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特色】
二、中風中風,是高血壓病的主要轉歸。
古代有風癔、風痱、風痹、偏枯之名。
病因有風、火、痰、瘀、虛之不同。
病位又有中絡、中經、中腑、中臟之異。
陳氏綜合多年研究及結合古今學說,明心直指,提出主要病機在於中血脈。
在病機及證候上有由博返約、執簡馭繁之效。
因為,無論缺血性中風、出血性中風,焉有不中血脈之理。
辨證用藥也多為疏通血脈。
《內經》云:「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指的都是臨床風中血脈、氣血逆亂之證。
無論風、火、痰、虛,終而血瘀橫竄經絡,逼血上衝腦部,而成中風之證。
治當以疏通血脈,辨證施用。
中風以風氣甚者,選活血化瘀方合大秦艽湯;
痰涎壅盛者,可用通竅活血湯合溫膽湯的膽星、竹瀝等;
大熱動風,則選羚羊鉤藤湯,加重活血藥的份量。
老年虛證,也當先通後補,不可見虛即補,壅塞血脈,反成不治。
臨床上「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為古訓,多倡辨病辨證相結合,重視辨病,鑒於中風病是一種起病急、變化多、發展快、中血脈的難治病證,改進劑型,研究出有效、安全、吸收快、起效快的方劑,適用於中風急症。
陳氏研究的活血Ⅱ號注射液(即冠心Ⅱ號注射液:川芎、赤芍、丹參、紅花、降香)治療急性閉塞性腦血管病141例,總有效率796%。
目前,選用川芎嗪靜脈滴注治療缺血性中風初期,也十分普及,且療效甚佳。
該藥首先由陳氏在北京制藥工業研究所協助下用於臨床,現已在城鄉廣泛推廣。
對於缺血性中風,多用活血化瘀之法,可用活血Ⅱ號注射液,也可靜脈滴注川芎嗪,或選用通竅活血湯加味(麝香、桃仁、紅花、連須蔥白、大棗、川芎、赤芍、黃酒)。
第一階段,加入一些蟲類藥,如水蛭、地龍、蛇肉、蜈蚣、全蠍等,辨證酌加化痰、祛風、清熱之品;
第二階段,蟲類藥也常用,可少量加入一些補益藥,但黃耆尚不必用;
第三階段可用補陽還五湯(黃耆、赤芍、川芎、當歸尾、地龍、桃仁、紅花)加味,仍酌加化痰通絡之品。
黃耆用量可由小到大,不可一上就200克以上;
若血壓高者,大量黃耆升提太過,延其病勢,仍為臨床所忌,宜當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