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受精卵著床發育於子宮腔正常著床部位以外者,稱為「異位妊娠」。
按孕卵著床部位的不同,可分為輸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子宮頸妊娠、子宮殘角妊娠等。
異位元妊娠不是中醫學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則散見於「妊娠腹痛」、「胎動不安 」、「癥瘕」等病之中。
由於在異位妊娠中,輸卵管妊娠占95%以上,故本節以介紹輸卵管妊娠為主。
限於輸卵管的解剖、組織結構特點,孕卵發育到六周以上時,遲早必然會發生輸卵管妊娠破裂或流產,造成急性腹內出血,嚴重危及婦女的生命。
過去,手術是本病的根治方法,到五十年代末期以來,國內採取中西結合,以中藥為主的非手術治法取得了顯著成績。
【病因病機提要】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因輸卵管道被阻或孕卵行動遲緩,孕卵未達子宮腔內正常著床部位而已具備著床能力時,植入輸卵管某一部分而發育,導致輸卵管妊娠。
具體原因有如下幾點:
1、慢性輸卵管炎:炎症使輸卵管黏膜黏連,管腔變窄,影響孕卵的正常移行。
2、輸卵管發育不良或畸形:發育不良者,其壁之肌纖維分育差,內膜纖毛缺乏,減弱了輸送孕卵的功能。發育畸形者,輸卵管較細長彎曲或呈螺旋狀,或管壁有憩室等,使孕卵不能適時到達宮腔。
3、輸卵管子宮內膜異位症:可異位於輸卵管間質部,管腔變窄阻塞,阻礙孕卵的輸送。
4、盆腔內腫瘤壓迫或牽引:可使輸卵管移位變形,阻礙孕卵通過。
5、孕卵外遊:其移行時間長,不能適時到達子宮腔。
6、輸卵管結紮後再通:由於結紮部位狹窄,影響孕卵輸送。
中醫學對本病的病機認識,目前尚未完善,仍在探討之中,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和中醫及西醫治療的效果來看,其病因病機主要可歸納為如下幾條:
一、情志過極,氣鬱傷肝,肝鬱氣結,血運受阻,氣滯血瘀,經脈阻遏,衝任欠通,精氣不能通達於胞宮,發而為病。
二、經期產後,衝任空乏,濕熱毒邪乘虛侵染,損傷衝任,以致氣滯血瘀,經脈阻遏,精氣不能通達於胞宮,發而為病。
三、稟賦虧欠,先天腎氣不足,以致衝任不暢,精氣不能通達於胞宮,發而為病。
【辯證施治】
本病未破損之前,當屬少腹血瘀,為症積之證;破損以後,當屬少腹蓄血,甚至出現氣血暴脫,陰陽離決之危候,因而病屬婦科之急症、危症。
本病在病史上往往有長期不孕,繼而有短期停經史(約六周左右),尿妊娠試驗多為陽性,在流產或破損之前,除有妊娠表現外,一般無明顯症狀。
部分患者在下腹一側有隱痛,雙合診子宮稍脹大變軟,與停經月份不符,可能發現一側附件處有軟性包塊,稍有壓痛。
破損時,患者突感下腹一側出現劇烈撕裂樣疼痛,出血量較多時,有肛門墜脹和排便感,隨後,陰道不規則下血。
由於腹腔內急性出血和劇烈腹痛,可出現暈厥與休克。
檢查時,下腹部有明顯的壓痛反跳痛,出血量多時,腹部叩診有移動性濁音。
婦科檢查時,陰道內常有少量血液,後穹窿常飽滿,有觸痛。
子宮頸有明顯搖舉痛,內出血較多時,子宮可有漂浮感。陰道後穹窿穿刺如能抽出未凝血液,即可確診。
若為陳舊姓子宮外孕,可在子宮直腸窩處觸到半實質性壓痛包塊,邊界清楚,且不易與子宮分開,時間日久,血腫包塊機化變硬。
臨證可分為未破損期和已破損期。對於少腹瘀血之實證,治以活血化瘀為主,對於氣血暴脫者,當急施補氣固脫之法,同時,配合西醫吸氧、輸液或輸血等搶救措施。
治療過程中,還應儘早重視對兼證的處理。