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案評析】
中醫診斷:素體脾虛濕侵,復因溫毒內侵,蘊蓄濁濕熱毒,病位兼及氣分、血分。
診為溫毒證。
治療經過:前後可分為三個階段。
1986年5月至1986年8月為第一階段。
治療原則為清熱涼血,祛濕解毒,方用王孟英《溫熱經緯》之甘露消毒丹為主方化裁,隨症加減應用,先後加用半枝蓮、白花蛇舌草、金銀花、連翹、大青葉、板藍根、牡丹皮、梔子等清熱解毒涼血藥,並佐以導滯消食之麥芽、山楂等。
患者每週煎服上述中藥4~5劑,每日分3次服。
持續治療4個月,主觀症狀好轉,精力體力均有進步。
大便由稀變為成形或軟便,食欲好轉,可以正常進食,並開始半日工作。
但情緒波動很大,究其原因,皆是受往日病友相繼去世消息的影響。
經上一階段治療後,患者舌質由紅轉為淡紅,舌體胖大,有齒印,濕潤,中有裂痕,苔薄白。
脈弦滑但已不數(64~72次/分)。
1986年10月15日複查肝功能,穀草轉氨酶降為91u/L,穀丙轉氨酶降為182u/L。
一般體徵雖無重大變化,但患者對繼續服用中藥很有信心。
鑒於此時患者溫毒之邪已挫,濁濕之象已衰,唯氣陰兩虛症狀仍很明顯。
故第二階段改用生脈散補元氣益陰津,並另佐加滋陰生津之品,諸如元參、生地、女貞子、旱蓮草等治療,患者體力漸恢復近正常,食欲好,無腹瀉。
1987年3月4日,複查肝功能,穀草轉氨酶為73u/L,穀丙轉氨酶為169u/L,血白蛋白45g/ml,球蛋白25g/ml,白蛋白∶球蛋白=18,血甘油三酯由初診的146mg/ml降至91mg/ml,VLDL由28mg/ml降至18mg/ml,但病情仍有波動。
1987年5月5日再次於右側腰部(T12-L1)皮膚出現帶狀皰疹(據患者稱1985年曾在右三叉神經區有過一次帶狀皰疹),局部大量水皰,疼痛,並有發熱,乃改黃連、大青葉、紫草、牡丹皮等清熱涼血之劑治療,2周後,患者全部皰疹消退結痂,疼痛緩解。
此外,患者前臂內側皮膚曾兩次出現散在針頭大小紅點(當時血管脆性試驗陽性),經對症治療後迅速消失,未再出現。
自1987年6月以來,患者已進入某職業學校全日制學習。
當時複診:舌質胖大,濕潤,色淡白,脈沉細滑。
患者尚有心悸、眼花、頭暈之感,遂試進扶正之劑,以歸脾湯為主方重用黃耆治療。
服藥2周後,患者主觀感覺有明顯進步,心悸改善,可以熟睡,認為「此方效果出乎意外之好」,要求繼續服用。
故第三階段以歸脾湯為基本方,加菟絲子、仙靈脾、女貞子等補腎陽、滋腎陰的藥物交替使用,旨在補益心、脾、腎三臟,提高機體的體液及細胞免疫功能。
至1987年9月末,患者情況仍然穩定,自訴已有數月未罹患感冒,咽喉部不再腫痛,體力及食欲均尚好,檢查輔助性T細胞為91/mm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