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014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5:50:4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另一在清內廷工作之法國傳教士張成(P.JeanFramcoisCerbillon),於乾隆十二年亦曾因「中氣不足」、「肚腹溏瀉」、「形氣疲弱」之證,由當時太醫陳止敬、李德晟和王鳳翔會診共商治療之方法,處方以歸芍異功湯合云林潤身丸養血補氣,調理脾肺。


歸芍異功湯為今人所仍用,云林潤身丸乃舊時之成藥。


此醫藥檔案真品現仍珍藏。


東西方文化的溝通,是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必然結果。


同樣,從現在所保存的清宮醫藥檔案中,吾人尚可看到康熙、光緒等皇帝請西醫診病而服西藥的脈案紀錄。


畢竟是病患,效驗和解除痛苦為先,有好的辦法,都可以選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14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5:50:5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50年代中期,我和著名中醫學家原全國政協委員冉雪峰及王易門同在中國中醫研究院高乾外賓治療室應診,當時我們曾診治了數以百計的前蘇聯來華工作的專家,《冉雪峰醫案集》中所載之若干前蘇聯患者驗案,我均是見證人。


王易門老中醫針藥並長,更為病者所喜愛。


目下的西方人,由於職業、經濟的競爭和生活節奏的緊張,「疲勞症」(tiredness,exhaustedorlowenergy)很多,他們之中不少人要求應用以「整體療法」見長之中醫藥療法。


我在美國參加一些會診,確實見到經應用中藥而確實獲效者,例如婦女更年期「熱衝」(hotflush)症狀,有譽牛黃清心丸之效果為「金球」(goldball)者。


不過他們不願意在湯藥中見到太苦的藥或蟲類藥,如全蠍、僵蠶、龜板、鱉甲、地龍、桑螵蛸、乳香、沒藥及琥珀等。


此外,由於出差、旅遊等諸多原因,湯藥飲片在攜帶應用上仍有諸多不便,飲片出口創匯也處低穀,所以中藥湯劑改革勢在必行,當引起當局重視,加強研究,否則很難進一步走向國際。


當然,我們傳統應用上還是願意用湯藥的,包括我本人在內,也是如此,因為它既便於隨證加減,又有較好的效果,所以,在發展「科學中藥」(如顆粒劑以及各類新劑型的改進應用等)的同時,不防「迎新不棄舊」,兼收並蓄,以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提高我國傳統醫藥在國外的競爭能力,因為科學化和國際化常常是分不開的,是聯在一起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14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5:51:0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四、北京大山楂丸北京傳統的古方大山楂丸,是一種卓有療效之消食導滯健胃藥品,既往我每用於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之食欲缺失者,由於其色澤氣味均佳,故無「苦口」之虞,病家可以嚼食無妨。


此方由山楂、六神麯(炒)、麥芽(炒)組成,已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老少鹹宜,更無烏梅收澀之嫌。


因山楂消肉食,神麯消穀食,麥芽消麵食,故甚得配伍之妙,被譽為「三仙」。


朱丹溪名方「保和丸」中亦囊括山楂、神麯「二仙」及萊服子。


當然進食太多太久也不好,蓋可能有所謂「戕脾胃生髮之氣」或「傷牙」之犯,一般食後服用為好。


山楂一作山查,為薔薇科植物山裡紅、山楂或野山楂之果實,前兩種習稱「北山楂」,主產於遼、冀、魯、豫;


後一種習稱「南山楂」,主產於川、滇、江、浙。


我國古籍《爾雅?釋草篇》、《山海經》、《唐本草》、《本草綱目》及《隨息居飲食譜》等均有載述。


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更有「倫父饋山楂」的名句,對其甜酸味曾有品評。


現時社會上「山楂果茶」風靡一時,良莠不齊,據我瞭解,有的廠家條件簡陋,產品帶菌而不衛生,應建立產品出廠後的抽檢監督制度,以保證消費者之安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14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5:51:1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山楂入藥,有生山楂、炒山楂、焦山楂或山楂炭之分。


生者活血消瘀,長於療婦女經痛及閉經;


炒者及焦者消食積為上。


山楂果及山楂葉均富含黃酮類化合物,如山楂酸及槲皮素等,故缺血性心臟病可用,既往多用山楂果,我院曾研製楂葉製劑為改善心肌缺血之品,擴大了山楂資源的應用。


由山楂製成之冰糖葫蘆,為首都北京風味佳品,所謂「三尺動搖風欲折,葫蘆一半蘸冰糖」,十分肖妙地道出了其神韻。


考此物在我國歷史已甚久遠,宋之「蜜彈兒」及明之「糖堆兒」即此物。


清《帝京歲時紀勝》還另載述金糕或山楂糕等山楂製品,馳名海內外。


嘉慶朝曾有名句贊曰「南楂不與北楂同,炒制金糕數滙豐(老鋪),色如胭脂甜如蜜,解醒消食有兼功」,可見其深入人心。


山楂食品當然還有醬、罐頭、軟糖、酒及香腸等等,品類繁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14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5:51:2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清代宮廷原始醫藥檔案中,溥儀脈案檔案有10余冊,直至宣統九年(辛亥革命後,根據協定,允許清帝宣統沿用年號於紫禁城內),其中載錄服用大山楂丸及焦三仙者甚多。


我於1981年曾持此類脈案徵詢李淑賢女士看法,彼認為這些原始脈案紀錄與溥儀身體素質十分吻合,溥儀平素最易患感冒和消化不良症,並稱:「我與他共同生活的歲月裡,幾乎隔不幾日即感冒傷食一次,溥儀本人由於常年有病,平日頗留心醫藥,每日三餐後都需進大山楂丸,日日如此,從不間斷。


溥儀早晨愛進豆漿油餅,食後也服大山楂丸。


以上這些,當然是有案可查的,是明白確鑿的。


溥儀生前也曾到西苑醫院診病,與先師岳美中教授晤談最多,溥儀本人知醫,亦能開出中藥方來,有理有法有方有藥。


至於相傳唐玄宗寵妃楊玉環因消化不良,不思飲食,經每日山楂(棠球子)十枚煎服不半月而愈者,姑妄聽之無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14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5:51:3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五、乾隆皇帝與補益藥乾隆皇帝是夏商周以來200多名帝王中之壽命最長者,終年89歲。


因而有關乾隆的健身方法及所用過的補益藥物,便自然地成為平民百姓們所樂於關注和瞭解的。


現在正處在「皇帝熱」的氣氛中,我想我們最好用現代人的眼光,根據史實,「起居注」及「皇上用藥底簿」和有關的原始醫藥檔案等作些討論。


乾隆中青年時代確很健壯。


晚年雖有「痔血」及「尿頻」(前列腺肥大?


)之患,但總體而言,是相當健康的,故曾自稱「十全老人」及「長春居士」等。


臨終前不久尚能讀書寫字,死前兩年還曾外出狩獵。


1793年隨同某使團來華之西人喬治?斯丹東(GeorgeLstaunton)於覲見乾隆後稱乾隆「走起路來堅定挺拔」,神父蔣友仁(FatherBemoist)先生見到也有類似之感受。


不少帝王耽於女色,檔案記載後妃之多常可以數十計,短壽者眾。


獨乾隆壽命最長,分析恐與其喜愛運動或活動有關。


史稱乾隆「善射」,每於引見武官後即較射。


故錢東麓目睹驚為異事,曾撰《聖射記》稱「聖藝優嫻」,這一點頗像其祖父康熙皇帝,康熙終年69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14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5:51:3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乾隆醫藥檔案載其生前曾用過若干補益醫方,有經常應用者,亦有偶服者,其中包括著名醫方龜齡集及蟠桃丸等數種。


我從醫藥檔案中見其所用之龜齡集醫方與時下市售者處方組成略有不同,至於蟠桃丸,實為「補腎醫方」,不寒不熱,不燥不膩,性味平和,含益智仁、枸杞子、胡桃仁、天門冬及大生地等10余味藥品,多為大家公認之延緩衰老藥物。


80年代中期,我請天津達仁堂研製,改稱壽桃丸面市,發現對老人夜尿多、易乏、眩暈及腰酸等症狀確有一定改善效用,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質;


本方並能提高體內抗氧化活性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在老年鵪鶉壽命試驗中觀察到可延長其生存期,與維生素E類似,生存曲線較空白對照明顯右移。


我們的研究所得似可說明當時在清內廷服務的御醫是很有學術水準的,醫技是上乘的,其方劑配伍精當,值得進一步予以開發研究。


當然,乾隆所用過的補益醫方遠不止這些,大多是針對不同時期的身體狀況而施以有所區別的補益方法,不是盲目應用或濫用的。


醫學界對健康人是否該用補藥有不同看法,但多數贊成用些多種維生素之類等,並無害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14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5:51:4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我國著名的清史學家戴逸教授最近以《略論詩人乾隆》為題,對乾隆五集《禦制詩》、皇子時代詩作《樂善堂全集》,以及去世後刊行之《禦制詩余集》,共43630首,作了評論,認為乾隆是中國有史以來詩作最多者,「無人可以望其項背」。


寫詩當然要抒發內心情感,乾隆詩也包括對老師的憶念及對異性的愛戀等,這也許也是「養生重在養性」的一種體現吧。


10餘年前,我曾訪晤戴逸先生及已故著名清史專家鄭天挺先生,他們對前述之清宮原始醫藥檔案之翔實和科學價值,都是持肯定看法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14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5:51:5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六、緬懷岳美中教授岳美中教授是我國中醫藥界的一代宗師,我認識他時,尚不及24歲;


歲月蹉跎,如今嶽老已仙逝多年,我也已步入了66歲。


追憶往昔共處的日子,猶如昨天,真有「孤帆遠影碧空盡」和「峰迴路轉不見君」的別情悠悠之感。


跟隨嶽老難以忘懷的事情很多。


記得1961年10月,我有一個十分難得的機會,隨同嶽老及我國著名的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先驅者梁漱溟先生,同去福建廈門參加「中醫辨證論治學術研討會」。


會前我問嶽老:「我們是否該準備一篇學術報告論文?


嶽老用濃重的唐山口音不假思索地便說:「中!


隨後,他就用了半天的時間向我講述他對辨證論治這一中醫學術的重要命題,以表達他的見解。


他說張仲景是主張專病專方與辨證論治結合的,《傷寒論》很鮮明地昭示後人以某方「主之」,即為專病用專方。


某病證「可與」或「宜」某方,是在辨證之下隨宜治之之意。


指出《金匱要略》更以專病專證成篇,題亦揭示出「辨病脈證治」,如百合病之主以百合劑,黃疸病之主以茵陳、礬石劑,熱痢之主以黃連劑,胸痹之主以瓜蔞薤白劑等,都是有論有法有方。


在專方專藥中再隨證加減,以應常中之變,如大法中之異法,所以,小柴胡湯之應用有七種加減法,理中湯之應用有八種加減法,十分實際。


告訴我要按照這一思路整理成文,該篇論文嶽老在廈門報告闡發之後,於以後由人民衛生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嶽美中論醫集》中作為第一篇論著收載。


嶽老的這些學術思想,對於我日後的學業影響甚大。


在這次大會上,梁漱溟教授從東西方文化的比較的角度談繼承發展中醫藥學術的看法,有條有理,邏輯性強,出口成章,真不愧是一代大師。


稍曾涉獵近代文化思想及其背景的研究的人都會理解到,在探討中國社會變革及其學術發展經驗方面,一條貫穿始終的主軸便是從東西方文化思想比較中去獲得啟蒙,梁先生就是強調東西方學術間之互為補益的關係的。


梁先生與毛澤東主席同年,當年曾共事於北京大學,那時梁先生便已受聘北大教授,主講內容就是東西方文化比較觀。


梁先生素食,我隨他在廈門南普陀寺及杭州全素齋等品受了不少高級素食菜點,對於我當時還十分年輕的人來說,自然興味甚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15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5:52:0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嶽老暈車,暈船,也暈飛機。


在火車上他也是一上車就臥床閉目以自鎮靜。


這次從福州坐小轎車去廈門,在公路上得跑一天,嶽老也是閉目養神不語。


車到泉州時,陪同的福建省衛生廳王灼祖廳長說下車活動活動,嶽老說:「可冀,你拿筆記下我适才作的兩首詩。


其中一首我現在尚能背誦,因為詩的意境甚佳:「朝發榕城(福州)出省垣(省會),泉州卓午涉籬藩,青蔬遍野綠如海(當然與北方不同),丹荔(荔枝)成林密蔽村。


古渡橋頭傳軼事(泉州洛陽橋,亦名狀元橋,傳為宋朝蔡襄為還母願所建),遙山塔影(泉州開元觀的雙塔)逐飛軒(車輪)。


夕陽返照看堤壩,直跨淪溟入廈門。


我很佩服嶽老,居然一路上還不停地動腦筋思索著,其詩道出了他的胸臆中對福建的印象之美。


不過我也聯想到他屢次出國為各國元首或顯要診病,所謂「東鄰鴻爪」,「西土萍蹤」,「南洋丹鼎」和「北國青囊」,東西南北各有關國家都到過,晚年還擔任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委員及醫衛體委員會副組長,經常都得坐小車,或坐飛機,或乘火車,對於這樣一位患有暈動病的老人,有多艱難和艱苦啊!


今年是他的97歲誕辰,謹書以志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15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5:52:1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七、生脈散復方之古往今來生脈散又稱生脈飲,是現代我國醫藥市場上頗為走俏的藥品或保健品。


本方由人參、麥冬及五味子三味中藥構成,為一輕靈有效之小復方。


其最初出處有過爭議,或認為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金代李杲所著之《內外傷辨惑論》,也有認為出自唐代名醫孫思邈所著《千金方》,更有認為最早記載應是金代張元素所撰之《醫學啟源》者,似尚未獲共識。


本方配伍精當,具「益氣生津、斂陰止汗」功效。


現今常用於心、腦、肺血管疾病或中老年有「氣陰兩虛」表現者。


其注射亦用於休克治療,有升高血壓作用,並可減少對西藥升壓胺之依賴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15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5:52:3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清宮帝後臨終時刻常用本方救急。


清宮原始醫藥檔案載,乾隆六十四年正月初三卯正一刻(臨終當日),御醫徐景云、沙惟一以其「高年氣虛」進本方加減搶救(時乾隆為太上皇)。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申刻,御醫李德立、莊守和以「皇上六脈散微無根」,急用生脈飲;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酉刻臨終前也在侍奉在旁之翁同和急呼下灌服生脈飲。


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慈禧臨終前御醫張鐘元、戴家瑜也以此方「益氣生津」救治。


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子刻光緒臨崩前,御醫張仲元、全順、忠勳以「請得皇上脈息如絲欲絕,肢冷氣陷,二目上翻,神識已迷,牙關緊閉,熱力將脫,謹勉擬生脈飲,以盡血忱。


人參一錢,麥冬三錢,五味子一錢,水煎灌服」。


恭親王臨終前,於光緒三十四年四月初十日醜刻,御醫莊守和、張仲元、姚寶生為「保肺固脫」,也用生脈飲加老米水煎濃汁頓飲。


民國三年(西元1913年),正月十六日午刻,隆裕臨終前,張仲元、佟文斌為「生脈化痰」,處方「西洋參三錢,麥冬三錢,五味子一錢,橘紅二錢,竹瀝水三錢(兌),水煎灌服」。


足證其應用之廣泛,當時並似成定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15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5:52:4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我國國家科委曾於「六五」攻關項目列入「生脈散綜合研究」,由中國藥科大學、西苑醫院、衛生部生物製品檢定所、北京醫科大學及華西醫科大學等共同完成。


我們協作的結果證實其構方原理甚合理,動物心臟灌流全心缺血模型實驗證明方中三味藥單獨應用效果不顯,合用則有效。


人參則為君藥。


明確了方中人參皂甙、麥冬黃酮及五味子素的品質控制標準。


以86銣(Rb86)示蹤法表明可增加實驗動物心肌營養血流量,且安全係數大。


臨床表明對冠心病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擴張型心肌病及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多種心血管病有一定療效。


我和我的研究生還通過SwanGanz漂浮導管方法檢測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臟血流動力學的影響,證明了可改善心臟泵血功能,展示出了其應用前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15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5:52:4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1994年12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替代醫學辦公室(OAM)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聯合在華盛頓召開主題為「植物製劑在美國衛生保健中的作用」的國際研討會,我在大會上介紹了我國生脈散復方綜合研究經驗,展示我國對傳統醫藥尤其是復方研究方法,獲得認同。


復方的臨床應用是傳統中醫藥的一大特色,似當積極創造自己的經驗以求發展,蓋國外對復方研究標準並無先例可循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15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5:52:5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八、陳嘉庚先生推崇傳統醫療我小時候就聽到過很多關於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的傳聞,對於他的南渡茹辛,自奉甚儉,傾資興學和北遊把袂等等神話般的生平,素懷景仰之情,在廣大群眾中間,人們說他是「有口皆碑」的人物,是實至名歸的。


陳嘉庚先生對中醫中藥情有獨鐘。


50年代人民政協會議期間,他先後提出過多項關於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提案;


我相信到過廈門鼇園和陳嘉庚先生紀念館參觀的人,都會注意到展櫥中陳列著的有關這方面的幾份政協提案稿件,頗使我們這些從事中醫藥事業的晚輩們欽佩其遠見卓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15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5:53:0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其實,陳嘉庚先生對我國傳統醫藥學的關注,遠不僅僅是始於晚年。


如果我們翻開由新加坡南洋印刷社出版的《南僑回憶錄》(陳嘉庚著,1934年3月出版),便不難注意到他在青年時代對應用中醫藥以濟世療疾就很是注重。


《南洋回憶錄》全書共586節,其開篇首節就是《印贈驗方新編》,云:「余二十餘歲時,在新加坡見友人珍藏一本藥書,名曰驗方新編,云友人贈送,無處可置。


其時上海書局尚未印售。


書內注云,版存日本橫濱中華會館,任人印送。


據友人所言及余自己經驗,其方頗有應效,故余甚為注意。


竊念吾閩鄉村常乏醫生,若每村有此書一本,裨益不少。


乃備款請香港友人送往日本定印,每本三角,前後數次,共印六七千本。


書面標明『同安集美陳家奉送』。


足見其篤信中醫藥與樂善之心。


此後,他又登報徵求良方,中外共惠寄千餘首,先後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和世界書局印刷分贈。


陳嘉庚先生對中藥「五香丸」尤為推崇,前述一書《住屋與衛生》一節中云:「余非醫生,不敢妄談。


惟推薦身所經驗之一種於此,此藥即五香丸。


稱此藥對於他40歲後的消化不良病效驗甚著。


其方為五靈脂400克,香附子400克淨毛水浸一日,黑醜50克,白醜50克,共研細末,半以微火炒熟,半生用,和勻,醋為丸,如蘿蔔子大,「此方理氣,活血,消食,導滯」。


我想若將二醜減量,可能會更有效而安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15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5:53:1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1958年初,陳嘉庚先生來京出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及代表大會,到京後因頭痛不減,自服《驗方新編》所載之「治諸般頭風醫方」,原方由白芷、川芎、甘草、川烏頭(半生半熟)、天麻組成,由於病者及家屬按一般煎法而又二劑同煎送服,故實際一劑湯藥烏頭量達100克,服後約10余秒鐘便指尖及兩上下肢發麻,噁心,吐出清水及部分藥液;


20分鐘後自覺頭顱沉重難忍,隨而神識呆滯,儼若酩酊大醉。


當天由衛生部保健局通知,我隨著名老中醫冉雪峰先生到馬匹長先生住處診治,在二樓臥室,木板地。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幼年時就十分仰慕的當時已年高84歲的陳老先生,他不會講普通話,只會講閩南話,是一位身材頎長朴實的老人。


四診合參,固屬烏頭中毒無疑,故當時以扶正解毒之西洋參、茯神、軟白薇、生甘草、川橘絡、淡竹葉、炒山梔、鮮石斛,水煎沖服犀角尖(磨汁)治療,翌日神清,肢體麻木感消失,但右側眉棱骨仍痛(後證實為鱗狀上皮癌),脈弦勁,舌紅,以高年陰傷,前方加鮮生地、桑螵蛸、懷牛膝善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15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5:53:2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蓋我國古往今來常用烏頭療疾,溫陽效驗卓著,但烏頭中毒也早有流傳。


近年香港中文大學中藥研究中心主任畢培曦博士並有專文介紹香港居民若干應用烏頭附子中毒案例。


我國古代更有以烏頭害人者,古藥坊驢推磨研烏頭而慢性中毒者也有之,故民間有「毒如烏附」之喻。


烏頭品種較多,但所含化學成分大致相似。


至於草烏頭,係指野生者,其毒性較川烏頭尤大,臨床實際應用更當注意。


陳老先生病痛不可忍時,在缺乏醫師指導的情況下,自服烏頭煎劑,劑量達100克,不但劑量過大,且未用減毒之強火煎或久煎法,是以促成中毒,幸屬輕症,得以解脫,但卻彌足為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15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5:53:3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九、鄧拓與處方書寫鄧拓是大家所共知的我國著名的新聞家、歷史學家和詩人,1995年聘任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他博學多聞,才華出眾,耿直不阿,嫉惡如仇。


50年代中期至後期,因時而有消化功能失調之苦到中國中醫研究院我們所在診室看病。


當時有時是我隨同著名老中醫王易門先生應診,有時是我隨著名老中醫冉雪峰先生給他診療。


鄧拓十分信賴中醫藥,因腸道功能障礙,畏寒,便溏,納呆,消瘦,乏力,從補益脾腎論治,先後用參苓白朮散合四神丸化裁取效。


他鍾愛中國傳統文化,王老和冉老為他把脈診病,低頭伏案小心地用鋼筆字書寫處方遣藥,握鋼筆態勢不盡自然,鄧拓幾次都說你們為何不用毛筆書寫?


字不妨寫大一些,直行由上到下也可以,更雅致。


這當然是認為對這些年邁的老中醫(冉老當時年屆八旬,王老亦近古稀),不應苛求用鋼筆書寫處方,不要那麼吃力,像寫蠅頭小楷一樣,應當提高書寫的流暢性;


一方面也反映了鄧拓對博大精深的傳統中醫酷愛,以及對文錦章秀、照人心腸的中國書法魅力的嘉許。


我先後也在港澳及臺灣都曾看到中醫師用毛筆直行書寫處方者,近年仍有之,很認真,也很耐看。


當然,此後我看到冉老和王老有時也自上至下直行書寫處方的,好像方便了這些老人,但畢竟鋼筆也有它自身的便當之處,並沒有改用毛筆。


後來我看明清醫家書寫處方的真跡,深有感觸。


清代內廷御醫的大量處方原件都是十分認真運筆書寫的;


從那些脈案醫方中,我看到了傳統醫學家的細心負責精神,另有一番情趣,足以垂範後世。


反觀當今我們有些醫師的病歷書寫和處方書寫,字體歪斜扭曲,難以辨認,有的白字連篇,與一絲不苟的活人之心很難匹稱。


當然話說回來,處方的書寫用什麼筆寫是次要的,最要緊的是在於藥效要好,危害要小,花費要少,病人順從性(compliance)要佳;


這恐怕歸根到底還是個與醫德醫風醫技有關的事情。


清代著名學問家袁枚在《徐靈胎先生傳》(徐靈胎又稱徐大椿,清代著名醫學家,著有《蘭台軌範》等)中提到過:「德之不存,藝於何有?


看來說得還是很中肯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16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5:53:4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鄧拓文學功底很好,詩作靈感很快。


1959年2月12日《留別人民日報諸同志》詩作就十分有氣魄:「筆走龍蛇二十年,分明非夢亦非煙。


文章滿紙書生累,風雨同舟戰友賢。


屈指當知功與過,關心最是後爭先。


平生贏得豪情在,舉國高潮望接天。


最近,有人還披露了鄧拓珍藏宋代著名文學家、養生學家蘇東坡的《瀟湘竹石圖卷》趣事,也十分感人。


五六十年代我雖然知道鄧拓是福建閩侯人,但到數年以前才知道他在1923~1926年也曾在我1943~1949年就讀過的福建省立第一中學讀過書。


清代內閣大學士、太子太傅陳寶琛曾任該校前身福建高等學堂監督(校長)。


這所學校於1992年隆重慶祝90周年校慶,人們都以學校有鄧拓這樣一位鐵骨錚錚的校友而感到驕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6 06:40 , Processed in 0.25000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