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寶鑑●第三章月經病●第一節月經不調】 二、氣虛
「主證」 月經先期,量多,色淡,質清稀,伴見一組脾氣虛⒅之症。
「病機」 氣虛失攝,衝任不固。
「治法」 升陽益氣,健脾調經。
「方藥」 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黃耆 甘草 人參 白朮 當歸 陳皮 升麻 柴胡
方中黃耆、人參、白朮、甘草補中益氣;
當歸補血;
陳皮運脾理氣;
升麻、柴胡升舉脾陽。
若月經量多不止,酌加龍骨、牡蠣、血餘炭、艾葉等固澀之品;
若月經量少,杜仲等補腎調經之品;
若見心悸怔忡等心脾兩虛
⑶之症,方易歸脾湯(《濟生方》)治之。
白朮 茯神 黃耆 龍眼肉 酸棗仁 人參 木香 炙甘草 當歸 遠志 生薑 大棗
方中人參、黃耆、白朮、甘草、生薑、大棗健脾益氣;
當歸補益陰血;
茯神、棗仁、遠志養心安神;
木香醒脾理氣。
(二)月經後期
月經較以往恒定週期延後七天以上,甚至四、五十日一潮,連續三個週期以上者,稱「月經後期」。
若偶爾延後三、五天而無其他明顯不適者,不作病論。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外邪侵襲,飲食失調,情志所傷,產乳過多及正氣不足等因素,使血海空虛,衝任不充或氣血不暢,衝任受阻而致。
一、血寒 經行產後,過食生冷;或冒雨涉水,外感寒邪,以至寒凝血滯,衝任受阻,發為月經後期。
二、腎陽虧虛 腎陰素虛,或房勞多產,耗傷腎氣,或久病虛弱,以至精血不充,陽虛內寒,衝任不暢,發為月經後期。
三、血虛 體虛久病,或產乳過多,營血耗傷;或飲食勞倦,思慮傷脾,化源不足,血海空虛,發為月經後期。
四、氣滯 情志過極,氣鬱傷肝,肝失疏泄,氣滯血瘀,衝任受阻,發為月經後期。
五、痰阻 多食肥甘、脾失健運,痰濁內生,痰阻衝任,經隧不利,發為月經後期。
【辯證施治】
臨證當結合月經的量、色、質及全身情況,辯清虛實。
一般月經量少,色黯,小腹冷痛拒按為寒實;
量少色淡,質清稀,小腹冷痛,喜暖喜按,腰膝酸軟,為腎虛;
量少,色淡,質稀薄為血虛;
量少色黯有塊,小腹脹而痛為氣滯;
色淡而黏,挾帶而下為痰阻。
臨床治療應根據虛實的不同分別施以補、瀉之法。
或益氣補血,或溫經散寒,或行氣開鬱,或祛痰行滯。
一、血寒
「主證」 月經後期,量少,色黯有塊,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苔薄白,脈沉緊。
「病機」 寒凝血滯,衝任受阻。
「治法」 溫經散寒,養血行瘀。
「方藥」 溫經湯(《金匱要略》)加減。
吳茱萸 當歸 白芍 川芎 人參 桂枝 阿膠 生薑 甘草 艾葉 烏藥
本方為溫經湯草、白茅根。
方中柴胡、薄荷疏達肝氣,解散鬱熱;
丹皮、梔子清肝瀉熱涼血;
白芍養血柔肝;
茯苓、白朮、甘草健脾和中;
白茅根涼血止血;
益母草活血化瘀。
方中吳茱萸、桂枝、艾葉溫經散寒;
當歸、芍藥、阿膠補血養肝;
川芎活血行瘀;
人參益氣;
烏藥暖肝散寒;
白芍配甘草緩急止痛;
生薑、甘溫中和胃。
若畏寒肢冷,加附子;
若腹痛較甚而時下血塊者,加炒蒲黃、五靈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