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變」者,即治法視證情轉變,用藥鬚根據疾病的不同階段,靈活應用。
宋?史堪《史載之方》謂:「喜為醫者,臨事制宜,隨機應變,審當輕重。
清?石壽棠《溫病合編》亦曰:「對證施治,因時變通。
如不孕症,證情多復雜,年輕者常伴盆腔炎,輸卵管受損,纏綿不愈。
臨證應先治病為主,然後調經,經調後助孕。
調經之法又分經前、經間、經期、經後之別,分期調治,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又如治實證痰濕阻絡型閉經,首當化痰疏絡,以動解凝,待濕化痰除,地道得通,而經轉量每澀少。
蓋邪既已去,正必受損,氣血虛虧,當轉為調補氣血,以靜待動,而濟其源,則經自調。
如治談某閉經一案,患者14歲初潮後,週期慣常落後、量少,漸至閉經,已8個月未轉。
體胖(體重69千克),神疲嗜睡,頭眩,痰多納呆,腰酸帶下,全身肌肉脹痛,皮膚瘙癢,下肢大腿內側及腋下有紫紋。
脈沉細,苔白膩。
辨其為脾陽不足,體豐濕盛,濕礙脾運,則上泛為痰,下注為帶。
治先解凝制靜,以滌痰湯加減。
藥用製南星6克、薑半夏6克、陳皮6克、菖蒲9克、製香附9克、丹皮9克、赤芍9克、川柏6克。
服藥12劑後精神略振,並有小腹酸脹感,乃因勢利導,改以當歸15克、丹參15克、川芎45克、雞血藤12克、馬鞭草12克、鬼箭羽12克、威靈仙12克、仙靈脾12克、川牛膝12克,養血活血,除濕通絡。
10餘劑後,果使經轉,但量甚少。
如此按月調治約七八個月,痰濕漸化,體重亦減,下肢發脹及皮膚瘙癢消失。
以後經水雖不準時,但能自轉。
惟仍感神疲嗜睡,納呆便溏。
患者體豐濕盛,脾腎陽虛,氣血滋生乏源,所以平時宜溫脾益腎,調補氣血,以靜待動,用參苓白朮湯加肉桂、鹿角片、巴戟、仙靈脾;
行經期間以四物湯合通瘀煎,養血活血通瘀。
以後經量逐漸增多,如此動靜結合,先攻後補,而收全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