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000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4:57:3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兼補:適用於血瘀兼有氣血不足者。


偏氣虛者,宜益氣活血,常喜用黨參、黃耆、炙甘草等藥,方用補陽還五湯;


偏血虛者,宜養血活血,多佐以當歸、丹參、雞血藤等藥,方選桃紅四物湯。


臨床上多用於腦血管病後遺症、心肌梗塞、動脈硬化、心肌炎後遺症、月經紊亂等病證的治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0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4:57:5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兼溫:用於血瘀兼有寒象者。


喜用桂枝、細辛、當歸、艾葉溫經散寒,不主張用薑、附等辛熱之品,以防其辛燥耗散之性傷氣損血,方用溫經湯、當歸等溫經活血通脈,臨床上用治痛經、閉經、下肢靜脈炎、雷諾氏症、凍瘡、變異性心絞痛及寒痹身痛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0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4:58:1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兼清:適用於血瘀證兼有熱象者。


藥如生地、丹皮、白茅根,方用清營湯、犀角地黃湯,方中犀角可用水牛角代替,以清熱涼血化瘀,治療因血熱內鬱所致的吐衄發斑諸症,陳氏1996年訪問歐洲時瞭解到比利時等地對水牛角也不同意應用,他認為是偏頗之見。


對肝陽上亢之高血壓病,可加柴胡、黃芩平肝降壓鎮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0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4:58:2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兼通:腑實兼有瘀熱者,用之最宜。


攻下藥大黃、芒硝本身即有活血化瘀作用,方可選用桃仁承氣湯祛瘀行血,通里攻下。


此方原治「膀胱蓄血」,瘀血在下,陳氏多用於高血壓病或腦血管意外兼有便結者,取其活血通下之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0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4:58:3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兼化痰:血瘀兼有痰阻之證尤宜,因為痰阻脈絡則血行不暢,化痰之品化痰散結而疏通脈絡,藥用菖蒲、大黃,方選貝母瓜蔞散(貝母、瓜蔞、天花粉、橘紅、桔梗)合失笑散(五靈脂、蒲黃)豁痰化瘀,痰瘀兼治,用於血瘀夾痰之肺心病、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及肥胖徵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0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4:58:4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兼利水:適用於血瘀證兼有水腫者,多用王不留行、澤蘭、益母草、川牛膝等活血利水藥,用治心衰、慢性腎炎、更年期綜合徵等病。


陳氏在處方遣藥方面,講究章法,獨具匠心,尤喜用理氣活血兼顧藥,例如川芎為血中之氣藥,性善走散,功能活血化瘀,行氣祛風;


延胡索走而不守,活血行氣,又能止痛,以浙江東陽產為佳,一般用量<12克入煎為宜,用量過大可有中樞性發熱之弊。


鬱金、薑黃皆可行氣祛瘀,但鬱金性涼,兼涼血達鬱;


薑黃偏溫,可通脈止痛。


又如三棱、莪朮、牛膝、路路通等藥均具有行氣活血的雙重作用。


此外,陳氏還喜用養血活血兼顧藥,如雞血藤甘苦性溫,行血補血,舒筋活絡,對血虛而兼有瘀滯之證最適用;


益母草養血活血,祛瘀利尿,用於慢性腎炎尤宜;


當歸補血活血,補而不滯,行而不峻,善治血虛血瘀之病,且有散寒之效。


對於血瘀徵象明顯,疼痛劇烈者,多選用水蛭粉、桃仁泥、紅花、生乳沒、鬼箭羽化瘀止痛效好;


對於久病、頑症,每多兼夾瘀血者,在主方中喜佐用地龍、蜈蚣、全蠍等蟲類藥,搜邪剔絡,逐邪外出,可提高療效。


陳氏指出,由於文化背景不同,美歐患者不敢服用含蟲類藥湯劑,需要有科學解釋。


陳氏不僅對這些活血化瘀方藥運用自如,而且還在辨證的基礎上結合現代中藥藥理及藥效學研究進展,施以專方專藥,增強用藥的針對性,以期療效更佳。


如對兼有高脂血症的患者,多選用具有調脂作用的活血藥如山楂、丹參、三七、虎杖、大黃、蒲黃等,均係效驗之法。


另外,現已證實,不少活血化瘀方藥,具有抗血小板作用,適當較長期選用,有助於預防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並可預防其他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發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0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4:58:5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臨床辨證論治圓機活法陳氏善調氣血,其運用活血化瘀法辨治心腦血管疾病及老年病是他學術思想和醫療經驗的組成部分之一。


他認為活血化瘀法作為治療法則是相對固定的,但其應用卻要靈活變通,切中病機。


在心腦血管疾病中,多虛實夾雜之證,治宜通補兼施。


例如,冠心病的基本病機是本虛標實,氣虛血瘀,因而益氣活血方劑是比較常用的,尤喜用先師嶽美中老教授所創的人參三七琥珀末方,三藥之比為2∶2∶1,共為細末調勻,每日3次,每次1克,對一般冠心病、心肌炎療效均好;


在胸痛氣滯血瘀證明顯時,常加用延胡粉以代替琥珀,劑量同人參和三七,對早搏也有佐助,起到「疏其血氣,令其條達」的功用。


也常用調胃承氣湯合益氣活血方以治療心肌梗塞,還自創愈梗通瘀湯,治療因氣虛血瘀兼痰濁之心肌梗塞,有良好效果。


方中大黃是祛瘀生新的良藥,急性心肌梗塞時常喜用之,使瘀血驟阻,腑氣不暢得以改善,蓋胃氣和順則五臟得以安和也。


《醫宗金鑒》中的桃紅四物湯也是十分完好的通補兼施方劑,遇胸脘不舒,苔膩者,可以合瓜蔞薤白半夏湯及溫膽湯進退。


陳氏認為心主身之血脈,但不可忽視心主陽氣。


對有的變異性心絞痛病人,兼夾證甚多,氣陽虛、肝鬱及血瘀並存者,宜用活血疏肝溫陽法,以柴胡疏肝散合當歸四逆散取效;


在臨床上,陳氏祛邪不避重猛之藥,主張破血攻瘀方藥在必要時還應大膽使用,祛瘀而生新。


對慢性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心功能不全者,也常於益氣溫陽利水方中,伍用大黃蟲丸或抵當丸取效;


又因心肺同居上焦,以之治療,肺氣也可得到清肅之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0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4:59:0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中醫學認為「人年四十,陰氣自半」,「八八」(64歲)以後,「腎氣衰」,其他臟腑也相繼出現衰退症徵,所以老年心絞痛病人心腎氣虛或陽虛的證候常較突出,如體乏無力,畏冷胸悶和氣短、自汗、舌質紫暗、脈多沉細,心絞痛反復發作,對此陳氏常喜用保元湯沖服復方血竭散(由血竭、沉香、琥珀、冰片、三七、延胡索組成),起補虛、理氣、活血、定痛作用。


並認為老年心絞痛的發作,常和情志抑鬱不暢,或負重耗傷心氣有關,心絞痛症狀有時並不典型,但發作卻較頻繁,尤其是由於老年人心理上存在一定特點,鬱悶傷感,條達不暢,可損及腎,並使脈絡瘀滯不暢而作痛,疏肝解鬱湯(柴胡、鬱金、香附、金鈴子、延胡索、青皮、紅花、丹參、川芎、澤蘭)具有疏肝開鬱,活血化瘀作用,對這類與情志有關者有防治作用,也常用四逆散合丹參飲隨症加減,多取應手之效。


中風急症與「血氣逆亂,血隨氣上」有極大關係,他因而提出中風一證,不能只從風、火、痰、虛立論,還應著意於瘀。


在臨床治療時,不論缺血性中風或出血性中風,均重視結合活血方藥,俾化瘀而不動血,止血而不凝瘀,取得較好療效。


他還體會到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和血府逐瘀湯對治療腦血栓形成,消除血腫,都有裨益;


蟲類藥水蛭和地龍,在溶栓和促進血腫吸收方面都有一定作用。


此外,陳氏還喜用通竅活血湯加紫花地丁、蒲公英、銀花煎湯送服紫金錠治療酒渣鼻(赤鼻)患者,有一定功效。


因這類患者氣血瘀滯,內有蘊熱之徵比較明顯,故投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之中藥可以收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0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4:59:1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有是證用是藥法度謹然在臨床應用活血化瘀方藥治病時,陳氏比較重視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問題:①調氣與活血。


主張要根據「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的理論來指導活血化瘀方藥的配伍。


明確氣血二者中,氣占主導地位,氣機順則百脈和,因而言活血必先調氣,活血方中必須配伍調經。


調氣之法包括順氣、開鬱、降氣、補氣等,而治氣之道,莫貴於通,故臨床辨治血瘀證時,宜審度證候之虛實,邪正之盛衰,或補而通之,或行而通之,使通在理血之先,補在養血之上,才能更好發揮祛瘀作用。


②活血與化瘀二者同中有異,是兩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概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1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4:59:2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活血———活其血脈,適用於血液在絡中循行不暢,即現代醫學的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流變性異常;


化瘀———化其瘀滯,適用於血液停著凝滯,或溢出脈外,留於肌膚、空竅之中形成乾血者,常有斑疹紫癜、疼痛腫塊等外症可查,相當於現代醫學之血栓形成、血管破裂、組織異常增生、腫瘤等血液呈高黏、高凝、高聚狀態。


血行不暢是血瘀之漸,病尚在經;


血溢脈外或蓄積於體內某一部位是血瘀之甚,病已入絡。


故對疾病初期,邪客於經的階段,法當活血為主,常選紅花、川芎、鬱金、延胡索、雞血藤等藥;


對於病程日久,邪入於絡的後期階段,特別是纏綿難愈的疑難重證,非用化瘀或搜剔絡邪之品方可奏效,可用水蛭、地龍、血竭、蜈蚣、靈脂、三棱、莪朮、桃仁、丹皮等。


由此可見,活血治在經,化瘀治在絡,臨床雖多協同使用,但畢竟各有所偏,不可不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1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4:59:3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③扶正與祛邪。


古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臨床要處理好正邪關係,一則人體虛衰時易發生血瘀,主要是氣血陰陽虧虛所致,氣虛則無力帥血行為瘀。


血虛則脈道涸竭為瘀;


陽虛生外寒,寒則血凝為瘀;


陰虛生內熱,熱則血結為瘀;


故血虛生何處,瘀血之證也就隨之而產生。


而瘀久也可致虛,所謂「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臨床所見血瘀證多是虛實夾雜,因此,在活血化瘀的同時,要注意扶正,以補其不足,益其所損,正氣存則邪氣退,既可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又能提高活血化瘀的效應,扶正達邪,邪去正安。


二則要謹守「氣以通為補,血以和為貴」的古訓,消而勿伐,中病輒止,祛瘀而不傷正。


④適應症與禁忌症。


陳氏告誡要把握好活血化瘀臨床運用的適應症和禁忌症,臨床上不論屬於哪一類疾病,凡具有舌質紫暗、脈細澀或沉、內臟或體表有固定性疼痛、或腫塊、肌膚甲錯、或皮表血管異常、肢體麻木、月經異常、或實驗室檢查(血流變學、微循環)異常等症,均可施以活血化瘀療法,諸症不必悉具,只要抓住少數重點症狀即可。


活血化瘀的禁忌症不是絕對的,《內經》有「有殞無損」的說法,只要有是病證,必用是藥,但切忌濫用活血化瘀藥物。


活血化瘀藥用之不當可直接損害胃腑,引起藥源性胃炎的發作;


祛瘀藥物的過多、過量及服用時間過久,還可耗傷機體正氣,或衝淡整體治療的藥效,因此,既要加強辨證論治的整體性,又要熟諳藥性,增強配伍的合理性,取其力而棄其弊,以減少活血化瘀藥物的副作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4:59:4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五)師古不囿於古銳意創新陳氏學兼各家,博採眾長,法古不泥,多有創見。


他於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大膽探索、篤思敏才,提出了將臨床上極其復雜、表現多樣的血瘀進行分類的新觀點,按發病之急緩、病程之久暫、病邪之性質、瘀血之深淺分為慢瘀、急瘀、實瘀、虛瘀、熱瘀、寒瘀、潛瘀等七大類。


所謂「慢瘀」,即久病入絡為瘀,包括現代醫學的冠心病、高血壓病、糖尿病、中風後遺症、腎炎、慢支炎、肝硬化、消化性潰瘍、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結締組織增生病及免疫係疾病、再障、腫瘤等多種慢性疾患;


所謂「急瘀」,係指暴病、急症多瘀,如急性心肌梗塞、腦血管意外、急腹症、宮外孕、休克等屬此類;


所謂「熱瘀」,多指溫熱病重症多瘀,如急性感染性疾病、風濕熱和因血熱妄行所致的咯血、吐血、衄血、尿血、視網膜出血、血管彌漫性凝血、月經先期、皮膚癢疹、癰腫瘡瘍等病症;


所謂「寒瘀」泛指寒凝致瘀的病變,包括寒性閉經、痛經、下肢靜脈炎、凍瘡、雷諾氏症、變異性心絞痛等;


所謂「虛瘀」,泛指虛證多瘀、老年多瘀,多見於衰老性疾病、退行性病變及慢性消耗疾病等;


所謂「實瘀」,指創傷外症必瘀,如跌打損傷、顱腦外傷、骨折等病症必有瘀血停著;


潛瘀,指紫舌無症狀者,亦指實驗室檢查(如血流變學、微循環等)異常而暫無臨床症狀者。


上述分類對指導臨床辨證和深入探討復雜血瘀證之本質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1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4:59:5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陳氏熟讀經典,勤於臨證,他依據藥物的作用強度,結合多年用藥經驗,將散載於10余種本草學著作中的35種常用活血化瘀藥物分為養血和血類(當歸、丹參、丹皮、赤芍、生地、雞血藤等6種)、活血化瘀類(川芎、蒲黃、紅花、劉寄奴、五靈脂、鬱金、三七、穿山甲、大黃、薑黃、益母草、澤蘭、蘇木、牛膝、延胡索、鬼箭羽、乳香、沒藥、桃仁、王不留行、紫葳等21種)和破血逐瘀類(水蛭、虻蟲、三棱、莪朮、血竭、乾漆、蟲、蠐螬等8種)三大類,其作用強度依次為破血類>活血類>和血類,對臨床用藥和提高認識均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陳氏師古不忘創新,倡古方能治今病,對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PTCA)後再狹窄和動脈粥樣硬化等現代醫學尚無良好對策的疾病,大膽應用活血化瘀名方血府逐瘀湯進行辨治,取得較滿意的臨床效果,並從分子生物學水準闡明了其作用機制,拓寬了活血化瘀古方的運用範圍,也為PTCA術後再狹窄的治療這一世界醫學界關注的難題,創出了一條新路子,引起國內外關注,不少國外病人前來求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1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4:59:5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陳氏不僅在臨床上擅於運用活血化瘀法,幾十年來還與他的同事和研究生們相繼開展了血瘀證的實質研究和活血化瘀方藥的系列研究,其中對血瘀證計量化診斷標準的建立和冠心Ⅱ號方及相關藥物川芎嗪、赤芍甙、元胡堿等有效部位或成分的深入研究,均取得較大進展,居領先水準。


陳氏以其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對血瘀證和活血化瘀方藥進行譯釋,在理論和實踐上促進了活血化瘀研究向縱深發展,對學科建設作出了貢獻。


在他的積極參與、宣導和支持下,活血化瘀研究已成為當今中醫藥研究中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1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5:00:0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臨床推崇辨證和辨病論治結合中醫辨病和辨證是從不同角度辨識疾病病位、病因、性質的方法,兩者相互聯繫、相互補充以臻完備。


辨病著眼於疾病整個病理過程的基本矛盾,有助於辨證從整體、宏觀水準認識疾病的病位元、病性、病勢及疾病的發展變化;


辨證側重於疾病某階段的陰陽失卻平衡狀態的辨識,可為辨病提供分析、認識疾病病理、生理演變規律的方法導向。


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現代醫學迅速普及的今天,人們面對的已不僅僅是那些內涵和外延較為模糊的病名,如眩暈、嘔吐、痰飲、水氣等,而是診斷基本明確,有一定病理、生理變化規律可循的現代醫學疾病。


臨床只注重辨證,強調整體的調節,治療就會缺乏針對性。


對於許多無明顯臨床症狀(包括脈、舌)的疾病或疾病的某一無症狀的階段,因無症可辨,還會疏於治療,延誤病性;


反之,只側重於辨病,強調疾病病理改變治療的針對性,忽視疾病的動態變化及整體狀態的調節,對許多功能性疾病,甚至對於復雜的器質性疾患的治療,就會束手無策。


陳氏為我國第一代中西醫結合專家,對中醫辨證和辨病理論多有闡發,強調兩者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有機結合,認為中醫的辨證辨病論治結合符合生物-心理-社會的現代醫學模式,能更好地發揮中醫系統論整體觀的優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1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5:00:1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辨證論治和辨病論治應是中醫診治疾病固有的治療方法陳氏認為辨證論治和辨病論治的結合,並非是現代中醫才有的診治疾病方法,只是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中醫辨病必須面對診斷明確的西醫疾病。


《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論病機十九條,其中既有側重於「掉眩」、「收引」、「腫滿」、「鼓栗」等「症」的辨識,也有「瘡」、「痿」、「痙」等病的診斷,已初步具備了辨證與辨病結合的思想雛形,從而為張仲景確立辨證與辨病結合的論治體系奠定了思想基礎。


張仲景《傷寒論》六經標題,首揭「辨三陽三陰病脈證並治」,在具體論治中,則某病以某方「主之」,即專病專證專方,某病「可與」或「宜」某方,體現了辨證辨病結合,隨宜治之的靈活思想。


《金匱要略》從三因入手,以專病專證成篇,題亦揭示「辨病脈證治」,是辨證辨病論治結合的經典,如百合病,責其病機為心肺陰虛,選用百合這味專藥治之,並以此為基礎,根據患者是否兼有發熱、口渴等見症及是否使用過汗、吐、下等方藥治療,進一步辨證為不同類型,而後結合相應的藥物加以靈活施治,其重點在於辨病;


痙病,症狀為項背強急,角弓反張,病機為津液失布或耗損,而津液失布之因則有感邪性質、體質稟賦、疾病階段等的不同。


篇中從外感風寒這一病因角度,將疾病分為陽明痙病及太陽剛痙、柔痙等證型,分別選用大承氣湯、葛根湯及瓜蔞桂枝湯予以治療,其重點則在辨證。


其他如黃疸病、胸痹病、熱痢、中風、虛勞、水氣等,雖各有所側重,但皆為辨證施治和辨病施治相結合,既注重疾病的基本矛盾,又兼顧疾病發展各階段的次證、兼證。


可見,張仲景是將辨證、辨病列於同等重要的地位的。


後世醫家在辨證施治和辨病施治結合方面作了不懈的探索,如《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在專病專證專方專藥方面較仲景更有發展,如治癭用羊靨、海藻、昆布方,治消渴用地黃劑、黃連劑,治痢用苦參,治腳氣用防風杏仁劑,治夜盲用羊肝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1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5:00:2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明清之際,溫病學家在診斷溫病時,首先將溫病分為春溫、風溫、暑溫、秋燥與冬溫,而後分證為衛、氣、營、血及上、中、下三焦進行辨治;


清王清任治療中風病、半身偏癱,專立補陽還五湯,在專方專藥的基礎上隨證加減,以應常達變,法中求異。


但由於歷史條件和科學發展水準的限制,歷代醫家雖在病因學上不斷加以補充和發展,辨病論治卻未有重大突破。


在診斷學上,人們只能採用取類比象、歸納演繹的方法,依靠經驗的積累,提高辨證的水準,不可能對人體這一「黑箱」中的病理生理變化作實質性的分析探索,以提高中醫的辨病水準,使得辨病治療這一中醫固有的診治疾病方式被不斷突出的辨證施治所覆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1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5:00:4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中國傳統醫學辨證和辨病涵義的思考辨證論治,是中醫診治疾病的重要原則,也是中醫理論的主要特點和精華所在。


陳氏認為中醫的辨證不僅限於運用中醫的四診方法,搜集病人的臨床症狀、體徵,結合醫生的主觀認識,對疾病某階段的症狀總結歸納出證的概念,如厭食、納呆、便溏、乏力、舌淡、苔白膩、脈濡等,歸納出「脾虛濕阻證」,也包括更深層次的內容,即遵循宇宙天地陰陽變化、氣機氤氳升降之理,運用取類比象、演繹歸納的方法,對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病勢等諸方面加以辨析、綜合,才能做到辨證準確,施治恰當。


辨病是著眼於疾病內在生理病理改變,是對疾病整個過程變化規律的認識概括。


辨病指導下的施治,多是針對疾病的生理病理改變而設,具有針對性。


陳氏認為中醫辨病亦不應當僅限於西醫診斷、中醫辨證分型治療或專病專方專藥治療的水準上,這種辨病施治方法雖也屬於辨證施治,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醫辨證施治。


中醫的辨病應當利用現代醫學的理論檢測手段,拓寬延長自己的診斷視野,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去分析觀察疾病內在的病因、病機、演變規律,以形成中醫自身的生理學、病理學。


唯其如此,中醫的辨病論治才能避開西醫用藥的藥理作用———病理生理改變的機械思維模式,才能和中醫辨證思維相互滲透、有機結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1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5:00:5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聯繫實際處理辨證和辨病的關係就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而言,辨證反映的是共性,而辨病反映的是個性,如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在疾病的某個階段皆可表現為「瘀血證」,心脈瘀阻反映了這些疾病在臨床上某一階段的共性;


而就某個具體疾病而言,體現共性的是辨病,反映個性的是辨證。


仍以冠心病而言,心脈瘀阻、不通則痛這一病理機制始終貫穿於疾病發展過程的始終,為其共性,而因人、因疾病的階段不同,表現出的陽虛血瘀、氣滯血瘀、痰阻血瘀、陰虛血瘀等的臨床證候,則為其個性。


在辨證施治的原則指導下,中醫治則有「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這從中醫辨證論治的發展而言,是比較靈活及完善的方法。


這種方法從整體水準上,全面權衡了患病機體某階段的病性、病情和病勢。


從中醫的辨病出發,他認為中醫治則也就有「同證異治」和「異證同治」。


因為就某一具體疾病而言,臨床可表現出許多不同「證」,這些不同的「證」因受其自身病理、生理改變的制約和影響,治療上也有相似性;


另一方面,許多疾病儘管可表現為相同的「證」,這種相同「證」的中醫治療也會有較大的差異:如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癌,甚至於冠心病,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皆可出現「脾胃虛寒證」,若皆採用單純的溫中散寒立法,則較難獲得滿意效果,有時還會耽誤病情。


再如糖尿病(消渴),雖有上消多飲在肺、中消多食在胃及下消多尿在腎的不同,及兼氣虛、血瘀的差異,但整個病理過程始終貫穿著陰津虧耗、燥熱內熾這一基本病機,臨床治療也始終離不開滋陰清熱。


所以,臨床既要重視「異病同治」、「同病異治」,也要注重「同證異治」、「異證同治」,病證結合,從不同的側面把握疾病的病位、病勢,才能切中病情、提高臨床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2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5:00:5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關於現代醫學疾病辨證辨病論治結合基礎的思考由於受歷史條件的限制,中醫的病名多是依據疾病的臨床症狀、病因病機,採用取類比象的方法而確立,如眩暈、胸痹、嘔吐、中風、水氣等;


西醫疾病則多是依其區別於他病的病理、生理改變而診斷。


故中醫病名較之西醫帶有明顯的模糊性。


疾病是客觀存在的,病名的取捨無足輕重,關鍵在於臨床療效的提高。


目前中醫所說的辨病論治,一般多是指中醫辨識診斷明確的西醫疾病而言(當然也包括有一定病理演變規律可尋的中醫病)。


無論中醫,還是西醫,儘管其認識疾病的方法有別,但皆是以人體作為研究物件的防病治病的科學,疾病反映在機體的一系列體徵症狀,是中醫辨證、辨病結合的基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9 17:23 , Processed in 0.40524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