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特色】
1疼痛:根據疼痛的臨床表現,將其分為風痛、寒痛、濕痛、熱痛、瘀痛五種。
風痛者,朱氏以祛風通絡治其痛。
輕者常用獨活,用量以20~30克為佳。
本品確有鎮痛、抗炎、鎮靜、催眠之作用,惟陰虛血燥慎用,或伍以養血之品,方可緩其燥性;
或用海風藤30克,以其怯遊走性之疼痛。
重證則宜選用蘄蛇,此藥透骨搜風之力最強,乃「截風要藥」。
一般以散劑效佳,每次2克,一日兩次,如入煎劑,則需用10克。
寒痛,朱氏以溫經散寒而止其痛,常選用川烏、草烏、附子、細辛等辛溫大熱之品。
此類藥善於溫經散寒,宣通痹閉,且常與桂枝同用,而鮮與麻黃相伍。
考烏頭辛而大熱,除寒開痹,力峻效宏;
桂枝辛溫,通陽散寒,和營達衛。
二者合用,既可散在表之風寒,又可除裡伏之痼冷,使氣血溫通,營衛調和。
究麻黃雖可宣痹解凝,但有發越陽氣之弊,需權衡使用。
因川烏、草烏、附子均含烏頭堿,用大量一般多制用,每日15~30克;
生者宜酌減其量,並先煎兩小時,以減其毒。
細辛可用8~15克。
濕痛,治當健脾化濕,參用溫陽之品,濕去絡通,其痛自已。
朱氏常喜用大劑量苡仁、生白朮,合蒼朮、制附子。
若大便調則用生苡仁;
大便溏則用熟苡仁;
若關節腫甚而便溏,又非大劑量不為功者,則生熟苡仁合用,此中亦須掌握分寸。
鑽地風、千年健,善祛風滲濕,疏通經脈,各用30克,亦可止濕勝之疼痛。
熱痛者,若常規用藥收效不著者,可加服羚羊角粉06克,分兩次吞服,亦可用山羊角或水牛角30克代之。
如關節紅腫熱痛仍不解者,可服用「犀黃丸」,當獲挫解。
同時可外用「芙黃散」(生大黃、芙蓉葉)以冷茶汁調如糊狀,取紗布塗敷患處,每日一換,可加速消腫止痛。
瘀痛者,多為頑痹久治乏效。
關節腫痛,功能障礙,此為病邪與瘀血凝聚經隧,膠結難解,常規用藥,恆難奏效,必須採取透骨搜絡之品,始可搜剔深入經隧骨骱之痰瘀,以蠲腫痛。
首選藥物,則以蜈蚣、全蠍、水蛭、僵蠶、天南星、白芥子之屬最為合拍。
朱氏認為就類風濕性關節炎來說,其基本病變是滑膜炎,在體液免疫異常方面,滑膜組織有大量淋巴細胞、漿細胞、巨噬細胞及肥大細胞等集聚;
類風濕因數無論是IgM、IgG、IgA,都大多在關節內部產生,這些病理變化,似與痰瘀深結經隧骨骱之機理相為吻合,亦證實了朱氏選上藥從痰瘀治骨節蹉跎之疼痛的正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