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傷寒溫病一脈相承傷寒學派與溫病學派之爭】
已經歷明清以來數百年的歷史過程,至今也還沒有取得完全一致的認識。
袁氏認為這種學術上的不同論爭,可以促進醫學的發展,完全是必要的有益的。
但是,如果認為二者是不相聯繫的,絕對地把它們割裂開來,甚至互相攻訐,水火不容,是不必要的,有害的,甚至是錯誤的,因為這樣割斷了祖國醫學發展的歷史。
傷寒與溫病的名稱和理論都來源於《內經》及古代醫籍,如《素問?熱論》說:「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難經?五十八難》說:「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
故從古以來傷寒二字就有廣狹二義。
廣義的是指一切外感發熱的疾病,當然包括溫病在內。
狹義就是指傷寒有五中的傷寒,即傷寒論第三條「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的傷寒。
古人認為傷寒是會流行的。
《千金方》引《小品》說:「傷寒,雅士之稱;
云天行、瘟疫,是田舍間號耳」。
《肘後方》說:「貴勝雅言總呼傷寒,世俗因號為時行。
《外台秘要》許仁則論天行病說:「此病方家呼為傷寒,而所以為外感之總稱者。
這就非常明顯,晉唐以前,追溯到春秋戰國,所稱的「傷寒」同所稱的「天行」、「時行」、「外感」的含義相同。
所謂「天行」「時行」「外感」相當於現代所稱的傳染病。
張仲景的宗族在10年內死亡2/3,傷寒十居其七,足見仲景所指的傷寒,是熱病之類,也是屬於傳染性疾病是沒有什麼疑義的。
至於《內經》談到溫病的地方就更多,其較為顯著者如《生氣通天論》:「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金匱真言論》:「……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熱論篇》:「夫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
《論疾診尺篇》:「尺膚熱甚,脈甚躁者病溫也。
《傷寒論》第六條:「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為風溫。
《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中的「濕溫、熱病、溫病」更無疑義。
概括起來就是《傷寒論》和溫病學說都是對多種外感熱病進行辨證論治的專書,不過時間有先後,敍述各有重點,辨證綱領和治法有區別,發展有不同而已,就溫病名著《溫病條辨》、《溫熱經緯》來看,是繼承了《傷寒論》的六經辨證論治理論和經驗,加以補充和發展的,並不割斷歷史看問題。
如《葉香岩外感溫熱篇》一開始就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
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
又說:「蓋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然後化熱入裡,溫病則熱最速」,「傷寒多有變證,溫熱雖久在一經不移,以此為辨。
在辨證論治方面更繼承《傷寒論》的理法而加以發展,如「再論氣病有傳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傷寒中少陽病也,彼則和解表裡之半,此則分消上下之勢,隨證變法。
如近時杏朴茯等類。
或如溫膽湯之走泄。
就是明顯的例子。
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和王孟英的《溫熱經緯》開始就列出《內經》、《傷寒論》有關溫病的條文。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的凡例中的第二條就說:「是書雖為溫病而設,實可羽翼傷寒。
若真能識得傷寒,斷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
若真能識得溫病,斷不致以辛溫傷寒之法治溫病,傷寒自以仲景為祖,參考諸家注述可也。
溫病當於是書中之辨似處究心焉。
並不否認溫病學是在《傷寒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二書中引用《傷寒論》的理論、治法、方藥亦屬不少並有很大的發展,補充了《傷寒論》中關於溫病辨證論治之不足,這是符合發展規律的。
又如清吳坤安的《傷寒指掌》則根據《證治準繩》以傷寒病之正證、類證、古法、今法結合辨證論治。
清俞根初所著《通俗傷寒論》亦認為「傷寒,外感百病之總名也」,「以六經鈐百病,為確定之總訣;
以三焦賅疫證,為變通之捷訣。
以六經辨證把傷寒和溫病結合起來進行辨證論治,二者都應用六經辨證來對溫病進行辨證論治。
至於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均與八綱辨證和臟腑辨證相聯繫,其治法更有許多共同之處。
如六經辨證太陽屬表,運用汗法,太陽中風用桂枝湯以解肌祛風。
太陽傷寒麻黃湯以開腠發汗。
衛氣營血辨證所稱的在衛汗之可也。
三焦辨證的上焦肺衛,均屬表證,用辛涼解表的銀翹散。
又如陽明經證用清法,「到氣才可清氣」的氣分證亦用清法,中焦分證用清涼透泄,也是清法,其代表方劑多為白虎湯一類方藥。
溫證論所說的苦寒直清裡熱的黃芩湯,即來自《傷寒論》。
溫病滋陰救液的一甲、二甲、三甲復脈湯,即是《傷寒論》炙甘草湯去參、薑、桂、棗加白芍演化而成。
治濕溫之中焦證,亦多仿《傷寒論》中的瀉心湯諸方進行加減。
化斑湯源於白虎湯;
新加承氣湯、宣白承氣湯、導赤承氣湯、牛黃承氣湯、增液承氣湯等五個承氣湯源於《傷寒論》中大、小、調胃等三個承氣湯。
這就說明,從辨證論治的觀點去認識傷寒與溫病,用繼承與發揚的觀點去分析二者的聯繫,回顧從傷寒到溫病的發展過程,就不難看出傷寒與溫病不是互相對立的,而是一脈相承的關係。
溫病學說是在《傷寒論》的基礎上,通過1000多年的醞釀和爭論,逐步形成的,溫病學說繼承了《傷寒論》的理論和醫療經驗,補充了《傷寒論》的不足,對外感熱病的辨證論治更趨於豐富和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