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精華】
祖國醫學認為飲食所傷也是癌瘤主要原因之一。
飲食不節,恣食生冷、膏梁厚味,損傷脾胃,致脾失健運,漸成積滯內停,或蘊久化毒,形成氣滯、痰凝、血瘀等病理變化而致癌。
如《素問?痹論》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元?羅天益《衛生寶鑒》謂:「凡人脾胃虛弱或飲食過度,或生冷過度,不能克化,致成積聚結塊。
宋?嚴用和《濟生方》謂:「過餐五味,魚腥乳酪,強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則積結為癥瘕。
明?葉文齡《醫學統旨》謂:「酒面炙,黏滑難化之物,滯於中宮,損傷腸胃,漸成痞滿吞酸,甚則為噎膈、反胃。
《景岳全書》謂:「飲食無節以漸留滯者,多成痞積。
歷代醫家均強調癌瘤的發生,與「飲食不節」、「膏梁厚味」、「食飲乖度」、「傷酒食」致「脾胃大損」有關。
治療強調健脾養胃,如明?方隅《醫林繩墨》提出:「噎膈……必須清氣健脾,……絕厚味……善能調養」,「……當健脾養胃,切勿施峻利之劑,有傷脾氣者也。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也提到「凡治噎膈大法,當以脾腎為主。
蓋脾主運化,而脾之大絡布於胸膈」;
「凡初覺飲食微有不行,而年不甚衰者,宜速用大健脾丸,……以調脾氣為上策」,並提出用十全大補湯、四君子湯等健脾養胃治療噎膈。
癌瘤發病固然與飲食不節、脾胃受損有關,而癌腫既成之後,由於腫瘤的無限制生長,大肆劫精耗血,若血液不循常道,則出現脾不統血的咯血、嘔血、便血、衄血、發斑等;
癌瘤壞死感染致發熱不退,消耗身體大量體液,致津虧血枯;
脾虛濕熱下注致五色帶下、膿血便;
脾虛蘊濕生痰,痰瘀阻絡致飲食不下;
各種手朮、放療、化療措施的實施,除耗氣傷血外,還出現脾胃不和的呃逆、嘔吐、飲食不下。
以上各種病證與病機,互為因果,終為脾氣虛弱、脾失健運,造成患者形神俱損,大肉盡脫,身體羸瘦。
《衛生寶鑒,卷十四》云:「養正積自除,……令真氣實,胃氣強,積自消矣。
《華佗中藏經》謂:「胃者,人之根本,胃氣壯,五臟六腑皆壯也。
對於癌症患者,健脾益氣,調理脾胃,是扶正補虛的重要內容。
疾病之初,健脾養胃,是為了祛邪外出;
病至中晚期,虛象已露,甚則虛衰不支,健脾養胃,則是為了帶瘤生存。
研究證明,健脾養胃中藥可以改善患者營養不良狀態,使胃氣恢復,從而改善食欲,增加體重,延長生存期,提高生活品質,減輕放、化療後的消化道反應和骨髓抑制。
健脾益氣中藥還能直接抑制腫瘤生長,預防腫瘤的復發和轉移,調節患者機體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細胞免疫功能,提高和改善機體的物質代謝,調節細胞內環核苷酸水準等。
因此,健脾養胃法已成為癌瘤扶正治療的主要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