伏熱。腹痛作瀉。

 

或利或嘔者。

 

木瓜、吳茱萸。食鹽同炒。煎湯溫服。 胎前產後霍亂。另詳本門。

 

凡霍亂新定。周時內慎勿便與穀氣。多致殺人。

 

以胃氣反逆。不能平復也。

 

如吐瀉已多。元氣耗極。審無邪者。

 

方與米飲補養。舉世治霍亂吐利。不問虛實寒熱。概用藿香正氣。不知此方專主胃氣不和。陰陽錯亂。

 

或夏秋寒熱交加。飲食冷熱並進。及水土不伏之吐利霍亂。固為合劑。

 

如見厥逆冷汗。虛煩喘噦。面赤戴陽。脈來虛微。弦細無力。

 

此脾腎俱虛。火衰不能生土。虛陽失守之候。

 

在嚴冬見之。

 

尤為最劇。猛進理中、四逆。尚恐不救。況堪從事藿香正氣等耗氣之劑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1#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25:01 | 只看該作者

霍亂

 

〔診〕脈伏或微澀者霍亂。脈長為陽明本病。霍亂脈洪大吉。虛微遲細兼喘者凶。氣口脈滑。乃膈間有宿食。雖吐猶當以鹽湯探吐之。

 

吐盡。用和中藥。

 

凡吐瀉脈見結促代伏。皆不可便斷為死。霍亂之後。陽氣已脫。

 

或遺尿不知。

 

或氣怯不語。

 

或膏汗如珠。

 

如躁欲入水。

 

或四肢不收。舌卷囊縮。皆為死候。 干霍亂 心腹脹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煩躁悶亂。俗名攪腸痧。

 

此土鬱不能發泄。火熱內熾。陰陽不交之故。

 

或問方論皆言宿食與寒氣相搏。何以獨指為火耶。曰。昏亂躁悶。非諸躁狂越之屬火者乎。

 

每致急死。非暴病暴死之屬火者乎。

 

但攻之太過則脾愈虛。溫之太過則火愈熾。 寒之太過則反捍格。須反佐以治。然後火可散耳。古法有鹽煎童便。非但用之降火。且兼取其行血。不可廢也。

 

一法。

 

以鹽湯探吐。並用鹽填臍中。

 

以艾灸二七壯屢效。 吐利 吐利者。

 

言嘔吐而利是也。

 

上吐下利。煩擾躁亂。乃謂之霍亂。與但稱吐利者有異。 蓋暴於旦夕者為霍亂。可延至數日者為吐利耳。有吐瀉及痢疾。進湯藥太驟。

 

以致嘔逆。二陳加豆蔻、砂仁。甚則加沉香。有熱。加薑汁炒川連。乾嘔而利者。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上吐下瀉不止。當渴而反不渴。脈微細而弱者。

 

理中湯。

 

或渴不能飲。脈細數。連理湯。夏月泄瀉。

 

或嘔吐。 生薑汁調天水散。有痰積泄利不止。甚則嘔而欲吐。利下不能飲食。由風痰羈絆脾胃之間。導痰東加羌、防。瀉屬脾。宜升胃。補中益氣湯。吐屬胃。宜醒脾。六君子加香、砂。吐瀉並作。宜升胃醒脾。二湯各半和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2#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25:16 | 只看該作者

關格

 

靈樞云。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營也。

 

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營也。

 

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營。故曰關格。關格者。

 

不得盡期而死也。

 

陰陽易位。病名關格。多不可治。若邪氣留著而致者。

 

猶可治之。

 

舌上苔白而水漿不下曰格。 格則吐逆。熱在丹田。小便不過曰關。關則不得小便。必用吐以提其氣之捍格。不必在出痰也。

 

鹽湯探吐。並以牙皂湯浴其小腹及陰。

 

或以鹽熨臍中俱妙。有痰宜吐者。

 

二陳湯探吐之。

 

吐中便有升降。有中氣虛不運者。

 

補氣藥中升降。先以四君子換參蘆探吐。後用人參散、柏子仁湯調理。 脈沉細。手足厥冷者。

 

既濟丸。勞役後氣虛不運者。

 

補中益氣東加木香、檳榔。心脾疼後。小便不通。皆是痰隔於中焦。氣滯於下焦。二陳加木通、枳殼。服後探吐之。

 

寒在上。熱在下。黃連湯。桂枝易肉桂。熱在上。寒在下。生料八味丸。加牛膝、車前。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3#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25:40 | 只看該作者

關格

 

石頑曰。按內經所言。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是以陽經取決於人迎。陰經取決於寸口也。

 

越人云。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仲景亦謂在尺為關。

 

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皆以陽分取決於寸口。陰分取決於尺內也。

 

所以難經又言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仲景又有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則知關格之脈證不一也。

 

而馬仲化釋內經謂關格之義。非隔食癃閉之證。 而張介賓類經。直將越人仲景之言。一概非之。

 

獨執人迎在頸。為陽明之表脈。遂詆東垣丹溪。 皆仍叔和脈經。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之謬。嗚呼。

 

內經固為聖經。確宜遵從。

 

而越人仲景之書。 未常不為聖經也。

 

蓋人迎氣口。所以分表裡之陰陽。寸口尺內。所以分上下之陰陽也。

 

人一身表裡上下之氣化。皆肺所司。血脈皆心所主。故凡氣血之盛衰。靡不變見於氣口。氣口實為肺經之一脈。不過分其部位。

 

以候他臟之氣耳。即如仲景所指。趺陽少陰雖主於足。然未嘗不於關尺推之。

 

則內經所言人迎氣口。候之左右。

 

亦無不可也。

 

醫道貴乎圓通。若執中無權。猶執一也。

 

故釋內經之關格。但當言是表裡陰陽否絕之候。不當與上吐下閉之關格混同立論則可。若言上吐下閉。當稱隔食癃閉。不得名為關格則不可。

 

或言關格之證。其脈未必皆然則可。若言關格之脈。必無在尺在寸之分則不可。試觀仲景趺陽脈伏而澀。

 

亦主關格。

 

又有上微頭小者。

 

則汗出。下微本大者。

 

則為關格不通等例。其義自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4#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26:09 | 只看該作者

呃逆

 

(噫氣、諸逆衝上) 劉宗濃曰。呃逆有虛有實。有火有痰有水氣。不可專作寒論。蓋傷寒發汗吐下後。與瀉利日久。及大病後。婦人產後有此證。皆屬脾胃大虛。若因痰水停積心下。

 

或因暴怒氣逆痰厥。

 

或傷寒熱病失下。則皆屬熱也。

 

夫水性潤下。火性炎上。今其氣自下衝上。非火而何。大抵治法。虛則補之。

 

虛中須分寒熱。

 

如因汗吐下後。誤服寒涼過多。當溫補之。

 

如脾胃陰虛。火逆上衝。當平補之。

 

挾熱者。

 

當涼補之。

 

若實者。

 

如傷寒失下。地道不通。因而呃逆。當寒下之。

 

如痰飲停蓄。

 

或暴怒氣逆痰厥。

 

此等必形氣俱實。別無惡候。隨其邪之所在。涌之泄之。

 

清之利之。

 

胃虛木挾相火。直沖清道而上者。

 

異功散加肉桂。甚則加黃柏、附子。送六味丸。吐利後。胃氣虛寒者。

 

理中東加附子、丁香、柿蒂。吐利後。胃虛熱者。

 

橘皮竹茹湯。呃逆嘔吐多者。

 

屬胃虛有痰。 半夏、茯苓、生薑。兼食結痰積則膈間飽悶。枳、朮、半夏、生薑。平人飲熱湯及食椒、薑即呃者。

 

此胃中有寒痰死血也。

 

死血。用韭汁、童便下越曲丸。虛人、用理中東加蓬朮、桃仁。痰。 加茯苓、半夏。蓋呃逆皆是寒熱錯亂。二氣相搏使然。故治亦多用寒熱相兼之劑。

 

如丁香、柿蒂並投之類。試觀平人冷呃。令其思想則止。思則脾火氣乘。

 

而胃氣和矣。

 

呃逆雖多有屬火者。

 

然病後久虛發呃。皆屬於寒。宜用半夏一兩。生薑一兩。水煎熱服。

 

或用丁香數十粒。柿蒂十枚。滾水泡服。

 

或理中東加枳殼、茯苓、半夏。不應。加箬蒂、丁香。若胃中寒甚。呃逆不已。

 

或復嘔吐。丁香煮散。

 

或附子粳米東加炒川椒、丁香。暴怒呃逆。神昏吐涎。

 

此肝火逆上。防有血積膈間。若按之痛者。

 

藕汁、麻油。服少頃。即探吐之。

 

不痛者。

 

陳皮二兩。煎湯探吐之。

 

產後呃逆。最為惡候。急灸期門左穴。艾炷如小豆大。宜服四逆加人參湯、羌活附子散。

 

或桂心五錢。薑汁三合。和水煎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5#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26:25 | 只看該作者

呃逆

 

石頑曰。呃逆在辨寒熱。寒熱不辨。用藥立斃。

 

凡聲之有力而連續者。

 

雖有手足厥逆。大便必堅。定屬火熱。下之則愈。萬舉萬全。若胃中無實火。何以激搏其聲逆上而沖乎。

 

其聲低怯而不能上達於咽喉。

 

或時鄭聲雖無厥逆。定屬虛寒。苟非丁、附。必無生理。若胃中稍有陽氣。何致音聲餒怯不前也。

 

蓋胃中有火則有聲。無火則無聲。誤以柿蒂、蘆根輩治之。

 

倉扁不能復圖矣。

 

又有始熱終寒者。

 

始本熱邪。因過用苦寒。寒鬱其熱。遂至呃逆。急宜連理東加薑、半主之。

 

五六日大便不通者。

 

削陳醬薑導之。

 

若真陽素虛人。誤用苦寒通其大便。必致熱去寒起。多成不救。 復有飲熱飲冷而呃。背微惡寒。目睛微黃。手足微冷。大便溏黑者。

 

屬瘀血。若飲熱則安。飲冷則呃。雖有背惡寒。手足冷。大便溏等證。

 

此屬濕痰。肥人多此。須推瘀血痰飲例治之。

 

噫氣 靈樞云。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保命集云。噫者。

 

胸中氣不交也。

 

仲景云。噫氣不除者。

 

旋覆代赭石湯主之。

 

則知噫氣為中氣不治。土不制水。水飲上泛。 故用旋覆、半夏以散痰飲。人參、甘草、薑、棗以溫胃氣。代赭以鎮墜逆氣而引參力下行也。

 

若老人噫氣。乃胃中虛寒痰逆而然。止宜理中丸溫助胃氣為主。

 

或加枳實、香附、砂仁之類助其消化。雖然。真氣已衰。即使調理得宜。終不能過五年矣。

 

諸逆衝上 氣逆衝上。火氣炎上故也。

 

經云。逆氣象陽。

 

凡氣逆。必證象陽盛。面赤脈洪。 當以法降其逆乃愈。若以氣象陽盛。

 

而用寒藥攻之。

 

則不救矣。

 

氣上衝咽不得息。喘息有聲不得臥。調中益氣東加吳茱萸。觀厥氣多少用之。

 

如夏月有此證為大熱也。

 

宜以酒炒川連、知、柏。 少加肉桂為末。酒丸服二錢。仍多飲湯。少時以美 壓之。

 

使直至下焦。

 

以瀉衝脈之逆也。

 

蓋逆者。

 

寒熱之氣逆而不順也。

 

當隨四時寒熱溫涼以制之。

 

厥陰氣上衝心。咽不得息。治法見傷寒厥陰病條。戴復庵云。虛炎之證。陰陽不升降。下虛上盛。氣促喘急。宜蘇子降氣湯下黑錫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6#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26:40 | 只看該作者

胃脘癰

 

內經病能論云。人病胃脘癰。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

 

胃脈也。

 

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

 

馬仲化云。胃為水穀之海。其經多氣多血。脈見右關。本宜洪盛。今反沉細。則是胃氣已逆。 人迎者。

 

胃經穴名。

 

在結喉兩傍。動脈應手。其脈見於左手。今右關脈沉細。人迎甚盛。則是熱聚胃口而不行耳。靈樞經脈篇謂。人迎大三倍於寸口。則胃經為實。即此驗之。

 

而知胃脘癰之脈也。

 

仲景云。嘔家有癰膿者。

 

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此不言癰之所在。

 

而言嘔膿者。

 

以其但嘔而不咳。知非肺癰。

 

而為胃脘癰明矣。

 

內經曰。熱聚於胃口而不行。胃脘為癰。胃脘屬陽明。陽明氣逆。故膿不自咳出。

 

而從嘔出。膿亦不似肺癰之如米粥者。

 

此出自胃脘。從濕化而聚結成膿。有結痰如蜆肉也。

 

謂不可治嘔。言不得用辛香溫胃止嘔之劑。

 

以膿之瘀濁。熏蒸穀氣。故嘔。若膿出則嘔自愈。夫癰之在胃脘之上者則然。若過乎中。

 

在膈之下。則膿從大便而出。輕則金匱排膿湯。重則大黃牡丹湯、涼膈散選用。若膿自上而吐。輕則金匱排膿散。重則射干湯。

 

或犀角地黃東加忍冬、連翹。皆因勢利導之法也。

 

膿稀嘔止。 後用太乙膏作丸服。虛人。宜八珍加黃 、忍冬、連翹之類調補之。

 

凡舌苔經久不退。色黑垢膩。 口中作甜。其氣穢濁。即是胃脘發癰之候。明眼辨之。

 

毋俟癰成而致莫救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7#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26:53 | 只看該作者

胃脘癰

 

石頑治談仲安。體肥善飲。初夏患壯熱嘔逆。胸膈左畔隱痛。手不可拊。便溺澀數。舌上苔滑。食後痛嘔稠痰。漸見血水。脈來澀澀不調。與涼膈散加石斛、連翹。下稠膩頗多。先是瘍醫作肺癰治不效。予曰。肺癰必咳嗽吐腥穢痰。

 

此但嘔不嗽。洵為胃病無疑。下後四五日復嘔如前。 再以小劑調之。

 

三下而勢甫平。後以保元、苓、橘平調二十日而痊。先時有李姓者患此。專以清熱豁痰解毒為務。直至膈畔潰腐。膿水淋漓。纏綿匝月而斃。良因見機不早。直至敗壞。悔無及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8#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27:25 | 只看該作者

卷五

 

諸血門

 

諸見血證

 

經云。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吐。血氣者。

 

喜溫而惡寒。 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

 

失血氣於氣。異名同類。營衛者。

 

精氣也。

 

血者。

 

神氣也。

 

故奪血者無汗。(奪血者不可復發其汗。奪汗者不可復取其血。)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脈至而搏。 血衄身熱者死。脈來懸鉤浮為常脈。(言脈來虛浮。按之傍指屈曲而出。形容芤脈之象也。

 

)大怒則形氣絕。

 

而血菀於上。(菀積也。

 

)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 金匱云。師曰。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尺以候腎。腎虛則相火擾其陰血。從膀胱而升。故脈浮也。

 

腎之精。上營瞳子。膀胱之脈下額中。二經中有不歸經之血。故暈黃。黃退則血亦散。所以知衄止也。

 

明理論云。傷寒衄血。責邪在表。雜病衄血。責邪在裡。

 

此曰尺浮。不言寸浮。知為腎虛血逆。非外邪也。

 

病患面無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渴者必吐血。(一作病患面無血色。) 面者血之華。血統則華鮮。若有寒熱。為傷其血而致。今無寒熱。則是因血脫而然矣。

 

夫脈浮以候陽。沉以候陰。若但見沉弦。輕取絕無者。

 

是無陽也。

 

無陽知血之上脫。若止見浮弱。重按絕無者。

 

是無陰也。

 

無陰知血之下脫。

 

而煩渴嘔血者。

 

以火氣擾亂則神煩。火動於膈則咳逆。咳則涌血而上越也。

 

然則沉之無浮。浮之無沉。何便見為脫血乎。

 

以其面無血色而脈弦弱也。

 

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裡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小腹滿。

 

此為勞使之然。 脈虛沉弦者。

 

以按之則少神。且無寒熱。明非外感之邪也。

 

其短氣裡急。少腹滿。小便不利。 而面色白。皆內傷於氣之候。故雖時目瞑而衄。洵為勞役所致而然也。

 

男子面色薄者。

 

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虛者。

 

裡虛也。

 

心主血。心虛則脈虛。上句以面色薄。

 

而主心血不榮於外。下句以喘悸脈浮。

 

而主心氣不充於裡。皆由心神耗散。血亡津傷所致也。

 

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 此金水二臟不足故也。

 

水不足。則火獨光。

 

而金傷矣。

 

夫陰血之安養內外者。

 

皆腎水主之也。

 

腎水虛。則不能安靜。

 

而血被火逼。遂溢出。血出則五臟內外之陽皆失其配。失配之陽。無根之狂陽也。

 

有升無降。炎爍肺金而為咳逆上氣。肺腎之陰。有絕無復耳。脈數身熱。陽獨勝也。

 

不能臥。陰已絕也。

 

陰絕則陽不能獨生。故曰死。 夫酒客咳者。

 

必致吐血。

 

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

 

酒性大熱傷胃。胃氣不守。亂於胸中。中焦之血。不布於經絡。因熱射肺而為咳逆。隨氣溢出也。

 

此即千金所謂由傷胃吐血也。

 

吐血不止者。

 

柏葉湯主之。

 

夫水者。

 

遇寒則堅冰潛於地中。遇風則洶涌起於平陸。人之吐血。皆風火使然。柏葉稟西方金氣。可制肝木之逆。則血有所藏。艾葉之溫。可使火反歸陰而宿藏於下。用馬通以降血逆。尤屬相宜。家秘多阿膠三錢。時珍綱目有阿膠無艾。總取辛溫之力以和苦寒之性。不獨治吐血不止。 而下血者亦可用之。

 

病患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 為有瘀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9#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27:52 | 只看該作者

諸見血證

 

凡內外諸邪。有血相搏。積而不行者。

 

即為瘀血。血積則津液不布。是以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以潤其燥。血為陰邪。且內無熱。故不欲咽也。

 

脈大為熱。遲為寒。今無寒熱之病而微大者。

 

乃氣並於上。故胸滿也。

 

遲者。

 

血積膈下也。

 

積在陰經之隧道。不似氣積於陽之肓膜。然陽道顯。陰道隱。氣在肓膜者。

 

則壅脹顯於外。血積隧道。惟閉塞而已。故腹不滿。因閉塞自覺其滿。所以知瘀血使然也。

 

病者如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

 

此為陰伏。是瘀血也。

 

當下之。

 

血陰也。

 

配於陽。氣得之以和。神得之以安。咽得之以潤。經脈得之以行。身形之中。不可斯須離也。

 

今因血積。神無以養則煩。氣無以和則滿。口無以潤則燥。胃無以澤則渴。是皆陽失所配。營衛不布。津液不化。

 

而為是證也。

 

非陽之自強而生熱比。故曰如熱狀。脈反無熱。陰邪不能鼓激其脈。故為陰伏。 下血先便後血。

 

此遠血也。

 

黃土湯主之。

 

亦止吐血衄血。 經言大腸小腸皆屬於胃。

 

又云。陰絡傷則血內溢。今因胃中寒邪。並傷陰絡。致清陽失守。 迫血下溢二陽。遂成本寒標熱之患。因取白朮附子湯之溫胃助陽祛散陰絡之寒。其間但去薑、棗之辛散。

 

而加阿膠、地黃以固護陰血。其妙尤在黃芩佐地黃分解血室之標熱。灶土領附子直溫中土之本寒。使無格拒之虞。然必血色瘀晦不鮮者為宜。若紫赤濃濃光澤者。

 

用之必殆。斯皆審證不明之誤。豈立方之故歟。千金用續斷止血湯。方用續斷、當歸、桂心、蒲黃、阿膠、甘草、乾薑、生地黃八味。附此以備按證取用。 下血先血後便。

 

此近血也。

 

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此方在狐惑例中。治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 黑。全是濕熱傷血。菀化為膿之候。

 

此先血後便。乃小腸熱毒流於大腸。為火克金之象。 故亦主此方。

 

以赤小豆之清熱利水為君。且浸令芽出以發越蘊積之毒。使丙丁之火。疾趨水道而降。佐以當歸司統握之權。使血有所歸。

 

而不致於散漫也。

 

千金用伏龍肝湯。即治先便後血之黃土湯中除去朮、附。加乾薑、牛膝、地榆、發灰。與金匱主治則有寒熱之殊。不可不辨。可見治血。但使歸經。不必論其遠近也。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心氣不足。言陰津不足。非心火之不足也。

 

故以大黃導蘊結之火。芩、連瀉心下之熱。

 

而血自安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0#
 樓主| 發表於 2014-12-2 16:28:10 | 只看該作者

諸見血證

 

趙養葵曰。

 

凡腎經吐血者。

 

俱是下寒上熱。陰盛於下。逼陽於上之假證。世人不識。

 

而為所誤者多矣。

 

吾獨窺其微。

 

而以假寒治之。

 

蓋真陰失守。命門火衰。火不歸源。陰邪逼其浮游之火於上。上焦咳嗽氣喘。惡熱面紅。嘔吐痰涎出血。 此系假陽之證。須用八味丸引火歸源。水探冷服。下嗌之後。冷性既除。熱性始發。因而嘔噦皆除。即仲景人尿豬膽汁加於白通湯中以通格拒之意也。

 

倘一服寒涼。頃刻立化。慎之哉。

 

人有偏陰偏陽者。

 

此氣稟也。

 

太陽之人。雖冬月身不須綿。口常飲水。色欲無度。大便數日一行。芩、連、知、柏、硝、黃。恬不知怪。太陰之人。雖暑月不離復衣。食飲稍涼。便覺腹痛泄瀉。參、朮、薑、桂。時不絕口。一有欲事。呻吟不已。

 

此兩等人。各稟陰陽之一偏者也。

 

與之談醫。各執其性之一偏。面目為全體。今之為醫者。

 

不鑒其偏之弊。

 

而制為不寒不熱之方。舉世宗之。

 

以為王道。豈知人之受病。

 

以偏得之。

 

感於寒則偏於寒。感於熱則偏於熱。

 

以不寒不熱之劑投之。

 

何以補其偏而救其弊哉。

 

故以寒治熱。

 

以熱治寒。

 

此方士之繩墨也。

 

然苦寒頻進而積熱彌熾。辛熱比年而沉寒益滋者何耶。

 

此不知陰陽之屬也。

 

凡治血證前後調理。須按心脾肝三經用藥。心主血。脾裹血。肝藏血。歸脾湯一方。三經之藥也。

 

遠志、棗仁補肝以生心火。茯神補心以生脾土。參、 、甘草補脾以固肺氣。木香者。

 

香先入脾。總欲使血歸於脾。故曰歸脾。

 

凡有鬱怒傷肝。思慮傷脾者尤宜。火旺者。

 

加山梔、丹皮。火衰者。

 

加肉桂、丹皮。

 

又有八味丸以培先天之根。治無余法矣。

 

血溢血瀉。諸蓄妄證。其始也。

 

宜以行血破瘀之劑折其脫氣。

 

而後區別治之。

 

或問失血復下。虛何以當。答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則以妄為常。曷以御之。

 

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虛之有。失血家須用下劑破血。蓋施之於蓄妄之初。亡血虛家不可下。蓋戒之於亡失之後也。

 

或問人身陽氣。為陰血之引導。陰血為陽氣之依歸。何為清濁相干。亂於中外。

 

而致血不歸經。則有上溢下脫之患。其血或從吐出。

 

或從嘔出。

 

或從咯出。

 

或從鼻出。

 

或從眼耳齒舌出。

 

或從津唾而出。

 

或從肌膚而出。

 

或從二便而出。復有蓄積不行者。

 

為患各有不同。愿一一顯示至理。條分臟腑經絡之源。

 

以啟學人蒙昧。石頑答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09:01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