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精華】
一、繼承與整理 鄧氏於60年代初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生物係,有著深厚、扎實的現代植物分類、動物分類學基礎,對生物學研究的思路、方法、技朮、手段至為撚熟。
他常年深入到動物分佈地區,工作在野外,觀察動物的棲息環境、形態特徵,瞭解動物的生態習性,調查動物的資源分佈,在實踐中獲得、掌握、記錄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從不間斷,尤其對鳥、獸類研究頗見功力。
早在1959年,鄧氏先後深入到東北長白山、興安嶺地區,對我國榛雞的生態進行了較為深入系統的研究,分析總結榛雞的棲息環境、形態特徵、全年各月份的食量、食物種類、取食頻數、活動時間、範圍、飛行、鳴叫、繁殖習性、數量、天敵、保護等各方面的觀察資料,為這一經濟動物的研究做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
此後更對分佈在我國的紅頸葦、灰喜鵲、金眶行鳥等鳥類進行了一段時期的專項工作,並把這些鮮活、少見報導的研究論文在《動物學雜誌》上發表。
60年代中期,鄧氏對復齒鼯鼠開展了專項研究,終於將棲息於海拔1500m,連獵人都很難捕捉的復齒鼯鼠生態資料研究清楚。
復齒鼯鼠的棲息地海拔較高,夏季炎熱少雨;
冬季寒冷多雪,平均氣溫在-30℃左右;
大山岩石裸露,千岩競秀,層峰威聳,復齒鼯鼠蹲在樹上,以前足將側拍、松枝、照山白枝葉捧起進食。
每年10月築巢於洞中或石隙裡,巢分三層,夏季多在巢外活動,冬季晨昏活動頻繁,行動敏捷,叫聲如鼠,每年繁殖一次,每胎1~4仔,仔獸初生無毛,飛膜明顯,一年性成熟,壽命可活10年以上。
定點排泄尿便,糞粒與尿液黏結,藥名脂。
歷來本草對該藥來源認識極不相同,宋代本草均列入蟲部。
明代李時珍認為「曷旦(寒號虻之別名)侯時之鳥也」,故移入禽部原禽類。
1932年杜亞泉根據現代動物學分類方法,將之劃入哺乳類狐蝠科,訂名為大蝙蝠,並有附圖。
近代一些藥學專書,如《中國藥學大辭典》、《現代實用中藥》和《藥材學》等均沿用此說,認為五靈脂是大蝙蝠的糞便。
鄧氏經過上述實地考察,研究了市售藥材,糾正了這些錯誤,認為五靈脂就是鼯鼠類糞便,為歷來糾葛不清的五靈脂正本清源。
至此,在實際的調查研究工作中,完整、系統、科學的中藥學科動物藥資源學與本草學研究方法及學術體系的基本框架創建起來,並在《吉林省中藥新資源———烏梢蛇研究》論文得到了全面充分的體現。
鄧氏經過對《重修證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湯液本草》、《本草綱目》、《得配本草》、《本草述鉤元》、《中國藥學大辭典》、《中藥材手冊》、《藥材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江蘇藥材學》、《中草藥學》、《中草藥手冊》、《四川中藥志》等歷代主要醫藥文獻研究,在實地調查原動物紅點錦蛇、白條錦蛇、虎斑游蛇、黃脊遊蛇的基礎上,根據對蘇皖及全國藥用烏梢蛇生產情況的考察,得出在吉林省上述四種蛇均可做烏梢蛇入藥結論,並對烏梢蛇採集加工、化學成分、藥效藥理、臨床應用做了充分闡述。
鄧氏創建的動物藥資源學與本草學研究體系,從思維到理論,從方法到手段,都在具體實踐工作中得到了實現,並不斷地發展完善。
在實地資源調查工作基礎上,對《本草圖經》中動物藥進行專項考證,在藥用鳥類考證中,確認《本草圖經》所載鷓鴣為雉科鳥類鷓鴣Francoliunspinta-deanus;
雉為雉科環頸雉Phasiannscolehieus以及白鷳Lophuranycthemera、白冠長尾雉Symaticusreevesii和白頸長尾雉S.ellioti;
鸕鷀為鸕鷀科普通鸕Phalacrocoxaxcarbo;
雄鵲為雉科喜鵲Picapica的4個亞種等,首次確認該書收記藥用鳥類為3目5科34味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