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六、緬懷岳美中教授岳美中教授是我國中醫藥界的一代宗師,我認識他時,尚不及24歲;
歲月蹉跎,如今嶽老已仙逝多年,我也已步入了66歲。
追憶往昔共處的日子,猶如昨天,真有「孤帆遠影碧空盡」和「峰迴路轉不見君」的別情悠悠之感。
跟隨嶽老難以忘懷的事情很多。
記得1961年10月,我有一個十分難得的機會,隨同嶽老及我國著名的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先驅者梁漱溟先生,同去福建廈門參加「中醫辨證論治學術研討會」。
會前我問嶽老:「我們是否該準備一篇學術報告論文?
嶽老用濃重的唐山口音不假思索地便說:「中!
隨後,他就用了半天的時間向我講述他對辨證論治這一中醫學術的重要命題,以表達他的見解。
他說張仲景是主張專病專方與辨證論治結合的,《傷寒論》很鮮明地昭示後人以某方「主之」,即為專病用專方。
某病證「可與」或「宜」某方,是在辨證之下隨宜治之之意。
指出《金匱要略》更以專病專證成篇,題亦揭示出「辨病脈證治」,如百合病之主以百合劑,黃疸病之主以茵陳、礬石劑,熱痢之主以黃連劑,胸痹之主以瓜蔞薤白劑等,都是有論有法有方。
在專方專藥中再隨證加減,以應常中之變,如大法中之異法,所以,小柴胡湯之應用有七種加減法,理中湯之應用有八種加減法,十分實際。
告訴我要按照這一思路整理成文,該篇論文嶽老在廈門報告闡發之後,於以後由人民衛生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嶽美中論醫集》中作為第一篇論著收載。
嶽老的這些學術思想,對於我日後的學業影響甚大。
在這次大會上,梁漱溟教授從東西方文化的比較的角度談繼承發展中醫藥學術的看法,有條有理,邏輯性強,出口成章,真不愧是一代大師。
稍曾涉獵近代文化思想及其背景的研究的人都會理解到,在探討中國社會變革及其學術發展經驗方面,一條貫穿始終的主軸便是從東西方文化思想比較中去獲得啟蒙,梁先生就是強調東西方學術間之互為補益的關係的。
梁先生與毛澤東主席同年,當年曾共事於北京大學,那時梁先生便已受聘北大教授,主講內容就是東西方文化比較觀。
梁先生素食,我隨他在廈門南普陀寺及杭州全素齋等品受了不少高級素食菜點,對於我當時還十分年輕的人來說,自然興味甚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